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画家放松基本功

是对自己最大的摧残

对自己放纵

是对艺术极大的残酷

IMG_7237

北海公园濠濮涧

基本功是从十分繁复的艺术修炼的全过程中,抽出其中有关正确反映客观真实的最根本、最困难、最带关键性的规律部分,给以重点集中的锻炼。这是在艺术创作前基本能力的大储备,也是一种严肃吃重的攻坚战。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创作上一些具体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IMG_7238

崇山烟岚

在艺术学习中

基本功够不够、踏实不踏实

大大关系将来艺术的成长

因此有人把它比作树的根、建筑的基

根不深如何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基不固如何能盖数十层的高楼

IMG_7239

嘉定大佛

“做一辈子的基本功”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 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

IMG_7240

略阳城(二)

我七十总结中还有两句话是:“做一辈子基本功”“天天做总结“。画画必须根据创作的需要,练一辈子基本功。有一次我在香山画一棵树,有个青年人看我一笔一笔地仔仔细细地描画,他说老伯伯头发都白了还练基本功哪!我说因为没有学好,是在练基本功。客观事物无止境,学问也无止境,我请唐云同志刻了一方印章,叫“白发学童”,我觉得我在中国画学习上,还是一个小学生。

IMG_7241

西湖保淑塔(三) 1954年

许多青年同志问我

绘画的基本功指什么?

做基本功应从何入手?

我看绘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IMG_7242

黄山云海

第一, 是一般的造型能力

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

IMG_7243

放鹤亭

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的反映客观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IMG_7244

夕照中的重庆山城

第二, 是专业的基本功

专业的基本功,是指对于表现对象的深入研究和精确描绘的能力。中国画专业,一般分山水、花鸟、人物。例如画山水画的人,对自己专业的特定对象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专业基本功的严格训练。一个具备一般造型能力的人,不见得能画好山水画。画山水还要有画山水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对山、水、树、石、云、点景人物等进行专门研究,深入观察、研究大自然山川的组织规律,要超过一般人的认识程度。古人讲,“石分三面“、“下笔便有凹凸之形“,这就很难。山有脉络,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纹理,千变万化,要表现好是不容易的,得下很大功夫。古人又讲:“树分四枝“,要把树的前后、左右关系画出来,画不好就只有左、右两面,没有前、后关系。画人物就更严格,要研究颜面、动态、手足、衣纹等等,不管画什么都要有专业的基本功,并不是只要有了一般的造型能力,就能解决一切。

IMG_7245

无锡梅园

第三, 是掌握绘画工具性能的基本功

我们画画,对自己绘画专业的工具性能、特点,表现手法、技巧、技法都要深入研究。画中国画,对笔墨的研究要下很大功夫。宣纸、笔墨是中国画的专用工具,画中国画就得对宣纸、用笔、用墨有所认识。如何使用笔墨,笔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都关系着中国画的特色,因此对中国画的工具运用、技法要进行专门刻苦的锻炼。

IMG_7246

牛背闲话

1_副本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1925年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先生助教,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潜心中国文学研究,尤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清词有专攻。教学之余,于书画艺术始终孜孜以求。1960年应潘天寿院长之邀,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古典文学和书法专职教授。1963年主持创办书法篆刻专业,1979年招收国内首批书法专业研究生,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陆维钊先生晚岁书法,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所创结体人称“陆氏蜾扁”,在书坛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先生学问人品为后人所仰。著作有:《中国书法》、《全清词钞》、《书法述要》、《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

陆维钊谈艺录

要想学会写字,必先学会做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品。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书法之道,不仅在于写字技巧,技巧再好,不过是个“书匠”而已。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甚至要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否则,书法写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上不去。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书家之传于后者,类多人格高尚,学问深湛,文辞华美;非此者,其修养之不足,必不易于寿世。
——《书法述要》

2_副本

3_副本

4_副本

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撝叔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一般人只知道沙孟海先生字写得好,哪里知道他学问深醇,才有这样的成就。“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1980年对书法专业研究生语

中国的诗、书、画、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升华,所以学书画的人,一定要通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一点相当重要。现在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许多人不好好学文,而光片面追求学字、学画,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也是不会有什么成绩的。
——1979年对来访学生语
  
书法先求平整通达,以后再求变化创造。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
——1980年对书法专业研究生语

5_副本

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
临帖就是要入帖,通过临摹,才可能逐步深入地认识临写的碑帖字的优缺点与长处。
临摹是手段,是方法,是初学者不可缺少的基本课,但临摹不是目的。掌握了基本功,广为吸收,方可变法。变法与创造才是学书的目的。
蜜蜂采花酿蜜,蜜成而不见花,临摹碑帖也要象蜜蜂酿蜜那样,学了别人的东西,最后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善于学习的人,就要使别人一时看不出是学谁的。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碑可强其骨,帖可养其气。
选择碑之长处,在其下笔朴重,结体舒展,章法匀净绵密;帖则用笔精熟,气韵生动。
尊魏抑唐,或尊唐抑魏,都是一偏之见,不可为训。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初学一帖,必至数年方可得其规矩,忌作杂学狂乱之想。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我辈作书,应求从临摹而渐入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自卑,非经临摹阶段不能创造;临摹对于范本,最要在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庶可自成一家,不为古人所囿。
——《书法述要》

中国书法,其结构若无错综俯仰,即无姿态;其笔顺若无先后往复,即无气势;其布局若无行列疏密,即无组织;其运笔若无正侧险易,即无变化;其笔毛若无弹性、轻软,即无肥瘦;其使墨若无浓淡、枯润,即无神彩;其形貌若无骨骼血肉,则无生气。循是以推,不一而足。
——《书法述要》
  
