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按:张怀瓘用人的动作比喻真、行、草三种字体,真书像站立,行书像走路,草书像奔跑。它们所取的要领是不同的。张怀瓘还说到唐代学习行、草及八分书的人很少,只占一、二成,

普夭下老幼都学楷书,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证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真不通草殊昨翰札”

——唐·孙过庭《书谱》

按: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几句话。他强调了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指出没有深入领悟真书的法则,学习草书将会迷惘。他从形质与情性两方面来论述:点画是构成楷书形体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所以是形质。而用笔的起承转合(使转)是蕴藏在点画内部的,它决定点画的方、圆、刚、柔……。所以,是情性。草书把笔锋的运动都展现出来了,以此构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弯一转都不能差。所以,使转就成了草书的形质,而点画的跳跃或迟涩就成了情性。

孙过庭认为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草书固然要以真书为基础,而习真书而不通草书,就不可能写出风流雅致的真书来,因为它缺乏情性。

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宋·苏轼《论书》

按:苏轼这段话强调了楷书的重要。汉字的书写规则在楷书中是完备的。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如果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是好像一个人还不会正确、郑重地讲话,却偏要夸草多牵丝,至真书多使转。

真书之用使转,如行草之有牵丝,合一不二,神气相贯,是为得之。

——清《书法正宗》

按:蒋和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孙过庭《书谱》中关于“形质”、“情性”的解释。他说,楷书可以用行草书的笔意,行草书可以用楷书的法则。行草书的意趣,可以在笔墨中找到。因为它多有牵丝映带,而真书的使转是蕴藏在笔画之内的(第一笔的回锋,带起第二笔的入锋,其间没有外在的牵丝)。这含蓄在内的使转和流露在外的牵丝是一回事,都要求神气相贯,才算是掌握了。

2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巘《学书论》

按:梁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发现邓石如的伯乐。他这句话在强调楷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基础作用。在年幼开始学书时,先打好楷书基础,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二、论楷书之势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段话举出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真书潇洒纵横、各尽字之真态,来对比唐人一味求平正的失误。姜夔的见解是很正确的。汉字虽然叫方块字,但实际每个字短长、肥瘦各异,疏密欹正不同。作真书切不可截鹤续凫,令其整齐划一,布若算子,失尽字本身的势态。唐人以书判取仕。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书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字形呆板。姜夔所谓“私意”,正是指唐人的这种明显的功利目的。

真书之难,古今所叹,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钟书点画各异,右军万字不同,物情难齐,变化无方,此自神理所存,岂但盘旋笔札间,区区求象貌之合者!

——明·莫云卿《评书》

按: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而失去生机,失去书法追求最根本的东西——神韵。学习真书,难在得魏晋人之神韵。钟繇的真书“使转纵横”极有气势,王羲之的小楷变化无穷,这是因为魏晋人的思想境界高,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规律,而不是斤斤于运笔的技巧。

3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险绝之后,复归平正。”盖非板滞之谓,仍要衔接有气势,起迄有顿挫,写真一如写行草、方不类“算子书”耳。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按:学习楷书初级阶段,还是要先从结构平正的一路入手,作为基础。能做到沉着稳健,不至于浮滑无力。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的学书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后一个平正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在追求过结字的险峻奇绝之后,达到一种超逸自然的程度,笔画之间虽起止顿挫分明而气势连贯。这是因为有了行草书“使转纵横”的功力,才不是“算子书”了。

虽然古人的书法以奇逸跌宕为主流,不提倡平正。但对于初学者还是要讲阶段性的。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特征。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然后再以法则推求。法则绝不是使字平直呆板,而是要在每个字的本体特征上尽其形势,令其自然合度,不拘泥在每个笔画的起止上,否则会遏制笔势和意趣。笔笔相生,因势而发,自然有力。字字形状不同,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才是合乎法度的。

这段话精辟地解决了法度与自然的关系。“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是彻悟者的语言。

楷书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宋曹所说极是。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杀锋入纸,入木三分,从不臃肿含糊。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得其笔意,真如骑着快马冲锋陷阵去砍杀,骏利爽快。但墨迹入石,经辗转翻刻,又经风化,拓时墨也会掩去锋芒,所以形成了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样子,后人反而认为是古朴凝重,结果造成滞钝。用笔当出入引带分明,如人作一个动作,要做到家,不可拘泥窘迫,不敢尽其势态。

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虽峭劲如率更,道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法备而后可以为人。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他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种生物。但中国书法,却赋予这种“工具”以生命,让他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试想,我们不用毛笔,而用直尺、圆规写印刷字体,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而运用毛笔者要得古人姿态、气度,并非要从笔墨技巧上下功夫。下笔遒劲,用墨苍润,自能笔下决出生机。

4

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字成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直。

