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淑斋《草书临帖轴》,绢本,纵224.5,横52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2姜淑斋,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女,山东青岛胶州人。号广平内史。精于行草,师法二王,得力于《十七帖》。上图草书临王羲之《司州帖》,凡四行。用笔稳劲秀润,精微入神,连绵大草跌宕起伏,纵肆牵连中别具遒迈之姿。笔力矫健,不类女子。

11、书法养神

《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让孩子通过学习书法凝神静虑,少躁动,书法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

2、书法养心

学习书法培养孩子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可培养学员精微的好习惯。

3、书法养目

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观察最为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尤其注重眼的观察能力。

4、书法养美

学习书法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5、书法养正

书法培养孩子心正。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写字提升人格。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即:“写好字,做好人”。

6、书法养学

我们时刻培养其大书法观,让孩子知道,学习书法不仅仅在学写字,在学写字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诸如经子史集等传统文化。

7、书法养气

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也。我们注重书法的气息、气韵的培养,更强调“浩然之气”的培养。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8、书法养敬

《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我们做学问,学写字要有虔诚之心,敬重之心,唯敬重之心才能领略其妙。

9、书法养礼

不知礼无以立,通过一笔一画的学习,我们注重礼的培养。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学习书法“克己复礼”。礼的精神在当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关于草书的用笔,有两个人说的话,我们要好好琢磨琢磨。

一个是孙过庭,他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这句话看似不起眼,说的是草书的本质。

使转为形质,使,纵横牵掣,转,勾环盘迂。这是草书本来具备的,天生的,大蒜是辣的,西瓜是甜的,这是他的本质。使转也是一样,是草书,就是这样,使转会造成一种什么结果呢:活泼、跳跃。换言之,草书,指的不是章草,他就是活泼、跳跃的,你想让他不活泼、不跳跃都做不到!但要注意了,这还不是他最值钱的地方,最要紧的,要写出性情、味道,精致精巧来,从哪里来,点画——点画为性情。人家孙过庭这穴位点得多准!一语中的,人家把写草书搞明白了,所以《书谱》的草书那样精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所谓点画为性情,就要在点画上花大力气,点画要清楚、清晰,不要缠绕起来没完没了。就像唱歌的呼吸,一口气一口气地唱,不可能一口气把这个歌曲唱完了,憋死了。再就是点画要精到、精致,那才显出水平。搞不明白这个道理写草书,绕一辈子也绕不出来的,为什么?没搞明白。

还有一个人,清代的刘熙载,写了一篇文章,《书概》,讲了很多书法相关的东西,非常到位。他把草书的用笔讲得更明了,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他提出了一个概念:筋节。就是讲草书的笔画起、止要很清楚。类似于唱歌时的呼吸,唱歌的人是很讲究呼吸的,因为直接影响到下一句旋律的质量,这就像草书用笔的筋节,下笔处在哪里,要搞明白。这样,我们看到的草书效果是连绵不断的,但实际是一节一节的。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后面的十二个字极为重要,“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可谓草书用笔要诀。下面从《书谱》和《远宦帖》中找出一些例子,细心观察,或许对理解草书用笔有所帮助。247 1230 1233 1234 1235 1236 12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王献之草书九帖释文

(一) 江州帖

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当具东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可一一(具)白。胛痛可堪。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

(二) 疾不退帖

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忧忧。不审食复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转胜。复以此慰驰辣耳。

(三) 消息帖

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湿头痛。复小尔耳。

(四) 省前书帖

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

(五) 近与铁石帖

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藏病耳。

(六) 知铁石帖

知铁石前往,快作乐。诸君善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

(七) 玄度何来帖

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叹。何物喻之。十一当浦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卿送,有此叹。令此弈上道。

(八) 忽动帖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九) 委曲帖

委曲前书,且思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四周留空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未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尾呼应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大小相宜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字体一致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魏碑当以雄强、大气、气象开阔为终极追求。举止当如武林高手之龙行虎步,或名师大儒般气定神闲,或仙风道骨般之逸气纵横、驾鹤行云。体态或峻拔如高山雪岭,险绝处如奇峰危石、刀削斧劈、临空居危,开阔处如高原雪谷,一马平川。我们强调生奇变化,但自当落落大方,反对以萎靡、拘搂、秃废、变态为拙朴,纵有生涩处,亦当如农夫壮汉、笨熊顽石,一派郁郁勃勃的原始生命力,顽强中透出纯朴可爱,绝非断臂折股、歪脖眇目,反对以残疾为猎奇,以歪瓜裂枣为稀宝。笔意情态要眉目舒展,反对搔首弄姿、抓耳挠腮式的萎琐(可在当下书坛挺吃香啊)。

