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马超跟刘备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关羽就生气要杀马超……中国古代避讳一般只避名,不避字。

关羽吃醋

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马超跟刘备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关羽就生气要杀马超……中国古代避讳一般只避名,不避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这段话很有趣,关羽莫非吃醋了?

洪秀全的名字

洪秀全自己记载,上帝让他改名时嘱咐“下凡这几年”有时要叫“洪秀”,有时候叫“洪全”;后来当了天王给自己起了个小名叫“洪日”。连起来读:洪秀全日。 太平天国的避讳乱七八糟,上下级的避讳看官大小,但杨秀清就不避洪秀全的“秀”;李寿成偏偏把名字改成李秀成(一说洪赐的),以为王和王之间姓名冲突没事,可靖王李开芳避翼王石达开改成李来芳……避讳改名不计其数。现在没有皇帝了,倒是普通百姓还有信风水的,亲戚之间讲避讳常有改名的。

州官放“火”

北宋有个太守叫田登,为避讳不许州内说与“登”同音字。元宵节惯例要放灯三天。写告示的只能把“灯”字改成“火”,于是“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这么来的。

谭谈混用

唐武宗叫李炎。凡是遇到两个“火”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大都用“谭”。这个说法其实牵强,谭、谈这俩字三国时代就混用。武宗原名李瀍,临死前10几天才改名李炎,根本推广不了也影响不到。

孙休造字

古代避讳太严重以至于字不够用,皇上也不想给大伙添麻烦,就造字,武则天那个“曌”现在还能用,三国时吴的孙休给儿子造了八个字,现在全打不出来:太子(雨单)次子(雷大)次子(豆巨)……全是上下写,看完这八个分裂字,谁眼睛都得散光。

王羲之不避“之”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晋肃不能“高考”

《礼记·曲礼》“礼不讳嫌名”意思是说不避讳同音字和音近的字,这挺好,可是到了唐朝开始管得严,音近也得避讳。李贺的爹叫“晋肃”,就因和“进士”嫌名,死活不能参加考试,韩愈帮着说话也不好使。普通话不好真害人。

“高勾丽”改“高句丽”

杨家将的杨延昭本名延朗,避赵匡胤始祖玄朗的讳改了。个人改名不算什么,宋朝牛到改人家国名——“高勾丽”改为“高句丽”,就是避宋高宗赵“构”的讳。凡与“构”同音音近形似都避……够、媾、沟、购、垢、勾、岣……大概50多个字不能用。

杜甫不写海棠

父祖的名要避讳,娘的名也避。苏轼说杜子美从没写过海棠怎么回事?花粉过敏?《古今诗话》考证说,杜甫母亲名就叫海棠。这不算恐怖,北宋诗人徐积所有作品没有石字,因他爹名“石”。小徐一生不碰石头,走路遇到石头不踩,石桥不走。

四人说“胡”

秦朝对避讳已经很重视了,赵高就跟嬴政说过,蒙恬和扶苏两人下班在外面说话一口一个正字儿,好像就他会统计选票似的!更搞笑是李斯,都被二世塞监狱了还瞎操心,写信给胡亥说“有曰北逐胡貉”:外面有人说话带你的“胡”字!一查,有四个人说“胡”……地点是麻将桌,呵呵。

犯讳得劳改

《唐律》:“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官职名称跟家长犯讳你就不能当这个官,不然劳改一年。祖名安,不能在长安当官,父名军不能当将军。唐朝的贾曾被任命“中书舍人”,就因为他爹叫“忠”撂挑子不干了!

小字啜里只

少数民族也讲避讳,只要这个民族跟汉民族接触肯定学避讳。《辽史·太祖本纪》写得很清楚“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阿保机有小字,可以推断他们是有避讳的习俗,更何况后一句写得很清楚讳“亿”。

5中国书法之美是世界上独以无二的,欣赏书法得知晓书法的历史和书法的常识。书法的历史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常识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今天整编以下6条,相信您看了也会说:不要轻易说懂书法!

