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学,到宋朝达到最高

要求绝对单纯

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

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

现在讲极简

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IMG_3529(1)

  越简单,越难 

宋是一个文明高峰

宋汝窑,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

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

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

IMG_3530(1)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像水仙盆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上图)

做到那么素,雾面、亮都不亮

却很美,没有一点花边、没一点火气

完全不表现,这是很难的

就像我画画,还是希望别人看到后

觉得我的技巧很好

就做不到「不表现」

IMG_3531(1)

宋瓷冰裂纹

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

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

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

经历时间后,叫开片

他们用不同火温去烧出开片

本来是败笔、损坏却变成美

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IMG_3532(1)

宋版书-南宋张即之书金刚经

宋版书

是全世界最珍贵的文化

它的排版印刷方式

是世界上最美的

IMG_3533(1)

在拍卖市场

宋版书是一页页卖的

十一世纪宋朝的活字排版印刷术

让当时的知识、教育普及

造就庶民文化

还影响到十五世纪德国古腾堡圣经

(第一部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圣经)的印刷

 越困顿,越美 

谈到宋朝的书法

我会选苏东坡的寒食帖

他四十三岁因乌台诗狱被抓

写了一首绝命诗,请狱卒带给弟弟

经欧阳修等极力抢救,才下放黄州

黄州时期

是苏东坡写赤壁赋、寒食帖的年代

唯一留下的手稿是寒食帖

IMG_3534(1)

寒食帖

我二十几岁看到这作品时

觉得字颠颠倒倒的,有什么好?

那时我的老师说:「你将来就懂!」

苏东坡年轻时,字写得很漂亮

寒食帖是在人生摔一大跤后出来的

此时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写得很自然

别人说这字好丑

苏东坡自嘲这是「石压蛤蟆体」

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笑有何关系?

因为我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很多东西必须在生命不同阶段去领悟

我四十几岁时看懂了寒食帖

现在我带学生去看寒食帖

他们和我当年一样,也说丑死了

 越温柔,越强 

我常说,故宫第一任院长是宋徽宗

一千年前他就有文物收藏的专业

他编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

完整整理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IMG_3535(1)

宋徽宗的画

宋徽宗的诗帖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

零露霑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会让你惊讶

一个帝王可以爱美到这种程度

IMG_3536(1)

宋徽宗的书法

宋徽宗输了帝国,却赢了美

他建立统治者的另一种品格

从不会蛮横粗暴,不炫耀权力和财富

宋有一种「柔的文化」

当时西夏辽金都比宋强

但宋比他们晚灭亡

南北宋三百多年

比唐朝的260年还长

画方面,范宽「谿山行旅图」

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

以前我随故宫的老师读书时

很「奢侈」的把这三张画挂在一起看

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太珍贵

IMG_3537(1)

谿山行旅图

「谿山行旅图」里一座大山

人只是走在大山大水里一个小小的存在

这是很了不起的天人合一观点

也是后来欧洲人谈的环保观念

宋朝人知道

人不能自大到认为可以征服宇宙

我们只是宇宙的过客,所以

用「行旅」,不是「旅行」

人要尊敬自然,要留下谦卑

范宽的大山中峰鼎立

是稳定、不动的

到神宗时想变法,就特别喜欢郭熙的画

因为郭熙画早春,代表变化、解冻

线条是流动轻松空灵的,构图出现S型

抓住剎那间光的变化

在云烟蒙蒙、有与无之间的美

IMG_3538(1)

早春图

到李唐的「万壑松风」

山却像毛笔、手指一样细

那山峰像梦境,是非写实的山水

他从范宽的写实主义,转成浪漫主义

也是北宋跨越南宋的重要桥梁

他带动南宋画的留白、文人诗意

「万壑松风」是他总结北宋的一幅画

IMG_3539(1)

万壑松风

马远

(1190-1279)

南宋著名画家

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

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

与夏圭齐名,并称“马夏”

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IMG_3540(1)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

下笔严正,用雄奇简淡的笔法

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

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

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

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

用焦墨作树石

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

IMG_3541(1)

他风格独特,富有诗意

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

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大胆取舍剪裁

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

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

称为“边角之景”,也叫“马半边”

IMG_3542(1)

画树石

用郑虔的淡彩法

又颇类似于巨然

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

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

IMG_3543(1)

画水,多描绘不同气候环境下

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

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

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

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

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

画得十分动人,奇幻多姿

IMG_3544(1)

IMG_3545(1)

IMG_3546(1)

IMG_3547(1)

至今宋代的书法山水画

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

美学影响力都没有消失

唐朝的美是大红大绿

到宋朝竟敢用墨来画画

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还要高

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

IMG_3548(1)

IMG_3549(1)

IMG_3550(1)

