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对于画家来说是研究世界的特殊方式,是认识自然的基本手段,然而“写生”又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不甚清楚的绘画术语,中国古代的“师造化”与西方现代学院教育中的“写生”有着不同的意趣,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导致了观察客观对象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之间对写生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期评论版刊登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先生《会心的体悟与漫游的思绪——中国画写生观》一文,文章指出《辞海》对“写生”的解释颇有偏差,脱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在不了解中国画的本质的情况下,仅以西方文化观念下的绘画形式来替代中国文化观念下的中国画并解释“写生”一词,混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了解“写”“生”两字的本意,澄清“写生”一词的文化含义,也是当下中国画创作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画的写生观进行了阐述。

1《辞海》对“写生”的不完整解释

“写生”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不甚清楚的绘画术语,因为现代辞书对此的解释颇有偏差。《辞海》“写”字的辞条认为“写”与“生”二字组合为“写生”一词时,专指绘画艺术的专业术语,“写生:动词,‘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例‘静物写生’”。

单从例句看,“写生”是西方造型艺术中的一种绘画形式,指画眼前静止着的物体(“静物”一词特指西方绘画中被作为主体所表现的绘画内容),即在绘画过程中将静止状态的器物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绘制而成。静物写生是西方绘画艺术特有的门类,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生活中的饰物与实用器皿,到猎杀的禽鸟兽类与鲜花植物或标本都可作为“尤物”来精心绘制。这些静物有各自不同的形态、色彩和品质,其形、色、质正是画家所追求的目标。如果用西方文化观念来解释“写生”一词是“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则毋庸置疑;但若是泛指中西绘画在面对实物过程中某些相似的举动而误认为写生即是“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并以此推论写生就是画实物,那么就容易引起误解了。因为在中国画艺术中,“写生”一词并非是对着实物如实地描绘,自然对象更非绘画中的道具。“静物写生”作为近代才从西方引进的绘画方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涵盖具有千年文化传承历史的中国画“写生”的本来文化含意。

“写生”一词在不同地域是有不同含义的,因此《辞海》对此的解释显得不完整,脱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而仅以西方文化观念下的绘画形式来替代中国文化观念下的中国画并解释“写生”一词,对汉语辞典面对主要对象做这样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辞海》对此词解释的偏差在于其不甚了解中国画本质的诠释,混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带有明显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这里之所以对“写生”这个词做分辨,是因为当下时风及较长时间来“写生”一词的本义在变异和背离,这有碍于中国画健康地发展。这些观念上的界定,专业人员不能模糊。了解“写”、“生”两字的本意,澄清“写生”一词的文化含义,是中国画创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2黄慎(清)写生山水、诗书合册

中国画如何“写生”

“写生”是由“写”与“生”组合而成,其中以“生”字为词语的核心。“生”有生生不息的意义,据辞书诠释,“生”在汉语里有9种含意,主要表示生命的各种状态:生育、生长、生命、生命力、生存、生活以及形容与生相关的生动形态。中国的“生”字概念上是直接与中国原始生存方式、原初文化与生命意识联系起来,由此生命的一切行为均与“生”字挂钩,包括“生命的活动状态”、“生命的生长范畴”、“生命的生成状态”和“生命的生存环境”。

以写生的方式将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体悟用笔墨来记录、表述,是艺术家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华彩的表达。写生能帮助艺术家把握对象生命本质特征而不拘泥于绘画已有程式,使作品更具有生命迹象的特质,进而艺术再现出生命的扩展。写生是生命本质向社会文化方式转化的开始,是贴近自然的体悟,是人性润泽的过程,更是画家心性主动引导物质转化为精神的发展过程。可见,作为西方绘画术语的“写生”,与作为中国画艺术的写生在文化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画的写生是以寻找对象生活、生存状态开始,但并不以发现自己而结束,而是在物我的互动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在传达与显现中扩展着自我生命范围。从生动的形态、性质、品类起步到以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开放性认识观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品判,从睹物思情互相融汇到物我两忘,从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到开启个性心象的旅程,将共识的形态逐渐从真实走向心构营造,在这些过程中,“生”意受到艺术的孕育与演绎逐渐显现了艺术家的特殊个性。所谓画者,心也,性也,情也——此时境由心生。

