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等。其他绘画藏品也十分丰富,有格列柯、委拉斯贵兹、提香、丁托莱托、罗梭等人的作品,有伦勃朗、鲁本斯、普桑、夏尔丹、库尔贝、马奈、德加、华托、雷诺阿、保罗•塞尚、梵•高的作品。
越南因为政治原因进行的去汉字化之后,因为语法、语调、语义等历史原因,只是单纯地把汉字用拼音进行标注,自以为此可彰显其越南文化独立和文化尊严、强化主权。而事实上,使用了拼音化的中文后,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首先,文化断层大规模出现,越南的古文如“北属时期”(见延展阅读),甚至在胡志明时期的的各种文献现在的年轻人都无法阅读和学习,甚至影响到越共的合法性。
其次,文化学习成本大规模提升,拼音化的中文因为要用2-6个字母去替代一个汉字,所以在无法节约笔画的前提下,使得文字变长了,从方块字变成了长条字(很多比英文单词还长)。且因为要增加语调标注和为了避免语义混淆增加了空格,这使得书写越南字更加冗长。且十分别扭。
第三,以为原先汉字中同音异义字大规模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拼音化的汉字长期存在词义表达错误和理解障碍。为了避免同音异义字,越南当局甚至通过减少词汇量来避免错误,这使得越南文化词汇、一些古老词汇大量减少,语句变得更加平庸和单调,估计写诗都生硬。
第四、与汉字有关的艺术行为丢失。书法的原籍在中国汉字,而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其实,做过中国附属国的越南,书法也很普及,被誉为越南“书法四柱”之一的宫克略先生是越南知名书法家。他经常走上街头写春联,推广书法,但是在越南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喜欢了。
这些问题和矛盾所在,也许正是日本至今保留近2000个汉字的原因吧。相比而言,日本人要比越南人聪明和自信得多。
东晋王羲之精品法帖《上虞帖》,纵23.5厘米*横26厘米,共7行,58字,硬黄纸本,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通篇如下: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下面,我们分页放大欣赏: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竟然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文革”中,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清理小组,为书画鉴定把关。
一次,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
凭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万育仁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历历在目:“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毅然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请还在工作的专家进一步确认。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狂草最不容易避免的毛病就是俗气,也就是说,狂草最忌讳的就是“俗”。那么,狂草怎样脱俗呢?我理解至少以下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字的问题。
学什么帖呢?
写什么字直接关系一个书家作品的品味。学书之初老师就告诉我们起手要高。颜真卿的《多宝塔》够高了吧?柳公权的《玄秘塔》够高了吧,甚至清末民国、当代书家的字帖我们都感到是高山仰止。初学阶段人人如此。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审美水平的提高,即使古人的碑帖我们也要有所选择了。此外,坚持写高品味的字,还有两点需要很好地把握:
晋唐固然高尚,那么我们就一辈子死啃晋唐吗?于是很多人想到了创新。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也要很好地把握,不然原来写晋唐经典提升的品昧会很快丧失。
二是个性。
个性与所学古代经典在作品中是怎样的关系?这又是一个关系我们写什么样的字,以及我们的字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高度的重要问题。历代善书者不计其数,然而他们之中有的人的作品能够千百年来一路红火,有的却愈加少有人知,甚至被时间的流水冲洗而去。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说作品中个性因素影响巨大。字怎么叫好?