——清·徐用粲《论书》

按:楷书一般说法是“横平竖直”。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机械。横有轻、重、长、短、俯、仰,竖也因位置不同而有形态与方向的变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复,那就不是书法。把用笔结体的各种变化把握住,运用自如,反倒觉得字里行间安稳统一了。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沈曾植对横平竖直与算子书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从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汉隶,都是横平竖直的。行草书也是横是横,竖是竖。他指出所谓算子书实际上是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筹,长短粗细一致,平行排列,毫无起止相顾盼呼应的势态。如果理解了笔法中的止起使转,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三、论笔法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按:现在我们看到的钟、王小楷,即使经过唐人勾摹也还带有浓厚的隶书(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论,说明他确实是会古通今的人物。这种理论对后世的欧阳询、褚遂良直至明代的宋克、祝允明、王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冀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是姜夔在《续书谱》中关于楷书笔法的一段论述。他的论述不及孙过庭《书谱》博大精深,但比较切于实用。他曾根据楷书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人的字罗列起来作为图解,得出一些要点:点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于顾盼精神,有向、背动态,随着字的不同改变点的形态。横、竖是字的骨架,要让它坚挺、端正、匀称、安稳,重要的是长短要合适,交接处要稳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缩各个不同,变化多端,要像鱼的鳍、鸟的翅膀一样,有翩翩自得的状态。,挑剔等笔画,是字的步履,要让它沉实。晋朝人写挑剔时或带有隶书的波磔,至初唐欧阳询父子还有这样的笔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笔而出,到颜真卿和柳公权才回锋向内上方挑出,全用中锋,这就失去了飘逸的气息。转折的笔法主要在方、圆。楷书多用折,草书多用转。折笔时要略作停顿,这样才有力量。转要快,不可滞留。滞留则不遒劲了。然而真书有时也用转,这样才显得遒媚,草书有时也用折,这样才显得刚劲,学书者不可不知道。竖画悬针作时,笔要极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绳子。如果末端又回锋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这里把笔法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解,他的这些说法对后世影响比较大。

晋人点画欹斜,正是要取笔笔中锋,不肯毫发稍贬,故向背顾盼,结字生动,而体愈端正。若止顾间架平平一画一竖,即所谓布算子字,拘孪梗塞,岂能尽其三折,不比晋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

——清·汪《书法管见》

按:汪在这里对晋朝人的笔法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于“笔笔中锋”的概念有较深入的探索。要使点画顾盼生动,笔杆及笔锋没有斜、截断、逆行等动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无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实际是拘谨、滞浊、痉挛、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运动,也不可能有晋人的极灵动、极精彩的笔画。

凡学者,切不可杂书别字,必当先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变化二十四法,二者既精而熟,方可 成“永”字。而书永字既精,十百万亿之字法则皆在其中也。

——元·释溥光《雪庵字要》

永字八法,唐宋间闾阎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这两段话放在一起很有趣。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态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赵孟頫荐之于朝,他是个职业写榜书的人,常用布团来写字,对于他来说,点画之法是极其重要的。

沈曾植是大学者,于书法又兼善诸体。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奥。在他眼里,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对初学者来说,通过永字来研究基本点画还是很重要的一步。

5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按:这是包世臣谈笔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认为北朝人的字落笔峻拔而结构端庄和谐,行墨迟涩但气势舒展豪放。因为书写时能万毫齐力,所以能峻拔;因为执笔时五指齐力,所以能迟涩。这是因为他们处于隶〔八分〕、楷之交的时期,原来不和什么形象的东西有联系。而张旭看到担夫争道,苏东坡看到上水撑船,都悟到了这峻与涩的行笔要旨。

法。或者可以说是他理想中的笔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理想。何绍基云: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

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

按:这也是包世臣从碑拓中悟出的笔法。他辩证地谈了行与留的问题。他认为:横、竖画平过之处,本来是行笔流畅处,而古人必逐步顿挫,不让笔仓促过去,这是行笔处有留。这和前人“横鳞竖勒”的说法是一致的,都是说写横、竖等长笔画时,要迟涩,要缓纵,以使笔迹沉稳不飘浮。字的转折挑剔处,本来是行笔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锋暗转,不让用笔太重的使墨外涨,这是该迟留处有运行。这和颜真卿在八法颂中说:“,峻快以如锥”的说法是一致的。

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一般说写楷书适宜用方笔,写行草适宜用圆笔,这只是大概说说。如果楷书没有圆笔,就没有疏放超逸的韵致;行草如果没有方笔,也就没有雄健刚强的精神。康有为自己的楷书就善用圆笔,深得《石门铭》纵逸的精神。

四、论小楷与榜书

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刻秦汉小印秘诀。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董其昌提出小楷的审美标准:要宽博舒展,字外有余势,要萧散古淡,清晰洞达,使人感到游刃有余。王澍评价说,这是写小楷的秘诀,也是刻秦汉小印的秘诀。董其昌在绘画史上提倡“南宗”,提倡文人画的。在书法上是提倡帖学的。

古来的小楷除写经外多是文人的作品,也确是以散淡简静为基础的。将下面傅山、蒋衡二段话也读一下,就知道他们之间对小楷美的追求是有差异的。他们小楷的风格也不相同。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清·傅山《霜红龛集》

按:傅山历来主张“拙、丑、支离、真率”。所以他把小字当作大字写,笔笔如千斤铁杖柱地。切忌飘忽。因此他看不起赵孟頫、董其昌,认为他们写字太轻滑了。

傅山的小字确实写得重、拙、峭拔。

6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没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写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法论》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说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明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行》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出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发奇逸了。

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前人说若把《黄庭经》放大简直就是《瘗鹤铭》。我以为若把《洛神赋十三行》放大则更似《痊鹤铭》。这些作品骨法洞达,体势纵逸,毫无局促之感。宋曹告诫人们写小楷不要局促,要开阔,要有大字的体势,是非常有见地的。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没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写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法论》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说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明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行》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出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发奇逸了。

