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张迁碑》隶书

IMG_8528

《张迁碑》中“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王念孙《汉隶拾遗》:“‘爰既且于君’,义不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误。《魏元丕碑》:‘爰暨于君’,即其明证矣。”是说原文“既且”当为“暨”字,书碑者误将一字上下分离为两字,遂成“既且”。

“两位学者的考证,铁证如山!”

唐《文赋》行书

IMG_8529

陆柬之《文赋》有多处硬伤:“物昭哲而牙进”,“牙”字应该是“互”字,《昭明文选》此句即作“互”。如果把“牙”字写成“互”的俗字,那么一撇必须写成一捺。“于是沉辞拂悦”,拂悦,《昭明文选》作“怫悦”,“拂”为“怫”之讹。

“陆柬之抄写这通《文赋》,态度好像有点,不严谨!”

唐《倪宽赞》楷书

IMG_8530

褚遂良《倪宽赞》中,“奋”下“田”写成“臼”;“旧”下“日”成了“田”。

“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却写上。该怎么说好呢?”

唐《阴符经》楷书

褚遂良所作《阴符经》,乃楷书经典之作。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有行书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错别字。

IMG_8531

“执”字“丸”多一点。“私”字“厶”成了“么”。

IMG_8532

“瞽”字左上成了“幸”。“故”字右部成了“久”。“杀”字多了一个“×”。

“临习时可以‘照搬’,创作时切忌出错。”

宋《新岁展庆帖》行书

IMG_8533

苏轼《新岁展庆帖》“试令依樣造看”中的“樣”,不知所宗。

“像‘样’又像‘朴’,其实都不像。臆造!”

宋《赤壁赋》行楷

IMG_8534

苏轼书“凌万顷之茫然”的“凌”写成“陵”;带“癶”的字,多数写成了“祭”的上部,如《赤壁赋》中“登”,《西楼苏帖》中“燈”等。

“大家之错,亦无风度!”

宋《西楼苏帖》及其他楷书、行书

IMG_8535

苏轼《西楼苏帖》中,“体”字写成“身本”;“媳”写成“女悉”。

“苏大才子,真有想象力!”

IMG_8536

“敖”字左侧部首,应是上“土”下“方”,苏轼作品中则多写了一横。且所有带“敖”的字,如《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中的“熬、螯”,《赤壁赋》中的“遨”,都多写了一横。

“‘真是横’空出世!”

宋《诸上座帖》草书

IMG_8537

黄庭坚的草书经典《诸上座帖》,有一段出错很多,接连打上墨点。

“按照时下展览的标准,是要靠边站的。”

宋《闰月帖》行书

IMG_8538

米芾《闰月帖》中第二列首字“孰”字“丸”部中多出一点。

“一点之余,名家亦为过!”

1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
——关于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文|于明诠

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因此说,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也就是说,不能把书法教育简单地分解为两个部分,即知识传授(包括书法史,古代书论,美学常识,历史知识等)和毛笔技法训练(等同于写毛笔字)。这种理解显然是只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书法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本质。

十几年来,我国的书法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仅就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现状看,许多艺术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书法艺术专业,招收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许多普通高校也都开设了书法课。然而,各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都存在着很大差异。除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外,多数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均存在忽视对学生“创作意识”的引导与培养问题,仅注重知识传授与基本技法训练。至于多数普通院校开设的书法课,虽冠以“艺术”之名,其实不过如旧式教育中的“临帖、描红”教学一样,只是教学生写“大仿”,写“毛笔字”而已。

2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的,书法艺术当然也会一样。这正是书法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内质所在。反映在书法教育上,我们的目的当然要力求通过有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应的技法训练使培养对象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的这一本质,更好地运用书法艺术形式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前者是手段,而后者才是目的。手段再重要,我们也不能仅仅为手段而手段。否则,知识掌握得再多,也难免不是纸上谈兵;技法再熟练,也仅仅是“写字匠”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误认为,美院是培养艺术家的,自然应该重视学生创作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而师范院校培养的对象是书法教师,当然就要注重有关书法知识学习和基本技法的常规训练而应淡化学生的创作意识。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很难想像,一个自身创作能力较差只会照本宣科的写字匠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即使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如果在艺术实践方面蹩脚,也注定只能是空头的理论家。正如诗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亲自实践,在这里,就是唤起培养对象的“创作意识”,注重创作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体味和印证书学理论,从而使培养对象在自觉的创作状态与过程中体味书法艺术的本质与真谛。

