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170424160535

赵修,本名赵修志,生于山东齐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李可染画院教务处主任,山水教研室讲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副秘书长。2016年创立心心社,以“尊崇传统美学 立足当下生活”为宗旨,从事中国画研究和教学,学习传播正能量审美理念。

主要展览:

修——赵修山水作品展
赵修、张婙伉俪水墨作品观摩展
青年画家水墨联展
中日韩亚洲艺术交流展
游山玩水——青年画家邀请展
如是自在——当代水墨名家雅集
佛心禅意巡回展
菩提树下系列——水墨展览
画事如意——中国画十人邀请展
造化心源——青年国画家提名展
深圳文化艺术博览会青年画家邀请展
六和雅集水墨五人展
绘事微颜——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
幽人梦境——八零水墨邀请展
绘事微颜——青年水墨艺术家高校巡展
墨言——《中国画收藏》优秀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书画印——写意宋庄名家书画提名展
古韵今辉——水墨作品展
置墨——墨韵文化三周年庆典大型书画展
春风大雅——乙未年青年水墨画家四人展
纸本水墨——80后画家的批评与自辩
学院派——八零后水墨画家邀请展
烟雨寻踪——张家界写生展
山外有山——中国青年名家邀请展
纸上谈兵——端午雅集
古法与新生——CYAP水墨评选公示展
八零八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
画语境——2015水墨邀请展
变革中的水墨——艺术展
时代·语境——青年国画作品邀请展
58art——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
水墨双生——中国画邀请展
朝阳艺象——美术作品展
慎思·明辨·笃行——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大觉禅韵——中国画作品展
无涯唯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首届作品邀请展
同时代人——中国水墨邀请展
融进与叠生——中国水墨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古意新象——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微信截图_20170424161328

DSC_0616b艮岳

DSC_0617艮岳

DSC_0618艮岳

DSC_0619艮岳

DSC_0620b艮岳

DSC_0621b艮岳

DSC_0622b艮岳

灵山47×102纸本水墨2016

灵山47×105纸本水墨2016

灵山47乘100纸本水墨2016

灵山48乘101纸本水墨2015

灵山90×180纸本水墨2015

灵山90×180纸本水墨2015

2017年5月23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赵修老师

解析宋代山水画技法的秘密

详情如下

赵修海报(2)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66

微信截图_20170424164902

武盼龙,河南开封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获奖入展(中国书协):
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法展入展
首届“王安石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第四届全国西部书法篆刻展入展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其他重大展览:
“国英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第二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河南省书画摄影作品晋京展
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河南省行草研究展
第六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郑州大观音寺心经大赛优秀奖
“同心.井竹杯”全国书法小品大赛优秀奖

微信截图_20170424165721

1493023506_1

1493023506_2

1493023506_7

1493023506_3

1493023506_4_看图王

1493023506_5

1493023506_6

1493023507_8

1493023507_9

2017年5月22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武盼龙老师

解读尺牍中的密码,走进东坡的内心世界

详情如下

武盼龙海报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66

微信图片_20170424155537

4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隶书网总编

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柳州市书法艺术院院长

5

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

第五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福文化”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等,

2011年荣获广西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2015年作品荣获“八桂群星奖”书法类一等奖。

8

1493004890_22

1493004890_21

1493004890_20

1493004890_19

51

5月9日 19:00

墨池学院 廖炳智老师

教你修炼 汉碑中的“九阳神功”

《鲜于璜碑》

详情如下

IMG_3838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60余套课程}

11111

微信图片_20170424163826
王玺,书法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师从中国美术学院吕金柱先生,先后受教于启蒙恩师曹贵生先生,南京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诸师,张羽翔先生,范振海先生等国内名师。

0

出版《中国书法考级规范教材(上、下册)》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11月 发表《钱松篆刻另议》于《群文天地》杂志2013年7月
《我的创作过程》刊登于《中国书法》杂志2015年9月
授予表彰
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授予“2015年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奖”
被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授予“2015年度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被《中原书法》杂志评选为“《中原书法》杂志读者最喜爱的书法家”

