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明天又是万众期待周末

徐掌柜每逢周末与您相约

约

这个周末

墨池商城全面接受您的预约

团购惊喜不断~

bttttt

【活动时间】

周六周日(4月8日-4月9日)

【活动内容】

精选5款书家定制毛笔,3人一同购买,即享7折优惠

【活动产品】

/ 将错就错 冯错老师定制款 小楷行草毛笔 1支装包邮 /

01

点击团购

/ 墨池 定制 清刚一品 王长远老师定制款精品黄狼尾毫毛笔包邮 /

02

点击团购

/ 墨池 定制 晋风大 高少珂老师定制款 兼毫毛笔 包邮 /

03

点击团购

/ 墨池 栖虹大草 李双阳老师定制毛笔 大草毛笔 1支装包邮 /

04

点击团购

/ 墨池定制 毕云扬二王行草专用 极品狼毫包邮 /

05

点击团购

感叹号

【购买须知】

活动开始后,买家查看活动页面,购买想要的活动产品并支付

成功后需邀请好友参团,(将页面转发给同样想购买的好友或转发至朋友圈即可);

有效期内(开团后24小时内)购买人数达到3人时,即拼团成功哦;

拼团时间内系统也将自动为您匹配团购相同产品的买家,帮助您迅速拼团成功!

注:(24小时后,若未达到成团人数3人,订单自动关闭并自动退款!!)

点击

点击

以上图片下方链接

下方总链接

即可参与活动

商品团购链接

咨询 (4)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客服

春天伊始

万象更新

墨池商城借着东风踏青而来

带你一起开启春季“换装”之旅

问号2

你的毛笔用旧了吗

临习纸还有吗

没错

墨池商城 周五限量特卖 来了

精选纸笔 66 折

泪崩‘’

让这些个只(shua)会(liu)说(mang

虚假折扣统统滚粗

bt

八点开抢

【活动时间】

周五(4月7日)晚八点开始 截止12点

【活动内容】

精选纸笔各一款,限量各5件,66折秒杀

bt2

/ 墨池 定制 墨辉 大号 光锋纯羊毫毛笔包邮 /

dd9d284

点击秒杀

/ 大篆临习专用纸 /

9ed94be

点击秒杀

感叹号

【购买须知】

每个用户每款限购一件!
拍下订单后5分钟内未付款的系统将自动关闭订单!!
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哦!!!

晚上八点不见不散

先到先得,抢完即止!

么么哒

点击下方

链接

参与秒杀

墨池定制 墨辉 大号 光锋纯羊毫毛笔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大篆临习专用纸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客服

亲爱滴们,

有没有我呀?

怎么,想我?

为啥呀?

0

心急

接着

李双阳老师

作品《千字文》

高清大图?

timg

那么,

《千字文》100字高清大图系列

第二弹

咯!

890388646225893528

22222


还有

完整《千字文》大图

任君欣赏

2017040503315675484

怎么样?

有没有爱上小编呀?

喜欢的话,

就来给我一个大大拥抱吧!!!

000


目前

李双阳老师和冯错老师

一同在墨池执教《草书千字文》

详情如下

黑不垃圾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蓉、麦嘉或小欧(微信:mochijiemo

谈到结构变化,现代人大都从形式上进行解读,这是可以抓到的,可以分析的。魏碑、墓志,以及较前的东汉隶书,在形式的变化上都很用心,再如大师级书法家像王羲之,的确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课,比如《圣教序》这样经典的作品,在这方面也极为重视。

首先提出的是疏密,无非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构架,对汉字的空间个性处理,使结构变得活泼有趣,而不流于死板。

IMG_3069

强调上部空间

这几个字,比如“明”,有意把笔画集中在下面,使上面的空间空阔,“空”、“无”处理方法是一样的。“相”左竖向上伸展,相对下面空间紧凑,上面宽绰。

IMG_3070

夸大上下空间

“其”,极明显中间两个小横更接近,这样的处理在《兰亭序》中的“陰”、“禊”也有同样的处理,可知不是偶尔为之,造成一种疏密的变化。“無 ”,明显地造成上下空间的夸大。

