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了书法起源、发展的脉络,又经过反复的尝试、实验,再掉转头去,看历代古人论书。那些名言、那些形容,确切明了,完全不像今人说的云里雾里。

尝举几例,以期能矫枉过正。

传诵最多的要属“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微信图片_20170707104838_副本

“屋漏痕”与“坼壁之路”是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之言,“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
从字面上看,“坼壁之路”是指墙壁裂开的缝迹。“屋漏痕”是指雨水由上而下淌,自然顺势的痕迹。均是指受力之后,物体自然留下的轨迹。从笔法上看,意指一旦发力,笔画便顺势而就。“屋漏痕”的“发力”显然指转笔而形成的顺势,而“坼壁之路”的顺势则绺蠓季毒。左转或右转都可以发力,就看如何“取势”了。

“钗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工具,呈半圆状。“折钗股”是张长史笔法,大都指草书中的圆润转笔,过一圈以上,收笔呈有力的刹势,即可作“勒”或“束”。而刹势用笔的末端,往往像折断钗股,断口参差不齐。

“锥画沙”、“印印泥”之说,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日:“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险劲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后人一直延续说是形容“藏锋”,这只说了一面。过去的笔毫是兔毫之类的硬毫或兼毫,因有硬的笔心,故转笔运指时,笔锋始终是裹住的,尤其在枯笔状态下,“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锥”是尖而硬的,是指硬的笔心,画在沙上,沙于两边翻出,锥线居中,深而细。“锥画沙”亦指用硬毫转笔常出现的典型笔画,即居中的细线。蔡邕早在《九势》中明示:“令笔心常在点化中行。”由蔡氏创造的 “飞白书”,正好印证:“飞白”即枯笔,而往往在枯笔时,才能看到笔画居中,有一根细线。这就是被长期忽视了的另一面。

“印印泥”亦如此(指印封泥)。因为印章是石质或铜质的,刻出字的线条是硬的,而印泥是软的,印章压在上面,印泥会沿着线条的中心溢向两边,其状正如“锥画沙”。所以,古人总是将“印印泥”与“锥画沙”连在一起论说。

蔡邕的这句名言,被后人一再误解,晚清以来一直强调的“中锋”用笔,以为笔锋垂直于纸面,就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实属大谬。惟“利锋”能出“险劲”,“锥画沙”与“印印泥”时相同,意使力“透过纸背”。此种力,乃转笔“取势”发力的“力”,决非用力的“力”。唐代林蕴述卢肇言之凿凿:“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前章已说过,由于“取势”而发的力,无疑是迅猛、果敢、快捷、顺手的。无论翻到哪一章古人论书,那些形容书写动作快速、用笔力量险绝夸张的比喻举目皆是,如“勇士伸钩”、“百钧弩发”、“危峰坠石”、“晾雷掣电”等,包括“永字八法”说明笔画的八字。南宋姜夔言“速以取劲”,可见险劲的“零挚”誊阜于苹零。“取势”用笔发力之快速,从怀素的诗中便能略见一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当年古人好书壁,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纸,书壁的姿势最适合转笔的发力,而且空问面积大,手臂上下活动范围广,最利于性情的发挥。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壁来书呢?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了。

古人总是说“书法遒媚”,这个“遒”字,著名“红学家” 周汝昌先生作了准确的解释。“遒”,包含了快速、劲健、紧密、控制、骏爽等意思,是一种准确控制快速发力的完满“境界”。其实,古人“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笔法,是非常道地、非常精辟的一个比喻,正像古人从“力”的其他不同角度喻笔法为“拨镫”、“屋漏痕”、“印印泥”等一样的精彩。

而今人所谓“力”,口口声声谓“提按”,此说法与“中锋”用笔都出自于清末。不转笔运指了,用力岂不是只能“提按”了?我是体会深切,因为我从小到大“提按”了二十年。

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是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今人是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完全彻底的两回事,决不可同日而语。

古人的书法字典中,是没有“提按”二字的。

—— END ——

读帖可以归纳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时代气息、风格、流派,还可以读到其他一些信息,读到某一个书法家取法的影子,我们读《石门铭》可能想到康有为,我们读北魏墓志可能想到干右任,我们可能会想这块碑给某位著名的书家写过了,我们还有没有写头。比如《石鼓文》,一写就会想到吴吕硕,写《三公山碑》,马上就会先想到齐白石,其实其他人也写过,好像这个模式给这个人搞出一个名堂来了,不敢再去摸它。

IMG_8600

宏观方面还可以读更多的东西,读那个时代的历史。

比如我们写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历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个书家的历史、习性

我们写《定武兰亭》,有没有想到过赵孟頫当时临《定武兰亭》?