第二点要解决好,做什么人的问题。狂草书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尚、脱俗应该成为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写什么样的字要靠人去选择,去扬弃。什么思想写什么字。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审美水平不能提高,作品的品味是不可能上去的。很多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们.做书家不能光写字,还要多读书。
读书和写字是什么关系?当然不可能读一本书书法水平就立即提高一大步。但读书能对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阔思想,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比如说我们读了儒、释、道的经典理论.可以了解中国的哲学;我们读了中西方的美学,可以懂得审美;我们读了一些《诗话》、《词话》可以知道怎样欣赏诗词。同样一首写梅花的诗.哪一首是技法最好的,哪一首是境界最高的。如此我们为艺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书法怎样学?怎样提高?什么样的字是好的?什么样的字是境界更高的就会逐渐明确起来。
还有增长见识.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为什么还要行万里路呢?画家的成功讲究两点,一是临透了画谱;二是参透了自然。书家其实也是如此,特别是狂草书家.写的是大气象,大襟怀,表现的是无尽的变化,比的是四溢的才情。人有多少情就有多少才。情从何来?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情感来的。情来自于一个人丰富的实践,丰富的阅历,来自于和自然万物鲜活的碰撞。胸中没有丘壑,狂草之狂便没有了情感的源泉。作为狂草书家你可以不从政不经商.但思想上必须时刻溶入社会,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你可以在事业上没有王侯将相的轰轰烈烈,但阅历不可以不丰富;你可以没有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不可以缺少大自然的滋养。实验室里的婴儿做不了狂草书家。狂草是浪漫的,同时又是丰富和深刻的。
“魏晋风度”开始是针对人物来讲的。魏晋仕子非常注重举止风度和道德修养。晋人尚“清”,清高出尘。《世说新语》描写的“清谈”.就是通过品藻人物等手段论辩玄理,撇开俗物。对人物面貌风度、道德情操的要求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到对书法的审美。
魏晋书法的“魏晋风度”和魏晋人物的“魏晋风度”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书家也莫不如此,唐人高适曾有诗赠张旭“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杜甫《饮中八仙歌》中也写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都生动地记叙了张旭不同俗晌的风度和超凡的心境。
读帖,是历史的法眼和现实的肉眼的两目相视,能撞出许多光芒穿越历史隧道却又逼射现实星空。帖子中有许多细微之处需要细心、尽心、专心揣摩和观察体味。比如《圣教序》中“大”字的一撇末端有个回锋,是裹笔回钩,像个“小月牙”,这个月牙像是隐匿在云层深处若隐若现,时出时没,如不仔细观摩,只见云层难见“月牙”。那个月牙究竟有多大?“牙”向上挑是低于90度还是高于90度?你都要仔细观摩才能“读”懂。细心,是书法家最纯真的天分,是书家眼之“瞳孔”,是艺术家能走远的标志。有人也读帖,但读得不细,不细等于白读,没读。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事情如此,书法更是。
2、读帖要有哲学眼光
书法是体现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以对大小、长短、松紧、宽窄、正斜、枯湿、断连、方圆、粗细、偏旁、正倚等辩证关系的运用,构成了字与字、组与组、块与块、行与行,经纬出一片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只有用哲学的慧眼,你才更能领悟到书法中蕴藏着的哲学意境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比如,书法尤其是草书要有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才能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但又不能偏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可以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但始终离不开牵动它的那根线。
从这种“中轴”说,你可以领会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庸说的要妙,感悟静动的哲学、虚实的辩证、禅宗的机锋、佛教的思辨。书法自身有哲学,帖子之外驰骋着哲学大天地,正可谓片纸尺牍、方寸之地、点画之间驰骋着更广阔的哲学空间。儒之中和、庄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灵,无不在书法的线条和笔画之间体现。
3,读帖要“反串”
一个字,一篇书法,不外乎两个功能:一方面直指造型,另一方面隐喻神韵。读帖第一要善于浮想联翩,要看形,也要读韵,精于形韵。把平时记忆中的碎片加以连接整合,去粗取精,汰劣选优,日积月累,才能渐成气候。书法家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掘出一片片散玉,经过悉心整理,才能把这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变成一件完整的价值连城的金缕衣;读帖第二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同一个字的写法,要善于比较各个朝代书法大家不同的运笔、结体、纵横取势,你涉猎的越繁,掌握的就越多、越好。
不仅是在书法创作中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同时在一篇作品中遇有相同的字时,你能信手拈来,加以区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书家学养的深浅和素质的高低,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积累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读帖要细嚼慢咽,不宜快
读帖提倡背帖。背帖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脑子里,急不得。这就要求读帖要像背外语单词那样背书法字,否则光读不“背”,字还在帖子上,没在你脑子里,永远是古人的东西,变不成你自己的。“文选烂,秀才半”,过去是说把《昭明文选》翻烂了、背熟了,你不会写文章也是半个秀才。书法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洋洋几千年的书法大观,就像秋天大地里五谷丰登的庄稼,楷书如挺直的高粱,草书如风中撩动的稻谷,篆隶如埋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的马铃薯根系,而行书如翻滚麦浪。
背会一个字,就收获了一捆稻谷;记在心里一个字,又如同挖出一个马铃薯,都会成为你的书法粮仓里的粮食。反之,如果背不进脑子里,那些五谷永远搁置在大地上,而你的书法粮仓仍然空空如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功夫,是考验记忆力,是背功、苦差事,是积小苦得大甜。
帖,是多么快乐,多么怡情,多么有价值。读着,读着,你在这些字中,隐见几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时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谈。书法有魅力,读帖更是魅力无穷。读帖的美好与快乐,你懂了吗?
