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变化,文字字体笔画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各种不同的形象。

1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少时的启蒙老师。她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 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画的描述形象生动: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西晋草书大家索靖用“银钩”、“惊鸾”来描述草书的生动形象。他在《草书势》里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意思是说,大凡草书的形状,像银钩那样遒劲柔美,像受惊的飞鸟那样灵动飘逸,又像禽鸟舒展羽翼将要起飞那样的姿态,又像禽鸟将飞而未动那种态势。把草书既刚又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描绘得多么形象逼真。

2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讲到点画的标准时,有如下形象的比喻:直画要像铁一样刚劲,曲画要像银一样柔媚,壮则高耸而峻立,醇则柔美而清劲。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是苏轼对这三种书体的形象概括,并已成为书法界共识。

而且,楷书书体风格的不同,呈现的形象也不同:颜体雄厚、端庄、大气,如伟岸丰美之形象;欧体清秀、雅致、俏丽,如端庄秀美之形象;柳体瘦挺、劲媚、俊秀,如气盛俊美之形象。

总之,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形象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人们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如对称美、平衡美、参差美等赋予字体笔画的造型美,舞蹈、体育等赋予字体笔画的运动美,音乐诗歌所赋予字体笔画的韵律美,以及万物生机所赋予字体笔画的自然美等等,来创造字体笔画的形象美。

比如,我们可以把书法作品《春晓》中的某一点看作“高峰坠石”(“不”字的右点之形),也可以把某一笔看是飞鸟(“花”字的第一笔之形),甚至我们还可以把某些字体笔画看破作人之形象(广播体操的动作):“春”体侧运动,“觉”体转运动,“处”全身运动时的下蹲动作,“夜”的第一连笔为伸展运动或跳跃运动……

3有人说,“春”、“觉”都有体侧姿势和体转姿势的形象,还有人说“觉”字有扩胸运动第三节拍类似拉弓的动作。其实,他们说得都对,因为书法艺术形象是多样的、丰富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观众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也就不同,形成的审美形象也不同,所以,只要你从这些字体笔画中联想到了生活实践中的某些形象,那么,只要你想到什么,它就是什么。

再如,作品中的“声”字。“声”的繁写由“声、殳、耳”三个部首组成。因为繁写的“声”是上下结构,上部由“声、殳”两部首组成,下部只有“耳”一部首。在书写时,“声”向左下伸展,“殳”向右伸展。因“声”笔画多而粗,“殳”笔画少而细,所以“耳”部重心略向右偏,以平衡整个字体。如此结体,所呈现的是三人杂技造型形象:“声”斜冲仰视之人,“殳”斜卧俯视之人,“耳”擎柱而撑之人。细细看来,维妙维肖。当然它是书法,不是绘画,所以它所呈现的形象不是实描,不是一眼就觉察到,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一种神形,是通过细细品味得到的,书法艺术的美就美在这特有的“神形”,绘画是不能替代的。

诗《春晓》描绘春天的自然清新、平易悠远的意境,而这幅书法主要以舒展、清新、轻快的字体笔画来创作,实现诗的内容和书法的形象成为一体,给人以舒适惬意之感受。所以,在观赏《春晓》书法作品时,吟诗品书法是同一种形象、同一种思想、同一种情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其感情是递进的。相反,吟诗自然清新,品书法却因笔画锋利而满腔怒吼,这样的牛头不对马嘴的情感你要得么?这样的书法我们只能当作记录传递语言信息的文字,无艺术可言。

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有些朋友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从这幅作品中根本看不出有这样的形象,是一派胡言。其实,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一个人站在一楼,面前有一面一楼高的白墙,墙外有一个菜园和盛开的紫薇花;另一个人站在二楼。二楼的人对一楼的人说,我们的前面有一个菜园和盛开的紫薇花,非常美;站在一楼的人说,胡说,前面是白白的,什么都没有。其实这两个人都没说错,只是因为他们所站位置不同,只要站到对方的位置,一切都明白了。

所以,对于中国书法艺术,我总是对自己说,学书法不只是认得几个字,然后整天的写,还要学一点美术,学一点音乐,懂一点建筑美,懂一点韵律美,看一点文学,看一点舞蹈等等,即使浅尝辄止也比不碰要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音容宛在,永别难忘。

清明又至,在这个祭奠的季节,用我们的作品寄托对故人的思念吧,像颜真卿写《祭侄稿》一样,用咱们自己的方法消解我们的相思之情。

而清明时节正值万物复苏之际,人们出外踏青不免要抒发内心之感慨。

墨友们还可以用手中毛笔,书写对春天的那份期许。

或诗词,或成语,或临帖,或创作。

1

1.米范

#清明#清明缅怀外祖母

22.庄梦秋水

#清明#清明节习作。生是一个人,死为一座坟。终成一抷土,百年见故人。

33.【未名阁】小柯

#清明#踏青,没有时间出门走走,就用笔随便走走吧。

44.巴山无雨

#清明# 自诗自书《乙未清明》:又逢清明四月天,故人坟旁寄纸钱,轻烟一缕随风去,化作哀思遍人间。

55.千结堂主

#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几多离人泪!远在天堂的亲人、朋友,你们可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友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让我们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6

关于书法,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历史上每位大家之所以可以名垂千古,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书法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但书不可尽其言,言不可尽其意,古人书论中的金玉良言究竟是何含义,还是需要自己悟吧。书法,不能说的秘密!

