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习字须先习大字,而后再学小楷,这话也不无道理,由于小楷字形较小,要表达用笔和结构的美感,确实比较难。不会写小楷的人,总以为写字的动作只要比写大楷的动作小一些就行,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小楷字形较小,只是就它的表面形态而言,并不等于就是大楷的缩小化,小楷其实是有属于自己的书写规律的。

IMG_4399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一、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

这里的“清”,是指线条必须洁净而不混浊;这里的“腴”,是指线条虽然纤细,但更要在纤细中显现出丰腴来。

写小楷,点画要峻利,字里行间要洁净,线条不允许臃肿,也不允许墨渣渗出。下笔时的动作一定要稳建,要轻而简捷。写小楷,行笔时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样,杖子柱稳了才能挪步走路。所以,笔笔要坚实有力。点画之间既要顾盼呼应,又要笔笔交代明白。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处处显现大字的技巧和功力。这些都是小楷书法的难点。

IMG_4400

米芾《向太后挽词》

二、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古人说,大字难以结密,小字难以宽绰。小楷是小字,所以要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很不容易。为能做到”小中见大“,在技法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IMG_4401

王宠《游包山集》

1、经常采用“以点代画”的手法,缩小了点画自身的形态,从而加大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留白,使作品在整体感觉上达到一种宽绰的效果。小楷用笔仅靠锋尖运行,但在运笔过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顿挫”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不过,小楷的笔法一般都以简为主,它常常采用“点法起笔”、“尖锋入纸”等手法,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上,拿它与大楷相比,小楷书法更显得富有个性,更显得婀娜多姿,更显得楚楚动人。IMG_4402

傅山《小楷千字文》

2、小楷字形结构经常采用横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体上取得了“扁势”,造成一种“横放竖收”的宽绰的效果。小楷十分追求点画舒展和结构自然开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势后,凡横向之间的点画,就会显现出一种左舒右展的态势,就容易使字形产生一种虽小而见开阔,内紧而见外拓,既萧散疏朗而又见游刃有馀的感觉,达到了宽绰的效果。
3、小楷字形结构不宜过于平正,欲使在结体上有些许微妙的变化。如果能使结体上介于平正与不平正两可之间,那么整个小楷作品就会显得更加自然皎丽和饶有意趣。

1晴霭仙阁

首先,学艺者,首先要学会做人。人们常云∶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文章书画,的确是作者人品、人格在自己作品里的表现和反映。因而张大千尝讲∶艺术,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现。笔墨技巧,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因此作者平日,必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风骨和节操,如果只是徒研技巧,必然即落下乘。

2山巔閒话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 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3

在我的想象中,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

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和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又以色来衬托。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艺术摄影中的高白调,没有阴影,但也自然有立体与美的感觉,理论是一样的。

4秋江野鹜图

近代西画趋向抽象,马蒂斯、毕加索都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氏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所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除了天才而外,主要靠非常艰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5张大千 蕃女掣庞图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

6张大千 执扇仕女

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 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再次才到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今古,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采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

老师教学生也应当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叫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家。所以唐宋人所传的作品,不要题款,给人一看就可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缣就可以代表他个人啊。

7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8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 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不是以这四种为谋生道路,后人不知此意,画得愁眉苦脸,大有靠此为生,孜孜为利的样子,全无精神寄托之意,岂不可笑!

——  END  ——

1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区人,清代光绪朝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著名书法家启功的老师。

2

张伯英不仅是近代书法大家,书法自成一体,世称“彭城书体”,其所著法帖提要等对历代碑帖品评入微,对文物鉴赏亦极精审,也为世所誉。至今北京琉璃厂有的老字号还悬挂有张伯英所题匾额。

3

张伯英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还身有文人之傲骨,其面对清政腐败军阀纷争,退而潜心文史翰墨,致力教育编纂志书;日寇侵华时坚拒伪职,生逢乱世而独善其身,其乃有节气之大家。

4

5

张伯英有传是齐白石的老师,是否真的拜过师不得而知,只知道张伯英去世后齐白石挽诗一首,其诗为“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復何人?”其中“前身有宿因”用一句道出两人的关系,另“来者復何人”也说出齐白石对张伯英的崇敬。

6

但是张伯英是启功先生的老师倒是真的。启功曾通过张伯英的儿子张宇慈结识张伯英,经常求教于张伯英,2001年,89岁的启功撰文回忆张伯英时说“先生仙逝已50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先生之言道出了师生之间的教诲之情。2004年启功先生还为徐州“张伯英纪念馆”题写馆名。

7

8

张伯英1949年元月去世后葬于北京香山脚下,1992年迁葬于金山陵园,其碑阴镌刻着齐白石大师哀悼张伯英的诗句。巧合的是,2013年齐白石大师移灵,也将墓地迁到了金山陵园,这对儿师生这一次在是在万安山聚首,这也验证了大师诗里那句“前身有宿因”了!

