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问题一:书法是纯艺术的?

书法是纯艺术的提法,每每见诸报端。因为此语出于当今书界“权威”名家之口,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敢怀疑,遑论责问。

其实,名人说的话,并不是一定正确。一个姓项的孩子问孔子:“松树为什么能四季常青?”孔子说是心坚的缘故。又问:“竹子无心,怎么也四季常青?”孔子却无言以对,说明圣人也会说错话,何况是名人呢?

事实上,书法首先是文化的,然后再是艺术的。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内容,那么所谓的艺术也会成为肥皂泡的光彩,瞬间即逝。

问题二:书法必须追求个性

当今书界,把个性的强调,贯穿于书法的始终。所以学书者从开始入帖,便不追求形似和神似,而是刻意追求与原帖的不同,以求创新,未入帖,便急于求成,导致不伦不类、不堪入目。

书法的个性不需刻意追求,而是会自然形成。孙过庭早已指出:“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燥勇者,过于剽迫,孤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漫观书史,多少书家师法二王。然而,许多书法名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书体,而不是克隆二王。所以书法应当注重共性,而不是强调个性。个别书法形似或神似师门,才是正常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三:快出经典多出经典

书法要快出经典、多出经典是当今书界的指导方针。

然而,经典的出世,绝不是可以急出来、造出来的。孔子的儿子便不是圣人、诸葛亮的儿子便不是“智多星”、李白的儿子便不是诗仙。一股脑发展书法专业、搞书法展览、选兰亭奖宠儿,未必能造出书法经典来。

从当今中国现状看来,书界的首要任务不是出经典,而是书法普及。如今,文盲已基本扫除,但提笔忘字或不会写字已成了中国人的“流行感冒”。一方面是百分之九十几的文化人不懂书法、不爱书法、不看书法;一方面是百分之一的书法者在闭门创造书法经典。高雅和通俗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问题四:唐楷过时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初中基本上有书法训练,范本多是欧颜柳的楷书拓本。那时的学生,即使写不出巍峨庄严的好书法,也可写出匀称平整的正楷字。而如今的书界不重视法度严谨的唐楷,强调的是线条的抒情、姿态的生动。有的甚至绕过楷书,去除楷则。其理由是:书体的演变是篆至隶再至草,最后才有行楷。学行草直接学篆书,不学楷书才为高古。但是,事实证明只有楷书圣手才容易成为草书圣手。二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莫不二者兼善。而当今跳过楷书、独学行草的书者,基本上是失于专谨,难以成为真正的高手。早年的老师们曾说,学楷书就是练书法的基本功。基本功不练好而去学上乘功夫,就等于婴儿不会走路而去跑步,注定要跌得头破血流的。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

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1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云)奔蛇走虺”,几乎是一笔写就。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第三行“风声满堂(卢员)”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1、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2、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2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3、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

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4、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一般地说有些行书也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首 纵23.5厘米 横26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沈同樾捐赠) 此卷书杜甫秋兴八首。款署:“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 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

据此知该卷书于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前后,作者时年二十八岁左右。此书用笔细腻,结体端庄秀逸,笔圆墨润,筋丰骨健,给人以神定气闲,虚和宛朗的美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关于连带,古人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妙之处,每个古人都有属于自己独到的绝招和技术。而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是不囿于一家之法的,更要善于从不同人身上借鉴优秀之处。

1王铎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立轴

比如上下字之间的连带,如果不善于处理的话,很容易形成全篇一律的45度斜线。对古人的经典法帖做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如下方法,供参考:

其一:把字与字之间的连线加粗,使上下两个字因为连线(和字的笔画一样粗)几乎成为一个字,从而弱化了连线的视觉效果,也弱化了两个“字”的视觉效果。这个,《阁贴》和王羲之手札里面应用的比较多,诸如《得示贴》、《频有哀祸贴》等,明代的王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其二:把上下字之间某个“顺势”的笔画延长为“连线”,使得“笔画”成为“连线”,从而弱化“连线”,比如《初月贴》等。

其三:上下字左右适当错位,错位就形成了“连线”角度的变化。

其四:上下字之间距离调整,上下字之间距离发生变化,势必会造成“连线”长度的变化,如此,“连线”角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其五:上下字之间拆开。比如把下面这个字的一部分连接到上面那个字。把下面这个字的最底下一部分连接到第三个字上面。这样,中间那个字就被合理的分解了,相对也弱化了“字独立”、“连线”重复的问题。