1我们必须在近当代形成的书风和古典书风之间进行取舍,不能脚踩两只船,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

或有问曰:现代人咋了?现代人的东西就不好?古代人的就一定好?

是这样的:现代人的东西也好,但大多是第一印象好,越看越没东西。古典的好,是初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平庸,但是却越看越好,越看越耐看。

其中两者分别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说白了就是线条质量。就这么简单几条线,怎么写出质量?这就是秘密所在。

董其昌提出的是攒捉:“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躜捉本是拳学术语,我认为比董其昌提出的攒捉、放纵更为生动。躜,马蓄力前跃;捉,控马急停转向。书法,有点象拳法中的一打多。

我们学古人,就是拆解他们躜捉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纸上的字型。

临柳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关注字型和笔画形状。

在学习柳体的教材中,会有很多诸如“中宫紧缩,四周开张”之类的结构规律分析,或许还有“斩钉截铁、横斜竖正”的笔画分析。

但是我们拿这些规律去写一幅柳体的作品,会成功吗?一般不会。大家大概会注意到,写柳体风格的作品,一般字数不太多。何故?因为都是集字而成,一多就露馅了。集字是集字,创作是创作,这是两码事。简要而言,如果我们从字的结构和笔画入手,是不可能把柳体化为自己的营养的!

其实诸家皆然,不过柳体把这个问题给放大了。因为柳体的笔画比较奇特,看起来棱角分明,但是写起来却总搞不明白这些棱角怎么来的。当前多用两种办法:第一,描出来。第二,象画画一样围出来。其实呢,柳体的棱角是写出来的,而且是用很果断的速度写出来的,慢了不成的。或许写柳体写多了,也会蒙出一两个有棱角的笔画,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弄出来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柳体独特的运笔方式给破译出来,然后把这种运笔方式进行大量重复训练,直至化为自己的书写习惯,那时就可以进行柳体风格的创作甚至创新了。

最好换个柳体的版本,你所使用的柳帖太干净,把运笔的痕迹都弄没了。看看柳的《金刚经》和《送梨帖跋》,可以稍微放大临,书写速度要果断!

顺便再说一下躜捉和寸劲的关系:寸劲是一种小范围的快速躜捉,属于躜捉中的高级技巧,但还有其他形式的躜捉。

2书写速度慢,是不可能有力度和神采的。而“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两者兼得,方可绍于古人。”你既然临过灵飞经,如果看过灵飞经的墨本,你应该知道原作是什么书写速度。赵体的书写速度也很快啊,他号称日书万字,你算算应该几秒一个字?大概四秒。但快不是胡画,也不是匆忙赶路,而是跳跃式前进,有节奏的。

刚开始学楷书也没错,但注意要带点行书的味道;如果学行书,则需要加点楷书的味道。

笔太硬,如果笔弹性太强,会妨碍形成主动发力的习惯。

起笔不错!能自觉意识到要有动作。但是个别收笔稍显草率,其实你能做好,不过写得随意了而已。

下一步,注意点画之间的连贯性!要用合理的轨迹把点画贯穿起来,这个轨迹要从古帖中找。观察古帖的细节,看看古帖中点画贯通的蛛丝马迹。所以,买个高倍的放大镜!

圣教序是个很好的碑帖,但是也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为什么?因为它太完美,有点不近人情。怀仁当初集王羲之字的时候,大多作品是借来翻刻的,所以经过了很多次摹写,丢掉了很多细节。大家对比一下圣教序和兰亭序中的同一个字,就知道丢了多少东西。

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出书写的痕迹,所以放大镜是学书必备。而圣教序呢,细节丢失太多,使得临习者注意力不知不觉就集中到了结字上面。当然这也是因为它的结字太经典,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观,很有成就感。

单纯模仿结字用处不大,即便是记忆力特别好,能在创作时快速重复原帖结字也不成。当然,如果是应付展览足够了。但如果想真正吸收王羲之的神韵,必须得了解原作的运笔方式,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要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抓住了结字,而忽略了运笔。

对于圣教序的运笔,我前面提到过一点,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套路了。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

顺便说一下,最好从墨本下手,刻本总是要丢很多细节的。高手可以推断丢失的细节,但是初学不能。因此入门之后可以临碑,初学要临帖。

然后谈一下书法欣赏问题。

我们知道书法兼具建筑和音乐两种形态:最终作品是静止的,但创作过程是流动的。建筑的特点在于对空间的把握,而音乐的重点在于对时间的把握。那么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妨以建筑和音乐两个角度来看同一幅作品。