初学书法不习楷书,即如孩提学步,未能立,就想走或跑,不按生长规律办事,必然要摔跤。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楷书写好了,行书自然会好。这是历代书家学书之经验谈。行书可以不学的。现在许多人为了写行书,都从行书学,这是取巧,是走捷径。这样发展下去,是无面貌的。学书法的人,正、草、隶、篆都得学,这样到后来,会成其面貌。
——1979年对来访学生语

6_副本

我……对于杨雄所说的“书,心画也”一语,认为最足以表示书法之精义。此处之“画”字,也可作“描绘”解,则书法即是心理的描绘,也即是以线条表示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测验法。故醉时之书,眉飞色舞;喜时之书,光风霁月;怒时之书,剑拔弩张;悲时之书,神沮气伤;以及年壮年老,男性女性,病时平时,皆可觇其梗概。
——《书法述要》

以为碑帖损蚀,不易如墨迹之能审辩,此仅为初学言之。如已有基础,则在此模糊之处,正有发挥想象之余地。想象力强者,不但于模糊不生障碍,且可因之而以自己之理解凝成新的有创造性的风格,则此模糊反成优点。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由种种想象而使艺术家为之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所谓由古人而出,进成自己之推陈出新也。
——《书法述要》
 
盖字体多端,好尚各异。甲所喜者,乙未必喜;甲所宜者, 乙未必宜。应各从学者之所好,而不必指定欧阳询、颜鲁公、赵孟頫为其心仪之对象,强人以性之所不近。故最理想之指导,莫若令学者各就其个性,而先写几页心中所欲写之样张,然后就其用笔,揣摩其心理(书法原可视为各人心理状态之表现于线条上的一种描绘),而选择其相适合之碑帖,使之临摹,则不但习者心中与之相契,成效上也必能事半而功倍,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
——《书法述要》

米海岳书,跌宕多姿,超迈拔俗,得二王法乳。就其笔势险绝、意态翔动,后世罕有匹者。人谓米书不可学,学者易入魔障。余则曰:非不可学,学之不易也;入魔障乃学者之病,非米海岳之病也。
——致友人函

7_副本

世人多嫌赵字平稳流媚,少骨气,谓不可学,我谓赵字虽有短处,而用笔精熟、气韵生动、平淡天成是其长处,他人极不易到,很值得学。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篆隶柔中见刚,宜用羊毫;行书刚中见柔,宜用狼毫;正楷也刚也柔,用羊、用狼、用兼,俱无不可。此其大致也,但也不必拘泥,尽有善为变化者。
——《书法述要》

篆、隶、楷三者,宜浓墨;行书可浓可淡,也可带枯。除行书外,俱应将墨吸饱,使从纸面透入纸背,至纸背全黑而后止。
——《书法述要》

历代大家均成功于书体大变之时代 。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为学宜转益多师,岂可唯以董源巨然为足。不学“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未免门户太狭。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作画要注意生气,写生不能以形似为满足。中国画重生气,过分则唯心;外国画重对象,要防单纯形似。中外结合,中过多则守旧,外过多则非国画。要结合得恰到好处,三七开,四六开,全在领会。
——1978年对中国画花卉专业研究生语

8_副本

梅竹凭写,写胸中逸气,故画如其人。画既如人,重画应如重人,岂可拿画为俗事。
——对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学生语  

不要只钻画,忽视画外修养。画是中国文化的升华,要懂文化全貌,还要修养品德,大忌名利熏心。
——1978年对中国画花卉专业研究生语

· END ·

IMG_7229

李刚田谦逊、坦率,话语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之感。

2011年他辞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的工作,聊起“卸甲归田”这几年,他言语间透着松快:“黄山谷有诗句:‘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感觉自己老了,要多留点时间给自己。我感觉自己这个年龄应该松弛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使自己愉快的事,工作、生活、学习、创作,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不必再去制定什么规划与目标。我现在尽量减少社会活动,尤其是那些奢华而无聊的饭局酒席。我在北京郊区租了三分菜地,周末全家带上干粮到郊外种地,亲近大自然。自强不息是年轻人的事,老了不能再逞强,该息便息,佛家说‘放下便是’。但我依旧会写字、刻印、读书,因为干这些事使我愉悦,让我体验着人生的美好。”

谈及书坛诸多现状,他不激不厉,徐徐道来,意见中肯且颇有见地。

IMG_7230

书法家应是“读书人”

美术文化周刊:书法的普及,是不是书法就没门槛了?

李刚田:当下书法已从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大众文化,走向展览中的技术比拼以及娱乐文化。原本属于“小众”的书法篆刻具有了生命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但随之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传统、封闭的书法篆刻要融入当代社会,变为大众、娱乐的文化。这种变化将使书法篆刻的独立性发生动摇,使得书法与非书法、篆刻与非篆刻的边界模糊不清。我们将用何种方式在保持传统书法篆刻精神和基本艺术语言的同时,把书法篆刻推向当代社会?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梳理和总结的内容。

IMG_7231

美术文化周刊:有人说当代书法家“有墨无翰”,文化缺失,你怎么看?书法和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李刚田:作为一个书法家,以全面、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从而深化艺术创作思想,增强艺术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我觉得写什么固然重要,但只是具体的、形式的还不够,本质上是要提倡书法家做一个文化人,也就是过去所说的“读书人”。传统文人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其学识胸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学而思、思而学;二是指其风骨情操,这一点最重要,也是当下书法界失落最多、亟待唤回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今只剩下了“艺”,这是最值得反思的。

IMG_7232

大幅可视 小幅宜读

美术文化周刊:目前各种展览中书法作品尺幅越来越大,追求所谓的视觉震撼效应,如何看这种现象?

