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写了20多年,感受和想法也不少,现理出来,与同道共享。

书法首先是个手艺活。你必须熟悉纸和笔,就如同木匠要熟悉斧头和锯子一般,经典碑帖就是引进门的师傅,这个道理看似浅显通俗,却耐人寻味。古人的字好,原因很简单,他们写字的时间比今人多,纸笔是他们身体的延伸,汉字就似他们菜园里的一棵白菜,主体与工具已合为一体。

1孙过庭书谱

今人太忙,又有足球和股市需要留心,写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已算勤奋了。贴近古人的状态,把手艺弄精,最好的办法是临帖。虔诚而忠实地临帖,亦步亦趋,收敛自己既有的书写习惯,全力钻进古人的“条条框框”中去,不要怕像古人,就是怕不像古人,能临九分像,就不要减作八分像。常见一些人,眼手不到位,临帖不像,美曰“意临”,欺骗自己,误导他人。

道理很简单,就如同全力以赴追美女,求之既得,自然美妙,求之不得,只好“意临”了。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反驳我,大师临帖也有不像的,难道不是“意临”么?我只能说,你不是大师,或者在成为大师之前,你只能先老实做事,这是成为大师或者大家的必由之路。在选定一帖后,我的做法是先看几天,也就是读帖,然后通临,待对这个帖的风格有一定感觉后,即进入重要的阶段——细临,选取帖中最吸引我的局部,一个字一个字地,一笔一画地,精确地临,而且在行列上不要改变,这样可体会原帖行气章法的精神。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如看跳水比赛,同样一个107C的动作,得分往往不同,原因就在于动作完成质量不同。

2集王圣教序

当下写王字者不计其数,普通人与高手的差别往往就在这些局部的细节上,就在起收使转的到位程度上。细临这个环节最重要,临到一定程度,可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我常临的帖是《集王圣教序》、《书谱》,很惭愧地告诉大家,20年来这两种帖我一遍也未临完过,因为每次打开帖,就翻到了我最喜欢的那几面去了。

用笔、结字、章法,这三要素,孰重孰轻,前人多有争论。我的看法是,赵松雪、启元白等大师、大家对此三者,俱有取舍,而此三者对我辈同样重要。在临摹学习中,往往会顾此失彼、不可兼得。留意笔法,结构会不好、行气会不顺;注意行气章法,笔法又不到位。我的办法是在某个阶段可侧重结字,某个阶段多关注用笔,某个阶段多体会章法。王字风格的经典中,学《圣教序》宜效其结字完美,临摹本手札要多揣摩其笔法的灵活多变,习《阁帖》、《书谱》当体会其行气之妙。

临帖是相当枯燥之事,但如果你临得和《兰亭序》、《寒食诗帖》等原帖相较,惟妙惟肖,几欲乱真时,那种愉悦绝不亚于创作!临帖是一辈子的事,连王铎那样的大师,晚年都一日应索书一日闭门临帖,更何况我辈!

以钢笔书法为主的硬笔书法,除了书写便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人们在书写的应用与交流中,必然希望硬笔字在写得整洁端正以外,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在平时研习硬笔字时,应力求“三美”。

1首先是字体美。

我国远在晋代已经有篆、隶、草、行、楷5种字体了,小篆圆劲婉通,汉隶齐美健丽,章草飘扬洒落,今草飞动连绵,狂草酣畅淋漓,行书流美自然,魏碑方严古拙,唐楷矩度森严。这些字体及其风格的形成,都与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密切相关。硬笔固然坚硬而少弹性,但是,我们若能充分发挥硬笔的特点,也可以表现各种字体美。如写硬笔小篆,可将笔垂直立起,运用笔尖顶端来写,以呈现圆润之美;写硬笔汉隶,以笔尖的左侧开始,接着用笔尖的正面运行,最后将笔右倾,用笔尖右侧挑出,可得“蚕头燕尾”的“波势美”;写硬笔草体,如交替使用笔端的各个侧面,就能收到变化无穷的效果;写硬笔楷体,起笔可采取“横画竖下、竖画横下”的办法,并注重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之处,就能使字的棱角显然,点画分明;用同样的方法写魏体,字开扁方,可显出其整齐清丽的装饰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字体,既不是龙飞凤舞、不易辩认的草体,又非拘泥于“一板一眼”的正楷,而是偏重于楷书稍加萦带的行书。悠久的毛笔书法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范,都可以供写好硬笔行书借鉴。