其六:把几个字连接成一组,让几个字形成不同的倾斜之势。

其七:把斜线变成“弧线”,分为左弧线和右弧线。

总之,多看诸如张旭、怀素等等一些狂草大家作品中的连带,不但要多看,更要琢磨、研究并成熟的运用到自己作品里面去,假以时日,作品质量定会突飞猛进。

张大千,名爰,四川内江人。现代中国画艺术大师,除了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和精鉴赏,富收藏及能诗文以外,书法也极有造诣。

由于以画名行世,其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被人忽视。他的书法在年少时便受到家兄张文修的启蒙,弱冠之年自日本归沪,师从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李瑞清和曾农髯二人,潜心学习书画,为其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瑞清,这位清末著名的文化官吏,学识深广。《清史稿》中有称其“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张大千对李瑞清的书法情有独钟,并以超常的临摹天赋很快掌握了李的书法特点和精神,以至能够逼真地临摹其书作。

30年代以后,张大千的书法开始酝酿变化,在李和曾的基础上,转学多师,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的笔势,追求拆杈和屋漏痕之妙,愈发跳荡灵动,清隽奇肆,成了自家的风格。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这件《自书诗卷》,作于文徵明78岁高龄时,然而纵观全篇,笔力苍劲老辣,气势大气磅礴,殊无老颓态。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向来以小楷最为精妙,但像本作这样的大字作品也同样不可多得。

《行书自书诗卷》在北京匡时2014年秋拍以220万元起拍,1000万元落槌,最终成交价1150万元。1

书法作为艺术品,它有与其他艺术品相同的价格决定因素,也有一些特殊性。不少人参加拍卖会或到古玩市场观赏书法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么难看的字,还这么贵?一些人也会碰到不少写得很漂亮或很有功力、特色的书法却并没有市场?出现类似情况,说怪也不怪,因为市场对书法的价格判断有它自己的标准。那么决定书法的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

作品的艺术价值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汉字艺术,好坏自然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作品的技法是否成熟。主要表现在继承古人上,是否有扎实的功夫,这是作品耐以存在的基础;其二,是是否有独特的面貌。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因此一个书法家的作品置身古今能否有独特的面貌也是关键因素;其三,作品风格不断有新突破。人是发展的,艺术自然也是境界日新,这方面反映一个书法家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如果作品面貌总是一成不变,其艺术质量断然是不高的。

名气

名气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地位、个人魅力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可度等等。靠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而支撑、积累起来的名气,这类艺术家的作品是依靠艺术创造性而获得的,往往市场具有较为长远的持久性。但书法中也有不少是靠地位或名人效应而达到的名气,例如各行各业的名人、官员、演艺界明星或是在专业协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她)们中可能因个人爱好喜爱书法,但书法水平并不太好,甚至很差。依然能在一段时期获得市场认可,那是因为人们买他们的书法是看是他(她)们的名气或手中的权利。一旦他(她)们退休或是地位下降、名气削弱后,其书法作品便一落千丈甚至无人问津了。收藏投资者对此应警惕!

年代性

历史久远是艺术品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可能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但今人谁要拥有一片,那价值也不菲。三国时期陆机因著有《文赋》而在古代文学上有一席之地,其一封信件《平复帖》系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名人墨迹。之前也有墨迹流传下来,例如写在竹简、木简、帛等上面的墨迹,大多是记事之用,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体现了书法一步步发展的轨迹。经常在市面上的唐人写经就为民间所书,因其年代性和史料等价值,根据他们的重要性和尺幅,市场价格都在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当然如果是名家所作,价值更是惊人。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巩的《局事帖》不足一平尺,在2009年秋季拍卖中,拍出了 1.09亿元的天价。创出了当时书法作品的世界最高纪录。当然不是说年代久的作品一定比之后的作品更值钱,还要参考其他因素。

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在艺术品市场中也如是。在古代、近现代书法作品中,同等名气、同等年代的艺术家,作品相对稀缺,其价值往往更高。例如明代的董其昌,其书法作品流传甚多,因此其价格最高不过百万元。比之稍晚的明代黄道周,因其书法作品流传相对较少,最高价已过千万元。当代书法作品价格为何一直不高,人们担心书法家的创作量太大有很大关系。不少书法家成名或获奖后,频频走穴,以尽量低价格出售作品。初期,为了铺垫市场还可以,时间长了,必然会严重影响作品价格的逐步增长,也会令收藏投资者望而却步。对当代书法家作品量的控制,一方面在于书法家本身。另一方面还需要经纪机构的参与和运作。并不是稀缺就值钱,还取决于艺术家的名气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作品的时代性