工笔小品

宋朝歌颂梅花、枯木

他们含蓄内敛包容

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

把缺陷变美,花很美,枯木也美

裂纹也可以构成美

鹧鸪斑、兔毫、窑变都是缺陷之美

美无所不在

就看你如何去发现

IMG_3551(1)

宋朝 

 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的历史地位

在很多教科书中给人的印象就是“积贫积弱”

彷彿这就是宋朝历史的全部

事实并非如此,陈寅恪先生曾言

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IMG_3552(1)

其实,综观中国古代

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宋代比民富、民乐

早在真宗朝宰相王旦就指出

“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IMG_3553(1)

简单来讲

宋朝是一个马力强大的发动机

所谓的“积贫积弱”的印象

只是输出转化出了问题

而文化输出这一面却是历史最好的

IMG_3554(1)

 宋朝 

 比当代更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 

在唐代的贫眼所惊之华丽器物

在宋代已经百姓寻常之物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

“唐人做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

内贫眼所惊耳

IMG_3555(1)

如贯休《富贵曲》云:

‘刻成筝柱雁相挨。’

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在?”

宋人嘲笑唐人贫眼没有见过世面

那是因为宋代民间财富

比前代所取得的飞跃性进步

IMG_3556(1)

南宋《观灯图》局部

宋朝的文人除了读书、是学者之外

他还可以很悠閒,可以很潇洒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生活品味

IMG_3557(1)

图为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海丰有一个爱收藏的朋友

经常会收集一些南宋的茶器和香器

海丰也见过一些,非常惊讶器皿的型和韵

感叹即使当代大师也难望其项背

 宋朝 

 文人,心中有山水

宋代的文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

还精通绘画、音乐、书法

成就斐然,世所公认

IMG_3558(1)

宋朝的文人非常多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

可以念出一大串,为什麽会有这麽多文人?

他们为什麽在面对权利和财富时,可以不贪婪?

因为他们心中有山水

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

IMG_3559(1)

他们很自信,他们知道

自己的生命比权力和财富更高的价值所在

就连宋徽宗这样的皇帝

也认为心中的山水比权力更重要

IMG_3560(1)

宋朝 

 文人,追求生命的意义 

宋朝的文人很喜欢喝茶

茶就很简单,就是水加上植物的嫩芽

再加上最精美的瓷器,这些就够了

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品味

他们不追求权力和财富

他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IMG_3561(1)

而那时候的雅集

是一个人展示自己品性和品行最好的场合

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

造就中国文化的顶峰之态

也为中国的美学贡献多多

IMG_3562(1)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才华横溢的一代名臣和传奇英雄,但也不乏才气逼人的著名奸臣。翻开尘封的历史资料筛选一下,不难看到,这历史上著名奸臣阵容中有四大 极品奸臣。他们是北宋的蔡京、南宋的秦桧、明代的严嵩和清朝的和珅。那么,他们是怎样具备久负盛名的才子和遭人唾骂的奸臣反差如此之大的双重人格的呢?

蔡京:书法自成一家的一代奸相

1

先说说书法自成一家的蔡京。蔡京,字元长,福建仙游人,为北宋徽宗朝“六贼”之首。蔡京最大的才能来自他的书法。他的书法自成一格,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自己不如蔡京。有一次,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 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又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作品鉴赏:

2

3

4

5

6《宫使帖》

秦桧:独创宋体字的大宋状元

7

其次说说独创宋体字的大宋状元秦桧。秦桧,字会之,江宁人。宋钦宗二年,即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攻破汴京。秦桧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俘获,后卖身投靠 金朝。被释南归后,他历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为高宗赵构所宠信。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贬逐忠臣良将,为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 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奸相。

秦桧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秦侩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出了一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引起了徽宗的注意,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时至今日,宋体仍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

作品鉴赏:

8秦桧《偈语》帖23行,行2—5字不等,计110字,残5。

严嵩:天下无人取代的嘉靖宠臣

9

下面说说天下无人取代的嘉靖宠臣严蒿。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

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百万亩,房屋 六千间,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有一句名言说“字如其人”,但是,纵观历史上的油彩的奸臣并非如此。那么,为什么“字如其人”的说法言过其实?

