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4月19日于中国美术馆举办
“素墨原道:陈海良作品展”

1

陈海良老师不仅是国家一级美术师
还是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最重要的是
他可是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一位书法创作专业的博士哦
他还曾经出版过《中国书法墨法研究》
《解密<十七帖>》等著作
并发表书法论文五十余篇
陈老师还特意为这次展览
撰写了一篇自序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余生也晚,幼承庭训,热衷笔墨,数十年临池摹写,未尝稍怠,勤能补拙,浸淫其中,幸遇良师,严加训诫,避俗离陋,未偏正途,一朝苦尽甘来,恍若脱胎换骨,抒写性情,神采飞扬,不能自已。笔走龙蛇,莫可端倪,唯见自性,如得神助,自诩天书,将穷年累月之窘迫,抛之九霄云外,即使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诉诸笔端,亦心物相融,可喜可贺。人生之至乐,莫大于此也。

——陈海良老师自序(节选)

接下来要剧透一波展出作品的高清图!

2《刘禹锡诗二首》
卡纸 44×30cm 2016作

3大草《古人诗》
仿古纸 44x30cm 2015作

4大草《李白诗》
红星生宣 124×246cm 2015作
5篆书联《稽首厥心》
生宣 31×346cm×2 2017作
6《论书》
色宣 26c×138cm 2017作

7中楷《黄庭经卷》局部
泥金纸 27×350cm 2015作

本次“素墨原道:陈海良作品展”开幕式
将于2017年4月19日(周三)下午15:00
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4月19日去不了怎么办??没有抢到邀请函怎么办??没关系!!!本次陈海良书法展的展期为4月19日—5月2日展出期间,可以凭身份证进入中国美术馆观展。

——END——

什么是八面出锋?

毛笔的笔毫,是书写时直接与纸面产生接触而形成字迹的部分,用笔技术,主要是使用笔毫(或说用锋)的技术。所以,我们先说笔毫:

1

如图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因此,在书写状态下,笔锋必定是偏向一方,而形成笔痕的是笔锋锥体的某一个侧面与纸面产生摩擦和接触,如我们写横画时,笔锋锥体向右运动,那么我们就会使用笔锋锥体的右面。当我们写竖画时,就是笔锋锥体的下面与纸面产生摩擦而产生笔痕或点画。

一般来说在正锋情况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笔锋锥体的哪个侧面。假设汉字笔画方向向四周各方都有,那么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为便于解说,我们暂且将四周各方分为a、b、c、d、e、f、g、h八个方向,那么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a、b、c、d、e、f、g、h八个侧面。这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它的意思并不单一指这八个侧面,而是说要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个侧面。

八面出锋的前提条件

在以上论述中,首先提到了正锋书写这个前提条件。所谓正锋书写,一般解释为笔杆笔肚与纸面呈垂直状态书写,这是不够全面的,应解释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纸面的状态下书写,即为正锋书写,这就包括了逆锋书写和拖笔书写。逆锋即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大于90度,拖笔即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小于90度。但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必须垂直于纸面,才能是正锋,这两个面如互不垂直,即产生侧锋。

2

侧  锋

按图所示,在正锋前提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哪一个侧面。如向右写即用a面,向右下写,即用b面。如果不用那个侧面就会出现侧锋。如写横画,正锋就得用a面,若用c面,就会写出侧锋,这时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平面即不能垂直于纸面。锋针也不能在画的中央行,而在笔画的上侧。就这一点说,“常欲锋针画中行”是正锋书写前提条件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它是相对侧锋来说的。同理,如果写竖画,当用c面,若改用a面,就会写出侧锋,笔管笔肚必然向右倾斜,这样笔管笔肚与竖画所在的平面与纸亦不能垂直,这就产生侧锋。锋尖在笔画左侧,笔画不能圆润,且削弱了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导致画无力的毛病。

永字八法与永字八势

我们提出八面出锋的八面是代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那么我们在书写时会用哪些面呢?在行草书里,笔画书写方向是复杂多变的。在楷书里,笔画的书写方向则是相对稳定的,让我们先看看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笔法方向吧:

永字八法原是古人想以此永字八个笔画概括楷书中一切汉字的笔法,并作为书法用笔的楷模。但很多人提出了异议,认为八法不能包括所有的笔法,如“戈”字的右钩,“之”字的平捺等。从这个角度说,永字八法确实不能代表楷书所有的笔法,但我们从这八个笔法所代表的笔画方向看如何呢?