3

在这个问题上,前人曾有反复的论述,如,蔡邕认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项穆《书法雅言》也说:“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先散怀抱,至于如意如愿,斯可称神。”古人反复强调的“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无非就是指艺术创作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学书者自觉地进入角色。不进入角色,找不到艺术创作状态,终不能理解书法的神妙。试想,历史上的每一件书法经典作品,不都是作者在这种特定的创作状态中去完成的吗?如果没有这些作品及其创作,那些书法大师还存在吗?如果他们都不复存在,那么书法艺术又将是什么,在哪里呢?总之,书法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其艺术教育的特性,应该把创作意识的培养和创作实践的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而不能仅仅重视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技法训练。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鉴于当前部分高校尤其是有一些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系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下的几种偏见。

4_副本

其一,重知识而轻实践。

古人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大意是说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修养。这里的“先”与“后”只是表明知识文化修养对于从事艺术创造的重要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前”与“后”的关系。就书法学习来说,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修养对于一位书法家或书法工作者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功课应该是终生的。然而,掌握知识、加强修养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是要体现、物化到我们的作品中去,要用我们的创作去体现。同时,这些知识、修养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准确更直接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古人主张“由技入道,技道双进”正是这个意思。如果“技”不能过关,何谈“入道”?“道”又在哪里?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片面认识,误认为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只要先了解了书法理论知识,慢慢地写总会把字写好的,创作水平的提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的事。且不说书法史是古代代表性书法家、经典碑帖及风格流派的知识介绍,书法美学是借助于美学研究的工具,分析说明书法作为艺术的美的原因,古代书论仅是书法家创作的心得体会,就是各种书体的技法研究等课程也是如解剖麻雀一样的“实验室手段”。常识告诉我们,一只麻雀可以解剖分割为羽毛、鸟骨、血肉等等,但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就是一只活的麻雀吗?当然不是。清代书法理论家笪重光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如果不亲自挥毫操练,不具体地经营筹划章法布白,那书法艺术的“精美”与“巧妙”如何去体验与把握呢?

5_副本

其二,重临摹而轻创作。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帖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互补互动的关系。临帖是规整和修正自己,是被动地去适应古人创造的规范,亦即我为宾古人为主;而创作则相反,要我为主而古人为宾,把对古代碑帖的领悟与理解化为自家的创造,展示出来。亦即古人所说的“散也、舒也、意也、如也”,可见两者并不矛盾,非但不相矛盾,惟有两者同时进行,效果才能更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临帖创作指导时,要强调临创并重,不可偏废。王铎主张“一日临帖,一日请索”是很有道理的。目前,在不少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只有到毕业时才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平时几年除了学习理论课就是规规矩矩地临帖。这显然是误解了两者的关系。适当增加创作辅导时间,强调临创结合、临创并重是非常有益的。我国美术教育自五、六十年代起,就提出“临摹—速写—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这对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的书法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6

其三,重古人而轻今人。

书法艺术是传统艺术,自甲骨文时代始,至晋唐、至明清,以至近代、现代、当代,其发展源远流长,其间风格衍变,流派更迭,极其丰富。我们尊重古人,学习传统,但也不能厚古薄今,一味尚古崇古,认为越古越好。有观点认为,晋唐以上为“源”而宋明清到民国均是“流”。此论或许有一定的道理,问题在于我们如果根本不入“流”,又如何“上溯源头”呢?“源”启发哺育了“流”,而“流”都是“源”的自然延续,更是“源”的丰富与发展。倘若没有“流”,“源”也会成为“一潭死水”。同时,书法历史告诉我们,历代书风流派的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历代大家与他的前任相比,都有各自不逊前人的新创造,即如近现代于右任、林散之等一代大师,也同样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建树了毫不逊于古人的又一丰碑。因此,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厚古而薄今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至于认为一切以“二王”为正宗,“二王”之外无书法的个别观点更是片面和狭隘了。还有甚者,认为当代书法报刊不可看,当代书法展览不可看,把当代书法的某些风格特点视为歪门邪道洪水猛兽,就更属浅薄了。事实上,每个书家都是不可能完全不受其时代书风影响的,黄山谷学苏东坡、颜真卿学张旭、王献之学王羲之而王羲之学钟繇更属人人皆知的常识了。关键是在学习中不为名家风格所囿,如林散之先生称赞王献之那样—“跳出龙门是真龙”。

