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要从最细小的环节抓起,不管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到了高层次,看的就是细节,细节取胜方能最终全面取胜、才是大家。就说拿起笔一落笔开始,这说道就来了,怎么写这头一笔,写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间或亦用顺入的方法,不信,您试试一定管用!

微信图片_20170424111326

1、逆入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

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二,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

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2、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3、顺入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汉简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END——

评审归来话临帖

邵佩英

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展评审于3月6日—11日在广州番禺进行。我作为评委之一,谈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选帖”问题。展览的名称叫“书法临帖”,这里的“临”其实不排除“摹帖”的成分。从来稿的作品中,已经发现有不少的作品有“摹”的嫌疑。这里的“帖”,不是我们狭义的“碑帖学”的帖,也不是刻帖的帖,而是所有学习书法的碑帖、字帖的“帖”。征稿启事中有“临摹作品要求临摹历代经典书法碑帖”,这个范围就大了。既然要求“经典”,究竟如何把握?是市面上能买到的碑帖算作经典呢,还是指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碑帖呢?评审中,就有一件临摹的是日本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当然也是临的问题在初评时被淘汰了。对于“经典”,有很多隶书作者选择《礼器碑》,问题是都来临摹它,那就比吧!所以淘汰得也就最多。王羲之的《兰亭序》,太经典了,临摹的难度也最大,没有多少人敢临摹的。好在我所在组评审中,捞出一件临摹较为精彩的作品来,算是补上了这个缺口。但是当把作者的另外一件作品挂起来时(创作作品要求应取法临帖对象,与临摹作品的书体、字法等元素基本保持一致,是对临摹对象的学习、思考与升华),发现作者的创作作品是学元赵孟頫的。没关系,毕竟是和王羲之一脉相承的。投稿“临帖展”,临写还是应该集中在最为常见的普遍意义的碑帖上,过于生疏、边缘、不常见的还是尽可能不去临写投稿。按照自己平时临写最多的碑帖下手,在“准”“精”“味”上下功夫。

IMG_3794

“髪”错成“發”

二、关于“实临”问题。究竟是意临好还是实临好呢?从技法层面看,意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像与不像哪个对。写得有情趣有味道,临得不像;临摹得很像,却怀疑是摹写,或者是摹而不“写”。再往深处想,会不会作者通过“响拓”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也不好说。当代的科学技术早就解决了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比如评审中就能发现有些作者用原碑帖进行放大、剪贴,重新排列,再双勾留下的痕迹。“临帖展”原本初衷是为了鼓励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学习继承中国传统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潜心创作、与古为新。如果过分强调“实临”的重要性,写得越逼真越好,就有可能导致作者通过不正常手段“做”出一件临书作品来。也就失去了举办“临书展”的意义。评审中,笔者更关注那些写得既像碑帖原作,又很熟练表达自己的性情、笔致、意趣的作品。如果单纯强调“意临”,作者可能书写过于随意,任笔为体,夸张过度,失去临帖的实际意义。这类作品如果选中的过多,也会导致投稿作者的误判,对临帖失去兴趣,浅尝辄止。也就违背了举办“临帖展”的真正初衷。“实临”不要太信实了,比如原帖上的字可能有笔误,你再错误地写,就不行了。抓住字法结构、用笔特征和气息最重要。

IMG_3795

“范仲淹”错成“範仲淹”

三、关于“用字”问题。“临帖展”的评审在初评时候基本不涉及作品的用字问题,即便发现了如题首、落款等处有“疑似”用错的问题,一般也会适当放宽,重点还是看作者的临帖技术是否过关。交叉复评阶段通常也不会用一定时间去考查作品的用字是对是错。只是到了终评审读阶段,所有的关注点集中在一件作品的“用字”问题上。因为在此阶段,所有作品的技术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开始考查作者的综合素养了。比如:常见的千里万里的“里”,与里外的“裏”是否颠倒用了;头发的“髪”,是否写成发展的“發”了;“范仲淹”是否变成“範仲淹”了。很多作品就是在这个环节被淘汰的,非常可惜。当然也有评委误判的问题,这在评审中的确存在。如有评委看见某件创作作品有个“梦”字,说是作者写了简化字,繁简掺杂。当时,我和观察员顾工提出这个字没有问题。“夢”与“梦”在宋代就已经混用了,不能算作错字。宋蔡襄、明倪元璐、清郑燮的作品中“夢”就写成“梦”,元代古版书中以及清《康熙字典》中均收入了这个“梦”字。

四、关于“格式”问题。目前展览的作品基本以竖式(或称直幅)为主。临帖作品由于原作的多样性,使临摹呈现多样性,必然导致书写格式的千差万别。一件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原本就是横幅手卷,临作者既可以按照原帖的格式采取横式书写,也可以改为竖式。问题来了,如果都写横幅、册页、手卷,就会受到展览场地的限制,因此,展览提倡书写竖式(直幅)作品而压缩横幅作品,也是不得已的办法。评审中,笔者发现现在的青年书法作者,多数会通过拼接、粘贴,给作品以最大的展示空间,丰富作品的外在形式。原文的临写之外,有的还要附加一些辅助的部分。有位作者临写某墓志铭,中间是仿照墓志铭格式书写的全文,上方是小篆书写的标题(墓志铭名称),而下方大片的空白中间放了一枚自己头像的肖形印,显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暴露了作者文化修养的缺失。

