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385

明.宫廷毛笔

毛笔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诗词书画、历史典故皆因有毛笔的记录才能炳耀其彩,所以毛笔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历代以来能够被妥善保存并流传至今的毛笔都殊为不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完善精美的毛笔也逐渐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若是出于制笔名家之手或曾为历史名人所用,则其艺术价值更不可估量。

正因如此,毛笔的收藏,并不是毛笔的笔头,而是笔杆。

IMG_3386

漆地金龙点螺笔

清代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管是毛笔收藏的重点,因为毛笔不易保存,笔毫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更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笔管上。故宫收藏的明代“龙凤管笔”便是经典代表。笔套均匀上有髹黑漆,然后用彩漆描绘。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在惊涛拍岸、山石耸立间,苍龙凌空飞舞,腾云戏珠,气势磅礴。

IMG_3387

雕漆松下高士笔

尽管笔杆制作材质众多,而用竹做笔管则被人们认为是最为实惠和文雅的方式,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随着明清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竹刻毛笔也成为了竹刻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仕女人物等,能够充分体现竹刻艺术家的才能。因为竹刻技术并非一般庸俗之辈所能为,所以即便是竹刻大家也常常望之兴叹,所以竹刻毛笔在当时制作量特别少。再者,竹刻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

IMG_3388

翡翠竹节笔

近年来,竹刻毛笔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稀缺性,逐渐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一支民国的竹刻毛笔市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两代的竹刻毛笔大都价值万元。而在拍卖市场上,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后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6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估价8万到12万元,更是以99万元的高价成交。

IMG_3389

清-民国 竹製粗管毛笔二十三支

IMG_3390

清 紫檀笔两支

IMG_3391

白玉管大毛笔

IMG_3392

青花五彩婴戏笔

IMG_3393

剔漆如意云纹笔

fffffff

如果墨池做一支可以收藏的笔杆,你会感兴趣吗?

笔厂

Ladies and 宝宝们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看脸的时代

微信图片_20170417114818

找对象看脸

说什么一见钟情,前提是长得好看

如果长得帅,十里桃花处处开

只要长得美,三生三世你说什么都对

工作看脸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跟好看的人一起工作,积极性都会翻几倍

上班不一定是为了工作,还可能是为了看到ta的脸

微信图片_20170417114825

人看脸大家都知道,那你知不知道

买宣纸也要看“脸”

墨池商城

周一福利来袭

微信图片_20170417115634_副本

3款高端高颜值宣纸任君挑选

微信图片_20170410134304

1

点击购买


2

点击购买


3

点击购买


这么划算的事,只在墨池商城

微信图片_20170417121409_副本

要不要剁手 你说了算

爱书法

就来墨池商城

→商城总链接

→淘宝总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它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义。“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其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遒劲而内美。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所以,《十七帖》整体中正平和,又不失生动。既可作为技法训练的基础法帖,也可为草书创作延展空间。

IMG_3344

IMG_3345

IMG_3346

顾柯红临摹《十七帖》

视频

点击查看视频

▽ 临摹作品整体

 IMG_3347

▽ 作品局部(迟此)

IMG_3348

▽ 作品局部(峨眉)

IMG_3349

▽  作品局部(至时)

IMG_3350

▽  作品局部(汶领)

IMG_3351

顾柯红讲解《十七帖》

视频

点击查看视频

▽ 讲解范字局部(端)

IMG_3352

▽ 讲解范字局部(单)

IMG_3353

导师简介

IMG_3354

顾柯红

笔名柯渱

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

201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获美术学硕士学位

导师胡抗美先生

师从汪为新先生学习绘画

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

河北美院特聘教授

河北美院顾柯红书法工作室导师

书法作品及论文发表于

《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

《中国书法》《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书画名家报》《东方艺术》《品鉴》《中华书画家》等专业媒并作专题报道

举办

“空香万里——顾柯红书法展”

“暗香浮动——顾柯红书法展”

“生香真色——顾柯红书法展”

“洗桐掇花——顾柯红书法展”等书法个展,以及参与国内国际各大书法联展

出版发行《顾柯红书法作品集》

 诗文集《这样》

《中国当代名家书法小品——顾柯红》

5月9日19:00

墨池学院导师顾柯红

为您讲解

《十七帖》的赏析与临习

详情如下

海报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333

执教老师:王勇、毕云扬、胡飞

一、招生对象:18及18岁以上成年人,身体健康,具备一定书写水平,期待上国展的书友。

二、教学目的:针对近期展览,集中解决学习中从临摹到创作的问题,国展作品的内容选定、形式确定、章法设计,打造2件以上作品。 

三、授课方式:集中面授(国展作品的详细分解)

四、集训时间:4月29日–5月1日(共三天),每天08:30–21:00

五、上课内容:临创转换(一对一根据每位学员自身的情况打造作品)