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鸟丝阑所窘,东山帖便肃远有致。

——明·郭尚先《论书》

按:书法作品,除了字本身的点画结构之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行、草书要留意,即使是小楷也要注意其字里行间的顾盼呼应关系。这样的作品,章法才能完整,气息才能相通。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章法完美的范例。唐人小楷,因科举的要求就受到了界格的限制,后来的馆阁体就更如算盘子“痴冻蝇”毫无生气了。

这里说的《东山帖》是王献之的行书,一般认为是米带所临,似与前文关系不大。

7

碑榜之书与翰牍之书是两条路,本不相紊也。董思翁云:“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思翁不知碑、帖是两条路,而以翰赎为碑榜者,耳卜得佳呼!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小楷与大楷,简札与碑榜,结体运笔本不相同,神气也不相同。将小字放大作榜书,董其昌尚且不能佳。所以,碑与帖,翰牍与榜书,各有各的门径。

榜书,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习,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五日笔豪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题写匾额的大字称为榜书。如颜真卿的“逍遥楼”这超大的楷书是比较难写的。康有为列举了五个难处,一是执笔不同,二是运笔的动作亦非平时所习惯的。三是站立书写,而且动作较大与平时写字完全不同。四是临摹的范本也很大,很难处处照顾周全。五是用笔大,笔豪〔同毫〕难以称心。所以,就是能书的人,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专门的事来做,因为这超大的字单是一个门类。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末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提出的榜书的美的标准。他以安静、简洁、静穆为榜书的最上品,雄强、深厚、雅健的次之。最反对有意作气势,认为那是不善书的人所为,是粗野的人,是武夫,是可鄙的。

榜书还是需要有气势的,只是作者襟怀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作出来的。

五、论源流与派别

真楷之始,滥觞汉末。若《谷朗》、《郛休》、《爨宝子》、《枳阳府君》、《灵庙》、《鞠彦云》、《吊比干》、《高植》、《巩伏龙》、《秦从》、《赵》、《郑长猷造像》,皆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者也。今举真书褚体之最古老,披枝见本,因流朔源……。《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殆中郎正脉,为真书第一古石。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有关楷书起源的论述。他认为楷书起源于汉末,还举了诸如《谷朗碑》(三国吴〕、《郛休碑》(西晋〕、《爨宝子》〔东晋〕、(高高灵庙碑》〔北魏〕等带有浓厚隶书遗意的早期楷书碑刻作为证明。

康有为的看法是对的。他若能看到《永寿二年陶瓶》必以它为第一例。《葛府君碑额》楷法太成熟,恐是后人为东吴葛祚所立,作为真书第一古石是不可靠的。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魏碑特别是造像,多出自民间石工之手,然而它骨力劲健,血肉丰美,朴拙厚重中又异态纷呈。康有为认为这是北魏与晋朝一样,都是处于新旧字体的交会时期,又说这种生机勃勃的书体和民间文学一样有文人学士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先择北魏造像学习,就可以学好书法了。

针对当时已衰竭的帖学和迂腐的馆阁体,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极力鼓吹北碑,用这种劲悍质朴的书体来扫荡靡弱的书风因此,晚清与民国的书风为之一振。

8

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瓒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末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渐灭尽矣!米元章讥鲁公书丑怪恶札,末免太过。然出牙布爪,无复古人渊永浑厚之意。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是康有为“卑唐”观点的集中体现。对唐人尚法、结构严谨、笔法精到的书风应该怎样看?康是否定的。而我们认为很多初学者需要从唐碑入手,先学法度,然后放逸。

康有为认为到了颜、柳,“出牙布爪”,“古意”已澌灭尽矣!这些论调是偏激了一些。

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学之而无弊也。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如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其中著一点松雪,便不是碑版体裁矣。

——清·钱泳《书学》

按:钱泳〔梅溪〕的观点与前一段康有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钱泳生活在清中叶,正是由崇赵、董帖学时期进入到崇唐碑时期。他在这里把赵孟頫翰牍的笔法与唐人碑版的笔法区分得很清楚。认为一点也不能掺合,否则唐碑就不纯正了。可见一个时代,书坛的主流对个人影响有多大了。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齐碑惟有瘦硬,隋碑惟有明爽,自《隽修罗》、《朱君山》、《龙藏寺》、《曹子建》外,未有备美者也。故日魏碑、南碑可宗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段话是书法爱好者传颂较多的。康有为用诗一 样的语言,歌颂了南碑和北碑。因为南碑数量少,北碑中最主要的是魏碑,所以流传中又称“魏碑十美”。