IMG_3071

扩大下部空间

IMG_3072

强调右下空间

IMG_3073

扩大中部空间

如上两字,圣教序常常做有意的夸大,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这方面比较用心,在碑文中也较常见。

IMG_3074

强调左部空间

“月”是把笔画贴近右竖,左面空间空出来。“而”、“道”是强调左下部分的空间。

空间的处理,是因字、因时而作处理的,在这方面,《圣教序》给了我们极多的启示。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学古派,私意钦慕于如米芾、董其昌、王铎、何绍基等一路学古出新的路数。学书三十余年,一路过来,摸爬滚打,须臾未尝离开古帖,不同时期总在与形形色色的古人对话~~

1

 

很多老师都会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东西来教学生写字,这套东西是他们多年来一路摸爬滚打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是适合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合适呢?这值得思考。比如,现代人以及以前的老先生如沙孟海、启功,他们说的那一套对他们来说是对的,参考他们的意见会有启发,但他们所有的东西都难贴上传统的标签,他们的那套不一定都行得通。

2

因此,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更客观、更科学的方法启发大家自己去研究?我希望能为大家建立一种方法、一种思路,通过我搭的“桥”去看整个历史上的东西,通过我的指引看到一片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3

书法史的资料有几种:一是魏晋以来的名家体系;二是明清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金石碑刻系列;三是敦煌民间残纸墨迹。第一个系统唐以前的资料极度缺失,中间很多环节断掉了,后两个系统大都是善书者而书,特别值得研究,可以作为第一个系统的补充。但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信息,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的信息,这些信息加起来太庞杂,我们该如何脱离固定模式去认识它?创作上可以从上千个信息里抓到几十个信息,甚至把一两个信息并将其无限扩大就可能成名,但从研究上这样的认识方式可能会片面。

4

认识东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感觉的方式,一种是描述的方式。比如一本帖,我们怎么去认识它?大部分靠感觉,模模糊糊的,很虚无。人的感觉很多时候是不准的,而感觉又受思维框架影响,不可靠。历代人想了很多办法想把书法说清楚,但把目前所有的概念加起来,也只是说了很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是说不清的。邱振中说书法研究的意义在哪里?前人描述书法,只能说清百分之五,他想提高到百分之七,那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贡献了。

5

这个定位很对,没有一个人的感觉能把所有信息打通,每个人感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就看你敏感不敏感,有没有想象力。想象力有很多种,你能不能从刻帖想象王羲之墨迹的面目?能不能把这个字的结构想出另一种样子?

感觉的好坏,首先是天赋问题,其次是生理问题,这些都不是学习能掌握的。

6

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那些通过学习能把握得住的。历史上有一个说书法的系列,是充分利用中国语言的策略,任何人都可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到这个语言体系里去,形成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上古时候,造字的人感应到了某些东西而造字,这是李泽厚研究过的—美的积淀。怎么积淀?天、地、人的某种道理暗合到文字造型里面。早期的人看书法就像看物象,汉代人说的“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之类的话,是他们那时看书法的方式,那时没有什么“中锋”“侧锋”,他们用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感受来表达对书法的理解。

7

后来又转换到人伦品鉴方面,魏晋时代有“九品中正制”,这在《世说新语》里多有保留。这些人伦品鉴方面的语言流行于上层士族,渐渐地就会用这种观念去改造他们的书法品评观念,王羲之的书法就深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再后来又提出神采论。魏晋时代的书法论述实际上还是模糊的,但在逐渐精确,概念若有若无,处在模糊与清晰之间。虽然还没说到书法的具体东西,但笔法、墨法、章法全都包含了,他们用一种混沌朦胧的方式把这些我们今天看来很抽象的概念全包含了进去,这个很厉害,是最高级的。章祖安有篇文章提到关于书法鉴赏的“模糊反精到”的道理,说的就是这个。后来慢慢分化,词汇越来越多,分析越来越具体,但离书法的本质反而越来越远。理性越来越发达,感觉就越来越迟钝了。理性的概念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8

鉴定学里有“观气”一说。从唐代开始,儒、道、释、文学、兵法、音乐、舞蹈等领域的语言都被借鉴来说书法,如苏、黄、董用佛法说书法是典型的例子。文学理论词汇对书法影响很大,所以研究书法还得看些文论。总之,神采论的语言都是虚的,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现在中国人看得懂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古代汉语的语境系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9