李刚田:与传统书法不同,当代展厅中的书法创作是挂在墙上远看的,很多人认为张扬个性的、具有形式感的笔墨表现才能在作品对比之间凸现出来。为了吸引眼球,作品尺幅便出现越来越大的现象。看展厅字是月下观美人,得其风姿绰约之仿佛,读小品书法则是灯下观书生,要感受其眉宇间的灵秀之气。二者的创作技法与审美特征大不相同,其实古代的传世书法墨迹多为所谓的“小品”。而当下书法的艺术属性越来越独立,突出艺术形式渐渐成为创作的首要目的。大展投稿动辄数万,展出上千,评委们瞬间判定优劣做取舍,读者在有压迫感的巨幅之中,在众多作品的对比之间,在各种形式对眼球的争夺之时容易走马观花,但看形式之美,无心顾及其文,更遑论品读其人。古今书法创作与审美的转换,时代使然,潮流使然,不可对此贸然臧否,妄作褒贬。

IMG_7233

大幅可视,小幅宜读;可视者用目,可读者用心;目视其外在形式之美,心读其内在韵味之醇。大幅多重沿空间展开的建筑般美,重黑白对比、空间构成以及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相比之下,小幅虽也重形式,但更重沿笔势往复和文辞节奏展开的流动之美与随缘生机的自然书写性。

然世间大小相对而言,无此也无彼。大事情的成败,往往决定于细节,而从一个人的细行琐事中,也可洞窥其胸怀度量。由此推及书法,大幅作品不可虚张声势而索然无味,小品也不可一味展示雕龙镂凤手段而流入甜熟庸俗。小品要有纳须弥于芥子的内在大宇宙,如尺水寸山的画幅,可使人卧游千里,骋思无尽,由此及彼,由微云及泰山,得大气象与深远境界。这大气象与创作的技法、作品的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最根本决定于作者的气质禀赋、人格修炼及胸怀学养。所以大幅作品是“造”出来的,小品则是“养”出来的。

IMG_7234

不可一味附庸“展厅效应”

美术文化周刊:关于书法审美变化,专家不约而同认为现今进入“展厅时代”,这种变化的内外因是什么?

李刚田:过去书斋时代的书法不像今天很多作品是鸿篇巨制,那时多为小品,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在掌上、案头赏读书法,其特点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这种将文词、笔墨、人格糅合起来的审美方式,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现。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不单单是对技巧形式的解读,文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气质、人格都将对书法审美有影响。

古人的书法是以“人”为核心,作品顽强地体现着人的“在场感”。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走进博物馆,一个厅在展出当代书法作品,另一个厅是馆藏的明清书法作品,当我们看过当代作品再走进明清展厅之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反差应该说是极大的。当代书法展厅中众多作品在形式上争奇斗艳、标新立异,各以独立的形式风格彰显其个性,这些形式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对眼球的刺激,而不是给人以心底的震撼。当我们走出这个展厅后,每个人的个性表现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反之给人以雷同之感。这是因为当代创作聚焦于作品中个人的形式风格,而忽略了作品所蕴藏的内在文化和人格魅力,使得当代书法创作整体上出现雷同的现象。走进明清书法展厅,在对作品的细细品读、对笔势的细细玩味之间,有一种与古人“晤言一室之内”的感触,这里虽然表现出不同书家的不同笔法、体势乃至审美感觉,但没有太多的形式张扬,而是通过笔墨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不同文化风格和书家不同的气质秉赋乃至人格魅力。

IMG_7235

“展览体”失却自然本真

美术文化周刊:流行的展览形式会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刚田:当代书法处在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书法展览是重要的推进器。其形式也引发了当代书法从创作本体到学术理念,以及书法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

当下展览时代的书法创作,更多聚焦于作品的形式构成之美与笔墨的表现力。展览中的书法创作突出形式而淡化其他创作理念,这决定了一切与创作形式有关的技法都在强化、发酵、发展,而与形式美关系不大的技法都在淡化、萎缩、变异。章法上突出了其设计性和美术性、工艺性的特点,夸张了黑白对比的效果;笔法上则强调个性化的点画质感而异化了传承的笔法程式,淡化了点画之间的笔势关系;结构上更是突出夸张变型的特点,解构经典样式,以求出奇制胜的效果。作品空间构成之美的强化与沿文辞与笔势展开的时序美的弱化,使展览时代的书法变得只可视而不可读,形式设计性的强化与自然书写性的弱化使展览书法弱化了自然本真。

时下为顺应展览,在创作中生出了“展览体”书法。这种形式的书法解脱了“文”与“人”的载荷而称之为“纯艺术”。这使得书法创作不但与文字的表意功能疏离,而且远离了当下人的社会生活,远离了社会人群,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渐行渐远。一些创新者为了求新求异,只求不与古人、时人、别人雷同而悖离了美的基本规律。只求新与奇而不顾美与否,只有刺激人眼而不求感动人心。“展览体”如同走T台服装表演,只可存在于舞台而不能使用于生活。当下书法的种种表现、书家的创作态度乃至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在“热闹中著一冷眼”。

IMG_7236

媒体应有担当与远见

美术文化周刊:专业媒体在推动中国书法发展中应起什么作用?

李刚田:摆在当代书画专业媒体人面前的课题,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使媒体生存与发展,努力去占领市场、拥有读者,力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以适应当代书画繁荣发展的社会需要。

选择是两难的:完全站在专业立场思考如何办媒体而脱离当下社会,脱离读者的阅读需要,不顾市场经济的规律,将难以维持下去。如完全把办专业媒体当生意来做,只考虑营销之道,而忽视媒体的专业性、学术性、思想性、原创性,短视和媚俗的媒体将会热闹一时而终将失去品牌。二者比较,专业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专业与学术,这是读者的根本需要。全神贯注保持媒体的专业高度和文化品味,要表现历史渊源的博大及当代创作前沿的鲜活,在学术与经典中体现与读者的共鸣。这既是办专业媒体长期的战略需要,也要具体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充分运用营销策略,保证媒体的良性运行。

这就需要媒体人素质的多重性:既是专业方面的专家,又懂经营之道,并且能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市场能力在实践中具体化。另外,还有一个专业操守的问题,也就是职业道德,这对每一个媒体人来说是根本,要有事业心、荣誉感,要有尊严,讲专业良心,不被种种诱惑所动。

