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一 《楷书五言联》

1、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2、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3、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 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4、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5、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6、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7、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人立于世,往往是放纵容易收束难。看一个人日后会不会有所作为,当在他疲惫困窘之时,看他能不能恪守本心,自内而外有一份定力镇住,即便蓬头垢面,也夺不去他的气度和神采。

1▲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苏轼对“草圣”张旭不是很感冒,有一次他说,“喝醉了写草书算什么本事,能写小楷那才称得上厉害。”这番话值得我们玩味再三。

酒可行气。喝过酒的人应该都有过体会,觉得身体中有一股气劲在涌动,喝得愈兴,这股气就愈猛,几乎不自觉地要大声说话,动辄豪言壮语,肢体动作夸张到不受控制,非得将这股气宣泄出来不可。

2▲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此时最艰难的,恐怕是节制自己了。即如东坡所说的,喝醉了,还能够写小楷。众所周知,小楷大如蝇头,字画纤细严谨,一丝不苟,要写好一副小楷的书法作品,本就必须平心静气,容不得乱来。当一个写字熟练的人,在他醉醺醺时仍能写出优秀的小楷作品,这已经不是平时的刻苦训练所能达到的了,他必然是个自律严谨,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3

▲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人立于世,往往是放纵容易收束难。看一个人日后会不会有所作为,当在他疲惫困窘之时,看他能不能恪守本心,自内而外有一份定力镇住,即便蓬头垢面,也夺不去他的气度和神采。这样的人,即便一生时乖命蹇,也能立得定、站得稳。

苏轼便是这样一个人。4

▲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像苏轼这样的“天才型多面手”自古就很少,翻开一部中国史,自上而下,只要苏轼担起了这个称号,就休想把它戴到别的读书人头上。无论是谁,都觉得差点什么。

当苏轼出得眉山,考取进士后,皇太后曾对皇帝说,你要重视这个人,他是上天派来给你当宰相的。而他的诗文,更得到朝野上下推重,年纪轻轻,已被当时执文坛牛耳的欧阳修许为接班人。

5▲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然而世事总是不以人们揣度的正常轨迹运行,天才多遭困厄。但仔细一想又会觉得正常,高树多悲风,古今如此。苏轼一生,终不得其所。

宋神宗元丰二年,值苏轼知湖州时,不幸卷入了当时的新旧党争,一群小人捕风捉影,罗列罪名,以讪谤罪名把苏轼下狱。而后一度外贬,饱受风霜,过了将近十年的时光,才被召还朝。

6▲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得以施展读书人的抱负,还有更黯淡的前路的等着他。

时间过了八九年,苏轼再一次被弹劾,背上“讥斥先朝”这样的莫须有罪名,一贬再贬,从惠州到儋州,被赶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

7▲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后人喜欢研究他这个时期的诗文。认为其中有一股正气,虽志不得伸,却不可磨灭。尤其是著名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末两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直接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昂藏,为人们所称道。

8▲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元符三年,时间又过了近五年。困顿南海的苏轼终于获赦,可以北归。在乘船横渡琼州海峡时,回首前尘,写下了这首诗。人们被这首诗折服,亦因为末两句的旷达及别样的幽默,其背后波澜不起,宠辱皆忘,世人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不多。

9▲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近人程千帆先生曾将“苏门四学士”之一、大诗宗黄山谷遭贬七年,遇赦后写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之“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与上两句作对比。程先生觉得黄在投荒万死后幸而生还,在回望过去时,难忍悲欢交集,凄然一笑,与苏诗在相同处境下所流露出的浩然胸次相较,似乎仍不能忘怀得失。

10▲苏轼小楷《滕王阁序》

都是磊落君子,后世典范。这已经足够了。苏轼本就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觉,无论逆境如何艰险,都能够立得住,不是世间的风波可以侵蚀的。他的卓群,不需要任何对比来抬高。

然而世途的艰涩,苏轼早已步履蹒跚。在写下这首诗不久,他一路北上,终于在常州倒下,溘然长逝。

5▶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唐.欧阳修《三十六法》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北宋.黄庭坚《论书》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