他从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写了几通,题了十三跋、十六跋。这次我在台湾见到一个《赵子固落水兰亭》影印本,里面有大量题跋,很厚,但可能有问题,古人作伪技术很厉害。读某本帖,里而还有许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说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啊?

IMG_8601

当然不可忽略,因为这里面储存着历朝历代人对这本帖的信息。

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譬如说米南宫有句话,说梁武帝评价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胭”是何等语?十年前,《书法报》请李世南画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写诗,分给我王羲之,我在想这个句子,一个是龙跳,一个是虎卧。一个是表现动,一个是表现静,我觉得形容《兰亭》动静交融,还是有道理的。

所以这些当然跟我们读帖有关系。金农一生写《华山庙碑》,对他太重要了,那种解读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读它。

IMG_8602

我以前有个学生,写米字,他说他写不下去了,我说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阔天空,拉开一点距离。

为什么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无止境地读?

以往我们对临帖限定在一个像不像的基础上,这当然很重要。但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视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学生临帖,往往就是这样,什么米字格、回宫格、九宫格,就是一个形的问题。

所以我们又不能丢开形去谈风格,谈历史,它们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拆开来,一般说来“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是很难做到的。从临摹来讲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东西常常是先打动你.如果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点,像苹果的表皮,有卖相,还有人讲七分写屯分裱,马靠鞍、人靠装一条领带打上去人就变样了,然后到理发店把头刷刷光又不一样了。

我们看展览会确实有这个问题,日本人办展览,框子还从日本运来。但是我们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动以后,必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光是欣赏问题还不大,你要将它转化为你手上的东西,这就需要微观的东西。

微观,有笔法,从笔法延伸进去还有毛笔问题、速度问题、动作问题,笔和纸的磨擦关系问题,毛笔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来,特别是极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讲了。笔法概念是写字中最重要的技法问题,结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作品里面能够读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包含量很大的。我们可以从黄庭坚的帖中读出他的执笔高.不可能执笔低,因为只有高,才有可能产生一波三折的振动,你们可以去试。

IMG_8603

我宁可用占人比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锋”、“锋有八面”,而不愿意用现代物理实验的方法来剖析用笔。

有些东西可以讲白的,也有的讲不白。毕竟是一个艺术的东西,不是车床、刨床。

我们在临摹一件作品时,有可能已经被某种风格所统领。

我在讲篆隶书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方法在制约我们。我们在运笔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笔画,已经有了风格特征。

IMG_8604

一张作品的风格特征不仅仅取决于字形,用笔也很重要。我们到博物馆看某件作品,一打开卷子还没有看完就知道这是苏州人的,这是学文微明的,因为他从笔法到气息都来源于文徽明。所以在读帖的本领上,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历代造瑕人和鉴定家破译的方法.对我们有帮助,不是要你们做坏事。

结字和章法也是我们读帖的范围,结字有所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还有读流派,锤法和王法、米法有什么区别等等。

◇◆◇


IMG_8605

黄 惇

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书协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沧浪书社社员,中国美协会员。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艺术学员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

IMG_8567

弘一法师书

文丨白木

写字的人,都希望能目睹真迹,就像画画的人渴望看见原作,都觉得在书上或者印刷册子上看作品,多多少少有些隔阂,不够究竟,如“水中花,镜中月”一样。

几年前我在巢湖鼓山寺阅藏时,丈室内有幅弘一法师的真迹,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偈颂集句对联,内容为“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起初去丈室向师父请教一些问题时,眼睛总是忍不住往这幅字上瞄,这是多么失礼的事情,师父不但一点没责怪,反而慈悲地说:“走近些看。 ”

IMG_8568

究竟清凉

因这句“走近些看”,我在鼓山多呆了两年,也因为这句“走近些看”,我有自如进入丈室的借口,而且不知道浪费了师父多少良茶佳茗。现在想来很是惭愧,只是光喝茶没有用心。 

每次看经书乏了的时候,我就会跑到丈室来看这幅对联。 

字如其人,弘一法师的字超然尘外,如同人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太虚法师、马一浮、林语堂、夏丏尊、张爱玲、鲁迅、叶圣陶、丰子恺、郭沫若、潘天寿、赵朴初老居士、启功先生……等等无一不是心悦诚服。 

书法家的字,我在很多博物馆与各大碑林、摩崖石刻看得不少。

王右军、王大令、怀素、苏东坡、米元章、黄鲁直、赵子昂、董香光、王铎、傅山、石涛、八大……各种敬仰,各种赞叹,各种惊喜。

但能让人欢喜清净心的却只有弘一法师的字了,寂静祥和,若塔若僧。

如《华严经》觉林菩萨偈言说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就如弘一法师自言:“我的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为分别。” 

IMG_8569

我的字即是法

这个法是什么?