IMG_7221

关于文学 赶写长篇没得时间玩

黄永玉曾经不止一次表示,文学在他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他说:“文学是文化里最全面的东西,就像钢琴在音乐里的地位一样,文学能表达各种情绪,雕塑、木刻只能算大提琴、萨克斯。

IMG_7222

关于绘画 每一幅画都是很遗憾地完成

黄永玉早年跟许多文学家打交道,为他们的作品配插图,昨日展出的一幅图片就有汪曾祺在1946年时对年轻的黄永玉的赞赏:“黄永玉是个小天才,看样子即比他那些小朋友们高出很多……真有眼光的应当对他投资,我想绝不蚀本。若不相信,我可以身家做保!我从来没有对同辈人有一种想跟他有长时期关系的愿望,他是第一个。”汪曾祺赞叹黄永玉的天才或许是指他的绘画。因为有天赋,黄永玉对绘画这个他一辈子都要做的事似乎并不在意。

IMG_7224

“为什么我喜欢文学、雕塑、木刻,而绘画摆在最后呢?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前面三样行当。”黄永玉谈到绘画这个为生计而做的行当决不像对文学那么情深义重,甚至有一些轻描淡写。“我没有经过绘画的训练,只是东看看、西看看,这里捡一点那里捡一点,把这些东南西北捡来的东西凑到一块就形成了所谓的风格。”

IMG_7225

“我每一张画都是很遗憾地完成的,有时候一张画画完了,回头一看:哦,还有问题,那么下张画要注意。可是等到画下一张又还是有遗憾,所以一辈子画画是遗憾的过程。”黄永玉说,但是文学这个行当比较特别,不能不认真。

IMG_7226

“我在文学上比较认真,我写文章都是一个字一字地检查,有时为一小段往往要改好几页。我是胆小,前辈很多,不能不小心。我最喜欢萧乾先生看到我的文章,他看了一定很高兴,”黄永玉说,“但是我很害怕沈从文先生,他看到我的文章一定要改很多,改的甚至比我写的还多。‘文革’的时候我帮他烧书烧稿子,里面有很多稿子是丁玲写的,他在上面写的比丁玲的还多。”

IMG_7227

关于生活 快乐不是全部,生活也有痛苦和凄凉

有人问黄永玉:“快乐是不是你创作的源泉?”黄永玉说:“快乐不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源泉是复杂的生活经历。快乐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有痛苦,也有凄凉。关键是对生活的态度。”“文革”时,黄永玉的房子被查封,只留了一间小房子住,小房子没有窗户,光线很暗,于是黄永玉在房间墙壁上画了一扇窗,周围还画了阳光、花草,聊以慰藉。

IMG_7228

黄永玉90岁高龄为什么还能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欲望?他笑着说:“我说不出什么道理,人要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三顿饭,我只会画画和写点东西。”黄永玉说现在很忙,没有丰富的生活,“上午写东西,下午画画,有时上午、下午都是写作,下午三四点以后好朋友来了聊一下天,玩就是看电视,每周六看看《非诚勿扰》。”

IMG_7207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1972年,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从此爆得大名。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IMG_7208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曾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

IMG_7209

1972年底,林的草书作品《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权威人物的高度赞誉: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时出天趣,又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

IMG_7210

IMG_7211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IMG_7212

正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才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认识愈深……古今之名家,擅草书者如于右任、启功,基本都有一手精湛楷书,林散之先生如此,当代那些草书名家是否如此?

IMG_7213

IMG_7214

IMG_7215

IMG_7216

IMG_7217

IMG_7218

IMG_7219

IMG_7220

IMG_7203

陈 传 席

画画的人都想进入艺术史,这是作为一个画家一般的要求。但是谁能进入艺术史?谁的画能够长久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学习书画,技法必须懂,比如书法,怎样提、怎样按、怎样转折等必须知道。书法必须有人指导,绘画还好一点,书法没人指导肯定学不好。但是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所有书法上的奥妙,2个小时都能讲光,但练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大家学画,技法当然要知道,最重要的还要知道道理,这相当关键。李可染就是时时思考问题,他成功了。思考是关键。我们现在谈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标准。

微信图片_20170619101948

在国外绘画只谈技术,尤其西洋画要的就是技术;在中国谈功力,功力是技术的升华。中国的功力和国外的技术有什么区别?国外的绘画就是画,中国的画是一种文化,是哲学,两者不一样。

IMG_7204

陈传席作品

中国绘画讲究文化内涵。外国人以为最美的花就是玫瑰,送给老师、送给情人,但是中国人画四君子,梅兰竹菊。梅兰竹菊它不是美,而是有哲学含义。竹刚劲、有节、虚心,梅花抗严寒这都有哲学含义,所以中国的绘画是哲学的,有文化内涵,和国外的是不一样的。

微信图片_20170619101953

你有技术你有功力,老画老一套,也不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你的艺术作品也不能进入艺术史,你必须有独创性或者鲜明的特色。

IMG_7205

陈传席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619101955

美术必须有审美的因素,如果你画出来不美的东西还是不行。原子弹技术也很高,也有独创性,但是我们艺术史不能写原子弹,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以审美为标准的。所以我们不要相信那些胡扯淡的理论家讲的,说丑也是一种美,丑就是丑的,丑怎么是美?说到丑石就美,丑石是你叫它丑石的,其实它是美石头,你又给他起一个怪名字,叫丑石,它本身还是美的。真正丑的东西还是不行。所以大家以后创作还是要把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否则你的画还是没有人看。中国的审美还有文化内涵在里边,没有文化内涵,那是皮相之美,也是中国的艺术家历来反对的。中国的审美必须有文化内涵和哲学基础,这一条和外国不一样。

