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头部:

1946-1947年,他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偕戴爱莲访问美国,归国后,在速写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漫画《天堂记》。《天堂记》描绘他和夫人在美国的种种经历和所见。美国的富裕、自由、过度消费、经济危机、种族歧视、罢工、游行,美国的媒体、警察、商店、浴场、娱乐场所……大凡在美所见衣、食、住、行、娱乐、休闲,都收入画中。叶浅予在申请签证时,美国驻上海领事曾风趣地说:“我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天堂记》描写的,“有些是疮疤,有些是美容,有些是悲剧,有些是喜剧。总起来说,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人间天堂。”概言之,这仍然是一部纪实的作品,与前述纪实漫画不同的是,它一改抗战时期的沉重基调,变得活泼、轻松、愉快。
叶浅予
浙江桐庐人,生于1907年,早年在上海从事过广告、书籍插图、染织设计、舞台布景等工作,主要从事创作漫画,并编辑过《上海漫画》、《时代画报》。抗战时期,曾致力于“漫画宣传队”和“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协会”的组织工作。1939年初至1941年初,在香港主编《今日中国》画报。1935年以来,长期从事生活速写,1942年后,以传统笔墨创作中国人物画。1947年起,任教于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在教学之余,勤奋进行创作,兼顾理论研究,以其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培育新人的工作,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个天才漫画家的出现
叶浅予是以长篇故事漫画《王先生》成名的。王先生单名一个“盛”字,20世纪前期的上海市民,瘦长条、尖鼻子、两撇胡子,长袍马褂,太阳帽,像个半土半洋的乡下财主。他有个矮胖的太太,有个爱打扮的女儿,还有个朋友小陈――一位短小粗壮、蒜头鼻子厚嘴唇、怕老婆、喜欢趋炎附势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由家庭而社会,参与其中的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警察小偷,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小故事连续不断,滑稽而引人入胜。《王先生》的创作,最初借鉴英文报纸所刊一个美国胖子惧内的漫画故事,不久,叶浅予“从模仿中解脱出来”,改从上海市民生活中“捡拾奇形怪状的贝壳”,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情节和性格。《王先生》登场于1928年《上海漫画》创刊号,继而又上《时代画报》、《图画晨报》、《小晨报》、天津《庸报》、南京《朝报》、《时代漫画》、《良友画报》,每周一组,共计有八百组之多。后来,又印为《王先生》、《王先生别传》、《王先生北传》、《小陈留京外史》等多种单行本发行。王先生的故事打动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演员汤杰,决心将其搬上银幕,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卓别林”。这个想法得到了公司老板和《晨报》社长潘公展的支持,于是一个由明星公司代摄制、代发行、专门拍摄王先生故事的“新时代影片公司”宣布成立,请原创者叶浅予出任经理,参与编创并领受一分干股。从1933年到1940年,先后拍摄了《王先生》、《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王先生奇侠传》等11部影片,王先生和叶浅予的大名不仅名满上海,也传播到国内各个城市。
叶浅予长篇漫画绘本【天堂记】




1947年9月27日。清晨抵丹佛前,车在大平原上走,甚荒凉,间或看见一两处牛群。丹佛是卡罗拉多省城,火车将在此停留4小时。我们搭电车到本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看了一遍,其特点是将每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动植物分布状况,布置在大橱窗里,比起纽约的自然博物馆,并无逊色
1947年5月31日。考内岛是纽约平民的消夏中心,星期天会有一二十万人集中到这儿来。街上有一所蜡人馆,门口立着英国温莎公爵夫妇之像。我们好奇心切,每人花了二角,进去参观一番。里面阴森森,布置的都是些凶杀故事,颇像东狱庙的十殿阎王地狱景象。



1946年11月14日 我在上海主编过几年《时代画报》,最高销数一万份,对销数高达200万份的《生活画报》,早已心向往之。到纽约的目的之一,便是想看看《生活》的编辑部。我把此意告诉了丢克斯,他立刻为我安排好参观时间,并由他作向导,参观了他们的编辑部。