9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最高奖)
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最高奖)
第二届“同和杯”全国书法展 一等奖
“王冠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二等奖
“米芾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二等奖
“岭南白沙奖”全国书法展 提名奖
第二届“会师杯”全国书画展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 三等奖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首届“华佗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太极杯”全国书画大赛
“优恩秀杯”全国书画大赛

8

1493004537_7

1493004537_5

1493004536_1

1493004537_11

1493004538_17

1493004538_14

1493004537_4

1493004537_9

7

5月7日 16:00

墨池学院特邀王玺老师

解密黄庭坚草书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424164327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60余套课程}

因为

那些了解我的人

都想

白眼

为什么呢

迫不及待想要享受特惠?

那就好好说嘛

徐掌柜说了:

墨池商城的事儿,能动手,我们绝对不吵吵

得意

1111

3款文房入门必备品

7折

7折

7折

222

11

点击购买

分割线

22

点击购买

分割线

33

点击购买

分割线1

周一精选

入门必备

狂欢买单

仅限周一4月24日

快来

墨池商城

♥商城活动链接♥

ღ淘宝活动链接ღ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客服

改变孩子世界观

学了书法你会发现自己会魂不守舍,不论做什么事情老想着她,有时候茶不思饭不想,有时候还会发神经,旁边朋友偶尔会觉得你不太正常。

IMG_3833

从低头族变成抬头族

走在外面你会不自觉得看一下商店牌匾,广告海报,带字儿的全不放过。

IMG_3834

不干”正常事”

应酬明显减少了,什么饭局啊,KTV啊,夜总会啊,这些通通边去!连烤串扎啤都不放在心上。

不能好好旅游

人家出去旅游,找个景点或大都市,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见到景物只是啪啪拍照,但是,你却盯着个刻着字的破石头、木招牌、大门对联摇头晃脑。

IMG_3835

变得不时尚

越来越喜欢棉麻朴素的衣服,一件鲜亮时尚的衣服都不喜欢了。

跟社会脱节

人家抱着手机刷微博、看微信。你呢,抱本破书当宝贝,对着书本又看又抄,喊你一声头都不抬!

IMG_3836

审美扭曲

这个看脸、看胸、玩大腿的年代,你却总是跑去美术馆、博物馆看书画、看古董。

不会享受

IMG_3837

人家有钱,买车买房换媳妇儿,你有了钱,买笔、买墨、买字帖。一件衣服二三十嫌贵,一块破石头好几百你却说便宜。

扭曲孩子世界观

现在啥年代?小学生都为偶像义无反顾掐起来了,你却教孩子礼义廉耻。

今天(4月18日),“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广州开展了。

我们见过许多主题性展览:比如分书体展览,隶书展、草书展、行书展、楷书展;还有一个是分主人身份的,比如青年展、老年展、妇女展。但这个临帖展很特殊,它是一种创作方式的一个展览。

IMG_3825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共收到14323位作者的来稿(每位作者一临一创两件作品),3月6日—11日,经过评委会历时6天的严格评审,共有229位作者作品入展,其中山东31人、江苏19人、浙江18人、江西16人、河南14人、河北14人。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临帖展的目的又是什么?在书法领域,临摹与创新,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

IMG_3826

评选现场

本次展览评审观察员顾工采访了李刚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少辉(评委、中国书协理事、隶书委员会委员)刘月卯(评委、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秘书长)陈海良(评委、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这4位评委,请他们结合本次临帖展评审的情况,来谈谈在当下的书法,临摹与创作。

精彩的临帖作品不多

韩少辉表示,全部评完后,觉得投稿的隶书作品精彩的不多,像《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这些非常经典的作品选手们都有在临,但是临得特别精彩的、形神兼备的作品真的不多,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而临摹一些小汉简、简帛书,包括一些民间隶书的作品还比较多。“我觉得反映出作者的一个心理,就是可能和你们比拼经典碑帖我比拼不过,我就找一些比较偏门的东西,这样可能更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或者是更能打擦边球。”

