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毛笔容易掉毛或开裂等问题,有些时候是毛笔本身质量问题,但也有大量书友,是洗笔方法不对导致。

● 1.不泡笔直接洗

洗毛笔,最好是在一个固定的器皿里,比如盆子、洗面池等。把毛笔泡在一定量的水里,水也不用太多,能覆盖到毛笔就好了。泡大约20秒即可,这样可以把笔腹里的墨发散出来,便于洗笔。不能把毛笔泡在水里即可,这样过不了几天,毛笔笔管就会开裂,损坏了价格不菲的好笔。洗笔的事,懒惰不得。所以,有一个好笔洗,很重要!

1

● 2.洗笔用力捏搓

洗笔的过程中,要始终笔头向下,可以用手指轻轻地拨弄笔毛,但是不能用力地拔笔毛。可以在水里搅动笔头,但是不能时间太长,这样会伤及笔根。要洗到把毛笔提出水面,用手指挤压笔毛渗出的水没有过多墨色,这样这支毛笔就基本洗干净了。最后把笔里面残存的水用手指或者吸水的纸挤出,即可结束洗笔的程序了。

2

● 3、隔夜不洗,毛掉杆裂

砚台可以不经常洗,隔夜的墨,谓之宿墨。毛笔就万万不能偷懒,因为毛笔会褪毛,笔毫会折断,笔杆会开裂,甚至弯曲。况且在如今,好的毛笔必然价格不菲,写出满意的作品,自然得仰仗于好的毛笔。所以我认为,毛笔在文房四宝当中,是最需要大家珍惜的。洗毛笔,离不开水,水当然要是清水。水还不能吝惜,因为洗净一支毛笔要不少的水。

3

● 4、多支毛笔混合洗

如果是多支毛笔同时洗,为了更好地护笔,最好把毛笔分开洗,因为毛笔的材料不同,有兼毫、羊毫、狼毫、紫毫等等之分,羊毫和狼毫的含墨量,必然大相径庭。分开洗,基本可以做到每支笔都洗干净。

4

● 5、洗完后不是向下垂挂

毛笔洗完后,就涉及到毛笔的日常养护。切切要注意的一点,是毛笔不能头向上放置。因为那样毛笔里面残存的水份会下渗到笔管中去,使笔管开裂,最终笔头脱落。这种情况,在北方的同好,尤其需要注意。尽量将毛笔笔头向下悬挂,这样毛笔会自然干燥,笔毛分散,便于下次使用。

5

● 6、多支毛笔混合洗

如果是多支毛笔同时洗,为了更好地护笔,最好把毛笔分开洗,因为毛笔的材料不同,有兼毫、羊毫、狼毫、紫毫等等之分,羊毫和狼毫的含墨量,必然大相径庭。分开洗,基本可以做到每支笔都洗干净。笔要不少的水。

6

● 7.笔耕不辍,临帖百十遍

如是被你这样毁的,你的毛笔兄弟死而无憾了。


关于毛笔使用和保养的10大经验

1、使用新笔时,可以先用手把笔毛轻轻地捻开,不要用力,然后放在水里浸泡。应该说不可以浸泡在茶杯里或是瓶子里,如条件所限,只有茶杯或瓶子,最好找一个夹子,把笔杆夹在杯子边上,不要使笔毛立在杯子底上。无论是泡在水里或不泡在水里,笔毛都不可以弯曲(写字时除外)。如一支新笔第一次浸泡时笔毛是弯曲着的,那么这支笔就算告吹了,再好的笔也完了。

2、冬天最好用温水浸泡,但绝不要热,热水易把笔头烫掉。一般情况下,在水里浸泡10分钟到20分钟即可。

3、泡好后,将笔毛的水大体擦干净,可以用软布、卫生纸、或生宣纸擦拭即可。一定要顺着毛擦。不要用力擦,更不要为了把笔毛的水擦干净,把笔毛摁在桌子上使劲地来回地擦,准确地说新笔残留点水没关系。

4、笔毛的水大体擦干净后,开始蘸墨,一定要注意把笔毛全部蘸到墨里,不可以只蘸一半或多一半。虽然写字时我们只用笔毛的大部分,而不是使用全部,但在初次蘸墨时一定要将墨全部蘸满,这样笔毛就可以连为一体,写字时力量就可以用在笔端了。

5、每次用完毛笔,一定要将笔毛涮干净,虽然不能绝对涮干净,但至少残墨不可太多,越干净越好,因为缩墨伤笔。

6、毛笔用完、残墨洗干后,一定要将笔毛捋齐、捋顺,笔尖一定要正,不可歪斜,不可有“卷”毛,不可有“脱离群众”的毛,一定要将笔毛收拾好,收拾整齐,然后将笔挂在笔架上。如没有笔架,虽然可以平放,也可以倒着插在笔筒里,但都不如挂在笔架上。

7、写字时,短时间不写时,怕笔毛被风吹干,可以将笔帽临时戴上。但长时间不写时,将笔涮干净后,要自然风干,不要再戴笔帽,笔毛不可以总是湿的,尤其是残湿墨,绝对伤笔。

8、因为干湿交替,笔杆容易开裂,笔头也有时掉下来,用现在的万能胶粘上就是了,和笔毛的做工、质量相比这都是小事。

9、笔用久了,感觉不太好使了,除了正常的自然损耗之外,有时是残墨粘在了笔毛上,极不容易用水涮洗下来,这时可用护发素将笔毛清洗一下,多数情况下经护发素清洗过的毛笔就好用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笔毛也是动物的毛发呀。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善待毛笔,要爱惜,特别是得到一支好用的笔不容易,一定要保护好。有些时候,不是笔不好使,是我们不会使,不会善待它。

7

——完——

1

现在市场上的宣纸种类很多,有浙江、四川,最有名的还当属泾县的宣纸。这里被誉为宣纸的发祥地,其它的纸都是由宣纸慢慢演变而来的,而泾县的宣纸千年以来都是一直按照­原来的程序一道道制作的,是真正的原味宣纸。

