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505182674851

▲晚年的沈尹默在写字

沈尹默的书法,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笔笔有来历交代的很清楚。

但是你知道吗,沈先生是一个高度近视2000度,特别是晚年几乎接近盲人。

mmexport1505182679116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

mmexport1505182681838

沈尹默先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

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mmexport1505182684911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

mmexport1505182687299

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欣赏——

新见临张旭《郎官石柱记》

mmexport1505182690099

mmexport1505182692984

mmexport1505182696024

mmexport1505182698806

mmexport1505182701724

mmexport1505182704729

mmexport1505182707523

mmexport1505182710391

mmexport1505182713599

mmexport1505182717445

《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

1984年初版,仅印4150册,小楷墨迹

mmexport1505182721148

mmexport1505182724056

mmexport1505182727446

mmexport1505182733095

mmexport1505182735878

mmexport1505182738761

mmexport1505182741937

mmexport1505182745312

《剽窃者“李时珍”,老成人“汤显祖”》

文 艾俊川

王家葵先生的《李时珍存世唯一书法作品》,运用后世避讳字、印章篆刻错误等铁证,指出所谓“李时珍存世唯一书法作品”系后人伪作,实在是一件快事。因为这幅赝作近年来不止屡见于展厅、登诸报端,还进入学术领域,有的学者信以为真,据此补辑佚诗、考证卒年,实在需要通过一次科学的鉴定来正本清源。

我对这件书法作品,数年来也略有关注,搜集了一点资料,可为王先生大作添加一个注脚。

自2014年以来,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在各大城市连续举办以“明万历”为主题的晚明名人书法艺术大展,《李时珍存世唯一书法作品》提到的“敬华•古代系列展——明万历书画大展”就是较早一次。平心而论,这组展览书家多、质量高,多数展品为真品、精品,荟萃一堂,实属难得,但其中也有一些看不准、靠不住的,如媒体特别喜欢报道的李时珍、徐霞客、汤显祖等几位大名人的作品,就是明显靠不住的几件。

“李时珍隶书诗轴”的书法,已由王家葵先生证明为赝品,实际上这首诗,也并非李时珍所作。在上海展览之后,主办方找到了诗的出处,后来的展览说明改为“李时珍隶书元胡用中诗”。但考察过胡用中诗的来历,更确定它不可能是李时珍的书作。

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若干册《元明书翰》,第三册为唐元、胡用中、文彭三人的隶书。唐元字长孺,号筠轩,歙县人,累任学官,以徽州路学教授致仕,有《筠轩诗文稿》传世。册中唐元的文章就收入《筠轩文稿》卷九,题为《徽国文公生旦致祭序》,说的是元至正壬午(二年,1342)九月,徽州官民于朱熹诞辰之日在紫阳书院举行祭祀,礼毕宴会,“新安唐元赋诗以彰盛集,明日属和继至,克用公且命元为引首,将刻梓以传”。“克用公”为朱克用,时任徽州路总管。紧接下来的胡用中诗作,就是“李时珍”抄写的这首诗,题为《分赋“得”字》,虽然未明署年代,但诗中说“我朝释奠貤新命,当秋祀事崇嘉庆。紫阳文会萃乡贤,开筵感兴分题咏”,与唐元序中所言一致,当即“属和继至”中的一篇。胡用中是参加至正壬午徽州秋祭之人,其余无考。

2

3

 “李时珍隶书”就是临摹了胡用中的这首诗,略去诗题与作者,在后面加上“万历壬辰七月望日”这个露出马脚的日期,将册页小字改成立轴大字,字形笔画却一毫不变。试想, 居住在湖北蕲春乡里的李时珍,见到这个数百年前徽州文人诗册的可能性有多大?见到之后,一笔不苟地放大临摹一位不知名诗人诗作的可能性有多大?临摹的时候删去原题、原作者,甘愿承担剽窃之名的可能性有多大?把本朝年号写错的可能性有多大?各种小概率因素相叠加,这件作品为李时珍所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它只是现代人的一个拙劣赝品。

为什么说是现代人呢?请原谅我卖了个关子——台北故宫收藏的《元明书翰》不易拜观,但它在上世纪就被影印到《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七册中,早已化身千百、人皆可临了。而且这件“李时珍隶书”当年拍卖时,作者后面括弧里是写着一个“款”字的,不知怎么到了收藏家手里,就变成了真迹。