1、要懂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

书法的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

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

欣赏时要清楚书法史,了解什么是隶书、草书什么是楷书,不能将不同类别的书法进行比较。

2、要懂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

著名的书法作品大多都有一段趣闻,这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内涵。

如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就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知道这点,就可以深入地欣赏《兰亭序》,否则就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

3、要懂文字学知识:文字学

书法家最爱在写时进行一些变化而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时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

如果不懂文字学,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4、要懂鉴别碑帖:看得多

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利于书法的学习和欣赏。

5、要懂书写技巧:要实践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大部分书法鉴赏家同时也是书法家。

知晓书写技巧则可以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

6、要有艺术涵养:综合素养

书法是一门艺术,欣赏书法时要置身其中,投入欣赏,用心去看,去体会书法的”骨力”、 “姿态”、”神韵”、”气魄”,才能真正达到欣赏书法的目的。

1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2311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

寒食帖是苏轼遣兴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郁郁,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随之起伏跌宕,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苏东坡行书尺牍欣赏▼

4东武帖

5归安丘园帖

6获见帖

7王晋卿帖

8邂逅帖

9致季常尺牍

10覆盆子帖

东武帖、归安丘园帖、获见帖、王晋卿帖、邂逅帖、致季常尺牍、覆盆子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极具个性意趣的风格。东坡生性豁达豪放,情感细腻,能唱大江东去,也吟共婵娟,反映在艺术上,诗文风格多变,气势恢宏又文辞瑰丽;书法丰润秀逸趣味横生,左顾右盼神采飞扬,满纸都是浓浓书卷意,非极大才气不可为之。

苏轼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天才人物。

21岁参加礼部考试,苏轼以绝代惊艳之才震惊主考欧阳修,被欧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取苏为第二。嘉祐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北宋科举“百年第一”。

苏轼文章与父洵、弟辙同列唐宋八大家;诗有苏黄美誉;写词吧,一不小心就将婉约词人柳七郎给盖了,成豪放开派之祖;书法冠居苏黄米蔡;绘画方面,善画墨竹,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画史上据有一席之地,;为官上,与弟分任部长、副总理;美食上,创造东坡肉、东坡肘子…

《汉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是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作品中缺197字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所补。文征明跋赵书《汉汲黯传》称他“楷法精绝”。

笪重光跋日:“松雪此册,字形大小,无不峭拔,云唐人遗风,其源乃出山阴耳”。

综观其书落笔迅捷,从容不迫,一气呵成,而无一笔失度;其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平和简静,有轻裘带之风:大用笔上,提按使转,方圆兼施,还十分讲究笔画间的粗细和累重变化,极富有节奏感;在结体上,法度严谨,挺秀润健,十分讲究字的揖让,国求顾盼有情,故能开阔而不平析,寓丽于苍劲之中。

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文征明(1470~1559)行书阿房宫赋 纸本 册页(三十六开,跋二开) 1550年作。

释文: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闘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皇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籹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有能,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各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布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知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款识:嘉靖二十九年岁在庚戌七月既望书,征明时年八十一。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齐白石家中柜门镜(局部)

在齐白石的收藏中,几乎没有古代书画收藏,都是同代书画家或门人弟子的赠画。

2王闿运 湘绮老人论诗词(局部) 27.5×138.5cm 纸本 1914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早年可能是因为有限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古画收藏。《癸卯日记》1903年四月十五的日记云:“巳刻厂肆主者引某大宦家之仆,携八大山人真本画册六页与卖。欲卖千金,余还其半不可得,意欲去。余钩其大意为稿,惜哉。……午后又携大涤子真本中幅来,亦卖千金,不可分少。余欲留之,明日来接,不可。代午贻出金六百数,不可。共前册页合出千四百金,不卖。余印眼福印付之,即去。”可见早年他也想收藏,但因财力不足只能作罢。