IMG_3827

展览现场

陈海良也表示,此次参赛作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大部分人对经典作品的味道吃不准,书法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薄弱。“大家喜欢做死抠的功夫,比如铁线篆好像写的人很多。写到后来都像工匠,像美术字了。而体现作者才情、笔性、笔墨情趣这样的作品不多。你要在古帖基础上进行发挥,是要看功夫的。发挥主要看情趣有没有到,笔性好不好,造型还要相对合理。但是这样的作品不多,大家不敢发挥。大部分作品在实临与意临之间,既做不到有高度的意临,也做不到很严谨的那种实临。”

古法的缺失要重视

从对评委的采访中,我们看到评委们都提到了同一个问题:投机取巧。有些作者投机取巧,通过灯箱、拷贝等等手段,其实这最多叫做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

李刚田也表示,临摹作品参赛,选择经典的碑帖如《兰亭序》的很少,因《兰亭序》大家司空见惯,很难由于它的新鲜感给人一种审美冲击。既然是投稿要竞争,要赢得选票,他回避了这个。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的追求作品吸引人,追求选票,一些作者选过于冷僻的碑帖,好像也走到很荒率的路子。

IMG_3828

展览现场

“我从来不主张学生意临、创临什么的,那基本上就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你还没能临像,就要搞意临,肯定是不太好。”刘月卯表示:临帖就老老实实的临帖,不要老想着自己,应该想着古人。他对学生要求每天只要拿起毛笔来写字,第一件事就是临帖,而不是干别的。然后还要读帖,读和临并重,加深对帖的一种理解。

“书还是得从汉碑中经典的碑帖好好写,碑刻隶书、摩崖刻石都要写写。”韩少辉建议作者要从经典的汉碑好好下一点功夫,打一个扎实的功底。

临摹与创作

临帖和创作,为什么很多人脱节?中间我认为缺乏一个养帖的环节。”刘月卯拿自己临《圣教序》的例子与我们分享“养帖”:如果单纯只看拓片写《圣教序》,无法找到王羲之当年写字的感觉,所以我要借助一点力量,借助二王体系这些书家们。我会看看米芾的行书,或看看董其昌的行书、赵孟頫的行书,甚至王铎所的《圣教序》,参阅这条主线上这些重要的书家。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我就实现了对《圣教序》新的感悟,这是一种方法。

此外,他也强调要强化对碑帖的感情,不能拿过来就临,临一下就放下,以及要学会对帖的举一反十甚至举一反百的能力,对帖上的字包括它的用笔、结字的特点,我们要形成一种记忆。

IMG_3829

评选现场

陈海良对于“临摹与创作”这个话题,认为创作有不同的层次。比如写米芾,内容可以是唐诗宋词,但是风格还是米字,这叫拟作或者仿作。像王铎临了好多《阁帖》,都是有胆识、有才情的意临,那个基本上可以叫做创作。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创作,跟古人有明显距离,跟时人也有很大的距离,你就是你,但是又符合书法的审美规范,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只要有一点点看出有某一家的影子,这从创作的高度来说都不叫创作,都叫拟作。所以只要看出有某一家,几乎这个创作是失败的。

慎重谈创新

“现在各行各业、各个艺术门类都在谈创新,国家在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创新是灵魂,但唯独书法,我在好多场合下说书法要慎重创新,不要轻谈创新。”李刚田再次强调了要慎重创作:“如果把创新的调子提得很高,唱得很响,那么书法上奇奇怪怪、牛鬼蛇神就会出来,它离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渐行渐远。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根,不断地在传统基础上去追寻,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书法的内在文化。”

IMG_3830

评选现场

临帖怎么临

“对临帖,当然要临像。但是对于古代流传的一些东西,你怎么去把握像不像这个度。”对于临帖,李刚田认为就好比用自己时代的器乐、用自己的歌喉去演唱一首古曲,不要把古曲抄在纸上,它有一个主动把握的问题。

在这里,他举了两个小例子:

比如说简牍文字,古人用很小的硬毛笔写在硬质材料上。今天把它用长锋笔转化到生宣上写,你还要完全按照那个笔法去写,肯定有不合适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要用创作思维。