7

其四,重共性而轻个性。

当代书法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书法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旧方式。显然,这种改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所具有的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和系统性是旧式书法教育所不可比拟的。然而,由于其玄秘顿悟式的旧式教学手段被科学理智的分析论辩所代替,也由于书法审美教育中先入为主的强化刺激,还有与受教育者群体之间的相互熏染与感化,必然使受教育者形成审美趋同心理。其结果是:(一)消解创作的激情和冲动;(二)受教育者自身潜能的消失;(三)在创作上趋于雷同。(参见徐利明《论书法高等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载《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总之,突出了共性而消除了个性,这是现代书法教育中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一个负面问题。试想,我们的教材千篇一律,讲到每位书家、每件碑帖,几乎都是面面俱到的“套词儿”,如《兰亭序》如何体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魏晋风度,《祭侄稿》又如何体现家仇国恨的撕心裂肺,让我们的学生怎样在欣赏中去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呢?如果经过几年专业学习,一个调子说话,一个模样写字,只是提倡合乎“传统”的共性,而消解他们独特的审美个性,他们的创作意识则必然弱化,其创作能力也就必然消退。那样的结果,就会不可避免地使书法教育的培养对象变成传声筒式的空头理论家和以描摹各家各派为能事的写字匠。

—— END ——

虫鸟对

以下是宋代绘画中虫鸟与自然界的它们一一比照,神态可见,写真传神宋人于画的理法与情致或可从中窥其一斑。


IMG_8492

南宋 李迪

鹰逐雉 图轴 环颈雉

IMG_8493

环颈雉

IMG_8494

北宋 赵佶 

鸭 图轴 花脸鸭

IMG_8495

花脸鸭

IMG_8496

南宋 李迪 

雪树寒禽 图轴 灰伯劳

IMG_8497

灰伯劳

IMG_8498

南宋

寒塘凫侣 图页 赤麻鸭

IMG_8499

赤麻鸭

IMG_8500

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 图页 绣眼

IMG_8501

绣眼

IMG_8502

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玉带凤蝶

IMG_8503

玉带凤蝶

IMG_8504

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菜粉蝶

IMG_8505

中间不美不丑的,只能说可爱

IMG_8506

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二尾蛱蝶

IMG_8507

二尾蛱蝶

IMG_8508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杏苑春声 

领雀嘴鹎领雀嘴鹎

IMG_8509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熏风鸟语 画眉

IMG_8511

画眉

IMG_8512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薝葡栖禽

灰喜鹊

IMG_8513

灰喜鹊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疏枝唤雨 

珠颈斑鸠珠

IMG_8514

颈斑鸠

IMG_8515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乐意相和 

凤头百灵

IMG_8516

凤头百灵

IMG_8517

南宋 

疏荷沙鸟 图页 黑鹡鸰

IMG_8518

黑鹡鸰

IMG_8519

南宋 

梅竹寒禽 图页 黄眉姬鹟

IMG_8520

黄眉姬鹟

IMG_8521

南宋 

青枫巨蝶 图页 眉纹天蚕蛾眉

IMG_8522

纹天蚕蛾

IMG_8523

南宋

水墨百花 图卷 柑橘凤蝶

IMG_8524

柑橘凤蝶

IMG_8525

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 图页 棕头鸦雀

IMG_8526

棕头鸦雀(驴粪蛋)

IMG_8527

南宋 李迪 

枫鹰逐雉 图轴 苍鹰(幼鸟)

1

说起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相信有不少看官不知其中的奥妙,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细细品读,在这悲痛的心迹之间又不失其理趣,实属难得。

4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2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鲁公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3

三、酣畅淋漓的动感线条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最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4

四、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都处处可见。

5

五、情真意切的流露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它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是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且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6

 