3首先从建筑的角度看,这也是常见的视角。首先看这个字是否有承重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力度。力度不是拿毛笔用力往纸上摁形成的,它是一种类似钢筋的东西,有硬度还有弹性。以往强调“横平竖直”被误解作美术字,其实这四个字大有深意。我们看古代作品的横,什么角度都有,好像算不上“平”。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挺!感觉即便有重物压在上面不会塌下去。竖也一样,感觉踢一脚不会倒掉。在具有力度的基础上,然后看它对空间的分割是否优美,所谓“计白当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空间分得琐碎凌乱,这个字的空间布置就是失败。

当然更重要的是书法的音乐性一面,音乐性又包括音质和节奏两个重要指标。音质就相当于线质,线条质量,是终生追求的问题,现在不多谈。节奏大家都有感触,就是所谓的气息是否流畅并优美。一味匆忙赶路的,或者笔笔缠绕的,都谈不上节奏。

大致这几个标准,就可以断定书法作品的高下。

有些小楷可以当中楷来写,但是十三行不能放大写,因为它笔法比较特殊。魏晋小楷有墨迹,但不是钟王的,是写经,也很有味道。唐代小楷很多啊,如果觉得《灵飞经》没有韵味,找找敦煌写经中《王莽传》和《萧望之传》,很精彩的。从元明时期小楷入手也成,但还是要用墨本。

4写小楷,可以稍微放大到18mm,再大笔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无法写得小,我觉得可能是工具问题。有没有尝试过在普通纸上写小楷?

黄庭经的地位很高,但却不容易理解。

如果写大楷,就找个大字范本临写最好,好比《阴符经》。你的运笔接近欧体,写写墓志也成。当然最好从墨本入手,学碑刻之前至少应该临过一段时间墨本。

隶书也是如此,如果不临写汉简,直接从汉碑入手,容易走入清代和当代的隶书俗套。

写欧体行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以欧体行书为主,兼顾欧体楷书。欧体行书中,应该注重《张翰》与《千字文》。至于小楷,不妨先停一段时间,行书稍有入门之后重新拾起来会不一样。

九成宫和张翰不是一个风格,张翰跟虞恭公类似。其实在欧书里面,九成宫也非常另类,估计是灵感闪现偶然为之。喜欢九成宫是好事情,但要有合适的方法去接近她才成,不然会很伤心啊:)

你临的九成宫有几分样子,但是创作起来有一笔九成宫的东西吗?这样只是空喜欢了,要最终同九成宫合为一体才成。

怎么办呢?只能走一条比较迂回的路线。从张翰、千字文得欧体之笔法,从虞恭公、皇甫诞求其结构,然后旁参董美人、苏慈之风韵,然后才有资格切入九成宫。否则免谈!

老欣子所言有道理,颇会我心,可以参考。速度很关键,有些造型,不够果断是写不出来的。

要是玩玩,写瘦金体也不错。用紫毫勾线笔写!

关于执笔:

启功先生关于执笔的比喻,不太恰当。吃饭是三岁孩子都会的,书法是一辈子都难学通的。笔如人的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就对,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忽视了学书法的复杂过程。笔如人意,当然不错,但人意何来?自出心裁用墩布写字也颇合某些创新人士之意,能算书法?还有用头发胡子乱画的呢?他们都很得意,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同意他们的做法。

5我们只谈论古典书法!

古典书法的严密程度,接近传统武学,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方法。而执笔就是严格训练的第一步!具体细节我们先不谈,记住三个执笔要点:指实、掌虚、腕平。腕平指是手背与小臂的角度接近180度,沈尹默对“腕平”的理解有误。

楷书墨本挺多的,我们要集中于隋唐。

古人执笔,没有四指的,都是三指接触笔,末尾两个手指头不接触笔杆。四指执笔的话,很容易使得拇指无法发力。拇指不能发力,运笔的局部速度肯定上不去,字就没有神采。

常用的执笔法是把拇指和食指握成“ok”的样子,然后两指尖掐住笔杆,随后把中指并上。

无名指并没有接触笔杆。如果无名指接触笔杆,容易形成拿指头挑剔笔杆的毛病。

对高手讲把笔的确没有定法,只要腕部能充分发力就成。但是初学者还不知道怎么发力,所以有些执笔姿势会妨碍下一步的发展。

诸位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怎样执笔才能使得手腕带动笔端运转范围最接近半球面,那就是好的执笔法。

写智永,最好用手工毛边,比报纸效果好。

的确说得比较凌乱,现在整理一下。

对初学而言:

1、姿势:具体几个指头执笔先不讨论了,指实掌虚腕平就成。腕平最重要,沈尹默的对腕平的解释完全错误,切勿相信。我们所说的腕平,是手背和小臂接近一条线的意思。如果把手掌相对小臂竖起来,会严重妨碍手腕的运转范围和速度,虽看似稳健其实后患无穷。

