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剔除某些书法理论家有意神化的因素, 仔细分析, 其实只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小、倾斜、粗细、疏密、连断、穿插、飞白、浓淡。其中, 又以大小、倾斜为核心。下面试一一加以说明。
一、大小
大小变化, 是正文章法的第一要则。王羲之云“ 若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平直, 便不是书。” 真是深得章法三味。从这个意义上说, 楷书、篆书等外形方正的字体, 只须均匀安排好空间, 照文字写去便可。但行草书万不可如此。王羲之云“ 先乾研墨, 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 令筋脉相连, 意在笔前, 然后作字。” 置大小于正文章法之首位, 良有以也。
大小变化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字与字之间有大有小, 二是字的内部亦有大有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好安排, 一般说来, 笔画多的自然大, 笔画少的就应写小。但也不是绝对。古帖中经常可以看到书法家把笔画比较少的字如“ 也” 、“ 乎” 等写得很大。一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句尾, 以示强调。大小近似的字数绝对不能连续超过三个, 否则, 必成板滞。这是由人的审美心理决定的, 超过三个就会造成审美疲劳。所以在第四个字时, 必须要加以变化。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 只就大体而言, 最精微的还是字内的变化。一字之内的变化, 可上大下小, 或上小下大或左大右小, 或左小右大。非经长期训练,无法体会其妙处。
二、倾斜
如果整篇作品仅有大小变化, 仍毫无生气可言, 必须让每个字都动起来。其秘诀, 就是倾斜, 亦即王羲之所言“ 僵仰” 。古人描述倾斜的术语较多, 如欹侧、问背、奇崛、气势等, 但都不如“ 倾斜”明白易懂。
受过长期楷书训练的人, 习惯于平正, 对倾斜最难接受。殊不知古人云既达平正, 复求险绝。险绝即倾斜也。古人所谓的“ 势” , 正是倾斜所致。很多书法爱好者不知倾斜之理, 不能臻至更高境界,惜哉!
倾斜所造成的“ 势” , 符合人类视觉的本能追求。人类视觉有天生追求平衡的倾向, 而一旦达到平衡, 反而趣味全失。倾斜的字, 正处于趋向平衡的过程, 就如物理学上的势能。为求险绝, 不惜张牙舞爪、扭捏作态, 甚至叫嚣怒骂, 狂魔乱舞, 也无碍。技法纯熟之后, 脱去张牙舞爪的外象, 复归平正雍容。此时的平正, 绝非楷书的平正于一笔一画之中, 仍能极尽险绝之变化。曾桨《西墅集》云“ 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 下笔有源, 然后伸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 则任心随意, 皆合规矩矣。”倾斜之诀窍在于掌握字的重心。倾斜方向两种:一是纵向的左右倾斜, 二是横向的上下倾斜。纵向与横向可以结合使用。邱先生的“ 轴线说” 所解剖的, 就是单字的纵向重心。
除单字之倾斜外, 连续几字所形成的列之倾斜变化也非常重要。古代书法作品大多是从上至下顺势而下, 虽有轴线的变化, 但变化不多。因为古代书家多靠长期修习而得的艺术直觉来创作, 未能用理性的思考将这种艺术直觉加以系统总结。将一列的宽度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也分为多个部分, 但于实际创作意义不大。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列轴线的倾斜走向, 三部分足以说明列之变化, 则列轴线的倾斜走向可分为两类一、由左经中至右二、由右经中至左。前者简称左中右, 后者简称右中左。而两者又可再加以变化, 左中右又派生出左中、中右右中左又可派生出右中、中左。左中、中左是为了留出右边的空隙,右中、中右是为留出左边的空隙。这六种变化, 看似简单重复, 实则不然。左中右、右中左, 都是从一列的最边摆动到另一最边处, 摆动幅度大, 倾斜效果强烈。而中右、右中者, 目的是为左边留出空隙中左、左中者, 是为右边留出空隙。留出来的大量空白空间, 与有墨的地方形成强烈对比。如果再加之以大小变化, 愈写愈小, 贝空自愈大, 效果愈明显, 形成“ 密处不容透风, 疏处可容走马” 的效果。
