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8日),“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广州开展了。

我们见过许多主题性展览:比如分书体展览,隶书展、草书展、行书展、楷书展;还有一个是分主人身份的,比如青年展、老年展、妇女展。但这个临帖展很特殊,它是一种创作方式的一个展览。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301

本次展览共收到14323位作者的来稿(每位作者一临一创两件作品),3月6日—11日,经过评委会历时6天的严格评审,共有229位作者作品入展,其中山东31人、江苏19人、浙江18人、江西16人、河南14人、河北14人。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临帖展的目的又是什么?在书法领域,临摹与创新,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11评选现场

本次展览评审观察员顾工采访了李刚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少辉(评委、中国书协理事、隶书委员会委员)、刘月卯(评委、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秘书长)、陈海良(评委、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这4位评委,请他们结合本次临帖展评审的情况,来谈谈在当下的书法,临摹与创作。

精彩的临帖作品不多

韩少辉表示,全部评完后,觉得投稿的隶书作品精彩的不多,像《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这些非常经典的作品选手们都有在临,但是临得特别精彩的、形神兼备的作品真的不多,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而临摹一些小汉简、简帛书,包括一些民间隶书的作品还比较多。“我觉得反映出作者的一个心理,就是可能和你们比拼经典碑帖我比拼不过,我就找一些比较偏门的东西,这样可能更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或者是更能打擦边球。”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18展览现场

陈海良也表示,此次参赛作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大部分人对经典作品的味道吃不准,书法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薄弱。“大家喜欢做死抠的功夫,比如铁线篆好像写的人很多。写到后来都像工匠,像美术字了。而体现作者才情、笔性、笔墨情趣这样的作品不多。你要在古帖基础上进行发挥,是要看功夫的。发挥主要看情趣有没有到,笔性好不好,造型还要相对合理。但是这样的作品不多,大家不敢发挥。大部分作品在实临与意临之间,既做不到有高度的意临,也做不到很严谨的那种实临。”

古法的缺失要重视

从对评委的采访中,我们看到评委们都提到了同一个问题:投机取巧。有些作者投机取巧,通过灯箱、拷贝等等手段,其实这最多叫做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

李刚田也表示,临摹作品参赛,选择经典的碑帖如《兰亭序》的很少,因《兰亭序》大家司空见惯,很难由于它的新鲜感给人一种审美冲击。既然是投稿要竞争,要赢得选票,他回避了这个。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的追求作品吸引人,追求选票,一些作者选过于冷僻的碑帖,好像也走到很荒率的路子。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23展览现场

“我从来不主张学生意临、创临什么的,那基本上就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你还没能临像,就要搞意临,肯定是不太好。”刘月卯表示:临帖就老老实实的临帖,不要老想着自己,应该想着古人。他对学生要求每天只要拿起毛笔来写字,第一件事就是临帖,而不是干别的。然后还要读帖,读和临并重,加深对帖的一种理解。

“书还是得从汉碑中经典的碑帖好好写,碑刻隶书、摩崖刻石都要写写。”韩少辉建议作者要从经典的汉碑好好下一点功夫,打一个扎实的功底。

临摹与创作

“临帖和创作,为什么很多人脱节?中间我认为缺乏一个养帖的环节。”刘月卯拿自己临《圣教序》的例子与我们分享“养帖”:如果单纯只看拓片写《圣教序》,无法找到王羲之当年写字的感觉,所以我要借助一点力量,借助二王体系这些书家们。我会看看米芾的行书,或看看董其昌的行书、赵孟頫的行书,甚至王铎所的《圣教序》,参阅这条主线上这些重要的书家。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我就实现了对《圣教序》新的感悟,这是一种方法。

此外,他也强调要强化对碑帖的感情,不能拿过来就临,临一下就放下,以及要学会对帖的举一反十甚至举一反百的能力,对帖上的字包括它的用笔、结字的特点,我们要形成一种记忆。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28评选现场

陈海良对于“临摹与创作”这个话题,认为创作有不同的层次。比如写米芾,内容可以是唐诗宋词,但是风格还是米字,这叫拟作或者仿作。像王铎临了好多《阁帖》,都是有胆识、有才情的意临,那个基本上可以叫做创作。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创作,跟古人有明显距离,跟时人也有很大的距离,你就是你,但是又符合书法的审美规范,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只要有一点点看出有某一家的影子,这从创作的高度来说都不叫创作,都叫拟作。所以只要看出有某一家,几乎这个创作是失败的。

慎重谈创新

“现在各行各业、各个艺术门类都在谈创新,国家在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创新是灵魂,但唯独书法,我在好多场合下说书法要慎重创新,不要轻谈创新。”李刚田再次强调了要慎重创作:“如果把创新的调子提得很高,唱得很响,那么书法上奇奇怪怪、牛鬼蛇神就会出来,它离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渐行渐远。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根,不断地在传统基础上去追寻,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书法的内在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32评选现场

临帖怎么临

“对临帖,当然要临像。但是对于古代流传的一些东西,你怎么去把握像不像这个度。”对于临帖,李刚田认为就好比用自己时代的器乐、用自己的歌喉去演唱一首古曲,不要把古曲抄在纸上,它有一个主动把握的问题。

在这里,他举了两个小例子:

比如说简牍文字,古人用很小的硬毛笔写在硬质材料上。今天把它用长锋笔转化到生宣上写,你还要完全按照那个笔法去写,肯定有不合适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要用创作思维。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36展览现场

又比如金石文字,临写金文,金文是金属铸造的效果,你要把金属铸造的效果生硬地用毛笔搬在纸上,难免去摹写做。如果要自然本真的书写,就要解脱金属铸造对文字的二度创作,把原笔法被破坏的那种东西剥离掉。尤其在石刻文字,我看有临写《始平公造像》的,他把刀刻痕迹都临出来,其实是一个误区。他用毛笔生硬地去画一个三角形的点,或者用笔抹一个三角,不是正常书写。这个时候就需要作者对原帖的理解和重新塑造,有这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170420164239展览现场

在书法中,临摹与创新,
仿佛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
但仔细想来,他们仿佛又是相辅相成。

——END——

1(1)

点击查看视频

fgggg

本期墨池直播 盛世名家访谈邀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 管峻老师,管峻老师也是第一次参加访谈直播。本期直播主题“人生楷则”

0

主持人:什么机缘“管体”选入北大方正字库?

管老师:六七年前,我对网络,字库不是很了解,当时因为太忙就拒绝了,而且在电脑里总感觉像美术字,这件事情就搁下了。一年以后,我的好朋友姜昆先生到我家里看到很多册页手卷之类的楷书,也建议我的字上方正字库。后来与北大方正取得联系,大概有一万多字,只要现有的文字都要写,前后大概花了半年多时间,再加调整,就算写完了。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写的也不是十分满意,因为是A4纸,并不太好写,而且要求非常规范,加上修的非常圆滑,笔触的感觉也没有了。

主持人: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姊妹也多,家里都是您做菜吗?

管老师:那个时候谈不上做菜,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老家乡下能保证一天三顿饭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那时候饭都很难吃上,做饭也是非常简单的,这样呢,一边做饭,一边喂猪,空闲时间就可以练书法了,可能比参加农活相比练书法的时间要多一些。

3

主持人:给您艺术生涯动力最大的人是谁?