2、工具:市面上大部分毛笔都是尼龙的,一般人难逃陷阱,真不知该怎么推荐才好。要是银子宽裕,就买稍微贵点的狼毫吧,小号的就成。至于纸倒是很容易找,用手工毛边就成。手工毛边的特征是:纸面多见褶皱,周围边缘不齐整,还会有小漏洞,或许个别纸还裂开一条缝。

3、选帖:选隋唐代墨本作为入门,行书、小楷、中楷、大楷都成。可以稍微放大一点临,但不要放太大。临帖要一个个字吃透,不要通临。

4、练习量:争取行书每天不少于四百,楷书不少于两百,书写速度不要太慢,要果断。还是老话,不像没关系,多写快写。

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

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

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6-10秒之间。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

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

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

镝箭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啊!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

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信不信由你。

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1.弱水三千瓦一瓢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对于很多书法初学者以及门外汉而言,草书很迷离。

247图/写快了就是草书?

第一,不少当代书法家假草书,假大空。

草书笔走龙蛇,天马行空,云里雾里,谁人识得真面目?所以,当代以草书而博得“名家”、“大家”的很多。草书有省略、简化、丢笔掉点或一笔带过等简约写法。这样,就离楷书字形很远了,很多人不认识。尤其是在人们普遍使用电脑、越来越远离书写的今天,很多人不识草字。因为不再实用,所以陌生了。当代很多书家热衷草书,是不是和越来越多的人不识草字有关?因为人们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会产生一种神秘感、深奥感。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

第二,画鬼容易画人难。

画鬼容易是因为人都不认识鬼,草书当然不是鬼,但大多数人也不认识。不识不懂,不就说明其高不可及或深不可测?当今恰有一种书风,有意把字写得大家都不认识,甚至连自己也不认识,以不识为高深,故弄玄虚以唬人,自古有之。

1230第三,草书出神入化,不得道者无病呻吟。

毛泽东书写自己的诗词多草书甚至狂草,狂草如诗,狂飙天落,气势如虹,豪放至极。这是诗意的另一种呈现,书与诗如出一辙,相得益彰,无不是洒脱性格与浪漫情怀的外化。韩愈说,张旭“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可见,草书是一种“有感而书”,是思绪激流与精神个性直奔笔端,是书法的极端与极致。如果内心没有激情,以什么充盈笔墨、驱动笔墨?那只能无病呻吟,作秀而已。当代许多所谓草书,不是“书”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徒有其形,而无其韵。

所以,草书比楷书迷离的多,因此忽悠人的书家也多。

1233楷书,虽不等同于书法基本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基本功的一项重要科目。楷书,要讲究布局匀称、结构得体,符合平衡稳定的自然规律,这是基本要求。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只有“正”才能平衡稳定。颜体字稳如泰山,正气凛然,大气磅礴;欧体字刚正挺拔,端庄典雅,稳重大方。楷书是“站立”的汉字,站有站相,军人的“立正”之姿,就是最好的“站相”,骨正才能形端,端庄才能挺拔。当今书界名家、大家,有几位以楷书而名?能写楷书者几人?

1234所以,在没有一个书法懂行人帮你分析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书法家说自己多厉害,你不妨问问他楷书怎么样?

行草迷离,楷书无欺。

说草书写多厉害但楷书一塌糊涂的不算书法大家,只能把楷书写成“印刷体的”(比如田氏兄弟)也不能算书法大家,有楷书打底,且行草非凡的,才叫大家。

1【飘若浮云】

小楷中的这种审美境界以王羲之为代表,他追求一种和谐的美,这种境界,相逢短合度,秾纤得中,轻重协衡,刚柔相济,奇正相错,方圆并用,肥瘦得体,骨肉匀称,它要求矛盾着的双方都应处在适当的限度之内,从而保持一种合乎情理的和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但必须注意,中庸不是绝对的平稳,而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一种相摩相荡,生生不已的动态平衡,所谓中和一致,位育可期,从而使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得到最丰富的表现,这种审美境界,创造出高度典雅,和谐的作品,试观王羲之的小楷,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精淳粹美,遒劲之中不失婉媚,清雄雅正,端庄之中不失姿态,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且每幅小楷意境不同,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枘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前乎后乎,各不相师,虽主调未变,而兼得众调,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型的风格。

2【质朴自然】

小楷中的这种审美境界以钟繇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着一种质朴,天真,自然,平淡的气息,它要求作品厚重而不轻佻,强烈而不腻滞,朴素而不浓艳,深沉而不恣狂,含蓄而不恢奇,它不事雕凿,不装巧思,从而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平淡率真,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老庄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处于一种亲切和谐的统一体中,而大朴不雕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它们并不否定法度和技巧的作用,但他们更强调于规律中获得的绝对自由,他们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不工而无不工,这种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试观钟繇的小楷,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朴实之中富有异趣,不著一点色相,不带丝毫做作,意味醇厚,令人咀嚼不尽,其实颜真卿,傅山,王铎的小楷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3【法度严谨】