六、上课地点:武汉市武昌区南湖创意天地9号办公楼13楼 

七、招生人数:15–20人(少于10人不开班)

八、费用:1500元/人,提供练习用纸墨,其他工具自备。

九、要求:每位学员至少带一幅临摹作品和一幅创作作品。

十、食宿自理。

十一、学员待遇:每位学员赠送斋号一幅(三位老师其中一位题写)

联系人:王勇老师

微信号:yiyuan13871276113

支付宝:13871276113(电话同)

缴费银行账号:6217002870049844531(建设银行)  

开户人:王勇

往期精彩瞬间:

IMG_3357

IMG_3358

IMG_3359

IMG_3360

导师简介:

王勇

IMG_3361

王勇,字逸远,号见山斋主人。1980年生于河南固始,现居武汉,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协秘书长、武汉书协理事、武汉青年书协理事,武汉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入围湖北省百名优秀书法培训人才。

近年入展获奖情况:

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08年湖北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2009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09年武汉市第二届书法篆刻展铜奖

2011年武汉市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

2012年书法报书法海选2010~2011年度佳作奖

2013年第三届宋璟碑全国颜体书法展优秀奖

2013年湖北省纪念省书协成立30周年作品展

2014年湖北省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

2014年第三届湖北书法艺术节?首届湖北书法小品展优秀奖

2014年武汉市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书法展优秀奖

2014年首届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丝绸之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14年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15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15年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铜奖

2016年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2017年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


IMG_3362

IMG_3363

IMG_3364

IMG_3365

IMG_3366

IMG_3367

 

毕云扬

IMG_3368

畢雲揚,号逸楚堂,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弘堂书社社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师。书从篆隶入手,于峄山、礼器、石门、北碑等均有临习,行草用功于唐宋,上溯二王手札、《大观阁帖》,兼习小楷取其静气。以篆隶养笔,得其朴厚、方整。拓而为大,不规规于摹拟,得其风韵,散逸。偶有参展,只为一记。唯有久久为功之日课,为求索经典之上上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荣获优秀奖(草书最高奖)

全国首届‘乾元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孝行天下·埇桥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湖北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优秀奖

湖北省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湖北省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湖北省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烽火科技杯”书法篆刻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第五届书法教学成果奖优秀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五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湖北省第四届“黄鹤奖”书法篆刻展

湖北省“12.4”法制宣传日首届书法展三等奖 

湖北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书法报》第四届全国书画优秀指导教师名师展 


IMG_3369

IMG_3370

IMG_3371

IMG_3372

IMG_3373

 

胡飞

IMG_3374

胡飞 ,字子翥,号羽者,瓦斋。1988年生,武汉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武汉书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青年书协理事、湖北省书画家协会理事、中流印社社员、弘堂书社社员。作品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获2013-2015年度书法报海选佳作奖。入围湖北书法百名优秀人才项目。

获奖入展情况(中国书协):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最高奖)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二届“妈祖杯”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二届手卷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中国书协)

湖北八届省展优秀奖(最高奖)


IMG_3375

IMG_3376

IMG_3377

IMG_3378

IMG_3379

—— END ——

1

陈海良,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


问:请谈谈“展览效应”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陈海良:展览是现代文化发展、展示的一种重要形式。他的现代性、事件的唐突性对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来讲是始料未及的。当书法的自娱性被削弱、传统社会中在科考等场合的实用性被抽离,书法的发展便不自觉的与“展览”这种现代文化形式达到了天然的融合,而艺术品在展览中的优劣或艺术发展中的问题等自然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书法也是一样。书法的展览效应就是当下的一种审美导向,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效应;书法的展览效应或者可以说是展览主导者发现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究或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观性引领。所以,书法展览的作用从一开始就遵循着这种现代文化形式的制约。不仅仅这样,书法在当今的文化环境中又找不到在传统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从表面上看,“展览”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在当今书法创作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展览就没有当今中国书法的发展,所有的一系列有关的活动都是通过展览来推动、展开,诸如书法教育、学术争鸣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当时展览举办者的初衷并非想到什么效应,或者是百家争鸣,或者百花齐放。但是,展览这种文化形式的自身作用却在扰动着人们的视野。还有,作品在展览中的优劣性带来的“竞技”性倾向不断的凸现。另外,展览的评奖机制也在激化着“效应”的不断放大。展览自身的“效应”性、“竞技”性倾向、“评奖”机制等所催生的“功利性”也由此显现。展览效应的本身是良性的,可当功利性的作用被不断放大就影响书法自身的发展。当今书法的发展基本走向了功利化的一面。所以,书法的创作很难反映作者的真实性情,为了取悦欣赏者,甚至为了“全国会员”不惜抄袭,东施效颦,完全泯灭了个性,这不能算是创作,只能是“拟作”,凡事展览效应下的创作都是“拟作”。凡是展览效应的制造者都成了“灵魂”人物,只有他的创作才是“创作”。

2

问:你现在还参加“国展”吗?为什么?