如图所示是永字八个笔法侧、勒、努、趯、策、掠、磔、啄所代表的八个笔画方向,在此图中a、b、c、d四个方向永字八法中没有,在楷书中可以说这四个用笔方向也是没有的,就是说,永字八法的八个点画方向代表了楷书点画的用笔方向和取势。就八面出锋的角度说,楷书中的八面出锋,可以界定为策、勒、磔、侧、努、掠、啄、趯的八个面出锋,从这一点说,李阳冰所说的“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就有道理了,但关健还在于八面出锋。

八面出锋是用笔的总的原则,藏露、正侧、顿挫、转折都围绕这一原则来进行。

在书法教材或书法普及书籍中论述用笔时,一般都从藏露、正侧、顿挫、转折等方面进行论述,如果我们搞清了八面出锋的原则,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用笔技巧了。

3

1、藏锋中起笔、运笔、收笔都要转变锋面。

实现八面出锋,就是在书写方向改变时要相应转换笔锋,使用与运笔方向一致的锋面,在藏锋中,起笔、收笔处都要转换书写方向,这时就要转换锋面。如藏锋写横画,起笔时向左写,用e面,运笔时向右用a面,收笔时又向左,又要用e面。在A、B两处都要实现锋面的转换。

2、转折处随着笔画方向的改变也要转换锋面。

转是圆转,折是方折,不管是转是折,都要转换用笔方向。随着笔画方向的改变,锋面也要随之转换。如图的笔画,运笔至 B点,要转变运笔方向,这时,使用的锋面也要从c面转换到h面。由于是迅速转换方向的方笔,转换锋面要用翻转,即所谓的翻笔。当运笔从BC段转到CD段,锋面又要从h面转换到d面,这一次在c处的转换锋面是慢慢的圆转,是随着用笔方向的慢慢改变,锋面也在相应的慢慢随之改变。这种转换锋面,叫做圆转。不管是方折还是圆转,都要随着运笔方向的改变而相应转变笔锋的锋面。

3、顿挫是转换锋面时调整笔锋的必要动作。

提按顿挫也是用笔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法。它的作用就是为了调整笔锋以更好的实现转换锋面。如楷书中写フ画,当笔画方向从AB转到BC、锋面也要相应的从a面转换到d面。当笔锋行至B处,为了转换锋面,这时需要提按顿挫,以调整笔锋,以便能正锋使用d面书写BC段。

又如藏锋横画,开始时藏锋落笔用e面,行到A点,要转换书写方向写AB段,这时为实现锋面从e面转换到a面,在A点需要调整笔锋,故要提按顿挫,以实现锋面的完全转换。B点时也是如此。圆转的调整笔锋是通过提按实现的。

面出锋的简化与米芾“刷字”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八面出锋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有时也可以简化,即将笔锋的四周各面简化成左右两个面。如图所示,如我们将笔锋的运笔方向分为a、b、c、d、e、…… k、m12个方向, 但我们以AB为轴线将笔锋刮扁(这样适用于右手书写),AB线左侧即为左面,右侧即为右面。这时,凡向AB线左侧书写的线都用左面,即不管是k方向还是g方向,都用左面。凡向右侧书写都用右面,即不管是d方向还是f方向都用右面。这样,笔锋的使用就更容易掌握,尤如使用一把排刷,只根据书写方向的改变而相应使用刷子的左右二面。

历史上米芾曾自称自己是刷字,实际上就是简化了八面出锋,他也曾自谓:“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这也是对八面出锋理论的印证,同时,我们找出米芾的苕溪诗中的字,以八面出锋简化理论完全能解释其字迹粗细变化的形成原因。

总之,八面出锋是书法用笔的总的原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至于古人所说千古不易的笔法——中锋用笔,我想它也不应超出这一原则。

4

——END——

各位

又到了

《千字文》单字欣赏时间

0

前6番推出之后

不少小伙伴开始催更

——李双阳老师的《千字文》——

第7番来辣~

00

静静欣赏

22 33 44

完整《千字文》大图

来咯

2017040503315675484

over

不瞒你说

这一百字

我能看一年

还有3番

且看且珍惜~

完美


目前

李双阳老师和冯错老师

一同在墨池执教《草书千字文》

详情如下

黑不垃圾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蓉、麦嘉或小欧(微信:mochijiemo

笔画方向改变的时候,要继续保持中锋就必须调换笔锋的方向,由于考虑到笔势连贯和行笔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锋完全调换过来了才继续行走,而是行进与调锋同步完成,即一边走笔一边转向,笔毛是由躺卧着渐渐站起来的,锋是由边侧渐渐收归中心线,这一段的运笔就称作“侧锋”。

1▲侧锋写撇示意图

如图撇。开始撇出时,虽然笔锋仍偏,但着纸的笔腰很得力,铮铮欲反弹起,能杀入纸中,整个撇出的过程,笔锋是回顶起来的由倒而立,由侧转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强。侧锋被认为是成功的可取的。