小楷中的这种境界以钟绍京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法度严谨的造型之美,这种审美界,点画周到,结体熨贴,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巧密精思,端庄匀称,以工整为法,以功力见胜,以熟练为能,以尖度为尚,从而表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意境。试观钟绍京的《灵飞经》小楷墨迹,遒劲端庄,结字疏展,工整精细,笃守楷法,其分行布白,虽有人工裁剪之美,但亦能于匀称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的变化,其结构字势,虽有人工熨贴之美,但亦能于法度严谨之中有奇正姿态的变化,其结构字势,乃不失为小楷中的能品,因这种小楷以法度立极,故最适宜于初学者入门。

4【姿韵秀逸】

小楷中的这种境界以赵孟頫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报追求的是一种秀逸摇曳,含蓄萧洒的阴柔之美,这种审美境界以姿媚妍美,清劲拨俗,温柔圆润为尚,是代表了典型的南派书风,试观赵孟的小楷,婉丽飘逸,风姿绰约,姿韵雅逸,如幽花美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显得骨秀神清,妙绝时人,其实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都具有这种境界。

5【刚健雄强】

小楷中有这种境界以黄道周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所追求的是一种方劲峻峭,浑雄刚健的阳刚之美,这种审美境界以敦厚沉雄,俊逸豪迈,奇宕恣肆为尚代表了典型的北派书风,试观黄道周的小楷,点画沉厚,结字茂密,姿态奇宕,竖挺方折,而饶具金石之气趣,其实壮美不是放肆粗野,也不是剑拔弩张,壮美的作品,个性强烈,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

总而言之,书写小楷,当以理法为基础,只有在这基础之上才能追求小楷的意趣,才能奇而不怪,肆而不离,意趣当合乎情理,神采当生于形质,二者皆不可偏废,凡书以理法为尚者,意近庄重,以意趣为尚者,意近飘逸,尤其是小楷,当以端庄沉着为主,此不可不知。

墨池与逸庐合作了!

然而

C99F.tm

当然关你事啦!

这就要看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

能给你带来什么

一切抛开“是什么”直接问“为什么”的讨论都是耍流氓

所以我们孜孜不倦地告诉大家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到底是什么?

答:它是全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利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学习书法的书法教育平台(网站)。

A740.tm

具体来说

是由李双阳老师主导,逸庐书院助教老师为辅

视频为主,点评与作品分享为辅的

线上书法教学模式

学什么?

种书体,12个经典作品』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张迁碑》

《石门颂》

李阳冰《三坟记》

《礼器碑》

《虢季子白盘》

“二王”手札

孙过庭《书谱》

怀素《自叙帖》

怀素《小草千字文》

张旭《古诗四帖》

师资力量

7CB4.tm_副本李双阳,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南吴门书社总执事。国家二级美术师。07、08年分别被《中国书画报》,《书法》、《书法报》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先后获:“兰亭奖”、 “全国奖”、“群星奖”、“中国书法院奖”等十余次重大奖项,全国70年代代表书家,当代新帖学代表人物之一。


287393915120852456_副本董水荣,笔名潇遥,号叶屋山人,197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叶屋村。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山水画家。现为吴江书画院执行院长、南吴门书社秘书长。其作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书法作品六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活动,其中首届“中华情”全国书画展获得最高奖。书法论文六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其中在第二届草书展·草书论坛中获最高奖。两次参加国际书法论坛。书法理论文章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书法赏评》、《中国文化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百余篇,六十余万字。出版有《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解密小草千字文》(合著)。

DF90.tm_副本史明洁,1963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2009年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班学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中国清风书画协会上海培训创作基地艺术总监,安徽太和书法院副院长,安徽太和县书协副主席,安徽省草书委员会委员,逸庐书院教学部主任。

BE1B.tm_副本刘东芹,1974年于江苏东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黄惇教授,获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学位。2012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程章灿教授,攻读艺术文献专业博士学位。

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美术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大赛优秀奖、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奖学金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称号。已完成中国书协年度课题一项,在研课题有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和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宋代宸翰研究》。

曾参加全国第七、八、九、十届书学讨论会、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兰亭论坛、敦煌书法论坛、中原书法论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年会等。论文数十篇先后发表在《文献》、《中国书法》、《南艺学报》、《中国书画》等杂志。

96EA.tm_副本朱海澄,男,1971年11月生于江苏淮安。字拾穗、号澄心居士,斋署闲墨堂。现供职于江苏省淮安市商业技工学校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人社系统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双阳书法篆刻工作室助教、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山阳美术馆馆长、淮安市淮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淮安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77A8.tm_副本高凤仙,女,1971年10月生,河北省徐水县人。2010年5月进入李双阳导师班学习。2011年4月作品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 ,2012年3月作品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2011年学员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2012年5月作品在 “乌海杯” 全国书法展中获奖。和2012年12月入展第五届全国妇女书法艺术大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4FFA.tm_副本殷海书,1968年5月出生,安徽宣城人,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书法副高职称,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鸿达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宣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宣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宣州区书画院院长。