3于右任 题《借山吟馆图》 29.5×46.5cm 纸本 北京画院藏

4老舍 命题求画信函 26×35cm 纸本 1952年 北京画院藏

另一方面,不热衷古画收藏也与他对传统的看法和学习传统的方法有关。齐白石一生见过的古画应该不少,而且有自己的鉴赏标准。比如其《癸卯日记》记载1903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常与朋友到厂肆看画,或到朋友家中观赏古画,并作品评,对于名人画,他“见其笔墨不高平佣庸无味者作伪观。”有时也借古画临摹。他常将自己心怡而无力购买的古画双钩保存,并不刻意收藏。如他在一件《鱼》(北京画院藏)画稿上题云:“丁未夏客广东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余留之,约以明日定直(值)。越夜平明,余阴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归之。”北京画院藏有大量齐白石的双钩画稿,包括扬州八怪金农、李鱓、李方膺等的作品,他的老师谭溥及同乡前辈尹和伯的梅花,甚至还有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

5伯珩 读书图 纸本设色 68.5×34cm 1933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的绘画收藏中,多为师友和弟子的作品。如有两件胡沁园的写意画,一画虾,一画蟹,都可见出齐白石早年在随胡沁园学工笔画的同时,也学习写意画,并找到其水族画风格的源头。在齐白石的友人中,郭人漳曾为其画过《荔枝》、《梅花》扇面,京派画家凌文渊赠其《荷花》、陈半丁赠其《蝴蝶兰》、萧龙友赠其《寿石图》。一些外地画家因崇敬齐白石的艺术而赠画给他。讲授中国画的林风眠送给他的《鸡图》,岭南派画家赵少昂19 4 0年赠送他的《柳树知了》,建国后关良为其作《戏剧人物》、叶浅予作《齐白石像》。

6胡沁园 草蟹 47×32cm 纸本墨笔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收存弟子的绘画作品较多,如瑞光、郭自存、李苦禅、杜性音、伯珩、杨溥、柏云、王嶦农、卢光照、王妙如、刘玉珊、曹克家、王瑶卿、邱石冥、金圭镇(韩国)、娄少怀、张万里和姚石倩等人,他们的一些得意之作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后常呈献给老师收藏,齐白石常欣然在画上题跋以示鼓励。如1933年,女弟子伯珩画《读书图》,齐白石跋道:“伯珩女弟画人物比第一回殊大有可观,苦工于工致花鸟四五年,不如此一刻之工。吾甚喜,愿吾弟敬曰,即呈我夫子可矣。老年人尚能雀跃也。”

7胡沁园 虾 33.5×27cm 纸本墨笔 1888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收藏的书法作品较多,多为当时名流的赠品,这些作品或直接赠予,或经友人代求辗转得来(如欧阳渐为齐白石所书之扇及对联、题画等均经徐悲鸿代求)。齐白石收存他人所刻印章不多,其中有四方曾被误当作齐白石本人所刻而归入《三百石印》中。

8林风眠 鸡 166.5×44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综观齐白石的收藏,让笔者想起1947年他题门人邱石冥画展的一句话:“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长为己长。”正如郎绍君先生所言,这透露出他不薄今人而稍远古人的态度。郎先生还援引王森然《回忆齐白石先生》中的一段叙述,有一次王森然问齐白石他的诗句“食叶蚕肥丝自足,采花蜂苦蜜方甜”的大意,齐白石回答说:“我六十年来的成就,无论在刻、画、诗文各方面,不都是从古书中得来的。有的是从现在朋友和学生中得来的。我像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又似采了百花的蜜汁,才酿造出甜蜜,我虽然是辛苦了一生,这一点成绩,正是很多古往今来的师友给的。”可见白石一生从身旁师友获得的,确比得自古人的多。齐白石的收藏再次应证了这一点。

瑞光 临白石画佛 127×33.5cm 纸本设色 1925年 北京画院藏

1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等。启功于2005年6月30日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启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学者、书法大家。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艺德高尚,成就斐然、享誉中外。启功的书法既有深厚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精谨秀劲,直追晋唐。行书似米芾又似董其昌,匀称,而不潦草,刚劲中含娟秀,严谨中有生动,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启功不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先后赴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关于执笔之法,历来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搜集了启功老先生生前写字的一些照片,我们一起看看启老是怎样执笔的吧。2 8 7 6 5 4 3

