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弼《评书卷》纸本草书 26.5×102.5cm 成化辛卯(1471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北山堂捐赠)

张弼《评书卷》全卷欣赏

2

张弼《评书卷》分页欣赏

3 5 4

6张弼(1425-1487,明代书法家。字汝弼,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西门外谷阳桥西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晋员外郎。因作《假髻篇》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

工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往往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轴,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人称“张旭复生”。四方求书者无虚日,甚至海外诸国,都知张东海之名,前来购求墨宝。传世手迹有《草书千字文》、《草书登辽阳城诗》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又有《七绝》诗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后人搜集其草书,于明末刻板保存,名《铁汉楼法帖》(现藏松江博物馆)。著作有《鹤城》、《天趣》、《面墙》、《清和》、《庆云》诸稿及《东海手稿》,后由其子张弘至辑为《张东海先生集》(9卷)刊行。

《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全篇布局十分紧密,真力弥满,字实撑格,给人一种向外的膨胀感,充实茂朴,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有金戈铁马之气,拳拳报国之志,并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云:气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清代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清代人康有力在《广艺舟双楫》中云:气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乙明代王世贞在《贪州山人稿》中云: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的故事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2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3唐 李世民 《温泉铭》(局部)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4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247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20世纪的书法大家,其独特的“毛体”书法艺术已为书法界所公认,毛体书法受到了中国广大书法家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各种关于毛体书法艺术的书籍、字画出版发行,现今中国各地成立了专门研究毛体书法的学会、研究会、艺术馆、创作中心。喜爱毛泽东书法的书法爱好者认为,他晚年草书臻于炉火纯青,直笔劲书,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线条奔放呈左斜势,动感强烈。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身边的一位同志向他谈到“速记”问题,进而涉及到“草字”、“草书”。毛泽东说,草字是草字,草书是草书,一字之差大不一样。书法不就是单字了,里面有规律有章法。

2学习书法怎样入门呢?

毛泽东说:“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了。”

看帖时要注意什么呢?

毛泽东:“要反复看,反复记,等到帖的内容能背下来时就更熟了。”

看帖时要记些什么?

毛泽东说:“记字的结构、造型、行气、章法。为什么这么复杂?毛泽东说,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肥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

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

毛泽东回答:“是啊,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点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是充满了辩证法呀!”

3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4卜算子·咏梅

如何理解书法的神韵?

毛泽东说:“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气流畅,看了使人心理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遒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撼之感,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

临帖是不是要照原帖写?

毛泽东说:“当然,最初要照原帖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字的精神怎样理解?

毛泽东说:“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你要写的字不要让人家看了感到松散、柔弱。当然写字也不要刻板。”

学草书从哪儿下手?

毛泽东说:“不要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建议先学楷书,练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

看什么帖好呢?

毛泽东说:“先看《千字文》,多看多记,还能学到一些东西。《千字文》里面讲到的有天文、地理、矿藏、植物、历史、修养,能背下来就差不多了。不看个十遍八编就能背下,不要急,一步步慢慢来。当然,还可学《标准草书》,就是于右任编的本子。

毛泽东说:书法要有自己的风格,所谓“风格”,就是个性。临帖既要临,要勤奋,又不要全临,要有自己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特点。”

1230七律·到韶山

5菩萨蛮·黄鹤楼

1233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6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1234菩萨蛮·大柏地

7采桑子·重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米芾《行书三札卷》,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行书,《长至帖》纵33.3cm,横42cm;《韩马帖》纵33.3cm,横33.3cm;《新恩帖》纵33.3cm,横48.5cm。

【释文】

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詹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欲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

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春和,恭惟神明相佑,台候起居万福。芾即日蒙恩,大贤还朝以开太平,喜乃在己。芾薄留泗滨,烝然来思,岂无念哉!谨奉状上贺,不宣。门人米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三月三日上。