管老师:因为从我这么多年下来,其实最大的动力还是自己。我认为无论什么人从事什么职业,真正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最重要的因素一定还是自己。外面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其他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当然在成长学习当中,遇到一些好的老师、领导、朋友,这些因素也很重要,要把这些因素转化到你身上成为一种动力。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老师、领导,在我当时写字还不太上规矩的时候,在我的启蒙老师李敦甫先生的引导下,才开始临帖,那时候才知道有颜体、有柳体,他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到苏州当兵以后,瓦翁先生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老先生人特别好,学问也特别高,还有一个国画老师,是苏州的张新稼先生,这两个老师对我书法、绘画的进一步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IMG_3690

主持人:每天坚持练字时间有多少?

管老师:我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情,时间是一定要保证的,而且你花很多时间,不一定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实事求是讲,我还是属于比较用功的人,从小到现在都是这样,而且我知道书法和绘画的时间是要堆积起来的,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几乎都没浪费过时间。有的很多人也很好奇问我,书法绘画都学,而且书法真草隶篆、大字小字、不同风格都写,绘画也是这样,这个确实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实很多人写一种字体,写到一定程度就不会进步了,还有可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就需要有其他的新鲜的东西来补充。如果写字写到“结壳”,就是书法当中的“癌症”,这种情况就很难办,所以就需要你用其他东西来丰富自己。

主持人:您觉得自己写的最好的书体是什么?

管老师:其实大家感觉对我的楷书比较认可,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最好的字体最好的风格还没有定下来,但是在我的发展中,楷书应该比较重要。我也看到很多老先生他们岁数大了,想写楷书写不了,因为我在楷书上确实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现在的年龄,现在的精力都比较充沛,允许我在楷书上花大量的时间。因为写楷书不仅要身体好,眼睛好,功力也要到,所以这几个因素有一个不够就很难写好,相反这几个因素都具备了,每天笔底下那些漂亮的笔画出来的时候,自己心里边也是很开心的。都说写楷书缺少情绪,但是我觉得真正有情绪的楷书才是一种,比如说今天没人干扰我,没有其他事情相约,那我可能就在家一整天都写楷书,动都不想动,相反如果写草书一天下来就可能很累。

IMG_3689

主持人:打篮球对您写书法有影响吗?

管老师:影响非常大,我认为无论你是做什么,除了本专业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兴趣在支撑你。但是这种爱好非常好,还可以锻炼身体。比如打篮球跟书法联系在一起,三分球就像是楷书的结构,因为要精准,道理也是一样的,精准的程度也是一样的。打篮球可以说对我调节写字画画的兴趣,提高精神状态特别有好处。

主持人:军旅生活对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管老师:军旅生活也是我的人生的重要经历,小时候在家条件比较艰苦,当时考大学肯定不行,当兵是最好的选择了,但是又不甘于在家里劳动,当时想出来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出来,也有很多机会,不过都没把握住,现在回过头来想,好多机会没把握住,倒成全了我。当兵以后,还是在一个人杰地灵、文人荟萃的苏州,部队领导又很重视我,然后很顺利的从部队考到南艺。在部队自己也很努力,在苏州也跟地方的艺术界很快就融入到一起了。

每一个人成功有很多途径,有的人可能没有上过学,没有上过这个专业,也能成为一代大家。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IMG_3693

主持人:楷书风格是如何形成乃至发展到现在的“管体”?

管老师:我是几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风格的楷书都写,从最秀气到最稚拙的,只有全部经历过,才知道哪些东西最适合你,因为你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写完所有的经典。现在也不能说我写的就是最好的,但是至少现在的风格最适合我,如果这一点搞不明白,可能就会失去很多。

楷书的学习我是从第一个启蒙老师开始,就一直没间断过。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开始并不重要,尤其对写不好楷书就写不了其他的这种观点,我是持不同意见的。

首先我是从草书开始写,而且是从毛主席的草书开始学习,因为那时候看不到其他的字体,那段时间也为我打下了非常好的良好的兴趣。因为有了这个兴趣,才能够使我后来再去追求楷书、隶书、篆书。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但里面的变化是千差万别的,楷书的线条跟隶书、篆书、草书的线条是完全不一样的,要谈结构那就更不一样了。

我认为还是要坚持传统,只有传统这棵大树,才能让你开出更美、更艳的鲜花出来。

IMG_3694

主持人:对中国书法院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吗?

管老师:这个题目比较大,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各层各界都在努力,如何能让中国书法更加辉煌,在古代其实是没有这些组织的,现在上升到国家行为,还有那么多专业机构、院校,现在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很幸运中国书法一直在蒸蒸日上,中国书法院作为非常重要的艺术机构,我们共同努力把书法共同做好,我也是从我做起,能够为中国书法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网友:楷书和草书的训练没有必然的关系,那篆隶的训练是否和楷书的关系更为密切?

管老师:刚才讲的是把每一个字体都理解成线条的艺术,他们的训练方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楷书的线条去写隶书、写篆书,楷书和行书是比较靠近的,当然,要想写好不同的字体都要进行不同的训练,并不是把楷书写好就能写好行书,尤其隶书和楷书的用笔变化还是很大的,所以一定要专门去训练。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可能只写过楷书,我倒是建议可以去接触一些其他的书体,但是一定要找一个范本依靠上去,很认真的临。如果有很好的楷书基础,再去临篆书隶书,就可能比较容易。

5

简介

001

IMG_3687

♢ 管峻 ♢

1964年出生,江苏滨海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兼书画委员会主任。

fgggg

作品 (1)

002

IMG_3691

IMG_3692

IMG_3695

IMG_3696

IMG_3697

— END —

李雪梅

000

李雪梅女,1975年12月出生,中国书协会员(准会员),南吴门书社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1999年6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就职于烟台理工学校。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工作室系统学习书法,近三年专注于小楷的学习。

作品入展:

2013年7月,入展首届“三苏奖”书法展
2016年12月,入展中国书坛第八届新人新作展

3333

花瓣

微展作品01

花瓣2

微展作品05

花瓣2

微展作品03

花瓣2

微展作品07

花瓣2

微展作品06

fggggg

5月2日 19:00

墨池学院导师 李雪梅

《有一只小楷叫王献之》课程

即将开课

详情如下

李雪梅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60余套课程}

一、行书学习之路

行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从多年的习书经验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书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在此与广大读者分享,期冀对初学者有一定的裨益。

_DSC4868

首先,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为什么呢?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王羲之被历代奉为书圣,奉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历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兰亭序》乃天下第一行书,为何不从《兰亭序》入手?《兰亭序》不适合初学。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在山阴兰亭雅集。一是饮酒;二是感叹相聚,感叹生命。在酒与情感陶醉状态下,心不在字而成文,书写了行书《兰亭序》。他本人从陶醉状态中醒来后,再书而不得。一个最伟大的书法天才,离开当时的情景状态,自己都写不出来,而让初学者、后学者一上来自其入手,完全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论原则和规律,是学不好的。