书法是艺术,书法家是艺术家,出现一些狂热、偏执是可以的,甚至是可爱的。太冷静、全面则是哲学家的思维。

—— END ——

IMG_1479

倪瓒/致茂实书札一通

倪云林此札致茂实,小楷书,书体瘦劲散淡,与其传世名作《六君子图》(四十五岁作,上海博物馆藏)及《松林亭子图》(五十四岁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书完全一致,瘦长细挺,洒然出尘,有高雅的书卷气。与他晚年较粗的方扁体势稍异,但用笔的遒劲及雅致则贯穿如一。茂实似为松江沈腾。而札中所云“廷璧”者,当为李元珪。元珪元代河东人,酷志读书,工诗,晚年居吴中,都与云林故里无锡相近,从此信内容看,似亦非同居一地者。又信中所言“冶工未还”事,则可能与云林三、四十岁时家中修缮庭园或冶炼丹药有关,而倪氏五十以后,泛舟浪迹五湖三泖间,或偶寄居友人处,已无此闲趣矣。故内容与书体,皆可推其为四十左右中年之作,诚可宝也。札旧为张葱玉所藏,葱玉一代鉴定巨匠,所藏宋、元、明书札多而且精,四十年代末家道中落而大多售出,现见之于各大博物馆者甚多。此札当时售与张文魁,今归大陆,亦幸事。

大 字 精 赏

IMG_1480

IMG_1481

IMG_1482

IMG_1483

IMG_1484

IMG_1485

IMG_1486

IMG_1487

IMG_1488

IMG_1489

IMG_1490

IMG_1491

释文:瓒再拜。廿一日,廷璧家人来,辱手毕具审,近履胜常,迁居已就绪,深用慰。浣仆比两奉书,期从者一来此。示报乃云冬至前后可来。何约返远耶?此月尽或后月初千万即为一来,虽冶工未还,足下亦须自来,盖有一语商略,立俟之。不必待之也。谨具记。不一一。十月廿三日,瓒启上茂实征君侍史。

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 任:吴东民
副主任:王学岭 赵雁君 胡崇炜 漆 钢
秘书长:刘月卯
委员名单(35人)
于明诠(山东) 王卫军(江苏)王学岭(解放军)
王忠勇(广东)王金泉(安徽) 方建光(山东)
龙开胜(解放军)代 跃(四川)朱 敏(江苏) 
刘云鹏(安徽)刘月卯(河北) 刘京闻(河北)
刘新德(云南) 米 闹(河南)李有来(解放军)
李远东(广东)吴东民(海南) 张卫东(上海)
张世刚(辽宁) 张胜伟(陕西)陈忠康(中直) 
陈胜凯(福建)范 硕(河北) 赵雁君(浙江)
胡崇炜(辽宁) 柯云瀚(福建)施恩波(辽宁) 
夏奇星(湖北)徐 海(中直) 蒋乐志(山东)
韩戾军(吉林) 遆高亮(陕西)谢少承(解放军)
漆 钢(重庆)薛养贤(陕西)

致敬书圣——从兰亭到金庭
第七届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作品展

1

吴东民

1956年9月出生于海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行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十届委员,海南省政协常委,海南省文联巡视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2

3


4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供职于中直机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5

6


7

赵雁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社员。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西湖美术馆馆长;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

9


10

胡崇炜

1963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客座教授。

11

12


13

漆钢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

14

15


16

刘月卯

1967年10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连续参加全国书法展并获奖,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展评委,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17

18


19

于明诠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沧浪书社社员,山东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获奖;发表书论、诗文多篇;出版《是与不是之间》《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单衣试酒》(诗集)《闭上眼睛看》《书在哪,法是个啥》《墓志十讲》《书法篆刻教程》等论著、教材及作品集多种。

20

21


22

王卫军

江苏泗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23

24


25

王忠勇

又名无逸,号木斋、旷庐,1972年5月生,河南省陕县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书法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王忠勇导师工作室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26

27


28

王金泉

又名胡杰,斋号平畴山房、平杪堂,1962年元月生于安徽太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导师工作室导师,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行书委员会主任,仁济书院院长,师从著名书法家郭连波先生。曾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展览二十余次,获奖十余次,并于2013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三名工程”书法展。

29

30


31

方建光

别署寄芸堂主人,山东临清市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考级中心总部考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聊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国书会”成员,“沈门七子”成员。

32

33


34

龙开胜

1969年8月生,湖南隆回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重要展览评委,当选第二届“兰亭七子”,曾获得首届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第二、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等大奖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首届“翰墨传承”当代书法名家十七人展,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首届三名工程展等。

35

36


37

戴 跃

1962年生于成都。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中国书法院、四川省书协等主办的重要展览。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入展2013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出版有《戴跃书法作品集》。

38

39


40

朱 敏

1960年生于如皋,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1992年进南京艺术学院深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颜真卿书画院执行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41

42


43

刘云鹏

1957年3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安徽省第三届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合肥书画院特聘画师,邓石如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现供职于合肥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合肥老年大学)。从事老、中、青、少年书法教学三十余年。书法作品曾入展“首届国际临书大展”,“三届国展”,“三届中青展”(优秀奖),“全国首届楹联展”,“全国首届行草展”(能品奖),“全国二届行草展”等。“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一至四届)分获二、三及优秀奖等,“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安徽省首届新世纪书法大展”银奖等。2001年获中国书协授予“首届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书法艺术家”荣誉。

44


45

刘京闻

1967年生于山东陵县。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2013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60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2015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

46

47


48

刘新德

1964年5月生于山东淄川。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览评委,出版个人书法专集十余种。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贵阳美术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49

50


51

米 闹

1967年10月生,河南省博爱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参加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首届全国三名工程50人展等。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六、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一、二、三届全国正书大展优秀作品奖等。

52

53


54

李有来

1969年3月生于安徽省和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

55

56


57

李远东

1964年8月生,广东茂名人。广东书法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侨青委副主任,聘任为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58