宣纸是用精选的草料和净白的檀皮作主料的,草料经过七煮七晒而成的,檀皮经过刨皮、浸泡、漂白而成,再把精选出的草料和檀皮制成浆料,用细竹精制成的竹帘,让经验丰富的捞纸师傅从浆池中捞出一张张薄薄的宣纸,再放在榨板上。一张纸的薄厚均匀度全掌握在捞纸师傅丰富的经验中,纸叠加到4-5百张时,将其榨干成一块帖,晒纸师傅将帖放一木架上,用当地一种松树叶子做成的晒刷把一张张潮湿的薄纸贴到用火烧的火焙上把它晒干,一张张的湿纸可以在师傅的手中飞舞,可想宣纸的拉力可好了。晒好的纸折成一捆,交由剪纸师傅再挑选一下,把有毛病的纸挑出,成品剪好包好成正品,让书法画家选用。

现在许多的“宣纸”是借宣纸之名,其中制作的工序就像是做报纸那样,没有象晒纸那样一道程序。手工制作宣纸的拉力好,说明原料中有檀皮。檀皮在纸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使纸的拉力好、软、润墨好。而机制纸不用加檀皮,一次成形,其拉力弱、脆、吸墨不一定。

手工宣纸在选够中如何分辨:纸有正反面,即光滑一面和不光一面。看不光一面是否有松针路,就是晒纸刷的痕。还有就是看一刀纸的第一张和最末张,看这两张纸的均匀度是否一样,一样就不是手工制,因为手工做在池中只能捞六十张,它的均匀度也是不一样的。

2

那如何识别宣纸和书画纸呢?

一是肉眼分辨法: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如发现宣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就是檀皮纤维;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2-3毫米长)。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没有,相对而言,它表现得过于洁白。

二是着墨法,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人们在鉴别纸张时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而专业人士往往采用两种认别方法。

1

有句话您常挂嘴边,“重要的在于发现,而不在于创造。”您能就您的书法和篆刻具体谈谈吗?

曾:是的,我常这样说。这基于我对书法篆刻的思考,其实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一个书法人首先要学会发现。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玩命地毫无目地临摹、创作,这种学习太死板,太机械了!我觉得恰恰是需要去看,去发现、去总结、去思考,然后从发现这个角度上出发,来指导自己的临摹和创作。

发现又分两个方面的,一是对前人的发现,二是对自我的发现。

发现对于艺术作者尤为重要,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却未被发现,究其原因,是作者不从发现的立场出发,从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了有些人临了一辈子字帖,当离开字帖后,就无从下笔了。很多人认为只要每天临上两三个小时的帖,天长日久,自然就成了。这种想法是很可笑的。发现和扬弃是并列的,发现优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现不足,比如学习《石门颂》隶书,它的结构是放逸旷达,我看多数人都把《石门颂》的字写成放逸开张,一个字这样可以,但一篇字就不行了,就要有收有放、有大有小才行。还有多数人把石门的线条写成一样粗细,就没有了生气,也缺少了变化。其实我们发现古人的优点很容易,而发现古人的缺点却很难,这都是由于后人对前人的崇拜造成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用膜拜的心理,去看待经典,看待前人,看待我们的老师,而不去发现他的缺点。作为一个学习者,要善于发现古人的优点,同时要更善于发现古人的缺点,从缺点里面找出突破口,会更有意思。只有发现其缺点才能做到扬弃,去弥补不足,在这方面下功夫,也是一条学习的出路。

我的书法和篆刻都是处在左右寻找的这么一个过程,一直也没有定位。很多老师、朋友也在善意地批评我,你的作品始终没有定位阶段,为什么?应该早就定位了。实际上这和我前面说的“发现”——也即“自我发现”有直接的原因,因为始终发现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昨天写的作品今天来看,发现有很多的缺点。再说了古人的东西还有可发现的东方很多,还有开发的余地,今人的探索还在进行,自己的缺点还有待完善,我以为不要过早的固定所谓的面目,面目一但固定被人接受后就很难再突破。其实看王羲之的手札作品,就不难发现其面目并非雷同,一帖一面,王羲之的高妙可见一斑了。

2

肖:能结合自己的创作具体谈谈吗?

曾:比如说唐宋印的宽边和细线,它就在我们眼前,人们只知道它美或是不美,却没有深究下去。有人觉得这个厚边挺笨的,挺愚蠢的。后来我发现这个厚边虽然很笨、很蠢,但如果内空不是完全填满,就可能形成一种对比。其实艺术就是矛盾,有厚重的,就有轻巧的;有拙的,就有巧的;有宽的,就有窄的。这个厚边有没有可用之处?后来我试验刻了一些宽边细文的大印,效果还真不错,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但现在看来还有很多不足,还要进一步完善。

还有人觉得唐宋印用线缠绕,而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可学的东西,比如说它的圆润、柔韧和富有弹性的线条。学习这样的线,你的刀法需要改变,切刀就可能变成慢慢的削刀,那种圆润、那种黏性、那种弹性,你要细心感受,并把它表现出来。一开始需要做,做到唐宋印的那种感觉,要做到感觉非常自然。体会了这些东西之后,再去学习古玺,可能会找到一种感觉,学习的进度就会加快。

3

肖:我感觉您是把唐宋印的形式和古玺的文字结合起来了。

曾:是的,我是取唐宋印的厚边,用它线的感觉,借古玺的文字,来做到一块的。就像农民讲嫁接,这个水稻和那个水稻嫁接,这个瓜和那个果嫁接,都会有新的品种出现,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不妨尝试。这种方式也可借鉴到我们的学习当中。

现在还不能说我的尝试有多么的成功。有朋友说,这个印边儿何必要这么宽;也有朋友建议我还要做得更宽一点。怎么能让它更合理?我想我的篆刻还在不断完善,不能说是很成功的一个发现吧,但肯定是一个路子。古人、前人的印制中还有很多可发现之处,这是石开先生见到我的篆刻之后,在网络上对我的篆刻进行评价中的一句话。所以发现很重要,需要认真思考,结合当代的艺术形式、当代整个艺术发展的现状去思考。

我的书法也是这样,过去学杨惟祯的行草、金农的漆书,就学了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说线条的片状、尖状,感觉很薄气。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这类东西,把它利用了一下,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不是我所要的。不知道你最近注意到没有,近一年来我的作品和前一年比有明显的区别,就是过去那种尖、片、翘在纸面上的东西少了,而是变得含蓄、圆融,把外在的东西隐藏起来了。