▶作书须以整暇出之,若勿忙行笔,则摺搭无起讫,往来无含蓄,如治乱丝而紊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意须从本领中来。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吟书要》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晋.卫夫人《笔阵图》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远。清.宋曹《书法约言》

▶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清.刘熙载《艺概》

▶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使,结思成矣。管是将军,故须持重;心是箭锋,箭不欲迟……。唐.韦续《墨薮》

▶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凤翔鸾,则其妙也。李华《二字诀》

▶徐公曰: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氧气以充其志。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唐。欧阳修《三十六法》

▶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锬。南朝.瘐肩吾《书品》

▶身者,元帅也。心者,军师也。手者,副将也。指者,士卒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清.宋曹《书法约言》

▶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故学书必先作气,立志高迈,勇猛精进。清.朱履贞《书法捷要》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减否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明.项穆《书法雅言》

1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费新我(1903.12—1992.5),原名省吾,别名立千、立斋,浙江湖州人。擅长中国画、书法。1934年学习于上海白鹅绘画学校。历任上海万叶书店编辑室美术编辑,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作品有长卷《刺绣图》、《草原图》。著有《怎样画毛笔画》、《怎样学书法》、《楷书初阶》、《怎样画铅笔画》、《怎样画图案》、《毛主席诗词行书字贴》、《鲁迅诗歌行书贴》、《费新我书法集》等。等。久居苏州,供职于上海、南京。

费新我出身平民,少小时勤奋好学,喜爱图画。无师而先习西画,后从事图画范本,应用美术、劳美教材及简易美术技法等书编绘工作。32岁辞去商店账房一职,自立画室,专事研习中、西画、书法与拳术。35岁因避日寇进侵之乱,举家迁居苏州。先与人合作开设书铺,后又组织“微明画社”与东斋(今大公园内),授教太极拳与西洋画。

建国后,他于五十年代初注重国画创作,在市文联组织下,去吴县金山体验生活,从而打下了作人物画的基础,得写生稿60余幅。归后,与张晋、余彤甫、顾仲华等举办联合画展。展品有《采石工人》、《在金山工地上》、《收工》等。最能代表费新我水平的《刺绣图》和《草原枚民图》,刻划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线条明快流畅。曾选送在苏联展出,名噪一时。其时也作书法,以楷、行、隶书为多见,规正老实,一丝不苟,但少特色。1957年9月调任江苏省国画院为专职画师。上世纪文革期间,被挑断右手手筋不能继续作书画。但新我并未因此而终止艺术生涯,而是开始改习左手执笔以书法。从晋唐入手,上溯汉魏,帖碑互练,忘寝废食。初时幼拙,但不耻不问,并以“岁月如流,不断新我”自勉。凡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在书风上从早期追求的“顺、熟、巧、正”一改为“逆、生、拙、奇”。达到了“巧拙互用,拙茂巧稳,逆中有顺,似奇反正”的艺术效果。尤其到了晚年,作书更具节奏感,抑扬顿挫,干湿自然,运笔快而不滑,迟而不滞,书虽止而势犹未尽。喜取逆势,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具有下笔随意,章法美观,挺拔雄健,凝炼遒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艺风格。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读 贴,拿着古代碑帖读。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完全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读帖不 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 “帖” ,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 “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那么,如何读?

一、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 “骨气”。但是,我们在“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

1▲顏真卿楷書麻姑仙壇記

二、还要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

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的“气”和“神”。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

2▲米芾 《萧间堂记》

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

至于“神”,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谈。只能说一点点体会,就是书法史上每个书家都有每个书家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康有为讲过一句话“观千帖,方能帖”。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断的相互比较,眼睛就会锐利起来,眼力自然就会增长。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 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 潜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赵孟頫《大学帖》

有句话叫“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 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 读帖胜于临帖。学习古人,首先要继承和领略书法大家的各人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逐步寻求变化。在领略的基础上去寻变化,时而久之日积月累,你的书技定会有很大提高。

文彭,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長子。工书法,初学钟、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他的篆刻婉约停匀,平正静穆,典雅秀润,雅而不俗,清而有神。