此稿原本就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又在心情极为愤怒之下所作,涂改之处增多,但正因为如此,此稿无不传达着鲁公的沉郁痛楚、声泪俱下、痛彻心肝,书写上又无不妙哉,故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 END ——

IMG_8487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末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IMG_8488
2、首位呼应,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IMG_8489
3、大小相宜,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IMG_8490

4、字体一致,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IMG_8491

5、字大款小,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1

粗枝大叶 吴昌硕
设色纸本 立轴 138×68cm
丙寅(1926 年)作

缶翁吴昌硕书画印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古艳厚实之极。“古艳”一词见于缶翁画作的题头。旧时文人对“艳”字一般都慎用,因为它极易与色情关联,但此处加一“古”字,却顿时有了灿烂的想像。

“厚实”则是老爷子毕生的追求,他曾有句曰:“刻印只求平实,勿求纤巧,盖纤巧去古雅远矣!”这里虽说印,但于书画其理同也。而“厚”更是他时刻不离的审美理念。

2

寿桃 吴昌硕
设色纸本 立轴 177×92cm
丁巳(1917 年)作
朵云轩藏品

缶翁晚年甚感应酬题诗之累,经常请老友代作诗文。因为有信函作证,给了今人认定此老不文的口实。

正值事情不明不白之际,沪杭两地拍卖行散出数百页缶翁原始涂改诗稿。时间从60岁到83岁皆有。我因此也购藏了一些。至于为何请枪手,除了劳累之因,也不排除接济老朋友之雅意吧!

3

吴昌硕与王一亭合影

4

十八罗汉 王一亭作 吴昌硕题
211X39.3cm 丁乙(1917年)

晚年的缶翁名扬日本,因此招来许多附庸风雅的买家,有索山水画的。缶翁初接定单必感为难,山水非其所长,放弃则意味到手的银子要退回去,于是与王一亭商量,由王代画,自己题字,交卷分钱。

5

 

破荷亭记 吴昌硕
水墨纸本 24×64cm

既然远销他国,人家又不懂,自也无损负疚。但二老肯定没想到,当初为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事过百年,如今这些画回流故国,全由国人子孙花巨款买单了。如果他俩知道世事如此报应,当时定会踌躇的。

缶翁1927年11月29日于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寓中谢世。据说是年缶翁存款的某银行倒闭,严重打击到了老爷子,因此中风不治。

今有考据癖的朋友,如果能查到吉庆里附近银行的状况,那此事也算落实了。

—— END ——

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IMG_8480

王羲之《十七帖》

2、王羲之楷法师承钟繇,草书则上溯张芝。其《十七帖》是以真书笔法写草书,作草如真,故其笔致遒媚,结构精严,看似简单,下笔后方知其难。为此建议:一是以1比1或略大一点进行临习,这样便于在校帖中对照找差距,及时改正,不重犯错误;二是对工具笔墨纸张要考究,以达到原帖效果为标准。笔以用硬毫或兼毫为宜,纸可用元书纸或半生不熟的洒金宣等;三是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使自己对此帖用笔、结字、章法、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四是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细节是艺术的生命。在对每一个细节(如用笔的起、行、收等)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并收于自己的笔下。

IMG_8481

孙过庭《书谱》

3、《书谱》字数多,成草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临习《书谱》应将俊逸潇洒,峻拔钢断的用笔,纵横畅达、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提按分明、顿挫有度所产生的质感和节奏的“蛀虫效果”,尤为精妙。先攻《书谱》,其他就可先放一放,应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临写,暂不必求数量,以准确精到为标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理解深,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量的积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随便择文书写,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至此肯定会在书艺上有较大提高。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他经典,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4、《书谱》上手后再临习《十七帖》,此帖通篇务求便捷,几无赘笔臃画,洗练明洁,其他或以后诸家大草、狂草不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纵横发挥。在此基础上再临怀素《自叙帖》及黄庭坚《太白忆旧游诗》。怀素草书奔放之极而不失绳规,黄的草书增益“点”法。有了这些基础再涉猎各家,不妨都过过手,把他们的长处收入手底,为以后创作打下基础。

IMG_8482

怀素《自叙帖》

5、临习怀素《自叙帖》,对该帖清健的笔姿、瘦劲的笔调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以及奔放流畅的体势和恣意放纵的布局等都要有所体现。此帖自始至终以中锋出之,力贯始终,滞流失度、提按有致所产生的笃实、遒健的线条力感,也都要表现出来。