古人也偶尔谈形质,如唐代的一些技巧性的书论,往往假托于名人名下,大谈笔法、结构、执笔之类,这些东西就像今天充斥于书店里那些学书速成秘诀之类的出版物,是针对普通人的。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不这样说,因为彼此的高度相差不远,他们喜欢说虚的,跟打暗语一样,一句话就能把人给震住。可悲的是我们的古汉语能力太差了,说到形容词,只会用粗犷、豪放、纤细这样的几个,古人看了会笑话的。词汇量一低,感觉力就不行,就体验不到古人细腻的感悟。季惟斋的《书史》写得好,他用综合的古代人文系统的词汇说书法,他的词汇量很多,且都有来历,都很准确。

10

现代的书法理论不是这个方法,他们要精确、要分析、要科学,从客观形质上进行描述,建立起一个框架,虽然论形质的词汇越来越发展,但大部分却很难触及事物的本质。如古人论笔法有起笔、行笔、收笔、中锋、侧锋、留、驻、蹲、内擫、外拓等,讲章法有“一字为一篇之准”“如众星之列河汉”“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计白当黑”等,而我们现在用的更多的则是点、线、面、空间、角度、节奏、中轴线等。古代的概念符合书法原生态发展,现代的概念将书法拉到和美术造型等视觉艺术共通的层面来分析。与中国人偏感性、讲内在体会不同,西方人喜欢具体化分析,这样就把书法片面化了。当我们放弃了感觉和体悟,由老师灌输这些概念的时候会贻害无穷。现在书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此,学生没有体悟,只从概念入手,得到的只是一鳞半爪,都是碎片。我们把认识书法的那种“模糊的”“唯观神采”的方法丢掉了。现在老师一上来就教学生各种概念,一教,学生的注意点就会在这个概念上,就不会直觉地去发现问题。当学生缠在概念里就会产生弊端,造成书法最后徒有形式,创作模式简单化。

11

中国的艺术有其特殊性,比如京剧、昆曲、古琴、中医,这些都不能用西方的词去分析,否则就是隔靴搔痒。把一个特殊的东西拉到一个共通的层面,实际上是降低了这个艺术的档次。书法先要进入普通平台,然后再超出这个平台。书法在普通平台时是造型艺术,但到了特殊的层面就不是了,用西方艺术中的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是说不通的。我们要从本质上考虑书法,不要在小问题上纠结。

12

以上只是大略梳理了从古至今人们阐释书法的基本状况,各种理论都有自己的利弊,从虚到实、从模糊到越来越精确是大概的趋势,任何的语言描述都有利于认识书法,但也都存在陷阱。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学习,广泛理解各种理论所使用的词汇以及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又不能丢掉直观的、不依赖于理论认识的、一种更原始的感悟方法。经过这样打磨的脑袋,才会通达,不拘泥于某些成见,才会更理智地吸取、判断别人具有独特价值的各种学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种感悟与描述机制。

13

 

 

 

 

 

中国书画艺术首重用笔。然而,许多人将“用笔”等同于“笔法”,忽视了“用笔”中与“笔法”同样重要的另外一个部分—-“笔意”。

明人李日华记载:“尝闻白石翁集画一箧,俱未点苔,语人曰:‘今日意思错钝,俟精明澄澈时为之耳’”。写意画中的“点苔”是需要笔法的,但如果仅仅掌握正确笔法就足够的话,为什么作为一代大师的沈周还必须“俟精明澄澈时为之”呢?