IMG_3796

“範”错成“范”

五、关于“用纸”问题。书画创作用纸目前市场上以安徽泾县宣纸为主,四川夹江的“川纸”也能买到,河北迁安的“迁纸”也重整旗鼓,为书法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笔者发现,在“临帖展”来稿作品中,各式各样的纸张五花八门,有些已经超越书画用纸的底线。例如,为了达到逼真感,有作者用日常家居装修用的“树皮纸”做书写材料,一条一条地临写“楚简”,又粘贴在一大张纸上,搞得作品皱巴巴的。有作者临写墓志铭,用黑色纸打方格,又用白色书写文字,看上去如同墓志铭原作。“临古”变成“做古”,虽很逼真,但好像与我们倡导的临学古人经典有些背道而驰。临写商周金文,有的作者做得如同拓片一般,基本丢掉了书法“写”的意味,完全复制了一个“青铜器铭文拓本”。有作者临写董其昌行书,用的是印刷用的铜版纸,纸面光滑,墨色凸显,墨痕毕现,行笔中的用笔走向一清二楚,的确与董其昌原作很接近。但是否提倡这一做法,还很难说。来稿中很多用粉笺、蜡笺纸,用得恰到好处,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IMG_3797

“王羲之”错成“王義之”

六、关于“装潢”问题如同装修房屋,装潢讲究总比家徒四壁要好看得多。书法展一改过去一白到底的现象,朝着多样化、丰富化趋势发展。展厅作为书法展示的主要空间,适当的颜色,会增加作品的活跃度和审美感。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太素净了,作品缺乏展厅视觉效果,没有生机活力,没有色彩带来的明快感;太花哨了,作品又缺乏雅怡之气,或者过于俗气。所以,把握装潢的度很重要。征稿作品中,有些就属于花里胡哨,本想夺人眼球,最后被淘汰出局。所以说,适当地对作品进行“装潢”会提升作品的美感。现在机器装裱很普及,一件设计好格式的作品适度拼接都能做到立等可取。但是,如果作品拼接后纸张颜色超过三种以上,就会显得“花里胡哨”。

IMG_3798

“浙江省”错成“渐江省”

七、关于“态度”问题。这里所说的“态度”是指创作的严谨性、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有些作者马马虎虎,丢三落四。不太长的一段文字都“缺斤短两”,一首古诗,要么错一个字,要么少一个字,读来一头雾水。有件篆书册页作品,一个“醉”字,少了最后一笔,被终评淘汰,实在可惜。有个作者临摹作品的落款处“春节”的“節”篆书写得没错,而创作作品的“節”写了个“艹”字头。说明作者没有最后审查一下就寄出了。有位楷书作者把“王羲之”写成“王義之”,另一位作者把“浙江省”写成“渐江省”,这绝对是马虎造成的。还有位隶书作者把“招”的右边“召”写成“名”,让人啼笑皆非。

IMG_3799

“制”错成“製”

八、关于“邮寄”问题。作品何时寄出最好?通过评审,我认为,按照征稿启事的截稿时间提前一些日子为好。很多老作者都是在最后截稿日寄出的,他们总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这并不奇怪。新人尽可能与他们“错峰出行”,避免拥挤在一个时间段。所以,在投稿的时间上还是有“技巧”的,这也是一个人的“运气”。你非要与那些“高手”们分在一个组里“过招”,能不吃亏吗?因为现在的评审不分省份了,按照来稿时间顺序先后排列序号,每人每件作品一个编号,一百件作品一个单元。如果你的作品恰巧遇到“高手”作品,内容、格式差不多,尺幅上又处于弱势,写得又不精到,就容易被淘汰。如果你的作品被分在很多“差”的作品中,在里面“鹤立鸡群”,初评过关的可能性就大,这是避免不了的“运气”,如同世界杯足球赛分组。

— END —

小编有话说…………………………………………………………………………………………

近日,翻看旧报纸,意外发现了陈传席老师多年前在《美术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探讨《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艺术水平,观点颇为独特。因此,小编特把文章重新刊登,与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且不谈,本文只谈它的艺术水平。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光明日报》1965年7月23日发表了高二适的《兰亭的真伪驳议》(《文物》同年第七期也发表同一文),高驳议的力度也不够。当然,高对《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更是推崇的。我于30多年前读过郭、高二文,其他参加辩论的文章都未读。但已向专家请教过,结论是:至今还没有人否认《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质言之,不论说《兰亭序》是真还是伪的学者,都承认《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是高的。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冯摹兰亭序》卷(请旋转屏幕观看)

唐 冯承素摹 纸本

行书 纵24.5cm 横69.9cm

IMG_3801

笔者在少青年时临摹《兰亭序》9年,几乎是一天都没间断过,但我在20年前就说过,比较而言,《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是最高注意:不是说它水平不高,而是“不太高”(注意“太”字),且是比较而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