6、张旭《古诗四帖》(学术界有争议)与《肚痛贴》都是其代表作,较怀素《自叙帖》点画较粗,且有转有折、有提有按,中侧并施,笔势雄强纵逸,布白虚实相生的节奏感强。有同学临习中字法与笔法、构图等都有欠妥之处,笔法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有的不到位,有的又过了,中侧锋转换不自然,线条不够笃实,章法不顺畅,有顶牛和断气现象,揖让关系处理得不好等等。

7、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字法准确,用笔大胆,敢于放开写,并注意墨色变化,过渡得自然,有节奏感。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笔画交待不清、送笔“过”或不到位、出现滞笔等,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在大气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复归于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8、临习王羲之草书手札,无论是字型、字势还是笔型、笔势都要洞察入微,并能准确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对帖中寄情表意、“形而上”层面,若能有所感悟且付诸笔端,就更为难得。如《孔侍中帖》前三行的笔形意态和一字一顿的节奏所表现出来的较平缓的心态,后两行笔势明显加快,并出现了二字相连书写节奏,将作者忧悬情绪加以深化,形成此帖通篇独特的情绪节奏,都应察之眼中,并体现于笔端。

9、若有志于大草,还要涉猎篆、隶、楷,打下一定的正书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

IMG_8483

《怀仁集王圣教序》

二、关于行书的临习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IMG_8484

《蜀素帖》

5、学行书选择米芾《蜀素贴》起步还是比较高的。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

三、关于正书与隶书的临写

1、喜欢大字正书,可以学颜体比如《颜勤礼碑》;或者魏碑也行,如《张猛龙碑》、《杨大眼碑》、《郑文公碑》等。

IMG_8485

《张迁碑》

2、临习《张迁碑》应注意用笔上(点画)的自然流畅,尽量避免抖搂做作。要通过刀锋见笔锋,不必刻意追求因年代久远、线条刀口被剥蚀所出现的那种效果。

3、智永楷书《千字文》历来被认为是较独特和较好的临摹范本,在临习中既可熟楷法,又能涉草法,习楷自会融进草法情性,有一举两得之功效。

4、临习《曹全》,能将圆润、舒松、秀逸、典雅为特点的阴柔之美写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此帖的折法主要是圆转运笔,有的虽笔断而意连。具体说大部分用笔是内掖暗转,波画是逆起顺拖中作圆弧状提锋,不是折笔侧锋处之。

四、关于小楷的临习

1、临习《宣示表》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态、古雅朴茂的点画和清和简远的气韵等艺术特点,用笔轻落轻收,结体横向取势。关键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匀、宽绰有余”的总体特点。

IMG_8486

钟繇《宣示表》

2、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体势及敦煌写经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3、小楷的用笔尤以能见锋颖为高妙,这就要求处理好“清”与“腴”的矛盾统一。“清”是指墨无散漫而锋颖秀发;“腴”是指笔姿含蓄而字势丰妍。亦清亦腴,则骨血温润,醇雅冲和,可入古人堂奥。欲小字有大气象,必重墨气,既要笔致沉重,又要点画分明,写出新意。

4、要做到“小字当如大字”,除要写得疏朗停匀、宽绰有余外,还要象高二适先生说的小字要多墨气,要笔迹使转分明,如见毫发,要四面八方俱着墨力。

5、小楷与大楷迥异,大楷先从点画要求入手,小楷则以结字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笔的走向、笔画与笔画之间距,有的间不容发,要求每笔都具姿态确非易事。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为紧要。高二适先生曰;“小楷亦纯乎运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临习时应致力提高运腕功力,使起伏顿挫分明,极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与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大字本身易于恣肆纵放,若过分或曰一味纵放,则会流于轻率松散,而无深刻沉着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敛;小字本身收敛,若一味收敛则形拘笔滞,也会失于轻糜,故小字宜敛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质的不同,写时应仔细斟酌。