书法中对于“笔意”的重视,似乎是从北宋开始的,所谓“宋人尚意”。米芾说:“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苏东坡则更进一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甚至把“笔意”放到了“笔法”之上。

IMG_3064

然而,魏晋的钟张“二王”难道没有笔意吗?与他们相比较,宋人的笔意已经显得有些“刻意”了。将“笔法”与“笔意”分开来探求,其实正是“道术分裂”的表现。对于“书圣”王羲之而言,“法”与“意”只是浑然一物,“法”中有“意”,“意”中有“法”,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到了唐人,就侧重于“法”的完备。“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实际上是指他们在笔法上的“集大成”。既然“天下之能事毕矣”,路还得走下去,于是宋人就把“用笔”中的另一件事—-“笔意”,大声地提倡了出来。

唐人重“法”,而未始无“意”;宋人重“意”,也未必无“法”。只是用心的重点不同,一隐一显而已。问题在于,法度如同礼教,是约束人的,笔意之“意”,却容易理解为“随意”之“意”。苏东坡喜欢说痛快话,他的“我书意造”与“点画信手”,就颇有“个性解放”、自我作主的煽动性。有人说,“宋人尚意”直接导致书法法度的弛坏,也是不无道理的,只要看看宋代文人士大夫书法功力的平均水准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所以到了元代,赵孟頫看不下去,出来复古,重拾笔法传统,矫正书画领域普遍存在的“率意”之弊端。

IMG_3065

笔法问题是个超级麻烦的大题目,书论画论中聚讼纷纭,这里不打算展开讨论,倒是想谈谈有关笔意的问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匠气”一词,可以说是对一个画家最为负面的评语,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书卷气”、“士气”。导致这两者间判然分别、势同冰炭的,不是笔法,而是笔意。

还是引用苏东坡的另一句名言—-“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得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士人画”之所以好,在于有“意气”,“画工画”为什么让人“看数尺许便倦”?原因是“无一点俊发”,也就是缺乏“笔意”。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极力推举南宗画,也是从笔意出发。他认为一旦落入“画师魔界”,则“不复可救药矣”。

这中间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士人画”、南宗画的笔意到底高妙在何处?二是为什么画师画匠们无法掌握这种高妙的笔意?

历来对南宗画笔意的描述,可以用“虚灵微妙、随机生发”八个字来概括。清人恽格曰:“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虚灵微妙”也好,“揣摩不得”也好,都是强调用笔的灵变不拘,不得有固定的格式、套路与趋势,“纤微要妙,临事从宜”,就如金圣叹论文章“笔势如龙蛇夭矫不就捕”。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产生“如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效果,否则,观者兴味索然,自然是“看数尺许便倦”了。

IMG_3066

《洛神赋》图

曹子建《洛神赋》描摹神女姿态,有“动无常规,若危若安;进之难期,若往若还”一语,可为一切艺术之圭臬。

古人论用笔多用“松秀”二字。画匠的问题,是终其身得不到一个“松”字。这个“松”字,究其本质,也是“虚灵微妙、随机生发”的意思。

美国学界权威的中国绘画史专家高居翰,在《江岸送别》一书中探讨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绘画史提供了无数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受过严格技巧训练且笔法精确的职业画家,一旦试图让“笔随意走”,仿效文人画法所特有的“较轻松且有点任性的意味”,反而是流于一种“紧张的矫饰风格”,其笔墨线条突兀而急于标新立异,“似乎是因为过于明显地想得到生动的效果所致”。

IMG_3067

一个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松”字,既是画匠们的仇敌,为什么总是克服不了呢?“书卷气”、“士气”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紧张”、“矫饰”、“突兀”、“急于”、“标新立异”、“过于明显地想得到生动的效果”,从高居翰对职业画家笔意的这一连串描述不难看出,笔意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作者的心态。当笔法掌握之后,真正在使转那支笔的,不是手腕,而是心意。

虚灵微妙的笔意,来自虚灵不昧的心性。王阳明《传习录》曰“……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当心达到“虚灵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宁、抱一、虚静的时候,就能体察到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容自由地应对万事万物。

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可无不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用来印证这一道理。

IMG_3068

笔意高妙与“书卷气”之间的深层逻辑在于:读书明理是心性修为的可靠途径之一。我们经常强调的书画家要读书,目的不是成为掉书袋的老学究,而是通过读书变化气质,涵养心性。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话听上去虽有点高标准严要求,却道出了一个事实:读书与否既可以反映在面目言语,自然也会流露于你的笔下。

IMG_3057

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学生目标是普通话水平达标,口语表达清晰达意,交流顺畅;掌握相应学段应知应会的汉字和汉语拼音,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朗读水平和书写能力,高校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具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IMG_3058

