1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2 3上图/欧阳修跋《集古录》

《集古录跋尾》,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58行,每行字数不一,共792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中国金石学先驱著作。原文稿仅存四纸。是卷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之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4上图/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卷》

5上图/欧阳修《灼艾帖》

6上图/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这件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见到横细直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脩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1一、三大创作原则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二、七大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三、十个书写关键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四、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五、四条落款要点

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要点: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1动态平衡

写草书字不能写成四平八稳,

要打破平衡,让字的某一部分欹侧,

另一部分要通过处理,使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以增加强草书的动态姿势。

呼应顾盼

呼应是指笔势前后承接关系,

顾盼是指一个字的某一部分之间的朝楫迎让。

也就是不要顾及偏向压制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

要坦然和平共处。

2欹侧取势

草书在结构上可以大胆地取侧势、取险势,

力求观赏的艺术性效果。要追求动的感势很要紧。

参差错落

左右结构的字要有意伸缩,

一放一敛,打破均衡的死板局面,

使字变得参差错落,奇趣横生。

疏密对比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在行草书中的空间布局更加如此。

但不一定要注意,笔法熟练,用笔得当,

要“极贵自然”不要刻意强求做作。

要使的部分提得起,放的下。

上下开合

开与合用于左右结构的字,

所以开合与欹侧是有联系的。

通过开合可以使字呈现趣味。

迎让穿插

如果字的一部分较宽,

另一部分要以笔画适当穿插其中,

使得两部分组合在一起,

以朝辑迎让、为不侵占对方的和谐状态。

简洁洗练

草书可化多为少,删繁就简,

结构要变化,简洁洗练。减少书写强度。

变化多姿

艺术最忌讳雷同模仿,要讲究变化。

同一笔画要有轻重长短、曲折、俯仰之变化。

同一偏旁部首重复时,笔画要各具姿态,

这样才能显示出艺术效果。

收敛有度

收即把笔画缩短或者要有变细,

放则反之。这与“呼应顾盼”、“迎让穿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目的主要就是形成对比、差异效果。

“摹帖”和“临帖”,也合称“临摹”。“临摹”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照着写”。它是初学书法继承传统的必经之路。“临”与“摹”有其不同的概念。

“摹帖”是用透明的薄纸(如拷贝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将其字样描下来。通常有这几种方法:

一、双钩。

即用单线将字的轮廓勾画出来。通过勾画了解原字的用笔和结体,然后再根据用笔特点填墨,所以又叫做“双钩廓填”。现今流传的所谓王羲之墨迹,就是唐代采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

1二、单钩。

即沿笔画的中间画一条单线,然后再沿单线运笔写出字体。用这种方法可

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字体结构。

2三、满摹。

即在覆盖于帖上的透明纸上直接运笔一次描成,以锻炼用笔和掌握字体的结构。

3“临帖”是将字帖放在一旁,看着字帖上的字,直接在纸上写出来。所以临帖已是较摹帖前进了一步。临帖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对临。

把字帖放在一旁,照着上面的用笔和结构写。注意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那样容易支离不贯气。

4(2)背临。

所谓的背临也就是默写。在熟悉原帖的基础上,可以不看字帖,凭记忆和对原帖的理解来背写出来。

(3)意临。

对临和背临的目的,在于继承。而意临是将所临之帖参入己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当然,意临也绝不是随心所欲地信笔挥写,没有一定的功力和成熟的构思是做不好的。

5总的来说,正如宋代姜夔《续书谱》所指出的那样:“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学习书法要临与摹相结合,这样才会将古人的碑帖学到家。

1 4 3 2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简介:

此为致知府大夫书札。

由“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或即元祐二年去汴京东归时所作。

元祐二年,米黻过甬上(今安徽宿县),六月南都舟中(南京、商丘)。居汴京保康门内,出则戴高檐帽,撤轿顶而坐,招摇过市,晁说之喻为鬼章。是年,以唐巾深衣语蜀党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郑嘉会、秦观、陈虚碧、王钦臣、刘泾及圆通和尚雅集王诜私邸之西园。公麟作图,米黻为诗集作序。当时宋的政坛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这样的称呼。蜀党以苏轼为首,依附朔党的人最多,这时候熙宁、元丰两朝掌权的官员,都已经退休居闲散的官职,怨恨的情绪都浸入了骨髓,暗中在窥伺内争的嫌隙。