 

3183.tm_副本龙侃,1987年12月12日生,安徽安庆人,现居苏州。斋号逸翰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现为李双阳书法篆刻工作室助教。

 

10AB.tm_副本冯错,号逸秦堂。初钟情于宋人手札,游心苏、米。后上溯晋唐,用功于孙过庭《书谱》,褚遂良、二王手札以及《大观楼》诸帖。现为李双阳导师助理、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逸庐传播创始人之一,专侍书法。

 

其次,为什么选择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

许多来访者询问

“每天几点上课?”

“几点交作业?”

“错过上课时间怎么办?”

·

·

回答全部:没有答案

因为

这些“传统”的问题

在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面前

都不是问题

✔ 众所周知,互联网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你早上看或晚上看,在家看或者公司看,视频就在那里,只增不减;

✔ 国际化会员制,一个会员承包你一年的书法学习。(ps:我们有国外会员)

最后

用数据说话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自去年年底上线以来

目前报名参加学习的学员人数

已经将近400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学员线下见面会

(学员采访)

没错

还会举行线下见面会

和李双阳老师及逸庐书院面对面

♨♨♨

互联网早就不是一个新词

但两个旧的事物合在一起

就会创出第三件新的事物

这就是互联网环境下

1+1不等于2的化学作用

现在

全国第一个书法教学平台和全国首款书法社交平台“联姻”

让书法学习越来越自主

一切由你来定

心动了没?

点击这里预报名

然后静静等待我们的开课通知

墨池,爱书法的人都在这里

END

近世书家动辄以中锋为根本。如王蘧常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沈尹默先生则更进一步的强调说:“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而白蕉先生则把中锋用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法之宪法,是用笔之根本大法”。学书者遂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务必要使笔笔中锋而行。

247白蕉《观尽化将联》

结果如何?书法随之成为狗啮枯骨之学,纵任点画布置工巧,线质却少见精妙。尝闻才子徐海叹曰:古人线质之妙我辈已无法望其项背,但求空间布置而矣。失望者多以古人自幼习字为藉口,或以古人拥有日常书写之习性为托辞,或以古人用功甚勤做抵挡,唯唯不肯从笔法之正误处用心思考,遂使中锋用笔之邪说流传数百年而不能肃清。

1230李斯《峄山碑》

中锋之说,多援引沈括《梦溪笔谈》:“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呜呼!世人之不察一致如斯。

沈括本非书道中人,徐铉亦非精通笔法之流,小篆更是官方炮制的死文字。以此三者为中锋之法的依据,无乃形同儿戏?沈括之说不过开其端倪,中锋盛行,乃携清代碑学而起。

其实对于中锋的探讨之所以了无成效,原因在于这个讨论一开始便被沈括、包世臣之流引入邪路,更加上沈尹默之辈推波助澜,以致不可收拾。

1233沈尹默书法

沈括形容徐铉之小篆笔画中心有一缕浓墨,转折处也不偏不倚,大概类似马路中心的黄线吧?这种技巧称之为杂技可以,称之为笔法则不可以。宋以前各类书体,除唐宋人误解的篆书外,无不摇曳多姿纵横飞动。梁武帝称右军龙跃天门,难道是压着双黄线过的天门?自目前见到的最早墨迹朱书玉版以来,至战国竹简、汉代简册、并六朝墨迹,并无类似徐铉浓墨落于中线的写法,至宋朝而有老米八面出锋,亦非专压黄线之流。清代徒求赵孟頫和董其昌之形似,帖学衰败;碑学倡导者如包世臣但见刀斧痕迹,笔法造作,虽抵牾帖学但其务求形似之习气则如出一辙。

沈尹默虽以振兴帖学为己任,但实际如裹足少妇,虽不乏媚态而少见自然。此三者所言不同,而其误则一:泥于书迹,而不知其所以迹。

1234《马王堆汉墓简》

韩文彬编的一本书里面扉页赫然是“行穰”两个字的放大影像,看得这个清楚啊,让我感慨洋鬼子办事就是实在。看了两眼忽然觉得行穰两字之间的连带右侧有点发白,本以为我老眼昏花,凑近了一看:原来左黑右白的笔迹可不止这一处,基本上竖画都是如此!这肯定不是摹写者的失误,而是对王羲之原作的忠实模仿。其实不仅竖画,很多笔画都是两侧黑白不均。这说明什么?说明右军的笔画,不是用二沈所谓的“中锋”方式写出来的!试图通过二沈所谓的中锋来上探帖学正脉,恐怕如同缘木求鱼,是谓之“陷阱”。1235