9

10

——  END  ——

2017090313291365994

9月9日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

在湖南省文化馆启动

120幅书法作品展示了当代博士书法家的艺术风采

展览免费开放,将持续到9月16日

微信图片_20170910091127

9月9日下午来到湖南文化馆

是不是很气派

XJJJ3063

0

XJJJ3136

0

XJJJ3111

0

XJJJ3101

0

XJJJ3078

0

XJJJ3095

0

XJJJ3092

0

陆陆续续到来

大家开始参观文化馆

XJJJ3153

0

XJJJ3161

0

XJJJ3114

0

XJJJ3399

0

XJJJ3189

咳咳,一切准备就绪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

正式启动

微信图片_20170910094127

——开幕式——

XJJJ3214

中国美院博导 韩天雍讲话

0

XJJJ3217

0

XJJJ3270

湖南省书协主席 鄢福初讲话

0

XJJJ3223

0

XJJJ3303

0

XJJJ3308

0

XJJJ3310

0

XJJJ3314

0

XJJJ3324

0

XJJJ3328

0

XJJJ3286

微信图片_20170910094127

——研讨会——


论坛将围绕当代书法研究生教育、当代书法博士创作的优点和弊端开展讨论。

本次展览及论坛旨在通过集结全国博士书法家的力量,推动书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建构更加有序、专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艺术人文生态,有效提升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影响和价值。

XJJJ3905

0

XJJJ3746

0

TIM图片20170910101201

学术主持:周斌老师 韩天雍老师

0

TIM图片20170910101405

向彬老师发言

0

XJJJ3557

丁政老师发言

0

XJJJ3635

王客老师发言

0

TIM图片20170910101424

胡紫桂老师发言

0

TIM图片20170910101413

胡志平老师发言

0

TIM图片20170910101353

0

TIM图片20170910101308

王佳宁老师发言

0

TIM图片20170910101317

朱友舟老师发言

0

TIM图片20170910101325

杨晓辉老师发言

0

微信图片_20170910112628

曹隽平老师发言

0

TIM图片20170910101334

冯错老师发言

微信图片_20170910094127

——观展——

TIM图片20170910125540

0

XJJJ3382

0

XJJJ3132

0

XJJJ3119

0

TIM图片20170910125528

0

TIM图片20170910125534

0

XJJJ3395

微信图片_20170910094127

——访学活动——

微信图片_20170910130333

0

XJJJ3924

0

XJJJ3928

0

XJJJ3937

0

XJJJ3941

0

XJJJ3965

0

微信图片_20170910130401

0

未标题-1

试曾国藩藏砚

0

XJJJ4036

0

XJJJ4023

0

XJJJ4000

0

XJJJ3994

0

XJJJ3992

0

XJJJ3980

0

XJJJ3972

 

— END —

最近墨池发生了一件大事,“闹”的整个书法界总动员,从书法大家到无名的书法爱好者,纷纷转发议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

3

4

5

6

7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这是冯错个人以及墨池策划已久的“阳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向一位“特别”的老师——断臂经生张文佑,致敬!墨池的导师中,不乏大家、名家和青年才俊,而张文佑的存在,为我们的坚持提供了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只要喜欢,便此生不再放弃。

张文佑四岁触电失去双手,悲惨的命运并没有使他妥协,他无手以口衔笔,从容、自信、果断的书写时的状态让人震撼!书法是他的血液,书法是他的信仰,书法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活成了你意想不到的模样!所以才会引发这么多人为他转发助力点赞!

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拥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为此,他们惺惺相惜,毫不吝啬的表达自己的钦佩与支持!

微信图片_20170908150128

要论生活的艰辛与不幸,张文佑大概是最有资格“诉苦”,并且借此博取同情和瞩目的那一类人,但是在日常生活里,你看不到苦难在他眉间刻下的痕迹。

55

人们有时容易迷失自我,跟随大众的看法与脚步,是因为我们把持不住自我,无法坚定信念,而这一切都来自迷茫与不知所措。

没有人能为你做出最正确的抉择,而在这之后,便要坚定自己做出的判断,即使面对岔路的为难,也能当机立断,不致于犹豫不决,迷失方向,受到环境氛围的操控,被牵着鼻子走。

56

有句话说:“只要坚持信仰,就能凝聚梦想,只要努力不懈,梦想就能成真。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光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57

坚持自己的信仰,突破一切借口困难便会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与未来!

张文佑,就是这样一个人。感恩书法,因为书法让他获得了重生,感恩恩师,因为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感恩自己,因为当初的坚持与信仰,他现在过得很从容。


—— 【 张 文 佑 作 品 展 示 】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书友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练不好书法呢?