黄胄是我国20世纪中后期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他笔下的人物画、动物画意态生动、简括传神,富有浪漫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探索方面获得了巨大突破,开中国画坛一代新风。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黄胄一直强调个体生活体验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其作品始终传达出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

黄胄先生的巨幅绘画作品完美呈现了黄胄在人物画、动物画两方面的高深造诣,展现了其深刻入微的观察能力,深厚精绝的笔墨功力,生动准确的造型能力以及对于恢弘场面强大的控制能力,足以代表黄胄一生绘画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准,是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为后人、为中国留下的不朽杰作。

11981年作 欢腾的草原

21957年作 小哈萨克

31982年作 草原追嬉

41972年作 幸福一代

51962年作 巡逻图

61959年作 瀚海诗韵图

71964年作 洪荒雪原

81982年作 民族大团结

91975年作 风华正茂

101962年作 高原子弟兵

111975年作 春风拂柳运粮图

121972年作 出诊图

131975年作 维族歌舞15

1983年作 送粮图

141987年作 驼背上的小学生

说魏晋,首先想到了“竹林七贤”,紧接着就想到了《世说新语》;说魏晋,首先想到了王羲之,紧接着就想到了《兰亭序》;说魏晋,首先想到了陶渊明,紧接着就想到了《桃花源记》、《归去来辞》……说魏晋,首先想到这一系列,紧接着就想到了那“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魏晋风度”……

国人面对美好的无法形容的人、事、物的时候,往往冠以“妙”字,就连赫赫有名的《老子》都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是“妙”与“道”相类,一样的“玄之又玄”而莫测高深了。

魏晋时期,以《老子》、《庄子》、《周易》并称,号为“三玄”,研究这三部著作的学问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玄学。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这说明人、文、书画在某一个固定时期在精神气质、韵度风采上是并行不悖,相类、相通的,当然了,作为物之灵者的人是统领这一切的主宰者,所以就有了“我写我心”的傲然之辞。

魏晋的玄学家们,大都服药炼丹、嗜酒任气,一任自然的追求着精神上的无挂无碍、心灵上的无哀无乐,玄谈老庄,更于老庄之外玄想着生命的自足与满足,大有离经叛道后放浪形骸般的得意忘形。所以,魏晋名士皆真实而虚幻,魏晋诗文皆空灵而精微,魏晋书画皆妍美而高古。总之,都是可以让人体味到真实却又不能不喊“玄”叫“妙”而遐想于“道”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即有“放浪形骸”之语,但我觉得王羲之这名声煊赫的“千古一序”,是得意而不忘形的,所以它不但能自然而然的悦于下民之目,更能不逾矩度的得意于上皇之心。史载皆说王羲之书写此序时已微有醉意,我更主观的以为这都是以讹传讹的附会之说。窃以为书法史里真正的醉者仅王献之、张旭、杨凝式、苏东坡、倪云林、徐文长、八大山人、林散之数人而已,因为面对他们的作品时才会给人一种微有醉意的魅惑在,可以让人体味到一种“放浪形骸”后真真的“得意忘形”。

至于无名的作品,我以为汉简虽不如汉碑来的法相庄严,魏晋残纸虽不如王羲之来的精美绝伦,但都饱含着一股大朴不雕、微有醉意的得意忘形,于是也就有了这技进乎于道的神采飞扬。所以,面对汉碑我可以形容它如何如何美,面对王羲之我同样可以形容它如何如何美,而面对汉简和魏晋残纸我只能心悦诚服、手舞足蹈的喊“玄”叫“妙”了。

说是乱弹“魏晋残纸”,说的却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题外话,浅薄如我面对如此玄妙的心象之作,是无论如何也挠不到它的痒处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章法,篇章布局之法。一幅书法作品无论长短大小,都应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既要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以及通篇的相互关系,又要考虑到幅式、题款、用印等的相互配合。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 、分行布白

再好的书法作品,也是由一笔一画构成的,所谓:“集画成字,集字成行,集行成幅。”