247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局部)纵33.8厘米,横130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为司马光亲自书写的原本。这本作品约29行,460多个字,记录了西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事件。卷背有陈谢状5行,24字,亦是司马光手笔。司马光为人行事都很严谨,黄庭坚谓:“余尝观温公《资冶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迄无一字作草。”近人马宗霍云:“司马温公性端重,《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故十九年始克成书。”

1230司马光《天圣帖》,楷书,纸本,纵30·3厘米,横4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凡十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司马光此件为陈省华手书诗稿所作跋语一则,亦称《天圣帖》。文中所称“先太尉”,乃司马光之父池,“故相国庞公”,乃庞籍,“故省副陈公”乃省华。

司马光这幅跋语以工整的小楷书写。通幅结体端正、严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隐隐可见些许隶书的波磔之美。而在起笔收笔或勾挑处的用笔与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相似。事实上,北宋士大夫书家的书风,大多受颜真卿影响。司马光的这件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释文:天圣中先太尉与故相国庞公,同为群牧判官、故省副陈公与庞公善,光以孺子得拜陈公于榻下。元丰二年,八月乙丑晦。陈公之孙法曹过洛,以公手书诗稿相示,追计五十年矣。乌呼!人生如寄,其才志之美,所以能不配于后者,赖遗文耳。苟无贤子孙,其湮没不显于世,可胜道哉!光窃自悲,侍公之久,今日乃得睹公之文,又喜法曹君之贤,能显融其先烈,是敢嗣书于群贤之末。涑水司马光。

1233司马光《真书宁州帖》纵32.7厘米,横57.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钤有元滕用衡、苏大年,明沈周、项元汴,清江德量、伍元蕙、罗天池、潘延龄等鉴藏印记。

12342008年2-6月,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在一次基本建设抢救性发掘中,获得北宋中期宰相富弼墓志。志石1.4米见方、厚35厘米,全文7000多字。据称,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此墓志的志盖“宋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致仕韩国公赠太尉谥文忠富公墓铭”为司马光亲笔篆书,为司马光极其罕见的篆书书迹。文纵书,分五行,共25字。

1235司马光隶书《王尚恭墓志》开封博物馆藏

《王尚恭墓志》于1936年在洛阳北陈庄出土,刻于宋元丰七年(1084)十月。志石呈正方形,长、宽均为77、厚15厘米。志文为隶书,分上下两列,每列41行,满行20字。《王尚恭墓志》全称为《宋故朝议大夫致仕王公墓志铭》,其志文由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撰文,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书丹,李稹镌刻。《王尚恭墓志》是一方宋代名志,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王尚恭,《宋史》无传。《王尚恭墓志》志文在《范纯仁文集》中有记载。另外,在《宋史翼》和《宋元学案补遗》两本书中,有关王尚恭的事迹皆来源于志文。可见,《王尚恭墓志》是了解、研究王尚恭最翔实、最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可补史料记载之缺。

墓志中对王尚恭祖籍的记载与史料的记载完全相符。墓志云:“公之先盖京兆万年人,后家于果州,至皇考尚书公始家河南”。王尚恭之父王汲,墓志中称“尚书公”。王汲《宋史》亦无传。据君洙《尹河南集》所载王汲墓碣铭所云:“汲字师黯,祖籍京兆万年,曾家果州,后迁河南”。志、史可相互印证。

墓志记载:“元丰七年八月九日,朝议大夫致仕王公,以疾终于西都嘉善里之第,享年七十有八……十月九日奉公之丧归葬于河南府河清县上店里……”。“公讳尚恭、字安之……少力学与弟尚偕游庠序,喜亲贤士大夫……景元年兄弟同登进士科”。后尚恭被任命为庆成军判官,历知芮城、阳武、猴氏诸县,官至朝议大夫。尚恭“天性悌,襟抱开廓,居官有风力,遇事必务当理,不为苟且,善与人交……”

王尚恭在任职期间,为了表达自己改除弊政、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曾通过范仲淹向朝廷上书:“宜选将帅而委以不疑,责大功赦小过,以激其忠义。节寺观土木之费,损大臣郊祀亡赏,以宽国用。精择守令而简防禁,任官先才行而后常流,委长吏,彻冗员,以省事。减巡检,增弓手,以禁盗……”。这些切实可靠的建议得到了范仲淹的赞赏。在防御西夏对宋的进攻时,尚恭多次出谋献策,在歼敌制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尚恭在任武阳知县时,包拯为府尹,包拯“爱公才明”。一次,经尚恭处理的诉讼案再诉与包拯时,包拯说道:“既经王宰决矣,何用复诉耶?”可见王尚恭处理案事的能力和才干是十分出色的,他秉公执法,不循私情也是值得人们信任的。