9.10 墨池为信仰买单!

webwxgetmsgimg

墨池9月的重磅特约课程
冯错倾力推荐张文佑《刘道士帖》

声明:本次课程所收取费用将全部支付给张文佑老师

开课详情见海报上

webwxgetmsgimg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  END  ——

王派行草400年前的freestyle

一六二七

王铎任福建考试官,沿运河到过杭州府

一六四四

春,王铎和梁羽明避难杭州

曾作书卷

后跋文“行舟雷锋四六桥前”等句

其后一年

王铎同清贝勒博洛至杭州

时有一轴

款识

“到杭州已逾时,稍暇,守愚养拙,聊以遣,每承欢眷拜谒。

乙酉六月,王铎。”

如今

浙江美术馆举办

“健笔蟠龙——王铎作品展”

王铎与杭州又一次相遇

IMG_4339

明末清初,鼎革之变,旧时王铎“君择臣,臣亦择君”的选择,是饱受儒家伦理观念浸润的传统知识分子对政治伦理的深层反思,却也难逃内心深处的负疚,以及“贰臣”简率二字的道德指责。

王铎把他满腔的入世情怀与现实关怀附于笔尖,随形落纸,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健笔蟠龙”。

辗转流年,时光沉淀,今世他倒是如自己所云“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之言,历史公允地肯定了他的书法成就。

IMG_4340

健笔蟠龙——王铎作品展

主办单位:浙江美术馆

时间:2017年9月2日—10月15日

展厅:7、8号厅

展览以“健笔蟠龙”为名,萃自吴昌硕跋文之“眼前突兀山险巇,文安健笔蟠蛟螭”句。此跋附于王铎所作草书卷后,已然点明王铎草书之“险”“健”势态。展览共展出王铎书画作品50多件,其中书法为多数,而书法作品中,以草书居多。虽于今世,王铎凭其书法著名,但他也作画,清人张庚称王铎山水“沉沉丰蔚,意趣自别”,又褒其花草“超脱名贵”。此次展览,山水、花卉亦在列。

展览共分三版块:

  • 一是王铎的临帖,有轴、卷、扇面形制;
  • 二是王铎的创作,内容上涵盖了自作诗、他人诗、手札;
  • 三是其绘画,山水、花卉等题材皆备。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IMG_4341

王铎 临张芝《冠军帖》(1650)

IMG_4342

王铎 临张芝《冠军帖》(1649)

以上两件所临的是同一帖——《冠军帖》,原作者相传是东汉张芝,可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王铎有跋云:“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丁亥冬十月倏失此,搜床褥匦笥不得,如割如燔……丁亥十月二十日”。由此可见《淳化阁帖》是如何相伴在王铎左右,被其珍视。以上两件的参照本,大抵出自《淳化阁帖》。拓本图片见下:

IMG_4343

《冠军帖》(淳化阁帖游相本第二卷)

原拓本每页纵25.1厘米,横13.1厘米。之于这两件展品,王铎将其临在了不同的形制、材料上,并且两件都是节临,临的拓本不同部分。

先看立轴,近七尺高,分三列书,每列二十字。自原帖首部起临,头七字一线而下、紧致。笔有衔接,且多方折。至第二列,文与原帖既不对应,第三列亦如是。字和字间,布白与原帖殊别。然而,全轴内所有字的结体与原帖一致,可知王铎当时是看着拓本在临。这件作品上,王铎未受制于文本,不习其气质,却拓字为大、重创章法,发挥纵势以应立轴——这一晚明书作的主要形制。

再看扇面,其本身是金笺,写字时滑,字形亦较原帖小,故需收力。又,其实王铎书扇面权当应酬作,自己不重视——他说:“余学书卅年,究心有日,……因投笔不为,而无如执交纷纷索之,间作短緽、素箑,聊为尔耳。”(《临帖册》跋,见《兰千山馆法录》)“箑”是“扇子”的意思。虽这么说,这幅扇面仍是用心之作,其文格式规整,内容不像前一立轴那样断开,亦无脱漏。字仿效原帖,不自作连结。

IMG_4344

王铎 临《汝帖》

这条立轴,与《临<冠军帖>》不同。望而可知,它是临的《汝帖》,且字少相连。但内容上,它临的是《汝帖》中三枚字帖,并只取各字帖的一些片段。此件作品所临的释文为“吾夜中便如动劳体无处痛旦来得住顿惙耳汝寻/ 热甚汝习读为功吾疾劣遣不一一仆不想欻尔抟赤/ 狻其力甚于虎报我三日”,其中可断句的仅有“热甚,汝习读为功,吾疾劣”、“仆不想,欻尔抟赤狻,其力甚于虎”。

原帖长什么样子呢?