IMG_3831

展览现场

又比如金石文字,临写金文,金文是金属铸造的效果,你要把金属铸造的效果生硬地用毛笔搬在纸上,难免去摹写做。如果要自然本真的书写,就要解脱金属铸造对文字的二度创作,把原笔法被破坏的那种东西剥离掉。尤其在石刻文字,我看有临写《始平公造像》的,他把刀刻痕迹都临出来,其实是一个误区。他用毛笔生硬地去画一个三角形的点,或者用笔抹一个三角,不是正常书写。这个时候就需要作者对原帖的理解和重新塑造,有这个问题。

 

IMG_3832

展览现场

王镛
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
在诗、书、画、印四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
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
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大朴境界,
……

微信截图_20170424112422

王镛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 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东方艺术•书法》 杂志主编。


王镛先生访谈系列
艺术家要善于思考

我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在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身上,天赋、勤奋、眼界、思考、名师缺一不可,这也是人生不可重复的机遇。而我觉得,在这些因素当中思考更为重要。天赋如果缺乏思考,会逐渐泯灭,变为平庸。勤奋缺了思考,会没了方向,越练越糟。眼界没有经过思考,也不会提高,名师教得再好,没有自己的思考,只能盲从,也不会受益。缺乏思考,懒于思考,这是搞艺术的大忌。

11_副本

对于当下火热的艺术收藏市场,我也保持着冷静的思考。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守得住寂寞,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件作品,不能应付。艺术家热爱的是艺术,钱在其次。回想自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自幼学了三十年艺术,从未收入过一分钱,为什么?因为爱艺术,后来进入商品经济,才有了笔酬。有人收藏你的作品是好事,但也应激励你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这个收藏群体。

12_副本

耐得寂寞不太容易,尤其是当下。我觉得主要是你对艺术的态度。如果认为可以通过艺术去谋求功利,肯定就耐不住寂寞,不是“耐不住”而是根本不想“耐”。耐得寂寞是为了提高艺术,而提高艺术也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一来,就有捷径啦!通过结交权贵,通过经营炒作。都可以获得有话语权的人的所谓“认可”。

13

耐得寂寞,提高了艺术水准,得到有眼光的专家的认可。这样才有人生的价值,这两种结果,哪个更值得?人生观不同,结论也不同。前者可以风光十几年,几十年,但在历史长河中,肯定是昙花一现。而后者的历史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14

——END——

IMG_3818

陈忠康:书法的日常化与日常书写

陈忠康196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斋号沐斋,书法博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硕士导师。曾任全国首任行书展评委。擅长行草,曾获全国第六届书法展”全国奖”,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一等奖,浙江省全浙书法大展最高奖”沙孟海奖”。

IMG_3819

对话人:陈忠康《瓯雅》

地点:北京大通堂

时间:2014年10月18日

瓯雅:最近大家认识到了“日常书写”的重要性,《兰亭序》《祭侄稿》也是在“日常书写”中产生的,您的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曾在接受访谈时说,日常书写对中国书法的发生,对中国书法基本性质的确立,极为重要,但是在书法发展过程中,日常书写的意义一直在改变,而且是渐渐地退出它核心的位置。在今天,要让一位书家通过毛笔的日常使用,回到前人那种在任何书写中不计较得失的状态,恐怕不太可能。您如何看待日常书写呢?

陈忠康:把书法艺术融入到日常书写中,现在的现状是,钢笔字代替了毛笔字、电脑打字又代替了钢笔字,使得文化的土壤、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书法的使用性荡然无存。这一点与京剧、昆曲的发展趋势一样。相比较而言,反而还是书法发展得最好。甚至从人数上来说,与历史的鼎盛时期相比,书法的人才数量没有减少。

这里有两派的观点,一派是既然书法已经失去了使用性,那就向艺术性发展。这方面书法界有人提出了“艺术书法”的概念,把书法当成一种视觉艺术。

另一派的观点是,还要恢复传统的书写氛围,不然写出来的字只能是有形而无神。

在此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视觉艺术。书法是视觉艺术的同时,又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书法很多东西是靠眼睛之外的感觉去体会的。西方的视觉艺术,讲究的是视觉冲击。书法除了视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讲究内涵,是靠玩味、靠品味,去体会他的幽微的技巧、味道,以技含道。书法是有底蕴的,就像一个人的心电图一样。一个好的书法家写出来的字,不仅仅是写字,还要靠自身的修养、见识、格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纯视觉艺术一样的。