画家以“心”、“性”把要传达的“情”、“境”以艺术的形式呈献出来。绘画题材无论源自现实生活还是浪漫“神游”,只有画家将之转变为笔墨形色、语汇法式才得以完成其对生活的体验历程,笔墨语汇的形成才使山川之性、草木之情在作品中艺术地再现。此象非自然之象,此性非自然之性,此形非自然之体,而是语汇符号化的形态,是水中之“月”,是“人文化天工”之物。

3黄慎(清)写生山水、诗书合册

山川之性,草木之情,如何入人心、人性、人情?这一艺术观念与实践过程,需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正如前文所述,画家若要真切感悟自然,要“靠得近”;若要认识其精神内涵,则要“离得开”。既要主观能动地去观察、去把玩,又需与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思绪易被自然的形、色束缚。画家不应该只对对象本身做简单的自然描摹,而更应该发掘出自己生活触觉的敏感,寻找自然规律的切入点,不仅做出文化判断,更要将自然之美与艺术形式之美结合起来。此时,“此物”已非“彼物”,是“形存实亡”,眼前之物的原有意义已经改变,成了带有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文化载体,是抽去自然物质属性并投入人文理念与艺术审美的精神。

更有意义的是,这种人文精神并非以抽象性或文字化呈现,而是用仍具有形、色、姿的“她”来表述。这种人文精神仍然具有自然物质对象特有的“活色生香”,仍然是可视、可观、可品尝的艺术的“她”。这就是绘画的独到之处,是离不开画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本领的。

从自然物象向艺术形象的转换过程中,“人文化天工”是转换的起点。自觉地把形色的感受转化为笔墨形态是画家的自觉,也是画家艺术生活的着落点。从视觉的冲动到灵性的对话,在深入与移情的过程中,“文”、“质”浸透,“审”、“美”互动,个体的感悟与历史文脉双重载荷,笔墨将此物化为彼物,将隐性转向显性——这就是“进得去”又“出得来”。

4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古翠娇红 太平

工笔花鸟画的写生感悟

对工笔花鸟画来讲,在生活体验的写生表述上比意笔画更讲究形象的具体性,更要求传神的生动,在传达人的精神境界时有其自身的绘画程式与方式。真实性、具体性的要求,极易使作者带有一般文化观念去认识解读自然,容易在对象的自然属性中作长期的徘徊,极易产生“进去”而难以“走出来”的状况。因此提高自己的认识方式与感悟能力,进一步地把这种视觉感悟与情感冲动转化为艺术思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坚持己见”的品格,坚持自己的“理”念去“理想”,想自我之“想”,善于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目观心悟,善把写生对象的信息转化为对自然的冥想,善于在超之象外的漫游中去发展艺术的空间。这是工笔画家摆脱自然物质束缚走向自由的艺术创作的前提。“虽然我们所看到的工笔花鸟画的形象,其自然的偃仰款直有各任其天、逼真入神的境地,但由外而内可以说是对景造意。虽似自然之姿、其本质的选择则是画家们的超然领悟而后以其自然本色求内在精神……”情感的“她”最终是作者灵魂所投射的“她”,创造的形象、营造的意境使作者的内在精神得以外化——是至“情”而非至“理”,是理解的世界、人性的世界、理想化的世界,最终是“我”的艺术世界。此时,“我”不再拘泥于程式法则,显现出个体的心态,“写生”的目的因之得以真正的体现。“我”可以与自然会心一笑——一个好的艺术家或者说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对生活十分敏感的人,一个会从内心感动的人。