技术表现

1、开合吞吐,气象万千

开合之法,不外有四:一是线方向的聚散开合。二是弧度的张力——用俯仰向背表现聚散开合。三是线条的间距——用疏密节奏表现聚散开合。四是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运用,如在森森然的高峰雪岭间突现山谷平川,有气象开阔、云气流荡、开合吞吐、以虚衬实的空间效果。得此四者,气象生焉。

线方向的聚散开合图示

123俯仰向背。要是看兰亭序,那是笔笔都变,一般的墓志碑刻,为民间工匠所就,未必有这么繁复,但也总胜于当代作者,有的连概念都没有,且看南朝名手陶弘景所作《瘗鹤铭》,不简单吧,必须的。

4567疏密对比产生开合:

做疏密,想想可以有很多细节

8

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运用:

一是划出大空间,二形成密集带,让密的能有规律地排叠分布,让白的空间更加完整,面积更大。注意密和密的交接,使之秩序化、整体化。

13 12 11 10 9

2、对抗对比,激越雄强

魏碑之雄肆、激越,与力(势)的对抗分不开,须制造冲突,在冲突中激化矛盾,冲突愈集中、愈鲜明,力(势)愈强,又需施之以化解之功,或包容、消融、避让、移位、变形,极意化解矛盾,化解的功夫越妙,越有冲和、深沉、儒雅的气质,举重若轻及浩浩然之大气。另外,崩、塌、凹凸等位移变形,也同时反衬力(势)之横强。

(对抗、化解、变形等,在《书法的形和势》中,已作大量铺陈,不解释不上图)

3、空间感强,空间形态完整,风神独出

要有完整的三维立体感,完整的空间包围感,线条的交织能形成“面”的感觉,而且,面的形态要完整,则气息易得浑然。

空间的形态有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构成不同的风神气质,诸如峭拔、开阔、雍容、浑然、磅礴等。

表现空间形态,首先要注意边的控制,边是个臆想之物,常常纸上没有,但他实际存在——笔画总是在某条边界停住,冲不过去,也不会走不到,似有一条无形的边界,这种现象,叫齐边。边的存在,表现出一种约束力、控制力、气压感、气场,看似无形,实则有很大的能量,作用有四:精神凛然、气质凝穆、法度森然、形态浑成。齐边形成了完整浑然的空间形态,同时也是力感和风神的重要表现手段。

边的类型,有直边,有弧边之分。

直边冷静森然,又分垂直边、水平边、斜直边三种。垂直边,如刀劈斧削,悬崖绝壁,临空居危,峭拔、严整、险峻;水平边稳定,如在字的底线,则托起全字,如广袤平原,开阔稳定;斜直边方向感强,势明显,有明确的突破方向,给人以劲疾、犀利的动荡感。内斜边,则比垂直边更险峻。

弧边,有外凸和内凹两种。外凸,如郑文公碑,大量地使用外凸边,力和势上表现出弥漫的张力感,由内而外的张力,字形边缘形成强大的气压带和控制力,这个边形成的气压带具有引力,把笔画吸到指定位置,而笔画到达外接圆即受阻停住,无法冲出气压带,所以,郑文公碑形象浑圆,精神凝穆,气格凛然不可侵犯。外凸边有助于形成浑圆、浑然、磅礴、超迈、雍容的整体风格。

内凹边,表现出向内的压力,力由外而内指,被吸了进去,中宫紧致,精气内敛,精神矍烁,凹边容易形成锐角,所以四角的冲击力往往会比较明显。整体形象青春勃发、俊美硬朗、英姿峭拔、骨力铮铮。内凹边有利于形成逼峭、峻拔、雄奇的风格。

 

15 20 19 18 17 16

把边的问题讲了半天,还没涉及“要有完整的三维立体感,完整的空间包围感,线条的交织能形成‘面’的感觉,而且,面的形态要完整,则气息易得浑然。”