2其次是结构美。

字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笔画安排得当与否,是字形美的关键。“结构者,谋策也”,同一个字可以有几种安排方法,其中会有较佳的造型。一般来说,总是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还要考虑到笔画之间的主次、疏密、借让、穿插等相互关系,总之要符合右左右均衡和笔画变化统一的原则。

经过精心安排,便会产生各种形象的字态。字态的这种形象性,又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息息相关。唐代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我们从他的《自叙帖》的多变字态中,不难看出这种融汇大自然的万物意象的奥妙。古人将看帖称之为“读帖”,我们在细读前人的名迹中会得到启迪,进一步理解结构美的丰富内涵,力求使硬笔多采多姿地“活”起来。

3第三是气韵美。

南朝画家谢赫就提出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他认为,中国画要讲求气韵,后来扩展到书法,也要讲求气韵。“气”即气脉、气势,指的是书法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气候通其隔行。”“韵”是风韵、神韵,并非指节奏,而是指通篇的整个风貌神韵。所谓“神采”,也是指整体给人的感受,与神韵是相通的。

有人说,硬笔字没有气韵可谈,其实这是片面的。硬笔字虽然粗细变化不多,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每一笔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随着书写顺序的先后所产生的笔迹,在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流露出书写者的性格情绪和风貌。

写硬笔字追求气韵美,是在领会字体美和结构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正如《兰亭序》给人的美感,“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要发扬硬笔流利、秀美的长处,努力创造出具有硬笔独特风韵的神品来。

4小编还想再给加一条“实用美”。

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正能用到的多是硬笔,不管你是否认为硬笔是书法,但终究无法避免生活中使用硬笔写字,所以硬笔书法也是传承汉字书写的中坚力量,不可或缺。不应再讨论什么是不是书法的问题,而应该想想如何让大家都写出一手好看汉字的问题。

怎样维护自己的练字成果呢?你可以试一下下面这几方法:

第一:克服烦躁,提高兴趣。

练字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不管你的自制力有多强,练习的时间一长,就会很烦。怎样克服这一点呢。练一段时间字后,试着拿出自己喜欢的诗词或歌词等,抄一下或默写一下,运用自已最新的练字成果,认真而且仔细的写。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练字提供动力。

1第二:审视自我,找出自己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不足。

写自己喜欢的诗词时,可以看一下,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写的不够好。这样有针对性的来改进自已的不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第三:用毛笔字帖来练。

可以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毛笔字帖来练习。因为毛笔字很大,可以很清楚的看清楚作者的运笔,对学习者十分有益。其实,闲暇之余可以练习一下毛笔。毛笔与硬笔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用硬笔练习毛笔的风骨,用毛笔练习硬笔的灵性。

最后:没事的时候常逛一下书店,看一下各名家的书法感悟。这样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理论联系实际,你会发现,平时看的这些感悟有许多会受用终生。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3年(186年)2月立。原石在无盐(山东东平),明初出土,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314厘米,宽106厘米。碑阳15行,每行42字;碑阴3列,上两列19行,下列3行。碑额篆书两行“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个字。《张迁碑》以格调高古、浑厚雄强著称于世,深具“大巧若拙”的风范,是汉隶方笔的代表。