11

 

《孝武皇帝帖》

12

陈伯智《热身帖》

13

《阮籍帖》

临作从头至尾,撷取了孝武皇帝之书、陈伯智《热身贴》、阮籍之书,并试统一三帖书风。这般杂糅的临帖,真可谓是另一种“不规规摹拟”(见王铎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

“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

IMG_4352

王铎 自作文“吾洛与津为寇破”

“文语”,为王铎所创。它是信札或赠予他人之言,只不过写在了扇面,或者立轴长卷。(薛龙春《王铎应酬作品的统计研究》)而这一条幅,内容并不合乎诗格,又非临帖,却是一篇长短有致的记叙小文。何不将其视为王铎写给王铎的“文语”呢?

其写道:“吾洛与津为寇破,幸在山岩,渡河南行,雪冰涩粳。及至白门,乱寝复逮。中琴书如蜗牛角。丈夫何地不可栖,龙湫雁宕可为菟裘之处。”其中“洛”、“津”指河南府所辖的洛阳县与孟津县,后者即王铎老家。

此书款识“癸未二月,至燕矶书事”。癸未(一六四三),第两年明朝灭亡;燕矶,即燕子矶,是南京城的名胜。王铎曾掌南京翰林院事,赴任途中亦遇“寇”(农民军)。上任那年,与好友张湛虚同游燕子矶。当写下这条幅,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铎再至同一地点,而到来前历经了恍如当年的遭遇,甚至更惨痛——

一六四〇,王铎两接家书,得知父母病重,弟镡、侄无骄亡故,因请归家。后一月,王铎受命任南京礼部尚书。赴任,途中遇农民军。

一六四一,好友兼亲家吕维祺死于寇难。母病故。好友黄道周遭遣戍。

一六四二,安葬父母。农民军进据孟津,家人、亲眷百口人因而离家。妻马氏病故舟中。

一六四三,滞留南京。

王铎既达“白门”(南京城宣阳门,亦指南京),听着小舟中的琴书演奏,劝慰起自己,还寻思雁荡山是不错的隐居地(“菟裘”意,典出《左传·隐公十一年》)。

IMG_4353

王铎 王维诗《济州过赵叟家宴》

《春过贺遂员外药园》

王铎传世作以行草著称,此卷书大楷。至于他人诗作,王铎所书限于唐诗。文学上,他崇古,“偶所㧑吐,辄为三代以上语言”。(见《拟山园选集·文集》,梁云构序)作为台阁诗人,他亦是“沾溉”新兴金台诗人的“京师三大家”之一。(见白一瑾《“京师三大家”对清初金台诗人群体的影响》)

此卷即写的唐诗两首,为王维所作,其中《济州过赵叟家宴》描绘了一位赵姓老人的闲适生活,比如修药圃、晒农书,还描绘了他家宴客的情境,比如饮酒、写书法、吃野蔬菜;而《春过贺遂员外药园》是一首来自春天且写给一位遂姓员外的贺诗,因为他家的药园此时有美景、美食,他的人格也高尚。

书此恬淡二诗,颇合王铎彼时心境。卷上跋云:“明日秣骡,入紫团峰及西厓诸胜,时酒甚酽,苏门泉声沸响,在吾几席。”王铎虽未入山,既听见泉涌于身旁。

此跋更涉及这卷楷书的自我评判。王铎写道:“书绫卷,鲜书楷法者,即华亭玄宰亦未之觏也。”“华亭玄宰”即董其昌,是晚明书法大家。此话指出绫上作楷的珍罕外,又显露了大书法家对大书法家的在意。跋上还说:“识于后,将来一披览,于书道有进,定嫌此,欲唾於卷上。奈何,奈何。”王铎觉得,以后他的书法进步了,定会讨厌这卷作品——讨厌到想在上面吐口水!

仔细看

作品里的一些文字有点奇怪

 

IMG_4354

桺(柳)

IMG_4355

(散)

IMG_4356

飲(饮)

IMG_4357

IMG_4358

这些字,被王铎看作“正体”,他人却说是“奇字”(奇怪的字)。总的说来,王铎书作中的“奇字多为篆字楷写、隶写,相当于别体、异体,也包括一部分假借字的本字”。(薛龙春《崇古观念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

《三垣笔迹》载:“(王铎)喜作诗文,中多奇字,每客过,则出而读之,且读且解,谈宴无倦色。”有学者说王铎作“奇字”,仅出于“崇古炫博”,是因王铎的小学功力浅薄,例如这书卷上的“年”字,王铎写成,其实本作“秊”,是“千”字。(郑付忠《再谈晚明“奇字”现象——以王铎、傅山为例》)

IMG_4361

王铎 自作诗《峨嵋山记游》

至于这卷书,让我们一睹它的跋文先!