5“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是谁在撩动我的心?”我理解,这里面的“我”是艺术家“自己”,是一个叠加了人文历史的人,在春花秋月中,感受着诗心的跳动。正如我始终认为的那样:会心的体悟与漫游的人生是跨越生活和艺术的桥梁。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等。其他绘画藏品也十分丰富,有格列柯、委拉斯贵兹、提香、丁托莱托、罗梭等人的作品,有伦勃朗、鲁本斯、普桑、夏尔丹、库尔贝、马奈、德加、华托、雷诺阿、保罗•塞尚、梵•高的作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越南因为政治原因进行的去汉字化之后,因为语法、语调、语义等历史原因,只是单纯地把汉字用拼音进行标注,自以为此可彰显其越南文化独立和文化尊严、强化主权。而事实上,使用了拼音化的中文后,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1图/数十年前越南课本仍保留大量汉字存在

首先,文化断层大规模出现,越南的古文如“北属时期”(见延展阅读),甚至在胡志明时期的的各种文献现在的年轻人都无法阅读和学习,甚至影响到越共的合法性。

其次,文化学习成本大规模提升,拼音化的中文因为要用2-6个字母去替代一个汉字,所以在无法节约笔画的前提下,使得文字变长了,从方块字变成了长条字(很多比英文单词还长)。且因为要增加语调标注和为了避免语义混淆增加了空格,这使得书写越南字更加冗长。且十分别扭。

2图/现在的越南课本原来的中文全部以拼音替代

第三,以为原先汉字中同音异义字大规模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拼音化的汉字长期存在词义表达错误和理解障碍。为了避免同音异义字,越南当局甚至通过减少词汇量来避免错误,这使得越南文化词汇、一些古老词汇大量减少,语句变得更加平庸和单调,估计写诗都生硬。

3第四、与汉字有关的艺术行为丢失。书法的原籍在中国汉字,而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其实,做过中国附属国的越南,书法也很普及,被誉为越南“书法四柱”之一的宫克略先生是越南知名书法家。他经常走上街头写春联,推广书法,但是在越南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喜欢了。

这些问题和矛盾所在,也许正是日本至今保留近2000个汉字的原因吧。相比而言,日本人要比越南人聪明和自信得多。

1彭定求,康熙15年(1676)年状元

2王文治,乾隆25年(1760)年进士

3翁同龢,咸丰6年(1856)状元

4徐郙,同治元年(1861)状元

5崇绮,同治3年(1863)状元

6洪钧,同治年间状元

7黄思永,光绪6年(1880)状元

8陈冕,光绪9年(1883)状元

9张謇,光绪20年(1894)状元

10刘春霖,光绪30年(1904)状元,清朝最后一个状元

东晋王羲之精品法帖《上虞帖》,纵23.5厘米*横26厘米,共7行,58字,硬黄纸本,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通篇如下:

1《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下面,我们分页放大欣赏:

2 3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竟然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文革”中,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清理小组,为书画鉴定把关。

一次,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

4凭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万育仁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历历在目:“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毅然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请还在工作的专家进一步确认。

5图/谢稚柳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狂草最不容易避免的毛病就是俗气,也就是说,狂草最忌讳的就是“俗”。那么,狂草怎样脱俗呢?我理解至少以下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字的问题。

学什么帖呢?

写什么字直接关系一个书家作品的品味。学书之初老师就告诉我们起手要高。颜真卿的《多宝塔》够高了吧?柳公权的《玄秘塔》够高了吧,甚至清末民国、当代书家的字帖我们都感到是高山仰止。初学阶段人人如此。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审美水平的提高,即使古人的碑帖我们也要有所选择了。此外,坚持写高品味的字,还有两点需要很好地把握:

1一是创新。

晋唐固然高尚,那么我们就一辈子死啃晋唐吗?于是很多人想到了创新。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也要很好地把握,不然原来写晋唐经典提升的品昧会很快丧失。

二是个性。

个性与所学古代经典在作品中是怎样的关系?这又是一个关系我们写什么样的字,以及我们的字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高度的重要问题。历代善书者不计其数,然而他们之中有的人的作品能够千百年来一路红火,有的却愈加少有人知,甚至被时间的流水冲洗而去。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说作品中个性因素影响巨大。字怎么叫好?