1947年6月29日 爱莲接受中国学院之聘,到新泽西州的上蒙脱克来教师大学暑期班讲授中国风土舞两星期。同时受聘者有冯友兰和陈远两教授。公共汽车穿过赫德森河下的林肯隧道。校园中野兔松鼠乱窜,鸟语花香十分幽静。晚饭后开会商议开学事务,9点上床。
1947年4月6日 杨刚和陈梦家夫妇来看我们,梦家从前常写诗,在《新月》发表。目前在芝加哥某大学讲语言学。来看我们之前,向杨刚打听我们是京派还是海派。打了八年仗,此种偏见还存在,看来此人自以为是京派。
在艺术界有这样的说法: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
娄师白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被齐白石称为“我最好的学生”。娄师白14岁师从齐白石学习书、画、篆刻及诗词,在齐白石身边长达25年。齐白石曾表扬爱徒,称“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名,亦不为伍。”娄师白也曾在文章中回忆齐白石为其起名经过:“老师为我刻名章时,把绍怀的‘绍’字改成‘少’字。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他改号“师白”,寓意“他日有成,切莫忘记老师”。此外,齐白石还为娄师白画室题匾“老安馆”,治印“老安草堂”。
作为齐白石的弟子,70多年来,娄师白牢记老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守”胆敢独悟”的理念,矢志创新,取得了突出的绘画成就。
一:疏、密、大、小字形的布势
1、疏:
笔画少的字必疏,遇到撇捺的字,撇短捺长显示字的舒展。当疏则疏。
“川”、“不”笔画少,应把笔画分布均匀。字形写得饱满、开朗、大方。
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点画应紧缩些,间距要匀称,更应注意部位之间的联系,要写得不局促又不松散。当密则密。
大的字也要在同一方块字内反映出来,它的间距要求适用,笔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方能同字密一样,做到笔画紧缩、又能开阔方才能当大则大。
字形小的字,不能强制写小,只须把点画写得丰满些,太肥显得肿,笔画粗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紧密,字就可以当小则小。字小笔画少也讲究字势。
1、长
字形狭长的字,当长则长。汉字宁可长不可扁。更不能强制太长,更不能写得短,新格式观察:“具”、“食”两字都是长形字,“食”字更长。新格式在这方面不必担心,上下接近的边线一目了然。
字短的字就是扁,当扁则扁。字宽不能写得过宽。太宽显得过扁过大。新格式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它的又一特点。要写窄它就窄、要宽就宽。要收拢、写开阔不受限制。
字偏求正,完全要依靠格式的对称法解决。这是几千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只要学会了部首的对称就不偏了。例:“方”字,的“亠”、掌握点、横的对称,下方起笔撇进中起、横折钩的横进中、钩进中。这些字就不会失去重心。
一个字只有一撇的字斜,同样要注意重心的平稳。笔画的起笔支点以中为注意点。多撇的字更要把注意点放在起笔处。斜进中就是它的支点。这样就能保证它的平衡,这样它就能站得稳。
1、堆
三个相同的字组合成字叫堆(叠)。从几何上分歧要稳,上面的字大、下面两字左小右大。这是叠的写法最大特点,它们又相互照应,有大小之分,就有了疏密的变化,更有了三字部位的变化。
字中间有长竖或有两竖以上的字叫插。这类字的对称,对字的美起关键的作用。字的疏密、大小、偏倚、长短都应匀称、对称,插才美。
上下同形的字叫重。自然字下的字大才站得往稳妥。从笔势上着手变化其形,免得呆板单调。例:“昌”字,的横折,上的横折是一笔写成,下的横折是二笔写成。这就是它们的笔势。“出”从图示中一看就明白。
左右同形字叫并。左小右大。右占大存在借让关系。尽可能使笔势上作出就有的变化,才能使部位得以舒展。
1、向
两人脸对脸式的势称向。“向对式”见图示:要善于回避,做到障碍不犯碍。
同向对相反是背对背为背。就是背对背也要相近,也讲究呼应,不能使之分离。
横竖只有三笔以下的字称孤。它的字如没俯仰的笔势,写得再厚重丰满,就没有书法的法。这类字要注意避免轻、浮、枯、瘦。
笔画不多而又没有偏旁的字称单。这类字注重字形写长。例:“王”、“月”两字笔画一样多,一个为小长、一个为大长。字就受看如写得粗重就重浊。
唯善书者擅择器
墨池专供毛笔
龙侃老师试笔
— 墨痕·小楷
特点:纯狼毫、无加健、笔锋柔韧、中锋饱满
笔长:23.5cm
出锋:2.0cm
直径:0.6cm
— 墨境·行草
特点:少量加健、材质自然、行云流水
笔长:26.5cm
出锋:3.5cm
直径:0.7cm
龙侃老师试笔作品:
☯
☯
☯
⇪ 龙侃:
龙侃,安徽安庆人,现居苏州。斋号逸翰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现为李双阳书法篆刻工作室助教。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
江苏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
江苏省第八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
中国书协首届三苏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第七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首届生态大连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第二届赵孟頫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首届祭侄文稿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墨池,爱书法的人都在这里
乌丝栏,即纸素上画成或织成的朱墨界行。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何理解“下笔便到乌丝栏”却成了问题?很多人认为,诗中“乌丝栏”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分高度肯定。我们来欣赏: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笔法的最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对《韭花帖》心摹手追,进行一番精确临摹,或许能对我们草率行事的创作产生某些启示吧!

通过临摹,将技法化为己有,才是上乘的学古之法。
我们对北魏书法的了解就是魏碑,其实,这些写在石头上的墨迹也十分动人,这些墨迹,让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欣赏北魏书法。下面,我们一边欣赏北魏石头墨迹,一边聊聊寂寥千年的北魏书法。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南朝、东晋书法视为正宗,而把北朝书法视为旁系别支,甚至当作异端,尽量贬低它。早在南北朝后期,颜之推就讲过“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颜之推在梁朝做过散骑侍郎,又在北齐、北周做过高官,他的话对后世很有些影响。唐代,由于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原因,许多人对北朝书法几乎连提都不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