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你如果真的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面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脆去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造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是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一个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须巩固、发展、努力。

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

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

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6-10秒之间。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

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

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

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

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

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1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一、“弱水三千瓦一瓢”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二、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三、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几个观点: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

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

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

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啊!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

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信不信由你。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每一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的发展溶入,书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明代尚态。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晋人尚韵】

1【王羲之】

2【钟繇】

魏晋书风的“尚韵”也就有了明晰的轮廓。所谓“韵”即作品之“意”,即笔墨天成,是超然於有限物质形式的作品内在精神,同时,这个精神又导源於人。因此,所谓的“韵”,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就是魏晋文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然心态、风度的自然流露。

魏晋期间,拉开了书法艺术自发形态的帷幕。晋代开围不久外患内乱并起,社会动荡不安。但在书法方面,真实不因为社会的动荡而走向破落,相反,呈现了出人猜测的高度开展。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行、草朽,经过浩繁书家的奋力实际使之日臻于童稚,并被推向艺术的高峰。而后,书法的审美遵守已盖过实懈怠能,自己地削减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

【唐人尚法】

3【柳公权】

4【欧阳询】

楷书正是在唐朝这个书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法字体,并出现了欧、虞、褚、薛、颜、柳等一批擅长楷书,同时又各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名家。唐代的经生书无疑受到当时社会的书法艺术观念的左右。而且由于经生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即使其中有书法出众独具一格的字体,也不像身在官场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那样,为社会赞赏和推崇;相反,经生们为了把自己抄写的商品比较容易地转换为经济收入,在字体上必然要追逐时尚、宗法名家;而且在抄写的书籍篇幅里要尽量做到字体规则划一。书法史里关于“唐人尚法”的评论,可能并不包括经生书,但是,无论是唐代还是后世的经生书,其“尚法”的程度都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手写字体。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指出:“经生书是继承章程书(就是正书)的嫡统的,以书法而论,往往可能入品的,它们的毛病,只是写得太多太熟,也太拘于成法。”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字体,对于书籍用字来说,比其它书法字体更适用一些。当雕版书的商品生产出现时,写版的工作自然多半由职业抄写的经生们担任。

【宋人尚意】

5【苏轼】

6【黄庭坚】

7【蔡襄】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明代尚态】

8【祝枝山】

明代书法艺术在宋元书法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有。

明代早期程南云的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大多数写在引首纸上,单独地写成字条、字卷的我们还未见过。明代中、后期的吴宽是专家苏轼书法的,不论是大字还是小字,一律都是苏体。当然,他的苏体字仅是形似而已,认真地细看起来,与苏轼的字有很大区别。沈周的大字小字都仿黄庭坚的书体,细看起来,也是只有形似,毕竟黄庭坚是黄庭坚,沈周还是沈周。文徽明的小楷和行书都很精工,写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老年时写的大字,不论是字卷还是字条,都以写黄庭坚字体居多,体现出他写字的特点。

9【王宠】

王宠以写晋唐小楷为基础,但又有变化,董其昌书画成名以后,在清代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他的字体和风格。邢侗的书法在当时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邢”,他的书法大多是临王羲之帖的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但较少。王时敏的方正高装字形的隶书体,代表了明代隶书的风格体式。

1、铺毫法则。

铺毫指的是笔锋运行时所有每一根锋毫都必须顺顺地平铺纸上。那怕提笔少至只有两根锋毫着纸,也应如此。铺毫是一切技法的平台,悖离铺毫法则一切技法都失效。

2、弹力中介法则。

弹力中介法则是施力法则。笔锋的运作必须通过笔毫自身的弹力来操控,指腕的力量不可直接加到笔锋上去这就是大力者并非自然书家的道理。弹力之于笔毫犹烈马之于缰。失去弹力的控制,锋毫则不能同步。

13、笔势法则。

笔势法则是指笔锋的运行要依笔势而行。笔势是指笔锋运行时的姿态与体势,其要点是最适合在运行方向上运行的笔锋的体势,追踪锋面是依势行笔的要领。即在不同 的运行方向上,必须以相应朝向的锋面着纸。这样可以避免笔锋扭拧,产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劲”,以导致“笔主运”情形的发生。古人称的“使转”就是指转换 锋面的技术。这是高难的技能。用笔的全部学问,几乎尽在使转。

4、藏锋法则。

藏锋指的是笔锋的运作要在画内完成。唯一的目的是避免笔锋在转换体势时,锋端将已写好的点画造型涂抹破坏掉、锋欲藏,必须缩,缩锋必要提笔。一画之内要数次 变换笔锋,因而要数次提笔。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要提得笔起”。所谓“提得笔起”是说要提得精准,要恰到好处,既不过,又不可不足。之后,还有笔心位置问 题。这又是一项高难的技术。

25、涩行法则。

涩行法则是指笔锋的运行必须抓取笔下的涩力而行。关于涩力产生的机理,我们可简单理解为不可使笔锋滑行纸上就可以了。抓住涩力行笔,则点画有笔力,否则则浮则漂,所谓疲软者,即是。用笔通则实为用笔根本大法。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庭坚笃信佛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当代著名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工正,行,草书,尤以行书擅名。崇尚晋代二王,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后追习晋、唐,智永、虞世南,颜真卿诸名家,融贯而成自己风貌。用笔清圆劲健,倡导以腕运笔,对笔势笔法多有阐发,于书法理论贡献甚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驰、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书家能够通过作品把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的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说法。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项综合性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从小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书写时手、眼、脑的协调配合,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发育都有好处,对培养孩子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学习书法能够使孩子静心养气,有益于身体健康