2▲偏锋写撇示意图

侧锋容易和偏锋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偏锋是笔锋卧倒侧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丝毫不能体现锋的用场,写出的线条必然薄飘弱虚,而侧锋是笔锋由倒而立,由侧而中的一个转换过程,是中锋运笔的辅助手段,有人还把侧锋归入中锋的范畴,可见侧锋与偏锋是有本质区别的。

3

4

侧锋运笔姿态变化生动,为中锋所不如,所以历来书家主张“中锋立骨,侧笔取妍”,中锋结合运用。但由于笔锋倾侧了,笔画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住整个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5▲褚遂良的中锋和侧锋

——END——

11111

IMG_3411

如果唐代就有了微信,

大家能想象到怀素、李白和陆羽

在朋友圈里都会发些什么吗?

那画面太美,真的不敢看

……

IMG_3412 IMG_3413 IMG_3414 IMG_3415 IMG_3416 IMG_3417 IMG_3418 IMG_3419

墨池学院

冯错特邀李双阳老师

共同揭秘怀素《草书千字文》

详情见海报上

IMG_3420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蓉、麦嘉或小欧(微信:mochijiemo

微信图片_20170418105657

点击查看视频

《行书八讲》

《行书八讲》是书画频道近期制作的一档面向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行书教学节目。主讲教师张旭光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从《圣教序》入手,深入浅出的对行书的字体结构,笔画规律,章法布局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实的讲解与示范。

张旭光书法讲座系列——《行书八讲》现已出版!墨池有售!

效果图

《行书八讲》由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作序。

_DSC3968

_DSC4870_看图王

_DSC4868

欧阳中石在序中称张旭光是当代书坛公认的中青年书家领军人物,揭开了王羲之行书的密码,他的体会和经验管用、可信,值得推广。

_DSC4869_看图王

12

13

14

15

_DSC4867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417151047

张旭光,字散云,一九五五年十月出生,河北省安新县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荣宝斋艺术总监,荣宝斋书法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

张旭光先生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

张旭光倡导“重读经典”,提出“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他提出的“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等思想,以及他的创作,已经广泛影响了中国书坛,形成了主流书风,被称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

张旭光自一九八八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本、韩国、美国及联合国总部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和交流讲学,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举办讲座和专题节目;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和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收藏;出版专著有《楷书》教材,《行书八讲》教材,《现代书法字库·张旭光卷》《张旭光书法集》《张旭光系列艺术文丛》(四卷本)《张旭光诗词书法》《中央数字电视行书技法讲座(四十二讲)》光盘,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国展、第九届国展、首届青年展等重大评审活动评委会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评审工作。

二○○八年创建北兰亭,连续五年举办展览、捐赠、教学、研讨及书法电视晚会等活动。连续四年组织北兰亭书画家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展览和讲学,开启了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系列活动。


张旭光先生为本书亲笔签名盖章,这是一次绝好的收藏学习机会!数量有限,欲购买请从速哦! 

_DSC9746_副本

_DSC9753_副本

机不可失,有需要的书家朋友要抓紧咯!

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购买该商品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IMG_3400

顾柯红,女,笔名柯渱,江苏无锡人。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

现居北京。

IMG_3401

顾柯红

诗选

孤独

是一朵花么

开在台阶幽闭的罅隙

歇下时

才看到它娇艳欲滴的花蕊

一直这么、静静地

当俯视来时的阶梯

只闻到它的幽香

(《生香真色》书法作品集前言)

IMG_3402

顾柯红书法

树

春天的花儿即将盛放

空气中

飘忽着点点上扬的音符

散落开

缕缕暧昧的哀伤

在春天里

会找不着自己

这个让人陷落的季节

依旧如期而至

IMG_3403

顾柯红书法

树

秋夜

残落的雨滴不知敲打在哪儿

窸窣的如琴如弦

隔空

在等待一声轻唤

我便随他去踏浪

海上明月

心头琼花

IMG_3404

顾柯红书法

树

离愁

如倒空的酒杯

杯沿渐凉的唇痕

烟般散开

在凄冷的空气中流转

杯中的余香

叠成绵长的风

IMG_3405

顾柯红书法

树

bt

IMG_3406

叶子

IMG_3407

叶子

IMG_3408

叶子

IMG_3409

叶子

IMG_3410

2222

观顾柯红女史书法,首先的感受是“巾帼不让须眉”。透过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顾柯红。一个豪气干云,一个清丽婉约。大字注重气势,小品注重韵味。先说其草书,如果遮住名字,很难将狂放不羁和汪洋恣肆的大草与这样一位清丽的淑女联系到一起。

看得出其作品在传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在融会前贤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性灵豁畅”“翻手为云覆手雨”等作品,看得出其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的可喜面目,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看似挑战传统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规矩内翻跟头”是一种对传统解读,烂熟于心以后的自由。