肖:这种发现和你的年龄、阅历有关,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现的东西和关注的东西可能不一样。

曾:艺术的发展是和人的生命状态联系得很紧密,就是多大的人,干多大的活。艺术根据你的生命状态而发展变化,和你的经历、身心健康状态,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的认识、社会的认识等等都有关系。我前几年是很张扬的,当然现在也张扬,但是已经隐藏了不少,它和你的年龄确实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越来越相信“人书俱老”这一古话了。

4

肖:从最早接触书法,到现在这个面目,您是怎么发现,怎么转变的?能不能大致地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曾:应该是1975年的冬天,我从随州当兵到北京,走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就带了一支毛笔。当时家里比较穷。我们村每年三十都要写春联,我们家哥仨都读点书,经常帮乡亲们写对联,写对联人家管你饭吃,这挺好。当时理解也很通俗,书法就是写大字。走的时候,父母问我带什么?家里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我说就把毛笔带上吧。去了北京也不知道什么叫书法。有一天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唐人《灵飞经》小楷。原来写大字,到了北京从小楷写起。写了两年,没人指点,就觉得那个东西好看,秀丽,很美,老百姓都认识,我那会儿就停留在这个审美层次上。领导觉得这小子小字写得还挺漂亮,就开始办黑板报。后来又开始写《黄自元的九十二法》什么的。学了很长时间,不知道什么是宣纸。我就把首长看完的新华社的资料呀,新华社内参呀,一本一本,裁出来泡上水,等干了在上面写,有点意思,有点像宣纸的感觉。粉碎“四人帮”之后,突然有一天,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办书法学习班的启事,当时北京开始有很多人办学习班。我的老师叫王任。学习三个月才16块钱。从王老师那个地方开始改学颜真卿的《多宝塔》、《东方画赞》。后来自己又学习了《郑文公碑》,再后来又喜欢《爨宝子》,这个也没有人让我学,那时,大门打开之后,书店关于书法的书多了,觉得都很稀奇,那个时候胃口也大,一见到古人的东西都觉得挺好的!所以一股脑就全都弄回来了。我记得有一本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外面没有买的,从故宫借回来复印。那会儿对古人的东西没有很高的见解,就是觉得古人的东西很多,很丰富,没见过就觉得好,就开始学。当然王任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我写了之后拿给他看。王任老师会说你学得很到位,或者说你学得还不够好,但是从来不在风格上干涉你。他能够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你这个学得哪儿有点问题?或者是跟原风格有什么变化?甚至有时候你改掉的东西,他也会加强肯定。我后来也是这样对学生的。

由秀美逐渐走到古拙,这期间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可能和你身边的朋友,和你对美的认识,还有自身能不能捕捉到这个时代的气息都有关系。能不能捕捉到这个时代的气息,对一个艺术家很重要,你捕捉不到时代的气息,你就不可能走向成功。这有可能不是人家教你的,而是你自己感觉到的,你感觉到了你就抓到了。我由《灵飞经》到《二爨》到后来的杨惟祯、金农,再到汉隶、金文,这一路走来,都是自己慢慢地感悟到的。一下从《灵飞经》就写到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成,这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5

肖:您是哪一年转业的?

曾:1987年。转业的根本原因,是我当时在部队里从事机要保密工作,主要是和文件打交道,整天像机器一样工作,没有时间去写字。转业时,我主动提出来不要组织安排工作,为什么?因为组织安排的还会是和我原来的工作大同小异,要发挥人的长处,你不是在中央军委办公厅搞文件吗?转业后可能还是到北京市相关政府或者是中央相关部门搞文件,还是老本行。我自己找到中华妇女管理干部学院,条件就是不坐班,当时我27岁,初步的想法就是有更多的时间来写字、学习。到了中华妇女管理干部学院,领导还比较重视,就把我安排在学报编辑部当副主任,工作相对比较轻松。我的书法学习应该是到了学院才真正开始。转业前夕,我的书法作品获得一个全总参系统的优秀奖,并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转业干部当然有时间写字了。

6

肖:你和书法界的接触大概是在什么时候?

曾:刘炳森先生、沈鹏先生是在部队认识的。与刘炳森先生认识是通过我师兄的引见;认识沈鹏先生是通过我们部队一个领导,他坚信书法必须有名家的指点,出于对我的爱,有一天把车安排好了,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你必须出来,带着字,今天去见老师,进了门,才知道是沈鹏先生,我带的是一幅对联,沈先生看了看说,挺好的,你以后有时间就来吧。

转业后,我家离北京书协特别近,那个时候刚认识了北京市书协的苏适先生。他们中午没有吃饭的地方,总参办公厅和书协正好是马路南北之隔,我就帮忙在总参办公厅食堂给北京市书协的朋友们解决了中午吃饭的问题,这样才渐渐和北京市书协的朋友交往多起来。曾经有一段时间,苏适先生还想把我调到北京市书协,结果单位没有同意,领导说,你怎么没有和我们打招呼,北京市文联就来考察你了,不行。那时候反自由主义,没有让我调到北京书协。

7

肖:你是什么的时候开始把书法作为一种毕生追求的?