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祭侄文稿》

颜真卿

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

IMG_3802

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IMG_3803

《兰亭序》 冯承素摹本

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

IMG_3804

《祭侄稿》 局部

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

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IMG_3805

《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

IMG_3806

颜真卿《祭侄文稿》  何图

IMG_3807

《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

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IMG_3808

《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

IMG_3809

《祭侄稿》中“阶庭兰玉”

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说明《兰亭序》的艺术水平不如《祭侄稿》。

总之,《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祭侄稿》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又是颜真卿的绝对真迹。

有了《祭侄稿》,《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至少说,它远逊《祭侄稿》。

《兰亭序》可为“天下第二行书”。我把《兰亭序》降为“天下第二行书”,一是为了照顾广大崇拜《兰亭序》书法者的情绪;二是为了表示我的宽大、宽容的气度,不忍心再降之。否则,我会把它降为“天下第三行书”。那就暂定为“天下第二行书”吧。

IMG_3810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难道你要否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吗?答曰:“绝对没有。”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书圣,我早已写过文章。我在书法讲演中,如第二届国际书圣文化节上的讲演,记者也作了报道,此不再重复,我不愿附和郭沫若,但我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一直是怀疑的。

书画家风格的多样性必寓于其性格的同一性之中。《兰亭序》书法的风格和现存王羲之其他书风比较,见不出性格的同一性。

IMG_3811

《姨母帖》

王羲之的行书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姨母帖》为第一,那真是“淡无可淡”。我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几次看到此帖,不但流连不忍离去,真至“十日不知肉味”。看过此帖后,其他的帖都不想再看了。看过此帖后,益感《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惜字数太少。如果不是字数太少,《姨母帖》应和《祭侄稿》并列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各异而已。

IMG_3812

王羲之 《平安帖》

王羲之的《初月帖》、《十七帖》、《远宦帖》、《丧乱帖》、《平安帖》、《游目帖》、《孔侍巾帖》、《行穰帖》等等,艺术水平都远在《兰亭序》之上,这些帖中的字,都是散而淡的,用笔自然而圆浑,像《兰亭序》中那些过分强调的、刻意为之的现象都是没有的。

IMG_3813

王羲之  初月帖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书法水平绝对不容否认,其书法的影响更是绝对不容否认。我否认的只是《兰亭序》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而且我认为现存的神龙本等《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再次声明,我对《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并非完全否认,我已宽大地称它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地位也已不得了,即使是“天下第三行书”,地位也够高的了。凡是全盘过分地否认《兰亭序》的艺术水平者,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古人写毛笔字,特别是大书法家写字,从舔好笔尖开始一挥而就到底能写多少个字而不停顿,这反映了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水平。可能很多人认为研究这个东西很无聊,只要能把字写好就成了,何必管他一笔到底能写多少个字呢?

1

首先,一笔能写多少个字,真书即楷书是看不出来的,为了减少败笔的出现,书者可能每写一笔就舔一下笔尖也未可知。但草书就不同了,草书讲究“以力贯之,以气导之,以神趋之”(个人观点),或笔画实连,或笔断意连,若中间停顿过多,则必气断神消,韵味全无,这在大书法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

所以,大书法家的草书作品最能看出其一笔到底最多写出了多少个字来。计算的方法是,以粗笔开始为第一个字,越往下写,笔划越细,直到出现下一个粗字,这就是一个舔笔的周期,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家一笔到底写出了多少个字来。

3

仔细观察怀素的《圣母帖》,统计其一笔而就的字数在3-10个字之间,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笔写出5-7个字,而且没有出现一个叉笔尖的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怀素 大师级的书法艺术标准之一是:一笔写出最少5-7个字,而笔锋不散且无涩笔、枯笔。

4

更为重要的是,像怀素这样顶级的大师们还有一个潜在的、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软标准,而这正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地方,即: 用一定尺寸锋长的毛笔要写出其最小规格同时又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 。合乎书法的艺术法度自不必说,但这个“最小规格”的字如何来衡量呢?

5

经过精确测量统计后发现了一个标准,即怀素的小草字大多不超过4厘米见方。也就是说,要在4厘米见方的范围内写出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你必须要考虑你所使用的毛笔的锋长、笔画的粗细。

6

使用各种锋长的笔经过上千遍的临摹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年怀素和尚书写《圣母帖》所用的毛笔锋长应为2.50厘米。实践表明,如果笔锋低于2厘米时,则写粗字时笔锋必散,且有涩笔、枯墨、飞白等出现,同时2厘米的小笔头含墨有限,根本不可能一口气写10个字而不出现上述情况的。而用3厘米的大白云书写,明显笔画较粗,同样写不出怀素帖中特别是大量2厘米见方的小字中极细小但却跌宕起伏的变化来。

7

之后,经研究了一个相反的例证,就是号称“颠张”草圣张旭的《肚痛帖》。该帖共30个字,从笔墨的粗细变化来看,应为四笔一挥而就,分别是第1笔写了8个字,第2笔写了10个字,第3笔写了5个字,最后一笔写了7个字。平均下来每笔写7个多字。经过测量,本帖前26个字皆不超过4厘米见方,这同怀素的书写标准几乎一样,基本可以确定张旭使用的也是2.50厘米锋长的毛笔写的,但本帖中最后4个字则越写越大,规格分别是8、6、7和10厘米见方,我们透过这几个字已经几乎可以看到张旭当时肚子有多么的疼痛,可以说是“痛笔疾书”了。但这最后4个字都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涩笔、枯墨和飞白的现象,可见,小笔写大字连大书法家也免不了笔锋散乱啊!