品读其作品,笔笔有古人,笔笔有新意,视觉美感更加突出,大开大合,枯笔涨墨中增加了作品的韵味,也显现出了深厚的传统功力,以一泻千里之势,直抒胸臆,无疑是在追求一种心灵上的共鸣。我想这应该是艺术中的顾柯红。与其草书相比,其行书和楷书一如其人,清丽婉约,气质高贵。

在二王、明清诸家基础上吸收了章草和魏碑的养分。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其书法小品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小资情调的顾柯红,观其行、楷作品,端庄静谧、清润空灵。偶尔还流露出一股禅意,从其小楷中不时流露出弘一的影子来就能窥见一斑。我想这就是通过作品了解到的顾柯红,也应该是生活中的顾柯红。真诚的祝愿艺术中的顾柯红和生活中的顾柯红和谐并存,为我们创造更加丰厚的精神食粮,我坚信,假以时日,以其才情和勤奋一定能开出艳丽的花来。

——网友 有兰人家

顾老师的草书以势取胜,作品大气磅礴,古厚苍茫,用笔潇洒率意,豪放恣肆,线条圆融劲健,逸笔草草,结体宽博,字势生动,大开大阖,欹侧有致。欣赏其作品,就象欣赏那流瀑飞泉,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又象欣赏那狂歌劲舞,充满律动,神采飞扬,也象欣赏那剑气纵横,斩钉截铁,所向披靡,还象欣赏那波涛汹涌,洪流滚滚,勇往直前。顾老师的小楷作品则萧散疏朗,不拘成法,生动洒脱,空灵淑秀,格调高雅,韵味无穷,观之如沐春风,如对明月,给人一种清新而曼妙的艺术享受。

顾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她的聪慧和勤奋,也得益于她对艺术理念的独到见解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更得益于她的那种淡定、理智、从容和专注。也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那份豪情,和无怨无悔、无欲无求的那份执着。

衷心地祝愿顾老师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

的成就!

——网友 无为斋门外人

震撼,这是看到大草的第一感觉!

其笔力的老辣苍劲,笔势的纵横跌宕在众多成名女书家中绝对空前!羞煞男儿!体现出柯红老师的丰厚学养与功力,过人的胆识与气魄。笔墨大气淋漓,苍茫朴厚之处恰如塞北雄风,沙尘蔽日,彰显了豪迈气概。而其委婉处也似小桥流水,曲岸风荷,体现出柔美之姿,倘若无有真才学,真功夫,真性情,真感动是很难表达的如此到位的,向老师致敬!

观其书作真正达到了丰厚“内存”之境厚的“无招胜有招”和从“有法到无法” 的散逸洒脱,草书写得不飘,不滑不媚,厚重古朴,线条开张,章法布局自然,畅达 ,虚实结合,枯浓相间,节奏强烈。自是深得意在笔先,心悟手从之意,从而达到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的高超境地。先生用笔讲究,用墨娴熟,气韵生动、结体纯正、空灵淡雅,变化丰富,深稳自然。先生于传统中深入挖掘、探索求一、融会贯通,有独到的理解和研悟。显示出其出入经典的融通创化能力。给人一种纯真雅逸、轻松自然的艺术享受。

以小诗记之:

笔开意荡晋唐风,

洗尽铅华若许同。

翠柳轻拂舒散气,

狂沙巻地弊晴空。

囊橐高才推倚马,

苞苴无命梦飞熊。

凌云野逸今尢在,

最是青骢胜钓翁。

——网友 无墨子

顾柯红老师是位个性十足,大气勃发的青年书家。特别对草书情有独钟,不泯灭古法,又有自家面目,颇具特色。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扑捉符合自我心性的元素,凭借胆识和勇气极性情地表现出来,作品气象开阔,激情洋溢。

喜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线质丰富,学张旭,怀素,线条流畅苍润,显示出帖学的流美俊逸。又致力于明清诸家的韵味气势。还受东瀛书法的一丝影响。在纵向的连绵映带中随意错杂,在起伏跌宕中求节奏变化。

欣赏自由的章法构成,厚重的浓墨重笔开端,苍茫的干涩枯笔打头,游丝细笔作为卷首,上不平起,下不平收。有落笔后便一泻千里至笔干墨枯而势不竭的酣畅,有变转为折,求点画横撑突厥的奇强,有大幅度左摆右荡的摇曳多姿……变化随机,意态生动。