严嵩临死前的委屈之言就解释了这种误差。他说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看来严嵩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浩然正气的忠臣、君子。奸臣这种自以为正义在 胸中的心态让他们的字看起来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洁,“字如其人”其实只是通过字可以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

作品鉴赏:

10

和珅:掌握四种文字的乾隆智库

11

最后说说掌握四国语言的乾隆智库和珅。和珅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还是很有才干的。《和珅列传》中说,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和珅最高的才干就是投乾隆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 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和珅专权擅政二十多年,升迁四十七次,权倾朝野,势焰熏天。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廷议凌迟,改赐和珅狱中自尽。

作品鉴赏:

12

—— END ——

《苕溪诗帖》是米芾传世墨迹中的无上妙品。
该帖为元祐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8月8日用澄心堂素笺写成,
米芾时年38岁,抄录其自作五言律诗6首。
时应湖州太守所邀,即将启程,此卷是与苏州诸友的赠别之作,
是他纵游常州、无锡、宜兴等地的感怀。
米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

4-mi

所以,一股爽健豪迈、洒脱不拘的情怀一旦宣泄开去,
一个个灵巧多变的汉字精灵便在纸上跳荡起来,
通篇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长短、轻重、仰偃诡谲莫辨,
各具姿态,千百年来的看客在叹服之余,
都有八面生姿、沉着痛快的感慨。
宋朝的孙觌说它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微信图片_20170828151015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苕溪诗帖》全卷35行,共394字,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体的典型面貌。史料记载,此帖是米芾当年应湖州(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时留下的墨宝。

—— 10字高清节选 ——

1

2

3

4

5

6

7

8

9

10

《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用笔中锋直下,正有“刷字”之妙——落笔较重、取势较涩、因势生形,正如苏东坡所誉“沉着痛快”。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面貌。

墨池学院特邀 王海龙老师
从基础角度
重点讲解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章法安排三个当面
演示笔法和书写中的动作
通过三节课的学习
使学员能够读懂《苕溪诗帖》
能够在书写中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微信图片_20170828152714

王海龙,字腾蛟,号半卷斋主,男, 1977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获奖/入展:
来自墨池合作机构 青少年书法报
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农行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第五届新人新作展 ”;
“中国书协全国首届小品展” ;
“中国书协全国首届云峰奖书法展” ;
“中国书协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展”;
荣获“第四届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一等奖;
“凝聚中国心托起中国梦全国书画展”一等奖;
“第七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二等奖;
“美联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进全国十六强) ;
“岭南白沙奖全国书法展”获奖提名;
“走进博鳌全国书法美术家精品展”获艺术创作奖(最高奖) ;
“王者归来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最高奖);
作品入选“ 2014 中国当代书画 500 强”;
作品及理论文章散见于 《 青少年书法报 》 、 《 炎黄书画家报 》 、等专业报刊 《 都市发展报 》 、 《 三江晚报 》 、 《 佳木斯日报 》

—— 作品展示 ——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052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04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07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10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12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15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17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20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20154123

—— 课程安排 ——

第一节 基本笔划的书写技法
2017年09月08日 19:00
1.切锋笔法的写法
2.侧锋转中锋的笔法
3.徐疾的笔法
4.用笔的发力点

第二节 偏旁部首的写法与结构处理
2017年09月15日 19:00
1.轻重变化
2.疏密变化
3.方圆变化
4.背向关系

第三节 章法安排与创作
2017年09月22日 19:00
1.借鉴米芾手札
2.章法多元化
3.集字创作
4.创作风格化

详情见海报上

王海龙海报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 课程链接 ◀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 END ——

2017年8月24日至26日,历时3天的“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工作在江苏省南京市圆满结束。

本次展览共收到1043件投稿作品,经过评委会初评、复评、面试,严格评审,共有10位作者获奖,10位作者获奖提名,253位作者入展。

评审委员会名单
孙晓云 李 啸 王卫军 黄正明
仇高驰 苏金海 李双阳 徐 燕
郭列平 何连海

监审委员会名单
纪律:仲向阳 黄 明 冯 错
文字审查:陈克年
拾遗:刘元堂

1
评审、监审及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一、评审委员会会议

首先召开评审会员会、监审委员会会议,会议上李双阳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收稿情况,孙晓云、李啸等老师对评审工作提出了要求,会议明确了评审流程及分工。

2
孙晓云老师发言

3
李啸老师发言

4
李双阳老师发言

5
会议现场

二、初评

初评阶段按照评审委员会会议的要求,进行分组评审,这一阶段从1043件作品中初步筛选出500件作品进入复评。

6
孙晓云、王卫军两位老师负责行书组的评审

7
李啸、徐燕两位老师负责楷书组的评审

8
黄正明、李双阳两位老师负责草书组的评审

9
仇高驰、郭列平两位老师负责篆隶组的评审

10
苏金海、何连海两位老师负责篆刻组的评审

三、复评

复评将初评的500余件作品编号,各组评委进行交叉评审,各自对每件作品进行打分,经监审委员会统计唱票,共有300件作品进入终评。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终评

终评将复评中由评委投票选出的300件作品汇总,所有评委逐一对其进行投票,最终有27件作品在本轮被淘汰,选出253件入展作品。此外由各位评委提名20件作品进入面试。