陈海良:我从1998年到2007年,一共参加了十年的展览,从一个新手成为了老将,参加了十二次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种展览,其中8次获奖,而且都是大奖,我心满意足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从来就没有追风”,没有受到“展览效应”的感染。写字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获奖是自己创作路子正确与否、是否符合书法审美基本范围的一个验证,既然已经从各个角度检验了自己的创作实力,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走自己的漫长之路。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是书法发展的未来,书协组织展览也是通过展览发现人才,让他们尽早成长起来,而不是整天去获奖。

问:你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书法墨法”的,请谈谈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极其具体运用。

陈海良:墨法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理论研究中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在中国书法中确很难得到一致的认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各说各的理,基本没有统一。只是近代的黄宾虹、林散之尤其注重墨法,他们继承了明清以来用墨法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书法墨法不仅使书法增加了韵味,还丰富了笔法,由此不断的改变汉字的造型,大大丰富了书法的审美元素。不仅如此,也使得书法的现代气息不断增强,它是书法艺术在当代文化的转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至今懂墨法者寥寥,只说说说而已。我也在不断的探索,谈不上什么应用!因为我的论文还没有出版,出版以后,同道们可以多加指导。

3

问:你精于“二王”书风,请谈谈在书法创作中如何解决“二王”放大的难题。

陈海良:二王的放大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技术的跟进是不能实现。一个小娃娃把他放大就成了大人吗?同样书法也是如此!它需要技术的、审美的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包括笔法,诸如二王以铺毫为主,起笔用侧锋,注重转折中的顿挫,起收较为细腻,运笔以指腕为主。而大字就不同,不仅用这些笔法,还常常掺入绞锋、刷笔、圆转等笔法,用笔常以指、腕、臂、肩的同时并作来完成笔法或运笔书写全过程。还有,章法的要求也不同,大章法与小章法是不同的,犹如打仗,打一个长春和打“辽沈战役”是不同的。大作品需要章法处理中的大的框架、构架,它需要有建筑学的原理!由此来组合每一个个体,每一行的运作。而这恰恰是小作品所不能拥有的,也没有训练到。小作品犹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像山泉的叮咚作响,而大字作品则如长江、黄河的迸涌,浩浩荡荡,就是境界也完全不同,怎么一个简单的“放大”了之?!

问:“二王”风靡当下,请分析一下当前以“二王”为主调的书法创作的得与失。

陈海良:当下的二王书风是二王书法的延续,也是当今中国书法“风阵”(信札风、王铎风等)中的一员,也是最后的一阵风!因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风,因为都“疯”过了!以后可能是一种乱象!但大师可能就是在“乱象”中产生!庄子说“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以前的都是铺垫,他们是最大的牺牲者。

二王是中国当代书家了解真正笔法的最后的“桥头堡”,以前的“风”都是基础,但也锻炼了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以及收藏什么样的书法的鉴别能力!为什么现在的书家在二王面前是如何的脆弱、那些“鬼怪式”的形式在二王面前像个小丑,甚至立即改变自己的初衷了!这都是二王的魅力。但毕竟使得人们理解什么是笔法、什么样的书法是书法的奥秘,使得那些“乱写”、“胡写”的书法没有了市场!但是,二王的魅力太大,以至于人们不自觉的以此为乐,渐渐使得人们失去了个性,从而也失去了书法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书法不仅仅是二王。同时,也牺牲了那些具有才华但没有思想的作者。历史总是有那些悲剧组成的!

4

问:你是如何理解书法之“法”的,在创作中如何解决“法”的制约与“我”的表现之间的矛盾?

陈海良:书法之法有两种。一是技法,二是心法。技法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必要手段。技可以学,而心法则须由个人领悟。有的人就只会跟风,只会被展览的效应推着走,就不会去制造“效应”。也有的人就只会“技”,佛家有句话“过河须用船,登山不用舟”。

可是,由于书法经历了“五四”、“文化大革命”以后,书法中的“技”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往往把汉字写成“唐楷”还成,写得很像米南宫、王羲之就难了,大草就更不用说了。而写成米南宫、王羲之样式的人也只是“描摹”、摆布他们而已,他们书法中的“肌腱”、“脉络”还没有找到,更谈不上创新!

书法之法总的来讲为笔法、章法、墨法。笔法包括各种书体的用笔之法以及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笔法组合。
你说的这种矛盾可以用一句换来讲:发乎情,而止乎礼。但情感是主要的,技术是情感的基础。

问:你如何看待书法中的个性及风格?