是经、律、论?是声闻、是独觉、是佛、是菩萨?是禅、净、教、密、律?还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是即心是佛?还是应无所住?

如何把写字融入法中,依末学看来就是“唯有用心”“字在心境”,简单一点说,就是发菩提心,跟学佛一个道理。 

正如弘一法师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开示讲写字时所说:

“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 

圆拙法师回忆他见弘一法师写小字时的情形说,法师“左手提纸,从桌面上竖起,状如诵经,以右手执笔,悬腕而就书之。” 

IMG_8570

慈悲

状如诵经,这个我略有体会。

五年前,我去拜鸡足山时,客居五华庵,次日上殿,一个小沙弥一边敲着木鱼,一边全神贯注地诵着经文。

他新剃的头如新月出生,散发着一层透明的光泽。

他的神情庄严而自如,是那么清净自在,了无挂碍,瞬间被法喜与自在覆盖周身。

后来想想,这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出家人状如诵经的一种。

在南岳时看见老僧随便地上一坐,手里捏着念珠,两眼一垂,嘴唇微动,金刚念,经文与咒语如泉水一般流出,背后山石与孤云似乎飞起来。

而老僧就是老僧,不闻不顾,身子除了手与嘴唇便是纹丝不动。

IMG_8571

《诵经》周丽仪摄

在藏区耳闻喇嘛们课诵时密密麻麻的诵经声如雷鸣一般。

在寺院里与众多法师一起上殿诵经时所感到的那种摄受与加持;或偶然在山间散步,感受出家法师为路旁死去的众生念经时的慈悲。 

据法师弟子刘质平回忆说:

“写时闭门,除余外,不许他人在旁,恐乱神也。大幅先写每行五字,从左至右,如写外国文。余执纸,口报字,师则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画,均以全力赴之。五尺整幅,须以二小时方成。”

由此而知,弘一法师写的不是字,而是一字一课诵,每写一个字如念经一般,每一个字如画圣像一般,一笔三省,如寺院晨钟的钟声、暮鼓的鼓点,虔诚无比,三洲感应。 

所以,我相信每个念过经文的人,都能感受到“状如诵经”这四个字的契机。

IMG_8572

用心念经

无论你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还是穆斯林,只要是用心念过经文,就一定有所悟、有所得。 

如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六月二十三日方便开示时说:

“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所以,观弘一法师字,如不用心去感受,不从“法”字入手便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弘一法师曾言:“吾书未工,诚意为贵。” 

写字无外乎用心,若以平常心、精进心、慈悲心、喜舍心、清净心、忏悔心来写每一个字,这就是法! 

阿弥陀佛。 

点击观看

荔枝文创 《心迹——五子书法展》

开幕视频

微信图片_20170519104423

(荔枝新闻讯/记者 常瓅)

7月6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南京海派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心迹”五子书画展在荔枝文创开幕啦~

图片1

十分荣幸!小编一早就来到现场感受清新脱俗的艺术之风~被浓浓的艺术氛围和书法大家们对艺术的一腔热血所深深感染!言为心声,字为心迹。今天,王岚、王卫军、柳正梅、阎揆、黄正明五位优秀的书法名家联合办展,取名为“心迹”,其中蕴含了五位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彰显书法魅力的拳拳之心。

图片2

(从左至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外联部主任阎揆,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正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李声,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王卫军,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柳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柳正梅参与启动仪式。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李声副台长表示:本次书法展览是荔枝文创的首场书法展览,是荔枝文创在文化领域的一次新尝试。希望以这次展览为契机,在更高的层面上扩大文化艺术交流,聚集更多的文化人才,探索更广的文化创意领域,也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衷心期望,能够与更多的文化名家、大家合作,把江苏的优秀文化成果推介出去,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五位参展的书法家也把他们共同手书的书法长卷赠送给省广电总台,表达对总台的美好祝愿。

除了这有意义的手卷,7月6日—7月22日为期16天的时间里,这五位江苏书坛中生代实力名家的大作将荔枝文创2F各呈美境!各领心性!各领风骚!小编先去帮你们探探这书法界的盛会了!