8

我们认为连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尚不及“颠张狂素”,比如“二王”的小草作品中字的粗细变化不大,所以你不太容易看出来他们何时舔的笔尖,一笔到底写了多少个字,仅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二王”的草书功力不及张、素二人。

9

根据上述更多的实践及 一笔写出最少5-7个字,而笔锋不散且无涩笔、枯笔、飞白和用一定尺寸锋长的毛笔要写出其最小规格同时又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 ,参照黄金分割定律,我惊奇地发现了书法大师们所追求的书写规格与用笔之间的数学关系:

10

——END——

微信截图_20170421164622

—— 将于2017年9月在杭州举行 ——

1

微信截图_20170421165058

陈忠康


196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
198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
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
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曾工作于温州博物馆、温州师范学院。
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展评审委员。

获奖: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一等奖
江南文化节“翁同和奖”
连续二次获浙江省书法大展最高奖——“沙孟海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2010年被《书法》杂志评为“十大青年书法家”
2013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

展览:
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
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并荣获“兰亭七子”荣誉称号
“世纪之门”中国艺术展
第一、二、三届流行书风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精品展——陈忠康

出版:
《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陈忠康卷》
《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陈忠康书法卷》
《全国中青年50名家临摹实录》(光盘)
《经典的复制与传播——以兰亭序版本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精品集——陈忠康》
《片纸闲情——陈忠康书法小品集》等。

2017年9月
坐忘三十年——陈忠康书法精品展(筹备中)