曾:我一直就没有把书法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只是觉得挺好玩的。

肖: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你的专业了。

曾: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书法是一种爱好,没有想到要把它作为一生的追求,只是随走随看,觉得还有点意思。一个农村孩子,从喜欢大字开始,逐渐地深入,觉得这个东西越学越有意思,越有意思越愿意去做,而且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毕生追求,未必能做得到。你要说我为书法献身,有点太沉重了,一路慢慢走,慢慢学。我觉得还是要轻松一点,不要希望它成为怎么样!就是走得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是我真实的一种态度。

8

肖:听说你在单位还开过餐馆?大概是什么时候?你开始餐馆的那段时间书法界的朋友一定是高朋满座。

曾:这和书法有关系。那是1993年,全国形势都一样,所有的事业单位都要全民经商啊!那个时候学校穷,院领导要发现一些能够给学院创收的人才,我被发现了。领导说,我们学校门口有临街的三间瓦房,你看能干什么?我说,我这个人朋友挺多,学校对面是过去老单位总参大院,吃饭的客源都有了,开个饭馆得了。找好了客源,我才下手,给学校立了军令状,下海!第一年交给75000元,第二年交85000元,第三年交95000元。当时向学校借了50000块钱,向朋友借了50000块钱,就开业了。店名还是赵朴初先生给起的,叫“华龄饭庄”。为什么说和书法有关系呢?因为我干编辑部的事,不能全脱产,写字,还不能天天写吧!开了饭馆我当老板,我说了算,我想来就来,我不想来就不来。就是因为开饭馆,那两年,我的作品开始参加全国展。我记得是1994年,在枣庄,全国第四届中青展,我第一次入选了国家级大展,北京市只有四个人入展。这就是饭馆带来的功劳。紧接着是“五届中青展”,然后是“五届全国展”,都是在开饭馆期间。

9

肖:七届、八届中青展都获奖了。   

曾:七届时饭馆还开着呢,八届的时候饭馆关了。

肖:私下里,我和朋友说,别看曾翔平时有那么多应酬,写字照样没耽误,而且还总有些新变化,对他这个年龄来说真不容易。

曾:原来有人这么说,曾翔这小子挺灵气的,一弄就获奖。这只是看到我的表面现象。其实我是笨鸟先飞的那种人,很多人都不太知道。说没用功是骗人的。我觉得我比别人下的功夫要多。一个是思考得比较多,另一个就是动手比较多。我对自己的创作始终有一种不满足感,这与那句老话“穷则思变”是相通的。对自己不满足的东西就要想办法。有时完成了一件新作品,脑子里老惦记着,看哪些地方还可以完善。有了新的想法之后,立即动手去做,只要有条件,就立即动手去做,是这么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促使自己动手,实现新的理解,新的愿望。所以朋友们经常发现,这小子又变了,又有了一种新的东西。我曾经给朋友说,搞艺术的,首先要向农民学习,要学会种试验田。我是一个东西做好了不满足的人,做成这样了,行不行?可能有的人认为就行了,我不是,我要做成几个样式,看看哪个样式最能够表达我的思想,所以我说要去种试验田,要反复地去种,种完以后,看看哪个田里面结的果实最多。这样变化就会多。

10

肖:我听说,不管有多忙,回家多晚,您基本上能够保证每天都写字。

曾:原来是,现在倒不了。学习是分阶段的,打基础的时期必须天天动手,这是必须的,当有一定基础之后,就要思辨,要看东西,读书,需要自己去判断,看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

肖:对您来说现在什么是最需要的?

曾:我现在觉得最需要的是学习经典,还需要再深入地去学习。    

肖:可以谈得具体一点。

曾:我觉得对经典的挖掘是书法人一辈子的功课。每一个阶段需要定一个目标,定一个计划,我这两年的学习计划是:学习篆书和隶书,去年开始的,包括金文、大篆、汉隶,这些我原来接触较少。所以今年的一些展览,我的作品就有隶书和篆书。另一方面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对于我来说这是需要补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文、史、哲是我最需要补课的。

肖:您刚才说向经典学习,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向当代人学习。对北京这个圈子,包括你,还有徐海、蔡大礼、李晓军等,书法界评价书法风格有些趋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曾: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这个团体,最初是“北海社”,然后是“小刀会”,再后来就是“回龙观群落”。我们的团体是一个俱乐部形式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这个团体让我受益非常大。在这个团体里面,可能大家的思想由不一致到一致,由落后的逐渐变成先行的,这都是由于互相引领的原因。这种互相提携,互相批评,互相激励是必需的,你说的书法风格的趋同性是必然存在的。这种趋同并不是坏事,它是相对的,一个阶段性的,我相信这些人走到一定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逐渐会拉开距离,合而不同。我觉得不要怕“同”,过去“扬州八怪”也是一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后来各自都有了个人面貌和特征。

11

肖:这也不仅仅是回龙观的问题,全国各地方的书法社团都有这种现象。

曾:我觉得这个存在是很好的。打一个比方,盖房子,一个人盖,肯定很慢,几人一起盖就盖得很快。因共同的爱好大家走到一起,成立一个团体,容易出成绩,也容易使你找到自我,找到成就感。如果你有一个清醒的思路,有识别的能力,善于思考,也许你可能会走在这一群人的前面。    

肖:先利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使自己很快提升,提升之后再寻找自己的路子。 

曾:这可能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的。三五成群一伙挺好,研究一个问题,大家交流,事半功倍。古话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过去我们可能三五天在一块,现在可能十几天、二十几天也聚不到一块,我相信这种分有利于各自的思考,所以大家担心的一面也可能逐渐地会减弱。

12

肖:对当代书坛有什么看法?

曾:我承担不起评价整个书坛的责任,也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个责任。但我感觉整个书坛在向好的趋势发展,百花齐放嘛。从前几年对“流行书风”的指责,到目前的基本认同,这个说明书法界整个的艺术胸怀在逐渐宽阔。艺术应该是多元发展的,应鼓励各种探索。中国书法院也正在做学习经典,深入传统的工作,王镛老师就提出要“进一步地深化学习传统,深入进去,要开展个案研究”。比如,比如,中国书法院马上要开始的“二王”、“金文”、“简牍”、“唐楷”等系列专项研究和展览,这也是对当代书法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后而举办的系列活动,这种有学术性、专项性研究的活动和展览目前还很少。    

肖:当前有这种现象,即对经典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二王”一系,其实,借鉴西方的艺术思想,以及绘画、设计、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还有新近发现的书法材料,对经典的理解会宽泛很多。

曾:对经典的认识肯定是这样的,由单一、片面,逐渐地在宽泛,有这样的一种胸怀,你的创作才能更多样化,更丰富。我们即将做的一系列活动,就是要推动对经典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肖:除传统书法这一块,您也涉足现代书法,比如今年在洛阳搞的“现代书法十二人展”,您的作品得到了不错的评价。