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下发的这份意见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高校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这句意见不仅凸显出对高校书法艺术的重视,也是一种教育责任。但是高校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凭空就可以出现的,需要从长计议,久久为功,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实践,这样才不至于让这句意见成为一句空话。

IMG_3059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这种艺术不仅展现书写之美,也展现出汉子之美,可是对于这种艺术,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教育缺失,更别提培养书法鉴赏能力了,这与一些学校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重视不无关系,也与当前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校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追逐成绩名次,不仅剥夺了学生的书法艺术培养和锻炼,更不注重学生的书写质量和能力,在这种情形下,书法艺术没落,鉴赏能力缺失就不足为奇了。这不仅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残缺,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败笔。

IMG_3060

正是意识到这些危机,教育部才会提出这种意见,希望引起各级教育部门额教育机构的重视,加强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前提是让学生有时间接触书法,了解书法,学习书法,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书法书写培训,比如开设一些书法书写课程,比如开设书法鉴赏专业等,以此来提升高校学生对书法的认知。

IMG_3061

当然,仅仅在高校开展这些功课还不够,书法鉴赏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和艺术积淀,这就需要将教育前置,在中小学生时期就注重学生的书法艺术培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书法艺术,比如,可以通过开设书法课,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书法作品进行品评,或者邀请书法家进行授课等,唤起学生对书法的向往,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

IMG_3062

书法鉴赏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品评的能力,还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个人魅力,书法鉴赏,常常需要气定神闲的情境下进行,心无杂念,戒骄戒躁,身心专注,细细品味,这时候,通过一个人对书法的品评和鉴赏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品位,甚至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行、情趣和性格,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可以说,书法鉴赏蕴含着很多哲理元素,也是在培养人的参悟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这点来说,书法鉴赏能力不仅仅是教育范畴,也是文化范畴,更是社会范畴的课题。

IMG_3063

IMG_3044

丁酉桃月,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也。随言恭达师及同道东渡扶桑与日本书友共襄”中日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此展以”仁泽无疆”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经典为书写内容,以书传道,以道结友,以友睦邻。深受中日同道与媒界关注、好评。遂诗一首以誌!

 《赴日本书法交流感怀》

端为扶桑樱未开,

枝头深浅意难猜。

果将仁爱同园种,

岂独书家赴约来?

胡秋萍于京华听花堂

IMG_3045

仁泽无疆--中日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开幕现场

IMG_3046

胡秋萍教授现场书写《鸿喜云集》

IMG_3047

胡秋萍教授与日本电影表演艺术家中野良子(真尤美)

IMG_3048

胡秋萍教授与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观看展览

IMG_3049

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胡秋萍教授作品前驻足观看

IMG_3050

鸠山由纪夫与胡秋萍教授

IMG_3051

胡秋萍作品欣赏

IMG_3052

胡秋萍作品欣赏

IMG_3053

胡秋萍作品欣赏

IMG_3054

胡秋萍作品欣赏

IMG_3055

胡秋萍作品欣赏

IMG_3056

春中喜王九相寻

【唐】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IMG_3037(20170406-170510)

【冯错试纸】

盂珠

【晋】乐府古辞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识。

IMG_3038(20170406-170533)

【冯错试纸】

玉楼春

【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IMG_3036(20170406-170441)

【冯错试纸】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IMG_3035(20170406-170408)

【冯错试纸】

放大镜

欲知花笺何处寻

小编遥指墨池商城

IMG_2999

花 (1)

IMG_2995

花 (1)

IMG_2994

花 (1)

IMG_2997

墨池 定制 春花款描金花笺

尺寸:22×32.5cm

规格:每袋20张  纸性:半生熟

价格:16元(原价20元上新8折

选用优质半生熟宣纸加工而成,
底色洁白而不刺眼,
下笔流畅而不洇墨。
描金框线搭配精美花朵图案,
颇有诗情画意之美,
是小楷小行草创作的不二选择。

诗人

读几首春天的诗句

让我们与春季的美好连接起来

今天

小编和你一起领略

春天的诗意~

【购买链接】

商城入口

淘宝入口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