再者,现存《兰亭序》是唐代临摹的作品,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是对临,不准确。最著名的冯承素摹本也是先双钩后填墨,完全没有自由书写的笔触和笔墨速度,因而最没有神采,故谈不上“取法乎上”。历代写《兰亭序》的不少,但出成绩者甚少。自《圣教序》入手有很多优势:《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即怀仁选王羲之行书而集成,故字字优秀规范,是经典中的经典;因是集字排列而成,各个独立,便于初学;因刻石,线条速度变慢,书写比较从容,易于初学;因刻石而增加了苍茫感、力量感和趣味;因刻石而泯灭微观映带及杂毫,笔法更宏观,便于把字写大,便于进入创作。《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各要素尽矣;《圣教序》是长篇美文,读懂了,可提高文学水平,亦可领会哲理、佛意,对提高自身国学素养有益。

_DSC3957

_DSC3958

微信截图_20170420144659_副本

之后,由《圣教序》转入王羲之墨迹手札,由墨迹手札转入小草《十七帖》,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范围,从临摹走向创作。这其中,读书是贯穿全过程的。

概括而言,行书学习之路的路线图是:学行书自晋人入手→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转学王羲之墨迹手札→《十七帖》→拓展内容→创作。

_DSC4892

8

二、行书的临摹

临摹的意思是临帖和摹帖两种行为。

临的本义是指俯视物品,即自上往下看。临帖即对照法帖原样书写;摹的本义是指合规范、有法度,书法上特指用薄而透明的纸蒙在法帖上或在已经双钩的字上描写,也叫描红。在这里临摹二字泛指临帖。

1. 临摹的价值历史和实践证明学习书法这门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就是先临摹后创作。历代书法大家都是如此成长起来的,所谓“池水尽墨”即是写照。到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位大家不是先通过临摹古人而创作有成的。所以说,临摹是学习书法,下笔有由,成为书家的不可替代的特殊规律。

临摹才能掌握古法。历代书法大家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典范,只有临摹才能理解掌握其笔法、结构及风格奥秘。

临摹才能承传经典。一件书法作品的内涵有两点,内涵之一是承传了多少经典,没有经典的表达就没有古风,没有品位。因为古代文人崇德尚静的人文理想就寓于其中;内涵之二才是个人性情的表达,个性面貌的追求。但它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

临摹就是补充能量。书法之临摹相当于绘画之写生,乃获取创作资源、能量、动力的主要途径。因为日月对记忆和技术的磨损,临摹将伴随书家一生。当今书坛创作之浅薄、雷同,主要缘于临摹继承不够。

临摹能获得乐趣和享受。临摹古帖开始可能有一定难度,一旦入了门,就会产生乐趣。古人的体会是临帖具有“自娱功能”,能除却烦恼,净化心灵,精神充实,走向高雅,享受其中,乐在其中。临摹的价值非常之多,限于篇幅,恕不多陈。

12

14

2. 临摹的标准与目的

临摹的标准只有一个字:像。要达到“像”的标准,首先要克服自我表现欲。人的自我表现欲是天生的,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来。同时人们还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不愿做书奴,总想十天八天就能集百家之长而独树一帜。实际上这是个误区,这个理想只有在学习若干年以后才是合适的。所以从临摹开始,我们就要破除误区,即使很像古人,很“像”王羲之也是需要才情的,也是不低的一个荣誉。第二是讲究方法。第三是多临,多下功夫。唯此才能达到“像”的标准,而且是越像越好。

临摹的目的:改变书写习惯。临摹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书写习惯。要把自己的书写习惯改为王羲之的书写习惯。习惯是人生中最平常也最顽固的自然表现,要改变它并不容易,必然有一个从不自然到新的自然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临摹训练,练成肌肉记忆,一出手即是王羲之,那就达到临摹的目的了!同时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公文、会议的写字机会,虽然是硬笔,也要在书写中带上字帖里的感觉。

_DSC4892

_DSC4867

3. 临摹的方法

(1)对临

微信截图_20170420143932_副本

对临是对照字帖,按照原样来写,写得越像得分越高。对临分两个阶段:一是通临。通临即从头到尾临写。一般要求通临两三遍,对所临的帖有总体印象即可;二是精临。精临就是对照字帖反复临,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最笨的办法,即一个字一个字反复临写。

方法一:分析比较法分析:

先分析清楚再下笔,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由。

第一,分析用笔。所有字帖中的字,如前所述,只有两种笔法,方笔、圆笔。记住方圆二字就简单了。其中起笔是方、是圆最重要。如“大、唐、三、藏”等字。“大”字第一笔横画起笔为圆笔,第二笔撇画起笔为方笔。分析清楚了即可下笔书写。如果不分析,第一笔下笔容易方笔,那就错了;“唐”字第一笔点画是圆笔,第二笔横画是方笔,其下面口部第一竖是圆笔,第二横折是方笔;“三”字前两笔是圆笔,第三笔是方笔。因为它是主笔,所以一定是方笔起笔;“藏”字第一笔短竖是方笔,第二笔短横还是方笔,第三笔短横是圆笔,第四笔为圆笔,第五笔撇是圆笔,第六、第七笔是圆笔……最后的撇是方笔,点是圆笔。

我们所临写的每一个字都要做以上分析,这就称得上下笔有由了,也就自信了。

第二,分析结构。如前所述,行书的结构变化很多,要分析清楚。结构也是两个字,一是形,即造型;二是势,即姿势。这两点分析透了,同样更加心中有数而自信了。如“将、福、盖、仪”等字。“将”字上合下开,“福”字左开右合,“盖”字上合下开,“仪”字左高右低而错落。比较:临写以后对照原字进行比较。以原字为标准,看自己何处不像,包括笔法、形态、姿势几个方面,凡不像之处再写,写的过程中改过来,反复比较,反复改正,以至无穷。何时像了,何时再巩固几遍,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13

6

方法二:趣味临摹法

如前所述,临摹具有自娱功能,从中可以享受快乐。怎样才能有趣味、有快乐呢?按照心理学理论,第一,学得有点像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有快乐。常言道“像不像三分样”,此乃自我感觉良好的表达,也即快乐的表达;第二,发现了不寻常的东西就有新奇感,就会有快乐;第三,对特殊的鲜活生命有刺激感,就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尽最大努力临得像,努力寻找独特之处,最终赋予每个字一种充满生机的状态。如“是”“故”“无”“而”“杨”及“阳”等字的多种形态;再如“真”字的创造性、“远”字的变形、“力”字的收敛、 “妙”字的洒脱等。每个字都与众不同,与我们原来建立的汉字形象相距甚远,从中可以意会出一种莫名的、奇妙的感受,欲罢不能,欲驭不及,为其着迷,愈追愈有味道,愈写愈有魅力,此非享受快乐而何哉!