关于三维空间感,我觉得是最最重要的,写字的时候,感觉跟画画差不多,就是组织线条把它的空间结构给画下来,到底是画成一座高山,一块奇石,还是土丘平原,你弄出来得是立体的,平板电视的不要,这个过程中,什么聚散开合、俯仰向背,空间的疏密,他会自己出来的,笔法的变化,也会自己出来,都为最终的空间形态服务,空间形态做对了,风神啊什么的都自然而然地待在那里了——比如,你看到泰山,自然而然地想到雄伟峻拔,而不是其它,这是他形象固有的特征,对吧。所以,对风神啊什么的,理解了这点,不用在别的地方纠结太多。古今书家,大可按空间形态来划分类型。

立体的空间形态,其实不好搞,要做到“线条的交织能形成‘面’的感觉,而且,面的形态要完整,”这些立体的面,有前倾的后仰的,有仰视的俯视的,有凹凸感和远近之别(前倾的险,后仰的雄伟,凸的鼓荡,凹的紧致),按这个要求,历代的大家,做得好的,明显的,数得出来,二王自不必说,下来是欧、虞、李邕、真卿,欧楷也好,几个行书帖也好,字字峭拔,李邕的处理类似于欧,虞也不错,杜牧张好好诗,空间的面归纳得很好。杨凝式是个空间的高手,他几个作品风格迥异,但对面的处理都同样有说服力。苏、米、黄都不差,苏的面特别完整。再下来,得到董其昌那去找信息。弘一受欧的体势影响很大,所以面的特征也明显。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魏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为高,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1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主要有四类:造像记、碑碣、障崖、墓志铭。

造像记

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代,鲜卑贵族和亲强地主大兴佛教。于是,寺院郁起, 造像迭生。造像者发愿的记录一一造像记则应运而生。

2图/始平公造像记

魏碑中属造像记者有: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牛橛造像记

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

比丘慧成为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上)

孙秋生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

安定王元燮造像记

法行造像

天水氏造金佛像记

3北魏时期造像记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龙门二十品》。康有为说:“龙门造像 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他又把其书法风格析分为四体: “杨大眼、瑰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沉着劲重为一体;长乐王、广川王、太妃侯、 高树,端方峻整为一体;解伯达、齐郡王祐,峻骨妙气为一体;慈香、安定王元燮,峻宕奇伟为一 体”(《广艺舟双楫丨余论第十九》)。造像记虽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其风貌都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审美风尚和追求。

碑碣

4魏碑中属碑碣者有:

中岳嵩高灵庙碑

张猛龙碑

高庆碑

高贞碑

晖福寺碑

南石窟寺碑

郑文公碑

南石窟寺碑

5北朝打破西晋的一切成规,不仅大立碑碣,而且无字体规范,故碑碣书法丰富多彩。北朝碑碣除 《广武将军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岳华山庙碑》等为隶书外,其余都是 楷书碑。著名的有《张猛龙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莴高灵庙碑》、《晖福寺碑》、《吊比干碑》、《高庆碑》、 《张猛龙碑》(上)、《贾思伯碑》、《根法师碑》、《高贞碑》、《元苌温泉颂》、《程哲碑》、《高盛碑》、《敬使君 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赵君王修寺颂记》、《曹恪碑》等,其中最享盛名的是《张猛龙碑》,备受后人推崇。康有为说:“《张猛龙》犹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结构精绝,变 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

墓志铭

魏碑中属墓志铭者有:

元桢墓志

刁遵墓志

崔敬邕墓志

吊比干文

刘贤墓志

司马景和妻墓志

皇甫驎墓志

孙叔协墓志

张黑女墓志

元略墓志

元怀墓志

元诊墓志

元寿安墓志

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

故城阳康王元寿妃之墓志

司马显姿墓志

元倪墓志

于仙姬墓志

墓志铭为北碑的另一大宗,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后来发展为一种石刻品 类,体制多样而精致。已出土的北魏墓志达二、三百方之多,大都为精美秀整的楷书。