陈海良:书法的个性就是自己,每个个体在社会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的书法风格就会差不多呢?一句话,就是对技术的不够了解,不够丰富、不够多样、不够深层,仅有几招是不能变化样式的,如同武术,只知道一套棍法,想要变化“棍法”、变成武术家,那时痴心妄想,因为那还是一套棍法,没有“异趣”,更何况我们大多数“书家”连一套棍法都没有,甚至只知道一套棍法中的几招,就像只知道“二王”笔法中的几招,那怎么能成为“书家”呢?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审美取向,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个性反映着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风格也蕴含着不一样的个性魅力。所以,我们看齐白石的作品,一看就是“老齐”的,说明他作品的个性化语言很强,但每个时代的风格有所区别,有早期,有晚期,但个性化的语言没有改变。

5

问:你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中锋用笔,那么你是如何理解中锋用笔的?

陈海良:中锋是强调线条的力度,力度够了,何须中锋,古人喜用侧锋,中侧并用。

问:为什么还要继续读博士?是为了披上这层“虎皮”而后书法作品价格高涨吗?我清晰记得在北京机场,你曾经同我与林峰讲过,考上博士后,你自己修改润例一事的,当时你还颇为得意的。

陈海良:我于2002年就准备想考博士了,苦于不知考谁的!读博士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想要充电,一个正规的充电形式。我干什么都要正规,这是我的做事方式,不搞野狐禅。二是我的精力充沛。我不求仕途,除了创作还是创作,寻找一个正规的学习机会是机不可失,适逢其时。读完博士正好四十岁。至于什么市场是我始料未及的,那时“战利品”。

问:攻读博士学位后对你书法观有改变吗?如果有,请具体谈谈。

陈海良:攻读书法博士的目的就是充电,想要学习,不过是想找一个较为正规的学习方式而已。不过,通过这种学习,懂得了如何来研究书法的有关问题,以前是感性的来处理一些问题,现在会应用各种手段来证实自己所走的路是否正确,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就是说,读了博士以后,对书法的研究能力增强了!

6

问:你怎么看待书法与学养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当代有文人吗?有人标榜自己的书法是“文人书法”,还有人强调什么“艺术书法”,你认为你的书法是什么书法?

陈海良:大凡书法家都是学问家!关键是他是不是真正的书法家。古人讲: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养、如其学,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学养是成就书法的一个方面,没有绝对关系。书法的大道需要自小的童子功,也就是基本功,基本功不行,最好的修行也不能成就书法。即便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内涵的书法作品,假如有着高超的技巧,还能让人观赏一下;而一件文采飞扬的文字记录,假如书写技巧较为恶劣,也实在惨不忍睹!学养可以使书法更加丰富,是提升书法作品境界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但最好的学养也弥补不了拙劣技巧所带来的尴尬和无奈,因为这与书法无关,近是一种文字记录。

标榜“文人书法”的人也是在逃避书法的技术问题。以为文人的书法技巧较低,而强调文采,实际上传统文人的书写技巧是今天的大部分书家所不能具备的,传统文人都要参加科考,小楷不行是难能过关!我们今天又有多少书家的小楷可以看呢?!能写一手娟秀的小楷,即便是“馆阁”的,我就佩服他写的是“文人书法”!

还有“艺术书法”,艺术书法的提法有些问题,但提倡者的用意非常明显,他想有别于普通的书法,因为现在“会拿毛笔写字”而自称书法家的太多了!

我的书法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书法,没有任何粉饰,是我心性的外显。

7

问: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最缺少的是什么?怎么来弥补?谢谢!

陈海良: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书法最缺少的是“技法”!从理论的角度对书法的解读已经太多太多。这就好比我们都知道“华山论剑”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走到“华山之巅”,一切都是徒劳!

我们现在的“技”是什么呢?从爱好的角度出发,自以为是地掌握了一些;或者从朋友那里偷学了一点;即便是从院校里学了一点,也是不够全面的,更何况现在从学书法的角度来讲,真正值得信赖的院校又有几所呢?都是挂着书法的幌子,暗地里贩卖着自己的私货!这种缺憾很难弥补!只能看各位学兄、各位同道、各位后学的运气了!就如同《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杨康了,修道不同,机缘不同,都是练武的,结果有着霄壤之别。

——END——

4月17日来咯

你准备好了吗?

快来看墨池直播

盛世名家系列管峻篇:人生“楷”则

管峻照片

♢ 管峻 ♢

1964 年出生,江苏滨海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兼书画委员会主任。

11111

管峻  草虫小楷 38cm×50cm

管峻  竹 140cm×280cm

管峻  简帛书条幅 240cm×110cm

管峻  隶书条幅 220cm×110cm

兰花 65×40cm

梅 280×140cm

清人登泰山诗

未命名

未命名1

4月17日下午15:00

墨池映客直播

管峻1

【直播信息获取方式】

1、扫描上方二维码,咨询听课详情

2、小欧、麦嘉、墨池商城朋友圈(微信:mochimaijia

3、所有墨池相关微信群

Ps:提前下载映客APP,观看更流畅,还可以实时互动

余秋雨,浙江人,中国当代最著名学者、作家,作为“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五千世界名人录》的大文豪,他对书法的热忱,鲜为人知。且不说他的书法水准怎么样吧,但是具备一定书法基本功的余秋雨,有不少关于书法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1