传统书法也是讲章法、字法、笔法的,技术上面也是一样的,但阐释书法、解释书法的方面、词汇有所变化。以前的人谈书法,只说点、画、结构、部件,现在的人说书法,说点、线、面、节奏、时间、空间,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术语,从另外的方面完善了书法的形式理论。

因为西方在视觉心理学上,尤其是视觉图形的研究上,比中国有些方面要更科学。但是完全依赖西方视觉分析,是无法分析出书法的美来的。就像听京剧、昆曲,不能按西方的音乐理论,如歌剧、声乐那样去欣赏、研究的,它要求的是吐字和唱腔的艺术性,否则,京剧、昆曲就变得像流行音乐一样了。现在所谓的现代书法,也是西方理论的产物,把中国书法的标准往下降,降到了一个共通的抽象化的平台上面。这只是借用了书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事实上,这是属于艺术范畴,不是书法范畴。

书法的日常化,就是手头工夫要多。日常书写,就是要求我们要用拿毛笔的思维去想问题。现在人写书法,一种是太单一,变成一种创作模式。第二种情况是很多人提倡个性。但是事实上这个时代是最没有个性的。现在的人追求视觉冲击力,和传统不一样的认为是个性,力求和大家不同。但是大家都不同之后,又变成了非个性。个性就变成了丑的代名词,以丑为美。审丑为美。

日常书写,历史上除了名家之外,还包括普通人的书写。我认为它更侧重于普通人的书写。比如现在考古发现的,楼兰发现的无名氏的书法,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真实书写水平都是日常书写。要确保笔不离手。很多人所以说的日常书写则是:不要那么多功夫,归结出形式的法则,把法则弄通,就是艺术。这实际上是把书法的“玩法”简单化,把很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就像现在的武术,也是这样,以前的武术是打出来的,在不断的打斗中琢磨出招术。现在的武术是练套路,给你一本拳谱,练到最后都是舞台表演。书法也是相同的,如果靠艺术练出来的书法,是没有味道、不符合于传统的生长方式的。从这点来说,要回到传统的书写。

IMG_3820

瓯雅:有批评家认为,我们当前的书法作品千人一面,缺少个性、有风格的作品,这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您如何看?

陈忠康:这是因为现在的资讯太发达,加上我们现在的知识结构的相似和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原因。

这是有矛盾的。从目前的教育模式来说,大家都是从一个模式教育出来的,但是艺术 恰恰和这个相反。艺术是需要充分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现在教育凡是有个性倾向的就先把你扼杀掉。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哪个小孩子不规矩一点,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所以现在很多人留学,逃离这种教学模式。以前的文化环境更容易产生奇人、怪人,现在大家基本一样,缺少个性。

以前字写得好靠个人修养、心理体验,现在大部分人处于一种环境、一种教育模式,所以教育出来的人写的字也就差不多了。你学《圣教序》他也学,你学《礼器碑》我也学,这有没有用呢?短期看起来效果好,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你的书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这种圈养的是快,但是没有放养的那种味道,放养的是慢点,但放养的肉更更鲜美、更有味。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呼唤各种有意识的文化人,站在不同的文化圈,去挖传统里面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各种书法的价值观、美学观。很多人对书法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去学,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也许能改变书法的现状态。

IMG_3821

瓯雅:书法主要是学还是练?是临帖多一点呢,还是自己放开帖子练多一点?