19

20

五、面试

面试于8月26日举行,评委现场对20位作者进行命题创作以及参展作品的还原考察,与终评评分加权进行打分,最终确定获奖及获奖提名名单。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获奖、提名奖、入展名单公示
(获奖10人,获奖提名10人,入展253人,共273人)
﹀ 

获奖名单(10人) 

吴炜栋(常州) 吴继宏(苏州) 
郑长安(常州) 陈 维(南京)
提俊丰(宿迁) 寇忠理(苏州) 
陈翰婴(连云港)张 磊(徐州)
梁 奇(扬州) 吴爱国(徐州)

获奖提名(10人)

陈 亮(宿迁) 宋 聪(徐州) 
王肇凡(南京) 施平信(淮安)
蔡可魁(徐州) 王建峰(苏州) 
饶金龙(常州) 纪 松(泰州)
吴建军(南通) 阮李妍(南京)

入展名单(253人)
 
南京(51人)
蔡大鹏 陈以苏 丁 辉 冯 震
郭传良 郭纯琴 郭纲举 郭家强
郭 雯 郭秀文 胡 毓 李泊潭 
李建勋 刘 建 刘贞辉 罗国强
梅馨元 倪小婷 钱一凡 秦临安
任 东 戎恺凯 宋志伟 孙国栋 
孙 乐 孙文彬 汤晓燕 童菁荃
王泊骅 王 芳 王 双 魏 晋
闻 娜 吴配芳 吴 生 伍根元 
邢宇成 荀 海 杨江宏 杨 旭
亓可琦 臧文禄 张俊峰 张尉云
张 彦 张 楠 赵凌云 周春燕 
周 涛 朱海波 朱沈彧
 
宿迁(51人)
张继青 陈德才 储 卫 丁爱国
董 鹏 杜 云 傅耀民 高向前
高耀文 洪 波 洪 鸿 洪 林
洪 艺 胡道金 蒋春民 蒋守军
李南海 李 攀 李前尧 李思宇
刘传雷 刘传奇 刘根云 刘丽丽
孟宪伟 潘 旋 石玲玲 司 东
苏丹青 苏 宁 孙 昊 孙 林
陶增明 汪海洋 王海洋 王丽丽
王瑞龙 王宇彦 吴照华 夏红艳
徐建平 郁玉成 张成军 张红兵
张生春 张用惠 张 权 赵 跃
周泽波 朱海军 朱卫京

徐州(34人)
常 畅 陈国乾 崔怀行 董洪君
董全华 端木浩宇 范柏涛 阚宗严
李 凯 李 硕 李 文 刘 克
刘孝龙 刘中昆 陆伯瑶 吕 杨
茆守明 牛 奔 宋宝洋 宋庆友
王 峰 王凤芹 王国宇 王 健
吴留军 邢高祥 徐小忆 郁洪飞
张 凯 张磊然 张哲峰 赵 振
钟欣秀 朱安刚

苏州(29人)
陈方红 陈 宇 高 鑫 葛丽萍
郭 丰 顾宇驰 解桂芳 李国健
李宗洪 刘 勋 龙 侃 秦汝云 
司艳玲 王 庆 温加强 肖永录
徐梦婕 许文旸 薛建锋 杨大新
尹 敏 袁志伟 张慧旭 张 建
张志开 赵永刚 周云平 朱小玲
张 斌

常州(15人)
陈 捷 冯香权 侯宇洲 黄灌仁
黄 晖 黄响铃 蒋力珂 刘安伶
唐东进 杨 婷 杨 旭 虞志江
张亚明 张正军 章蕴一

淮安(15人)
包 杰 陈书国 陈宇江 康佳琦
李守卫 刘绪意 沈淮虎 吴 凡
姚志恒 叶留钉 张 挥 张建祥
张文敏 张永钢 朱海澄

盐城(14人)
朱忠来 虞东升 陈红霞 单正卫
郭思璇 韩永建 刘德良 陆成荣
潘卫东 乔宗帅 邵定国 吴健华
杨 杰 周金山

无锡(12人)
艾宏伟 董晋军 房 钢 胡金海
蒋君慧 吕雅蓉 王丽娜 徐 盛
严春亚 袁 祺 朱琳琳 周睿超

扬州(8人)
霍宝华 李文兵 梅 静 吴德兰
吴顺乐 徐闻骏 俞爱生 赵宏武

连云港(8人)
朱殊金 郭加庆 王 琦 严必乾
杨嘉伟 赵俊然 庄思永 邹小宇

泰州(6人)
戴新红 冯 秦 王 灿 张 立
周 宇 宗明义

镇江(6人)
陈 云 梁 成 王 欣 王成斌
湛 峰 赵 达

南通(4人)
段亚平 黄冬 沈婕 周建华

本名单为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17年8月26日—9月1日,共7天。公示期间,如发现代笔、抄袭、剽窃等违规现象,可向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展览部举报;公示期结束后,仍可对上述违规现象进行举报,举报材料要求信息准确,事实清楚,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将依照相关规定调查处理。