“布白”是研究字体结构组织的方法。布乃分布,白是空白。留白太多,字就稀疏散漫,太少则拥挤促迫,乱则失控,匀则平板失势。如何因势布局,就要看作者布白的技巧了。它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因纸定字或因字定纸

指根据书写内容来选择纸张或根据纸张大小来选择内容,即看字纸何者为先,纸大字小白压黑,有空旷凋零之感,纸小字大而多则拥挤充塞。好的作品在字纸关系上应黑白相映,虚实相生,疏密相称。

2.格式适当

字数较多的横幅或立幅,不应四角齐平,可以实三虚一,即左下角空出几个字,其它三角可满而实,以虚实相生,黑白相间。左下角空字多少无定规,但篆、楷、隶等较规则字体最后一行不宜只写一个字,否则太显孤单,所谓“单字不成行。”

3.首字管领

唐代孙过庭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首字有通领全篇的作用。一般来说,标准字体求匀,而行书、草书第一字应粗壮凝重,尾字也相应厚重,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4.四边留白,行间透气

在纸上写一幅字,不能安排得顶天立地,拥塞不堪,应四边留白,宽窄适度,行间透气,不犯不离。在书写之前,先将纸的四边折出,在折框内安排书写内容,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边白,行间也要留出相应的空隙。

5.行列有序,行气贯通可分为有行有列、有行无列两类:

有行有列适应于篆、隶、楷,讲究横有行,竖有列,每行每列字的中心都应相对并处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布字歪斜,偏离中心线,就会产生左右摇摆、黑白失调的感觉。由于字体的关系,一般要求楷字行列相等,篆书行宽列窄,隶书行窄列宽。

有行无列一般适应于行、草二体,但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无行无列,也应行气贯通,浑然天成,不宜故作参差错落,曲折蛇行,使全篇行气割裂,杂乱无章。

1二、章法幅式

书法作品常用章法式样有:

1、中堂

中堂:以2×4尺宣纸为基本样式,四尺全纸竖式所写的是标准中堂,四尺横三开竖式是小中堂,另外还有六尺以上的大中堂,日本书道称之为大中小“画仙”。中国人将中堂一般悬挂于堂屋正中,同时还喜欢配以对联。

2、条幅

条幅:作纵式窄长状的章法式样,叫条幅。以四尺纸论,竖式对开或三开、四开的都可以是条幅。中国人一般称竖式对开为“条幅”,横开为“斗方”,日本书道称为“四尺竖”、“半切”。

3、对联

对联是汉语所造就的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分上下两联,上联居右,称首联、出联,下联居左,称对联。文字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要词性相对,词意相对,平仄对仗。以四尺(或五尺、六尺、七尺)竖式对开两条各书一联,书写时首联宜略靠左,对联宜略靠右,以便落上下款(写在中心线亦可)。落双款时,上款题上联,下款题下联,上款勿太高,下款勿太低,以免使对联的对称美受到损害。对联上下联书写两行以上者称龙门对,格式要求特殊,上联右起,下联左起,收尾居中,严格轴对称,上款题于上联之左,下联题于下联之右。

4、册页

顾名思义是一册书。一页书的形式。其章法总规律与条幅、中堂大体相同

5、横批

以条幅比例横式书写的,叫横批或横幅。字多者可以视为册页、斗方的延长,字数少者可视作榜书。

6、扇面

分团扇和折扇两种形式。团扇书写一般是圆中取方,如写册页。扇面书写则比较复杂,一般依势取形,由于其形似折扇,上宽下窄,成半圆形辐射状,所以无法每行都写满,一般采用隔行长短错落式,如1—2式,3—2式,3—1式,4—2式,4—3式,5—2式,2—2—3式,3—2—2式等。二是书上虚下式,横向沿上端排列,中下空白。三是书中虚上下,沿折扇中间弧形排列。

7、长卷

横幅的延长,可尽兴延长,不宜悬挂,多置案头观览,又称手卷。

8、榜书

又称“题榜书”、“署书”、“擘窠大字”,招牌、匾额多用此书,字大盈尺至逾丈,如榆林红石峡石刻,字宽9—12米,高2—3米,深2—3寸,神奇、雄伟、瑰丽、厚朴,名山胜迹多有之。