书法实在是我们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简要读本。如果说它简要的话,并不是说它浅,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图像一看就知道那个人的人格结构。所以我们如果有机会练练书法,读读书法,追一追书法,崇拜崇拜一些书法,我们的浑身所谓的书卷气就会大大增加,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出现新的等级。

我在给北大讲课的那一天,讲的题目是“请记住这个名字”,你们在讲唐代文明的时候会记住李白,会记住杜甫,会记住王维,会记住很多很多重要的诗说,我说请记住颜真卿这个大书法家。

我很少找得到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极其关键的时刻,要用自己的战马来抵挡孽贼,而最后文笔又可以扛起整个中国书法史和整个中国文化史的重量,这就是颜真卿,我对这个人的尊敬是无与伦比。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基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光辉灿烂的一个书帖。王羲之后重新写过好多遍《兰亭序》,但是都没有他写得好,好象有天光照耀,有神秘的力量操纵了他的笔,让中国有了最好的书法《兰亭序》,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当中要记得的。

我出生在浙江,又在浙江长大,小的时候我们家虽然文化很盛,但是钢笔不流行,所有的人都在写毛笔字,小的时候数学课用的也是毛笔。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这个家乡对书法应该说有一点点小的根基,我的妈妈,我的外婆毛笔字都写得很好。

2

我看到有很多年纪非常老的书法家,字越写越好,这是看得出来的。有的人我们看是年轻的时候字有骨力有气派,到了老的时候,怎么就懈了。至少有三个书法家,当他在60字以后他的字懈掉了,但是更多的书法家是越写越好。把早年的苍凉放进去,那真是人间绝藏,那真是千古妙笔。

练字练到自己身心自由的时候有一个最容易产生的毛病,就是太流畅了,就像古代的帐房先生写字一样,或者是过去的一些代客书写信的那些人一样,他写得非常流畅,没有任何障碍,你以为是好的,其实毛病就产生在流畅之中。书法到了太流畅的时候,他学会了,就油了,到了油和滑的人,你再棒也已经堕落了。

我曾经有一篇文章《笔墨祭》里写过,古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练字,就像我们当代的女孩子练健美,一定要把身材练出来一样。古代的书法就是现代的身材,差不多的。

在你寻找到自己的风格的时候,很可能是你把三个人的大师的书法的东西融成了一体,这个可能性是最大最大的。你取了他的这一部分,又取了他的那一部分,我所说的取并不是勾取他的,纳取他的,而是他的神,他的形,他的骨,他的一种风范,他都合在一起了。

我一开始喜欢王羲之的字,这个和我的生活的环境有关,和我接受的教育有关,后来我特别喜欢颜真卿的字。每一个练书法的人练过了楷书和比较靠近楷书的那种阶段之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去选择了,这个时候是你生命潜在能量的一种释放。

练帖的时候切记要以空灵的心情进入,而不要带有过多的习气,开始的时候不要练那些风格过于明确的那种帖,一开始不要这样。最后你练了这种风格以后,大家就觉得你这种风格的模仿者,你自己没了。这是练字的第一个关口,练帖。这个花一点时间,有空的时候练练,它会沉淀在那里。

临帖开始的时候,我倒是建议楷书和行书都可以练,不要急着练草书,有一些年轻朋友看到龙飞凤舞特别有吸引力就开始练草书或者是练一些接近草书,行草,这个暂时先搁一搁,练比较端正比较严肃的那些字体。康德讲过,“美其实是对于实力的一种超越”,如果完全处于一种实用状态的话,它恰恰是对美的一种侵害。

3

今天看上去我们用电脑了,即使不用电脑,也用钢笔了,很少有人用毛笔去写,好像已经不实用了,这个我想跟广大的网友讲一讲,摆脱了实用有可能使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康德讲过,“美其实是对于实力的一种超越”,如果完全处于一种实用状态的话,它恰恰是对美的一种侵害。

书法实在是我们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简要读本。如果说它简要的话,并不是说它浅,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图象一看就知道哪个人的人格结构。所以我们如果有机会练练书法,读读书法,追一追书法,崇拜崇拜一些书法,我们的浑身所谓的书卷气就会大大增加,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出现新的等级。

我们在看书法作品时,如果说它有真正艺术美的时候,其实不完全在乎它表达的内容,是在于它的线条、墨色、节奏、韵律,它所表达出来的生命感。

请记住,这是一个最需要精神价值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最需要真正艺术的时代,但是,恰恰又是最容易失去这一切的时代。

我非常主张年轻人都学书法,几年前我到台湾去的时候,当时台北市长马英九先生跟我讲,他在主张台北市的中小学每个礼拜有几节课的书法课,我当时站起来说,马英九先生你做得太好了,中国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人格化体现就是有人在不实用的。