——网友 xuguangli

5月9日 19:00

墨池学院 导师 顾柯红

为您讲解

《十七帖》的赏析与临习

详情如下

海报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夏天快来了

一到下午

是不是就困得不行

困

哈哈~~~

墨池

给大家来点提神醒脑

神器

李双阳老师的

《千字文》100字高清大图系列

全力发射

00

IMG_3394 IMG_3395 IMG_3396

必杀绝技

完整《千字文》大图

2017040503315675484

瞬间精神抖擞啦

小编是木是

一个字

000


目前

李双阳老师和冯错老师

一同在墨池执教《草书千字文》

详情如下

黑不垃圾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蓉、麦嘉或小欧(微信:mochijiemo

样书

丨张旭光书法讲座系列丨
《行书八讲》

张旭光丨著名书法家张旭光新作《行书八讲》对传世行书经典《集王羲之圣教序》做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细节的具体解析,其“分析比较法”、“闭合性规律”、“创作三段论”等学书秘笈,深入浅出,架起了一座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桥梁,既方便阅读又便于临摹。真正做到了一书在手,读之明理,临摹快乐,并在快乐中提高。《行书八讲》由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作序,欧阳中石在序中称张旭光是当代书坛公认的中青年书家领军人物,揭开了王羲之行书的密码,他的体会和经验管用、可信,值得推广。

微信图片_20170417151047

张旭光先生,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副秘书长,荣宝斋艺术总监。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 本书看点

1、本书提出的“行书学习之路”,是作者学习、研究、实践王羲之行书30多年的心血和经验的总结,非常实用。

_DSC3917

_DSC3914

_DSC3904

2、对王羲之行书笔法之“方与圆”的分析、应用,对结构之“形与势”的分析透彻,概括比较准,分类比较细,揭开了王羲之行书的密码。

_DSC3955

_DSC3965

_DSC3957

3、对行书的临摹给出“分析比较法”,带领学书者分析起笔,分析“方与圆”,分析“形与势”,然后下笔。这样能保证学书者下笔有由,起笔自信,并且有了自己校正自己的标准,对于学书有成者亦有启发作用。

_DSC3941

_DSC4867

1

4、本书提出的“创作三段论”,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怎样从临摹转向创作的问题,为临摹日深者走向创作提供了参考,架起了桥梁,很有实用价值。

_DSC4868

_DSC4892

_DSC4895

5、本书分析了行书结构的“闭合性规律”,对于把握行书结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提出行书的神采主要来源于“变化”,姿势、起笔、收笔、速度及墨色的变化等等,都很有见地,给人启发。

5

6

8

▶ 限量亲笔签名盖章

特邀张旭光先生为本书亲笔签名盖章,这是一次绝好的收藏学习机会!数量有限,欲购买请马上哦!

_DSC9746_副本

_DSC9762_副本

_DSC9753_副本


「每个人 只此一生
要宁缺毋滥 要不留遗憾」

「要和有意思的人在一起
要用自己喜欢的东西」

「要活得精彩 要每天开心
要够独特 要做自己」

「愿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机不可失,有需要的书家朋友要抓紧咯!

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购买该商品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1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之吴继宏篇

DSC_5238

吴继宏1976年生,苏州吴江人。吴江区农工党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委员,吴江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南吴门书法社执事。苏州市第十四届青联委员。

【作品入展】

首届全国行书大展

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

第二届全国草书书法展

“吴门书道”中国书法名城苏州晋京展,南京、台湾、日本、法国、美国巡展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第七届全国楹联书法展

苏州市中青年“得意之作”展


从秀雅到质朴的思变

文 丨 李双阳

继宏生于江南,长于东太湖吴沙湾上。父母从事渔业,似乎并没有给现在的继宏,营造太多的艺术氛围。但父母的养育“授之以渔”,加之自身的勤勉亦能得之以鱼。

常食鱼者必有鸿鹄聪慧之志,我想那便是水乡灵运与泽国的风雅了!继宏在书法艺术的追求历程中,如果说他从“欧褚”到“米行”的入微书写是一次人生笔墨初行,那么对于“二王”体系的学习便是他人生中一次宏远高韵的笔墨追寻。

扇面01_1

“晋律唐音”的呼唤,“魏晋风雅”的牵引,自然是源于江南人文地域文脉的历史使然。观继宏近作,可见其用心克绍大字之祖《瘞鹤铭》与康南海、于右任先生最为推崇的《石门铭》,很为欣喜!肯定的说,他在思考自我的书法方向与独立的笔墨语言,能够完成一次从秀雅到质朴的艺术美学思变,努力地建立着自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格局。对于精微与广大他自有一番体悟与诠释,并能渐渐地寻找到一种生命悟化中的笔墨升华方式!