陈忠康:这就要求“学而时习之”,“学”是“练”的过程。很多话在古代都是常识性的,是真理,就看个人能不能做到。以前很平常的知识,现代人都把它抛弃了。比如先写楷书再写行书、草书,现在有的人没有写几天楷书,就拼命地写草书。书法最重要的就是笔法,要知道毛笔怎么用。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常识,就是“现代书法”,实际上是折腾。但要不要折腾呢,这个时代需要创新,折腾的人当中,总有一个折腾得好的。

书法除了有法,还要有性情。我们是按常规的、正统的路子走,也有人不按常规的路子走,也能走出来的。这要看个人的造化和机缘。林散之、齐白石,在50岁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写到什么程度,也都是没有很正规地学“二王”,但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他们的性情使然。

IMG_3822

瓯雅:我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清代尚质,各领风骚,又打上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为书道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在您看来,今天我们的书法审美取向是什么?我们有时说一幅书法好、耐看,可细究,我们到底看什么?

陈忠康:其实这个没有标准,很多人观点不一。这个问题很复杂,是鉴赏欣赏的问题。从简单来说,就是要多看。看得多了,脑子里有谱。哪个时代哪些字最好。哪些书法家,有哪些有名的作品,这个谱就一定要有。对于没有这些的普通人来说,也会有自己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是凭着一种本能。主要还是看和文字的熟悉程度有关系。看东西你要先有一个准备,字怎么写美心里有个谱。外国人不懂汉字,就只能看一个形。像心理学研究所说一样,每个人心里有一个知识框,怎么认知,怎么成长是不一样的。任何人知识的成长都是有一种储备,有的人遇到新的知识,是开放性吸收的;有的人形成知识的时间是很迟钝的;有的人是喜欢漂亮的字,被人说了之后,他会反思,他会慢慢的欣赏“丑”的字。像温州人吃清淡的,但是慢慢也学会吃辣的。再回过头去吃清淡的又不适合了。知识欣赏也是一样的,你要有知识的准备,准备的是什么看到就是什么。

有句话说“坐无尼父,焉别颜回”,没有孔子,大家就不能发现颜回的好。你要鉴赏一个东西,你不到那个程度,修养不够,根本体会不到他的美。比如温州方介堪先生的印,不仅工整而且写意,达到了一种美的极致。但以北方人的眼光去看,就发现不了它的美。

“丑”的字也有很好的,丑也有丑得好、丑得不好之分的。我们要相信,丑的东西,也是作者本身的道理。你可以不喜欢,但是要接受。不然就会很狭隘。要真的学会看字,首先就要学会看书法史,看书法基本的风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丑为美、破坏性的美、压倒有秩序的美,都有一定的道理,丑一点的东西,确实能显示其个性的。但是真正好的东西,还是要求“美”。

传统的审美,一是正向的审美。美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发现“反美学”。有正统的美学,就有非正统的美学。有庙堂的美学,就要有山林美学去补充。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IMG_3823

瓯雅: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有没有标准?又该如何来评判?

陈忠康:大的标准,回答也是很笼统的。但还是有一个美学的尺度。作为欣赏者来说,要看过很多东西,看古代的东西。对所欣赏的作品要大概有一个谱在那里。书法好坏的评判,先要看它的来历、出处。从来没有作品是横空出世的,来历可以有正统、非正统之分。任何一个作品从某方面来说,都是从古人那里传承,又会有新意。既传承古人,又以新意启发后来者。所以还是要多看,知识储备够了,就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欣赏到作品的美。

欣赏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要真学会,还要做一个鉴赏家、收藏家、批评家。从笔墨来说,要看来历,要有前人的部分,还要有陌生感,即新的东西,是前无古人的。最后还要看内涵,符合不符合文化的等级。偏离了传统文化的品格,就是技术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IMG_3824

瓯雅:温州书法博士、硕士多这种现象怎么看?对温州书法有何期待?

