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先生(1880——1960),为西泠印社创始四君子之一。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70岁后号持默老人。浙江杭州人,后长居上海。先生工书法,特以篆隶名世,风格典雅蕴藉,秀丽飘逸。所作铁线篆,开宗立派,成就之高,足称浙派后劲。其篆刻融皖、浙两派之长,被评为近代篆坛五大家之一,与吴昌硕、赵叔孺、齐白石、黄士陵并驾齐驱。
1、法
分书写方法及选帖方法。首先选择名帖,如写行书应选王羲之圣教序。写隶书应从汉碑入手;写草书从章草入手等。接着就是临摹,临摹一定要准。要细心,不要小心,要大胆,不要大意。第二步进入背临,一定会背帖,不然就进入不了意临,无法创作。
2、师
指学书法要有名师指点,有句话叫名师出高徒,名师是指在书法方面真正的明白这个领域的真谛。他不是“出名”的“名”,这个老师不一定有什么地位,但他是真明白书法的精髓,这样的明师才是名师。
3、德
练书法先练做人,因为我们需要积攒那种心神怡得的感觉。就是为别人为社会干了好事之后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比较多的时候,心地坦然能够安静下来。没有各种各样的干扰,这样才能发挥创作能力。写出好的作品,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考虑别人,考虑书法的发展普及。为书法事业做出贡献,为社会为人类服务。这是一个书法家必备的道德标准。
4、慧
是讲每个人的慧根,每个人的慧根不一样喜欢的书法类型也不一样,就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去练。不要见别人写什么,就跟着练什么。比如你喜欢行书就应选择王羲之的圣教序。喜欢隶书应选汉隶去练。总之你注意自己慧根类型这样不走弯路,来的比较快,千万不要跟着别人走,见别人练什么就练什么,当然更不是为了参展而评委喜欢什么你写什么。
5、悟
指悟性。练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特别强调悟性。不管是老师讲的还是资料上面的东西,你要善于捕捉关键的东西,要悟这里面的理,理法并重,理通法自明。平时要做知识积累,善于思考,到一定阶段,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会一下子大彻大悟,大彻大悟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6月3日晚20:00,墨池直播汇直播张旭光先生解析王羲之书法“密码”。作为现场观者,聆听先生的思想,观看先生现场创作丈二草书苏东坡《水调歌头》,真有笔墨惊天地,诗成泣鬼神之感。古人云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但旭光先生半尺长的长锋羊毫不是一般的软,绝对不是好驾驭的“难器”。但在先生手里却纵横挥洒,游刃有余,必须“乖乖滴”,真叹服先生的功力与驾驭能力。而此次旭光先生现场创作,并不是他积累多年、已至化境,也被世人所熟知的行草书,而是草书。这对旭光先生而言是挑战,也是突破!但我们从他现场创作里感受到了一股理性控制之后生命激情的含蓄,一种来自学识修为自省后的文化包容内韵,一种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超越。对于书画大家而言,六十岁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旭光先生借此草书之变,再次涅槃而高翔。
张旭光及其解析王羲之“密码”直播札记


张旭光先生就此问题谈及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曾翔先生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他以前就”吼“,并开玩笑说曾经曾翔先生大写将其三根毛笔写断。对于”吼书“他的理解是只要发自内心的都可以接受,最终还要落脚在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和水平上。张旭光先生历来主张艺术要多样化这是客观需要。


要理解张旭光先生的书法艺术以及讲述的王羲之“密码”,无非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解密王羲之“密码”第一点:内心的“潇洒”。张旭光先生在现场直播解密王羲之“密码”的第一个密码即是“潇洒”。王羲之书法代表着魏晋充满玄学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所具备的“潇洒”情怀。这种“潇洒”并非简单意义上“为所欲为”,而是包含着对于生命、世界、宇宙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深刻体会和感知,在此基础上依旧能够呈现出一个独立个体——“人”的生命态度。或许生活、世俗是苦的,是无聊和无奈的,然而在王羲之的认知和人生追求中,依旧保持一种遗世独立却又温文尔雅的“潇洒”,当代学书也需要内心的自由和快乐。然而对王羲之的这种精神状态的解读无不是张旭光先生的自我追求,其字中洒脱奔放,跌宕起伏,却能各含姿态呈现出对生命状态的热情追求却文雅含蓄的诉说。

解密王羲之的第二个密码:用笔上的“方圆”,笔法的标准是丰富,千变万化都在于方笔与圆笔的配合。“方”、“圆”即是属于中国特有的“统一对立”,不管是用笔上还是结构上,方圆完全可以概述整个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张旭光先生从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中提炼出“方圆”,一方面是其实践感受的积累,另一方面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的智慧哲学。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即是“知行合一”,然而在这一个“密码”解析方面,张旭光先生是以实践的感受来升华和印证艺术创作中的高妙。