图片4

想真正看懂高端的书法展吗?想秒变书法小达人吗?观展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线索!

>>> 线索一:

温婉沉静,家学深厚,书宗元四家,上追晋唐。其行书中和圆韧,有中正沉厚之气。小楷融入女性典雅娴静,足具书卷气和古典美。她以书入画,简山淡水,秋林劲松,在清逸中表现志趣观照,其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书情画境,是天赋、修养和苦学之成果。在现代社会尤显卓尔不群。

她就是王岚

图片5

>>> 线索二:

他当过兵,被部队推荐入大学深造,学过文学和建筑,他文心深厚,谦和沉稳,以晋唐立基,数十年研习钟、王,擅楷、行,尤以手卷、手扎广得声誉。他用笔潇洒俊朗,从容雅逸,深得二王遗韵,其章法借鉴建筑学之布局元素,富于节奏韵律和形式美,加之文学意兴和谦和心态,其人其书,被誉为有“文雅之气,章法之奇,平和之格”,当之无愧。

他就是王卫军

图片7

>>> 线索三:

她师从黄惇,张友宪教授,有系统扎实的学院派艺理研练。她书宗宋元明之米、苏、赵、董诸家,行书沉着痛快,势韵暢达,章法如行云流水,颇有“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奇轶绝尘”之出神入化。她的绘画有元、明遗韵,山水花卉,配以雅致题跋,可称大书精彩,小画精妙。

她就是柳正梅

图片8

>>> 线索四:

他任性率真,参禅近佛,其书如人,通法理,任自然。他近师宋元,远参二王。行草书用笔洒脱劲韧,放而不乱,他对笔、墨、水的处理老到,在干湿浓淡和疏密变化中,有收放自如的韵律节奏。他大隐于市的放松心态,使其书体有格调的提升,渐由技境而入道境。

他就是阎揆

 图片9

>>> 线索五:

大学书法教授,博学古今,多有著述,由于 他在“识、见、学”三方面颇有积淀,多探索于各书体互渗溶合。他深研晋唐宋明法帖,又浸润秦汉碑意,故行书用笔刚柔相济,化熟为生,在含蓄内敛的点线中稍带率性,章法随意而拙中见秀,粗看平淡天真,细品颇现内美。他的隶书朴实简逸,一如学者慧心气度。

他就是黄正明 

图片10

嘘~来展之前请静下心来,认真观展……此次书法展名曰“心迹”,也颇合“书为心画”之传统本意,五位名家不仅展示书道心迹,也昭示了他们漫长求索的艺术足迹,有书以载道的宣示作用。快来现场一睹为快吧!

微信图片_20170707194509

7月11日 19:00

王金泉老师 映客直播课

主题:《碑帖融合之道》

【直播信息获取方式】

1、扫描上方二维码,获取直播链接

2、小欧、麦嘉、墨池商城朋友圈

3、所有墨池相关微信群

4、墨池APP顶部置顶图

Ps:提前下载映客APP,观看更流畅,还可以实时互动

简 介

『 王金泉简介 』


微信图片_20170707100207

王金泉又名胡杰,胡平畴,斋号枕溪山房。一九六二年元月生于安徽太和,师从郭连波先生。现为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敎授、导师工作室导师,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主任,阜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二十余次入展中书协主办的大展,并十余次获奖。另入层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


♦ 作 品 欣 赏 ♦

微信图片_20170703180029

IMG_8233

IMG_8234

IMG_8236

IMG_8237

IMG_8238

2017011608514683960

李良东

微信图片_20170706165900


IMG_8554

李良东,江西南昌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一、二、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三届草书展优秀作品奖等,多次入展国展及单项展。


 笔墨当歌抒豪情

——书家李良东印象

文丨钟兴旺

李良东比我小几岁,但他以良好的书法创作和丰厚的学养取得了众多成就。要全方位写出真实的他,我深知自己拙劣的文字不能胜任,因此只能说说对他的大体印象。

书坛常青之树

认识良东兄时间不长,但其名字至少十年以前我就熟悉,经常在全国书法大展的名单中看到。说他是书坛的常青树,首先是他参展、拿奖的次数多、时间跨度长。从1998年他入的第一个国展——全国第四届书法新人新作展算起,到2015年6月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时经18年,入国展达40多次,获奖近20次。