书法作品的时代性是指书法作品的风格在一定时期符合主流的推崇,获得大多数的认可,成为当时书风的引领者。每个朝代甚至一个时期都有其主流书风,例如在唐代李世民时期,“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受到皇帝的推崇,推动全国上下以学习“二王”书法为时尚,不仅当朝搜罗他们的墨迹,大量刻制在石碑上,也获得了后世历代认可,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影响至今。被尊为行书之祖的《唐集王圣教序》便是怀仁和尚受皇帝的指派,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碑帖中,选集而成的。在当时可谓无人不学“二王”,一些学习上有所建树并发展的书法家都获得认可,并名垂至今,如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薛稷等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堪称一字千金。清代康乾时期,康熙爱董(董其昌),乾隆好赵(赵孟),董赵书风风靡天下。董、赵的书法受到皇帝的喜爱,他们的书体被衍生成为了清代科举考试的规范体例,一时全国学习他的书法成风,不仅成为获取功名的敲门砖,也是市场中的香饽饽,洛阳纸贵。学习他们的书法的佼佼者,也流传于世,如高士奇、查升、姜宸英、陈奕禧等。

作品的来源

艺术品的价格高了,自然就有赝品出现,自古以来,对作品来源考究都很注重。那些来源清晰、流传有绪的作品往往都能拍出高价。对于古代、近现代书法而言,人们对作品来源的依据有:自古以来的流传有绪;知名鉴定家的印章、题跋;名人的题跋;著名鉴赏书籍、画册的收录和纳入名人的收藏;艺术家后辈、亲属的确认等等。当然这些依据也不能保证作品100%的准确。所以历来鉴定工作都是一项艰难地事情,例如诞生于乾隆年间的《石渠宝笈》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经过初编、续编和三编,收录藏品计有数万件之多。经过后世鉴定大家的认真考证,也有一些被认定为赝品。但这也没影响这部书的重要性,目前拍卖市场的不少高价作品,均出自于该书收录的作品。知名鉴定家的印章、题跋和名人的题跋也是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博物馆和拍卖会等地方看到的历代不少名家的作品都能看到一路流传下来所钤上的名人收藏印章和一些名家的题跋。知名人士的收藏也是作品受到追捧的又一个重要参考。这从目前各拍卖公司设立的以收藏名人名字、书斋名而命名的专场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专场中的作品与同类作品相比,不仅成交价格高,而且成交率也很高,甚至达到100%。2010年秋季,北京匡时为成立5周年推出的墨林精舍藏近现代书画专场,73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价4,724.8万元。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拍卖公司在这类专场中,塞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读者不可不细查。还有一些不法者,会印制一些过去的画册,收录赝品,进而蒙蔽收藏投资者。鉴定近现代书法作品,通过请书法家的后辈、亲属确认,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当代书法中,也有不少造假行为,但与古代、近现代书法作品,当代书法的鉴定相对难度小些。对于当代书法的作品来源,依据主要包括:艺术家的合影和确认;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与知名画廊画店的交易;知名人士的收藏、题跋;与艺术家交往的当事人和艺术家后辈、亲属的确认等等。通过这些途径的综合判断,基本能辨认作品的真伪。为了免除鉴定的烦恼,许多人迷信于艺术家所作作品与艺术家本人的合影,这个也需要谨慎看待。一些通过电脑制作也能达到很逼真的状态。那些经过市场多年历练的个人和品牌较好的画廊等机构也能在作品的来源上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当然,对于作品来源的研究很重要,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最终还体现在作品本身和你对它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可程度。

作品本身的品相和材质

品相指的是作品本身的完好程度。材质是书法作品的载体如纸、墨、印章等。书法发展也伴随着材质的发展。书法最早是刻在甲骨、木片、竹片上的,之后有了帛、绢,再后来有了宣纸。墨也如是,从朱砂、松烟墨到后来各种特色的制墨,对书法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印章的发展历程也是波澜壮阔,钤印对书法作品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同等条件下,品相越好、材质越高的作品越值钱,反之就要打折扣。皇帝的书法、圣旨在目前市场是价格颇高,除书法本身之外,还在于大家追慕皇帝的贵气和圣旨所承载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书写的材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对收藏投资来说,对艺术品的保存和保管和材质的鉴别是也需要下工夫,否则也会严重影响你手中作品的价值。

以上是决定书法价格的主要因素,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偶然因素,例如买家对一些书法家的偏好、感情因素等等。因此,对于书法作品的价值需要多重考量,同时也要从短期投资还是长期收藏的方面来衡量。周全考虑,不打无准备之仗,便能很好地收藏投资到自己喜爱的书法的作品。