继宏在前行,但并不孤独,因为有着吴江这支书坛生力军。看好继宏,看好“南吴门”的吴江!

fffffff

渐生变化

——吴继宏书法图景里变化

文 丨 董水荣

吴继宏的书写在这几年里开始走向成熟。

吴继宏前几年一直在帖学里用功。应该说当代帖学,有着不少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价值观,所以有了“新帖学”倡导。“新帖学”对帖学意识强化后,用更为纯粹的“二王”帖学理念,更为精准的用笔方法来整体推进当代帖学的发展。但是一大批的帖学作者,透过他们的作品看不到一种鲜活的生命和富有个性的审美观念。

帖学宗旨原本崇尚灵性的书写,通过“写”的方式优雅的表达自我。但是当下的“帖学”远远没有做到这一步。原因就是过于强化“帖学”所谓的笔法,僵化了“二王”笔法与字型,又不敢或者不愿向其它的审美领域开拓,作多方面的审美参照,丰富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作品的信息。显然前几年吴继宏也受到了“新帖学”主流书写的洗礼。所以他的书法里有一种中规中矩的“美”。

陆游读书一首01

我们并不否定当代帖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讲,当代书法的推进就看帖学推进的程度,但不能简化帖学、僵化帖学、标准化帖学。当代帖学只有通过不同的审美阅历、对不同经典的认知和自己审美理念的碰撞,在笔下实现书法家对审美和感悟上的深化。甚至对人生和人性的追问,形成隐形的书写心气,帖学才能在这个时代获得光辉。

当代“帖学”就是缺少审美的深化与有品质的书写心气。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书写要求。这不仅仅对经典文本要有大众视野下的技术追求,还要鲜活感悟,新的启示。这也要求书法家极具想象能力。如果吴继宏能在这一时期对帖学进行如此的思考他的书写才有可能在全国的万千的帖学作者里突现出来,这是我对他的期待。不从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有充分的认识,所有的努力只是局部的改良而已。吴继宏这几年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书法跋涉。

16年墨池作品IMG_3528(20170106-163847)

可以说这几年里,他的收获是很大的,不是他书写的技术提高了多少,关键是他在书法的反思和创作上有了自已的主见。

书法原本是很私人行为的一种书写,但当代书法大批青年书法家,写出来的作品面貌往往大致相仿。关键是书写经验的类同,取法经典文本类同,理解书法的理念类同,欣赏书法的眼光类同。这些类同正在瓦解书法家的创造力,因为经验在遭遇根本的挑战:内在涵养遇到书写技术的挑战;审美经验遇到固定经典文本的挑战;闲适表达遇到展厅竞争的挑战。

那些渺小的个人书写经验,只有汇入到主流和展厅之后,好象才能被关注,才能而获得意义的确认。因此,很多的作品,看起来是在书写个人经验,其实是在抹杀个人经验,他们的作品总带有公共价值的烙印。尽管现在的书法家都在强调个性,但他们分享的恰恰是一种经验不断被公共化的书写潮流。

16年墨池作品IMG_3525(20170106-163728)

如何从公共化的书法潮流中脱身而出,这几年吴继宏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且有意在对抗书写的潮流。

当代书法真正的创造精神往往是缺席的。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书法家的创作中,经验的边界越来越狭窄,无非是那一点经典文本的技术模仿,反复地训练和模拟,对欣赏者来说,已经了无新意。比如“二王”帖学,几年里书坛一片热闹的“二王风”谁也分不清你的写“二王”和他的写的“二王”有何区分。

吴继宏显然感觉到了重复别人的书写,并无多大的意义,开始有了比较更广阔的取法和看待传统的态度。从原来的米芾到王羲之,开始了对“八大山人”的关注,视野也从行草书到篆隶书的拓展。近来又大量参考于右任的意趣,视角进一步推进到碑派与墓志。目的就是对抗当下帖学主流的书写风气,那种妍美、干净、流畅的审美。

16年墨池作品IMG_3521(20170106-163541)

一年一个取法方向的深入,使得吴继宏笔下每年都有一些变化的消息。很多书法家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但不是每一位书法家有一种前进的方向。要在审美的理念上,作品里表现出前行的状态,那样的路上才有意义。他书写的成熟表现向自身思考,不在过多的关注时风,而是更多的关注适合自已的表达需要。他的成熟不是关注展览而是关注古人。让自已的书写变得壮实起来。

吴继宏将八大的笔意融合到自已的笔下,将原来一搨直下的“二王”笔法,由米芾那种快而爽直的线质变成现在的圆浑而厚实。又将对八大的结构作一番分析,由从中提取一些结字的特点。使得原有结字形态更有变化。包括对于右任的学习都有着不少的提炼。使得他的书写发生了质的变化,一种扎实、厚重的作风渐渐明朗起来。