IMG_8556

像良东那样近20年常立书坛潮头、引领书坛风气的青年书家,在全国极为罕见。其次是其获奖档次高、各体皆能。他不仅获奖、入展次数多,而且分量重。除了他获奖最多的行书和草书外,楷书、隶书、篆书均上过国展。他各种形式、尺幅的作品均能掌控自如,在册页展、扇面展、手卷展、楹联展等各种形式的大展一个不落,其中扇面展、草书展拿过最高奖。

“抒情王子”以笔墨当歌

不熟悉良东的人,见他不苟言笑,觉其外表 “冷酷”;如果趣味相投,与他稍微接触多些,便发现他很幽默风趣,属于外冷内热型(原来“冷”是一种自我保护)。从不多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喜欢唱歌。

有一次他在一堂书法鉴赏讲座上,一激动竟然情不自禁地唱了一句,引得满堂掌声。他给人讲解书法作品,在讲到书写节奏时,也经常以唱歌打比方,譬如舒缓、过渡加速、高潮激昂。我想,如果在歌坛,他一定是“抒情王子”。在书坛的良东,他以笔墨当歌,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IMG_8555

“书为心画”,只有在书法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通过书法表达性情。良东兄书法技法精湛,驾驭笔墨的功力深厚,能通过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尺幅表达不同的心情状态。恬静时,或以晋人小楷写数页明人手札;舒畅时,或展一幅素绢以清秀的小行书抄几首清人小品;喜悦时,或铺一张大中堂,酣畅淋漓地狂草一首自作诗……他的作品不仅是他情感的流露,读者也会受到感染,与之产生共鸣——优秀的作品往往就有如此魅力。

IMG_8557

我认为,良东兄现阶段的代表性书体是行草书。看他最近作品,浓墨以行楷开头,似歌唱般娓娓道来,到了高潮部分,枯笔狂草恣肆纵横,跌宕起伏,仿佛一匹野马在疆场驰骋……作品疏密、浓淡、枯润、收放、正欹等对比强烈,令人观后激情澎湃。

行内人都知道,草书是理性与感性交融的产物,是最需要才情的书体。良东的草书取法多家,如“二王”、“颠张醉素”、黄庭坚、王觉斯等行草书大家,对历代名家尺牍、手札等也均有借鉴,汲取众家之长,个人风格已见端倪。加上他谦逊低调之人品,这正是不少书法界前辈以及众多书画藏家看好他的主要原因。

丰厚学识涵养笔墨

光有技法、缺乏内涵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书法创作当重学养”, 良东兄是对此醒悟很早的少数书家之一。近年来,他阅读了大量书法理论书籍,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

同时,还研读了许多国学经典篇目,对诗词、绘画等领域也颇有研究,所绘国画水墨淋漓,意境幽远,不失专业水准;自作诗词格律谨严,言为心声,气格不俗,曾有诗作入选中华诗词文库等。由于平时各方面学养的厚积,他终于在十一届国展面试中薄发。他作文、创作均获得评委的高度认可,最终高中“榜眼”(总分第二名),获得优秀奖。

IMG_8559

更值得一提的是,良东兄还精于古代字画的鉴藏。他涉足收藏很早,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收藏古字画,零距离接触古人的优秀作品,学到了许多从印刷本字帖、书法理论书籍中学不到的东西。古人作书,大多淡化了功利,作品没有今人的俗气、火气、躁气,气息往往纯净高雅。

良东作品中的古雅之气,想必得益于其多年以来一直“与古人打交道”。多年的收藏实战经验,良东兄练就了一双鉴定古字画的锐眼。一幅字画,他从材质、书写风格等方面综合分析,很快就能断其真伪。近年来,他在收藏界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江西电视台邀请他作为特约专家参与节目制作,在电视荧屏上,他那朴素的外表下,难以掩盖的是其满腹的才华。


微信图片_20170706171134

IMG_8560

李良东 书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

IMG_8561

李良东 节录《大海》歌词

IMG_8562

李良东 书古诗二首

IMG_8563

李良东 书刘禹锡《陋室铭》

fgxxx

宋朝书法主张尚意,

注重在哲理性书卷气风格化意境表现

同时也提倡个性化独创性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

用笔迅疾而劲健快刀利剑

李良东老师

“不颠”的《韩马帖》课程

解析米芾笔法掌握米芾的结字法则

一共节课

学习米芾书法风格和其浪漫主义色彩

时间 (1)

7 月 16 日

点击订阅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07_看图王

《论一支毛笔的自我修养》之如何撩到各大书家

第四章节

会书法的人,值得相交!