微信截图_20170421165935

3《苏轼·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尺寸:31cm×134cm

4《心经》
尺寸:19cm×57.5cm

5《苏轼·雨中看牡丹三首》
尺寸:18.5cm×58.5cm

6《苏轼·书林和靖诗后》
尺寸:21.5cm×72cm

7《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尺寸:20cm×54.5cm

8《苏轼·水调歌头》
尺寸:20.5cm×54cm

9《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尺寸:19.5cm×54.5cm

10《苏轼·永遇乐》
尺寸:18.5cm×57.5cm

11《四条屏》
尺寸:137.5cm×35cm×4

1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尺寸:138cm×31.5cm

13《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过溪亭》
尺寸:112cm×44.5cm

14《王虚舟跋文》
尺寸:127cm×35cm

15《齐己·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
尺寸:110cm×33.5cm

16《高启·萱草》
尺寸:107cm×34cm

17《王诜·忆故人》
尺寸:78.5cm×44.5cm

18《四条屏》
尺寸:70.5cm×17.5cm×4

19《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尺寸:81cm×42cm

20《寒蝉鸣高柳》
尺寸:68cm×16cm

21《停云落月》
尺寸:68cm×16cm

22《白云禅师·望江南》
尺寸:67cm×34cm

23《柳永·望海潮》
尺寸:66.5cm×34.5cm

24《金农·昔邪之庐记墨说》
尺寸:55cm×18cm

25《寒山诗》
尺寸:60.5cm×25cm

26《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尺寸:54.5cm×32cm

27《郑板桥·题墨竹图轴》
尺寸:44cm×31cm

28《四条屏》
尺寸: 40cm×15.3cm×4

29《唐人诗两首》
尺寸:37.8cm×26.5cm

30《杜甫·望岳》
尺寸:34.5cm×58.5cm

31《仲殊·南柯子》
尺寸:35cm×45.2cm

32《李白诗两首》
尺寸:36.3cm×46cm

33《寒山·五律诗二首》
尺寸:34.5cm×24.5cm

34《吴均·与朱元思书》
尺寸:34.5cm×43.5cm

35《苏轼·水龙吟》
尺寸:34.5cm×24.5cm

36《吴镇·黄荃蜀江秋净图》
尺寸: 34.2cm×45.5cm

37《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
尺寸:34.5cm×24.5cm

38《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
尺寸:34.5cm×24.5cm

39《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尺寸:33cm×122cm

40《杜甫·秋兴八首(选四)》
尺寸:29.5cm×47cm

41《陈忠康书古诗册》
尺寸:28cm×18cm×11

42《苏轼·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
尺寸: 24.7cm×50.5cm

43《苏轼·晋唐心印》
尺寸:26.5cm×233.8cm

44《留得松声入梦寒》
尺寸: 24.5cm×180cm

45《杏花春雨江南赋》
尺寸:21.5cm×178.5cm

46《韩昌黎·山石》
尺寸:24.3cm×180cm

47《谢逸·千秋岁·夏景》
尺寸:24.5cm×27.5cm

48《李白·忆秦娥》
尺寸:24.5cm×27.5cm

49《王维·五律四首》
尺寸:23cm×91.5cm

50《苏轼·水调歌头》
尺寸:18.5cm×50cm

51《苏轼·水龙吟》
尺寸:18.5cm×50cm

52《颐性养寿》
尺寸:16cm×68cm

53《闲云野鹤》
尺寸:16cm×68cm

54《好风相从》
尺寸:16cm×68cm

55《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尺寸:66.2cm×24.2cm

56《李白•忆秦娥》
尺寸:35cm×136.5cm

57《杨万里·赠胡衡仲》
尺寸:34.5cm×24.5cm

——END——

“望尽天涯路”,望得再远也没有用。“独上高楼”,上到那儿干什么?还要刻苦,还要全力以赴地追求。古人所谓“十年寒窗”的苦功,世界上再大的天才也不能不经历这个阶段。

IMG_3755

IMG_3756

我写了一件书法作品,内容是王国维论治学三境界。借此机会谈谈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他所讲的治学三境界,是从古人词里摘出三段:第一段出自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段引用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段引用辛弃疾词《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按照王国维的说法,第二种境界引用的是欧阳修的词,实际上出自柳永。以我理解,像王国维这样的大学问家前人诗文烂熟于胸,是不需要查书的,就凭记忆引用一般都比较准确,但是有时难免也会有小失。这种情况比如鲁迅的杂文里也出现过,无伤大雅。

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有一些朋友是读过的,有的没有读过。没有读过的要学习,读过的也要再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加深理解。我最近再一次重读,也觉得有新鲜感受。

先讲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天晚上,西风吹来,绿树凋零了。这个“凋”字用得非常好,诗词里的动词十分重要,一般人可能用“残”,或者用“催”,亦或用“摧”、摧残,也可以用吹风的“吹”。但是都没有这个“凋”字准确独到,大概到秋冬交替的时候,树叶就凋零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自一个人登上高楼,秋高气爽,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几句话,原是写景、写人,借用来说明做学问的第一个境界。大家注意“独上高楼”这几个字,为什么要一个人上、为什么要独,我觉得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居高望远,排除干扰、不与世俗同流,自有独立的立场和见解。正因为这样,我觉得第二层意思就是讲耐得住寂寞。“望尽天涯路”,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王国维在这里强调的是做学问要高瞻远瞩,要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目标,如果不是独上、如果站得不高也就望不到天涯路,注定只能成为凡庸的人物、做平庸的学问。

以上说第一重境界。

IMG_3757

再讲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古人的衣服多为宽袍大袖,束一条带。“渐宽”,为什么会渐宽?人瘦了。如汉代的《古诗十九首》第一首中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越走离家越远,人瘦了,衣带就宽缓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理想中的人、为了他心爱的人,憔悴了。引申到做学问上面,就是说要刻苦追求,日夜不停地追求。做学问必须要经过这重境界,没有这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就空了。

“望尽天涯路”,望得再远也没有用。“独上高楼”,上到那儿干什么?还要刻苦,还要全力以赴地追求。古人所谓“十年寒窗”的苦功,世界上再大的天才也不能不经历这个阶段。

最后讲第三重境界。辛弃疾词,题“元夕”,极力写元宵节热闹景象。“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人群里找“她”,寻找心爱的人;千百度,就是无数次地找,人太多了难找。但还是要千百次地苦苦追求。忽然一回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爱的人,原来就在灯火若明若暗的那个地方,若明若暗,有朦胧的感觉。或者,可以认为已经找到了,就是“她”了,但是还要进一步去追求,直到零距离的接近。“蓦然”、“阑珊”用语都好,有时间、空间,给人以联想余地。

这三重境界,是相对独立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三重境界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交替进行。比如大家这一次学习,也可以说就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大家全力以赴在学习,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然而第二重境界不会从这次学习才开始。

IMG_3758

第一重境界起点或迟或早,或高或低,在志向高远的人身上总会有所体现。至于第三重境界,可说是人生的大完美,但有时面对一个难题,一件难事,经过刻苦努力而蓦然有所获,也可以纳入第三境界吧!不过我们要记住,王国维说的毕竟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孟子》上面有一则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是不是后一个人不及前一个聪明?

显然不是。所以孟子说,下棋虽是小技,“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悔,为什么不悔?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他要独上高楼,绝不半途而废,不会有始无终、浅尝辄止,宁可为之憔悴,哪怕人都变瘦了、衣服变宽了,也还要坚持。经过不断地追求,终于到达理想境界。