材料请寄: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69号留创园1-101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展览部
联系人:于一东
联系电话:15205108820 
邮箱:1063634921@qq.com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2017年8月26日

—— END ——

微信图片_20170828164058

『七 夕 情 人 节』

一年一度的

中国情人节“七夕”来临

又到了

单身狗万箭穿心狂被虐的日子

今天

书画的艺术家夫妇

也组团来虐了~

微信图片_20170828164717

微信图片_20170828165123

赵孟頫和管道昇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上面这首情意绵绵,热情如火的情诗,你一定想不到,它是出自一个年已四旬的妇人管道昇之手,她的丈夫赵孟頫,是著名的元代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当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也正是在他功成名就之时,犯了很多中年男人都会犯的毛病,想纳几个年轻美妾。

IMG_5179

墨池定造·朵云轩仿古名笺

一向与他情投意合的结发妻子管道昇,听后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拿出朵云轩仿古名笺,写下了这首“我侬词”

先是回忆了两人当初的浓情蜜意,婚后和谐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最后神转折,末句“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了她对一生一世一碧人的婚姻坚持。看了这首词,赵孟頫幡然悔悟,果断打消了纳妾的想法,继续和夫人情意绵绵地过完后半生。

微信图片_20170828170146

微信图片_20170828165125

张伯驹和潘素

张伯驹,生于官宦世家,是自小被誉为神童的诗词家,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而潘素,却是13岁就被继母卖到欢笑场所,被大家戏称为”潘妃“的苦命红尘女。可偏偏张伯驹第一次见到潘妃,就被她的美貌与琴艺所折服,拿出朵云轩仿古名笺写下一副对联: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IMG_5176

墨池定造·朵云轩仿古名笺

两人结婚后,潘素和张伯驹,一人画山水,一人填词,举案齐眉,锦瑟和鸣,堪称完美夫妻典范。晚年的张伯驹在潘素60岁寿辰时,又用朵云轩仿古名笺写下这样一首词:

一年月与人同好,涌出月轮高。

清光照到,花灯立处,喜上眉梢。

交杯换盏,三人成五,对影相邀。

白头百岁,未来还有四十元宵。

诗人果然是世界上最会说情话的人,七夕节,这碗狗粮必须吃了!

IMG_5548(20170522-152058)

墨池定造·朵云轩仿古名笺

微信图片_20170828170617

微信图片_20170828165128

启功与章宝琛、母亲、姑姑的合影

著名书法家启功和妻子章宝琛本是包办婚姻,婚后很长时间,无貌无才的她被丈夫冷落、被姑姑婆婆嫌弃,但她靠自己的善良贤惠,在姑姑和婆婆生病时全心照料、丈夫穷困潦倒时尽心扶持,最终换回了婆婆弥留之际对她的认可:我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你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

IMG_5557(20170522-152225)

无私地牺牲付出也最终赢得了丈夫的心,他们夫妇一生虽无子女,但却一直伉俪情深。章宝琛病逝后,启功拒绝所有人的好意成全,余生未娶,并在朵云轩仿古名笺上,写下了对亡妻无尽的哀思。

名 笺 寄 相 思

微信图片_20170828171611

IMG_5052(20170515-114600)

✤​

IMG_5060

✤​

IMG_5068(20170515-115507)

✤​

IMG_5070(20170515-115621)

✤​

IMG_5072(20170515-115811)

✤​

IMG_5073(20170515-115913)

✤​

IMG_5074(20170515-120009)

✤​

IMG_5076(20170515-120214)

✤​

IMG_5077(20170515-120321)

✤​

IMG_5078(20170515-120414)

墨池定造·朵云轩仿古名笺

墨 池 商 城

微信图片_20170710154138

 

▷购买链接◁

学习书法都知道王羲之,王羲之为什么厉害,就因为他老人家水平太高了,高到令人可怕的地步。学习书法,整天光闷头练绝对不行,还要研究,怎么研究?就是读帖,要读出门道来,不然练到死也是白费。

《兰亭序》为什么那么好?就因为它笔法的千变万化,所以《兰亭序》要多读,每一个笔画,全篇相同的笔画;每个字的章法,全篇的章法都要千万遍的读,醒着研究,做梦都要研究。只有这样,估计托生几辈子之后也许能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接近王羲之。

当然,已经有人研究出了《兰亭序》“之”的二十种写法,也就不在“之”上做文章了。经过无数次的读,先不说别的,我们发现光“点”的写法也有二十几种,真是妙不可言!就这一个“点”,王羲之已然无敌了!