其写道:“书学当少年时,恒易言之。迨五十弥喻其难,盖书,古之迹易学,晋之神,瞠乎其后,逾写逾望洋,始觉少年气浮心粗,不臻其室,故往往轻为发议焉耳。精要难窥,外藩易涉。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诗、举业、文、画皆然。呜呼!索解人安得日日遇之哉。”

此一番感慨,终得出——书、文、诗、仕“学当少年时”很难——之结论。而这道理,王铎活至“五十”岁才明白。那么,若仅于自书而言,王铎五十岁时有什么心得呢?

IMG_4362

王铎 再跋《琼蕊庐帖》

上图的跋文亦为王铎所写,道出他对自书的认知:“……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凡画以自足,皆为河伯一流。”

综概以上二跋,王铎自认五十岁后,其书法已在高峰之巅,但于学晋书本身,只望见山外有山。我们眼前的王铎,是一派自信开阔,又是一派谦卑怅惘。

“沉沉丰蔚”

IMG_4363

王铎 《四季花卉图》

“(王铎)间作花草,亦超脱名贵”,是《国朝画征录》里的话。“间作”,不常作也。现世存的王铎具款花卉画,有二十件。(薛龙春《王铎应酬作品的统计研究》)

至于“超脱名贵”,此卷上有梅、兰、菊等等,花的品类是够高贵了,但就画论画呢?不如先读卷上的跋:“此卷拙庵年公甚相护持,但纸多粉,墨不相宜,兴至则强写。观其运墨,不动浓淡,不发光气,亦不可不审辨而为之”。此处,王铎提及文房材料的品质。其实本次展览中的楷书作《王维诗》后,亦跋有“笔、墨、砚皆精良”。而王铎看重书写工具,是一贯如此。有一回王铎作一书画卷,仅“为嘉墨故”。(《兰竹菊图并临阁帖卷》,上海博物馆藏)倘若评画,画意、画物当然不可缺一。而此画卷跋中所言之“强写”动机,预为画物“不发光气”的品相留下了辩解余地。

IMG_4364

王铎 《西山积翠图》

此画山势自高而远;山体一脉嶙峋曲折,其上唯险地及低处有树木;从中又可见栈道、宝塔;飞瀑间由云气断,对面有汉人坐而观之。近看,笔触似短粒,墨少层积。

IMG_4365

栈道

IMG_4366

宝塔

IMG_4367

汉人观瀑

王铎不免受其鉴赏过的画熏陶。此画作于己丑(1649);而在丙戌(1646)正月廿日,王铎题李唐《长夏江寺图》,后识“王铎临摹后题于千秋馆”。见下图:

IMG_4368

王铎题李唐《长夏江寺图》,后识“王铎临摹后题于千秋馆”

再让我们比对一下《长夏江寺图》和《西山紫翠图》的局部吧!

IMG_4369

《长夏江寺图》局部

IMG_4370

《西山紫翠图》局部

怎么样,它们的笔触是否很像呢?那么,我们再多截一点《西山紫翠图》的局部,来比对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又会发现什么呢?

IMG_4371

《西山紫翠图》局部

IMG_4372

《万壑松风图》局部 

此轴之布景与这李唐画又何其相似!

五百余年过去,此立轴的诗堂里,王铎其实为“贵夫画山之本意”(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写下了新注脚。他的另类注脚,是发乎作画体悟,而回归于反诘。他说:“仁,得衍气多;狂,得丘气。”这才是使作画需“无事静心”。然后进一步问:“山林者,天之所以休静者乎?”前人看重山水“实获我心”在先,于是作画。王铎却意指“自求心静”以游神作画,来与山林合。如此,他才问出的“山林者,天之所以休静者乎?”。这一思维,大抵与晚明的心学兴起相关,而王铎曾追认孟化鲤(阳明心学传人)为其导师(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

部分展品

IMG_4373

杜甫诗《空囊》  227cm×53.4cm  

1650年  故宫博物院藏

IMG_4374

仿董源山水  186.8cm×51.2cm  

1651年  故宫博物院藏

IMG_4375

临王操之等帖  17cm×53cm  

1650年  故宫博物院藏

IMG_4376

自作诗《吾洛与津为寇破》  224cm×50cm  

1643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IMG_4377

临张芝《冠军帖》  17cm×51cm  

1649年  温州博物馆藏

IMG_4378

临张芝《冠军帖》  223cm×52cm  

1650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IMG_4379

山水  189cm×53cm 

1651年  故宫博物院藏  

IMG_4380

自作诗《送友》  180cm×58cm  

1636年  故宫博物院藏

IMG_4381

自作诗《问点平彭子作》  236.5cm×53cm 

1651年  西泠印社藏

IMG_4382

临褚遂良书杜甫《曲江对雨》诗  17.5cm×52.5cm  

1634年  天一阁博物馆藏

很多人也许明明楷书还可以,一旦入手写行草书,就很别扭,总觉得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呼应、大小变化、墨色层次、疏密错落等方面怎么也处理不了,可以说是将作品写死了!请看以下几种例子:

一、行笔不顺畅,笔形刻意做作

IMG_4334

二、字间少呼应,娇作而怪态

IMG_4335

三、字形大小无变化

IMG_4336

四、无墨色浓淡变化

IMG_4337

五、作品中无疏密错落变化

IMG_4338

如果存在上述问题,怎么办呢?

首先、一定要临帖,与其自己写死,不如先把古帖临死,积累古法,才有死去活来的机会。所以,一定要遵循古法,勤学苦临,切勿好高骛远,以为走捷径,通往书法殿堂的唯一捷径就是临帖,此外都是野路子。

书法创作,不仅仅是将单个字写到好就够了,还考验书家的综合处理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技巧,比如说:处理字形变化、字间呼应、行间气息、大小错落、疏密、浓淡、润燥等方面的对比与协调。通过专门的训练,有意识地避免那些问题,创作上就会大有改观。原本写死了的字,也可以活过来!

董其昌少年时书法并不好,他的《画禅室随笔》中有如下记载: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其考卷时,按董其昌的文才本应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就将第一改为第二,而将字写得比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从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写道:“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

正是科举考试因为“字不好”的偶然的失意,促使董其昌走上了书法艺术的道路,使其发奋学习古代名家书法经典,融合晋、唐、宋、元各名家之风而自成一体,笔画圆劲秀逸,布局疏朗、分明,平淡天真,直追古意。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书于万历三年(1575年),当时董其昌仅二十岁,为其早期作品。

IMG_4310

IMG_4311

IMG_4312

IMG_4313

IMG_4314

IMG_4315

IMG_4316

IMG_4317

IMG_4318

IMG_4319

IMG_4320

IMG_4321

IMG_4322

IMG_4323

IMG_4324

IMG_4325

IMG_4326

IMG_4327

IMG_4328

IMG_4329

IMG_4330

IMG_4331

IMG_4332

IMG_4333

IMG_4288

黄 侃

湖北省蕲春县人,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辛亥革命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黄侃为章太炎门生,

学术深得其师真传,

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

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

恃才傲物,任性而为,

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天资聪明颖慧,人唤神童!

IMG_4289

黄侃 书札

黄侃之父教子甚严,黄侃天资聪明颖慧,5岁就能将《史记》《汉书》从头背到尾,7岁作诗,9岁能读《经》,日逾千言,人呼“神童”。13岁时不幸遭遇父亲逝世,即立志劬学,15岁考中秀才。不久清廷废科举、兴学堂,遂考入“湖北文普通中学堂”,为第一期学员。同学中有宋教仁、查光佛、郑江灏、欧阳瑞骅、董必武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革命党人。IMG_4290

黄侃诗词集稿

IMG_4291

行书词句 立轴

狂怼文人,其乐无穷

IMG_4292

胡 适

骂胡适

1

胡适主张白话文,黄侃主张文言文,两人都在北大教书,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次,黄侃见着胡适:“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猝不及防:“为何?”黄侃窃喜:“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叫‘胡适之’。”胡适:“那叫什么?”黄侃:“应该叫‘到哪里去’!”说完了,黄侃仰着头打了三个哈哈,然后扬长而去,只剩胡适在风中凌乱。

2

黄侃在课堂上讲文言文的高明,讲着讲着,就想起了胡适,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打电报得这么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总共十一个字,要是用文言文,四个字就够了:‘妻丧速归’,省了三分之二的电报费。”

3

某日课间休息,几名教授在闲聊京剧《秦琼卖马》。胡适瞧不上京剧,插嘴说:“京剧真是太落伍了,用一根鞭子就算马,用两把旗子就算车,应该用真车真马……”几名教授呛在那下不来,想反驳却又找不着话,黄侃站了起来:“适之啊,适之,要是唱武松打虎怎么办啊……”

4

黄侃在中央大学讲谢灵运做官做到了秘书监时,又想起了胡适。胡适写了两本书,一本叫《哲学史大纲》,另一本叫《白话文学史》。虽是两本不一样的书,却有一个共同点:都只写了一半,下半部没有。黄侃又窃喜,说:“昔日有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称之为著作监。”学生听不明白,啥叫著作监?黄侃:“监,就是太监的意思,书只写了上半部,‘下面没有了’,不是太监?”学生大笑!