五、关于笔墨纸的选择

1、笔:大字用兼毫,小字用狼毫。

2、纸:大字用生宣,小字用半生半数洒金宣,不主张用熟宣创作书法作品。

六、关于学书的路径

1、书法的创作需有一个长期的临习积累、取舍融铸和提炼升华的过程。习什么、取什么、舍什么,所学所取又怎样提炼升华,最后又如何锻造自己的书法语言,都需要认真考虑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最忌讳的就是没有主心骨,东一笔西一把,摸不着头脑,到最后也只能在书法堂奥门外徘徊。一般的经验是先找出适合自己性格特点、自己又非常喜欢的一本经典法帖(不管是什么书体),精心学习,熟练掌握一家之法,即所谓“立根”。有了这个根基,以后在涉猎百家时,取舍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会取能舍才可言提炼,有了这个过程,才会逐步走向成熟。

2、“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临摹目的,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有的已成为习气),养成“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的好习惯,真正把古帖里的好东西学到手。这样随着临习的积累,把诸多经典字帖所蕴涵的技法与内涵都学过来丰富自己,便具备了踏入书法艺术堂奥所必需的“内功”。

3、要学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学习经过历史检验、公认的可取法的好东西。对于好的范本应手摹心悟,神应思彻,真正得妙道,对其他帖的好坏甚至赝品自然会心中有数,然后择善而从。还要多读些书法基本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多研究古帖和现代名家的精品,自会有颇多收益,很快得以提高。

4、要结合书法史的学习,可以参考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

一、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

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1

二、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

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法。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楷不悟,习草将迷。”

2

三、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

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

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3

草书结体注重变化与随意,当然,小草结字规范化也很严格,但同一字可有多种草法,变化多端。大草结字可用“神秘莫测”四字喻之,自由度更大。自由度大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是更难把握其正确性。

草书结体的不规则是从规则中来,在规则中生出不规则,凡不规则的总比规则的要难以把握,因其不规则,所以能冲破平淡,给人以惊险之感。但又因包含规则,所以又觉很大方、流畅,笔笔相属,字字顾盼,字中有情、弦外有音,天真自然,生气勃勃,既曲尽物象又合乎自然法则,既突破常规又合乎情理,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想像。

4

草书之解构与组合源于书写者的艺术构思,心的律动和情的宣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思想,思想则受着传统哲理,伦理道德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的规约和影响,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中国最古老极深奥的哲学之作《易经》则深刻地阐述了八卦,而八卦就是对线的解构和组合,由八个三线形进而组合成六十四个六线形,这六十四个组合由最基本的两根线条所组成,一是完整的横线,一是中间截分为二的横线。而万物之本则是一根单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是万物由一而生,——切以一为开始,书法艺术的结体也是建立在一根单线上,大画家石涛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正阐说了同样的道理。一画决定着汉字的产生和结构,逐渐演变成为书法艺术。

一画之解构可以分析出用笔逆进,顺进,波折、平直,回锋、出锋,断与连等, 一画之变化可以有重有轻,有燥有润、有粗有细,有柔有刚,有强有弱,有瘦有肥……靠着一画的变化,即可形成不同的风格,当然,一画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就成了字的结体。书法中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之分,也就靠着这一组合产生出两大派别,区别仅在一画之中。以此来看待草书艺术,那种狂态的抒情意识,激越外露、笔走龙蛇的气势,是将线的变化发展到最高峰,是人将自身的狂态借助于线作最奔放的表演,狂草书家可将一根线的解构和组合的变化发挥到极端,达到了非理性的、不计工拙的地步。艺术创作的实质在于作者精神力量的释放,而这种释放,九九归一,在书法中靠的是万物之始的一根线。

—— END ——

微信图片_20170705111537_副本

《楚乔传》正在热播,不少观众被林更新饰演的宇文玥迷倒了!风度翩翩、才华横溢,还能文能武,这样的才子谁不爱!

微信图片_20170705165448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毛笔首当其冲。选择毛笔就像习武之人要选择一样称手的兵器一般。当然,还有毛笔的质量,做工等因素在里面。

微信图片_20170705110447

写好毛笔字?先从选择一支毛笔开始吧!
今天徐掌柜就跟大家聊聊毛笔的选择

《论一支毛笔的自我修养》之如何撩到各大书家

第三章节

微信图片_20170705111542

那么怎么样为一支好的毛笔呢?