此卷为米芾三封书信合裱而成。《长至帖》又名《公议帖》,是对一位官居“发运左司”的同僚的祝颂之词,愿他能“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干一番大事业。钤有“米芾元章之印”。《韩马帖》是向友人商借唐代韩幹所绘鞍马图,以供过节时“贵游宴集”赏玩之需。《新恩帖》则是给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贺信。钤有“米芾之印”。

三札皆系米芾50岁后的晚期作品,神完气足,炉火纯青,个人风格已十分成熟。

卷后有清初大书家王铎关于观赏此卷与友人的通信一封及清康熙时倪粲、方膏茂的观款。

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及《石渠随笔》。

一个人喜好书法,使自己的身心怡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把书法作为调节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得闲时研墨行笔,乐在其中。

前人认为,书法“存载道德,纪纲万事”,若赋予艺术行为过多的精神重负,使整个过程充满了目的性的紧张,是为物性所累。

当代书坛,多以竞赛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要知道,古代是不搞什么书法比赛的。一年间无数名目的竞赛,要评出金银铜奖,书法创作失去了从容优雅而急促起来。

大凡书法竞赛前夕,通常是大张旗鼓地动员、办速成班、传竞赛取胜秘诀,美其名曰“备战”。如果一年参加几场竞赛,心态就松不下来了。

4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书法也是如此,不是竞技项目,书法爱好者也不是运动员,他要感受古风,追寻古典的真趣,就得让自己悠着点。苏轼说得好:“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一个人学习是为了让精神快乐,而不是为得失牵绊。

苏舜钦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可见,快乐是完全针对自己的内心生活的,而不是依赖某一种功利、时尚的赏赐。

宋高宗赵构称:“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一个皇帝何须以书法美化自己?他图的只是“所适”。

林散之是当代大家,倘不是有人告诉他,他是某协会的名誉主席,他自己是一无所知。他对这些没有兴趣,只是潜心自己的书写,在艺术过程中得了大自由。

棋琴书画都属于东方式闲情的寄托之物,它们对于心灵的陶冶、气质的变化,给人带来了快适。因此有人三更灯火五更鸡,难舍不辍,过程的快乐超过了对于目的的追求。

1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2王宠《五言律诗》,纸本,纵24.4厘米,横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草书五言律诗 纸本 纵144.4cm 横3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000北京中国千年传世书法珍品展(刊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

3本诗为《张十二子饶山亭诗二首》中的一首,取自《雅宜山人集》。此轴书法与其醉后所书的《草书诗轴》不同,风格近于平铺直叙,点画线条清新刚健,有追逐斧斫之痕迹。更接近蔡羽书法的婉转得势、结字清劲、气骨爽健一类。

释文:

野性山林僻,高人水竹居。焚香耽燕寝,卧病习玄虚。秀岭迎宾座,闲花落道书。逍遥云物赏,人世上皇余。雅宜山人王宠书

4王宠《草书七律诗》轴 纸本 行草 141.8×2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山田荦确苦多沙,学种东陵五色瓜。激涧即看穿石竹,插篱偏自爱藤花。囊中未得飡霞法,溪上时留泛海槎。长日辍耕无一事,只须牛角挂南华。

署款:“王宠”。钤“王履吉印”白文印、“韡韡斋”朱文印。

本幅为王宠自书七言律诗《横山下种瓜作》一首。用笔疏宕遒健,锋藏书劲,拙中寓巧,得王献之质朴率真之趣。

王宠的行书自成一家,历来得到人们的赞许。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说道,自文徽明后,书法当属王宠为第一了。他本来是学王献之的,加上他人品的高尚,所以字写得神韵超逸,远在众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云卿在《莫廷韩集》里也说王宠的书法,“天真烂漫”,而且“飘飘欲仙”。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王宠的行书确实奔放纵逸,气宇不凡,颇令观赏者赞叹不已,这件《五言律诗诗轴》显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兴趣。故有落墨如烟,纵横千里的艺术效果,其生动、奇妙、流畅的风格无不跃然纸上。