1《张迁碑》原碑

一、用笔。方笔是《张迁碑》的基本笔法,贯穿始终。此碑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奔放,力感极强。线条极具抒情性,老辣坚实,深具质感,强调积点成线,步步为营。临习时,要铺毫运行,斩钉截铁。

二、结构。严密方整,宽博大气,内松外紧。《张迁碑》字形扁平,间杂长、方,风貌古雅、朴茂自然,横向开张,纵向收敛,重心多偏于下部,这是拙朴类书风在结体上的共同特征。《张迁碑》单字内部的空间切割丰富,有着平衡、不对称、疏密跨度大等多姿多彩的造型形式。

三、章法。《张迁碑》的章法取纵横成行的格局,充实茂密、质朴无华。

2庆旭临《张迁碑》

临习《张迁碑》必须注意:

一、用笔不可从头到尾,一铺到底。起笔动作,要形式各异,切角有别。在《张迁碑》中,亦有一些小笔画、次笔画用圆笔,正是这些圆笔的辅助,才使其方厚沉雄之外,流露出虚实相生、率真简朴的格调。

二、线条的曲直变化要交互运用。《张迁碑》用笔爽朗朴实、痛快沉着,但不可千篇一律,须在平直的基调上融入圆转笔意,避免粗糙。

三、《张迁碑》属于风格型汉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度极大。《乙瑛》、《曹全》、《礼器》等碑,其书写层面的法度意识明显,比较适合教学;面对《张迁碑》斑驳模糊的线条、自由随意的空间搭构,教者从何入手、学者怎样接受?是一种矛盾。然而,正是这些异趣,才体现出《张迁碑》深沉的历史厚度。临习时,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临”,尊重原帖,抓住该碑的线形特征和结构模式;第二阶段“意临”,不拘小节,放怀心情,对某些特别的意趣,可作夸张变形,以突出古拙朴素的审美追求。

3庆旭以《张迁碑》笔意创作作品

说起书法的感觉,很多书友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我认为,在书写过程中,抓住了书法的感觉书写出来的作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取绝于娴熟的书法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

我们无论是临摹或者是创作书法作品,都要有一个上手慢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书法感觉逐步进入佳境的过程,刚开始书写时,手感生疏,心态还不到位,写出来的作品总觉得各方面都不如意,待到感觉慢慢上来了,然后跟着感觉走,最后才能完成佳作。

1在各大国展中,很多作者的书法感觉就更加复杂,强烈,有的作者为了完成一件称心如意的作品,几乎要废纸三千,书法的感觉才姗姗来迟,而有的作者只挥洒几笔,感觉和激情就上来了,大凡后者多是书法高手,是书法技艺加书法感觉的双重高手,这样的作者在各种大赛中都能轻松胜出,取得好的成绩,创作出令自己满意又能让评委叹服的作品来。所以说书法感觉对于参赛者显得尤为重要,书写感觉的到来有时也意味着书写灵感的到来,有了书法灵感,笔随心动,好的书法作品也就不难产生了。

另外,在各种笔会上,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众人的围观下,有的书法家展纸挥毫书写了几张宣纸后,连连摇头,声称自己没写好,继而又写,等到书法感觉上来后,才创作出一幅自己认可的书法作品。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表现,因为在重复的书写的过程中可以完善笔墨技巧,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在感觉极佳的状态下创作出心手双畅、尽善尽美的书法作品。

2我每次练字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写字的时间太少,我宁愿不写,这是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书法的感觉难得上来,如果感觉上不来,也就达不到练习书法的目的,反而制造了一堆废纸垃圾,显得徒劳无功,如果有了感觉,自己也就有了不停地往下写的欲望,在心平气和、心情舒畅的状态下,用笔的感觉和对帖的领悟力都得以加强,写出来的字越写越漂亮,自己看了也越来越高兴,真正达到了提高书法技艺的效果。