2第二点要解决好,做什么人的问题。狂草书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尚、脱俗应该成为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写什么样的字要靠人去选择,去扬弃。什么思想写什么字。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审美水平不能提高,作品的品味是不可能上去的。很多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们.做书家不能光写字,还要多读书。

读书和写字是什么关系?当然不可能读一本书书法水平就立即提高一大步。但读书能对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阔思想,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比如说我们读了儒、释、道的经典理论.可以了解中国的哲学;我们读了中西方的美学,可以懂得审美;我们读了一些《诗话》、《词话》可以知道怎样欣赏诗词。同样一首写梅花的诗.哪一首是技法最好的,哪一首是境界最高的。如此我们为艺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书法怎样学?怎样提高?什么样的字是好的?什么样的字是境界更高的就会逐渐明确起来。

还有增长见识.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为什么还要行万里路呢?画家的成功讲究两点,一是临透了画谱;二是参透了自然。书家其实也是如此,特别是狂草书家.写的是大气象,大襟怀,表现的是无尽的变化,比的是四溢的才情。人有多少情就有多少才。情从何来?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情感来的。情来自于一个人丰富的实践,丰富的阅历,来自于和自然万物鲜活的碰撞。胸中没有丘壑,狂草之狂便没有了情感的源泉。作为狂草书家你可以不从政不经商.但思想上必须时刻溶入社会,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你可以在事业上没有王侯将相的轰轰烈烈,但阅历不可以不丰富;你可以没有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不可以缺少大自然的滋养。实验室里的婴儿做不了狂草书家。狂草是浪漫的,同时又是丰富和深刻的。

3第三点是修养身心。

“魏晋风度”开始是针对人物来讲的。魏晋仕子非常注重举止风度和道德修养。晋人尚“清”,清高出尘。《世说新语》描写的“清谈”.就是通过品藻人物等手段论辩玄理,撇开俗物。对人物面貌风度、道德情操的要求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到对书法的审美。

魏晋书法的“魏晋风度”和魏晋人物的“魏晋风度”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书家也莫不如此,唐人高适曾有诗赠张旭“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杜甫《饮中八仙歌》中也写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都生动地记叙了张旭不同俗晌的风度和超凡的心境。

11、读帖不仅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

读帖,是历史的法眼和现实的肉眼的两目相视,能撞出许多光芒穿越历史隧道却又逼射现实星空。帖子中有许多细微之处需要细心、尽心、专心揣摩和观察体味。比如《圣教序》中“大”字的一撇末端有个回锋,是裹笔回钩,像个“小月牙”,这个月牙像是隐匿在云层深处若隐若现,时出时没,如不仔细观摩,只见云层难见“月牙”。那个月牙究竟有多大?“牙”向上挑是低于90度还是高于90度?你都要仔细观摩才能“读”懂。细心,是书法家最纯真的天分,是书家眼之“瞳孔”,是艺术家能走远的标志。有人也读帖,但读得不细,不细等于白读,没读。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事情如此,书法更是。

2、读帖要有哲学眼光

书法是体现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以对大小、长短、松紧、宽窄、正斜、枯湿、断连、方圆、粗细、偏旁、正倚等辩证关系的运用,构成了字与字、组与组、块与块、行与行,经纬出一片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只有用哲学的慧眼,你才更能领悟到书法中蕴藏着的哲学意境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比如,书法尤其是草书要有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才能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但又不能偏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可以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但始终离不开牵动它的那根线。

从这种“中轴”说,你可以领会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庸说的要妙,感悟静动的哲学、虚实的辩证、禅宗的机锋、佛教的思辨。书法自身有哲学,帖子之外驰骋着哲学大天地,正可谓片纸尺牍、方寸之地、点画之间驰骋着更广阔的哲学空间。儒之中和、庄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灵,无不在书法的线条和笔画之间体现。

3,读帖要“反串”