曾:我有这么一个观念,“一个书法家,首先要是一个汉字的设计家”。过去老把汉字的书写局限在书法范围内。如果把学习书法扩展为“学习汉字艺术”,把着眼点放在汉字本身的艺术性上,放在汉字造型的美上,可能会更有价值,思路会更开阔,前卫、传统、古典的界限也就不存在了。在洛阳办的这个展览,叫“现代书法展”,我觉得叫“汉字艺术展”可能更好。我内心里面始终是站在这么一种立场上去解读书法的,所以虽然平时涉足现代书法较少,但做出来的东西相对来说不会让人很别扭,还说得过去。过去我还说过,“结构大于线的功效”,如果学习书法首先把造型放在第一位,就不会被笔法所困。很多人刚接触书法,首先就被告诉要掌握笔法,怎么去起收,怎么去提按,才入门就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限制;如果从造型入手,这个汉字就是由这几条线结构在一块成为一个形,一个很好看的形,从这个角度去学习书法,我想进入得会更快。

13

肖:在您的简历里,您提到刘炳森、沈鹏先生都是您的老师,但从您的字里,基本看不到他们的影子。

曾:好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学艺是多方面的,从老师学艺也是多方面的。前面说过,和刘炳森先生认识是由我师兄引见的,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次去还没见着,那时候刘先生住在故宫西北角一个小院里。刘先生说过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句说做人,他说“做人要老实厚道”;第二句说学艺,他说“学艺要过河拆桥”。这两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对我以后的学习、做人,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问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我认为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当然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很多人看问题很片面,看不到一个人的优点。每次我到刘先生那儿,他首先都会问我,王任先生怎么样?言下之意,你来看我,同时也别忘记去看看王任老师。我说的是细节,通过细节,你要用心去体会老师的深意,它让我明白,做人比做艺术更重要。

我跟沈老学草书学过很长时间,后来沈老的影子越来越少了。拜老师并不完全地去照抄老师,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从王镛老师身上也能看出来,王老师带这么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特别完全像他的。

说到这,我想起曾经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说你和刘炳森、沈鹏、王镛、刘正成等先生的关系都搞得很好,就没有你搞不好关系的人,表面上在夸我,其实我听出了背后的意思,就是你曾翔滑头,是典型的骑墙派。其实这个问题挺简单,要想把关系处理好,我坚信过去的一句老话,日久见人心,你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和失,要长远地看。有一点我始终坚持不渝,就是以诚相待。到北京来的,不管是成名的还是没成名的,大忙帮不了,帮点小忙还行。所以严学章先生写文章说我是“流忙”,开着破车到处跑,给别人当马。其实我觉得不是当马,从对方来说他觉得你帮了他忙,但是于我,我能从这些朋友身上学到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我是带着一个学习的目的来帮忙的,这么去理解,大家心里都会觉得踏实。

——完——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

3月28日亮相湖南永州

本报讯(记者 崔鑫 3月15日,全国第四届草书展新闻通气会在湖南省文化厅举行。由中国书协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永州市委、永州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湖南省书协、湖南省书法院、永州市文广新局、永州市文联承办,书法报社、湖南日报社协办的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系列活动将于3月28日在湖南永州开幕。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南省书协主席鄢福初,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尤碧,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叶心予,永州市政府副市长谢景林,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倪文华等出席会议。

鄢福初在介绍中说,本次展览开幕式当天,将公布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获奖者名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共收到投稿作品10707件,届时将展出入展作品221件。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将展出全国草书名家作品127件(包括论文评委作品9件)。他还谈道,永州是怀素、何绍基故里,文脉广、根源深、影响大。通过举办此次系列活动,将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此次活动的主办必将为永州做大做强“草书大师故里”、争创“中国书法名城”提供更大的平台,更是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595182701721188710

2017022008535868321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陈楚明篇

陈楚明陈楚明

★陈楚明

广东省饶平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广东省硬笔书协理事,潮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白云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是清欢》和书法集《广州青年书法家作品集系列/陈楚明卷》等专著。其书法作品刻入岭南名刹南华寺碑廊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文化机构收藏。

★作品获奖:

诗词作品获“湘天华杯”全球诗词大赛词部第二名。
诗书画三项获“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诗书画印兼能优秀奖。

书法作品主要入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乌海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中华龙文化”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新文人书法展;
广东小楷名家作品展;
第三回全国名家双年展(广东书法院)。


从小就希望能学会自己画一张画,写一首诗,然后用好看的字题上去。当然,这也是我现在的理想。——写在前面

作品展示:

临《韭花帖》

临《韭花帖》

寄高凯明先生

释文:

寄高凯明先生
先生少壮辞琅琊,辗转南来出烟霞。
三十功名马上得,五岭枕戈听琵琶。
先生怀抱有铁笔,雕龙勒石不世出。
陶铸文字见精神,曜曜朝升东海日。
又抱霜毫三尺长,泼墨光辉紫薇堂。
不与时人争颜色,眼中独爱好大王。
好大王碑傍天立,运毫力须千钧集。
书成独看万丈云,蛟螭翻卷雷电急。
自古笔墨擅风流,汗青未必只曹刘。
且看先生落笔如倾雨,尘埃涤尽海国秋。

自书词《满堂红》

释文:

满江红 送力军归晋中
甚矣吾身,常辗转、十年南北。犹强看、劫余城郭,郁葱颜色。自古才名销胆气,而今风骨怡箪食。莫笑人、也患此中年,偏回轼。
依山日,穷未极。河曲柳,须重植。便青门对市,剑衣宵烛。画里看山真个瘦,问谁最爱孤峰仄。会鲲鹏、万里碧霄舒,风云翼。

陈楚明自书古风三首58cm×65cm

释文:

憶舊遊(古风三首选一)
辛卯春,與同窗暢聚,酒餘慨嘆,得二十韻寄德睿、文志諸君。
十七十八呼朋儔,當時年少樂無憂。
君住東集我西溝,一日往還踐優遊。
徹談荔宅露未收,錐股深宵費燈油。
忽然西風吹行舟,同學星散各鷺鷗。
行經風雨幾沉浮,嶺下清泉不斷流。
白雲戀棧歸嶺頭,相看大笑二十秋。
君猶搏虎欲啖牛,我負衰顔不肯羞。
與君抱酒坐高樓,指點蒼茫亦曹劉。
書生所拙稻梁謀,安敢鳳歌笑孔丘。
君不見,日暮烏鴉落田疇,往往奪粟勝桑鳩。