书法的感觉是创作中的重要阶段,每个书法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书写感觉,充分把握好这种感觉,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怀素一样,在醉意甚浓的状态下,书写全凭感觉在走,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草书佳作。有的作品怀素醒后曾经尝试着再写,但怎么也写不出,可以想像出当时书法的感觉在这位大师的心中多么的强烈,以至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种恢宏的气势只有在这位草书大师的笔下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说越是书艺高超、臻入化境的书法家,他们的感觉越发奇妙,越加显得不可思议。

书法的感觉和书法技艺又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书法技艺低俗不堪,书法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提高书法技艺和自身修养才会迎来好的书法感觉的光顾,自然也会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书法作品来。

梁三日按: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兴趣。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

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一派是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棱角。

1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

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锋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谓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

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为这是笔法的关键。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关于结构生笔法,还是笔法生结构,书法报(书法导报?)若干年前也有过争论,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的。

近来看到有人讨论晋唐笔法,宣称要大力复原晋唐用笔,其部分观点,竟然和我当年的结论颇有暗合。翻出十多年前编教材时写的某一章节,题名《笔性与笔法》,和同好们交流。

笔性与笔法

梁三日

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

(1) 笔性;

(2) 用笔的总原则

一、笔性

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

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

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熟和科学运用。

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掌握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控制笔毫的能力

点画和造型,取决于:

(1)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

(2)笔入纸深浅(轻重);

(3)笔头形状。

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种变形,如聚、散、扁(方)、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

(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也容易在纸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笔毫的组织状态——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甚远。

如图一些书法教材介绍写魏碑或欧体的方笔挑点,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态特征,逐个角地依次填填满,特别是专门去填b处第二个角,类于画字而不是写字,笔画形象呆滞造作,极不自然。这种运笔是不足取的。理由是:①画字不是写字,笔画造作不自然;②速度太慢,没有笔势可言;③古人运笔绝不是这样的。

2正确的运笔法是:

(1)笔由左上向右下顿落,笔锋落处形成a角。

(2)笔刚顿即反挫撑起,笔腹离纸,笔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开(下展溢出的笔锋自然的形成b处劲利的棱角,绝不需刻意描画)。

(3)向上劲健提笔出锋(得c角,展开的笔锋由两向中间收聚,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造型)。

以上运笔熟练之后,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过这提按的刹那之间,暗藏了个挫锋动作,使笔锋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这面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控制笔毫的能力。

3不仅方点这样用笔,横竖的起笔收笔,撇、挑的写法,钩的出锋等均这样运笔。这一点,欧阳询《九成宫》等碑版经过刻拓失真,很难看得出来,要看欧的行书墨迹《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辨其锋芒细微处,方可明了。

4以上例子说明运笔仅考虑行笔线路、提按轻重,虽也可写出笔画的样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远。古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以塑造笔画形象,利用笔头的圆锥状,可成圆笔,利用好它的齐(扁平展开)可成方笔,顺转着走,笔画圆润,侧逆着用,则出现方棱。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一支笔在你手中笔毫要铺就铺,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圆就圆,要开就开,要收就收,则无论什么笔画,均可下笔成形,笔势自然,绝无多余来回动作。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优秀的书法,不论是行草书,还是体态端静的篆、隶、楷,都可体现出笔画流动徜徉的时序意味,笔一按下提起就应取得需要的造型,试观晋唐及宋人书法墨迹,用笔简练自然而然,依据笔性而为,所以下笔自然得法。后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论著逾丰而去笔法逾远。清蒋和《书法正宗》中,一个竖钩可以为12个动作,繁复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

5赵子昂号称快笔,据说能日书万字,哪怕写正楷,用笔法也极其快速简炼,表现了对毛笔极强的控制能力。

二、选择最有效的传力点——锋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6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7立锋用笔示意图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8 10 9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11 12 13 14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实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颜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横扫燕赵之地。颜真卿曾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在其任上,颜真卿上书唐肃宗,在全国设放生池81处,现在南京乌龙潭公园便是现存的一处。1982年,乌龙潭内的颜鲁公祠(颜真卿受封鲁郡公)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颜鲁公祠