IMG_3759

然而,这种境界也没有结束,还在继续着。三重境界,原意都同情爱有关。王国维取来比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之路。王国维在引用之余作幽默语:“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治学三境界先介绍到这里。再跟大家探讨一下我的书法作品,这是一件草书,写王国维的“三境界”。创作中有些想法借此交流,互相有益。过去我常讲,一幅字写完要反复地看,但是放在桌上看、放在地上看,再挂起来看,感觉是不一样的。看作品一定要保持距离,随字的幅面与字体大小有区别。我有一个朋友,习惯把写好的作品放在地上看,随便往地上摆也不大讲横竖规矩,他说,既然能在墙上挂为什么不能往地上放。实际上那样效果并不好。把作品放在地上,而且是乱放,不会有好的效果。考虑问题逆反心理于创造性思维有益,但有些规律是共性,是需要遵守的。比如黄金比率,即0.618,把长为1的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大体为2:3,3:5,5:8,8:13……一本书、电视电影的屏幕,大致上比例就是黄金律,适合人的视觉习惯。这些都是从古希腊以来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否定。但是有一些比例可以变化,不是都不能变,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变的。比如人体是对称的,所以衣服也是对称的,有非对称的衣服,也有美感。但不管怎么说,衣服的对称美,仍旧是永恒的。我建议大家写好一张字,倘是比较大的,最好挂在墙上看,面对着它,还要注意远近距离,最好是既能看得全面又不至于太远,以保证视觉的总体效果。并且要细看,看每一个字是不是经得起推敲,既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又要耐看。现在有很多作品,都是为展览而作,尺幅大、吸引眼球,“致广大”却较少顾及“尽精微”。

IMG_3760

我把我写这张字的过程简单说一下。首先说一下它的形制,现在有些人的创作习惯,一般不是写4尺整张就是4尺对开。展览会不欢迎横式。这都属于作品的“外部形式”,然而成了习惯,也会有损于审美的多样性。我这幅字是随便裁了一块皮纸写的。开头“昨夜”两个字,墨涨得比较厉害,“昨”字的“日”字旁,墨涨开,“昨夜”写得比较大,继续写下去就要有变化。过去王铎、傅山写字常出现涨墨,有的可能用材料(绫、绢)有关。如果用墨太多,墨涨得太厉害,也可以弃置。但“昨夜”两个字写完以后,感觉还可以继续写。用墨的对比,我平时不够大胆,也许是缺点。第二行笔画比较细了,因为右边的“昨夜”写得比较大,粗重,如果还写得比较粗甚至字还那么大,那就缺少变化了。这里面就有一个行气的问题,所谓的行气就是要照顾行与行之间的关系,要有对比,在对比中形成变化统一。“独上高楼望尽”,这几个字连着写。“消得”两个字写得比较重,笔画比较粗,是为了与“昨夜”形成呼应。“独上高”几个字稍微长一点,与右边“昨夜”两字拉开距离。“独上高楼望”几个字一气下来,偏右,所以“尽”字就重心往左偏一点,显得行气更好一些。第三行“天涯路”、“衣带渐”几个字想尽量与右边有对比,“渐”由三部分组成,三点水、车和斤,“斤”与三点水和“车”拉开,向右边一行靠,三点水和“车”向左边一行靠,整个字写的拉得比较开。我记得陆维钊先生写字,比如说昨天的“昨”,左边的“日”和右边的“乍”,中间空隙很大,“日”字往左边一行靠,“乍”字往右边一行靠,我觉得这是他的特点,受他的启发也借鉴了这一点。偶尔这么写是可以的,但不能都这样,都这样又会形成习气,做作,“伊”字写得比较正,比较宽绰,在总体上形成了虚实的对比,这也是一个变化。再下面“消得人憔悴”,“得人”写得比较重,和第一行的“昨夜”形成呼应。前面“昨夜”比较重,后面没有呼应会欠完美,但在什么地方形成这种呼应,事先并没有任何的考虑,不过创作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感觉,就到这里形成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字比较重一点,又是呼应,“人却在灯火”笔画突然变细了,字形偏小,“阑珊”的“珊”字和前面第四行的“伊”字一样相对来说比较正。一件书法作品,真草隶篆可以杂糅,但要做到整体的合理、和谐。我临过几遍从篆书转变到汉隶这个阶段的作品,比如《阳泉使者舍熏炉铭》。书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意。魏晋时代书法介于隶、楷转化期间,别具一格。有些魏碑笔锋被刀锋淹没,降低趣味,要多看那个时期的书写体,看佳品。说融合,也不大可能在每一件作品中把各种书体融进去,但是随时要有一点加减,丰富内涵。另外,我觉得不一定每一件作品的墨色变化都非常大,但也不能没有一点变化,有时候变化是即兴的,即境生变,平常在我们潜意识中储藏的一些感觉这个时候就用上了。这里说到底还是要有储藏,平时多学多看,不然新意从何而来?

IMG_3761

这件作品里“蓦然回首”几个字,写的时候漏掉了。这种情况大家可能也遇见过,或者因为一点小事走神了,或者背诵不够熟练了,创作过程中可能漏掉或写错字。按照我的习惯,如果写得不大满意,撕掉拉倒,不觉得可惜,但这一幅字我感觉还可以,所以就又把漏掉的字给补上了。怎么补这几个字?这里面也挺有学问的,要做到尽管是补上去的,但要让人感觉是自然形成的,好像本来就应该是一件作品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照作品来看,补这几个字利用有限空间,当然不能写大,也不能过小,也不能写得很紧密,只能相对松一点。

IMG_3762

“蓦”字偏大,“然回首”小,间隔松,全看整体效果。另外,后面“王国维论为学三境界”几个字也比较小,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呼应的需要。一件作品,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补上的字不要认为是外加的,要把它当成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的一点创作体会。当然,以上所说都是事后根据作品的分析,写的时候有没有这个意识呢?

