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5 日 19:00——21:00 墨池学院 陈泓凌导师 篆书短训班 面授纪实 |
在会上
志同道合的书友们
可以一起品茶、欣赏作品、交流书法
此外
陈泓凌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了
《篆书的精气神》讲座
▽
篆书的“精气神” 陈泓凌 我对篆书有着特别的情结,这些年伴随着临摹与创作我不断在思考,执着追求篆书线质的纯粹和体势的磅礴。由于非科班出身,我更多是以实践促进思考,起初我也尝试着去读些生涩难懂的书论,终不如执笔挥毫来得痛快。随着书写的深入,我渐渐排斥辞藻华丽的论述,当其与书者创作水平大相径庭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有肉无骨的丰满。我认为一个书写者的理论是由书写技法而引发的,理论指引技法的方向,理论的高度是由技法的水准来促进的,理论和技法相辅相成,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不可否认。 技法的高低是“精气神”最直观的表现。我认为技法层面上的讨论很重要,不要轻言淡化技法,技法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在其之后有两条岔路,一条走向油滑,一条复归于平淡。如果只是走向油滑,那只是低级的玩味,难以去深层次思考问题;只有将一种熟练走向“复归于婴儿”,技法上的“精气神”才开始显露。毕业以来,我从事军营文化工作,提振军人“精气神”,军营文化则是催化剂。军营文化的“精气神”何在?我觉得既有顶层设计,又能紧接地气的军营文化才能具备。那么军队文艺工作者何为呢?一位将军和我交谈过: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文艺,能够具体指导部队开展文艺活动,在文艺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具有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眼界。这是精准的定义,文化领域需要先接地气,再扩眼界,彼此影响。由此,我以对职业的理解,来探寻篆书的“精气神”。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可见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缩影,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篆书作为我国古文字阶段发萌最早并具有独立意义上的书体,已脱离实用价值,但是我们依旧在对其探寻,探寻的是其文化的内涵,那种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恰恰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基础。 我谈及篆书,十分注重篆书的线质,一根貌似纤弱的线条足以弹射出一发千钧的力量感,这是何等壮观。以秦篆为例,摆脱了大篆的烦琐装饰,线条突显纯粹,极富张力。从一根线条引发对中国古典美学中“优美”和“壮美”的认识,《峄山碑》代表的是优美,《泰山刻石》代表的是壮美,鲁迅先生更偏爱“质而能壮”,想必他对秦篆古拙和生涩的钟情,一种从大篆延续的线条,“壮美”可以更好诠释秦篆的质感。 “壮美”何解?借用康南海对北朝碑版的描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满”,这是掷地有声的描述,有敦厚雄浑的气象。敦厚是线条走向成熟的标志,敦厚的产生是线条内的一种凝聚力造成的。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书写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渐渐淡去,萌生出对审美欲望的表达,此时线条作为一种极为直观的载体,通过制模、浇铸等工序,出现了让书写者始料未及的效果。到了秦代,“书同文”的文化专制制约,秦篆趋于平整和对称,线条趋于回归。敦厚一词描述的重点绝不是简简单单字面上的,既需恰如其分,也需复归于朴。西周金文的敦厚渐渐在扩张,如果一味如此,即是肥厚;秦代首创“玉箸篆”,线质的回归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意趣,用笔不激不厉,从容不迫,质体宏壮、敦厚不减。 对于书写的认识很关键,他决定了书写的取向问题,一旦取向出现偏差,所呈现出的难以尽如人意,何谈“精气神”了。取向是认识层面上的,技法层面上的对于书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每一位大家都需要经历由技入道的过程,“精气神”才开始显露。 篆书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提按与捻管。“二李”的篆书圆起圆收,行笔平移,线条婉转流通。这种基础性的训练必不可少,书法技法上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这种训练容易出现机械性的书写,由“工”成“匠”,是我们当代篆书创作的致命点。我在书写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难道线条就如此简单吗?我曾尝试想一根钢丝向两头延伸,在两力均匀的情况下,中间微微向上拱起;如果不断延伸,线条必将断裂,然而这种断裂处很难出现细尖的痕迹,而是圆中带方的线质。如此给我在技法层面上带来极大的启示,书写的效果在平实之中耳目一新。到了清代,以邓石如为宗,隶意入篆,起笔、收笔、行笔、转笔都引入提按的笔法,强调篆书笔法的书写性,线条层次感和爆发力,都是我临摹过程中的领悟。书法勿在低层次的技术层面重复循环,由技入道,技是基础,道是至境。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进入道境,但是技法之道也不能代替书法之道,只是书法“精气神”呈现出来的一个方面。 功夫在字外,对书者的学识、涵养、品格都有严格的要求,锤炼的是书者的心性。我们这一代的书者应当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能一味追求技法的环节,要注重个人素养的提升和时代担当的锻造。书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同时,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在这浮躁的社会,脱离“字内功夫”去寻找偏激的“字外功夫”,明知无果,为何为之,当扪心自问! 恕我赘言,书法承载着我的梦想与执着,也让我看到新一代书法人身上的担子和脚下的足迹,我以我钟情的篆书作为支点,撬动书法天地的“精气神”。 |
在
激动万分的现场互动环节
陈泓凌老师泼墨挥毫
创作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创作、点评、问答
『活动现场』
墨韵芬芳,翰墨传馨
生动诠释了书法艺术的悠远魅力
▼
▼
【讲座现场】
不再孤单,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你们呀
♦
哇!还有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点
♦
帅哥主持讲座
♦
帅气的陈泓凌老师开讲啦~
♦
美女目不转睛:陈老师讲得真好
♦
问答环节: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不知道的,嘻嘻
♦
【现场创作】
写得好!
♦
我要拍下来~
♦
发朋友圈,嚯嚯嚯~
♦
最后一笔了,保持我完美的侧颜
【题赠斋号】
♦
♦
♦
♦
♦
合 影 留 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