5王宠《草书五言诗》轴 纸本,79cm×36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帝里红樱院,翩翩舞辔来。江山窥隐见,云物指昭回。石竹开棋局,天花送酒杯。秋光满吴楚,万里一登台。王宠。

钤: “王宠之印”白文方印、“雅宜山人”红文方印。6 13 12 11 10 9 8 7

1这是一本由弘一法师亲手书写,并由丰子恺敬题引首《佛说阿弥陀经》。书法君以前发表过介绍弘一法师的文章。他曾历经灿烂辉煌,而又在极致绚烂之际归于平寂,成就一代高僧大德。

今天分享的手抄佛经,难得如此清晰,分享给朋友哦,转发即是功德。

2弘一法师墨宝,一九三二年作《佛说阿弥陀经》水墨纸本十七开册。引首:先师圣墨。弟子丰子恺沐手敬题。钤印:丰子恺 台湾私人收藏。

3弘一法师一生曾多次书写《佛说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佛经经典,此卷是弘一大师为其先父进士公百三十年冥寿而书,工正端严,一气贯通,亦弘一大师生平得意之笔也。

4《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5《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6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7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1一、太和殿对联: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乾隆题太和殿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

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

——佚名题太和殿左门。

鳷观祥云,九泽同文朝玉阶;凤楼焕彩,八方从律度瑶阊。

——康熙题太和殿右门。

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谐颂平章。

——佚名题太和殿。

注:“龙德”即帝德,旧时以帝王为龙身。“雍熙”即和谐吉祥,形容天下太平。“凤城”即京都。“平章”亦作“便章”、“辨章”,辨别章明之意。

二、体仁阁对联:

黄道开天,东壁琛阁辉玉宇;紫宸日丽,西山爽气映瑶阶。

——佚名题体仁阁。

三、熙和门对联:

景纬霞敷,星罕灿三辰珠璧;元和春盎,云璈宣六代咸英。

——乾隆题熙和门。

四、中和殿对联: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乾隆题中和殿 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

仁寿握乾符,万国车书会极;中和绵鼎箓,九天日月齐光。

——乾隆题中和殿。

注:仁寿:施以仁政以图长治久安。中和:适中恰当,协调和顺。乾隆帝通过此联告诉我们:仁政就是我掌握的乾符,也是我统一天下的根本准则;中和就是我所秉承的鼎箓,它如同日月普照人间。

五、保和殿对联: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乾隆题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

凝鼎铭而当阳,圣箓同符日月;握乾枢以御极,泰阶共仰星云。

——乾隆题保和殿。

注:大意是:我治理天下是上天的旨意,这就如同日月运行一样明确无误;我称帝执掌皇权以来,使得国泰民安,受到了人们的景仰。

六、乾清门对联:

紫极正中央,万国共球并集;青阳迎左个,千门雨露皆新。

——佚名题乾清门左门。

皋应辟春阳,瑞气常浮五雉;曦和迥日驭,卿云时捧双龙。

——佚名题乾清门右门。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皇图千禩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康熙题乾清门。

注:大意是:人民群众(老百姓)是政权稳定持续的基本因素。

七、乾清宫对联: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乾隆题乾清宫。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

——康熙题乾清宫。 乾清宫匾额:正大光明。

学骑坠地杖龙驹,试剑杀妃伤长女,君王神武是何帝;命相年达十余辈,理财添饷千万两,政府昏横过暴秦。

——李岩题乾清宫暖阁。

八、养心殿对联: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雍正题养心殿西暖阁。养心殿匾额:中正仁和