1215191791

他/她是这个世界上难得耐寂寞于繁华
持淡然于浮世之人
和他在一起,你会在如此浮躁世间
感受到难得的宁静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54

你的书法朋友,一承千年国粹
他很爱国,他讲信义重礼义,崇尚正能量
和他在一起,沐浴阳光,熏陶正义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438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男性朋友
你将被一位游走翰墨世界中
极具涵养与文化气息的文质男人所熏陶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424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女性朋友
你会更加发现
这个世界上还余存着令人惊艳称赞的古典美
她的非凡气韵与美丽,由内而外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201

如果你嫁给一个书法得道的男人
那你将和一个成熟稳重、有情有义的男人
享用一个风趣浪漫的稳定生活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48

如果你娶到一个书法得道的女人
那你将拥有一位在时尚新潮中
沉淀着传统古韵之美的妻子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07

寻一位爱书法的人做朋友
从了解书法开始

那么
或许你需要这样一只毛笔

↓↓↓

【墨黛】

墨池专供 黑马毛 高弹 小行草毛笔上线

1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706104851
微信图片_20170706104743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247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323

详情

名称
【墨黛】

尺寸
笔长:25cm
笔头:3cm

材质
笔头:黑马毛
笔杆:碳纤维

传统手工工艺
认真制作
严格把关
尖圆齐健

【墨黛】墨池定制黑马毛小行草毛笔
弹性高,碳纤维笔杆,手感分量足,适合小行草书的书写临习创作

价格:38元/支 包邮

点击购买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以上点击购买字样可直接购买该款毛笔、点击商城总连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产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码咨询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609151704

王铎各体皆能,以行草名世,五十岁之后用笔如神。“写法不活,必学王铎”,王铎大胆的用墨,章法,取势,造型,笔法,都非常值得学习。相信经过对王铎行草的学习,会让学习者重新看待书法。

1111

奇人多利器,宫春涛老师学识渊博,为人谦虚,对王铎的诠释非常到位,讲解非常有层次感,并且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为各位听课同学结心中之结益处很多。点评学员作业尽详,有耐心。

222222

4

两期课程,精彩绝伦

课程评分,好评如潮

 ▼▼▼▼▼1

2
3 4 5

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大家也都意犹未尽,最后也要由衷感谢宫春涛老师精心备课,让大家收获颇丰!宫老师辛苦了!本期课程即将到来,期待系列课程结束后,书法这一传统技艺能在学员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不只是书法,更是书道和文化。墨池学院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书法的学习中来,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宫春涛简介| 

6

宫春涛 1976年6月30日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现定居北京。为《易经》《孙子兵法》管理研究学者,中山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书创作。

作品曾入选中国书协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中国书协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四届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七届刻字大展等。

出版有《视觉艺术中的书法应用》《书法收藏与投资》《印章收藏与投资》《国画收藏与投资》。


王铎的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在日本,就有“后王胜先王”之说。

学习行书很容易拘泥与点划而忽视动态取势。“写法不活,必学王铎”,王铎大胆的用墨,章法,取势,造型,笔法,都非常值得学习。相信经过对王铎行草的学习,会让学习者重新看待书法。

宫春涛老师是国学研究者,专业研究《易经》《孙子兵法》,常年在外讲学。同时又是作家、漫画家,相信他深入浅出,直达痛点的讲解会让您迷上这门课程。

 

点击查看第一节上课视频微信图片_20170609161507

PS:最后一节课中,宫老师将送出三件作品,两幅临帖和一幅创作,尺寸均为八尺条幅


 

2017年7月8号 19:30

​第三节 王铎行书的临摹与创作

详情如下

7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1_看图王

书法是一种高尚美术,要从篆、隶、楷书入手,然后进入行草用笔,才有神韵。
——于右任

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就其爱好者习之,只要心摹手追,习之有恒,得其妙谛,即可任意变化,就不难自成一家。

2_副本▲行草李白扶风豪士歌

一切须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是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一个人的字,只要自然与熟练,不去故求美观,也就会自然美观的。