59


60

张卫东

1968年11月生于江西高安。自号半瓢,斋名“散怀草堂”。1977年学书,1985年开始发表书法、篆刻、文章。1987年入上海空军政治学院,1988年师从刘小晴先生,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各大展37次,其中5次获奖,并获文化部第14届群星奖书法金奖。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精英班成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行书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61

62


63

张世刚

1958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市。现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艺术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获全国第四、五、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并获第五届中青展金奖;全国首届、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并获二届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获银奖;入展首届全国兰亭书法奖作品展。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书法家”,辽宁省文联评为“辽宁文艺之星”;1990年组织“辽宁省二十九人书法进京展”,1995年参与组织“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13年荣获中宣部“书法三名工程”奖。

64


65

张胜伟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第二、三、四、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获二等奖);入展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第九届获提名奖,第十一届获最高奖“优秀作品奖”)。获中国书协“2011年度书法佳作奖”(年度最高奖),全国第三届林散之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翁同龢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特等奖”。此外,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中获奖入展40多次。著有书法理论专著《在场》。

66

67


68

陈忠康

1968年生于浙江永嘉。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曾工作于温州博物馆、温州师范学院。2005年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行书委员会委员。

69


70

陈胜凯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草书展二等奖等专业奖项。先后担任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媒体观察员和全国第四届草书展监审委员,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学术邀请展,并在全国一类、二类核心刊物《美术研究》、《新美术》、《中国书法》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71

72


73

范 硕

1962年生于河北正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文史馆馆员,河北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企业(行业)文联主席兼秘书长。

74

75


76

柯云瀚

1958年8月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省人大、省政协、省诚信促进会等特聘书画师。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77

78


79

施恩波

字雨谷。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东方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施恩波工作室导师。

80

81


82

夏奇星

1957年生于昆明,祖籍河南,号且过堂主。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届、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七届获二等奖),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首届、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并获奖,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首届、二、三、四届行书委员会行书作品展。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湖北省第五届“文艺明星”称号。

83

84


85

徐 海

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2010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王镛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副秘书长。

86

87


88

蒋乐志

山东临沂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师从欧阳中石、叶培贵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行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十三次获奖。

89

90


91

韩戾军

1968年11月25日生,吉林省桦甸县人。现任吉林省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第四批创新拔尖人才。吉林省第十二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全国书法大展评审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成多禄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长春市文艺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

92

93


94

遆高亮

陕西华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五、六、七届行书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公安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2009年度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奖”第一名,第八届“金盾文化工程奖”艺术类一等奖。

95

96


97

谢少承

1963年7月生,江苏宝应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部战区陆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军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委。首届全国 “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书法家。作品获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综合素质考试总分第一名);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作品展览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优秀作品奖;“鱼水情”全国首届双拥书法展一等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铜奖;全军第五、六届书法展一等奖;全军廉政文化书法展一等奖;“首届江苏书法奖”。

98

99


100

薛养贤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曾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全国重大展览评委。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获“林散之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提名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铜奖”,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银奖”。

101

102

—— END ——

怀素《小草千字文》最精彩的28个字

01

IMG_1448

02

IMG_1449

03

IMG_1450

04

IMG_1451

05

IMG_1452

06

IMG_1453

07

IMG_1454

08

IMG_1455

09

IMG_1456

10

IMG_1457

11

IMG_1458

12

IMG_1459

13

IMG_1460

14

IMG_1461

15

IMG_1462

16

IMG_1463

17

IMG_1464

18

IMG_1465

19

IMG_1466

20

IMG_1467

21

IMG_1468

22

IMG_1469

23

IMG_1470

24

IMG_1471

25

IMG_1472

26

IMG_1473

27

IMG_1474

28

IMG_1475

微信图片_20170519104423

唐人尚法。欧虞颜柳莫不楷法精妙。于草书则出二王之外,更开狂草一门。

素师暮年之书,用心二王,绝去早年狂怪之弊。其最著者无过《小草千字文》。其用笔婉转圆通,筋骨内涵,通篇气定神闲,气象超然。

就小草书而论,此帖堪与右军《十七帖》孙过庭《书谱》鼎足而三,并称经典。后世书家,黄山谷最得其神理,王雅宜得其简净,于右任得其苍厚。

想学《小草千字文》,墨池给你制定详细方案。

微信图片_20170519104423

怀素 《小草千字文》课程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微信图片_20170807145842

第一节 工具选择与笔法 / 2017年08月09日 19:00

1、工具材料选择

2、笔法

起、行、收(讲述+视频演示)

锋面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使转的变化与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结字法与章法2017年08月16日 19:00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讲述+视频演示)

轻重粗细、虚实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单字、字组的关系和书写方法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行与行的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临创转换2017年08月23日 19:00

用墨法(讲述+视频演示)

焦、浓、淡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临习示范(讲述+视频演示)

创作示范(讲述+视频演示)

微信图片_20170804160516


1499837069(1)_副本

朱杰,湖南宁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美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杨明臣书法艺术研修班助教、张锡良书法讲习所助教。

主要艺术经历:

全国第三届兰亭奖

全国第五届兰亭奖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全国名家邀请展等


微信图片_20170804160557

12

3

4

5

6

7

朱杰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17讲座现场

8 月 5 日

19:00——21:00

墨池学院

陈泓凌导师 篆书短训班 面授纪实

2017072009463378944

在会上

志同道合的书友们

可以一起品茶欣赏作品交流书法

此外

陈泓凌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

《篆书的精气神》讲座

篆书的“精气神”