解密王羲之第三个密码:结字上的“形与势”。在字的结构上,张旭光先生看似是从外在造型上讲述了关于三角形结构、错落型结构等特点,本质上是借用了这种表述以及研究方法,来探究每个字中“生命状态”。张旭光先生讲,每一个字都是活生生的,如同一个人有各种表情和姿态,如同万事万物各有其生动的状态和态势。之所以将单个字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姿态,最核心的无非就是自己内心对于世界的感受。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时时能够对于生活中的美产生一定感触的艺术家,自然而然的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笔底下奔腾曼妙的点画姿态,字体姿态中流露出来。最终的落脚点无非就在于每个人对于生活和美的理解,在于一个人的修养是不是有较高的层次和有趣的品味。















张俊东先生给墨池直播汇提的口号:“墨池直播汇,你会我也会,会看、会写、会吹牛!!!”(看,即欣赏;写,即会创作;会吹牛,即会与朋友们分享欣赏书画心得。)大家要记得每周五晚8:00准时来看直播哦,墨池直播汇主页:zhibo.shufawu.com,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前往查看,并将直播主页收藏。我们下期节目的内容:
梅墨生讲张大千就是“甜糖水”
墨池直播汇往期精彩>>
第一期:张俊东披雨衣直播曾翔”吼书”
草书是在执笔使转时候,通过纵横盘馀,沟环牵引的运动来完成的。
毛笔分为笔肚与笔锋两部分。写字是粘墨用笔锋来写。笔锋是圆锥体的尖端,在书写过程中把毛笔笔尖压平铺开,可以看出笔尖是由很多很细的毫毛笔尖组成的。在着纸写字的时候,随着毛笔的运动,笔锋内许多毫毛的组合位置有着许多变化。这就产生了笔锋的转,折,较,顺,留,逆,纵,提,按等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叫用笔。写字的主体如果能自动掌握这些变化,用点画表现自己,我们就说主体的运笔技巧已经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转。就是环转的弧度大,笔锋内许多毫毛大体是铺开顺行的。
绞。环转的弧度小以及在小转弯处,毫毛就扭绞而行。
折。行笔成角出用折。笔锋内许多毫毛翻折。
顺。凡笔锋内的毫毛是铺开而行。顺多半在点画的中节。
逆。与顺的方向相反,多用于入笔处。笔锋毫毛先逆入,然后折而顺出顺行
留。一个画写到中途,需要改变方向,就把笔留驻。此时许多毫毛仍是行来的组合位置,但停住不动了。这时把笔锋方向微微改易,毫毛的位置也随着立即变为微折,在接着写去。
纵。写长画放笔直行。
提。书写时将笔微微提起。笔锋毫毛着纸轻浅,点画细瘦。
按。书写时将笔管微微向下按,笔锋着纸比较重,形成的线条较肥实、厚重。

玄烨主张“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过去有人认为勤奋、刻苦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长寿,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玄烨认为书法家为写好字,在挥毫之前,总要“收视厌听,绝虑凝神,尽量做到心正气和,其效果对于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他还举例说,古代长寿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如书写“九成宫”的唐代书法家欧阳洵,终年八十五岁;写“天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到了八十九岁;写“玄秘塔”的柳公权,八十八岁才去世。可见玄烨的这一论断,确实是经过一番考证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紧张的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人衰老的速度反而会越慢。所以,人要想衰老得慢,就必须保持脑力和体力的活动。然而现在的中老年退休后工作量和运动量都较小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四肢肌肉筋骨运动,同时也需要大脑的思维运动,这两者的具全是延年长寿必不可少的。而书法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所以说书法可以令人长寿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2、设计就是意在笔先,设计是区别业余和专业的重要依据,作品要表现明确的意味。作品若没有画眼,那作品的主体、精神就没有了。
3、高端创作首先是思维区别,有一定的高度。所以,真正的高端创作在思维上去努力是很重要的。
4、老的书法作者一般能写到,形式却想不到,看好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人家的作品形式如何出来。
5、纸张、题跋、颜色、金银粉、印章等,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整体气氛,体现作品的完整性。
6、我们应该向浙江人学习,他们主要是善于学习,善于向专家请教。
7、重点作者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临摹,临摹和创作的时间比例是9:1,这是很多获奖作者的感想和经验之谈。
8、我们要抓住一切发表的机会,展览的机会。
9、真正的专业作者,早有一批作品,准备好了。等着参加比赛。作品等比赛就是所谓的专业状态。
10、提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创作。
11、作品最好有颜色,可染一下,印章要丰富,或许可以共享一下。
12、长卷高度多少合适:一般以尺为鉴,民间一尺,官方一尺一,诸侯一尺五,经典二尺四,最高法典三尺。一般诗词小楷不要超过一尺。
13、一般雅的长卷都较矮,因为纸的高度和字的大小成比例。
14、接纸之间有骑缝章属于规矩。
15、书写的时候,古文和白话文别写在一起,别自己冒然去抄。
16、书写规范参考书:《唐古代书仪研究》10元,简牍简署考校注》16元。
17、纸的颜色和作品风格的关系:作品厚重-颜色深(重配重),
细笔画的字-颜色浅(细配浅),
忌用红色、翠色、粉红、米黄、不用纯正色,以沉着、朴素为大雅。
18、颜色的组合:忌反差大,尽可能相近,染色尽可能用矿物颜料。