余以为米黻或许不想淌入政争,遂离汴出京,以避交游出饯。

高后垂帘时诏避父高遵甫讳,故文及甫但称文及。“府”字犯嫌名,乃缺笔避之。

此帖末签名形态与《苕溪诗》几同,“闻”字门部,亦与《苕溪》“兰”字相似,皆集颜行使然。但写时或略早。

评论:

宋曹勋《松稳集》:“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艺术赏析:

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书写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如相次的“进邂逅”三个辵字边,便有一律之嫌,这无疑是经验不足所造成的。《蜀素帖》这个部首变化无端,极少雷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书早于“元祐戊辰”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整个布局上,以余浅见,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你可能一眼就看出是谁的小楷了,没错!今天为大家分享楷书鼻祖钟繇的《宣示表》单字放大帖,很多书友可能是第一次体会到单字被放大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呢?1 2

《宣示表》是楷书鼻祖钟繇代表作,娟秀古雅小楷中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只钟繇一人而已。小楷被放大后,简直美哭了!3 4

《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所以,如果想把小楷写活,想让你笔底小楷通古法、得万变,必学《宣示表》。5 6

 

很多书法人都绕不过对《宣示表》的学习。大量国展获奖高手从《宣示表》中汲取营养,甚至可以说,没有人能忽视或绕过《宣示表》的精华。不学《宣示表》,难通古法。7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上个世纪轰动世界的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文献,让热爱中国西北丝路文化的人们极度兴奋!

沉睡在历史废墟和墓葬中的古代文献破土出世。大量的写本文书展示了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历史,其中的代表是敦煌和吐鲁番。

吐鲁番的文书大多是从寺院遗址的沙土中或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写本文书主要是十六国到唐西州时期,以世俗社会的公私文书为主,丰富的文书内容中存在着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大量资料。它们的到来对我们热爱书法的朋友无疑是个福音。

一、北涼神玺三年(公元三九九年)仓曹贷糧文书

1这一类的文书反映了北凉神玺三年(公元三九九年)至唐建中七年(公元七八六年)之间的民间交往行为。

二、唐开元七年(719年)洪奕家书

2洪奕家书于唐开元七年四月某日镇人盖嘉顺辞之背面。家书是洪奕于开元七年尚未离开西州时所写。

此书为行草书,类敦煌草书写经,章法茂密,书写随意,淡墨书写,笔致轻重有节,生动有趣,气势贯畅,想必书者心闲逸致,一气呵成。

三、令狐阿婢随葬衣物疏

3令狐阿婢随葬衣物疏出土于阿斯塔纳四〇八号墓,无纪年。文书形态完整,据文书书写风格以及墓室内壁画推测,此文书应为高昌郡时期。

此书为楷书间以行书,,略有涂改,章法前紧后疏,大小不一,似非同时所书,淡墨书写,随意、闲适。

四、北凉缘禾六年随葬衣物疏

吐鲁番文书之得以保存到今天,当然还由于当地具有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等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不仅我国其他地区少有,就是在吐鲁番地区也并非到处具备,交合故城附近和艾丁湖一代的古墓葬,由于地下潮湿,一些有机物就很难保存下来。

这批文书除有一部分以文书的形势直接随葬(如衣物疏、地券、功德疏、告身及一些契约等。)较为完整外,大多当做废纸被用来制成死者的服饰、如鞋靴、冠带、枕衾等。或是一些佣的构件,所以多以残缺。

五、被剪成鞋样的文书残片

456这种以纸为服饰乃至葬具(纸棺)的习俗。从伴出其他遗物所示死者的身份来看,绝非经济上的原因,真正的原因目前我们还是不太清楚。如此丰富的史料,赖这种葬俗保留下来,是值得庆幸的。

1有些人总认为书画家写个字画个画是很简单的事情,一挥而就,于是总是张嘴就要字要画,绝不提给钱。但是书画家看似一蹴而就的事情背后却有着很多年呕心沥血的苦练,书画家的创作也是劳动,要尊重书画家的劳动成果。总而言之,该给钱就得给钱。