民政部“离岸社团”“山寨社团”曝光台此前公布三批名单后,社会反响热烈。19日,民政部公布了第四批100个“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
据介绍,第四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包括: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中国人民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摄影联合会、中国投资协会等100个。研读这份名单,发现有近30个与书法相关的山寨组织,山寨如虎,我们摘录曝光如下:
1、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
10、中国艺术家联合会
11、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
12、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
13、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
14、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
15、中国书画名家联合会
16、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
17、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
18、中国人民书法家协会
19、中华全国书画家联合会
20、中华当代书画家协会
21、中华国际文化艺术联合会
22、中国当代艺术协会
23、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
24、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25、中国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
26、将军文化艺术联合会
27、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28、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
29、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
30、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
近日,李克强总理来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学生们在与李克强总理一番交流合影后,美术学院雕塑系大三的王千一同学为总理准备了一份礼物,他拿出了一幅自己画的总理素描图送给了总理。
总理在收到这个特殊的礼物后特意询问了画作的工本费,执意给了王同学一百元钱。这位同学收下总理的100元后,决定裱起来妥善收藏。
其实,这并不是李克强首次在高校掏钱“买”东西。2014年7月,他在湖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中心考察时,便曾花106元买下了两名学生的4个创业产品,并鼓励学生:“你们在学校做思想者,在社会做创业者,我就来当你们的消费者。”在李克强总理眼里,这些创意和艺术品都是艰苦劳动所作,是值得尊敬的,是应该获得回报的。
在书画界,很多人在朋友圈称:“该为总理点赞”,这应该是书画界多数人的心声,也是因总理尊重艺术家的行为而感动。因为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一见到书法家、画家,就说别人曾答应欠他一幅字、一张画。他们恰恰与总理不一样,对书画劳动的艰苦付出持着近乎藐视的漠然。
看到李克强总理的行为,您还好意思说“朋友你还欠我一幅字”吗?
江湖,一是古代英雄豪杰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地方,令人神往;二是当代特殊的书法家群体追名逐利、损人利己的道场,遭人唾弃。
“江湖书法家”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间,是因为这个社会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和平台,善良的老百姓做了他们的衣食父母,为他们招摇撞骗提供了有力保障。
无论“江湖书法家”有多少种变化,我们都需要有一双慧眼来看穿他,毕竟其华丽的外壳下是多么不堪的内心。其实不需要多难的技能,只要掌握了以下三种方法,识破 “江湖书法家”易如反掌。
第一种,看头衔。
头衔越多的书法家,江湖几率越高。特别是头衔含有宇宙、国际、环球、亚洲、中华等字样,几率更高。因为这些人知道,忽悠的第一步就是用光环去迷惑、去灌迷魂汤,制造一种权威姿态让老百姓真假莫辨、晕晕乎乎,接下来上当就容易了。
相信头衔、畏惧头衔、迷信头衔,“江湖书法家”就是利用了人们常有的这种心态,先打头衔牌。同时配合视频、报刊杂志、书信、作品、聘书、证书等多点轰炸。如和某些著名人物合影,借以抬高身价、增加可信度,其实这些 “合影”用很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PS,和拉登啊萨达姆啊都可以。
第二种,看言行。
这种人一般心理素质、口才、应变能力等都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夸夸其谈而不打草稿,八面玲珑而不露痕迹。常带有助手、学生或经纪人组团忽悠,显出有实力、有地位、有威严。随从鞍前马后像伺候亲爹一样,他叼着雪茄,戴着墨镜,昂着脸,就差右手牵着狼狗,左手提着鸟笼,腰里塞着毛巾、挎着手枪了。
外观上他们也是煞费苦心。要么长发及腰,要么美髯飘飘,要么光头铮亮……反正不同于常人。行头上再竭力打造:手串、佛珠、耳环、鼻环、金牙,配以奇装异服,让人不瞬间昏厥,也会找不到北。
你若没有过硬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他三言两语你就缴械了。随后开始书法表演,刀枪剑戟、闪转腾挪齐上阵,要么先静坐养神,要么先练套拳法,要么风卷残云写连自己都不认识的狂草,要么水桶拖把并用一字数平米。一会嚎叫,一会运气,一会用脚,一会用头,你都不知道他在干嘛,更不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但有一条,你不敢这么玩儿,你也没能力这么玩儿,玩你也玩不成。这就是水平。让你觉得,他不是仙就是神,反正不属于人类。