19、尽可能用半生熟宣或用熟宣(如绢),提倡写特色纸的概念,找纸是书法家的一种常态,如很多土纸。
20、创作时,纸的高度要跟字的大小成正比。
21、作品要场面大、气势大、容量大。
22、落款要认真,有巧思。
23、展览评选要的是共性、经典、纯粹。符合古法得高分。
24、作品要把握一定的难度。
25、作品篇幅,写小字不必故意撑到250厘米。写大字一定要用足250厘米
26、作品容易:字数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要大气、大尺幅、笔墨要壮观。要抓住表现机会,使作品尽可能复杂化。
27、创作作品要以形式为先,先形式后笔墨,先确定形式设计,再加笔墨配合。写好字只是成功25%,真正的高手该是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四部分的完美融合。
28、创作,首先要构建作品的布局、正文、材料、颜色、格式、材质、组合。效果先设计好(一般一星期)。
29、展览是全面的形式完整的创作
30、字外功夫就是:字还没有写就已经获奖了,功劳在设计。我们要养成一个设计章法的概念,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1、笔墨形式:节奏感和空间感,空间大虚大实,画眼大虚大实,空间就是虚实之道。节奏指一种情节的变化,起承转合,具有4个以上的调子,每一个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有动静之变,具有这种节奏变化的作品全国展就百来人而已,做到了就获奖了,即全局的篇章节奏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
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而且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然而,这些又都不是绝对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这里的“十”、“五”我们应该把它视为辨证关系,而不是绝对的量化标准,更不能把 “十迟五急”作为每字的处理方法,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使其书法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一句话,学会了用笔就等于学会了走路,只有能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那里就写到那里。
(唐朝楷书中欧体笔法最精妙,行书笔法当数《兰亭序》为最妙,欧阳询的《张翰帖》也非常的丰富。)
二、难在结构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齐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只有雷同,没有变化的字不是书法。
那书法是什么呢?书法是艺术,在书法中处处都要表现艺术。
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故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采、韵味是书法的魂。
蔡邕在《九势》中说:“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
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
就像厨师做菜首先讲究菜的质量,然后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艺术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欲,看着就想“吃”。“吃”是厨师做菜的核心内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鲜、香,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回味无穷,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书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内,形可视,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难,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谓形神兼备也。
三、难在墨法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
墨法在书法中占着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
素有“惜墨如金”的当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泼墨似水”的清代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宋姜夔《续书谱·用墨》说的更为详细:“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这说明不同的字体对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体增彩。
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过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笔);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否则,就会失去天真。我理解的用墨很简单,如同吃饭一样,吃——消化——再吃——再消化,也即蘸墨——书写——再蘸墨——再书写。
四、难在章法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