3_副本▲行书子超老弟轴

我之作书,初无意于求工。始则鬻书自给,继则以为业余运动,后则有感于中国文字之急需谋求其书写之便利以应时代要求,而提倡标准草书。

关于方法的问题,前代书家,他们都只讲理论,而不讲方法,所以我答复书法朋友们的询问,只讲“无死笔”三字。就是说,写字无死笔,不管你怎样的组织,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现在我再补充四点:

一、多读
写字本来是读书人的事,书读的好,而字写不好的人有之,但决没有不读书而能把字写好的。

二、多临
作画的朋友告诉我写字比作画难,我不能画,不知确否如此,但写好者确真不容易。童而习之,白首未工者,大有人在。所以前代书家毕生的精力所获成果是我们最好的参考。它不独可以充实我们的内涵,美化字的外形,同时更可以加速我们学习的行程。

三、多写
临是临他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不然,即使苦写一生,也不过是徒为他人作奴役而已。

四、多看
看是研究,学而不思则日久弊生。只临只写而不研究,则不是盲从古人就是盲从自己。所谓看,不但多看古人的,更要多看自己,而且这两种看法对古人是重在发掘他们的优点,对自己是重在多发现自己的缺点。

4_副本▲赠云林先生草书轴

我喜欢写字,我觉得写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我感到每个字都有它的神妙处,但是这种神妙,只有在写草书时才有;若是写其他字体,便失去了那种豪迈、奔放的逸趣。

—— END ——

1▲ 书房中的金庸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金庸”。在金庸先生笔下,不仅有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还有洗尽铅华的艺术自我。我们从那些并不惹人注意的影视剧片头或书名中看到金庸的题字,几被震撼。细心的朋友应该可以发现,金庸的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其片头都是用书法题写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敬畏,也体现了一个人一部作品的脸面。

殊不知金庸先生从立志成为外交官,到最后从报人、小说家回归到现在的学者状态,他的人生轨迹一如其书法,频繁游走于激昂和淡然、进取和隐逸之间,同时又贮满了儒雅的文气。

2▲ 金庸书法:淡泊明志

在绍兴兰亭王羲之曾经写字的地方,金庸拗不过当地人的热情,只好写下:“班门弄斧,兰亭挥毫。”金庸曾坦言自己的书法一般,专门做书家是远不够的,然而用来题武侠小说的封面,气象则大不一样,例如“射雕英雄传”五字,一气呵成,题得颇有些古拙质朴、长江大河的味道。

金庸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对书法美学的通俗演绎和认识扩展:古往今来观者聚焦在书法作品的最终形态之上,重文字之美,轻书写过程中的“挥运之时”、“挥洒之乐”。

3▲ 金庸书法

通过写作武侠小说,金庸以书法的美学语言来演绎武功,使书法的静态画面美和武功的动态行为美形成“通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金庸借助传播力最强的通俗文学,使得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鲜活地感受到书法的律动感和力破千钧的气势。

从海宁的学童到牛津的访问学者和剑桥的哲学博士,金庸一直都狂飙在追寻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从句读之不识到著作等身、享誉全球,书写伴随金庸历经近百年的风云变幻。

4▲ 金庸旧居

回溯民国时的金庸家学:祖父查文清所编“海宁查氏诗钞”有数几百卷之多,但雕版还没完工就去世了。堆积了两间屋子的雕版,后来都成了金庸儿时的玩具。金庸的母亲徐禄,也就是徐志摩的姑姑,陈家洛母亲的原型。她读过私塾,喜欢诗文,终日手不释卷。徐禄的书法也好,会写一手漂亮的小楷。

从雕版到小楷,儿时金庸对书法的认识就已经是全息和纯然的,反观当下大多孩子对书法乃至传统文化的认识却是片面和功利的。

5▲ 金庸题写的华山论剑

金庸曾不止一次地表达对电脑的反感。他说:“我喜欢用笔写。我跟学生演讲的时候举例说,拿一百台电脑放在那里,看他们是否能发明牛顿定律。电脑永远写不出一首诗。现在大陆的网络上,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然)把我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改写,进行发表!”