2郑板桥: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郑板桥

3齐白石: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

余年七十有余矣,苦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日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能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齐白石

4黄炎培:我今定价一联一幅一扇米五斗

渊明不为五斗折腰去做官,我乃肯为五斗折腰来作书。做官作书何曾殊,但问意义之有无。做官不以福民乃殃民,此等官僚害子孙。如我作书言言皆已出:读我诗篇,喜怒哀乐情洋溢;读我文章,嬉笑怒骂可愈头风疾;有时写格言,使人资儆惕。我今定价一联一幅一扇米五斗。益人身与心,非徒糊我口。还有一言,诸君谅焉。非我高抬声价趋人前,无奈纸币膨胀不值钱。——黄炎培

5张大千:口头鉴定,每件一百元;题跋与盖章,每件五百元

口头鉴定,每件一百元;题跋与盖章,每件五百元,其跋语不超过一百字,赝品不题。——张大千

6吴昌硕:磨墨费每件二钱

衰翁新年七十六,醉拉龙宾挥虎仆。倚醉狂索买醉钱,聊复尔尔曰从俗。旧有润格,锲行略同坊肆书帙,今须再版。余亦衰且甚矣,深违在得之戒,时耶?境耶?不获自已,知我者亮之。堂匾二十两楹联三尺五两,四尺六两,五尺八两,六尺十二两横、直幅三尺十四两,四尺十八两,五尺二十四两,六尺三十二两条幅视整张减半,琴条六两,纨折扇、册页每件四两,一尺为度,宽则递加。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点景加半,金笺加半篆与行书一例刻印每字四两题诗、跋每件三十两,磨墨费每件二钱,每两作大洋一元四角。已未元旦老缶字订于癖斯堂。——吴昌硕

7丰子恺:指定题材者加倍

漫画(一方尺以内)每幅三十二万元。册页(一方尺)每幅三十二万元。立幅或横幅,以纸面大小计,每方尺三十二万元(例如普通小立幅两方尺,即六十四万元。余类推)。扇面与册页同。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书润照画减半。对联四尺三十二万元,五尺四十万元,六尺四十八万元。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属件先润后墨,半个月取件,或寄件。漫画不须送纸,其余纸请自备,或附款代买亦可,外埠请附回件邮资。广告、祝寿、贺婚等字画,除特例外,恕不应属。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元旦丰子恺谨订通信地:杭州静江路八十五号。——丰子恺

8陆俨少:谢绝一切无报酬笔墨劳动以限示

年老体弱、精神衰退,谢绝一切无报酬笔墨劳动以限示。山水画每平方尺一千五百美元,兰竹梅花每平方尺五百美元,书法对联每副四千港币,立幅每平方尺二千港币,题字诗堂每件三千港币,以四字为限,过此面议,匾额每件六千港元,书法手卷每平方尺三千港元,以上价格为作者净得数,所有调节等税概由求者承担。——陆俨少

9启功:如果不写他会派飞机来炸我不?

有个空军大官派秘书来向启功索字,启功小心翼翼问:如果不写他会派飞机来炸我不?答:哪儿能呢!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10黄永玉:以现金交易为准,讲价者放恶狗咬之

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钞票面前,人人平等。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黄永玉

1裱褙,古代又称作「装池」,是中国用来美化和保护书画的一项专门技艺。早在纪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即已略具卷轴形式的雏型,但装池技术真正发展纯熟,则必须晚至唐朝以后。

北宋晚期,宫廷裡甚至设置专司裱褙的机构,并订定书画装裱规格,影响所及,到明、清两代,犹持续被沿用。

手卷的装裱中,包首一般选用缂丝或宋锦。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清内府所藏历代法帖的装裱,无不精美绝伦,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包首就是在画上首袖裱纸背后加架裱一段绢或缅绫。卷好后能包住画轴之首,故叫“包首”。国画画轴,手卷卷起来包裹在外面的部分。一般画轴的包首采用耿绢;手卷的包首用华锦。包首可起到保护画轴、画卷的作用,并增加外表的美观。包首用绢的颜色与画轴绫绢颜色应该统一或稍微淡些;长度一般比画轴阔2—3分,高度是6—8寸。3 10 9 8 7 6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