今天,跟大家一起欣赏他的四幅草书作品。我们可以从这四幅作品中体会到”行中有留,留而不滞”的意境。1 2 3 4

1王福庵,原名寿祺(一八八○·七·十七·——一九六○·三·二·),更名褆 ,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浙江仁和(杭州)人。近代篆书大家,隶书也写得不错。精篆刻,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点画一丝不苟,与秦篆比,少金石味而以文气胜。

父同柏,精究金石,有《石鼓文集联》、《塘栖士心》、《武林丛话》等书传世。福庵先生幼承家学,於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於时。年二十五,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创设西泠印社於西湖孤山,共相擘划,以底於成。早岁以其精擅之算术及测绘技术服务於铁路。一九二二年曾漫游湘楚鄂渚。后应邀赴北京任印铸局技正,共事者有唐醉石、冯康侯诸公,皆并世俊彦,时全国官印,悉由印铸局篆铸。又兼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监定委员,《金薤留珍》之辑,与有力焉。—九三○年南归,定居上海,鬻艺自给,於四明村置屋一所,日夕钻研是间,所诣益进。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印佣。得未刻之石,暇则奏刀以自存。海内外求印者门限为穿,生平刻印,数以万计。

其印初宗浙派,后又益以皖派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尤精於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与吴昌硕、赵叔孺同时各名一家。』词人姚景之曾有《百字令》一首题其印稿:『穷年□□,守高曾,直欲嬴刘凌越。心事千秋惟我在,此席伊谁能夺?凿白利朱,周规折矩,脱手锋铓发。勒铭才调,镜涯催老华发。 堪叹力尽雕龙,一编矜重,抵摇签琼牒。料得斯文天未丧,真宰潜通臣颉。兵象同论,硅符合契,异代渊源接。清风据几,冲襟长葆贞洁。』盖道其绝艺也。

四十六岁时,因手拨电风扇开关触电伤脑,曾卧病两年,愈后每伏案稍久,即感头晕目眩。此后,刻印必仰卧於藤榻之上,右手执刀,左手握石以外,小指上悬以小镜,两手擎空,边刻边以小镜照示,习以为常,作边款亦复如此。胸间石屑遍陈,不之顾也。因印面向下,刀锋取势较难,於笔力不无影响。喜吸烟,凡刻印写字,唇间必含—烟斗,烟之熄灭与否在所不计,以为如此可助文思,否则便感若有所失。书工数体,金文、小篆,均匀整而劲健;晚年从汉洗文字悟得天趣,参以缪篆排叠之法以作篆隶,朴厚古拙,尤独出冠时;隶楷亦自出机杼,别树一帜。平居和易,乐於扶掖后辈。不独悉心传艺,即对生活上困难者,亦竭力相助。弟子中若韩登安、顿立夫、吴朴堂、徐家植、江成之等,皆深受其沾惠。余一九五九年夏游沪,以张鲁盫之介而得蒙款接,福老知余曾从学康侯先生,乃执康翁曩时所书青绿山水纸扇相见,意至殷渥。后并赠余『师承魏冢传心得;功自兰亭换骨来』篆联,及《颂鼎》临本。是时手已颤甚,惟晨起短暂时间可作书,若摹《颂鼎》,非数日不能毕。拜领之余,余感愧交并者再。福老晚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以摄护腺肿胀开刀未能愈合,寻复转化为肺炎,不治逝世。

著有《说文部属检异》—卷、《麋砚斋作篆通假》十卷;藏印曾编成《福庵藏印》十六卷;自刻印有《罗刹江民印稿》八卷、《麋砚斋印存》二十卷(有一九三六年辑本、一九三八年续辑本、一九四七年宣和印社辑本)。三四十年代,福老为友好所集古印及名家印谱撰序至多,不下数十篇,文字双美,生辉谱录,时有精湛见解,汇辑成编,亦—印学佳著。福老逝世前—年,已将毕生刻印精品三百余方献诸上海博物馆。逝世后,其夫人遵照遗志,将家藏三百余印,及书画碑版四百余种捐赠西泠印社,以裨后学士思至善也。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