陈泓凌

我对篆书有着特别的情结,这些年伴随着临摹与创作我不断在思考,执着追求篆书线质的纯粹和体势的磅礴。由于非科班出身,我更多是以实践促进思考,起初我也尝试着去读些生涩难懂的书论,终不如执笔挥毫来得痛快。随着书写的深入,我渐渐排斥辞藻华丽的论述,当其与书者创作水平大相径庭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有肉无骨的丰满。我认为一个书写者的理论是由书写技法而引发的,理论指引技法的方向,理论的高度是由技法的水准来促进的,理论和技法相辅相成,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不可否认。

IMG_1354

技法的高低是“精气神”最直观的表现。我认为技法层面上的讨论很重要,不要轻言淡化技法,技法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在其之后有两条岔路,一条走向油滑,一条复归于平淡。如果只是走向油滑,那只是低级的玩味,难以去深层次思考问题;只有将一种熟练走向“复归于婴儿”,技法上的“精气神”才开始显露。毕业以来,我从事军营文化工作,提振军人“精气神”,军营文化则是催化剂。军营文化的“精气神”何在?我觉得既有顶层设计,又能紧接地气的军营文化才能具备。那么军队文艺工作者何为呢?一位将军和我交谈过: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文艺,能够具体指导部队开展文艺活动,在文艺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具有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眼界。这是精准的定义,文化领域需要先接地气,再扩眼界,彼此影响。由此,我以对职业的理解,来探寻篆书的“精气神”

IMG_1358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可见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缩影,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篆书作为我国古文字阶段发萌最早并具有独立意义上的书体,已脱离实用价值,但是我们依旧在对其探寻,探寻的是其文化的内涵,那种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恰恰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基础。

我谈及篆书,十分注重篆书的线质,一根貌似纤弱的线条足以弹射出一发千钧的力量感,这是何等壮观。以秦篆为例,摆脱了大篆的烦琐装饰,线条突显纯粹,极富张力。从一根线条引发对中国古典美学中“优美”和“壮美”的认识,《峄山碑》代表的是优美,《泰山刻石》代表的是壮美,鲁迅先生更偏爱“质而能壮”,想必他对秦篆古拙和生涩的钟情,一种从大篆延续的线条,“壮美”可以更好诠释秦篆的质感。

IMG_1357

“壮美”何解?借用康南海对北朝碑版的描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满”,这是掷地有声的描述,有敦厚雄浑的气象。敦厚是线条走向成熟的标志,敦厚的产生是线条内的一种凝聚力造成的。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书写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渐渐淡去,萌生出对审美欲望的表达,此时线条作为一种极为直观的载体,通过制模、浇铸等工序,出现了让书写者始料未及的效果。到了秦代,“书同文”的文化专制制约,秦篆趋于平整和对称,线条趋于回归。敦厚一词描述的重点绝不是简简单单字面上的,既需恰如其分,也需复归于朴。西周金文的敦厚渐渐在扩张,如果一味如此,即是肥厚;秦代首创“玉箸篆”,线质的回归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意趣,用笔不激不厉,从容不迫,质体宏壮、敦厚不减。

IMG_1356

对于书写的认识很关键,他决定了书写的取向问题,一旦取向出现偏差,所呈现出的难以尽如人意,何谈“精气神”了。取向是认识层面上的,技法层面上的对于书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每一位大家都需要经历由技入道的过程,“精气神”才开始显露。

篆书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提按与捻管。“二李”的篆书圆起圆收,行笔平移,线条婉转流通。这种基础性的训练必不可少,书法技法上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这种训练容易出现机械性的书写,由“工”成“匠”,是我们当代篆书创作的致命点。我在书写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难道线条就如此简单吗?我曾尝试想一根钢丝向两头延伸,在两力均匀的情况下,中间微微向上拱起;如果不断延伸,线条必将断裂,然而这种断裂处很难出现细尖的痕迹,而是圆中带方的线质。如此给我在技法层面上带来极大的启示,书写的效果在平实之中耳目一新。到了清代,以邓石如为宗,隶意入篆,起笔、收笔、行笔、转笔都引入提按的笔法,强调篆书笔法的书写性,线条层次感和爆发力,都是我临摹过程中的领悟。书法勿在低层次的技术层面重复循环,由技入道,技是基础,道是至境。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进入道境,但是技法之道也不能代替书法之道,只是书法“精气神”呈现出来的一个方面。

IMG_1355

功夫在字外,对书者的学识、涵养、品格都有严格的要求,锤炼的是书者的心性。我们这一代的书者应当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能一味追求技法的环节,要注重个人素养的提升和时代担当的锻造。书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同时,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在这浮躁的社会,脱离“字内功夫”去寻找偏激的“字外功夫”,明知无果,为何为之,当扪心自问!