一支好的毛笔一定要具备“四德”:

一、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二、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头的毛整齐。
三、圆。笔毫饱满圆润,不扁不瘦。
四、健。笔毛有弹性,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微信图片_20170705105446_副本

同时,笔锋的长短也是值得关注的。笔锋较长不易掌握,但是因为较长的笔锋可以含更多的墨水,所以很适合草书使用,一气呵成。反之,比较短的笔锋含墨水少,但是适合写楷书,易于把握。

微信图片_20170705105642_副本

除了,毛笔的材质以外,还要挑选适合练习和顺手的大小尺寸。

有一支好的毛笔,写起字来自然是可以得心应手啦,反过来,随着书法水平的提高,照样也可以用不好的毛笔写出好字来,不过,这是有前提的哦!

微信图片_20170705110043_副本

古人对于毛笔的使用也是有很多经验之谈。认为初学之时,不宜买太好台过昂贵的笔,而主张使用劣笔,因为如果你能用劣笔写出好字来,那用好的笔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会更称手,写的更好。反过来,如果一开始就用很好的笔来写字,那一旦离开好的笔,用差一点的笔,不顺手也更不用说想写出好字来。当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笔,增加练习的难度,特别是增加初学者练习的难度,让人没有信心。

微信图片_20170705110048_副本

每一个认真写毛笔字的人,都握过这样一支笔

【墨实】

墨池专供 纯羊毫 中楷毛笔上线 1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705105122_副本

微信图片_20170705110106

微信图片_20170705110111_副本

微信图片_20170705110102

详情:

尺寸
笔头:2.5cm 笔长:22.7cm

材质
笔头:纯羊毫
笔杆:湘妃竹

传统手工工艺
认真制作
严格把关
尖圆齐健

墨池定制纯羊毫毛笔
适合中楷的书写临习创作

价格:48元/支 包邮

好了,以上说这么多,您是否知道如何选择一支好的毛笔了呢?
总结来说,不选贵的,但选合适的哦!

↓↓↓

点击购买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以上点击购买字样可直接购买该款毛笔、点击商城总连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产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码咨询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609151704

1

宋代是花鸟画的黄金时期。
“黄家富贵”的画风影响着宋代前期的花鸟画。
这一时期画家们追求写实逼真的画法,
务求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到了宋代后期,
虽然花鸟画仍以写实画法为主流,
但由于受山水画和文人士夫画的影响,
画家们逐渐向表达意境和主观情趣方面发展。
以下是32组宋代绘画中的虫鸟
与自然界的它们一一比照,
神态可见,写真传神
宋人于画的理法与情致
或可从中窥其一斑。

/1

2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 图页 棕头鸦雀(驴粪蛋)

3棕头鸦雀(驴粪蛋)

/2

4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 图页 绣眼

5绣眼

/3

6南宋 寒塘凫侣 图页 赤麻鸭

7赤麻鸭

/4

8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马兜铃凤蝶(丝带凤蝶)

9马兜铃凤蝶(丝带凤蝶)

/5

10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细腰蜂

11细腰蜂

/6

12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金斑蝶

13金斑蝶

/7

14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玉带凤蝶

15玉带凤蝶

/8

16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菜粉蝶

17菜粉蝶

/9

18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灰蝶

19毛眼灰蝶

/10

20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二尾蛱蝶

21二尾蛱蝶


 王飞涯

微信图片_20170705140318

王飞涯,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2015年10月于长沙举办王飞涯师生作品交流展, 2016年元旦于江西新余举办王飞涯中国画回乡作品展,现居长沙

 

获奖经历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万壑家园山水画作品创作展,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巡展获优秀作品奖,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先后两次在长沙等地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现在长沙开设智绘画堂,研习并弘扬中国传统笔墨精神

自古以来,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生香,活泼可爱“。花鸟画要它尽态极妍,神形兼备,也要鸟语花香,跃然纸上。学习本节课程,你将获得工笔画和工艺画的区别,初步掌握工笔花鸟的临摹写生技法,轻松掌握勾线描稿,渲染着色技法。

本节课程,让你学会花鸟结构,形态,神态观察方法。


2017年07月19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王飞涯老师

带你体验活色生香,工笔花鸟画的临摹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705141030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