12

14

微信截图_20170420144102

方法三:有空就临

此法非法也。临帖方法很多,笔者体会以上二法最实用、最有效。需要强调的是要养成临帖的习惯,不要一提笔就随心所欲,龙飞凤舞。因为一切不按古法的龙飞凤舞其价值均为零,一切不按古法的龙飞凤舞都是肤浅的自由和快乐。只有真正下了功夫,临摹得法,养成古人的书写习惯,才能进入高层次的自由和快乐。在此送读者五字真言:有空就临帖。一个有空就临帖的人,自然会形成文雅的个人气质与风采。

(2)背临

背临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只有能背临才算真正掌握了古法,真正有了新的、高级的书写习惯和能力,也就具备了创作的基础。

背临的方法。背临不要贪多,要逐字、逐句、逐段、逐页进行,方法比较灵活。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页最好;可以先写心经,心经266字,内容也好背诵;也可以选美丽的词语,或遴选好背的句子来背临。选好词语、好句子来唤醒对书法形象的记忆;抄写或打印出原帖内容。这样只背字形,不背内容更简单一些;将背临的结果对照原帖校对,并及时纠正不足。

好词语如: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在智犹迷,窥天鉴地;明阴洞阳;四时无形等,比比皆是。

微信截图_20170420144102

好句子如: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豪(毫)厘;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等等,比比皆是。

有一个字能背临了,这一个字就属于你了,有一百个、一千个、三千个都能背临了,这几千个字都是你的了,岂不一出手就成了王羲之了吗?

(3)意临

意临是在背临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临习,是对原帖更加深入理解后的表现,这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阶段。

特别是在“用什么意”上要求高。如果意临的结果远不如精临,证明还没有意临的能力。意临说到底是一种创作,是出帖的重要过程。古人讲“入帖容易出帖难”,其主旨即在此。

著名书法家张旭光书法讲座系列——《行书八讲》签名本,墨池有售,有意向的书家朋友点击下方商城链接淘宝链接链接可直接进行购买喔~

_DSC3917

_DSC9762_副本

_DSC9753_副本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学术
帖学的诞生及其问题
丘新巧

没有传统就意味着无可遗赠给未来的遗言。[1]
——阿伦特


让我们从《庄子》的一个故事开始切入讨论: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 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

写下的书籍之所以是糟粕,是因为它已经脱离了那个写下这些东西的人,脱离了他活生生的生命。在庄子看来,那种我们现在称之为经验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东西,几乎是不可传达的,它就像某种只寄寓在每个独特的人身上的不可抵达的内核一样,只有这个人自身可以领会,它会随着这个人的死去而永远消失。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当这种经验化为一种可以被追寻的痕迹——变成别人的目光、说出的言语或写下的文字,它必定已经被损耗而不再是它本来的样子了。因此,所有外化的痕迹都成了糟粕。即使是父亲与儿子之间都存在隔阂,更何况是写下的文字。以每个人他活生生的肉身为圆心,经验就像水波一样向外波动,越远离这个人的身体这种波动便越微弱。

庄子所思考的正是经验传递的困境或它的不可能性,由于这种经验的不可传达,他似乎将人设想成为一座孤岛了。然而庄子没有思考的是,在他人身上发生的经验损耗同时也造就了他人的自由:完全的经验传递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它也会变成一种不堪承受的重负。在这里,我们的问题是,既然经验传递有它不可避免的损耗,那么如何保证经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传递下去呢?因此那种最切近的方式,也就是面对面,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一具身体到另一具身体的方式,就成了最能够保证经验流转的方式。对于书法这种如此精微的书写艺术来说,每一个人从他人那里接受而来的这种切近的经验就变得非常重要,“其中交流的远并不仅是关于笔法的知识,更多的是那隐微、柔软而体贴的气息,是动作、呼吸、姿势、节奏和情境所卷挟的一切。这样习得的笔法是没有脱离生活情境的,它具有活生生的、对语言和生活做出即时反应的能力。”[2]这样传递下来的经验便是具体、丰富而有生命力的,它让人继承了一些重要的东西,然后种植在各自的生活情境的土壤中,长出独特的花朵;它在漫长的个体生命和历史时间进程中,像一条不绝如缕的血脉那样将人们贯穿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和他的后人、前辈、友人紧紧地团结在同一条河流中。

富有成效的经验传递体系就意味着强大的传统。出于对一种强有力的传统的珍视,在晋唐书法阶段,我们能看到人们对传承有序的笔法谱系显得各位重视: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3]

像这样对笔法传授谱系的笼统概括固然不一定可靠,但它集中反映了那时古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笔法的开端是神圣的,因为它造就了如此精彩绝伦的书法,但笔法的传授必须以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方式传承下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笔法的纯正性。但是这条谱系传到五代的崔邈时就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而终结了。实际上,这样紧密的笔法和书写经验传递谱系之所以可能,是由晋唐时代的贵族政治所维持的,也就是说,这个传统首先是在贵族内部的传统。其中又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其中的琅琊王氏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个家族从东晋到隋朝都是世家大族,横跨了几百年的历史。进入唐代后,虽然旧的门阀世家遭到巨大的打击,但社会仍然按照贵族政治的方式运行,因而传统笔法以及凝聚在笔法中的经验也仍得以在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张旭、颜真卿等书法家中传递了下来。而这个传统终于在唐宋之交时走向了完结,仍然与中唐以后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动有关,具体而言就是贵族制度的终场。钱穆说:

窃谓国史自中唐以下,为一大变局,一王孤立于上,不能入古之贵族世家相分峙;众民散处于下,不能如今欧西诸邦小国寡民,以舆论众议为治法。而后天下乃为举子士人之天下。法律之所不能统,天意之所不能畏,而士人自身之道德乃特重。[4]

世家大族终于在这个历史时间段内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下的文官政治,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书法中延续几百年的经验传递传统也一起被砍断了。每一个新上升的举子士人其自身家族内部的书法传统,在此前晋唐几百年的笔法传承谱系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为什么进入宋代之后慨叹“笔法中绝”的声音已经汪洋一片,传统的断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5]而这就是帖学诞生的背景,它是在传统断裂的废墟上产生的。

宋人回望唐代时已经有隔绝之感。虽然书法传统发生了断裂,但毕竟前人的墨迹不会随着前人的逝去而一起消失,写下的痕迹是一种更加顽固坚强的生命,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抵御时间的流逝,因此它延续了此前的书法传统使它不至于完全中断,传统在另一个“物”的层面上得以维持。从宋代以后,围绕人展开的书写经验传承谱系开始让位于法帖真迹的传承谱系,真迹代替人占据了最高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说,书迹这种庄子眼中的“糟粕”开始发挥最关键的延续传统的作用,而写下这些痕迹的人则早已隐退。人们自始只能通过前人留下的墨迹来想象晋唐书法的风采了。正如尹吉男在《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中提到的:

其实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有两层,一层是我们能看到真迹,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看到一个有水准的人示范。苏黄米蔡到了后来当然也能看到真迹了,但是他没有看到一个最高水平的人做的示范。张旭是陆彦远给他做示范,陆彦远是他老爹陆柬之给他做示范。虞世南给陆柬之做示范。智永给虞世南做示范。智永是“二王”的传人,历代都做示范。这个传承非常重要,你要踩那个大师的仙气儿。[6]

正如前文所述,“示范”实际上是一种切身的、最有效的经验传递方式,它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其中有不间断的关怀交织,有循环反复的吁求和应和,与对着真迹的想象不可同日而语。写下的痕迹是一种被动的对象,因而完全依赖于主体在想象力上的投注。诚然,晋唐的大书法家也需要对着前人的真迹进行揣测、想象和学习,没有哪个大书法家会把自己限制在仅仅学习老师的狭窄范围内。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述及自己的学书经历: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7]