自书七绝篆书-139x69cm

释文:

太行山写生即景
危岩叠树晴含日,曲涧分泉细过桥。
坐望太行云已散,风吹一雁到青霄。

自书七律

释文:

剩将
剩将铁笔话销沈,藏用何曾可称心。
在雨在风论大计,一花一叶起长吟。
波翻沧海终无意,月上高楼信有襟。
莫道文章留后世,九卿遍数不弹琴。

自书七绝副本

释文:

看山
看山未必分浓淡,云外空明云里暗。
若向山中云底行,山深且莫惊云胆。

自书《濯缨亭赋》

 释文:

禹州濯缨亭赋(魏碑竖幅)
夫飞檐架于危地,奔流湍于崇基。雕轩兮红护,回构兮绿披。远揽嵩阳之崄峻,遥遥而虎顾;近凭颖水之浪涟,曲曲而龙嬉。春逗柳绵,迷具茨云于陌路;秋移日影,引箕山雁向芳湄。既名之曰濯缨,宜寄之兮慨思。
于是拾级而登,负手而望。 八风浩浩,一水汤汤。起则太岳之谷,行也云梦之乡;经乎河洛之地,济以燕赵之梁。江久涸而跳浪,田复润而摇芳。往来林壑,泽化膏粱。
是乎感一亭之洞达,悲喜兮咸加;念斯地之雄胜,圣贤兮多与。庶黎如溺,九州疏于夏禹;春秋有笔,众士集于秦吕。 张兵韩法,伐地治民; 晁赋枣屯,内安外拒。而风物之丰,曰药曰瓷;文渊之振,见吴见褚。非人杰之天成,赖齐平之自举。 故知宏三策于庙堂,先怀忧乐;躬七尺于贫瘠,徒忧豆黍。逝者兮如斯,莫沉浮于浊沤;中流兮有志,且振作于万绪。
于是临流而坐焉,击掌而歌之。歌曰:南来之水,千里不回。莫濯我足,且沃良材。 南来之水,若奔风雷,莫濯我缨,且酿黍醅。黍醅黍醅,共此乐怀。

自作诗画梅花副本

释文:

梅花
横卧烟云一万春,即知冷暖十分真。
遗香三界瓶难贮,对影孤山酒更巡。
曲屈何曾卑老态,清疏毕竟却浮尘。
莫言百越多霾障,应有当时鸣玉人。

169cm×59cm副本

释文:

丹霞歌
昔从山下过,徒见山嵯峨。今从石门入,春色占山多。
曲阶转折苔痕湿,丹壁倚云云中立。
悬悚犹疑鸟不飞,众山奔马来何急。
道旁花光照眼稀,空林细雨积翠肥。
古木撑顶如撑伞,行到锦岩有僧扉。
僧扉应不扣,古刻题元祐。可怜摩岩书,斑斑不成读。
行人遥指九老峰,却言上有千年松。
道士题字今犹在,偶得黄鹤可相逢。
且随猿猱上,劝君莫下望。下者云拍云,使人心荡漾。
铁索百丈系天门,险绝畏攀援。
闻道天女也从丹梯下,春来看罢山花繁。
朝过僧帽峰,仿佛传僧钟。暮宿屯军寨,星阶倚九派。
且担凉伞趋,高鬓贴宝珠。
胜游不知地维震,日日赤骥夸神骏。
突然天梯裂,地界与天绝。
天女飞天力不支,花钿颜色散胭脂。
胭脂散落峰廿四,都作廿四峰头丹霞奇。
此物绝奇也天造,自古山僧野民置炉灶。
行人随意作山行,胡为乎今日官家圈禁如强盗?
君不见,昔日有舜南行止,山水得闻韶乐起。
道士住久不知年,方塘犹存洗药水。
又不见,昌黎南顾仓皇走,到此犹叹名闻久。
我今来丹霞,空作丹霞歌。浮云欲障目,雨里看山只婆娑。
噫嘘吁,草木已随官家姓,山路世道两蹭蹉。

录柳宗元文

 小楷《柳宗元文》

——完——

IMG_2767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云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

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 

花笺锦书,寄意传情

自古以来,良有以也

将书法家以精美花笺写成的隽雅词句

送给爱人

纵横鬲千年,亦历久弥坚。

“花笺”大约得名于南北朝时期

文人笔墨之间,以五色花笺书写诗赋文章。

就是印有各种花饰纹案的信纸。

IMG_2772

薛涛制笺图

《唐音要生》载:
“诗笺始薛涛,涛好制小诗,惜纸长剩,命匠狭小之,时谓便,因行用。”

薛涛以“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染制成桃粉色花笺,且将花瓣撒在纸笺表面,制成花笺用以写诗,其色之美,其情之风雅,一时成为美谈。

IMG_2778

《十竹斋笺谱》花笺

明代木刻精印的胡曰从的《十竹斋笺谱》,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笺谱巨制,名扬海内外。

IMG_2774

弄影夹刻笺

随着木板水印技术的发展,清代,笺纸印刷达到鼎盛时期。清纸笺的繁琐细腻,是当时造纸技术精湛的另一体现,但又过于功于技艺,繁复精美绝伦,失其作为信笺的本来意义了,转而作为一种工艺收藏了。