九、储秀宫对联:彩云长绕甘泉树;淑景初临建始花。

——乾隆题储秀宫

双阙晴烟笼菡萏;九城初日照蓬莱。

——乾隆题储秀宫

百福屏开,九天迎瑞霭;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乾隆题储秀宫

云鹤有奇翼;瑶花无尘根。——乾隆题储秀宫

瑞集瑶图,融和开寿宇;祥呈阆花,熙皞乐康衢。

——乾隆题储秀宫

十、寿康宫对联:

玉琯应阳春,祥开南极;璇宫呈丽景,庆洽西池。

——乾隆题寿康宫,前朝太后、太妃居住地。

庆叶瑶图,融和开寿域;祥呈阆苑,熙皞乐康衢。

——乾隆题寿康宫

十一、日精门对联:

日丽金门,五色云屏三岛近;风和玉殿,九霄彩仗百花新。

——佚名题日精门

十二、自鸣钟对联:

帘萦香篆齐心久;座殷钟声问夜遥。——乾隆题自鸣钟

十三、至圣先师室对联:

开洙泗新传,圣由天纵;集唐虞道统,德合时中。

——乾隆题至圣先师室

十四、上谕馆对联:

一代典章垂涣汗;万年法守仰都俞。——佚名题上谕馆

涣汗:喻帝王发布号令,如同出汗,不能收回;都俞:尧与臣下的叹答词。

十五、诰敕房对联:

天宠遥颁青琐客;国恩重溢紫泥封。——佚名题诰敕房

十六、上书房对联:

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卑厥心。——乾隆题上书房

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雍正题上书房

十七、繙书房对联:

玉宇中朝资珥笔;金瓯亿载庆垂衣。——佚名题繙书房

圣德醍醐,花涤红药省;帝光糺缦,日丽紫微天。

——佚名题繙书房内阁

十八、斋宫对联:

克践厥猷,聪听祖考之彝训;无斁康事,先知稼穑之艰难。

——雍正题斋宫正殿宝座

一编金鉴怀无逸;五夜铜签警未央。——雍正题斋宫东室

午夜端居钦曰旦;寅衷昭事格维馨。——雍正题斋宫寝宫

吉蠲致敬先三日;昵格维诚矢一心。——乾隆题斋宫寝宫

洗心宥密钦羲传;致德精明禀礼经。——雍正题斋宫寝宫

一念纯诚昭格本;万缘清静旦明中。——乾隆题斋宫东暖阁

天道钦崇永保命;万几赦毖屡省成。——雍正题斋宫东暖阁

皓月空悬心镜朗;妙云拥抱智珠圆。——雍正题斋宫西暖阁

慎独谨几,旦明怀帝载;思艰图易,宵旰念民依。

——雍正题斋宫后殿

十九、毓庆宫对联:

北斗回枢,紫气迎祥双阙晓;东风入律,彤云献瑞五门春。

——乾隆题毓庆宫

二十、月华门对联:

瑞启日中,霞映龙墀晴色迥;春来天上,烟融凤阙曙光高。

——乾隆题月华门

二十一、养心殿对联:

汲古得修绠;守道无异营。——康熙题养心殿东暖阁

诸恶不忍作;众善必乐为。——雍正题养心殿东暖阁

保泰常钦若;调元益懋哉。——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太和道共养;纯嘏性弥敦。——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仲尼不为己甚者;惟帝若是其难之。——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三岛春深云气暖;九霄地迥月明多。——佚名题养心殿西门

凤阁晓霞红散绮;龙池春水绿生波。——佚名题养心殿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晓;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

——乾隆题养心殿

广乐奏钧天,万国衣冠同瞻旭日;阳春回大地,四时橐籥首协温风。——乾隆题养心殿

雉尾云移,看玉烛光中,星扶华盖;螭头香动,听金铃声里,风展春旗。——乾隆题养心殿

二十二、三希堂对联:

深心托毫素;怀抱观古今。——乾隆题三希堂

玉堂迎燕喜;金谷振麟祥。——佚名题三希堂

梅报平安信;鸟传如意春。——佚名题三希堂

情将物外适;道与古人期。——佚名题三希堂

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佚名题三希堂

书圃礼园无斁好;瓯香研净有余清。——佚名题三希堂

共欣穹宇中秋月;都作增龄海宝筹。——佚名题三希堂

修身先谨懔幽独;读书在培养才源。——佚名题三希堂

二十三、弘德殿书房对联:

九畴勤省岁;万宝协书云。——乾隆题弘德殿

云霞纷绮丽;文物共葳蕤。——乾隆题弘德殿

心爽天宇豁;情欣理境融。——乾隆题弘德殿

得句因新意;耽书是宿缘。——乾隆题弘德殿

墨汁润分瑶草绿;篆文清带笔花香。——乾隆题弘德殿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雍正题弘德殿

二典三谟,法尧舜之道;五风十雨,协天地之心。

——乾隆题弘德殿

二典三谟: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及《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二十四、昭仁殿对联:

琼枝春意足;缥帙古香多。——乾隆题昭仁殿

风奏南薰调玉轸;霞悬东壁灿瑶图。——乾隆题昭仁殿

注:南薰:《南风》歌,传为虞舜所作。此联意思是:教化民众的各种举措,就像和煦的南风奏响动听的乐曲;典籍中蕴涵的宝贵思想,灿若云霞,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乾隆题昭仁殿

亦曰钦哉贯谟典;允惟难矣作君师。——乾隆题昭仁殿

独喜惜阴澄静照;更因稽古契遐心。——乾隆题昭仁殿

九天淑景凝新旭;三殿晴光接彩霞。——佚名题昭仁殿

二十五、交泰殿对联:

恒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关睢麟趾,主王化之始基。

——乾隆题交泰殿

宝瑟和瑶琴,百子池边春满;金柯连玉叶,万年枝上云多。

——乾隆题交泰殿

二十六、坤宁宫对联:

斯干咏松竹;天保颂升恒。——乾隆题坤宁宫

功德庄严耀宝月;薰闻安乐引祥凤。——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

居一得元,秉神符而永极;交三成泰,捧宝胜于重华。

——佚名题坤宁宫

麟定螽诜,叶二南于彤管;星轩月殿,配一德于丹宸。

——佚名题坤宁宫

万花转璇枢,本天而本地;一元开瑞筴,资始以资生。

——佚名题坤宁宫

珠缀绕龙屏,宝矩光连宝箓;璇题悬凤扆,彤云瑞应彤墀。

——佚名题坤宁宫

天惟纯佑命,俾尔戬谷,百禄是荷;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国咸宁。——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

二十七、永祥门对联:

蟠桃千岁果;温树四时花。——佚名题永祥门

东华灿烂日初昇,紫气常依晓殿;北阙辉煌云正丽,祥光遍护春台。——乾隆题永祥门,位于乾宁宫东侧

二十八、绛雪轩对联:

花初经雨红犹浅;树欲成阴绿渐稠。——乾隆题绛雪轩

树将暖旭轻笼牗;花与香风并入帘。——乾隆题绛雪轩

或谓此联原为乾隆题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

东壁焕图书,琳琅满目;西清瞻典册,经纬从心。

——乾隆题绛雪轩

二十九、养性斋对联:

古香研道秘;新藻发春妍。——乾隆题养性斋

心迹只今偏爱澹;诗情到此合添幽。——康熙题养性斋

一室虚生无限白;四时不改总常青。——康熙题养性斋

自是林泉多蕴藉;依然书吏得周旋。——康熙题养性斋

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康熙题养性斋

四季风光无尽藏;百城古帙有余馨。——乾隆题养性斋

体道鸢鱼看活泼;清闲书史挹菁英。——乾隆题养性斋

暇当绨几身聊憩;景入纱疏意与存。——乾隆题养性斋

三十、延晖阁对联:

丽日和风春澹荡;花香鸟语物昭苏。——乾隆题延晖阁

雪朗西山送寒色;花辉东壁发生馨。——乾隆题延晖阁

锦座凝香,花敷春苑丽;晴窗挹翠,霞带晓屏舒。

——乾隆题延晖阁

树石接蓬莱,三色矞云成幄;轩窗骞象纬,千秋宝箓凝图。

——佚名题延晖阁

三十一、澄瑞亭对联:

景运舒长,天上庆云环紫极;太和翔洽,日边甘露湛瑶墀。

——乾隆题澄瑞亭

三十二、摛藻堂对联: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乾隆题摛藻堂

庭绕芳毯铺生意;座有芸编结古欢。——乾隆题摛藻堂

芸编: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乾隆题摛藻堂

三十三、天穹宝殿对联:

无言妙化资元始;不己神功运穆清。——乾隆题天穹宝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天穹宝殿

三十四、漱芳斋对联:

澄心待万几;恭己奉三元。——佚名题淑芳斋

花香鸟语群生乐;月霁风清造物心。——乾隆题淑芳斋

自喜轩窗无俗物;聊将山水寄清音。——佚名题淑芳斋

瑞景琼楼开锦绣;欢声珠阁奏云韶。——佚名题淑芳斋

绿绮琴弹白雪引;乌丝绢写黄庭经。——佚名题淑芳斋

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由旧典时式,其永无愆。

——佚名题淑芳斋

写诚敬之心,礼章乐亮;绘恬熙之象,日丽风和。

——佚名题淑芳斋

清燕凝神,天和闲处养;从容守正,元化静中涵。

——佚名题淑芳斋

三十五、文华殿对联:

讵为饰其貌;还因尊所闻。——康熙题文华殿

道契松云,心传符赤帝;祥呈河洛,治统启青皇。

——佚名题文华殿

道脉相承,经典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

——乾隆题文华殿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张居正题文华殿

三十六、库房门对联:

涵三化洽归玑镜;吹万风和转玉勺。——佚名题库房门

三十七、传心殿对联:

帝典王谟昭万有;乾苞坤络奉三元。——乾隆题传心殿

三元:史载夏以寅月、殷以丑月、周以子月为岁首,是为三统或称三元、三正,此借指三代。

地近玉阶通御气;春回琼琯驻韶光。——佚名题传心殿角门

三十八、直房对联:

承恩沾沆瀣;接武引星辰。——佚名题直房

三十九、文渊阁对联:

插架牙签照今古;开编云气吐芬芳。——乾隆题文渊阁

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生一;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涵三。

——乾隆题文渊阁

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

——乾隆题文渊阁

四十、銮仪卫门 对联:

仙仗五云,鸾鸣和盛世;德车七宿,龙角运中天。

——佚名题銮仪卫门

四十一、承乾宫对联:

三秀草呈云焕彩;万年枝茂露香凝。——乾隆题承乾宫

红日初升,万户祥云临覆道;青阳乍转,九天佳气蔽重楼。

——乾隆题承乾宫

四十二、永和宫对联:

黄道呈祥,八表星环紫阙;青阳布泽,三阶日丽丹霄。

——乾隆题永和宫

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 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 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1●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

●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载《艺概》;

●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书贴》

●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学书论》

●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巘《学书论》

●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巘《学书论》

●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巘《学书论》

●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钝吟书要》

●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巘《学书论》

●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巘《学书论》

●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瓘《书断》

●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载《艺概》

●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瓘《书艺》

●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载《艺概》

●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祁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书艺》

●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禅》

●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瓘《文字论》

●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瓘《书议》

●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瓘《书断》

●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文融《书画题跋》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 瓯香馆画跋》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

●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瓘】

●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 量其力【唐·张怀瓘】

●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 字怕练,马怕骑

● 字无百日功

● 拳要打,字要练

●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宋·米芾】

●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晋·索靖】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

●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瓘】

●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瓘】

●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

四、书法名家书论

●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张怀瓘: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