走进乌龙潭公园,一座青砖黑瓦的中国传统建筑,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方方正正的门框上方,镶着一块石碑,上书“顏魯公祠”四个绿色颜体大字,书写者是清同治年间担任江宁知府的涂宗瀛。大门东侧的墙角,立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祠堂共有两进12间。大殿正中间,悬挂着中国当代画家王宏喜先生绘制的《顏真卿造像》,画像之上,悬挂着中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的“書壇泰斗”四个烫金大字,遒劲有力。画像两侧的楹联为曾任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所书,内容为:“翰墨見精神兩間三塊帖功名垂竹帛千古一清臣”。

颜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

《旧唐书·颜真卿传》记载,颜真卿,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曾4次被任命为御史。天宝八年(公元750年),颜真卿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调离出京,降为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太守。谁想到,这一调动成就了颜真卿的千古功绩。平原郡属于权臣安禄山管辖范围,颜真卿到任后,眼见安禄山有谋反之意,便私下整修城池、囤积粮食。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前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果然叛乱,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郡守备很好外,其他城池均失守。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叛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之后又听闻颜真卿独自坚守,又叹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仅仅33天后,安、史叛军攻破东都洛阳,屯兵于潼关,意图直捣长安。颜真卿趁机说服河北一十七郡归顺朝廷,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领20万大军,横扫燕赵之地,使得叛军不能急攻潼关。第二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为肃宗。颜真卿受封为河北招讨使,在河北平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颜真卿在凤翔见到了李亨,被授予宪部(即刑部)尚书之职,后加升为御史大夫。

2颜真卿《祭侄稿》

升州刺史任内设置放生池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颜真卿调任浙西节度使兼升州刺史。此时安史之乱虽尚未平复,但长安、洛阳两京也已收复,为此颜真卿上书唐肃宗,请求设置放生池,以示皇帝贤明睿智、英明神武且广播慈爱。他在《天下放生池碑铭序》一文中称:“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江西、浙西诸道,讫于升州之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带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81所。”现如今,1200多年过去了,这81处放生池,可以考证的,也仅剩南京乌龙潭这一处。

3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派时任太子太师,已经74岁高龄的颜真卿作为使臣,前往淮西劝降李希烈。

颜真卿刚到淮西,便被李希烈囚禁。李希烈软硬兼施,试图劝降颜真卿,未果。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希烈之弟李希倩被朝廷处死,李希烈大为恼怒,将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终年76岁。第二年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护送回京,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坟。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并为此废朝八日。

20年后,唐宪宗李纯即位,唐朝逐渐从接连战乱所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史称“元和中兴”。为纪念颜真卿平定叛乱、设置放生池的功绩,南京人民在乌龙潭内建起放生庵。放生庵历经宋、元、明、清诸朝,历代均有修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乌龙潭内的放生庵也毁于战火。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曾国藩的门生涂宗瀛升任江宁知府。此时的南京城刚刚经历一场大浩劫,可谓百废待兴。涂宗瀛为显示自己慈仁且不忍杀生,在放生庵的旧址上建起祠堂,并亲题牌匾,纪念颜真卿。因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公,祠堂也被命名为颜鲁公祠,并保留至今。1982年,颜鲁公祠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45《颜勤礼碑》坑沿本

67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89争座位帖

1这个对待书法的态度值得大家借鉴。很多名帖都是这样随性产生的:《肚痛帖》、《逃暑帖》、《祭侄稿》等等。

所以,当书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会发现很多创作的源泉。有时候这种轻松的一写,或许就会有灵感出现,书法水平就上升了一点呢?有些书友怕写不好,不敢创作。但是不创作一次,怎么知道自己的书法差在哪儿呢?