宫廷用笺纸或描金,或木刻水印,或织锦,或角花,描龙绘凤,富丽堂皇。

IMG_2776

设色洒金笺 枫叶幽禽图

民国某个北大系主任,信笺也是用的花笺,这样讲究也许是特地挑的。

IMG_2777

齐白石写于自制“藤萝蜜蜂”笺

古人念“云中谁寄锦书来”今天深度互联网化,快速输入法已经让人提笔忘字。这几年,别说毛笔书信见不到了,连普通书信都很难见到了。

花笺传情,关心生活细节,关注生活美学。

IMG_2763

墨池 定制 小楷专用风景水印花笺

fg22

◈  粉系款  ◈

IMG_2750

IMG_2749

IMG_2751

◈  蓝系款  ◈

IMG_2743

IMG_2742

IMG_2741

◈  黄系款  ◈

IMG_2758

IMG_2756

IMG_2759

001

IMG_2760

IMG_2768

002

墨池 定制 小楷专用风景水印花笺

尺寸:22*32cm  规格:20张/包

纸性:半生熟

颜色可选:粉系 蓝系 黄系

价格:18元(原价20元,上新8折

精致彩染工艺,颜色优美
纸性半生熟,不洇墨,不损毫
适合小楷小草小行草等的创作

IMG_27631

商城购买链接

淘宝购买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朱友舟 ◈

朱友舟朱友舟,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系副主任,2014-2016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艺术鉴藏》、《艺术中国》等期刊特约编辑。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及书法创作》,并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2012年《鸡距笔考》获全国第九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
2014年《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
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出版的论著:

《姜夔<续书谱>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艺术学院硬笔书法考级教程》(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工具、材料与书风》,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荣宝斋出版社。

◈ 作 品 欣 赏 ◈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HyperFocal: 0


2017年3月30日

墨池学院

特邀兰亭奖获奖者朱友舟老师

映客直播开讲

详情如下

2017032306492845448

【直播信息获取方式】

1、扫描上方二维码,咨询听课详情
2、小欧、麦嘉、墨池商城朋友圈
3、所有墨池相关微信群
4、墨池APP顶部置顶图

Ps:提前下载映客APP,观看更流畅,还可以实时互动

微信图片_20170324234106

黄仁龙

【黄仁龙】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贵州省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书法家
黔南州书法家协会主席
黔南州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黔南州文广新局书法专家组组长

【荣誉】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特邀(中国书协)
北京水墨公益基金委员会提名“贵州十大青书法家”(北京)
贵州省文联文化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文联)
黔南州德艺双馨艺术家(黔南州文联)
第五届贵州“茫父杯”书法双年展监审、特邀(贵州省书协)
贵州省书协隶书培训班教师(贵州省书协)
一、二届《“黔之爱”全国书画名家作品义卖公益活动》总策划(黔南台、贵州省书协)
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中外书画百家现场挥毫活动总策划(贵州省人民政府)
全国“交通杯”、“自然人文中华情”、“水书展”书法评委

【参展经历】
泛珠江三角洲书法展览入展(广东等)
贵州青年美术书法展览书法三等奖(贵州省书协)
贵州楹联书法展二等奖(贵州省书协)
贵州篆隶书法展二等奖(贵州省书协)
贵州省专业书法一等奖(贵州画院、省文化厅)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特邀(中国书协)
“翰墨颂中华”全国书法楹联展(中国书协)
全国楹联书法展览三等奖(中国书协、全国楹协)
全军书法展览优秀奖(中国书协)
全国新闻系统书法展入展(全国记协)
中国西部书画展入展(西部11省市书协)
当代贵州书画晋京展特邀(全国政协、贵州省人民政府)
“梵净山杯”全国书法展三等奖(贵州书协)
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北京北兰亭)
西南四省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南潮北风”三、四、五、六届全国书坛精英联展特邀(书法网)
“同和杯”全国书法展(贵州省书协)
四、五、六届贵州“茫父杯”书法双年展特邀(贵州省书协)
“交通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委(贵州省书协)
“自然人文中华情”国际书法长卷大赛评委(国际书协、贵州省书协)
七、八届贵州行草书法大赛特邀(贵州省书协)
贵州26人书法展(贵州省书协)
全国名家心经邀请展(北京)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贵州省书协)
“严寅亮杯”全国书法展特邀(贵州省书协)
广东佛山全国书法名家小品展特邀(广东)
北京一峰线装书店“翰墨书怀”楹联展书联特邀(北京)
河北龙藏寺碑全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特邀(河北)
纪念“清江埠开埠600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特邀(江苏)
“金石宿约”全国金石题跋名家作品展集(河北)
“水墨金州·安逸兴义”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贵州省书协)
贵州省文联60周年书画摄影精品展特邀(贵州省书协)
中艺云筹网中国书法名家北京邀请展(北京)
“海岳风华”《中国书画》杂志社2016年书法邀请展。(北京中国书画杂志社)
金石永年——当代名家金石题跋迎春邀请展(北京泰丰汇美术馆)
相约桐城——全国20人书画展特邀(安徽)
“行云流水”贵州首届草书展特邀(贵州)
相约桐乡——2017上巳书法雅集(浙江)
汲古缀真——鲁黔书画六友作品展 (山东)
等等

【报刊】
约100篇件书法作品和理论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北京商报》、《中国妇女报》、《河北经济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中国美术市场报》、《青少年书法》杂志、《当代贵州》、《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教师博览》、《河北日报》、《河北考古研究》、《书画视界》、《黔南日报》、《名家书画报》、《上海画坛》、《黔南画报》、《东方学子报》、《大美术》等。

【主编出版书法作品集有】
1、《“交通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作品集》
2、《独坐书斋追味清明》
3、《“风雅黔南”黔南州书协30人作品集》
4、《第一届“黔之爱”中国书画名家作品义卖公益活动作品集》
5、《第二届“黔之爱”中国书画名家作品义卖公益活动作品集》
6、《第一届全国水书书法大赛作品集》
7、《“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中外书画百家邀请展作品集》。


作品赏析

微信图片_20170328162759 微信图片_20170328162803微信图片_20170328162816 微信图片_20170328162812
微信图片_20170328162820微信图片_20170328162752

4月17日

黄仁龙老师墨池学院开课

黄仁龙简版(1)

第一节课1元试听

详情请咨询您的课程专员:mochimaijia

楷书基本笔画中,我们常写的各种钩画是个难点,写重了呆,写轻了飘,今天咱们重点和大家聊聊如何写好楷书的钩。特别注意的是,文中图右附笔力走向路径,只是便于初学者参考观察,而实际练习时不应该涂描,而应该由笔毫的“弹力”来完成,这点很重要。

左向钩

左向的钩不宜太长,要饱满尖锐。

34

左向钩要注意在个字中的平衡作用。

35

竖钩

又名“中钩”居于字中者,

两旁配以撇、捺或点、竖要直,钩要短。

36

中钩的够势要略平,字方显稳。

37

弯钩

起笔尖细,弯曲而不失重心,如“乎”“猎”