6图/《张黑女墓志》

其中著名的如《张黑女墓志》(上)、《元显隽墓志》、《皇甫瞵菡志》、《刁遵莛志》、《崔敬邕墓志》、《元晖墓志》、 《石婉墓志》、《李壁堪志》、《鞠彦云墓志》、《元瑛墓志》、《司马悦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北魏墓志以元魏王室贵族的为大宗,书丹者当多为当 时名手,镌刻者亦非平蹐之辈,故书法以精美严谨为主要特征。如果说造像记反映了民间书法 的面貌,那末以元氏贵族为代表的墓志则反映了上层贵族的书法面貌。综观二者,方可见北瑰书法的慨貌。

摩崖

摩崖为北朝书法的又一奇观,在山崖岩石上刻下的书迹称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门 铭》、《云峰山刻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石门铭》为王远所书,笔画开阔恣肆,结体奇纵,字势飞逸。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 其列为神品,赞其书法“若琼岛散仙,骖鸾跨鹤”。

7云峰山刻石共有四十多种,分布于山东天柱(平度)、云峰、太基(掖县)三山,其中以《郑文公碑》上、下八《观海童诗》、《论经书诗》、《此天柱之山》诸题字最为著名。这些刻石相传为郑道昭所书,笔画遒劲雄强,冈中有方,结体宽博飘逸.“有云鹤海鸥之态”(清包世 臣《艺舟双楫》)。

8诸刻石风格不尽相同,《郑》碑端穆严谨;《论经书诗》潇散跌宕;诸题字或雄奇 茂密,或瘦劲疏朗,无不与所书内容相吻合,充满“郑公乘烟至,道士披霞归”的意趣。《郑文公碑》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郑文公上碑》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将郑道昭父子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到了清代,”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的提出,突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郑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并在北朝众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称道。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

4当代书坛魏晋书风如雨后春笋般复苏、滋长,对“二王”经典体系的回归已成必然,这主要取决于当代书坛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也归功于近来各大艺术院校开设的书法专业,高等教育使青年人直接深入到传统经典中,逐渐影响书坛而形成主流,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传统经典学习的必然性、重要性。这是否就是二十一世纪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技术的革命”?笔法把握的精准、线条质感的遒劲、作品形式的花俏,令一些书法人沾沾自喜、得意忘形。高科技、高信息、高学府使得年轻一代对经典的学习可谓是飞跃性、速成性的,这种飞跃性、速成性主要体现在对经典笔法的运用上。古人学书,穷一生精力致于书道的研究,是边“研”、边“悟”、边“养”,多层次多方位地通过长期努力而造就的艺术成就。而现代人的学习模式,高科技、高信息的传播使我们在“研”上省却了许多宝贵时间。我们只需在书桌边拜读经典作品;在电脑前目睹书法名家的亲临示范;在院校里里聆听教授们对笔法的精辟剖析……笔法不再带有神秘的面纱。虽然我不能肯定现有的笔法(主要指书写的方法与书写的状态的总和)是否就是古人所用的笔法,但至今所用的笔法亦可谓最实用、最理想、最先进的。先辈们的艺术成果已成了我们共享的资源,现有的物质条件已具备了优越于古人的绝对因素。然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传统底蕴的匮乏是当代书法人的致命伤。因此,可以断言这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下的“伪书法”的兴盛。由此,我还是赞同古人的学书态度和学书精神。要“研”要“悟”要“养”。

书法是“研”出来的,“研”即研究、研习,勤于笔耕、善于钻研、勇于探索。我认为“研”主要是对笔法、结字、章法的研习探究。古人在“研”上花费了近乎一生的追求,历代书家对笔法、结字、章法的书论即为佐证。唐大宗论执笔法有云:“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是讲笔法中执笔和中锋用笔的方法。“五指齐力而肘腕助之,指之执管宜浅,易于转运,若置笔当指节弯处,则碍运动。”(蒋和书法正宗)。这是讲笔法中用指、肘、腕运转的问题。王羲之笔势论有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他强调笔势在笔法中的重要性。“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如写得太相似,横平竖直,结构安排方正均匀,不能算作书法,谈不上有艺术性,只能作为日常实用罢了。”这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势图后》所阐述的汉字的结字布白的问题。《蒋骥续书法论》对章法是这样论述的:“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之妙也……”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论中都有笔法、结字、章法等方面的阐述,用现在的话讲,都是属于讲解书写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是一种书写的方法、书写的状态在作者作书时的充分展现。我们通过广泛地理论学习来指导实践,“研”的问题大凡可以解决。难怪古人有称艺事为“雕虫小技”,是自谦?是自卑?在此不作论述。