当王羲之越过他的老师卫夫人而去学习李斯、曹喜、钟繇、梁鹄等伟大前辈的书法的时候,他也一定发挥了他那卓越而体贴入微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然而,所有这些直接面对真迹的学习实际上都已经是经过卫夫人中介了的——卫夫人构成了王羲之与更广阔久远的书法传统之间的必要中介,因为卫夫人自己的老师便是钟繇,她自身便是这个经验传递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当这条经验传递谱系被砍断的时候,人们只能面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写下的痕迹,也就是庄子意义上的糟粕。这个时候,人们在学习那些伟大前辈们的作品的时候已经缺乏一个老师、一个以其微妙的神态、姿势和气息起着示范作用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中介,而且这个老师与他所要学习的经典存在直接的联系,这样他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接通传统的脉络,让传统中所凝聚的属于上一代的经验不断地汇聚在自己身上,并穿过自己而流向下一个时代。因为没有人可以作为依傍,唯一可靠的只剩下他的想象力,即姜夔所说“余尝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8]的那种想象力,他必须依靠这种能力,尽可能准确细微地在他的脑海里还原出古人书写时的样子。

正因为人的缺失,才可能围绕前人所写下的墨迹(“帖”)形成某种专门的学问。对于书法这件事情来说,人们的关怀开始全部凝聚、投注在这些物身上,而这些物也为人们的书写提供了一种终极的准则和法度,因此它们被称之为“法帖”,这意味着它们是具有普遍教化功能的书写法度在物质上的呈现。帖学便诞生在这种缺失当中。而雪上加霜的是,宫廷秘阁里搜集保存的晋唐书法墨迹固然还所在多有,但除了帝王这个所唯一剩下的代祀绵远的贵族之外,其他人接触到这些真迹的机会可谓非常渺茫,为了应对通过科举新上升的文官对书写传统日益高涨的吁求,摹拓这种图像复制技术就成了必要,阁帖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推动阁帖产生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化的需要。将某种书写摹刻在金石上的内在目的是使这种书写随着金石一起获得它的永恒性。摹刻阁帖这个行为跟刊刻石经是类似的:石经是将书写内容统一起来,而阁帖则将某种特定的书写本身定于一尊。在唐代法书摹刻的风气已经开始,如贞观时将欧摹《兰亭》刻石放置在禁中,同时又从王羲之书札中择取了一定内容摹勒上石成为《十七帖》,还有著名的怀仁和尚集右军字而成的《圣教序》。唐太宗以帝王的身份介入到书法传统的评定工作中来,他的最终目的是牢牢地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确立起来,使王羲之成为一个贯通古今、尽善尽美的人物,从此王羲之便以崇高的形象占据书法传统的源头位置,书写的教化便有了一个稳固而统一的典范,尽管还有零星不一样的声音。[9]但是唐太宗做的事情,主要是针对王羲之一个人的定调,他并没有对整个书法传统加以判断。换句话说,这是在书法传统内部发生的事情,晋唐书法是一整个完整延续的谱系,他不可能走到此传统之外,此前的书写经验正毫无保留地贯穿了他并流到下一代的人们身上。

直到宋太宗淳化三年刻《淳化阁帖》以及由此引发的刻帖风潮,才完成对此前整个书法传统的一个定音和最终塑形。因为时代已经走到了传统的边缘,只有到了这里,在这样一个距离之外,它才能将传统看成一个整体,总结它,完成它。完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它通过甄别、选择、汇聚并呈现,将此前整个书写传统的人物谱系和这个传统的特质和盘托出。宋人恰恰是通过阁帖发现了内在于晋唐书法传统中的一些最深刻的特质,这里必须提到的当然是欧阳修,他以下这段话被无数次提及,然而值得在此再次引用:

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10]

宋人从法帖中发现的晋唐书法正是一个日常书写的传统:它由短小的尺牍信札构成,它的实际功能是在家人朋友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是世家大族这个共同体内部友爱和亲情的见证;它的内容和书写技巧都非常生活化,在书写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追求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它并非作为一件艺术品而被制造出来,然而它无意于佳乃佳,精彩绝伦,意态无穷无尽。而这一切对于宋人来说已经成为不可触及的理想。晋人的简淡玄远,唐人的法度森严,在宋人那里成了某种不能充分加以理解的东西,尤其宋离唐尚近,唐代书法那种莫名其妙的严格法度,更像是一座大山那样在宋人那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正如苏轼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11]颜真卿确实一方面继承了汉魏晋宋以来的书写传统——他自己就深深镶嵌在这个传统中,另一反面通过发扬雄强博大的尚法精神,将书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便是帖学的产生同时所包含的两方面含义:首先,恰恰是它的产生意味着晋唐书法传统的完成,它所揭示的正是此前书法传统的真面目;另外,在帖学完成书法传统的同时,它也从此传统中脱落了,它只能将此传统作为一个审美理想来供奉着,而再也无法真正地用自己的双手触及它的核心。

而且,化身万千的刻帖本身即是对真迹的复制,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是必定发生的事情。如果说写下的真迹是活生生的人的影子,那么刻帖已经是影子的影子。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便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12]而这无疑构成了后来碑学反对帖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晋唐书法传统的经验仍然通过阁帖这条尽管孱弱的血脉保留了下来,一直影响着此后的整个书法史进程。当经过宋代尚意书法的高蹈狂飙之后,进入斯文凋丧的元代的赵孟頫不由得感叹:“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13]帖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维系传统、将前人的书写经验跨代际地传递到后世的使命。这也是帖学不得不承担的使命,因为如果没有刻帖的存在,社会的书写教化将不再可能,书法也会陷入彻底的混乱,前人的书写经验将与后人彻底隔绝,成为完全不可辨识的陌生物。

帖学是晋唐书法孱弱的血脉。但与晋唐书写传统的距离恰恰赋予了宋人以书写的自由,虽然他们没有从伟大前辈们那里直接获得书写经验,但也没有这个传统所带来的压力和重负,在获取前人一点似是而非的经验的基础上,便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修养、非凡的个性和想象力为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的书写开辟新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宋代书法和书学理论中可以看到,他们确实发展了更加个性化的书法,拓展了更丰富多样的审美趣味(taste),书法的版图就这样整个地换了一个新的面貌:宋代书法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而这个新的传统对书法究竟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还有待于仔细考察。

有宋刻帖之风亦大兴,使秘阁之宝,入黎庶之室,然未能使宋代书法有过于前代,反日趋浇漓,专尚尖新,政与雕板之效相反,亦甚可怪。何也。抑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有宋以雕板术而公之,适得其所。而书道者,秘密之法门,其公于众者,皮相之迹耳,而不能得其真髓。有宋以刻帖公之,适泄露其天机,淆乱其视听,学者或混沌开凿,或无所适从,是以非但书法未进,且愈支离矣。不似古人传授之秘密单一,反能造就人物。[14]