孩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的训练,有益于大脑的生长发育。小学生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练习书法对于促进孩子大脑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智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练字时,人体的指、腕、肘、肩、臂等都随着笔画的书写有节奏的运动,各种器官都得到相应的锻炼,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其实却如八卦、太极、形意拳一般,寓动于静,刚柔相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气功”。书写时,可以调理经络,匀畅呼吸,最后达到心手相应,以于身体健康。再次,练习书法可以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绪,使其安静下来。

若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怡静,只有紧张而无怡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又其功用之一也。要把孩子从浮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静下心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现在还有一说法,练习书法也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良方。

二、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如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勇学术颓笔如冢、唐怀素无纸用芭蕉叶作书,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宁死不降的高贵品格…….这些千古流传的事迹,对培育孩子的品德、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孩子在学书的过程中,更学会了做人。

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了解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民族的精神。

三、学习书法,可以丰富学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好书法,必须以丰富的学识为基础,清代书家杨守敬认为,学术除品高以外,“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之气,自然益于行间。”由学书而悟到读书更重要,这是提高孩子文化素质的第二收获——使孩子爱学习。

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孩子在学习识字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美观而又合乎规范。试想,当老师拿到一本作业的时候,拿到一份试卷的时候,优美的书写可以让老师愉悦的批阅,而写得乱七八糟的作业甚至连看也看不清楚,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写得不好的试卷势必会失去好多分数,尤其是阅读和作文。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庄、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需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用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练习书法,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种笔画的不同以及字的结构,比照字帖学习运笔,让孩子感悟、领略书法的美妙之处,思考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长此以往,孩子的观察、思考分析、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如果将这种好习惯运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四、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意志。

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精辟之论,都充分指明了研究任何学问都须日积月累,切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学习书法并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广取博收,拓宽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佳界。

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有些孩子刚开始学习书法,爱丢三落四,心绪浮躁,无法集中注意力,练一会就坐不住了,甚至把墨汁弄得满脸满身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渐渐的沉稳下来,这些毛病都消失了,能平心静气的写字了。

五、学习书法有益于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因为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这一领域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在学习欣赏别人、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长自己心中的美,取得精神上的愉悦。其次,书法推崇创新,追求个性。临摹古人的书法,是为了在大脑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好铺垫,因而,书法教学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

六、学习书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

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孩子学习书法,有净化心灵、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对于书法的美,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高逸、幽雅,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为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的将审美水平提高。然而小孩子不可能一下子有如此感受,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他们按正确的笔顺去写,力求将字写得正确、规范、整洁、美观,进而逐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最后用美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因此,无论是有志于成名成家还是作为兴趣爱好,让孩子从小学习书法都是一项很好的选择,这对于孩子心智的锻炼、习惯的养成都大有裨益,也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一、主笔优先空间大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主笔一定要抢占空间,突出形象,也就是说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要写得张扬放开。

1、下横“三正土生”、上横“丁下万百”、中横“女士丹七”、长竖“斗井牛半”等。

2、斜捺的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大天夭夫”等。

3、撇短捺长。如“义又父文”等。

4、撇、钩、捺收笔应上下错落,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如“禾术未本”等。

5、提钩比较长。如“长衣表良” 等。

6、一字不能有两捺,捺画以点代之。如“栽”等。

7、竖弯钩,上有横时取斜势。如“已见电毛”等。右有撇时取斜撇。如“元允光龙”等。

8、横折钩,内有撇笔比钩高。如“勾力办勿”等。

9、横折钩,扁口框上宽下窄,如“四回”;长口框上下等宽,如“固图”;封口横末端架在钩上,如四回; 扁口框内当偏左,如“回而”;长口框内部首应适当偏上,如“图国”;框内捺画写成点,如“囚图”。

二、左右结构有上下

10、左右结构,主笔偏旁占空间比例要大一些。如“记找影部”等。

11、右偏旁有纵笔的,则上高下低。如“伟代持降”等。

12、右偏旁有横笔的,则上低下高。如“仁江阳和”等。

13、右偏旁上有纵下有横笔的,则上高下高。如:“社值让佳”等。

14、右偏旁上横下纵的,则上低下低。如“何杆行灯”等。

15、对于左中右结构。右偏旁有横向主笔时,其宽窄比例是1:1:2,如“谢微”;右偏旁中有纵向主笔时,其宽窄比例又变成1:1:1,如“澎倒”。

16、左中右结构中,中部上有纵笔的,中间高两边低,如“微湖”;中部上有横笔的,中间低两边高,如“测例”;右耳旁一律低,如“脚绑”等。

三、上下结构要有形

17、上下、上中下结构,中间有横的写成菱形。如“茶答集梁”等。

18、上下、上中下结构,上有横笔的写成倒梯形。如“室宣学需”等。

19、上下、上中下结构,下有斜捺、竖弯钩或心字底、四点底、儿字底、衣字底、折文底的字,写成梯形。如“总充复哀”等。

就这么多,简单吧,试试看。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