38

下向钩

又称“横钩”钩与下面相应,如“室”“买”等字。

其要点在于将横画和钩的完美结合来写。

39下向钩如鸟视胸,要写的圆满而清劲。

40

上向钩

竖弯稍细,下部平钩略长,如“札”“胤”等字。

41

上向钩状如浮饿,

故被称为“浮鹅钩”,注意要把握钩的角度。

42

斜向钩

亦称“戈法”又称“斜钩”如“戏”、“武”等字。

43

斜向钩即是“戈钩”要写的流畅而劲挺健。

44

向内钩

又曰“平钩”,宜略向内弯,“心”“必”成相抱回环之势。

45

内向钩亦称“弯笋势”,要写的圆满。

须防势斜而身至。

46

曲抱钩

钩势先开展面后呈抱势,以包左,如“赐”“禹”

47

曲抱钩切不可以用偏锋出钩,

那样写出来的钩会单薄无力。

48

背抛钩

背抛钩作背向弯势,以呼应左边,如“凡”“飞”

49

背抛钩上面转角须圆劲,中间细,下抛出笔画趯起。

50

高钩

这个钩法也称为“曲尺”。如“月”“同”等字用之

51

高钩要注意转折处调锋。

52

耳钩

指“邑耳”偏旁的写法,要圆转行笔,

两尖相接,如“郎”“阶”

53

右旁耳钩的竖用悬针,左旁耳钩用垂露。

54

IMG_2730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临习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帖非常讲究,笔笔有来历,绝不妄为。

临帖的同时,王铎也写下了很多学习笔记,这些临摹心得,自成一家之言,后学尤须理性对待。

IMG_2731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

——《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他日当为亲家再书,以验所造如何。

——《琅华馆帖》(张翱刻本)之《仿古帖》后

 怀素独此帖可观,他书野道,不愿临,不欲观矣。

——《琼蕊庐帖》临《唐僧怀素帖》后

IMG_2732

▶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

——临《淳化阁帖·褚遂良帖》后

 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

——临《为啬道兄书诗卷》后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琅华馆帖册》后

IMG_2733

 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带酒,微醺不能醉,书于北都琅华馆。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后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寻获)。匪深造博闻,难言之矣。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辛巳初一日,披览是册,忽已四载。苦庐无佳,况墨事都废,偶披览辄觉稍快然。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凡画以自足,皆为河伯一流。

——《琼蕊庐帖》后

IMG_2734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足支)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今再审观,亦觉有所证。(至至)不知于堂奥殹!归之二弟仲和,则余三十年于书、于诗、于文、于字其敝精凝神,亦可概见矣。

——《琼蕊庐帖》后

 徽之书法,温润绵密,有远水流烟之致。惜不多见,载之古今,寥寥数行耳。极力摹写,瞠乎其后,始信书法非易事也。

——《琼蕊庐帖》临《晋黄门郎王徽之书》后

 书时,二稚子戏于前,叽啼声乱,遂落(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噱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

——《拟山园选集》(诗集·台湾学生书局)卷一

IMG_2735

 盖字必先有成局于胸中,……至临写之时,神气挥洒而出,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

——《王烟客先生集》

 今观公书法,根本二王变化如龙,楷之精,行之神,书所造深且如此,呜呼!公书即不深造,独足令人想见忠愤,况艺文又若斯乎。探它书,补公遗事于唐书,能无忘于后之苦心者欤?

——《拟山园选集》(王鑨刻本)卷三九之题跋二

 《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今入都,觌今础所有与予所得者,予册更胜也。将历三十年,如天宫星缠,起止次舍,时晷日眯,殆杖而后行,转以自轵。可见逸少之书与淳化帖玄微浑化,信学书者之潭奥矣。其珍摹灵林,勿亵此宝。昔人云,仙芝烦弱,既匪足雠虫虎琐碎,又安能匹时,取而味之终身焉。以测天者,步此册可也。

——《拟山园选集》(王鑨刻本)卷三九之题跋二

IMG_2736

 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

——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后

 刻仆字者,钩多渐灭,随其浸润,踵之讹也。大作笯鸾囚龙,异状纷披,不区区袭开元、大历之法矣。野火都离,枝叶渐脱。又带夫然幽冷之致,真古人不及。尝论之古“(上禾下皿)老*(左王右献),止能华人目,《钧乐》、《广散》,止能爽人耳。若能悦人神,则足下之作欤!邴原之从孙嵩,独推郑康成,仆今亦如是。

——《拟山园选集》(王鑨刻本)卷五十之《书牍·与石斋》

 山东五弦李群得善书《兰亭》,纸故墨劳,似数百年物。或以为双钩廓填,予观之曰:其不然乎,斯褚登善之为乎!临昭陵原书,世不易有也。予足迹江南北,几遍天下,惟此与颍州为第一腕所书。飞越无心,别有仙趣,若一母子而孪焉,超定武刻汴中本而止之。时虞山钱牧斋在席,亦极惊赏,且未有柳贯、邓文原诸跋在。夫世远欤,倾圯同归于尽,何物不尔,独此书特出于煤尘,岂偶然哉! 观书犹观山升岳,嫌众山之*(上山下列)*(上山下施)也。后之君子,欲见昭陵帖,观此帖斯过半矣。

——《拟山园选集》(王鑨刻本)卷三八之题二

IMG_2737

 柳诚悬用《曹娥》、《黄庭》小楷法拓为大,力劲气完。矩阴阳于羲于献,但以刀割涂加四隅耳。兹帖与《沂州》皆其特达者,谓为国工不虚。

——《拟山园选集》(王鑨刻本)卷三八之跋二

 丙戍春,过北海斋,观米海岳书,矫矫沉雄,变化于献之,柳、虞自为伸缩,观之不忍去。噫!兵燹之余,一时文献凋剥,乃仅存此卷,光怪陆离,不灭没于瓦砾。物之遇,由蹇遇亨,可胜叹耶。

——此文补刻于《停云馆帖》帖尾

 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草书杜诗卷》末

IMG_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