在刻帖而形成帖学之后,书法确实似乎“日趋浇漓,专尚尖新”,与雕版印刷术将宋代学术向着纵深的方向推进有着完全相反的效果。这当然是因为学术是凝聚在文字内容中的,可以流传的痕迹的重要性大于生命有限的人,然而书法是一门身体的艺术,那具书写中的身体的重要性要大于他写下的痕迹,但这具身体却终究要化成尘土。这似乎是一段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而且,一旦帖学形成,它就内在地蕴含了它的对立面,也就是所有那些不能被帖学这个概念和传统所收摄的东西,它们潜伏在历史的暗流中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时代的到来,而这个过程终于在晚清的碑学运动中达到高潮。

因此,帖学诞生这个事件实际上是理解古今书法之变的一大关键,另外的关键则是晚清碑学以及书法进入近现代后的角色转变。关于帖学和碑学仍有许多未思之处,对它们的清理将是当下书法理论的一个迫切任务。


[1]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2]参拙著:《姿势的诗学:日常书写与书法的起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页。
[3]张彦远:《法书要录》,洪丕谟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中华书局,第653页。
[5]宋代有大量关于所谓“笔法中绝”的话语。如欧阳修:“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试笔》))苏轼云:“自颜、柳没,笔法衰绝。”(《论书》)董逌:“昔蔡邕受法于神人,传于崔瑗,瑗传之文姬,文姬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逸少,自此而下,各有师授,逮于张旭其书分故。蔡有邻法为篆,惟颜清臣、徐季海守旧法,而真行尽合于古之作者,至韦玩、崔邈,授其法而绝矣。考其源流,正如禅家宗风相承,各有主也。”(《广川书跋》朱长文:“下至五代,天下罹金革之忧,不遑笔札。……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续书断》)参水赉佑:《宋代帖学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6]尹吉男:《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书法》,2015年11月,第94页。
[7]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7页。
[8]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94页。
[9]譬如活跃在开元年间的张怀瓘,即批评王羲之的书法“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10]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邓宝剑、王怡琳笺注,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11]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六十九卷,《书唐氏六家书后》,1986年版,第2206页。
[12]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61页。
[13]赵孟頫:《阁帖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14]季惟斋:《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作者:丘新巧 梅岗)

——END——

书画纵横学术顾问:

沈语冰  张天弓  沈之珍  李松  曹建  吴云斌  陈国成  陈志平  马啸 杨中良 (排名不分先后)

梦幻般的龙门石窟:

1_副本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_副本

龙门石窟旧照之一

3_副本

龙门石窟旧照之二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_副本

龙门石窟旧照之三

5_副本

龙门石窟旧照之四

6_副本

龙门古阳洞实景 旧照 局部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7_副本

古阳洞南壁旧照

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本期“龙门二十品”专刊目录:

01、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撅造像记
02、 步轝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
03、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
04、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05、 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06、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
07、 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
08、 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
09、 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记
10、 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
11、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
12、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
13、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
14、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
15、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16、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
17、齐郡王元佑造像记
18、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19、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
20、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
21、海外藏龙门造像旧拓精萃(上)
22、海外藏龙门造像旧拓精萃(下)
23、海外藏龙门造像记旧拓精萃(上)
24、海外藏龙门造像记旧拓精萃(下)


龙门二十品

杨大眼造像记
全名《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8_副本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为《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

9_副本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原石旧照局部

杨大眼,北魏名将,南朝人形容他的眼大得像车轮子,《魏书》上说他“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宣武帝初年他奉命南伐,连拔五城,追奔至汉水,斩南朝辅国将军王花,首虏2000余。当他凯旋而归,经伊阙时发愿开龛,时当在正始三年夏秋之际。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第二层大龛东起第三龛,右邻魏灵藏造像龛。龛大且内容丰富,雕刻富丽华美,是古阳洞中的精品。

10_副本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原石旧照局部

造像龛高253厘米,宽142厘米。尖拱形,龛楣中心刻庑殿顶殿堂,正脊中心为金翅鸟,殿内释迦佛端坐。佛殿下二龙盘绕,二龙外侧二仙人分骑象、虎而行。

龛内释迦结跏趺坐,禅定印,两侧菩萨侍立。三尊雕像皆饰火焰纹背光。

11_副本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民国初拓本

造像记在龛右侧,高126厘米,宽42厘米,盘龙首,长方座,正面刻五个小龛,圭形碑额上刻“邑子像”三字,所刻文字歌颂北魏将领杨大眼军功显赫的一生。


以下为《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民国初拓局部欣赏

12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17_副本

18_副本

铭文:

邑主仇池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夫灵光弗曜,大千怀永夜之悲,*踨不遘,叶生含靡道之忏,是以如来应群缘以显迹,爰暨**,*像遂著,降及后王,兹功厥作。辅国将军、直阁将军、梁州大中正、安成县开国子、仇池杨大眼,诞承龙曜之资,远踵应符之胤,禀英奇于弱年,挺超群于始冠,其行也,垂仁声于未闻,挥光也,摧百万于一掌,震英勇则九宇咸骇,存侍纳则朝野必附,清王衢于三纷,扫云鲸于天路,南秽既澄,震旅归阙,军次之行,路经石窟,览先皇之明踨,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像一区,凡乃众形,罔不备列,刊石记功,示之云尔,武。

IMG_3681

➤ 《笑傲江湖》书影

“江湖”一词使用颇早,《庄子》中可见“江湖”数处,最有名的当然是《内篇·大宗师》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同是“江湖”二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却判若两“江湖”。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江湖是一个与庄严庙堂相对的一个场域,血雨腥风,快意恩仇。

不过,在书法世界里,江湖二字很是尴尬,江湖书法,则多是一种接近于杂耍的行为艺术。

假如,金庸的“江湖”遇上“书法”,又是怎样的一种“江湖书法”。不妨去《笑傲江湖》中瞧瞧。

说是令狐冲和向问天跑到了“梅庄”,一进大门,书法首先登场了。“见大门外写着‘梅庄’两个大字,旁边署着‘虞允文题’四字。令狐冲读书不多,不知虞允文是南宋破金的大功臣,但觉这几个字儒雅之中透着勃勃英气。”

IMG_3682

➤ 虞允文《适造帖》36X60.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虞允文确有其人,并非金庸虚构,乃是南宋名臣、抗金名将,在书法上也有一定修为,后世书家评其字:“词语详雅,气象雍容。”可见小说家虽是虚构,却也不完全凭空捏造,一些虚虚实实的点缀,往往能为小说细节增色不少。

梅庄的主人乃是四兄弟,唤作“江南四友”,江南四友分别是抚琴弄箫的大庄主黄钟公,嗜棋如命的二庄主黑白子,沉迷书道的三庄主秃笔翁,醉心丹青的丹青生,四兄弟正好对应地喜欢着琴、棋、书、画,而金庸的取名也顺着人物的喜好而来,可见小说家行事也是有章有法。

我们再看金庸笔下的书法狂热爱好者是怎样的模样:“走进来一个人,矮矮胖胖,头顶秃得油光滑亮,一根头发也无,右手提着一支大笔,衣衫上都是墨迹……”没准儿,邋里邋遢,衣衫尽墨便是金庸对书法爱好者的刻板印象,却又无力反驳,难道不是么,嘿嘿。