一个字,一篇书法,不外乎两个功能:一方面直指造型,另一方面隐喻神韵。读帖第一要善于浮想联翩,要看形,也要读韵,精于形韵。把平时记忆中的碎片加以连接整合,去粗取精,汰劣选优,日积月累,才能渐成气候。书法家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掘出一片片散玉,经过悉心整理,才能把这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变成一件完整的价值连城的金缕衣;读帖第二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同一个字的写法,要善于比较各个朝代书法大家不同的运笔、结体、纵横取势,你涉猎的越繁,掌握的就越多、越好。

不仅是在书法创作中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同时在一篇作品中遇有相同的字时,你能信手拈来,加以区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书家学养的深浅和素质的高低,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积累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读帖要细嚼慢咽,不宜快

读帖提倡背帖。背帖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脑子里,急不得。这就要求读帖要像背外语单词那样背书法字,否则光读不“背”,字还在帖子上,没在你脑子里,永远是古人的东西,变不成你自己的。“文选烂,秀才半”,过去是说把《昭明文选》翻烂了、背熟了,你不会写文章也是半个秀才。书法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洋洋几千年的书法大观,就像秋天大地里五谷丰登的庄稼,楷书如挺直的高粱,草书如风中撩动的稻谷,篆隶如埋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的马铃薯根系,而行书如翻滚麦浪。

背会一个字,就收获了一捆稻谷;记在心里一个字,又如同挖出一个马铃薯,都会成为你的书法粮仓里的粮食。反之,如果背不进脑子里,那些五谷永远搁置在大地上,而你的书法粮仓仍然空空如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功夫,是考验记忆力,是背功、苦差事,是积小苦得大甜。

帖,是多么快乐,多么怡情,多么有价值。读着,读着,你在这些字中,隐见几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时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谈。书法有魅力,读帖更是魅力无穷。读帖的美好与快乐,你懂了吗?

1民政部“离岸社团”“山寨社团”曝光台此前公布三批名单后,社会反响热烈。19日,民政部公布了第四批100个“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

据介绍,第四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包括: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中国人民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摄影联合会、中国投资协会等100个。研读这份名单,发现有近30个与书法相关的山寨组织,山寨如虎,我们摘录曝光如下:

1、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

22、中国将军书画家协会

2473、中国部长将军书画院

12304、中国将军部长书画研究院

12335、中国将军书画家协会

12346、中华将军书画研究院

12357、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

12368、中国两岸将军书画院

12379、中国部长将军书画协会

10、中国艺术家联合会

11、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

12、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

13、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

14、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

15、中国书画名家联合会

16、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

17、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

18、中国人民书法家协会

19、中华全国书画家联合会

20、中华当代书画家协会

21、中华国际文化艺术联合会

22、中国当代艺术协会

23、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

24、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25、中国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

26、将军文化艺术联合会

27、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28、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

29、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

30、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

1近日,李克强总理来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学生们在与李克强总理一番交流合影后,美术学院雕塑系大三的王千一同学为总理准备了一份礼物,他拿出了一幅自己画的总理素描图送给了总理。

总理在收到这个特殊的礼物后特意询问了画作的工本费,执意给了王同学一百元钱。这位同学收下总理的100元后,决定裱起来妥善收藏。

2 3其实,这并不是李克强首次在高校掏钱“买”东西。2014年7月,他在湖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中心考察时,便曾花106元买下了两名学生的4个创业产品,并鼓励学生:“你们在学校做思想者,在社会做创业者,我就来当你们的消费者。”在李克强总理眼里,这些创意和艺术品都是艰苦劳动所作,是值得尊敬的,是应该获得回报的。

在书画界,很多人在朋友圈称:“该为总理点赞”,这应该是书画界多数人的心声,也是因总理尊重艺术家的行为而感动。因为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一见到书法家、画家,就说别人曾答应欠他一幅字、一张画。他们恰恰与总理不一样,对书画劳动的艰苦付出持着近乎藐视的漠然。

看到李克强总理的行为,您还好意思说“朋友你还欠我一幅字”吗?

