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对于学书者来说,是一个相伴终生的过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卓然大家,离开了这一点,创作便是无源之水。临摹过程可按照一定阶段进行层次划分,这样更容易把握碑帖精髓。临摹要经过格临、对临和背临等过程,但并不是一味地抄写。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将临帖变成抄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临摹。真正深入某种碑帖,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层次。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只临一种帖,存在着从某帖到另一种帖的过渡问题,现存书体繁多驳杂,并不是所有碑帖都能做到相摩相荡。

1一、临帖层次

笔者将临摹划分为三个层次:平面层次、立体层次和美感层次。

平面层次。了解所临碑帖的外在形式,如笔画形态、用笔、结字和整体章法等。在这一层次中,临摹者对碑帖的优劣之处,其中的精神趣味,一些创作背景和时代特色还缺乏一定的了解。一般是照葫芦画瓢一股脑地学,有的甚至将碑帖中的剥落和残断处当作精华一并学了去。笔者在临印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体会,在对良莠不齐的印章缺乏鉴别力时,常“一锅端”,随着水平和眼界的逐步提高,将愈学愈少,愈学愈精,从盲目走向理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有名师指点,对初学者来说,将大有裨益,会少走很多弯路。在选帖方面须谨慎,防止求异求怪,误入歧途。平面层次是对碑帖直观形式的理解,要注重积累。

立体层次。基于临帖者水平的提高,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增强了对碑帖的总体认识。如习米字时对米芾人格的了解,对他性格的深入研究,对了解米芾的书写方式、方法有很大帮助。再比如说,对盛唐审美风尚的认知,对颜字雄强和“俗姿”有切实认识,于把握颜字更有作用。此时临摹者对碑帖范本理解不再局限于一点一画,一撇一捺,而是立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逐渐从形式介入精神,从追求形似而达到神似。立体层次阶段临摹时务必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入帖。

美感层次。基于笔者肤浅的经验,选择临摹碑帖的标准是出于对碑帖的喜爱,对碑帖的深入程度也取决于这一点。就象一个人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自然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书法也是一样,在临摹时并不是所有碑帖都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各持一端都是很正常的事。美感层次是临习者对碑帖神髓的把握阶段,从而产生特殊美感和心灵享受乃至情感的共鸣。笔者在临习中发现,只有临习者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和修养,才可以自立门户,了解各种碑帖之间的差异和优劣所在,可以有选择地去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学。如果喜欢米字,觉得性格上很适合,自适己心,不一定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仰他人鼻息。美感层次应注重自我意识发挥,而不是盲从。

2二、书体过渡及兼容

过渡是写作中的常用语,一般是文章转入另一层意思时应用,起到顺其自然、前后呼应的作用。在临帖过程中,临摹者所面对碑帖有无限性,而学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学书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甚至是书法大师也不能避免。写行书很好的未必能写好篆书,写草书的未必能写好楷书,反之亦然。所以说,并不是任何书体对所有人都合适,从一种书体到另一种书体,如何处理过渡很关键。比如说,从楷书到行书,笔者认为褚遂良最合适。褚书为行楷,以其来作过渡最合适不过。同时褚遂良属二王一脉,可以由此入手打好二王基础,再专攻其它碑帖则游刃有余。相比较而言,李邕和赵孟钜参锌铉吖谙站,而赵偏于俗态,赵从李出,笔画变得很平实,不容易出来,因而选择褚遂良最为理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书体的可塑性决定被选择的可能性,颜真卿和王羲之之所以强调必学,即在于其中的包容性,个性愈强自然可塑性愈小。一般说来,有了二王或颜真卿的基础,选择其它碑帖都可以上手。

3所谓书体兼容,是指不同书体结构、气息等方面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书体之间,如王铎行书与颜真卿楷书,《石门颂》和黄庭坚都属于开张大气一路,学起来会上手一些;二是相同书体之间,如当今盛行的“二王——米芾——王铎”的学书套路。概括起来讲,兼容需要把握的有两点,对碑帖来说,要么是风格默契的,有协调作用,要么是截然对立的,也能起到调剂作用。对书家来说,主要是看是否有继承和延续的关系,如前文所提及到的二王——米芾——王铎的路子。并不是所有的书体都是能实现柔和最终水乳交融,如果选择不当,则容易出现“夹生饭”。关键要对每种书体进行风格定位,在选帖时就要把握好,实际上是对于碑帖美感层次的把握。