要说没有这种意识,那怎么能写得出来呢?但如果脑子里斤斤计较于“安排”的话,作品也就不能自然形成了,就显得生硬、做作,这种意识应该在若有若无之间。古人名作、佳作,常有将字覆盖、涂抹、圈点的现象,无论怎样都不损害作品的完美。

IMG_3763

我家里挂一件八大山人书欧阳修《昼锦堂记》五尺整张的复印件,个人风格突出,“做”得比较明显。我有文章《溯源与循流》作了分析。我问过王朝闻先生,石鲁的画做不做?他说:“做”。我又问石鲁的字做不做?他说“更做”。其实,书画创作不做或完全靠做是不可以的。所谓的做,就是有意识地安排,但不能一心想着经营、安排,要把功夫都放在这上面,作品的格调不会很高。石鲁的画,在构思上着力,像《南泥湾途中》一类,还有晚期小品,都很有生活气息。苏东坡说得好,“无意于佳乃佳”,但也不可以完全无意,那样的话,“佳”也不会有。书画创作的过程,要达到既有意也无意的境界。

IMG_3764

回过来再谈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做学问,起点要高,要看得远而且肯下苦功夫,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才能进入到理想的境地。

也有人会说,我的追求尽管不那么高,但也不差的,不也有了成绩吗?不想吃那么大苦头。然而王国维那段话是专门针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而言的。我们应该知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易经》),做学问还是要取法乎上,培养高的境界、高的思维能力。平常要多看经典的书法作品,提高眼界。严羽《沧浪诗话》:“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大意说,识见超过老师,只能做点像老师那样传道授业的事;识见与老师一般,便只能获老师之半。此话说到头了。

书法教学,我以为可以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培养人才的途径不应单一。佛学讲修道的途径,“顿悟”与“渐悟”都成正果。我们这个班的十六字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其实并不是我们发明的,是从历代的书法大师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文艺都是如此。“宏扬原创”意味着从传统的精髓里面找到你所需要的那一部分。下面紧接着就是“尊重个性”,尊重自己的个性也尊重别人的个性,这样就多元化了。光尊重自己,唯我独尊,就没有多元。你好我好大家好,也无所谓真正的多元。任何科学都是这样的,自己的个性也并不都好,比如创作过程中的习气,好吗?

IMG_3765

“习气”恐怕很难融入共性。共性里有个性,个性里也有共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我们一同认真研究。学经典作品、优秀作品也不要局限少数几种。有人认为当前不少创作皈依“二王”,又仅得表皮,甚至陷入套路。这意见值得参考重视。

这里读两段马克思的话,很深刻:一段是: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从前的存在形式。”“任何领域”,各学科门类都包括在内了,书法也一样,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如张芝、钟繇、二王、苏黄米蔡等等,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否定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话是:“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以上两段话要合起来读。否定,不是简单地把以前的扔掉,消灭推倒重来,像“文革”期间“打倒一切”。辩证法的否定或叫做“扬弃”,在此同时,便有了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我觉得,这两段话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方法论已经说得非常透彻了。

IMG_3766

最后,希望大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多融合、多发挥自己的想法。写完以后挂着看,好的地方保留下来,不好的地方加以改进。这里要掌握一个度,怎么样才是适度、才是恰到好处,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要培养比较高的审美境界,一件书法作品的好和坏,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离不开雅和俗,不能否认这一点。今天看到同学们的作品,水平不一,总体来说还要注意加强基本功。有些人的字你看了之后感觉将来有前途、有好的发展,虽然暂时写得不太好,但是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潜能;而有些字尽管写得熟练,让人感觉要进一步提高比较难。无论处在哪一种状态,都要学习。前一种不学习不行,后一种如果能够很好地学习认真地改进当然也能提高。为学“三境界”,中间一个境界非常重要。没有这境界,前一个落空,后一个也达不到。我平时与人谈问题,有人一听立即表示懂得,有人却懂得慢,喜欢怀疑、提问,再独自去想。我个人比较推崇后一种,对许多事常常处在“不甚懂”的状态。像饮食保持有点饥饿,这个感觉比较好。

IMG_3767

IMG_3768

师友集评

胡老师的小楷作品高古雅逸、气定神闲的魏晋风韵吸引和感染。他的小楷格调清新,气息宁静,结体稳健,笔画精致,茂密而不失松弛,端庄而不失灵动,特别在用笔上体现了一波三折的特点,每件作品都写得一丝不苟,笔笔到位,有圆劲、有遒劲、有巧劲,深得小楷艺术精髓。
老师的行草书线条质感把控的遒劲洒脱、极富弹性、极富层次感、极富生命力;布局错落有致、大小不拘、张弛有序、敛放有度,很重空间感;章法上不拘一泥,有意时又随意,无法中不离法,出新意于法度中;书风整体营造一种笔力遒劲、恬淡洒脱、隽雅灵动、率真天成的和谐书法。