墓志后一部分记载:“……公已老矣……与乡里高人贤士以文酒相娱,故韩国富公,今潞国之公,留守丞相韩公、北都留守王公皆爱遇之。潞公集旧德之高年者为耆英会,图其像而赋诗者凡十二人,公居第四。命公书其诗于石,笔力精健,过于壮年。平生有诗千首,文士多爱重之……”。此段记载说明,王尚恭回乡后被列入贤人高士之列,为洛阳“耆英会”的成员。“耆英会”即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时,集年老的士大夫集会作乐,当时称作“洛阳耆英会”。在《梦溪笔谈·卷九》中均记载有耆英会的来历、耆英会成员及成员排列顺序。耆英会的成员共13人,排列顺序以年龄的大小为主要依据,最长者77,王尚恭时年76年,位居第四。这一点志、史记载相符。而不同的是志文记载耆英会成员为12人,为何史书与志文记载相差一人呢?据汪介仁《中州杂俎》云:“司马光虽参与耆英会,年六十四,不及七十,按白居易九老故事,作为列席。”另志文为司马光书丹,可能有谦让之意,故未列入。所以志文记载为“十二人”。

以上志文记述了王尚恭为人豁达、襟怀坦白,足智多谋,为官清廉。年迈回乡后身居耆英会第四要位,卒后又有朝廷重臣为其撰文立碑,可见王尚恭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政治观点和爱好趣味相同。王尚恭虽史书对其没有记载,但从志文中不难看出王尚恭在当时并非默默无闻之人,而是一位声名显赫、极有影响的著名人物。

《王尚恭墓志》是一方集名人撰文、名家书丹、名师镌刻的集大成之名志。尤其是司马光书丹的志文,更为书法家所青睐。司马光虽以史学著称,而不以书法影响后世,但在当时他的书法也得到人们尤其是士大夫们的一致认可。今存司马光作品实物不多,共有墨迹、刻帖和刻石三种10余件,有楷书和隶书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司马光的隶书在当时颇有时誉,黄庭坚的《论书》中说:“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书极端劲,似其为人……”。据载宋高宗语称:“司马光隶书字真似汉人,近时米芾辈所不可仿佛。朕有光隶书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已。”明末清初朱彝尊引《宋鉴》中有宋高宗珍藏司马光隶书《中庸》、《家人》五卷的记载。

司马光为何对隶书擅长而又情有独钟呢?这是由于他对书画和金石考古之学极感兴趣,同时亦受汉唐一脉传承的以隶书铭石为古雅庄重,不以楷书为意的书法正统思想的影响。司马光传世的墨迹和刻帖均为楷书,今天能看到的司马光隶书只有浙江杭州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广西融水老君洞摩崖《家人》卦、山西夏县《禹王庙题名》、开封博物馆珍藏的《王尚恭墓志》。其中,《王尚恭墓志》字字清晰,保存完整,能代表司马光隶书的最高水平。

《王尚恭墓志》为司马光晚年所书的一方墓志。志石布局分上下两列,这种形式可能在书写此志文时为手卷形式,故摹勒在方形志石上只好分为上下两列。这样反而使志石布局疏朗明快,形式新颖别致。就司马光书法而论,此墓志书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袭曹魏《王基残碑》等“铭书石”而来,故其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不怒而威的风致。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风盛行之际,可谓难得之佳作。通观整篇志文,朴茂高古,气势雄浑,透露出很强烈的金石气息。

司马光虽不以书法名扬天下,但他能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汉隶的凝重、晋人的蕴藉、唐楷的刚健于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在宋人书法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乾隆皇帝好在名作上题跋众所皆知,今天搜罗到一篇乾隆临《圣教序》的帖子,读来不错,与大家共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个奇葩墓志,王建之和其妻墓志,该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横画虽有波挑,但波挑收敛,体势明显具有一定楷书的特点。其中有的字隶意浓厚,与汉隶十分相近。又有个别字具有明显仿古的篆书遗意,极富有装饰性,极具穿越感。

先看看王建之妻子刘媚子墓志:

247 1233 1230再看看王建之墓志,风格近似:

1234


1998年9月-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该市北郊的象山发掘了3座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葬,发掘简报刊载《文物》2002年第7期,并且披露了4方墓志的拓片。其中编为9号的夫妻合葬墓保存完好,从中出土了3方墓志,有2方为石质墓志,发现于墓室内死者头部,一为王建之墓志,一为王建之妻刘媚子墓志;另一方为砖质墓志,发现于墓坑填土中,亦为刘媚子墓志,其基本内容与石志相同而文字稍简略,估计是“为了日后合葬时便于寻找而有意设置的”。

1235王建之其人于史无徵,据其墓志云:“晋故振威将军、鄱刚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可知建之为王彬的孙子,袭封都亭侯。王建之的妻子刘媚子亦不见于史传。

1236象山乃东晋初年尚书仆射王彬家族墓所在地。王彬,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叔父。王建之是王彬的孙子。据其墓志云:“晋故振威将军、鄱刚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可知建之为王彬的孙子,也就是王羲之的侄子,袭封都亭侯。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