——END——

探究书法行笔速度的秘密

行笔速度,即为书者执笔进行书法书写时,依据书作内容需要,作出的或疾或缓、或顿或抢,或爽或涩的行笔态势,并产生出迥然不同的笔墨效果。行笔速度,是书法艺术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技法——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统称为“笔法三要素”。三者紧密相连,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1_副本

总体上讲,行笔速度是在与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的互相配合、巧妙组合中,完成一幅书作的。但是,行笔速度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和制约着用笔其他要素艺术效果的发挥,甚至影响列一幅书作艺术价值的高低。然而,人们在分析研究笔法时,往往对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等要素的重视关注程度高于行笔速度,造成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行笔速度的轻视,漠视,进而影响到书艺的提高。

2_副本

遍览古今优秀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书家通过对行笔速度的准确、巧妙、见微知著、多变而微妙、精致而灵性的把握与控制,及与其他用笔要素的完美配合,赋予书法作品神奇、隽永、摄人魂魄、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3_副本

笼统地讲,毛笔书法应以徐缓的行笔速度为上。这既是书法通过含蓄、朦胧、力量内敛的艺术形式表现力的美的特征决定的,也是书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书法学习创作过程中,一味地以徐缓的速度写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顿、抢、涩,屈等行笔速度的节奏变化,同样也难以达到书法艺术所应达到的效果。那么,较为具体地分析,毛笔书法行宅速度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状态:

4_副本

徐缓 此种状态似秋日白云,滴水流石,徐徐缓缓,缓缓徐徐,徐缓之中蕴藏着巨大内力。徐缓的行笔速度,给人的突出印象和感觉是慢?惟其慢,要求书者的控笔能力要强。否则,所书线条往往干瘪而缺乏内涵。

5_副本

正是由于行笔速度慢,所书线条才显得沉着、饱满、圆润、结实、健康。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以静的姿态表现出动的节律和美感来。因而,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流行笔速度。观看书法大家作书,他们往往神情平静,举手投足间看似轻飘飘,实际上却时时在运力,而笔下则如行云流水,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当然,书家这种状态是创作激情澎湃下的表面现象,不在本文探讨之列),几乎难以一般人想像的“快笔奔腾”现象。这些行家深谙书法行笔速度要决,因而,书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光彩夺目。

6_副本

许多书法爱好者没有完全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以为写毛笔字,行笔速度越快越能够表现出力感效果,越显得“有力”、“有劲”,提起毛笔,不假思索,快笔快墨快书,痛快倒是痛快,所书线条远末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其书作往往给人以浮躁、苍白乏力、基本功欠扎实等印象。

所以,对于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个基本功,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悉心分析才能达到比较娴熟地掌握与控制的程度,一般来讲,徐缓行笔速度的训练与操作方法是,在保持平和的心态下,坚持以静制动、以慢制胜的原则,扎扎实实、求稳求实效地写好一笔一画。­

7_副本

疾厉 此种状态似烈马脱缰,洪水奔腾,咆哮汹涌,锐不可挡;疾厉的行笔速度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就是出笔迅速,行笔果断快捷、千净利落。前面讲过,徐缓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的主导形式,但是,在徐缓行笔速度总趋势的前提下,事实上还存在着行笔快捷的速度状态:只是,较之徐缓的行笔速度,疾厉的行笔速度居于次要位置而已。疾厉的行笔速度往往是根据书家的感情起伏变化、书作内容的特定需要以及书写材料的不同等而时断时续、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地穿插在整个行笔过程中的,一般来说,书家在创作激情进入高潮、书作内容出现大起伏以及笔头濡墨过多时等,易于出现疾厉的行笔速度,所书线条力感外露,飞白、枯笔不断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凌厉爽快的艺术感染力。

8_副本

应当说,疾厉的行宅速度在整个行笔状态中处于次要、从属位置,因而不能—贯到底地使用,初学者尤其要注意适当把握疾厉的行笔速度的使用,笼统地说,应当尽量减少疾厉行宅速度的出现,以免陷于油滑,浮躁。­

9_副本

涩滞 此种状态似九牛爬坡,逆水行舟,艰准前行,步履蹒跚。涩滞行笔速度让人明显感觉,书者似乎正艰难地克服横亘在笔下的高山大川,蜗牛般地向前进,所书线条高古、苍劲、老辣,墨色凝重,偶尔于不经意之中留下些许枯笔印记。涩滞行笔速度,尽管在一幅书作中出现的频率不十分高,但是,成功地运用涩滞行笔速度,最易于表现书法艺术那种“气韵生动”、“富有生气”的效果。