IMG_7206

陈传席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619101957

社会公认当然主要是专家认可,专家认可带动社会认可。这一条也约束上面三条。我自认为我的画有技术、有功力、有独创性、有审美,那你写美术史必须写我。自己认为不行,还得社会公认。社会公认、专家认可也是从艺术上认可,而不是商业认可。你只要画得好,社会肯定会认可,因为中国之大,有水平的人多得很。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没有什么怨言,他孩子饿死了,他在那埋头写。他最大的痛苦,是没人理解,那后来了解他的人非常多,大家争着去了解他,去研究他。如果写得不好,老是媚俗,力求叫大家都理解,最后大家都不去理解他。绘画只要有功力,有鲜明特色,有审美的因素,社会就肯定会认可。

但是社会认可,和上面三条不是成正比的,不是说绘画有相当高的技术和特色,社会就非常认可你,但是你十分差的东西社会肯定不认可。我们举“四王”的例子,“四王”有人说他们画得好,有人说他们画得不好,但总之不是太差,如果太差,他们不会有那么高的影响力。但总体来讲,他们的才气又不是太大,但是美术史必须记载“四王”,为什么?就是他社会公认度大,影响非常大,全国都用他的画风。在这个时候,美术史上不是根据他的艺术水平,而是根据他的影响力、社会认知度来记载他。

1胡崇炜

胡崇炜,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客座教授。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50位书法名家之一。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展优秀奖(展览最高奖项),国家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

与灵感相遇不容易
胡崇炜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再没有比做书法家更容易的,写几天字,像模像样地写出几件“似是而非”的作品,再加上媒体几番拔高,把古贤们评价经典书法所用的词汇一股脑地用在这个人身上,这之后,他就成了书法家。还有的比这更容易,只要把毛笔拿起来按钢笔的写法行笔,再被人们忽悠忽悠,可能就认为自己是书法家了。一时间,书法的行当里鱼目混珠,这是时下书法热潮下存在的书法乱相,谁看了都头痛,谁也不肯去捅这个马蜂窝。可话又说回来,事情总是辩证的。这种乱相虽有消极因素,可也给书法热增加了不小的动力,使得书法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热到现在,持续了三十多年。

还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没有比做书法家更难的事了,一张白纸,一支毛笔蘸着浓黑的墨汁,无色无味,用枯燥之线条写出心中之性情。一个点画看上去简单,非七八年功夫不可。枯燥之法则,需磨练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没有一定的功夫,毛笔就不听使唤;而仅有功夫又易成写字匠。要有深厚功力,又要有文化上的深厚修养,不仅会写,还要通理,仅通理亦不可,还要求化理,仅化理尚不足矣,还要求书家通天地之大理,要能与哲学、美学、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互相融合。这比起科学研究似乎要复杂许多,比起文学创作则又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技法磨砺。这样想来,从古至今,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自然就凤毛麟角了,被吹捧成的所谓的书法家,都早已被历史的尘沙埋没得无影无踪了。

2

其实书法真正的难,还不在于那些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量化目标。难在天资,难在艺术的灵感与境界。

境界不死。我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它具有一种超然的无法复制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有着天然的生命力。王羲之已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他的墨迹今天读来仍然生机盎然,而当下之人却总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些所谓“惊世之作”:所使用毛笔之大、墨汁之多早已打破记录,一蘸达吨余墨汁的巨笔,转瞬即为死墨一滩,那字虽然大得无法形容,但却毫无生机,令人望而生厌。世间之事真是奇妙,陆机、王羲之的手札飘洒自然,十几个字就堪为国宝,令人们顶礼膜拜;而大到无边之字却只为一敝一痴而已。这是何必呢?真正的境界就如同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鸿儒,表面上让你无法看到他的新奇,可那种海一样的深邃气质,哪里是凡夫俗子可以参悟得到呢?

3

其实“境界”二字是世间最难说清的,也是最难悟到的。我学书法近三十年了,犹如一位苦行僧,苦苦寻觅,却常常无法着边际,苦海无涯,与修禅一样,不以年计。从十八岁参军离开故乡,我品尝最多、给我最多营养的是苦滋味。世上滋味千万种,“苦”是真能使我们可以永远品味的。说苦味好,因为苦味离艺术境界、离人生境界最近,凡通往境界之路均有无数苦味。关于境界,王国维讲了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有哪一种离开了寂寞、离开了苦楚呢?没有苦苦寻觅,没有衣带渐宽,没有独上高楼,也就没有境界可言。凡是真正的为文为艺之人,没有不经过此境界和经历的。

思想大师能够解读境界,而依我看,离境界最近的当属灵感。我曾有过几次与灵感相遇的经历。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倾其一生却无缘与灵感相遇。灵感是上天赐予辛劳者的厚礼,天道酬勤,上天最公平,对一个苦孩子、一个耕耘者,它会赐予灵感,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4

我在书法这条路上求索了三十年,遇到灵感不过数次而已,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感觉!我每每想起,内心都无比激动和兴奋。

灵感的出现总是始料未及的,它没有什么征兆,它有时伴着快乐,有时伴着忘却,有时伴着稍纵即逝的懈怠。回忆我与灵感的相遇,等于是回顾自己的整个学书成长历程,为自己画一幅肖像,为自己的心灵图谱做个勾勒——它大体上有这样几个色块组成。

从初学入门到有所成就,这为一个时期,给个叫法当为初生牛犊时期。刚刚学习一点书法的知识,容易妄自尊大,像初次见到大海,在海边洗了次海澡,于是便觉得大海原来不就这么深么?见人会炫耀我见到了海并涉足于海,海是广阔的,但并不深。因为自己还没有走下去,还没有感受它的深邃和深奥。