1江湖,一是古代英雄豪杰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地方,令人神往;二是当代特殊的书法家群体追名逐利、损人利己的道场,遭人唾弃。

“江湖书法家”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间,是因为这个社会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和平台,善良的老百姓做了他们的衣食父母,为他们招摇撞骗提供了有力保障。

无论“江湖书法家”有多少种变化,我们都需要有一双慧眼来看穿他,毕竟其华丽的外壳下是多么不堪的内心。其实不需要多难的技能,只要掌握了以下三种方法,识破 “江湖书法家”易如反掌。

第一种,看头衔。

头衔越多的书法家,江湖几率越高。特别是头衔含有宇宙、国际、环球、亚洲、中华等字样,几率更高。因为这些人知道,忽悠的第一步就是用光环去迷惑、去灌迷魂汤,制造一种权威姿态让老百姓真假莫辨、晕晕乎乎,接下来上当就容易了。

相信头衔、畏惧头衔、迷信头衔,“江湖书法家”就是利用了人们常有的这种心态,先打头衔牌。同时配合视频、报刊杂志、书信、作品、聘书、证书等多点轰炸。如和某些著名人物合影,借以抬高身价、增加可信度,其实这些 “合影”用很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PS,和拉登啊萨达姆啊都可以。

第二种,看言行。

这种人一般心理素质、口才、应变能力等都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夸夸其谈而不打草稿,八面玲珑而不露痕迹。常带有助手、学生或经纪人组团忽悠,显出有实力、有地位、有威严。随从鞍前马后像伺候亲爹一样,他叼着雪茄,戴着墨镜,昂着脸,就差右手牵着狼狗,左手提着鸟笼,腰里塞着毛巾、挎着手枪了。

外观上他们也是煞费苦心。要么长发及腰,要么美髯飘飘,要么光头铮亮……反正不同于常人。行头上再竭力打造:手串、佛珠、耳环、鼻环、金牙,配以奇装异服,让人不瞬间昏厥,也会找不到北。

你若没有过硬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他三言两语你就缴械了。随后开始书法表演,刀枪剑戟、闪转腾挪齐上阵,要么先静坐养神,要么先练套拳法,要么风卷残云写连自己都不认识的狂草,要么水桶拖把并用一字数平米。一会嚎叫,一会运气,一会用脚,一会用头,你都不知道他在干嘛,更不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但有一条,你不敢这么玩儿,你也没能力这么玩儿,玩你也玩不成。这就是水平。让你觉得,他不是仙就是神,反正不属于人类。

这一套下来,一般观众非死即伤,就排队等着“大师”赐墨宝吧。

第三种,看指向。

前面一系列的表演,都要有最终的归宿,那就是“利”。你想想,“江湖书法家”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若没有点目的,这不科学,也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宗十八代啊,是不是?玩命表演纯属个人爱好?无所求?呵呵,这也太无厘头了。你也太天真了。

有情皆虚假,无利不江湖。想让一位 “江湖书法家”以做公益的姿态出现,这等于阉了他。钱多不咬手,钱再多,放家里发霉变质,那是我的事。实在没法就捐点,但要选准机会,因为这也是投资,捐出一百万要获利一千万,不然谁干?花钱遮人耳目,花钱提高知名度,花小钱挣大钱……这就是当代市场营销。

“江湖书法家”有民间的吗?有。“江湖书法家”有官方的吗?很多。官方书法家冠冕堂皇地做“江湖书法家”已成大的趋势,何也?利益驱使尔! “江湖书法家”没有官方和民间之分,都是“大师辈出”。相比之下,官方的可信度更高,更好忽悠。什么叫 “升官发财”?在书法界混,只要升官,就代表发财,发财多少就看你官做得大小了。

“江湖书法家”的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很大程度上已扭曲了艺术的价值观,玷污了文化的根基,阻碍了书法艺术的良性发展。若有良知,请站出来指认他们、揭穿他们,对他们的行为说 “不”;若实在分不清,请多份戒心,少份盲从。让我们加强自律,谨防成为“江湖书法家”;让我们擦亮眼睛,远离“江湖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