书法是“悟”出来的。“悟”即:感悟、顿悟,是通过长期临池学习中瞬间产生的灵感、惑释,令人茅塞顿开。“悟”因人而异,聪慧者,一点即通。愚钝者,须后天补勤。然而,没有前面的“研”,后面就谈不上有“悟”。没有“研”的“悟”是形而上学,是空中楼阁,是虚无缥缈的。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论美感时这样说:“人对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形状、外表与块体作出反应:一定事物的形状、外表与块体中合乎比例的排列会引起人的快感。”这种起于愉悦关系的快感就是美感。我们在欣赏历代经典法帖时也有同样的感受。遒丽的线质,变幻莫测的结字造型,丰富的韵律线条所构成的黑白块面对比,跌宕起伏的章法所呈现出的文人意境,无不使人心追手摹,这就是美感。无怪乎梁武帝评大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我们通过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地在创造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唤起艺术的灵感。这样的例子颇多。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氏舞剑器,得其神。”(《新唐书.张旭传》)“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进。”(文同《论草书》)怀素自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陆羽《唐僧怀素传》)这些都是先辈们运用大自然的美来对书法美的一种“物赋于我”的启迪。由此可见,艺术创造的两个主要源泉:一是,“有动于心”;一是,“观于物”。唐代张璪论绘画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此意。所以文字虽是人类创造,然而塑造文字形象的美,也还须观察大自然。可我们还得注意,漠然的态度去观察大自然,并不能引动我们创造的欲望,大自然的山川崖谷必须惹动了,掺进了我们的感情,才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然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悟到了多少?我想还只能是从古人这些书论中获取到点滴信息罢了。因此,我要感叹:“走进经典,感受自然。”灵感随处可显,只要你去看了去想了。

书法是“养”出来的,“养”即修养、涵养,“养气、养心”是也,对常人来说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学书者来说要学习书学理论、文学、哲学等诸学科。只有提高修养,才能陶冶性情、塑造人格、提升艺境。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试问:先辈大师们哪位不是饱学之士?项穆《书法雅言.神化》有云:“未书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任意挥洒,淋漓处,灵心焕发,下笔作诗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项以养气为因,周以养气为果,作书与养气是相互影响的。把习字与心身修养联系起来,是儒家思想的书论家所强调的。

另外,书法艺术是“心之所发”,体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所以创作活动即为一种道德行为,完美的作品必须建立在完美的心理基础上。项穆《书法雅言.心相》有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曰:“毋不敬”。他借用《大学》、《中庸》的词汇从伦理的角度阐明他的书法理论:书法的基本问题在培养一个“思无邪”、“毋不敬”、“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创作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美的。文艺出版社《艺概》第十一章有关艺术家的修养: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人生阅历的积累或总和。二要有进步的世界观。即:正确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和评价生活的判断力,也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的看法。三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强大的文学修养,加强对姊妹艺术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广泛的生活知识。四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即重现专业的基本训练,努力学习艺术技巧,掌握艺术的规律。《艺概》从生活、世界观、知识和技巧四方面来强调艺术家的修养。作为新时代的书法人,这些也都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当代书法“技术的革命”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技术上的问题只能达到“研”的阶段,是书法创作的最基础的问题,要想在书艺上达到高深的境界,必须要通过“研、悟、养”,三者不分先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研”是基础,是积淀,是“技术含量”上的“书写状态”。“悟”是灵感,是惑释,是“物赋于我”的“启迪状态”。“养”是修养,是心境,是“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只有“三态”合一,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会有高度、有境界,更趋于完美。

傅山傅青主,怕是山西明清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了。三尺微命,一介布衣的他被后人赋予很多形象。金庸小说里,傅青主深藏不露,武功盖世;影视剧作中,傅真山悬壶济世,碧血丹心;妙笔丹青内,朱衣道人驾鹤骖鸾,物我超然。

书法中的傅山,是介乎于侠客、郎中和方士的存在。

《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喜以篆籀笔法作书,重骨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

他对艺术的主张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的书法也始终秉承了这样的主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