5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年轻书法作者都要经历的,也可以叫轻狂后生,连王羲之的经典之作,也要给找一些毛病。那种高傲之态有时连自己都能清楚地意识到。似乎是中国书法舍我其谁,看展览看作品集,第一目标是看自己的,看完就只觉得自己的好,而别人的不用说,就连看也懒得再看。现在想来,这时期的状态其实是“无知者无畏”。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高傲是毛病,可这种初生牛犊的精神也使我有一种拼搏的闯劲儿。虽然理性思维少,对书法艺术研究得也不够深,但那时年轻,有拼搏奋斗之精神。这股子冲劲儿、拼劲儿和不服输的精神,促进我临习了大量的古代碑帖,也为我后来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

同样是这股闯劲儿,使我撞上了最初的“灵感”。

那是我第一次准备参加全国书法展。当时我还不是中国书协会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浑身上下充满了为国展而拼搏的劲头。因为只要入了国展,就能成为国家级的书法家。在这个目标的诱惑下,我是不分黑天白昼地写。每周我都把写的百余幅字拿到聂成文老师家去让他指点。这个过程叫调整作品,最初百十幅字中能选出一两幅,有时是三四幅。这样,几个月的时间下来,将自己新婚不久的小屋造得一片狼藉,地上废纸盈尺。每天都写到下半夜,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在屋里写字,一张接一张,一写就忘了时间,当感到困倦时早已是下半夜。记得有一天,写到下半夜的三点钟,万籁俱寂之时,我用手狠掐自己已写得麻木的手,因为不甘心这一夜没写出自己理想的作品,我不断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写一幅就睡觉。于是,又用浆糊接了一大张纸,往纸上抄写了8首鲁迅的诗,抄到前三、四首时头脑尚清晰,到五、六首时就开始打盹,执笔在手,但却睡着了……我一下子醒过来,发现有几十个字写串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好,要怎么接着写?虽然遗憾,但心一横勾掉再接着写,反正也坏了就无所谓了。于是又开始不计工拙、自由自在地抄写,等我一气抄完,把这幅字挂到墙上后,我惊奇地发现,这幅字和其他字不一样——很自然,特别有一种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生动,虽有勾抹但不失整体和谐。后来把字拿给老师看,老师认为这幅字不错,也就是这样一幅字,在不久后的全国第五届书法展中,不仅入展而且还获了全国奖。

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在一种困顿状态下,不经意间却成功了,而十分用心之作,却无缘于艺术。这种疑问在十多年后,随着自己眼力的提高和书法水平的长进,才渐渐悟到答案:这样的作品是产生在无意、无求的状态下,是在一种超然的状态下写就。而这样的作品今天再让我写,我也未必能写得成。灵感降临的神秘时刻,虽伴随着自我艰辛的劳作,伴随着心灵求索的执着,但终是不可掌控甚至是无法言说的。

7

第二次与灵感相遇,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省书协举办第一次探索书法展,每个作者可以拿出5至10件作品参评,评审人员至少也要有3件作品参加展览。过去我一直写一种纯粹的章草,应该说受到了一些禁锢,此番一“探索”则犹如出笼之鸟,飞的广阔多了,轻松多了。我拿出了一个四尺横披,在上边用不大的一支毛笔,用今草与章草亦有些行书味道的笔触,随意而书,书写的瞬间有一种说不好的感觉,但十分自然放浪。这一“放”,一种新的体验诞生了,真是一种妙境。这件作品后来在省里的展览中获了奖。此后,我沿着这条路,为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创作了一个丈二长的横披,写得无拘无束,好不快意。这件作品也获奖了,并受到了几位资深评委的一致好评。探索作品创作使我对灵感的产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就是思想解放是产生灵感的一种内在条件。

接下来的一次,是在1999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正书展。我在那个时期写楷书基本都是打格子,打格子的过程看起来挺麻烦,可我不这么想,我认为打格子的过程是修炼心性的过程,所以我把打格看成是作品的一部分。有一天我准备要抄写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一个章节。那天是个大周末,中午时分天气晴朗,心情也爽朗,刚刚打完格,心静了下来,我拿起笔来开始创作。当下笔写到第三个字时,顿有一种畅然之感,写的本是楷书,却有一种行草的气脉,执笔在手,如有神助。笔还是那支笔,写的环境也没有变,可就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淋漓。本是一笔一画的楷则,写出的笔画却显得十分玲珑、生动,刷刷点点,笔落之处墨色生辉,那一个一个的笔画活灵活现。一百六十多字的内容不长时间就写完了,那是一幅得意之作,收笔之时,我看着这样一幅刚刚完成的作品方有醒悟——这会儿是灵感光顾的时刻。这灵感是何时来的?为何会来?我作为“当局者”找不到规律,但却实实在在地捕捉到了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灵感降临时的惬意与美妙。我把当天创作的几件作品一同拿给老师看,还没有都打开,老师即指着那件作品,肯定地说:“这个好!”这件作品在此后不久的全国正书展评审中获奖。

8

说到书法评奖,总有一些人认为一些奖项的评审不够公正,可我是通过作品的入展获奖,一次次真切地感受到从创作备战到登上领奖台的艰难和喜悦,那和农民耕耘、播种、获得丰收是一样的感受。事实证明,只要将平时锤炼点画的功夫通过笔墨写到位,又能透过线条恰到好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的好作品,无论是谁评都会给你投上一票。你要相信艺术家大都是有艺术良知的,因为好作品是可以让人激动的。

还有一次经历是为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展创作作品。这一次我是用《月仪帖》笔法来创作,记得当时我写的内容是《诗经》中《七月》一篇,大约三百来字吧。这件作品我写了不下百遍,总是不理想,每次都是调整作品一大堆,聂老师从中选出那么一两件比较好一点的。眼看全国展的截稿时间到了,老师也看出了我的急迫心情,他从已选出的较好作品选了两件,给我定了稿。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情回到家里,我也算松了口气,当时的心境是有几分放松还有几分不甘心,于是又拿起笔再创作一幅。这一次无拘无束,有那么几分不经意,可就是这不经意却使我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感觉,似乎忘记了一些设想与设计,完全在一种有为与无为之间,笔下生风,刷刷点点,这一放一收使潜意识中有意的东西不见了,在《月仪帖》笔法中放浪地挥洒。这件作品显然与此前创作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其整体却远远超过了以往创作。这件作品顺利地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展,并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9