这一套下来,一般观众非死即伤,就排队等着“大师”赐墨宝吧。
第三种,看指向。
前面一系列的表演,都要有最终的归宿,那就是“利”。你想想,“江湖书法家”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若没有点目的,这不科学,也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宗十八代啊,是不是?玩命表演纯属个人爱好?无所求?呵呵,这也太无厘头了。你也太天真了。
有情皆虚假,无利不江湖。想让一位 “江湖书法家”以做公益的姿态出现,这等于阉了他。钱多不咬手,钱再多,放家里发霉变质,那是我的事。实在没法就捐点,但要选准机会,因为这也是投资,捐出一百万要获利一千万,不然谁干?花钱遮人耳目,花钱提高知名度,花小钱挣大钱……这就是当代市场营销。
“江湖书法家”有民间的吗?有。“江湖书法家”有官方的吗?很多。官方书法家冠冕堂皇地做“江湖书法家”已成大的趋势,何也?利益驱使尔! “江湖书法家”没有官方和民间之分,都是“大师辈出”。相比之下,官方的可信度更高,更好忽悠。什么叫 “升官发财”?在书法界混,只要升官,就代表发财,发财多少就看你官做得大小了。
“江湖书法家”的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很大程度上已扭曲了艺术的价值观,玷污了文化的根基,阻碍了书法艺术的良性发展。若有良知,请站出来指认他们、揭穿他们,对他们的行为说 “不”;若实在分不清,请多份戒心,少份盲从。让我们加强自律,谨防成为“江湖书法家”;让我们擦亮眼睛,远离“江湖书法家”。
古人是怎样拿毛笔的?不知道诸君之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如何正确拿笔是每个初学书画人的必修课。历史上最会用笔的人非“书圣”、“画圣”莫属,他们是如何执笔的呢?近日,南京博物院重点项目“中国历代执笔研究”正式完成,专家在数百幅古画中,整理出国人执笔的变迁。专家还发现,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吴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禅”。
南博专家得出有趣结论:二指“单钩”写毛笔字最漂亮,五指握笔法赶紧丢了吧。
以手指接触笔杆的数量来加以区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时看无名指、小拇指是否悬空,又有单钩、双钩之分,如“二指单钩”,可谓变幻无穷。“中国历代执笔研究”项目负责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庄天明在收集大量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历代执笔特征,发现各个时期,中国人拿笔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以方正雄浑著称的汉隶,汉朝人在书写这种字体时,拿笔的方式颇为“粗线条”——笔头朝下,整个手掌握住笔杆,像攥着拳头,被称为“握管法”。
汉朝人拿毛笔,如同攥着拳头,握管式的执笔法。[东汉]《仓颉》(局部)
“以往汉朝人拿笔方法一直是个谜,做课题时,我们通过直接史料——汉代画像石上找到了当时人们拿笔的画面。”庄天明介绍,大量石刻表明“握管法”在东汉非常流行。比如山东临沂画像石上,仓颉执笔就是握管法。据此推测,当时为了使用与推广这种执笔方法,便将造字之祖的执笔方式亦想象与定格为握管之法,以示握管法为古统和正统。
三根手指拿毛笔最流行,二指最佳,庄天明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三指法。
庄天明发现,晋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与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宋代虽以单钩式执笔为主,但双钩执笔法渐兴,至元代单钩法与双钩法已呈并行的趋势;明代虽仍采用单钩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清代出现单钩、双钩、四指、回腕等执笔法多元并存的局面。
“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人始终用两三根手指拿毛笔,清代才出现四指。”
庄天明介绍,全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方法是三指执笔法,即是以大拇指、食指与中指合执的方法,这也是现代我国硬笔书写采用的方法。但这种方式还不是最佳的。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怎么拿笔?与他同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斫琴图》中,人物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而宋代梁楷的《王右军书扇图》中王羲之的执笔方式也是二指单钩法。庄天明介绍,二指执笔法其实是一种以食指为主、以大拇指为辅的执笔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灵活的执笔方法。庄天明原先用三指法,练习二指单钩法数月后发现“笔不但不掉了,笔与指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凸显出来。”
今天我们五指拿笔有什么问题?再将时光拉回到现在。很多人童年学习毛笔字的时候,都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也就是五根手指都与笔杆接触。
庄天明研究发现,五指执笔历史很短,仅50多年。他认为,是近现代配有五指执笔图像的书法基础教材的陆续发行;同时,人们写毛笔字由悬腕书写改成腕臂枕桌书写,五指法才成为了主流。
庄天明认为,普遍流行于现代的五指执笔法,其缺点尤为明显。“简言之就是复杂而繁难,死板而不方便。”他表示,现在教孩子们学习书法,应该尽早放弃五指法,相对于虽然效果最佳,但难度最大的二指法,教给孩子三指法比较合适。
王羲之执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