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于写字作画,也是我国古代绘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往来应酬互赠扇子及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是中国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扇面书法常见有折扇、团扇两种,早期书画家主要使用圆形绢质的“纨扇”,明代“折扇”流行后,纸面折扇上书画成为另一种选择。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扇面书法或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间,或悬挂于壁上,或单幅或连缀成册,多要满足于人们近距离欣赏,其章法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因此,在扇面书法创作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八个方面。

1一、正确选用书体

书体的选择,应根据创作的风格及书写内容而定,达到和谐美。在一幅作品中,也可以同时使用擅长的两种书体。如,正文大面积写篆书或草书,同时以小面积书写小楷或行书做辅助,块面之间拉开距离。由于存在不同的书体、动静的对比以及多少的变化,画面就会变得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实力。需要注意的是,扇面书法的书体一般不宜用狂草,切忌真草隶篆一起上,主次不分。

二、注重形式统一

扇面书法的创作应当注重书体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如篆、隶书多厚重古朴,大草多昂扬畅达,此三种书体字径稍大更能表现字体自身特性和书写者的创作水平。小楷、小草和小字行书,如果要写成较大的扇面,章法上要随形就势、灵活多变。

三、合理安排字数

扇面书法常见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数可多可少,可横写也可竖写。尺寸过大,与扇面的柔美特征会产生矛盾,创作时难于处理,如全国扇面展投稿要求的尺寸为不超过三尺,这也正是考验作者对书法及章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扇面书法的章法主要是处理好扇骨与书写内容字数的关系,需周密计算字数,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书写前最好打个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书写。

扇面的书写,尤其上骨的扇面书写,因高低不平,行笔难度很大,因此欲书写的字数不适宜太少。所以,扇面书法创作时一般应选择较多字数的书写内容,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展现创作水平。如果字数过少,会给人单薄、单调之感。字数也并非越多越好,并非越满越好,要根据书体及形式,把握好一个“度”。总的原则是,多而不“堵”,少而不“空”。另,书写多字数时,可将扇面尽量展平,左、右、上需用镇纸压住,将字写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裱好的扇面,因宣纸的效果失去一半,所以书写时不宜多蘸墨。

2四、适当考虑留白

扇面书法不论尺寸大小,都要考虑留白,尤其写较大尺寸,更不能顶天立地一气灌到底,行要有长短,字要有疏密。尺幅较大,可以分块书写,人为造出一些“空白”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增加画面虚实的对比。根据视觉习惯,画面左右应大致平衡,重心居中或者偏上,切不可偏下,造成下坠感。

五、钤印风格和谐

印章虽小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补空白、调平衡、丰富色彩等作用。扇面尺幅一般较小,所以用印不宜过大过多,需与扇面上字的大小相协调,数量上宁少勿多。少用阴文,以防喧宾夺主。印章选用应与书法风格相和谐,用多方印时,要注意印的方、圆、大、小、随形等形制的变化。

六、注意用纸色彩

扇面用纸颜色宜淡雅,不宜大红大绿。如为参展而创作,可选择颜色鲜艳一点的纸张。如用几种颜色的纸搭配在一起合成一个扇面时,要注意色彩的和谐和对比。用近似色搭配,效果易协调;用对比色搭配,对比效果更强烈,但要分清主次。一种或两种色为主占大面积,另一色为辅,做成小的窄条。颜色不宜多,多了易“花”、“乱”。

七、布局安排合理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常见的安排形式有三种:一是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二是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三是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八、突出淡雅品质

扇子、扇面书法多是文人雅士互相馈赠,托物寄情以及雅玩的小品。因此,扇面书法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要给人以雅、静、淡的感觉,而不能粗糙、俗气、霸悍。创作时,围绕“雅”字展开;书写时,应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水墨的韵味,讲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动自然,使之畅达不漂浮,质朴不笨拙,昂扬不张扬,耐人品味。

1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

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自童年摹习,白首而成。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碑派书法较盛,大家辈出,相比之下,帖派显得式微。林散之投入帖派队伍,并成为帖学巨擘。如果说在现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笔还依然保留着某种传统中的纤细、柔弱,更偏重于秀美的美学特点,而在林散之的书法中,则极大地加强了雄强、奇变、苍辣的成分,从而加强了一种力量感,特别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从这种意义上说,林散之实践他所谓的“变者生之机”的艺术观念,对显得有些萎靡的现代草书,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努力已经成功了。

林散之书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富有个性的“散草”的创立,以及有关相应的结字、章法、用笔等方面的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还在于,启示现当代书家在继承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与新的时代共同迈进,是否敢于并能够作出虽是循序渐进,但却是不断地突破性的变革。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