恕我赘言,书法承载着我的梦想与执着,也让我看到新一代书法人身上的担子和脚下的足迹,我以我钟情的篆书作为支点,撬动书法天地的“精气神”。

激动万分现场互动环节

陈泓凌老师泼墨挥毫

698a528547bacff78dc11746f8cfbe21

创作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创作、点评、问答

『活动现场』

墨韵芬芳,翰墨传馨

生动诠释了书法艺术悠远魅力

【讲座现场】

13五号晚上专题讲座

不再孤单,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你们呀

15讲座课堂环境

哇!还有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点

14帅哥主持

帅哥主持讲座

18讲座现场

帅气的陈泓凌老师开讲啦~

16讲座现场

美女目不转睛:陈老师讲得真好

19问答互动

问答环节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不知道的,嘻嘻

【现场创作】

IMG_1352

写得好!

IMG_1351

我要拍下来~

IMG_1350

发朋友圈,嚯嚯嚯~

IMG_1349

最后一笔了,保持我完美的侧颜

【题赠斋号】

4题赠斋号

5题赠斋号

6题赠斋号

7题赠斋号

8题赠斋号

9题赠斋号

21合影留念

合 影 留 念~

.

.

.

IMG_1359陈泓凌,別署燕堂,室名文心书屋。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理事、南京市玄武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被评为空军十大“文艺之星”。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报》《空军报》《解放军美术书法》《解放军画报》《读者》《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篆刻》《青少年书法》等。

IMG_1444

谈起范曾,

人们大致有两种看法:

有人捧他为书画巨匠、国学大师,

有人骂他见利忘义、欺师叛国。

IMG_1445

老梁梁宏达在节目上指出:

范曾不是道德上的圣人,

他的画在当代可称为大师级,

书法差点意思,

国学上仅能算是爱好者。

点击

观看视频

(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梁这一评价算是比较客观,

就范曾的书法作品而言,

用笔缺乏力度,

细笔孱弱、粗笔滞涨,

往往呈现涂抹状,

收笔处一般控制不住笔而破锋。

IMG_1446

结体毫无古法,

或松散空洞、或拘谨猥琐,

自称“不轻让褚虞”,

实属于自由体,

不得古人万一。

IMG_1447

1画卷一开头 耸入云间的山峰

北宋有过两幅鸿篇炬迹,
一幅是《清明上河图》,
一幅就是《千里江山图》。

有人说,这两幅画,
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一幅是中国古代社会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一幅是中国文人理想世界的缩影。

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
长度并不及《千里江山图》的一半。

2

当年,宋徽宗为了培养绘画人才,
创办了一所专门
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
相当于官办美术学校,
王希孟就曾是这儿的学生。

那些从画学里出来的尖子生
可以顺利进入翰林图画院,
王希孟毕业后则被分配到了
文书库去抄账、编目。

年少气盛的他自然心有不甘,
频频作画进献,希望引起徽宗注意。

或许是被希孟的执着勤奋打动,
徽宗便对其亲自教授。

3

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
王希孟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绘就了这幅《千里江山图》,
少年的气盛、欲望,
全数化作十二米青绿山水。

徽宗收到此画惊喜极了,
赐给了很是器重的大臣,
也是他艺术上的知音——蔡京。

于是才有了上头那段题跋,
让世人还能从短短几句中了解王希孟的一二。

《千里江山图》就此成为这位
天才少年唯一传世的作品。

“青绿”,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着色方法。
一般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
为主要颜料,敷色亮丽,极具装饰性。

早在隋唐时期,展子虔、李思训、
李昭道等都很擅长青绿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
也是宋代青绿山水中毫无疑问的TOP。

虽咫尺,仿佛天下山水尽收眼底。

若是在展厅边走边看,
你会发现,在任何一段
局部停下脚步,
都足以成为一张画。

画家充分利用了传统
中国画中的“三远”——
高远、平远、深远等多种构图方式,
令画中山峦江河的景致跌宕起伏,
富有强烈的韵律感。

4千里江山图(局部)

画里的每一座山、谷、丘、
水都有着不同的模样。

5

6

7

8

9

10形态各异的山石树木,随便截取一帧都好看

除了连绵山峦和浩渺江河湖水,
王希孟在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
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
水磨长桥及捕鱼、
驶船、行旅、飞鸟等。

景物虽然繁多,
却丝毫没有乱了阵脚,
疏密中有变化,气势更是联贯。


亭台楼阁

11

12

 


茅居村舍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你可翻转手机,细细欣赏
近十二米的这幅迷人青绿山水图。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

⤵️翻 转 手 机 横 向 欣 赏⤵️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几十年来,
《千里江山图》一直深藏宫中。
即便是故宫内部研究人
员也很少能一睹画卷真容。

因为画卷上的石青石绿是矿物原料,
颜色很厚,年代久远太过脆弱,
一旦展开,画卷颜色容易剥落。

所以,《千里江山图》的每一次展开,
都需审慎决定、执行。

—— END ——

 

展览时间:2017-07-27 至 2017-08-06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场地:19—21号厅