5-吴继宏 楷书 180cm×32cm×2

当然我认为最近一个时段,他得益于最多的是他对碑派书法的提取,那种字形结构的开张,有意味的开张;顺势缓行的运笔,生涩的用笔;都有着不同往日的纯粹帖学的流丽。吴继宏对帖学追求有着十多年的功底,那时一直以帖学的清秀、流丽为自已的审美趋向。近几年来对“美”的反思,越来越明显,才大量用“奇”、“拙”、“厚”与之相反的审美理念,让原来单纯的审美获得提升。事实上他的创作的理念是对的,这一理念让他很快脱离了当下主流的时风。更为主要的是建立起了自已对待书法的态度,也学会了如何从前人身上提取对自已有用的东西。笔调越来越厚重,调控越来越精到,作品把控的整体性越来越强,风格也协调起来了。

其实他的审美里还始终贯彻清朗的书写格调,这一点一直没变。在他潜心帖学的学习过程中,他的书写里就喜欢单独成字,章法也清朗。当然他也有串连起来的字组,但在连接上总没有单独成字的那种生动。包括他的草书,上下串连显得单调。疏朗格调也许是他天生的书写气质。这一点不会改,可能以后也不会改变。可以改变的是结字形态与及点画的形质,气质难改,不需要改,只需要更加得体和充分的表现。

16年墨池作品IMG_3529

加入碑派意味的结字形态与笔意,恰恰更好的将他疏朗的审美更充分的表现出来。帖学迷人的气质,很大程度就是将笔势的连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不是吴继宏的专长。但碑学独立单字造型,独立的点画质感,以及字与字之间呈现的空间营造出来的意境都是帖学所不具有的特长。继宏在这里找到了符合自已清朗的审美表达。他的结字里还带有帖的清秀,所以在汲取碑派营养时,也是有所保留的,使他的书写并一味的碑派创作的生拙。这样也可见他对帖学的参见。

当然希望继宏对书意的表达多一点,提炼更为通透一点。现在他还太依赖书写技术,认为只有提高技术才能更好的表达书法,这看似不错的道理,但他对“技术”的理解与我有所不同。比如圆实厚重的“线条”质感,固然可见一位书法作者的功力,但再好的线质只是整件书法表现的一个因素而已。书法是一个整体的书写语言的表达。实际上正是因为吴继宏这几年有了碑学意趣的参见,作品变得耐品。我觉得他审美的视野还可以再开阔、更有深度。

fffffff

秀雅与苍质的分野

——初说吴继宏的变法

文 丨 庆旭

帖派风格的创作,二王为宗,这是历史的创造与规定,千百年来未有质的变革。先作声明:如此话语的气味不含有对古老书艺可能的、潜在的“腐气”“朽味”的贬义质疑。某一程度甚至高扬着对传统的敬畏。习帖之人自东晋始,未有一个可以绕开王羲之而独出新径。但其终极效果到底达到了哪一步?哪一层面?

先看一看李煜的言论,其《书评》有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之态。”

IMG_3524(20170106-163706)

如此说来,历史上的一些大家在学王的时候也只达到“得右军之一体”而已,况当下多心浮气躁之吾辈乎!

我所从事的教育阶层的同行们,经常谈论时下各种教育“创新”之举,玄乎的名词一个接着一个(具体名词略)。有名词就要为之付出行动,付出行动就要有从事活动的设计者、活动场所、时间安排、实验群体等等,着实是一项大工程。既然是大工程,肯定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也许未有显现的即时效果。

但令人遗憾的是,此一实验正在行进中,另一个更加时尚的“创新”设计又出来了。此番“你未唱罢我登场”之繁茂景象在书法创作园地颇相类似,即未有站稳传统的脚跟,立马搞起创新来,似乎不创新不足以表达书写的高度。须知在对“传统”倍加珍重的诸多中国艺术中,书法不能不说是其中最鲜明的代表——不管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书法都最直接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基本的美学”(林语堂《中国人》)。

未命名1

其次,作为“书法构成”本身极为有限的物质规定(笔墨纸砚);作为远离物象,极为形式化的艺术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其对传统的更加重视。所以说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摹古人优秀法帖几乎是所有学书人的必由之路,这便是从“传统”入手。

何谓传统?钱钟书先生说“风气的长期不变即为传统”,这说法基于广阔的人文领域。那么何谓书法传统? 邱振中先生谓“杰作——传统存在的一种方式。”(《书法的形态结阐释》)那么,如何对待“传统”呢?笔者以为有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之别。

二者相较,窃以为“发展传统”更有持久的生命。因为相比于我们最常说的“继承传统”来说,它的外延似乎更加广阔,某种程度上,包含“创新”的成分,虽然我们尽量少谈创新。王羲之是尊重传统的,从他早期书风很明显地流露汉魏质朴气息便可看出,但王羲之的历史意义却更多地来源于其发展前人传统,创立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这一层面。那么又如何才能“创造”出有“新意”的东西来呢?