列之轴线倾斜变化, 摇摆效果强烈, 不可多用, 否则, 摇头摆尾, 有做作之嫌。古人云“ 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彩”(钟嵘《寺品》)。一列的中间部分, 是列的主干, 也就是列的风骨列轴线的左右摇摆, 就如列的丹彩。主干是主要的, 丹彩是次要的, 只是为了增添审美趣味。如果没有列的摇摆, 则不生动如果摇摆过多,虽得飘逸之致, 但乏骨力, 无君子堂堂正正之风。
三、粗细
一幅作品如果有了大小、倾斜的变化, 基本可以成立。但如求更精妙, 贝应从笔画粗细上加以提高。一篇作品之中, 要有粗有细一个字之内, 也要有粗有细再进一步, 一个笔画之间, 也有粗有细。这些都需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方能掌握。功力愈深, 技法愈纯熟,粗细变化就愈能随心所欲。毛笔富有弹性, 最适宜表现粗细变化,硬笔书法的粗细就不如毛笔书法的变化丰富。
粗细变化, 也应从单字开始。单字的粗细变化与天小变化类似, 有上中下、左中右两大类。粗细变化的关键在于提按, 提则细, 按则粗。
四、疏密
疏密的变化, 也是锦上添花之法。一般说来, 笔画多的字显得紧密, 笔画少的字则显得宽松。同一个字, 笔画粗细不变, 写得大则显得宽松, 写得小则显得紧密。密处易出块面效果, 疏处更显风流蕴藉。疏密之法, 亦即虚实之法。
疏密的变化, 也要从单个字来分析。一个字的疏密, 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笔画的多少, 二是笔画的粗细。一般而言, 笔画多则密, 笔画少则疏。毛笔之锋颖富有弹性, 为求变化, 可将笔画少的字写得粗重, 笔画多的字反而写得细小, 造成反常的疏密变化, 以求奇趣。汉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与左中右两类(左右或上下结构也以此类推), 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可有意把它作疏密变化。
整篇作品的疏密更需巧妙安排, 通常用四种方法来造成疏密对比:一是长竖长撇;二是将笔画少的字有意缩小三是飞白枯笔四为淡墨。但这四方面的安排稍不留意, 就会破坏整幅作品。尤其不可并排三列疏密雷同, 否则, 有断裂之弊。
五、连断
连断是行草书所特有的笔法。连处一气呵成, 如音乐中的连续音符断处如音乐的休止符。字与字之间的连笔, 则如音乐的切分音, 流畅动听。古人形容善用连笔者为满纸烟云, 映带风生。但连笔过多, 游丝缭绕, 令人生厌。
连断之法, 有字内连断, 有字外连断。字内连断, 因汉字都有规范的草法, 不可随意更改而字与字间的连断, 则全存乎作者用心。但连笔走向切不可重复过多, 尤其是字与字之间的大笔画连笔,否则雷同。
六、穿插
穿插之法, 是为增添作品奇趣而偶一用之。有字内穿插和字外穿插, 也有行间的穿插。江鸟先生《书法章法》(第40页)介绍“ 回笔连” 的笔法, 以“ 柳青” 二字为例“ 柳” 与“ 青” 两字原为“ 柳”在上而“ 青” 在下, 但由于“ 柳” 字的末笔一笔塌下, 气势很足,线条很长, 造成下面一大段空白, 如果不补充点什么, 那就显得太轻了, 构图松而不平衡。为之, “ 柳” 字末笔竖画最后回锋向上收笔, 并在左边空白处顺势连笔填写了一个“ 青” 字, 于是填补了空白, 平衡了构图。这样, 不仅造型巧妙, 而且章法奇特, 令人感动,别开生面。穿插得法, 令人别开生面, 情趣盎然。
七、飞白
飞白的形成, 受书写速度、墨的浓淡、毛笔锋颖、含水量的影响。飞自在章法上的作用是疏密对比, 有疏朗飞动之美。但飞自过多, 字迹不清晰, 模糊难辨, 效果适得其反。
八、浓淡
浓淡本为墨法, 但影响书法作品的效果, 也为章法要素之一。墨色随含水量多少而变化。浓者亮丽, 淡者疏雅。浓者厚重, 淡者飘逸。古代书法家对浓淡并未刻意追求, 而现当代书法家对于墨法则特别重视, 大有以墨法代替笔法之势, 则走向另一极端。
行草书正文的章法, 剔除神化色彩, 从可操作的技术层面看,不出以卜八个方面。下面, 我们试对常见的章法用语加以辨析, 更能加深理解。
长短传统书法是按从上至下、由右至左的顺序来写的, 因而人的字占的长度就大, 反之亦然。
排让、顾盼、向背、敬侧、堰仰、跌宕、烂漫、错落、参矛、险、势、行气:言倾斜也。
掩映、映带、管领、呼应:言连断也。
均衡、反复、韵律、对称、布白、茂密、分合:言疏密也。
避让、救应:言穿插也。
黑白:言浓淡也, 亦及疏密、粗细。
肥瘦:言粗细也。
开合:言大小也。
至于很多形象化的词语, 如富贵、狠戾、跋扈、飞扬、萧散、飘逸、雍容、平淡, 是笔法而非章法, 而人们往往混而言之, 使人备觉模糊, 故此特作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