IMG_1360

IMG_1361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一般而言,专写碑体者容易产生持板滞的缺点,而萧娴的字却是清映厚重,神彩远出。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毫不夸张地说,足以睨视前贤,独步当代。萧娴的书法造诣,当得起这个崇高的称号。在受康氏影响时,她摒弃了作行书偏求气血贯通,致使用笔时失质实的弊端,于气势感悟的同时,讲求字划的完整性。传萧老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浸蚀的斑剥字迹予以还原。这一面体现了她认真求实的书法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康氏的积习。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萧娴是将《散氏盘》那种苍茫浑朴的气韵,作为她前后诸体书法的背景旋律对待的,对其篆、行等书风格皆起着间接的斡旋作用。汉《石门颂》的纵逸放达,在萧娴笔下由”中和”而凝敛,元气内蓄;不作雕饰处又略似早期的《莱子侯刻石》而墨味有加;用笔直拙瘦劲体现出”骨法”特征。而左昂右低的体势,遥感”散盘”,于排列的整饬中见摇撼不管萧娴对散盘看法如何,但某人对某一法书虽并不定就写它,却倾注着一生的衷情。这种固执乃至迷恋状态,似乎此书与此人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潜在关联;反之,在此人之书中,也总能感觉到那法书的脉络。

IMG_1362

IMG_1363

IMG_1364

IMG_1365

IMG_1366

IMG_1367

IMG_1368

IMG_1369

IMG_1370

IMG_1371

IMG_1372

IMG_1373

IMG_1374

IMG_1375

IMG_1376

IMG_1377

IMG_1378

IMG_1379

IMG_1380

IMG_1381

IMG_1382

IMG_1383

IMG_1384

IMG_1385 IMG_1386

IMG_1387

IMG_1388

IMG_1389

IMG_1390

IMG_1391

IMG_1392

IMG_1393

IMG_1394

IMG_1395

IMG_1396

IMG_1397

IMG_1398

IMG_1399

IMG_1400

IMG_1401

IMG_1402

IMG_1403

IMG_1404

IMG_1405

IMG_1406

IMG_1407

IMG_1408

IMG_1409

IMG_1410

IMG_1411

IMG_1412

IMG_1413

IMG_1414

IMG_1415

IMG_1416

IMG_1417

IMG_1418

IMG_1419

IMG_1420

IMG_1421

IMG_1422

IMG_1423

IMG_1424

IMG_1425

IMG_1426

IMG_1427

IMG_1428

IMG_1429

IMG_1430

IMG_1431

IMG_1432

临散氏磐

IMG_1433

IMG_1434

IMG_1435

IMG_1436

IMG_1437

临石鼓文

IMG_1438

IMG_1439

IMG_1440

IMG_1441

IMG_1442

IMG_1443

1▲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技法分析

疏密变化,是经典中常用的变化手法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书,对于疏密变化的运用,要更强烈、更明了些,除了对字中部空间的明显强调以外,局部细节也有明显的用心。下面从作品中挑选一些字例,来体现颜真卿对于疏密变化的处理的智慧。

2 3 4 5 6 7 8 9

情感分析

10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手捧侄子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

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当时其兄杲卿在常山作太守,坚决反抗安史叛军,后来被叛军包围,杲卿在孤城与敌人奋战六天,最后终因弹尽粮绝,在常山被攻陷,敌人威通呆卿投降,杲卿宁死不屈,便发生了下面这段故事:

安禄山大摆宴席,群贼相陪,接待颜杲卿,企图软化他。颜杲卿不为所动,既不吃也不喝。

安禄山说:”你原是个参军,是我任你为常山太守,又赠袍于你,为何反我?”颜杲卿问道:”你原是个牧羊儿,是圣上有恩于你,你为何叛国?!”安禄山说:”我是奉旨征讨杨国忠。”颜杲卿又问:”你自立燕国,自封帝也是奉旨吗?”

安禄山被问的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拍案大叫:”你降不降?!”颜杲卿也拍案大喝:”死不降贼!”安禄山又以高官相诱说:”你若降我,立封为相;若不降,立即斩首。”颜杲卿回答:”大唐命官,岂能和叛贼为伍?”安禄山恶狠狠的问:”你不怕死?”颜杲卿坦然回答:”我为国而死,名垂千古,你叛国作乱,遗臭万年。”

安禄山大怒,命人把颜杲卿绑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坚定回答:”死不降贼。”安禄山一声大叫”砍!”刽子手一刀砍在颜杲卿胳膊上,顿时鲜血淋漓。又问:”降不降?”回答仍是:”死不降贼!”又砍一刀,又问一句:”降不降?”颜杲卿挺胸昂首,大声历数安禄山勾结羯兵,叛国作乱,分裂社稷,涂炭百姓的罪行。

安禄山被骂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疯狂的令刽子手割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用尽力气,一口鲜血喷在安禄山脸上,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侄子以及同伴袁履谦,都被截去手脚。叛将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他们便含血喷他的脸,结果”因加之脔”。查”脔”这个字,意为小块的肉,酷刑极为残忍!

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颜真卿特地派人寻找杲卿一家,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他的幼子季明的尸骨,颜真卿双手捧着侄儿的骨灰,想起季明在战争中经常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传递情报书信,机敏勇敢,英姿勃勃,恍如昨日,禁不住老泪纵横,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又感于家族的覆灭,因而撰文作祭挥笔写成《祭侄稿》。

涂抹与心迹

相信不知道其中奥妙的看官,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11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

—— END ——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于周世宗显德元年,年八十二岁。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一、舒洒脱般清凉

1《韭花帖》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礼。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

三、风神律动的清凉

2《神仙起居法》

释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右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

三、“酥密水”的清凉

3《夏热帖》

《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四、旷达飞扬般清凉

4《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纸本,杨凝式行书。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书。书风体貌受颜真卿行书影响,宽博舒展,笔力沉练,旷达有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