引一篇文章,大家看看《浅谈无意识性的书法创作》

2米芾《留简帖》

书法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人根据在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想,选择或创造一种物质形式,通过相应的感官知觉引起审美主体特定的心理感受,这种主体感情抒发和观照的过程,就是表现。

作为既高级又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要有“世界感”,即我们传统所说的“感物而动”、再转化为“艺术意志”,在艺术活动中外化为一种形式。“艺术意志”就是我们书法艺术创作中“意在笔先”的“意”,二者均指在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的欲望和构思。

东晋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多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书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端,然后作书。”这是说书法艺术创作的构思,亦即“意在笔先”的“意”。

3米芾《岁丰帖》

书法艺术创作,“意在笔先,心居笔后”,是指作者在创作时的构思,在章法布局等方面必须精心安排,始能取得成功。但是书法家在泼墨挥毫时,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不仅有“意在笔先”和“意在笔中”的情况,“意在笔外”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或一个败笔,整幅受到影响;或笔墨升华,产生料想不到的趣意。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在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当中,使艺术家体味到一种最佳的创作心境:自由挥毫,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艺术品,多数会获得成功,甚至达到出人意料的妙境。

艺术家在创作中,往往呈现出文思突如其来、状如神助的精神状态;创作出的艺术品也常常是与艺术家意图相反的效果和结局。况且艺术家创作,特别是书家即兴挥毫,也并非都经过冷静思考和周密安排才行诸笔端,有时往往情绪激荡,如痴如醉,仿佛失去理智,这样的作品往往意蕴深刻,妙趣横生。

中国书法艺术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以线条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情感。抒情的书法艺术精品不乏其例,唐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就是极近笔底造化、直抒胸臆的优秀书法艺术品。颜深受当年战斗经历的激动,既怀同仇敌忾之愤,又感家族巢倾卵覆之痛。临文时感情激昂悲壮,一发难收,且毫无拘谨地长期积累的精湛技艺流于笔端。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迹。真可谓初不用意,实为奇迹。颜真卿出生于书法世家,既家学渊源,又有深厚的基本功,但他在书写《祭侄文稿》时,由于感情的激动,已来不及考虑用笔工拙和章法的周密安排,而正因为初不用意,才将真情实感毫不掩饰地倾注于作品中。

4米芾《逃署帖》

唐代张旭擅草书,情动于心而形于笔,喜怒窘穷,怨恨思慕,莫不倾注于淋漓痛快、迅疾惊人的草书之中。杜甫诗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不管是出于世家的颜真卿,还是守乎法度最严、出乎法度至纵的张旭,他们在书法艺术生涯中,都受过传统技艺的严格训练,都具有炎夏挥汗、严冬呵冻的深厚功力。艺术巨匠们正是凭借于此,才能自由驰骋于法度之中,悠然超脱于规矩法度之外。这些事实均说明,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转化和对立统一的。所谓的“守法至严”主要是意识的作用;“出乎法度至纵”,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的精神状态,则是无意识的作用的活动才能产生,才能发挥作用;自觉意识又是对非自觉意识的反思和升华。在意识的积淀和促发下,当无意识达到充分发挥时,往往会超越主客观的具体属性,冲破旧有模式和价值规范,达到一种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兴与境谐,神合气完”的妙境。

气韵的生动,本于笔法,而成于墨法,有笔的轻重徐疾,不但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产生用墨浓淡枯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对于楷书,特别是小楷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不像行草那样强烈,那样震撼人心。