9、信扎

又称尺牍、书信、函件、手教等,人们来往信件的总称。好的书信就是好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等历来被视为书法珍品。

10、屏条

屏,蔽也。置于室内庭堂谓之屏风,既可障人眼目,以显其隐幽,又可挡风,以御寒。屏风上可书可画,于是就成了书画之一种章法样式。不用于屏风,只用屏的形式作书画,这就成了屏条。其一般规律是:四条以上,成双数;既可自成格局,又可连成一幅;既可每幅加款,也可最后加总识;内容或书法形式要有一定关联性。

11、异型

在应用中,因用途不同,书写所用纸张、器物、材料不同,其章法随形布排变化无穷。红叶题诗,芭蕉当纸,瓦当文字,简牍书法,器物铭文,因形而变,章法各异。

12、题画

书法题跋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

2三、款识适宜

“款识”又称“铭文”,本指古代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等的文字。后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书法作品中凡正文以外的部分都称款。

落款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则锦上添花,错则白璧生瑕。宽分上款与下款,上款多为受书者名字,一般不称官衔,不写姓氏(名为单字者除外);下款包括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地点、书者姓名、年龄(高龄或年幼)等。无上款有下款称单款,一幅作品可以无上款,必须有下款;单款中仅题书写者姓名者称穷款。3

※※ 上款格式为受书者姓名+称呼+谦词常用的称呼有:长辈:同志、先生、女士、仁伯、仁叔、尊师、恩师、方家、××老(70岁以上曰老)、××翁(80岁以上曰翁)……平辈:同志、同好、同道、同窗、道友、仁兄、仁弟、贤弟、书友、小弟、小妹等晚辈:学生、贤侄、贤契、爱孙、爱女、仁棣、贤棣等。常用的谦词有:长辈: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晚生、晚学、后学、门下等平辈: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晚辈:铭记、嘱书等。

※※ 下款格式为:内容+时间+姓名字号+地点+谦词 例如敬录毛泽东沁元春 雪 甲申年孟夏××于渭南师院学书其中不一定全出现,一般要出现的是姓名字号和时间。

时间格式为:

年一般用干支或帝王年号,不太用西历公元纪年;月一般用别称或直书季节,如: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清和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

七月:孟秋、兰月、瓜月、凉月、兰秋;

八月:中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菊月、菊秋、暮秋;

十月:孟冬、初冬、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雪月、寒月、冬至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暮冬。

注意:以上月指农历月;

月之别称只宜与干支相配;

每月上旬称上浣,中旬称中浣,下旬称下浣。

谦词常用:

学书、书奉、奉书、敬书、恭录、敬录、敬书等。

款识注意的问题

1.用雅称不用俗称,不能用诸如二姐三姨八姑妈、狗肉馆子羊肉铺之类;

2.署名可用名,也可用字号、别称,一般不带姓(名为单字除外);

3.宾主分明:如正文字大、款识字小,受书者姓名应高于作书者姓名,下款不可低于字的底边等;

4.字体适宜,安稳字产生的历史分,正文前、款识后,如 篆、隶、楷作正文可用行楷落款;

行草可用行书落款;

草、楷、行不可用隶、篆落款;

极少用草、隶、篆落款。

四、正确用印

印章原用于封发竹木简牍,后用于书画题识,墨中一点红,具画龙点睛之妙用。印章分两类:

1.闲文印,又称随形印,闲章,其中盖于书法作品右上第一字旁为引首章,右下为押脚章。内容主要有:年号:甲子、乙丑、丙寅、岁在××等。月号季节:荷月、谷雨、盛夏等。斋号:积字阁、千顷堂等。雅趣:乐而康、苦中乐、勤奋、师古不泥、勤笔补拙等。

2.名章:作者姓名或字号,落于下款下。

用印应注意的问题

1. 闲文不用方;

2. 印不可大于题款,印款相宜;

3. 用双印不同朱同白,应一朱一白,二印间留一印距离;

4. 印章应精致;

5. 用印不可过底,勿低于字之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