initpintu_副本

客观地说,一直以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大众认知层面始终以为不管如何“创新”,但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以“美”为终极回归,而非“做丑”为新时期的书法理想。然而,就目前许多展览会上所谓“创新”之作,实在看不出美在何处,“丑”倒是极致了。于是这里衍生出有关“美丑”的议论。

郭熙《林泉高致集》谓“人之耳目,喜新厌故”,不过这“新”,总要“身体健康”才好,不能“生病”。时下许多创作者为了追逐“国展”获奖入选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很不合理的线改造和字结构的怪异摆布而忽视线条内在质量的建设上——以为这是“新”,其实“丑书”诞生了。碑为多,帖也有。艺术的美与丑,不是以新旧作为尺度,这是定论。

笔者在另一篇正在行文还未发表的文章中谈到过,目前对王系书风的创作改造与融合大约通过以下一些路径:其一加进小草。以孙过庭《书谱》为主,怀素《小草千字文》为辅。这一创作模式在目前的王系书风的改造中暂占主流。

initpintu_副本1

只要取法二王,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加进《书谱》,此路风格熟练是其根,甜俗是其病。于是其中另有深度思想者开始投入怀素小草,与孙过庭妍美流便所不同的是怀素的“拙”意与二王融合颇有看点,似乎更有“味道”。只是这一路要贵在“融合”,融不好还是“夹生饭”,主旨表达不清晰,艺术指向不明,算不上成功。

其二加进大草。以张旭《古诗四帖》为主,怀素《自叙帖》为辅,这将是目前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又一主流风尚。二王行草一路的风格是一时代特色,楷书(行楷)开篇、行书行文、草书收尾几乎为这一派创作的通用模式。从理念上看有其逻辑的必然。但是,这一精湛短小、生动活泼的尺牍风格样式与当下展厅文化实不相属。如何排其场、壮其气?颠张醉素的长线使转自然发挥了其应有的优长。

initpintu_副本2

其三加进碑意。这一路的风格追求在增其古雅、沉厚气息。其四放大书写。这一路的审美追求的重点在形式感方面。最后一点,有思想深度与技术高度的墨法运用。我以为目前的吴继宏的书写变法即从后面三点进入,择其一者已有可贵的艺术观念与技法追求,附带品即是产生了各类展事之折桂。而从三方面同时进发,厘清思路,我以为甚是高明。不过,其间的痛苦可想而知,尤其是常态的创作者们。

吴继宏的书学之路简洁明朗——师范学校的书法基础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二王一路的心仪、王系风格掌握后的变法。这三段中有一个明显的形貌变革:由妍而质。然而,具体到书写实践中其创革路途令人思索。王系的洒脱,使众多追随者魂牵梦绕,裹足不前。于是产生了更多的浅层的“技术的复制”,大量似曾相识的面貌难免让人顿有生厌之感。

条幅01

碑意融入着实明智之举,这中间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入碑,暂且放下帖派流利,真诚临古。从古碑中找逸趣,找拙,找真实。二是间接借鉴,他的取法多从有清碑帖融合的高士入手,一是何绍基,一是八大山人。此二人即是碑帖融合的高手。当然在实际的创作中借鉴颇有即时显现的实效——短暂的耳目一新,但终于还要从古碑中来,这一点又是他的敏感点,也是可贵点——近几年来,对北碑名品的多样式临习从来没有间断过,也就是说,勤奋的人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多受了一点苦,但却收获了该收获的。

关于放大帖本临写、创作的招式,一段时间以来很为一线实践者们引为玄妙的伎俩。其实,白蕉在写二王的时候已经开始实验了。吴继宏近来的创作,大幅不少。很合拍当代展览文化的需要,但如何把线条的空间撑起来,却需要作者对线条空间形式架构的理性思考与富于艺术性的创造、实验。

条幅02

二王是秀美的、雅逸的,但也是雄强的,不明事理者得一其难。但若想脱其标识,再创新色,其难更甚。入碑与放大乃线性、线质、线形之所求。再做一小小的变革则又进一步。从这点看,吴继宏有了一个王系书风创作者们所忽略的突破——墨色求变。

魏晋之用墨“湛湛如小儿目”,乃时代原因使然。墨色之变由古而今各有其态,但若能把魏晋俊朗之线与五色之墨融为一体,其妙难言。他对于水墨交融效果的把握我以为切入到了线条质感的相当的敏感高度。陈绎曾《翰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听起来是形而下下的问题,做起来你可以试试,呵呵。

 

00000

扇面02-1

行书扇面-《苏东坡题跋一则》-40cm+40cm-1

14

文征明诗水仙一首

条屏01

条屏02

条屏03

条屏04

15

11

12

13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