人而无癖,不可交也,但是有癖,也就有了短板,纵情于此,视之如命。向问天设套便是各自对症下药,其中拿来钓秃笔翁的便是一个卷轴,这一卷轴金庸给安上了唐代张旭真迹《率意帖》的名目,如此描述道:

“帖上的草书大开大阖,便如一位武林高手展开轻功,窜高伏低,虽然行动迅捷,却不失高雅的风致。令狐冲在十个字中还识不到一个,但见帖尾写满了题跋,盖了不少图章,料想此帖的确是非同小可。”

IMG_3683

➤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29.5X195.2cm.辽宁省博物馆藏

金庸的迷人之处也在于他对传统具有丰富而驳杂的学识,虽未见得样样深入,但这些丰富的经验和传统元素能合理相安地融入他的江湖之中,使得江湖变得可观可看可感,状各色人等如在目前。

这个嗜书如命的秃笔翁看到这一卷走第一反应便是:“伸出右手食指,顺着《率意帖》中的笔路一笔一划地临空勾勒,神情如痴如醉,对向问天和令狐冲二人固是一眼不瞧,连丹青生的说话也显然浑没听在耳中”。实在是传神地写出了一个书法风魔者的基本修养,见佳作必随手比划,临空勾勒,沉迷于此,万事不关心。

秃笔翁嗜书如命,但毕竟是江湖中人,江湖中人立身之道自然是武功。不可能在临阵对敌的时候,来一句:“且慢!让我写一本《兰亭序》!”然后写得出神入化,敌人看得如痴如醉,涕泗横流,最后手起刀落,要了你的小命。

于是只好融书道于功夫。秃笔翁的武器自然要随身份,书法家的武器当然是他的笔,且看:“竟是精钢所铸的判官笔,长一尺六寸,奇怪的是,判官笔笔头上竟然缚有一束蘸过墨的羊毛,恰如是一支写字用的大笔。”

IMG_3684

➤ 颜真卿《裴将军诗》(拓本局部)

武器是长锋羊毫,武术路数必然是书法笔法中来了。秃笔翁对付令狐冲第一套打法叫《裴将军诗》,自述是从颜真卿所书诗帖中变化出来的,一共二十三字,每字三招至十六招不等。可惜令狐冲不识几个字,也不懂书法,压根没雅兴来欣赏这笔法的出神入化,于是,“令狐冲不等他笔尖递出,长剑便已攻其必救”。

既然颜真卿不管用,又换了个笔法。“他大喝一声,笔法登变,不再如适才那么恣肆流动,而是劲贯中锋,笔致凝重,但锋芒角出,剑拔弩张,大有磊落波磔意态。”这个笔法取自张飞所书《八濛山铭》。

大家可能要一惊,张飞这个武夫也会写字?这《八濛山铭》不是金庸自创,乃是传说中张飞的书法,张飞的书名,是有文献提及的。小说家爱奇,自然要取一些常人所不知的经验。《丹铅总录》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文字甚工,飞所书也。”《太平清话》言:“飞不独有八分书刁斗铭,又有流江县纪功题名云: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IMG_3685

➤ 张飞《八濛山铭》

不过以张飞之刚猛,也没能帮秃笔翁使出完整的一招。于是笔法又变,“大书怀素《自叙帖》中的草书,纵横飘忽,流转无方。心想:怀素的狂草本已十分难以辨认,我草中加草,谅你小子识不得我这自创的狂草……”

结果,别说狂草令狐冲不认识,令狐大侠端端正正的楷书也不认得几个。再度被破招。只好退出比试,跑到白墙上题壁了一首《裴将军诗》,水平如何,据他自己交代是生平最佳。

秃头老三的“江湖书法”最终得到了任我行教主的点评:

“要胜秃头老三,那是很容易的。他的判官笔法本来相当可观,就是太过狂妄,偏要在武功中加什么书法。嘿嘿,高手过招,所争的只是尺寸之间,他将自己性命闹着玩,居然活到今日,也算是武林中的一桩奇事。”

使一手类似杂耍的江湖书法的秃笔翁,自然打不赢志虑精纯的令狐冲。可见融合未必均有益,道行不到,则不伦不类,徒成花架子。

不过,不得不佩服金老,虽不是什么书法大家、国画大家、琴道大家,却能将传统艺术的一些经验恰如其分地融在他的笔墨江湖之中,遂令文人的侠客梦,总带着文人的味道。

IMG_3670

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专门的用笔技术练习是至关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掌握这些技术,有助于我们快速的深入《书谱》,进入到其妙无穷的草书体系。

如前所言,《书谱》是书法入门者必须要用心研究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而扎实的基本技术训练,,断、连、方、圆、轻、重、曲、直、铺豪、聚豪等等。须知在书法史上,用笔此一环节,即使是对王羲之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的。

IMG_3671

IMG_3672

IMG_3673

IMG_3674

IMG_3675

IMG_3676

IMG_3677

IMG_3678

IMG_3679

最后我们来练习一个整字:

IMG_3680

笔锋自空中落纸,看入纸点是落在笔画之内还是之外。入纸点在笔画之内,就是藏锋,入纸点在点画之外,就是露锋。

【1】王羲之的入纸点,多为露锋。

IMG_3660

【2】王宠的入纸点,多为露锋。

IMG_3661

【3】孙过庭的入纸点,多为露锋。

IMG_3663

【4】孙晓云的入纸点,多为露锋。

IMG_3664

【5】何绍基的入纸点,多为藏锋。

IMG_3665

【6】伊秉绶的入纸点,多为藏锋。

IMG_3666

【7】颜真卿的入纸点,多为藏锋。

IMG_3667

【8】于右任入纸点,多为藏锋。

IMG_3668

【9】王铎入纸点,多为藏锋。

IMG_3669

所以,懂得了书写动作,说藏锋、露锋才有确切的意思!知道了伸出去、收回来的书写动作,只说“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就可以了,或者只说入纸点位就可以了。懂得了动作之源,为什么还要说藏锋、露锋呢?

藏露、露锋,是自然形成的,是顺手而为的,不是刻意描画的。啊,原来书法无藏锋,无露锋!

溯本求源,一切就在起点——那就是你的动作!

书法不需要说藏露、露锋!