IMG_4293

陈独秀

骂陈独秀1

1908年前后,陈独秀到东京民报社章氏寓所造访,钱玄同和黄侃二人到隔壁回避。陈、章二人闲谈时,谈到清代汉学的发达,陈独秀列举戴、段、王诸人,多出于苏皖,颇为苏皖人自豪。后话题转到了湖北,说湖北没有出什么大学者。正在隔壁屋子里的黄侃突然跳出来反诘道:“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陈独秀听了默然而去。

2

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那天是校长蔡元培带他去休息室与文科教授见面。因为校长在,大家都还客气。正在寒暄的时候,一个戴着瓜皮帽的男人冲了进来,是黄侃。黄侃看大家在欢迎陈独秀,不屑地笑了:“好热闹,区区一个桐城秀才,也需要如此兴师动众?”说完了,挥挥袖子,又走了。

其实黄侃骂人有时也不并是与其有过节,而是找到了那个可以较劲的人。较劲也分很多种,有人喜欢捡软柿子捏,有人偏偏要找大腕扳,这样才过瘾,这样才对等,这样才够劲儿。

IMG_4294

王闿运

骂王闿运

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是当时的名流,做过摄政王肃顺的幕僚,劝肃顺早点对慈禧下手,肃顺不听,被慈禧杀了,他只好躲回湖南做学问。王闿运的名声还不在这,而是在学问上有几把刷子,杨度、齐白石就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一次,黄侃去拜访王闿运,王闿运喜欢黄侃,觉着他的诗写得好,见黄侃来了,一边笑一边说:“哎呀,你年纪轻轻就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差不多大,却还一窍不通啊。”按理说,黄侃应该很激动,可他偏偏喜欢怼着来:“您老尚且不通,更何况您的儿子!”

IMG_4295

章太炎

骂章太炎1905年,受到张之洞器重的黄侃东渡日本留学,来到日本后在学校外面租了间公寓,是二楼。

当时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因内急,不及上厕所,便从楼窗中解裤洋洋直泻。章太炎此时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尿水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高声怒骂。黄侃本系贵公子出身,且正年轻性躁,盛气凌人,虽然理亏,又不甘被骂,用国骂(就是引经据典,吊书袋,拐着弯骂)回击对方。双方骂了好几个回合,越骂越起劲,可其他住户不乐意了,影响睡觉,把二人劝了回去。

本来骂完了也没啥事了,第二天照常看书,可偏偏有人告诉黄侃楼下住的不是别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人称“章疯子”。

这回轮着黄侃懵了,遇着真高手了。于是,黄侃下楼道歉。不骂不相识,待双方互通姓名后,彼此都熟知对方大名,遂将话锋转到学问上,两人越谈越投机。

黄侃跟章太炎在东京住了三年多,一直埋头苦读,不时向章请教。可笑的是,他跟章甚久,始终没有“拜师”的形式,章很以为奇。到黄侃决定回国,向章求临别赠言,太炎先生说:“你要拜一个好老师常常指教你才好。”他问什么人好,太炎说:“去北京找刘申叔(刘师培)吧。”他答:“暂时不想去北京。”太炎说:“只讲孙诒让也好。”他答:“不想到浙江。”太炎说:“陈伯韬在南京,你可去找他。”答:“南京恐怕去不了。”太炎说:“那怎么办?万不得已,就是我勉强点吧!”

于是,这一骂促成了章黄师徒的情分,黄侃认真地磕了头,拜章太炎为师。

小事虽疯,大节上却不含糊

既为“疯子”,黄侃自然有其疯的地方,虽小节上一塌糊涂,但其大节上从不含糊。

IMG_4296

袁世凯

嘲讽袁世凯为人

袁世凯筹谋称帝,因黄侃名气甚大,准备授予黄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授意黄侃为他写《劝进书》。黄卑视袁的为人,因而拒之,并作诗歌嘲讽此事,说“二十饼子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据言当时一枚嘉禾勋章值二十金。)

与老师同舟共济

1914年2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后囚于东城钱粮胡同。此时黄侃正接受北大之邀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下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探视。黄侃见章寂寞一人,便以请章讲文学史为由,留下来伴宿。黄侃与师同舟共济数月后,终被警察驱逐。

IMG_4297

刘师培

拒绝拥戴袁氏称帝

黄侃的老师刘师培后来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1915年,刘在北京召集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黄侃等人拥戴袁氏称帝,话未说完,黄侃即起立严词拒绝之,并气愤地说:“如是,请先生一身任之!”说完拂袖而去。

IMG_4298

居正(民国时期“广济五杰”之一,中国当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黄侃的同盟会故友多系国府显贵,他耻与往来。唯有居正当时受蒋介石软禁,形单影只,不胜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常至居正囚地,与其谈心解闷。后来居正东山再起,复登高位之后,他竟不复往见。居正念他的友情,亲赴量守庐诘问他为何不再来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教学趣事多,学生的“特别教授”