10_副本

但是,涩滞的行笔速度在书作中的运用不能滥,更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极易使整幅书作显得“破”、“乱”,显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一般地讲,涩滞行笔速度大都使用在整幅作品的“换气”之处,即笔锋贮墨行将用尽时。有些人在涩滞行笔时,手故意颤抖,所书线条一顿一顿的,似乎显得很有力。其实,这是一种病笔,做作味儿浓,实则不可取。适当的做法是,保持中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适当加大,徐缓而肯定地将笔锋推出,收笔不顿不驻。­

11_副本

顿却 此种状态似巨流涡旋,蛟龙养目,貌静实动,蓄势储锐。顿却行笔速度表现为笔锋着纸过程中的停顿。这种行笔貌似停顿,实际上随着笔锋着纸深度以及笔锋角度的不同,停顿的“原点”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同时,顿却行笔速度虽“停”,却蓄势待发,随时将写出下一笔画来。所以,顿却行笔速度,表面上、现象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甚至酝酿着更大的动作。因此,顿却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不可缺少的状态,且运用很普遍。因为,缺少顿却行笔速度的正确使用,书作往往容易产生内涵缺乏、线条无质感等弊病,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2_副本

一般地讲,顿却行笔速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静态中求变化。顿却行笔速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增加线条的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因而,使用顿却行笔速度时,一定要寓静于动,通过较静态的行笔速度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动感效果来。­

13_副本

拚抢 此种状态似鱼跃龙门,饿虎扑食,惊心动魄,凌厉锐气。拚抢行笔速度主要表现为,线条飞动凌厉,笔断意连,让人明显感受到书者激越澎湃创作心态下的爽利、决绝的行笔态势。拚抢行笔速度较之疾厉行笔速度,更快更猛更激烈,甚至会出现线条的形断。观看书家运用拚抢行笔速度作书,给人一种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

14_副本

拚抢行笔速度大多比较适宜行草、狂草之类书体的创作。当然,在其他书体中,这种行笔速度也时有出现。拚抢行笔速度,往往要求书者驾驭毛笔的能力要强,否则容易出现笔笔露锋的弊病,给人以不沉着、笔墨基本控制能力欠佳等感觉。所以,初学者要慎重对待,不可随意为之,可以将之作为一种行笔速度技法进行研究学习,创作时要待笔墨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后再适当加以运用。

15_副本

拚抢行笔速度,一般要求笔锋着纸深度要浅,有时几乎是笔尖轻着纸面,且笔锋角度以中锋为佳。

16_副本

屈折 此种状态似春蚕作茧,冬眠僵蛇,屈就成势,以图整体。屈折行笔速度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为了整幅书作或整个字的完整、完美,仄起笔锋,不顿不挫,不激不厉地“小心”运笔,以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17_副本

屈折行笔速度在折画的书写时,表现得最为典型。因为折画是汉字书法里一种比较特殊的笔画,行笔速度过快,易于造成锋芒外露,外拓严重;过慢,则又可能造成过于肥大、比例失调等现象。因此,在使用屈折行笔速度时,要将笔锋稍稍提起,仄起笔锋,缓缓地折过,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18_副本

当然,屈折行笔速度不止在折画中使用,用在其他笔画上也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和效果。屈折行笔速度所产生的含蓄,圆润,连贯等艺术效果,往往为整幅作品增添巨大的感染力,令读者为之倾倒和称奇。­

19_副本

总之,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法要点,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才能逐步掌握。上面所述几种行笔速度,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而是必须将它与其他书法技法联系起来,一起分析、研究、学习,否则,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和创作目的。

——END——

1

王友谊简历:

1949年6月生。汉族 ,北京平谷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政协平谷区委员。


我认为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因为书法创作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积累,又必须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仅仅临得像古人,只能说明有一定基本功。但如果个人的审美不成熟,个人的艺术思想没有形成,则创作不可能体现出个人风格。所以临摹是基础,是步入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自古至今没有哪位书法家能够不通过临摹经典碑帖而登上最高的艺术殿堂。 

2

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顾”“得意忘形”三种境界。形体是精神赖以寄附的物质基础。所以,初学书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都要千方百计求得形的相像,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贤的法度,使自己的书写习惯纳入正确的轨道。

3

在这个阶段是要每临写完一个字,都必须细心对照所临范本进行析查,找出在结体和写法上的误差,然后再认真临习。如此反复,直到完全写像,处处酷似为止。经过一段这样的严格训练才能使自己心有拟效之方,手明挥运之理,写出的字自然有某帖的法度可观。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入帖”。

4

“形神兼顾”是指学书只“入帖”而得其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字匠而已,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因此,当临摹临到下笔即有某家某帖的体势时,就不可再一味务求形似而亦步亦趋。而应以求神似为主,形神兼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这时就需要对所临之帖先作一番研究、欣赏,从中揣度书家的立意,分析研究书家的笔法、墨法、章法、结构规范等,并体验捕捉范本的神韵及笔墨内涵,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去临。由形似到神似,已经是有了质的飞跃。虽然未能完全跳出某家某帖,但是已初步具有自我的个性和风格。还要理解临古人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即是前人所谓的“出帖”。