最近一次是参加去年浙江绍兴举办的“兰亭书法节”,这个活动是效仿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曲水流觞42人,在全国征稿再通过专家评出42人,我入选的是一件六尺楹联。这个联子的创作过程也颇有戏剧性。有一天办公室搞卫生,搞一次箱子柜的清理,从箱子中清出了几年前我买的一卷蜡纤纸,这种纸很少,买回来一直没舍得用。即兴,我就拣出两张纸,想感觉一下这种特殊纸的纸性,这一下笔就有了感觉,纸发墨,墨也润泽,一气写了两对楹联。这两个联中的一个联投到了浙江兰亭书法节,经由专家评选,入围2011年第二届兰亭书法双年展暨“兰亭雅集42人展”。之后,我回忆这个联的创作过程,其实当时是一种试纸的感觉,既然是试笔,也就没有什么顾虑,随意而书,没有想法,自然而洒落。

我这里说的这几次所谓灵感创作,其实就是对一种书写状态的自然捕捉。作为一个书法作者,我是在尝试着探索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事实上,在真正的创作中,又需要我们去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阻碍,无为而治,把用笔、技法甚至是对灵感的寻觅与渴求全都抛开,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进入创作的自由之境,也才可能与灵感邂逅。

10

我对自己的画像似乎并不清晰,毋宁说这只是自己心灵的一个写照。与灵感的相遇,离不开习书多年的基本功。灵感降临时所选择的对象,一定是一个书法艺术水平较高、对书法艺术执着之人,否则就是灵感来了,他没有“筌”也只能临渊羡鱼。当然,你的网结得越好,一旦碰到“灵感”这个鱼群时你才会大有可为。在书法的艺术世界里求索了这么多年,距离心中的理想的艺术境界,我还有相当的距离。但书法是我一生的热爱,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我的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我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源泉。我需要终身修炼的是技法,对传统的临摹是始终与我相伴相随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创作中努力去品味、追寻书法的真谛,进入书法艺术“悟”的层面——“悟”是我们使灵感转化为“境界”的必由之路,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 END ·

IMG_7188

6月18日,“虞山问道——李啸书法作品展”开幕式在常熟美术馆隆重举行。

IMG_7189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言恭达,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执行院长徐圭逊 ,

苏州书协副主席王谷安 、周雪耕, 

苏州书协副秘书长赵锟 ,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崇华,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秦卫星,

常熟市政协原主席张永泉,

常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时映光,

常熟市文联主席李忠,

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朱丽华,

常熟市广电总台党委副书记孙国平,

常熟市文联副主席李向东,

常熟美术馆馆长吴文雄,

常熟博物馆副馆长邹建东,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孙彦,

原常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钱浚,

及本次展览参展书法家、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啸

IMG_7190

开幕式由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伟主持

IMG_7191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崇华先生致辞

IMG_719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言恭达先生致辞

IMG_7193

本次参展艺术家李啸先生致辞

IMG_7194

李啸向常熟美术馆捐赠三件作品,美术馆馆长吴文雄为他颁发作品收藏证书

IMG_7195

IMG_7196

IMG_7197

IMG_7198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后,嘉宾及观众参观了展览。

IMG_7199

IMG_7200

IMG_7201

展厅现场

IMG_7202

部分嘉宾合影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毛笔容易掉毛或开裂等问题,有些时候是毛笔本身质量问题,但也有大量书友,是洗笔方法不对导致。

1.不泡笔直接洗

洗毛笔,最好是在一个固定的器皿里,比如盆子、洗面池等。把毛笔泡在一定量的水里,水也不用太多,能覆盖到毛笔就好了。泡大约20秒即可,这样可以把笔腹里的墨发散出来,便于洗笔。不能把毛笔泡在水里即可,这样过不了几天,毛笔笔管就会开裂,损坏了价格不菲的好笔。洗笔的事,懒惰不得。所以,有一个好笔洗,很重要!

1

2.洗笔用力捏搓

洗笔的过程中,要始终笔头向下,可以用手指轻轻地拨弄笔毛,但是不能用力地拔笔毛。可以在水里搅动笔头,但是不能时间太长,这样会伤及笔根。要洗到把毛笔提出水面,用手指挤压笔毛渗出的水没有过多墨色,这样这支毛笔就基本洗干净了。最后把笔里面残存的水用手指或者吸水的纸挤出,即可结束洗笔的程序了。

2

3、隔夜不洗,毛掉杆裂

砚台可以不经常洗,隔夜的墨,谓之宿墨。毛笔就万万不能偷懒,因为毛笔会褪毛,笔毫会折断,笔杆会开裂,甚至弯曲。况且在如今,好的毛笔必然价格不菲,写出满意的作品,自然得仰仗于好的毛笔。所以我认为,毛笔在文房四宝当中,是最需要大家珍惜的。洗毛笔,离不开水,水当然要是清水。水还不能吝惜,因为洗净一支毛笔要不少的水。

3

4、多支毛笔混合洗

如果是多支毛笔同时洗,为了更好地护笔,最好把毛笔分开洗,因为毛笔的材料不同,有兼毫、羊毫、狼毫、紫毫等等之分,羊毫和狼毫的含墨量,必然大相径庭。分开洗,基本可以做到每支笔都洗干净。

4

5、洗完后不是向下垂挂

毛笔洗完后,就涉及到毛笔的日常养护。切切要注意的一点,是毛笔不能头向上放置。因为那样毛笔里面残存的水份会下渗到笔管中去,使笔管开裂,最终笔头脱落。这种情况,在北方的同好,尤其需要注意。尽量将毛笔笔头向下悬挂,这样毛笔会自然干燥,笔毛分散,便于下次使用。