6▲ 金庸题写的大鄣山卧龙谷

最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三联版金庸全集上,每一部书名都由金庸先生亲笔题写。每部书的扉页上都钤有一方闲章,诸如“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鲜鲜霜中菊”(吴昌硕)、“兰生而芳”(梁袠)等等都是名家名印,发黄的古画配上剑气十足的书法,殷红的印章配上油墨的清香,字、画、印、书四绝的古典光辉再次遍照神州大地。

7▲ 金庸书法

8▲ 在书房写字的金庸

《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善用虎头钩和判官笔,人称“银钩铁划”。因为师兄俞岱岩被残害至严重残疾,得见悲愤中的张三丰用指书临摹《丧乱帖》,张翠山于是潜心揣摩,竟窥破其中武学奥妙:

“这《丧乱帖》张翠山两年前也曾临过,虽觉其用笔纵逸,清刚峭拔,总觉不及《兰亭诗序帖》、《十七帖》各帖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这时他在柱后见师父以手指临空连书‘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这十八个字,一笔一划之中充满了拂郁悲愤之气,登时领悟了王羲之当年书写这《丧乱帖》时的心情。”后来张翠山遇险之时,屡屡仰仗此绝技逢凶化吉。张翠山虽然悟性极高,但对书法与武学的修为毕竟时浅,故难臻一流高手行列!

10

晚年,金庸先生再次修订《倚天屠龙记》时,曾坦言当他历经婚变和儿子自杀后,深感“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对照这番自述,重新审视金庸先生的书法,作为一位读者数以亿计的武侠小说宗师,他的诚恳和率真实在难得,同时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到金庸先生书法中刚柔并济的一面。

11▲ 金庸祭古龙手迹

金庸先生写作时,喜欢使用五百格的稿纸,竖行书写,从右到左,完全按照传统的中国文稿书写格式。他的手稿,字迹清晰工整,严格按照标准的格式,每字或每个符号均占一格。

虽难免有增删涂改之处,但无论是订正错字,或是修改句子,乃至一整段文字的改动,其标示都十分清晰,一律遵循约定俗成的业内编辑方式一一标明,绝无含糊和混乱的地方。对具体负责的编辑来说,金庸先生的文稿就是最标准可以直接送去打字排版的定稿,无需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订正错字,或重新誊写描摹。

金庸先生读书也有此习惯,但凡他手头有笔,无论面前是印刷精美的书籍,或是别人的大作,或是官式文件等,他的眼里容不下错别字和错误使用的标点符号,肯定会将其一一勾出,并作订正。显然,这与他长年从事文字工作,尤其是担任新闻编辑工作息息相关。

12▲ 金庸给少林寺的题字

“字是一个人的门面”,金庸先生不仅可以胜任这样的评价,盛名之下实在有“书掩其人”的委屈。聚焦金庸的书法,大众的第一印象是硬朗,难以想象是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所书。宁折不弯的傲骨,有些太刚毅而罕有与实际年龄对应的“圆滑”,用笔潇洒,有的笔划很像太极拳里的招术,落笔铿锵有力,中宫收紧,大有宽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气势。

金庸先生书法碑味浓烈,可知金庸先生的书法沿袭了传统书法家的路子,从魏碑中汲取营养的,在近代名流中大有人在: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都是把碑之精华书于纸上。康有为曾评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13▲ 金庸题写的“弘品堂”书法,颇见魏碑的雄强之力

好友倪匡常调侃金庸非常喜欢跑车,但即使他把保时捷开到最快,也最多是三十迈。这正形象地说明了金庸书法给人的第二个感觉:返朴归真的朴拙,大巧若拙,如斧凿刀刻般不修棱角,大开大阖,似有齐白石放刀直干,大刀阔斧的气魄。

吴昌硕先生曾以石鼓文入篆,黄士陵以金文的古泉、镜铭中的文字成为一代名家,更足以说明金庸先生书法是完全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

14▲ 金庸题于棋谱

谈及继承中国文化传统,金庸的长辈们从祖父到爸妈,对子女的定位从不是显赫的求学履历。古典家学馈赠给后人的,是从小到大无数的书和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加之金庸天赋异禀,而后更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感悟到了中国的侠义精神,更滋养了他的书法和写作。

16▲ 金庸给东南日报的辞职报告

作为民国最后一批学霸,金庸屡次被学校开除,但因为家学滋养和自己勤读不辍,金庸通过书写做过编剧写过社评和武侠小说,到晚年重回校园读哲学,从世俗的意义上论,金庸的成功是源于不断的学习。

从文化的高度来看,金庸是民国文人向现当代文人转型中最为成功的范例。因为醉心传统文化,传统终将最现代最先锋的成功回馈给了金庸。

17▲ 金庸书院

或许金庸先生对书法的贡献从学术角度而论仍有待商榷,但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说,确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在新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异常发达的当下,书写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金庸在亿万读者中点燃的书法思考,正在引领着更多的人向艺术殿堂迈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