章法也称“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五、难在意境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法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是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升华,虚实是相互依托的关系。
在书法的审美过程中,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现象。
“意境深远”:就是把书法艺术不同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间里,把自然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如颜体的开阔,表现出了豁达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宏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把这种境界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就是意境。
意境表现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意境应该是出彩的,要出彩就要注入很多美的元素,常用对比、夸张、意料之外的手法来吸引眼球,增加视角的冲击力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只有意境出彩的作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激动、兴奋和感慨,并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意境的表达上要考虑抒发情感,追求“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一样悲愤胸中出,至性书正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颜真卿心情的真实流露。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顾不得笔墨的工拙,随着书家情绪起伏而自然形成,是情感和功夫的自然流露。达到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峰,在书法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六、难在统一
用笔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线条的质量
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
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术、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经典的好作品。
以上这些我们都能从古代经典的作品中得到体验。
变化与统一是一对辨证关系,变化可以使作品丰富,统一可以使作品规范。到位而不越位,变化中蕴藏着统一,统一中又富于变化,浑然一体。
常说一心不能二用,其实,在书法学习上,不但一心要二用,还要三用、四用。
在写字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握好用笔的节奏、结构的对比,还要把握好墨色的枯润,章法的挪让,只有这些都做到了得心应手,才能很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作品的意境才能得以显现。
因此,学习书法要手脑并用,要有全面的、过硬的基本功,能够把各种技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否则是难以驾御的。
如果只注意了用笔而忽略了结构,虽然线条写好了,但结构不好,写出的字不好看;只注意了结构而忽略了用笔,结构虽然写好了,线条不好,写出的字也不好看;只注意了用笔、结构而忽略了章法、意境,用笔、结构虽然写好了,章法、意境不好,写出的作品没有内涵更不好看。
总之,要想写好作品,就要技术、思想、文化全面地统一到位。掌握了以上技术,并把这些技术通过实践熟练地、自然地表现出来,就已经具备了书写书法、表现书法的能力。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和之际,优劣无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四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志忘言,罕阵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遂定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海宁旧有安化王祠,始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毁于火,后又重建,移之邑治之东,今旧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王国维娶莫氏,生潜明、高明、贞明。莫氏故世,继室潘氏,生子纪明、慈明、登明,生女东明、松明、通明(早殇)。长子王潜明于1926年早逝。1949年以后,3子女留在了大陆,2子2女去了台湾。现在世的有台湾的长女王东明、成都的五子王慈明。而二子王仲闻最为知名,从事诗词校注,但被诬陷为特务,最后服药自尽。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六角,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时的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
毛泽东有诗云:“莫道昆明池水浅”,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呜呼,一代学者,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都认为不值得。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