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来一幅被拍出47万高价的明代戴明说草书《五言诗》欣赏。戴明说的书法具有鲜明的明代书法特征,和他的绘画渊源一样,其用笔源自米芾,老辣有力,并深受董其昌的影响,比董其昌更为纵横恣肆。47万元,我看值!

1

释文:惜暇谢人事,荒庭亦扫除。老将宜道箓,胆不副兵书。云卧川岩净,风归鸟兽疏。故园惭理棹,朋友负鲈鱼。

戴明说(1609-1686),字道默,号严荦,晚号定圃,沧州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擢户部尚书,十七年(1660)去官。工书、画,墨竹得吴镇法,尤精山水。世宗时,赐以银质巨章,曰:“米芾、画禅(董其昌),烟峦如睹,明说克传,图章用锡。”王铎评为博大奇奥,不让古人。天启五年(1625)作墨竹图藏故宫博物院。良熙五年(1666)作溪涧高隐图。著定圃集。

此前有不少思友问我们:同时练习硬笔和毛笔书法有冲突吗?

我们认为,有只要时间充裕,两者同时练习没有绝对冲突,但原则上我们建议以毛笔为主,硬笔字为辅。如果两者一起练习,可能还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方面,练习毛笔字可以丰富硬笔字笔画的表现力。人们对于硬笔字的审美,往往受到传统毛笔字的影响。因此,硬笔字的笔画在起笔、行笔、转笔、收笔中包含丰富的提按顿挫,整个字就会更加耐看,就会受到人们的好评。业界公认的是:毛笔字写得越好,硬笔字也会跟着越来越精到。

另一方面,练习硬笔字可以完善毛笔字结构。毛笔字和硬笔字在笔画上有粗细之分,但硬笔字更加注重结构。在练习硬笔书法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透彻地领悟古人对书法结构规律的总结,且更加方便地进行实践,然后,然后我们把这些体会和总结应用到毛笔字的书写当中,有一定促进作用。

所以,毛笔为主,硬笔为辅,这样的学习方法值得尝试。

众所周知,《张猛龙碑》被誉为天下“第一魏碑”,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此碑集字古诗,如原作般危峭惊绝毕现!非常适合读帖或创作参考,喜欢就收藏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其实大师的书法,我们可以猜出几分。因为古人都是私塾启蒙。私塾先生的毛笔字都很了得的。尤以民国文人为典型,他们的字也许不是最俊逸漂亮的,但是文气十足,你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这就是文人的翰墨风范。

【鲁迅】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2有趣。21岁作的诗,51岁时写的。我们的小诗,现作现写,少了这份凝重,多的是生活的乐趣。

【周作人】

3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4这两弟兄,老死不相往来。倒是鲁迅,作为兄长,对他颇多爱宠。那段恩怨都已过去。作为两大巅峰人物,书法也各有其味。这幅,更多闲适的况味。

【胡适】

5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6【老舍】

7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8【茅盾】

9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14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10【苏曼殊】

11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代表作品如“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诗风幽怨凄恻,“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12【徐志摩】

13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后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14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1 3 2

且不说董其昌晚年人品受争议外,他绝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他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4 8 7 6 5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董其昌书法精选(18张)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9 10董其昌作品《小楷诗札》

1书法,贯穿中国数千年,

书法,正在消失,

如果没有书法,

中国人看不到这些美好!

如果没有书法,

我们将看不到过年时普天同庆的

喜庆对联。

如果没有书法,

我们将看不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

室雅兰香。

如果没有书法,

我们将看不到笔酣墨饱,凝重朴拙的

榜书牌匾和景区大字。

如果没有书法,

我们将欣赏不了巧夺天工,龙吟虎啸的

鬼斧印章。

如果没有书法,

我们将体会不到书以消日,书以养廉的

闲情逸致。

如果没有书法,

我们将做不到致虚守静,人书合一的

情感宣泄。

如果没有书法,

中华民族之翰墨灵魂将丧失,无家可归!

正如我走在我家乡的路上,

可我还是有着一种莫名的乡愁,

那纸香墨飞,词赋满江去都了哪里?

传承书法,美好中国。

关于运笔

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

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1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并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笔尖垂直纸面。

2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竖弯”,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3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4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

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