5

“得意忘形”是指临帖到了能出入自由、形神兼备的阶段,再临时便可居高临下,目无全牛,专追神韵,不顾形骸了。临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就能像蜜蜂采百花之精酿自我之甘蜜一样,博取百家精华,广集群贤之妙,融而化之,浑然天成。至此方可走进书法的创作阶段。

6

初学书法万万不可以一开始便“出帖”,尚未“入帖”根本就谈不到“出帖”。未入便出是一种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的做法,只是欺骗自己,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更谈不上水到渠成。

7

临帖(摹)手段是借古人这条船渡过河去,过河拆船,不留退路,去寻找自我,去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借什么“船”?又怎么渡过古文字阶段这条大“河”?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谈道:“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其用笔,非规规形似也。要得知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可知临帖之法,贵在一“窃”字。凡善书者,必是善“窃”之人,其心也必“贪”。善“贪”善“窃”之人,也必能贪其要点,窃其“神味”,兼收并蓄,“会众妙于一心,融天机而自得”。此外,篆书的临摹,还要考虑到篆书的特点。无论是甲骨、金文、石鼓文还是小篆都仅仅是极富弹力的线条在作无穷的变化。

8

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弹力?这正是“窃其用笔”的根本目的。对此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谈道:“有一要义,须深切注意者:凡用笔作书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言之,即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如何避免“汤锅烂煮之面条”,又如何达到“破空杀纸”,“有血肉,有感情”?我认为,首先是对线条“以力为美”“以力见功”的最高要求是否有所理解或感悟;其次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真正达到“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三是善于从古人范本中发现、挖掘可以创新的因子,善于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悟求自我,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把力的线条表现因素提取出来,融化到书法的线条之中。

9

学习篆书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然后博研众体,聚古人于一堂。比如选中石鼓文为自己的切入点,在临石鼓文的同时,还可以上至两周铭文,下涉秦汉刻石乃至淸末诸家,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诸如,《墙盘》银钩蛰尾式的线条活泼而不流媚;《散氏盘》恣肆放纵的结体随势生发;《盂爵铭》不修边幅,不讲整齐,一切任性所之;《毛公鼎》沉雄绵亘的笔力贯穿始终;《虢季子白盘》疏朗至极的布白为通篇增添了流动的美感;《秦诏版》任意放纵的体势,奇趣而多姿;邓石如以石鼓而畅其致;吴昌硕以石鼓而扬其气等等,均可兼收并蓄,以使胸中宏博。学书亦如僧家托体,积千家米煮一锅粥;似群蜂采蜜,采万朵花酿一巢蜜,博采众家之精华以为己用,酝酿久之,自成一家面目。

10

林散之先生在《笔谈书法》中关于临帖谈到:“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临帖阶段吃的“桑叶”越多,在创作阶段吐出的“丝”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完——

4月8日,五方书社第二回雅集活动在北京举行。墨池董事长刘志宇、五方书社社长任丘张强及五方书社学员代表共20人参加。当天上午先是座谈交流,随后举行五方第四期开班仪式;下午,任丘张强老师作了《书法的潜在技法》的讲座,并进行现场示范,学员们通过走出网络现场观摩,提高了艺术认识,增进了同学感情。活动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时而倾听,时而欢笑,掌声充满了整个会场。

01五方书社师生合影

此次活动是为庆祝五方书社成立一周年举办的。五方书社成立于2016年4月,是墨池扶持起来的民间书法团体。一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10多人,现在已发展到50人。五方一定会以此次雅集活动为新起点,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书法人才。

这次,五方的雅集也迎来了大碗的捧场,墨池董事长刘志宇亲临现场并发言。社长任丘张强及学生代表都发了言。

02墨池董事长刘志宇讲话

03五方书社导师 张强老师讲话

04五方书社班长凌云讲话

之后,进行了对于“清正大雅文”书法理念的座谈会,通过大家的发言看,五方的同学们都从“清正大雅文”理念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最独特的是,这次五方雅集更是加入了任丘张强的现场作品点评及面授课程,并现场录音摄像,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05

06

07

08

09

当然,还是少不了作品交流与交换,虽然交换往往变成了争夺,手快的同学一般收获更丰富。

最让同学们兴奋的是老师任丘张强的现场书写示范,因为往往这些示范作品都会被同学们瓜分干净!

10

11

当然,新老同学以及老师聚一起自然乐事多!
… …
比如预谋老师给自己作品上题跋:

12

13

比如给咱们五方刻个印玺:

14

比如与老师合影,兄弟姐妹合影:

15

16

17

18

19

  比如吃吃喝喝玩玩逛逛,特别是要逛文房四宝展会啦……

20

21

22

23

最后,免不了要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的——大家在这次活动横幅上签名留影,也算个念想,盼望明年再聚!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