1、反捺点:

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IMG_3486

2、曲头点:

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IMG_3487

IMG_3488

IMG_3489

3、长点:

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IMG_3490

IMG_3491

4、斜点

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IMG_3492

IMG_3493

5、带右点:

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IMG_3494

IMG_3495

6、兰叶点:

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IMG_3496

7、出锋点:

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IMG_3497

IMG_3498

8、平点:

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IMG_3499

IMG_3500

9、横四点:

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IMG_3501

10、横三点:

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IMG_3502

IMG_3503

11、二点水:

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IMG_3504

IMG_3505

12、上下点:

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IMG_3506

IMG_3507

13、横波点:

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IMG_3508

14、隼尾点:

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IMG_3509

15、三点水:

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IMG_3510

IMG_3511

16、左右点:

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IMG_3512

IMG_3513

17、侧点:

IMG_3514

18、竖点:

IMG_3515

IMG_3516

19、撇点:

IMG_3517

IMG_3518

20、长点:

IMG_3513

21、顾盼点:

IMG_3520

IMG_3521

22、曾头点:

IMG_3522

IMG_3523

23、左右点:

IMG_3524

IMG_3525

我们先来看一个“甘”

IMG_3474

这个甘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对比一下才知道:

IMG_3475

欧阳询写的“甘”字,

把中间的横画变成了斜点。

对比一下两个字,显而易见。

左图比右图的空间分割要复杂了很多,

IMG_3476

丰富了很多。

欧阳询的“甘”更高级了

这一小小的变动,

让本来呆板的字,

变得灵动了起来。

这一斜点就好比汉服当中的玉佩。

IMG_3477

穿汉服为何要着一枚玉佩?

走路时玉佩会晃动,且玉本身又具备轻灵温润的特质。所以会是本来庄重的汉服显得不那么沉闷,活泼生动了起来。

这块玉佩和“甘”字中的那一点是不是同样的意义呢?

我们再看这个字——“上”

IMG_3478

本来应该是一个短横,

却写成了向上挑起的斜点。

大概和“甘”字也是一个道理。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都是例外吧…

欧阳询的楷书大多还是端正的

那好,我们就从《九成宫》的第一个字开始吧…

IMG_3479

先看第一个字“九”字

IMG_3480

对比一下,很显然。

《九成宫》的“九”字是不是太斜了。

IMG_3481

是不是有点“高山坠石”的态度和感觉。

你也可能说,这是老爷子紧张,

刚开始写,还没进入状态。

一不小心写歪了。

行,你说的没毛病。

我们再看第二个字——“成”

IMG_3482

欧阳询的“成”字下面分了三个梯度层次,

而其他的字却只有两个梯度。

《九成宫》中“成”字的横折钩下沉的幅度很大。

这是一个明显的特征。

再看第三个字——“宫”

IMG_3483

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欧阳询“宫”字的两个口东倒西歪的?

但是字整体看起来还是稳固的。

IMG_3484

IMG_3485

你会不会想到这样这样的一种杂技表演呢?

这就是欧阳询“不正经”之处。

看似平稳,

但是字的结构上会有很多小心思,小动作。

我们学习《九成宫》的时候,

千万不要忽略掉这些细节哦!

这是其中最精妙的、

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之一。

人有美丑、物有优劣,字有高下。那么判断书法水平高低,有没有一个标准?

汉代以后,汉字书写除了实用外,好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欣赏。有欣赏就有评判,有评判就得有标准。

到了南朝时期,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给出了一个标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意思是好书法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指的是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而“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韵。此论一出,成为历代书评与书法欣赏的基本法则。

1

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对三国至梁期间三十二位善书者的书法逐一给予简评,如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又评“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梁武帝的书评侧重的就是神韵。

到了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按十几位书法家在真、行、章和草等书体的成就,直接排了座次。如真书:逸少第一 、元常第二、 世将第三 、子敬第四、士季第五 、文静第六、茂弘第七。张怀瓘在《书断》里,又把书法作品分为神品(25人)、妙品(98人)和能品(107人)。排座次也好,分三品也好,依据应该也是形、神两个方面,且以神韵为主。

米芾所说的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自己是刷字。这种评论偏重的是每个人的用笔特点。

2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南碑与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也只是对某种书体的赞美。

现在举办的各种书法大赛,不知道评委们执行的啥标准,很好奇。

现在民间有个标准,一是要好看,二是要耐看,深以为然。但此标准虽通俗易懂,但语焉不详。

书法作品是要看的。“形”是看出来的,“神”也是看出来的。项穆的《书法雅言》里说:“大要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飖(yáo)若神仙,魁梧如尊贵矣。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虚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辞气溢然倾听。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又如佳人之艳丽含情,若美玉之润彩夺目,玩之而愈可爱,见之而不忍离,此即真手真眼,意气相投也。”项穆之看由远至近,由近及里,由形及神,看得全,看得深,看得透。