临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看起来只是照着样子学,但“他法——我法”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每个人的天资和勤奋皆有差别,面对同样碑帖的领略角度并不一样,有很大差别。关键在于要领悟其中精髓,不能浮光掠影,流于皮毛,应适合自身情感,寻找最佳突破口,才能事半功倍。

1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2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3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吴大澄(吴大瀓)(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家。

吴大澄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名山藏》云:”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明代祝允明草书欣赏《手卷曹植诗四首》又名《箜篌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 2 3 4 5 6

1初学书法,最先纠正的不是字形,而是书写动作。这是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而且即便意识到,自己也不容易做到。这时如果有个朋友或者老师在一旁观察纠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错误动作如下:

1、小拇指藏到了掌心。有些人手指无力,所以希望用更多的手指来支撑毛笔,从而使得动作更加稳定,于是把小指和无名指都收到掌心作为辅助的力量。但是这样一来,掌心被堵死,运转会受到限制。发现这种情况,可以稍微把小指翘起来一点。过去有些人写字动作来似兰花指,小指翘得很高固然不合适,但对于解决掌心不虚的问题也算是个办法。

2、手指乱挑。手指不是不可以动,而是初学先不要动为宜,否则对于腕部的运转无法清晰体察。手指乱动的情况,以儿童为多见。这是就要求掐笔更加用力一些,掐笔的位置更加靠近指尖一些,虎口撑得更圆一些。这样,手指就暂时被锁住了。

3、胳膊乱动。胳膊乱动分为两种,一个是左右横移,一个是前后抽动。针对前者,将肘部放到桌沿会好一些,也就是说初学不要悬肘为佳。但前后抽动的动作一般很细微,自己不容易发现。如果发现有抽动胳膊的动作,那么可以将左手放到右腕下部桌子上做支撑,仿佛臂搁。至于用手背撑还是手掌撑倒无所谓,关键是让左手来监督右臂有没有做无意识的抽动动作。

4、架肩。肩部不容易放松,也会影响到腕部动作的发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将腕部稍微提起来一点,肘部要沉到桌面下面,而且肘要离得肋部稍微近一些。也可以尝试在立面上书写,对沉肩有一定效果。

5、身斜。成人的脊椎大部分都不太正,坐着坐着就歪了。纠正这个问题,可以将脚部平踏到地板,然后十趾稍微用力踩地,这样身形会较为中正。

这是用身体动作来纠正书写,其实书写合理了也会纠正身体动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周慧珺,中国著名女书法家,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王宠(1494–1533),宇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

明代嘉靖五年,王宠应朋友之请,书录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作十二首,成《王宠书王昌龄诗卷》。据书家在卷后跋语中讲述,此作用纸为吴中新制蓝色粉纸。全卷纵28.1厘米,横635.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根据前人对楷书结体的研究,结合颜真卿楷书特征,总结出三十八种常见的结体规律,供书写时参考。

横细竖稍粗

撇轻捺宜重

2016-03-09_111149先横后撇长

后横先撇短

2016-03-09_111155竖长撇捺伸

竖短撇捺收

2016-03-09_111201横长竖宜短

横短竖要长

2016-03-09_111207上紧下部松

左轻右边重

2016-03-09_111213天复上如盖

地载下承托

2016-03-09_111218点复有向背

横多求参差

2016-03-09_111232左小齐其上

右少平于中(下)

2016-03-09_111238左昂右靠下

右仰左靠上

2016-03-09_111243中横中宜长

中竖中饱满

2016-03-09_111249上下横下长

左右竖右粗

2016-03-09_111254重捺有伸缩

多钩分明暗

2016-03-09_111259纵撇恶鼠尾

联撇忌排牙

2016-03-09_111304字瘦形勿短

身矮笔宜丰

2016-03-09_111308满折钩长挺

空折钩短收

2016-03-09_111313疏者笔画丰

密者布均匀

2016-03-09_111317斜勒平失势

平勒倚无仪

2016-03-09_111321二段上部逊

三联上下伸

2016-03-09_111325阜卩宜垂露

右邑用悬针2016-03-09_111329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人。唐开元进土,任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盟主。后入京,历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后人以其官名尊称“平原”或“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受命前往劝谕,李希烈胁之降,不屈被害。

唐代的《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简称《勤礼碑》。

《勤礼碑》系颜真卿撰文并书。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

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1948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333 1230 1233 1234 1235 1236 1237 1238 1239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 1248 4444 6666 15555 16666 71111 88888 143444 177777 188888 199999 999999 13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