IMG_3562

尚方作竟四夷服

多贺国家人民悦

风雨时节五谷熟

长保二亲得天力

传吉后世乐无极

百二十年前 光绪丁酉

北平荣宝斋制

刘锡龄七十二候笺

诗文书画备乎众美

雕印大巧若拙

目录设计亦颇具匠心

将一年十二个月的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设计在一面古铜镜上

所谓“大雅” 所谓“入时眸”

亦晚清金石文化的一个社会写照

IMG_3563

IMG_3564

初候,东风解冻。风从艮地起,主人寿年丰。

IMG_3565

二候,蛰虫始振。启蛰光阴齐冒鼓,游人脚底有雷声。

IMG_3566

三候,鱼陟负冰。一片冰心无可讬,至今封鲊有遗书。

IMG_3567

IMG_3568

初候,獭祭鱼。整日小窗工獭祭,不知门外已春归。

IMG_3569

二候,候雁北。春风欲度玉门关,一行雁字排空起。

IMG_3570

三候,草木萌动。东风欲放萌芽动,已有疲牛齧烧痕。

IMG_3571

IMG_3572

初候,桃始华。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IMG_3573

二候,仓庚鸣。俗耳针砭,诗肠鼓吹。

IMG_3574

三候,鹰化为鸠。赐之几杖,刻玉于鸠,尚父鹰扬,于焉归休。

IMG_3575

IMG_3576

初候,玄鸟至。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IMG_3577

二候,雷乃发声。冻雷惊笋欲抽芽。

IMG_3578

三候,始电。玉女投壶天一笑,双瞳日月照神州。

IMG_3579

IMG_3580

初候,桐始华。寂历桐花侧晚风,倒挂绿毛么凤。

IMG_3581

二候,田鼠化为鴽。试写春台熙皞象,由来风俗重鹑居。

IMG_3582

三候,虹始见。双桥落彩虹。

IMG_3583

IMG_3584

初候,萍始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IMG_3585

二候,鸣鸠拂其羽。《太平御览》引蔡邕章句云:鹘鸠也,拂尤抟也。阳气所感,故抟羽。

IMG_3586

三候,戴胜降于桑。曲植蘧筐都已具,只因戴胜在桑田。

IMG_3587

IMG_3588

初候,蝼蝈鸣。隔岸风来闻鼓吹,柳阴深处有园亭。

IMG_3589

二候,蚯蚓出。瓦鼎号蚓煎秋茶。

IMG_3590

三候,王瓜生。《夏小正》:“四月,王萯秀”,即王瓜也,一名萆挈,一名菝葜,一名藈菇。

IMG_3591

IMG_3592

初候,苦菜秀。人能嚼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诗 》云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诚先得我心哉。

IMG_3593

二候,靡草死。《尔雅》:“蕇,葶苈。”《疏》云葶苈能去胀疾,即《月令》所谓靡草者,生藁城平泽及田野间。

IMG_3594

三候,麦秋至。惟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IMG_3595

IMG_3596

初候,螳螂生。门外中郎猜不停,抚琴心逐捕蝉螳。

IMG_3597

二候,鹏始鸣。偷眼蜻蜓避伯劳。

IMG_3598

三候,反舌无声。不肯雕笼甘素食,自惭无语类寒蝉。

IMG_3599

IMG_3600

初候,鹿角解。大凡画树,嫩枝似雀爪,老干肖鹿角,象形、会意亦与六书合,绘事岂易言哉!

IMG_3601

二候,蜩始鸣。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IMG_3602

三候,半夏生。厥名水玉,配以橘姜,载之本草,医家所详。

IMG_3603

IMG_3604

初候,温风至。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IMG_3605

二候,蟋蟀居壁。传经何处闻丝竹,四壁蛩声半夜灯。

IMG_3606

三候,鹰始挚。天上下将军,廓然清四野。穷寇切勿追,狡兔何为者。

IMG_3607

IMG_3608

初候,腐草为萤。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

IMG_3609

二候,土润溽暑。阴阳相博出芝菌,燥湿相育生蝤蛴。溽暑蒸欎化工斯妙矣。

IMG_3610

三候,大雨时行。升堂坐堦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IMG_3611

IMG_3612

初候,凉风至。高树早凉归。

IMG_3613

二候,白露降。水光正接天,一苇凌万顷。

IMG_3614

三候,寒蝉鸣。好是此声惊懒妇,篝灯永夜响缫车。

IMG_3615

IMG_3616

初候,鹰乃祭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IMG_3617

二候,天地始肃。扬帆江湖思,木脱天地肃。

IMG_3618

候,禾乃登。丰年玉,荒年谷。䆉稏已登场,归来放黄犊。

IMG_3619

IMG_3620

初候,鸿雁来。一双新雁下汀洲,两岸荻花秋瑟瑟。

IMG_3621

二候,玄鸟归。双双海燕归何处,忆否人家玳瑁梁。

IMG_3622

三候,群鸟养羞。图匮于丰,归余于终。相彼鸟矣,我心则降。

IMG_3623

IMG_3624

初候,雷始收声。两脚渐收天渐霁,雷车隐隐入秋云。

IMG_3625

二候,蛰虫坯户。方言云:有蜜谓之壶蜂,穿竹木作孔谓之笛师,亦有累土于树间者未雨绸缪,岂独禽鸟哉

IMG_3626

三候,水始涸。葭菼茁,石稜凸。深则厉,浅则揭。

IMG_3627

IMG_3628

初候,鸿雁来宾。衡阳归雁几封书。

IMG_3629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翩然化蛤,沆瀣一气,胡为相争,使人得利。

IMG_3630

三候,菊有黄花。莫嫌老圃秋容淡,惟有黄花晚节香。

IMG_3631

IMG_3632

初候,豺乃祭兽。野猎正当豺祭兽,弓櫜鱼服带禽归。

IMG_3633

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IMG_3634

三候,蜇虫咸俯。西风下木叶,寂寂瓦盆秋。无复言酣战,低头愧好仇。

IMG_3635

IMG_3636

初候,水始冰。岭上梅花开数点,摘来同伴玉壶清。

IMG_3637

二候,地始冻。《老学庵笔记》载一老妪云:鸡寒上距,鸭寒上嘴。上距,谓缩一足;下嘴,谓藏其咮于翼间也。地气所感各因其偏而中之耶。

IMG_3638

三侯,雉入大水为蜃。海中倏见之神山,愿接卢敖长不老。

IMG_3639

IMG_3640

初候,虹藏不见 。米家书画韬奇采,放出沧江白玉盘。

IMG_3641

二候,天气上腾地气下降。乾坤一草亭。

IMG_3642

三候,闭塞而成冬。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IMG_3643

IMG_3644

初候,渴鴠不鸣。得过且过。

IMG_3645

二候,虎始交。自是深山多虎穴,中宵月晕起重围。

IMG_3646

三候,荔挺出。《说文》:“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本草》谓之蠡,实应仲冬阳气抽茎作花,亦草之翘楚也。

IMG_3647

IMG_3648

初候,蚯蚓结。博山香篆蟠青蚓。

IMG_3649

二候,麋角解。不与鹿群同解角,更思留尾佐谈经。

IMG_3650

三候,水泉动。疏勒寒泉一道开,马蹄蹴破长城窟。

IMG_3651

IMG_3652

初候,雁北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IMG_3653

二候,鹊始巢。鹊巢知避太岁,农家建造无须再读青囊经矣。

IMG_3654

三候,雉雊。何人更续朝飞操,双啄双飞诉与知。

IMG_3655

IMG_3656

初候,鸡乳。群鷇偃下风,举受翼卵恩。啄粟出鸡堞,啾啾闻母喧。

IMG_3657

二候,征鸟厉疾。孔疏云:鹰隼取鸟猛捷,故曰征鸟。《孙子兵法》所谓“其疾如风”者,于鸟见之矣。

IMG_3658

三候,水泽腹坚。驼老惯知泉脉冻,昂藏大步踏冰来。

IMG_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