好看是悦目,是第一印象,偏重字形,好看了才会用心去体会神韵。看书法作品如同看人,先看其概貌、章法,看点画之间是否有呼应连贯,字与字之间是否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大小变化、参差错落,行与行之间是否上下承接,疏密得宜;再看字的结体是否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看线条质量、看笔法。最后看格调是否高雅,感受有没有节奏感,节奏感怎么样,美不美 。

什么是耐看?悦心!看着舒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并且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今天看着好,明年看仍然好,当代人看着好,后代人也看着好,而且越看越好看。

什么样的书法才耐看?在功力相当的情况下,自述性笔迹更耐看。因为融入书者的思想和情感,是书者心迹的流露。抄写的文字,笔迹中往往缺少情感。 “三大行书”的美妙,除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综合素养、时代精神外,都与他们心里有话要说,而且把情感融入笔端有密切关系。

3

有文化内涵的书法也很耐看。有些书者并没有进行艰苦的技法练习,但由于文化底蕴深厚,写出的字自有一番味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代书法,当代的陈寅恪、胡适、鲁迅等大家的字耐看,也是占了文化底蕴的光。

最好看、最耐看的当属具有“中和之美”的王羲之书法。“中和之美”崇尚平和、淡泊、不愠不火,不激不厉,所以才会风规自远、尽善尽美。作为“中和之美”的代表,王羲之书法恰到好处,雅俗共赏。田蕴章老师在评价王书时说,书圣的字没有风格,最好的东西都是没有风格,唯有没有风格才会被最广大受众所接受。如小麦、大米,看似平常,谁都喜欢,谁也离不了。风格太明显了,只有部分人喜欢。王羲之书法的不可超越性,就在于不能超越他的“中和之美”。

4王羲之的“春”字

5米芾的“春”字

6米芾的“春”字

书法欣赏提倡兼容,允许偏爱。偏离中和之美,正像诗词有豪放和婉约派一样,书法也有或刚或柔的风格之美。苏东坡有诗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唐朝出现的至刚精神的颜体、浪漫的张旭狂草,将楷法用至极致的柳楷,都是风格美的典范。

具有中和之美和风格美的书法都是好书法,都好看,都耐看,区别不过在于中和之美的书法粉丝多,风格美的书法粉丝少,且各有各的粉丝。

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也得识货,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现在很多人只能看楷书,看行书也能凑合,看篆书、隶书和草书,就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要会看,也得下一番功夫;作为学书者,作品做到既好看又耐看,都还任重道远!

—— END ——

IMG_3463

管道升《秋深帖》纸本,册页,纵26.9厘米,横53.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 ♥ 管道升

赵孟頫(1254-1322),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音律,解鉴赏。以绘画和书法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善篆隶真行草,尤以楷、行著称于世,笔法圆熟,结体严整端庄,书风遒媚秀逸,温和俊朗。创“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管道升(1262-1319),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精于诗词,擅画墨竹梅兰。嫁赵孟頫为妻后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一日,管夫人和赵孟頫在凉亭赏秋,管家送来一封信,原来是娘家来的。二人商量给家人送去果脯蜜饯点心等当地特产,赵孟頫知道夫人全家笃信佛教,于是为夫人的婶婶准备了一百条香烛。夫妻兴致很高,命人展纸研墨,回复家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国宝书帖《秋深帖》。落款字迹模糊,看得出是涂改过的。因二人感情至深,所以多数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书,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连忙改了过来。此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行书特点契合。赵孟頫夫妇不会想到,这一团涂改的痕迹竟为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IMG_3464

黄道周草书竖幅:《洗心诗》

IMG_3465

蔡玉卿楷书册页(局部)

黄道周 ♥ 蔡玉卿

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明代最具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擅长小楷和行草。行草书点画多取隶意,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变得绵密。行笔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体势方整,转折刚劲又有姿态,形成雄健奔放、奇崛刚劲的特点。

蔡玉卿(1612-1694),能诗善画,尤以书法著称,“受晋唐法帖规范,又融合金文、碑版格调”“于苍劲中显露出特有的姿媚和灵秀浑逸的神韵”。小楷受黄道周影响,字里行间有柔秀之气,虽出女流之手并无妩媚之姿,得力于魏晋小楷,古意弥漫。用笔参以隶意,笔力精遒,结构宽展舒和,字势稍带欹侧,稳健秀雅中有险峻峭拔之态。

IMG_3466

柳如是楷书册页(局部)

IMG_3467

钱谦益行草横幅

钱谦益 ♥ 柳如是

钱谦益(1582-1664),明代东林党领袖之一,亦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本以“清流”自居,却因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笔墨根基在颜、苏一路,大字雄强,小字不拘定式,适当融入行书笔意,端庄中见灵动,顿挫分明,节奏感极为明显。