一般地说,小楷用墨宜浓一些,不宜太淡,太淡则伤神采,试观古人作小楷,无有不用浓墨者,特别是唐人写经,墨色如漆,神采焕发,虽经数百年,仍犹如初脱手光景。

1文徵明小楷

用浓墨之法,不宜墨汁,当取上等油烟,墨之精品,在砚上重按轻推,不徐不疾,作顺时针方向推磨,清水注入砚池也不宜一下子倒得太多,边注边磨,墨公的浓淡以浓而不滞笔毫为度,磨墨宜贪,故砚池要深,可以蓄墨,墨色要细,故砚面要细,可以发墨,墨磨好后,不必马上蘸墨作书,当稍候片刻,使其墨滓下沉,然后取浮溢在上面的一层晶莹细腻的墨汁用之,所谓磨墨须奢,用墨须俭。自然精气结缀,墨光浮溢,墨色黝莹,湛湛然如小儿目睛,则虽存数百年而墨色不变,这种用墨方法,非多见古人真迹,是很难体味的,写好后,砚池要洗涤,以备明日再用,最好不要用宿墨。

书写小楷的用笔,以硬笔为宜,如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狼毫小楷,如红毛、红豆,或软硬适中的七紫三羊,小白云等,总以健、齐、尖、圆笔之四德为佳。

写小楷时,笔宜开足,开新笔之法,先将笔浸温水之中让其自然化开,洗去含有毫中的胶水,再于废宣纸上舐尖后挂起,使其阴干,隔一日后方可用,用时,先将笔浸清水中濡透,然后在废纸上转动笔杆,四面揩拭,再蘸墨作书。

2曹柏崑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第一届国展)

作小楷时,墨要干一些,不宜太丰,特别是写在生宣上,墨术丰则易湮化,倘毫中墨丰,可在废生宣上略为揩拭,自我水墨调匀,血肉得所,若开足后,因锋长笔软,难以控制,有一法可以弥补,即先将此笔在墨汁中濡透,让其自然阴干,书写时取其锋尖部分,(三分之一处)在清水中化开,而腰上笔身与笔根部分的笔毫与墨汁粘着硬结在一起,书写起来,自然挺健,或取新笔,不全开足,取其锋尖部的弹性,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只开局部,毫中墨少,写一二次就要蘸墨一次,就势必会影响到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

笔开足后蘸墨作小楷时,不得深浸墨汁中,当以笔尖点入砚池,水墨便浸入毫中,然后迅速将笔得出池面,如篙之点水,一粘即起,此所谓渍笔须深,有笔须浅,着墨不过三分,深渗则墨易渗化,字口模糊,且笔力也不易得到控制。浅着则笔力沉劲,点画清莹,且墨色也容易产生变化。

3赵佶《小楷书千字文》局部

书写小楷,有墨亦宜润一些,不可太枯燥,枯燥则字无生气,所谓润者,就笔力而言,力圆则润,就墨法而言,丰腴则润,小楷用墨,虽无行草寻样淋漓酣畅的墨色变化,但亦当饮墨如贪,(即开足濡透)吐黑如吝,宁以大笔书小字,勿以太小之笔作小楷。陈介祺《习字诀》中说:“小笔写大不台大笔写小,能用大笔为要,能用浓墨,方有力量,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须如作小字。”姚孟起《字学忆参》也说:“蝇头楷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当然,不是要您用大楷笔作小楷,用可大之笔作小字,则笔为我用,墨色自然滋润,笔势自然开展。

书写小楷,用墨亦宜有浓淡枯润之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用笔的节奏变化而自然表现出来的,轻则墨浮而淡,重则黑沉而浓,疾则墨少而枯,徐则墨丰而润,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得之则水敛,顿之则水满,这些变化,在书写小楷时,只有感觉中有存在,而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很不明显的,节奏富有变化,墨化自然灵活。

小楷用墨中还有一种很高级的境界,即枯中有浓,燥中见润的墨法,相传颜真卿,董其昌两人最善此法,这种笔法,当以中锋为前提,以笔力为基础,以气势为后盾,在笔酣墨饱时,加上速度,副毫与纸面的摩擦,以及纸张的性能和沉着顿挫的笔调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这种干渴之笔,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苍润之气欲吐,有天成之妙,在楷书中尤见神采。