陈忠康:这也是温州文化的一种反映,是一种好现象。从外围来说,温州人喜欢背井离乡,出去就出去,没什么大不了。越是偏的地方,越是想出去。还有就是温州人喜欢集团作战,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文化圈也是这样。另外这也和林剑丹老师、张索老师的鼓励有关系,倡导“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虽然温州书法人才多,但书风较单一,反而是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在与温州本地的书风结合之后,吸收了温州书法的优点,取得可观的成就。

所以,我们鼓励青年书法家创新,鼓励他们通过考学,考硕士、博士,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提高书法理论修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面目、风格。这方面有很多青年书法家取得了成功,通过考试实现了“走出去”。反过来,这些“走出去”的书法家,通过温州的书法培训班,又反哺、回馈温州,促进温州书法的发展。我也相信,温州能走出来越来越多的书法人才,成为书法的“温州现象”。

另外,已获得市场认可的书法家也要警惕,“不要做市场的奴隶”。因为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商品化作为艺术传播的最佳手段,它具有快速、灵活、覆盖面广等特点,它能解决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它会引导大家走向单一。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冷静下来,避免艺术品过度商品化,要提高市场的水平,对艺术家进行引导。

还记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的字幕吗?谦雅温润、潇洒随意,与浪漫的剧情水乳相融。知道吗?那是出自北大方正的“管体”,是年轻有为的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所书的一种字体。

管峻并不追电视剧,尤其是仙侠爱情剧。不过,由于“三生三世”实在太热,他无意中瞥到一眼,发现剧中所有的字幕都选用了自己所书的“管体”。闲聊中提及,管峻云淡风轻,一句带过,记者却紧追不放,刨根问底问了缘由。

IMG_3815

2012年,管峻应北大方正邀约,按方正字库GBK编码完成一万多字的创作,成为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中以楷书走进方正字库第一人,以后大家电脑输入使用的楷书就是“管体”楷书了。管峻说,其实走进字库这个机会很偶然。“北大方正开发了不少字库,应用也比较广泛,在开发的时候,他们也想能不能找个楷书写得好的,但是他们不认识我。后来中国书协理事和方正详谈的时候想到了我,认为我比较适合,功力深厚,雅俗共赏,就把我推荐给了他们。”管峻坦言,一开始他自己并不是太感兴趣,因为他总感觉这跟美术字有关。“书法跟美术字是两回事,我自己对电脑完全不懂,对现代的东西有点排斥,我不知道出来是什么效果,所以有心理障碍。合同书寄给我,我一直放着。”两年之后,姜昆到管峻家做客,看到他的楷书作品后跟他说,这个完全可以进字库,想进字库还是挺难的,有人想进都进不了呢!管峻告诉姜昆方正是曾找过他,不过他并没有太在意。“后来我主动找了方正,然后花了大概六个月的时间,把全部汉字包括简繁体、阿拉伯、英文字母都写了一遍。方正非常满意,现在正准备开发成精品字库。”开发成精品字库之后会怎样?“那就出书、印报纸都可以用了。”

IMG_3816

那么,管峻的楷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谈到楷书,管峻有很多话要说:“楷书我可以写上一整天,大楷中楷小楷均可。很多人以为楷书一板一眼,其实楷书有很多变化,需要耐心琢磨。”另外,他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写楷书一定要勤洗墨,千万不要用宿墨,要干干净净地书写,一般两小时就要停下来洗墨。楷书里面,有着书写者的精气神。还有,楷书写得好,管峻觉得可能跟自己爱打篮球有一定关系,“我三分球投得准,这种精准的程度可以用到楷书上。”打篮球跟年轻人在一起,也能感受到青春活跃的气息,让自己的楷书更有活力。

虽然擅长楷书,但管峻却几乎在各种字体上都得过大奖,隶书、行书、草书也很厉害。他算得上中国书法界获奖专业户。2004年,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大展,他是唯一一名同时荣获大奖和最佳功力奖的得主。管峻的书法成就,靠的是功力:他不反对书坛新锐们颠覆式的夸张与变形,但更看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以心性的沉潜和对古典的守护,不动声色地追寻着典籍中的古雅与神韵。他的楷书遒美精绝,草书凝练逸达,隶书古色古香,行书灵动安详,即便是他的绘画,也深得传统文人画精髓,笔意翩翩,脱尽俗态,有高逸出尘之致。余秋雨先生对管峻及其书画有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多有几个管峻这样的人,多有几支管峻这样的笔,将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吉兆。”

管 峻

IMG_3817

管峻,1964年生,江苏省滨海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兼书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特聘研究员,中华文化十大年度人物,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管峻楷体入选北大方正字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