柳如是(1618-1664),“秦淮八艳”之一。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被称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小楷清雅疏朗,点画圆润,结体时见险峻之姿。

IMG_3468

洪钧行书竖幅

IMG_3469

赛金花楷书竖幅

清·洪钧 ♥ 赛金花

洪钧(1839-1893),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驻俄、德、奥、荷四国使节,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书法取苏轼,欹侧取势,某些笔法甚至与张之洞有些暗合,撇捺开张,有黄山谷笔意,张弛有度,节奏感明显。 

赛金花(1870-1936),历史上对其出生日期有很多说法,其生平事迹中的年龄也有不同说法。赛金花非擅书法,也正因此,不拘绳墨。墨迹存世极少,这件题词中有些相同的字,施以不自觉的变化。

IMG_3470

梁思成隶书扇面

IMG_3471

节录陈继儒《小窗幽记》林徽因楷书对联

梁思成 ♥ 林徽因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毕生致力于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隶书取法汉隶和清隶,冶为一炉,笔意流美。

林徽因(1904-1955),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拥有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其楷书取法褚遂良一路,深得褚书清雅俊逸之妙,点画劲健,结体宽博疏朗,笔致曼妙。

IMG_3472

徐志摩、陆小曼合作行、楷扇面

徐志摩 ♥ 陆小曼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其浪漫主义诗风。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不以书家自居,但翰墨见性情,不拘法度。

陆小曼(1903-1965),师从刘海粟、陈半丁等,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二次全国画展。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话剧《卞昆冈》。谙熟昆曲,能演皮黄。有深厚古文功底。书法主学褚遂良,字迹清秀。

IMG_3473

郭沫若、于立群合作行、隶竖幅

郭沫若 ♥ 于立群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在书法方面成就不凡,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执笔八字要诀。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郭体”。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

于立群(1916-1979),以颜体和隶书最为拿手。颜体行书,遒劲雄厚,让人惊奇。后在郭沫若身边受到熏陶,研读历代碑帖,喜作大字。此隶书多取清隶,学而能化,殊为难得。用笔轻松,不拘程式,结体正方,追求拙朴。

1_副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传)

2王羲之儿子王献之《中秋帖》(传)

3王羲之远房侄子王珣《伯远帖》

上面这三件书法珍品统称为《三希堂法帖》。

当年,乾隆帝在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非常兴奋,遂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并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说起这三件珍品,里面还有一段曲折往事,要不是周总理亲自过问,其中的两件珍品恐怕现在还不知在何处。

4王珣《伯远帖》局部

5王珣《伯远帖》局部

6王珣《伯远帖》局部

1911年以后至溥仪出宫之前,《中秋帖》、《伯远帖》这“二希”曾藏于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后被大军阀袁世凯曾经的账房先生郭葆昌重金收买,归为己有。

1937年春,收藏家张伯驹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郭葆昌家中,见到了遗失多年的《中秋帖》、《伯远帖》。虽然张伯驹有意购回,但由于天价的收购费用等原因,张伯驹没有如愿。

后郭葆昌秘藏二帖,去世后由其子郭昭俊宝藏。

8王献之《中秋帖》(传)局部

9王献之《中秋帖》(传)局部

时间到了1949年,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到台湾,想要卖给台北故宫博物院,但由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缺乏费用,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刚刚浮出水面的宝帖又沉了下去。两帖没有顺利卖出去,当时急需用钱的郭昭俊只好转到香港,将这两幅宝帖押给一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将之抵押给一家英国银行,期限就定在1951年年底。

眼看期限将至,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郭昭俊无计可施。这家英国银行也早就盯着这两幅宝帖,他们在催郭昭俊还款的同时,又诱惑他将宝帖卖给银行以解燃眉之急。

10《中秋帖》卷前乾隆御题“至宝”二字

11《中秋帖》卷前乾隆御题“至宝”二字

此时,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一份关于抢救收购国宝“三希”宝帖的报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中南海。这其中的缘由要从一个人说起。此人正是当时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徐家与郭家可称得上为世交朋友。他深知这两件国宝的价值,要是卖给了外国人,那可真是千古遗恨。

于是,徐伯郊在力劝郭昭俊的同时,迅速将此事告知其父——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徐森玉,并辗转通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很快又报告了周恩来总理。

12

周总理立即做出批示,要求马衡等人组成专家组,前往香港收购二帖,并要求确保此二帖为原藏真品。经过鉴定,其为原“三希”宝帖真迹无疑,两件稀世国宝终于在当时财政极其吃紧的情况下,以天价35万元重金收回。

1951年12月27日,这鼎鼎大名的“二希”重回三希堂,距离它们离开故宫已经有27年。当年的三希堂今天已成为旅游景点,而《快雪时睛帖》却远在中国台湾,三帖终究没有一起回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