IMG_4299

黄侃诗词集稿

“三不来”教授

黄侃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后,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藏书满屋,怡然自乐。他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之约,因此人称他为“三不来”教授。每逢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时,学生便猜测黄侃会不会来上课,有人戏言“今天天气黄不到”,往往是戏言成真。

“我本人就是名片”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黄侃进出时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或几本常读之书。中央大学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要看他的名片。他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IMG_4300

日知录校记一卷 民国·黄侃撰

“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学生坐满了教室,等待老师上课。但黄侃却安坐在教员休息室,没有丝毫起身往教室走的意思。学生等了一会儿,见老师未到,赶紧报告了教务处。教务处职员知道黄侃名士脾气发作了,马上跑去请他上课,说:“上课时间到了,该上课了。”谁知黄侃两眼望天,冷冷地说:“时间到了哦,钱还没有到呢。”原来,学校没有及时发放薪水,黄侃表示不满。教务处赶快代他领了薪水,他才去教室上课。

IMG_4301

致潘重规书札

“每人八十分”

黄侃曾在中央大学开设“文学研究法”课程,用《文心雕龙》作课本。他平时只管讲课,一向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临到期末考试,他又不肯看考试卷子,也不打分数。此做法在教务处那儿可过不了关,一再催促。最后,黄侃被逼急了,就给教务处写了一张纸条,上书“每人八十分”五个大字。他的意思是学生总想得甲等,给九十分嫌多,七十分又非甲等。八十分正合适。教务处也无可奈何,就不再提起这事了。

IMG_4302

黄侃 致丁惟汾(鼎臣)信札七通

讲课不带原书不带稿

黄侃在北大授课时,学生都称黄侃是一个“特别教授”。在堂上对《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学生对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查书,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引起了全班同学啧啧称赞。

IMG_4303

黄侃丁卯日抄

有一天,黄的学生为他拿皮包时发现内有许慎的《说文解字》,打开一看,那书上画得太特别了:书头蝇头小字,密密麻麻,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全书9300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讲法;别人的讲法,有的他肯定,有的他否定,也都记在了上面。一个学生看了黄侃所读的那本《说文解字》后,对他说:“黄先生,你这批在书头上、书边上的东西,颜色各异,字又那么小,谁还认得呢?”黄侃半开玩笑说:“我要人认得干什么呢?别人要知道了上面的内容,我就不是第一了。”大家都哈哈大笑。IMG_4304

黄侃读《广雅疏证》识语

据说,他对《说文解字》读了五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他去讲授的时候,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同学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IMG_4305

书法手稿

做学问,读书之事一丝不苟

IMG_4306

书法手稿

严于律己,读书勤苦

黄侃曾言,读书前“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他读书时还喜欢随手圈点,许多书都不止圈点了一遍,甚至把读书时只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称作“杀书头”,很不以为然。

关于黄侃读书之苦,许多学者津津乐道,但他并不以为苦事。有一次,黄侃与学生陆宗达闲聊,黄问陆:“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高兴?”陆不知道老师此问何意,就乱猜一通,说这个最高兴,又说那个最高兴。黄侃听后,都只是摇摇头。最后,陆问老师答案是什么,黄侃笑着说:“是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高兴。”

IMG_4307

此件为黄侃先生课儿钞录古文,其首册用黄侃专用稿纸钞成,批校严谨,颇见先生认真态度。

“老师不是迂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弟子程千帆这番话可谓知人善论。

黄侃读书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黄侃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1913年,黄旅居上海时,异常贫困。除夕之夜,街上爆竹之声通宵达旦,而他却独坐室内,精心研读,不知困倦。

不满五十不著书,却逝于天命之年

有人感叹:老一辈学者做学问何其扎实,书读百遍,继而精思,始援笔为文,可言著作文章。

黄侃曾说“不满五十不著书”。1935年,黄侃五十大寿,章太炎十分高兴地赠他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上联以孔子“五十读《易》”的典故,称赞他50年来都在勤奋学习;下联用蔡邕《曹娥碑》的古典,希望黄侃今后可以潜心著述。黄侃见联大为恐惧,因为章太炎联中嵌有“黄绝命”三字。同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IMG_4308

篆书书法

据说在其弥留之时,他说不得话,手却指向架上一书。学生们将书拿来,他翻到一页,手一点,人已逝去了。送走老师之后,学生们想起那书,大家翻开一看,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前几日学生们争论的一个问题,老师没能作答。原来,老师最后手之所指,正是答案所在。

IMG_4309

黄侃批校文心雕龙札记讲义合订本

黄侃去世时年仅50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