5

6、多支毛笔混合洗

如果是多支毛笔同时洗,为了更好地护笔,最好把毛笔分开洗,因为毛笔的材料不同,有兼毫、羊毫、狼毫、紫毫等等之分,羊毫和狼毫的含墨量,必然大相径庭。分开洗,基本可以做到每支笔都洗干净。笔要不少的水。

6

7.笔耕不辍,临帖百十遍

如是被你这样毁的,你的毛笔兄弟死而无憾了。


 关于毛笔使用和保养的10大经验

最近不断有朋友问我有关毛笔的使用和保养问题,现就我所摸索出来的一点点经验,在网上公开答复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1、使用新笔时,可以先用手把笔毛轻轻地捻开,不要用力,然后放在水里浸泡。应该说不可以浸泡在茶杯里或是瓶子里,如条件所限,只有茶杯或瓶子,最好找一个夹子,把笔杆夹在杯子边上,不要使笔毛立在杯子底上。无论是泡在水里或不泡在水里,笔毛都不可以弯曲(写字时除外)。如一支新笔第一次浸泡时笔毛是弯曲着的,那么这支笔就算告吹了,再好的笔也完了。

2、冬天最好用温水浸泡,但绝不要热,热水易把笔头烫掉。一般情况下,在水里浸泡10分钟到20分钟即可。

3、泡好后,将笔毛的水大体擦干净,可以用软布、卫生纸、或生宣纸擦拭即可。一定要顺着毛擦。不要用力擦,更不要为了把笔毛的水擦干净,把笔毛摁在桌子上使劲地来回地擦,准确地说新笔残留点水没关系。

4、笔毛的水大体擦干净后,开始蘸墨,一定要注意把笔毛全部蘸到墨里,不可以只蘸一半或多一半。虽然写字时我们只用笔毛的大部分,而不是使用全部,但在初次蘸墨时一定要将墨全部蘸满,这样笔毛就可以连为一体,写字时力量就可以用在笔端了。

5、每次用完毛笔,一定要将笔毛涮干净,虽然不能绝对涮干净,但至少残墨不可太多,越干净越好,因为缩墨伤笔。

6、毛笔用完、残墨洗干后,一定要将笔毛捋齐、捋顺,笔尖一定要正,不可歪斜,不可有“卷”毛,不可有“脱离群众”的毛,一定要将笔毛收拾好,收拾整齐,然后将笔挂在笔架上。如没有笔架,虽然可以平放,也可以倒着插在笔筒里,但都不如挂在笔架上。

7、写字时,短时间不写时,怕笔毛被风吹干,可以将笔帽临时戴上。但长时间不写时,将笔涮干净后,要自然风干,不要再戴笔帽,笔毛不可以总是湿的,尤其是残湿墨,绝对伤笔。

8、因为干湿交替,笔杆容易开裂,笔头也有时掉下来,用现在的万能胶粘上就是了,和笔毛的做工、质量相比这都是小事。

9、笔用久了,感觉不太好使了,除了正常的自然损耗之外,有时是残墨粘在了笔毛上,极不容易用水涮洗下来,这时可用护发素将笔毛清洗一下,多数情况下经护发素清洗过的毛笔就好用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笔毛也是动物的毛发呀。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善待毛笔,要爱惜,特别是得到一支好用的笔不容易,一定要保护好。有些时候,不是笔不好使,是我们不会使,不会善待它。

· END ·

小时候,父亲给我说起过自己上学时的艰难,那是我最早在比较中,懂得的幸福。

父亲打小爱写字,只是家境贫寒,买不起写字的钢笔,也买不起写字、算术的本子,父亲像宝贝一样揣在怀里写字用的滑石板,是父亲的二哥送给我父亲的。父亲上学的地方离家五六十里,往返都是步行,父亲曾有一回饿昏在了放学回家的路上。父亲返校时,常常急得在家里转圈子,最后也只能背些胡萝卜或地瓜干上路。

1

在艰难中,父亲最终完成了师范学校的学业,被安排到公社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在那个不正常的年月,父亲因拒绝或不情愿带着学生去参加生产队没完没了的劳动,得罪了“贫管会”主任,屡被挨骂。父亲不是不热爱劳动,他有自己的劳动方式。父亲在自留地里为乡亲们培育了一些辣椒苗、茄苗,余下的便拿到集市上换些钱。

不管情况再艰难,父亲都会坚持练字,蘸蘸写写,父亲常说:字是门楼书是屋,字是一个文化人的脸面。

2

那时劳力是不缺的,有文化的人很稀罕。我父亲回村后不久,就做了一边教书争工分,一边劳动争工分的“民办”老师。这对我和我们村里的人来说是颇受益的,一则父亲成了我最直接的老师,二则父亲也和村里人距离近了。

那个时候谁家婚丧嫁娶,总少不了请我父亲前去“舞文弄墨”,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的时候,我父亲则忙着为家家户户写春联,我那时是父亲的小助手,帮着到墨汁,帮着裁纸。

3

这裁纸可有学问,往往一张纸,经我父亲这么一叠一裁,就刚好够了人家门心所需的对子以及一对上下联和横批。若剩下一点半星的,也不许我拿来练字,我父亲说要为人家写“福、禄、祯、祥”的单字,让人家的粮囤上、水缸上,甚至连家里的古树上也都沾些年气儿。即便有的人家拿来的大红纸捉襟见肘,父亲也一准让人家的每个门上都能贴上红对联。

初一那天,家家户户相互拜年,凡来我家拜年的,总要夸我父亲的字,尽管有的人并不识得字,但我父亲却很开心。

4

如今,父亲不在了,到我家求字的人也不见了,春节那忙碌、热闹的光景也随之远去了。但是,父亲和他写的字,一直留在大家心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