————随庐

认真赏读学习先生作品多遍,获益颇多,受益匪浅。谢过先生!
观先生书法艺术,以行草和小楷为擅。先生的行草得二王神髓,旁参书谱,因而先生作品大气、灵动、秀丽、恬静、自然、飘逸。先生作品,笔法凝炼、精致、爽利,用笔精到,刚柔相济,纵逸奔放,气势夺人,放中有收,雄中寓秀,方圆兼济,注重线条的锤炼与行气的协调,讲究线条的质感与内涵,同时更注重线条韵律与情感的宣泄,用笔的精微、精妙、精致,用墨则浓淡相宜,结体自然,或收或放,章法错落有致,揖让有序,呼应自如,形成洒脱、飘逸、厚重、烂漫的书风。得灵动、率意简约之意趣,显雄浑、质朴、苍劲之古韵,蕴含二王经典之清逸、隽美、飘逸之雅致,将魏晋秀丽洒脱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一种儒雅风流、飘逸烂漫、高古旷达之意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人艺术风格以及极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而先生的既有唐之法度又有宋元意韵,其小楷功力深厚,温润典雅,秀逸瑰丽,笔法自然流动不失厚重、雅致,结体准确而逸趣横生,章法则多姿多态,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秀丽雅致之感,与人一种别致的艺术享受。
以上为个人赏读学习先生展览作品的肤浅认识,不当之处,请一笑了之。

————冯光永

我的小楷写的不好,对于小楷写得好的,我一直心存敬畏。这种东西我写不来。
从海峰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取法乎上,于晋人的小楷下功夫颇深,作品尽得钟繇《宣示表》神韵,晋人萧散气息盎然;小楷这个东西,要想写得好,心首先要能静得下来,心静则笔意静,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才能写出一些好的东西。
二王一脉的行草书是当前书坛的主要流行书风,以至于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盖上题款,众多作品如出一人之手,如何从这种现象中脱颖而出,才是一个真正的行草书高手!海峰兄深谙此道,师宗二王而得神韵,取法颜鲁公而得其筋,并赋自身才情于其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佩服! 
作品的气息是否高估,是一幅作品卓然于世的根本,古语有云:书法之道,神采为上。不能拘泥于形势,苟求于华美。飘逸而不失沉着,雄强而灵动。海峰兄的作品中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和文人气,这是我所喜欢的。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书法写到一定阶段,不在是技巧的投机,而是书法家自身性情的表达,为什么同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气息却逊人一筹,这是书法家自身才情的比拼!
技巧可以投机,性情难以复制。
书法写到一定阶段,要想更进一层,需要书者自身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关爱自然,心系万物,才是一名真正的书法家要做的事情。

—— 张丰

书 房

IMG_3769

IMG_3771

作 品

IMG_3772

IMG_3773

IMG_3774

IMG_3775

IMG_3776

IMG_3777

IMG_3778

IMG_3779

IMG_3780

IMG_3781

IMG_3782

IMG_3783

IMG_3784

IMG_3785

IMG_3786

IMG_3787

IMG_3788

IMG_3789

IMG_3790

IMG_3791


4月29日 19:00

墨池学院导师 胡海峰

《大观帖》 详解系列课程 即将开课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421175114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60余套课程}

掐指一算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

美嘉

旅游、逛街、礼物…的预算

都准备好了吗

/(ㄒoㄒ)/~~

有这样一个公式:

在对的时间×买对的东西=省钱

而,省钱=赚钱

所以,买东西的时机很重要

gggggg

↖墨池商城↗

周六、周日(4月22日-4月23日)

精选

十款文房产品

75折限时疯抢

标题


1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2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3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4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5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6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7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8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9

点击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421153434

10

点击秒杀


飞吻

跳楼级优惠

这个周末

(4月22日-4月23日)

是你省钱最佳时机

点击链接

秒杀吧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客服

—— 丛培国 ——

照片

丛培国,1975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肇东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瀚海沐风”骨干创作成员。

获奖入展情况:

中书协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法展 最高奖
中书协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
中书协孝行天下埇桥碑书法展
中书协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
书法报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展
首届“王冠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浙江在线首届中国传世书画临摹大展
黑龙江省第十届篆刻展
黑龙江省第四届书法精品展


微信截图_20170421141925

1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2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3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4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5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6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7

微信截图_20170421115358

8

2017年5月8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丛培国老师

带领大家穿越千年,与赵孟頫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精神对话

详情如下

课程海报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

李雪梅000李雪梅女,1975年12月出生,中国书协会员(准会员),南吴门书社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1999年6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就职于烟台理工学校。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工作室系统学习书法,近三年专注于小楷的学习。

作品入展:

2013年7月,入展首届“三苏奖”书法展
2016年12月,入展中国书坛第八届新人新作展

李雪梅

楷临 王献之十三行

花瓣

3333

0420_1

花瓣2

0420_2

花瓣2

0420_3

花瓣2

0420_4

花瓣2

0420_5

花瓣2

0420_6

花瓣2

0420_7

花瓣2

0420_8

fggggg

5月2日 19:00

墨池学院导师 李雪梅

《有一只小楷叫王献之》课程

即将开课

详情如下

李雪梅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60余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