1少年儿童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学起比较适合?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有人认为,学写字要从篆书学起,后学汉隶,再写楷行诸体。理由是沿着书法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从发展变化中体会笔法与结体,这是和书法的发展历史一致的。其次,篆书用笔,笔笔中锋 以训练孩子的臂力稳健,执笔沉稳,这又与学习书法不相悖。但是,我认为历史的发展,自有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原始文字符号到甲骨文字,从甲骨文再到篆书…… 都经历过多少年代,走过了多少曲折的道路,现代少年儿童学习书法,不应该去走历史的道路。

那么,少年儿童学习书法,该从哪种字体学起呢?我认为,楷书作为少年儿童书法学习的基础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一、少年儿童的年龄结构特点,决定书体的定向选择。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结构特点,对他们提出书写的基本要求是:书写规范、字体端正、结构严谨、字迹清晰。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少年儿童学书法时字体的选 择。据调查了解,家长将子女选送书法培训班学习,多数在6—1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是处于刚开始接触识字的学习时期,此时选修楷书字体,其汉字书 写结构刚好与在校老师教学的书写顺序相衔接(当然,书法的点划行笔更加严谨)。这样一来,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对识字与写好汉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起来更会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

二、楷书是汉字最成熟的字体,决定少年儿童书体的选择。

楷书是汉字最成熟的字体,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其形体方正,笔划平直,法度谨严,有规有矩,其笔法极完备、清晰,风格多样,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可供选择的可 靠范本多,如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玄秘塔碑》,还有赵孟頫《千字文》,褚遂良《倪宽赞》等等诸家碑帖。唐代碑帖构成我国楷书的一大渊薮。

三、少年儿童对事物理解及其接受能力程度,决定了对楷书的选择。

行书、草书都以楷书为本体,若对楷书基本结构掌握不好,一开始便“龙飞凤舞”,进而应用到作业上去,会造成“未学行,先学飞”的倾向。少年儿童随着其生理及 其身体机能的发育,对事物的接触感受能力的提高,对新生的事物充满好奇好胜心理,他们善于模仿,对写好字有强烈的欲望。孩子喜欢学习书法,送他到培训班学 习,应该本着其对事物的理解及接受能力程度为前提,有目的选择或要求培训老师授其何种字体。别让孩子学习的东西感到困惑、模糊,无法对号入座,形成思想障 碍。这样,反而产生压力,兴趣将不日殆尽。因此,在字体的选择上至关重要。

四、楷书的实用性,决定少年儿童对书体的选择。

少年儿童学习书法,选择楷书入门,是因为楷书是现通行汉字字体,便于学与用相结合,可增加少年儿童对学书法的兴趣。一方面在校学习识字的结构跟培训班老师教 的楷书产生联想、衔接作用,学生容易对号入座并把书法艺术移植到硬笔书法上来。学校课堂作业,不知不觉融入楷书书写结体,既加深识字又进一步把字写好。另 一方面创作出来的作品,人们普遍易看、易懂、易接受。因此,其书写水平高低也就毫不掩饰地显露出来。书法界上常有这样一句话:“楷书难写”。其难也许就是表现在这里。而篆书字体的字形与现在通行的字体形迹相距甚远,偏旁部首(结构)写法不同,识认起来确有不小困难。也很难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 然一位学生学习一种字体投入的时间并非一朝一夕,而收效却与其意愿不相一致。因此,在选择字体上要慎重考虑。

学楷书,是先了解笔的使用,摸清汉字结体的规距。先从楷书学起,这是先入规范,建立基础;否则,舍去了根本规范,便学其他字体,很可能导致半路插班,无头无 脑,前不着村后不知店,无序无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乱了步调。

少年儿童学习书法选择楷书入门,是建立在对汉字基本结构上的认识,解决学 以致用的问题。其次,有了楷书基础,才去进一步学习行书、草书、甲骨、篆书、隶书。我觉得这样顺序一步一步来,学生也较易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