明万历时的文化人,写错“萬暦”年号的,“李时珍”之外,还有“徐霞客”。“明万历书画大展”有一张行草立轴,写着一首诗:“霖雨遍园墅,秋风静阓阛。不留车马迹,独见水云湾。皎皎日月出,峨峨松石间。楼台在霞表,燕雀未能攀。”其后跋云:“舫次武塘,有园曰和南□之,书于问道轩中。时萬歴癸丑五月乙酉。是日有五色瑞云见于南方,并记及之。江阴振之。”下钤“弘祖”“徐霞客”两印。 

4

这张“徐霞客书法”展出后,立即引起徐霞客研究者的重视,他们在《徐霞客研究》第二十九辑进行了专题讨论。一组四篇文章,有认为是真迹的,有存疑的,也有认为是赝品的,其中陈锡良的《徐霞客〈舫次武塘〉诗稿手迹是赝品》一文,从诗的内容格律、书法风格、落款形式、钤印规则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诗、书、印都是造假,因此该手迹完全是伪作”。除诗的内容格律证明力较弱外,其余质疑均十分有力,足成定论,特别是指出写作年代“萬歴癸丑”与别号“霞客”始用之年的矛盾,尤属洞见。按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说:“谨按状:先生名弘祖,字振之,霞客其别号也。石斋师为更号霞逸,而薄海内外,以眉公所号之霞客行。”可见徐弘祖别号“霞客”二字,得之陈继儒眉公。而陈继儒初识徐弘祖,是在天启甲子(四年,1624)五月。陈继儒在此年所作《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中说:“今年王畸海先生携一客见访,墨颧云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客乃弘祖徐君也。”为他起别号必在此后。万历癸丑早于天启甲子十一年,徐弘祖无从使用“徐霞客”之印。

陈锡良的考证已足以证明这张“徐霞客书法”是赝品,但诗跋中“萬暦”被写成“萬歴”,犯了与“李时珍书法”同样的错误,又提供了一个作伪铁证,真可谓“无独有偶”了。显然它的年代不会早过乾隆。而从落款、用印的种种无知看,基本可推断它是某位“当代徐霞客”的手笔,但不知临写了谁的诗作。相信只要原迹尚存,终将水落石出。

徐霞客的书法,云南博物馆藏有一页赠鸡足山僧妙行的诗稿,楷书,与这件赝品书风完全不同,可以对观。

5

“明万历书画大展”大展中,还有一幅明代大名人汤显祖的行草诗轴。诗云:“红尘堆里懒低颜,石路迢迢入乱山。拟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末署“戊辰六月,汤显祖”,下钤“汤显祖印”“若士”二印。

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此戊辰只能是隆庆二年(1568)。此年汤显祖十九岁,正积极备考,准备金榜题名,怎么就写出这样一首尚未出仕便求归隐的诗来?只能说太过少年老成了。

实际上这首诗也并非汤显祖所作,而是元代道士马臻《霞外诗集》卷十《画意》二十二首的第三首,怪不得满纸山林气。这幅被改换了作者的诗作,于1999年由香港佳士得拍卖,后来也进入学术领域。2009年出版的龚重谟《汤显祖研究与辑佚》(海口出版社)将此诗作为汤的佚诗辑出,不过后来龚重谟发现错误,在2014年出版的《汤显祖大传》(北京燕山出版社)中说隆庆二年戊辰汤显祖“用行草书元人马臻诗《红尘堆里懒低颜》言志”,算是做了纠正,然而说年未弱冠的汤显祖立志要隐居修道,不免令人惊诧。从内容与年龄不匹配、不提原作者姓名、书法行笔老辣等迹象看,这幅作品也很不靠谱,不值得如此珍重。

6

——  END  ——

这就是那位最近很火的快递小哥,号靈飛小弟,1984年生,从事 快递行业, 佛教圣地扶风法门人,研习小楷书法三年有余。为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座右铭“百善孝为先”。

2015年夏日有幸结识研习灵飞经多年的西域高人善卷居士,得其指点,于灵飞经临写颇有心得。小楷习作以灵飞经墨迹入手,兼学渤海、滋惠二本。取法魏晋,但又专注唐人写经,遍临诸帖,汲取营养,风格多变而独钟情灵飞经,故自取号“靈飛小弟”。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033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048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059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109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121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131
微信图片_20170912101141

学书法,很多人喜欢写大字,字的大小很重要吗?对初学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建议,即便为了强调用笔和结构,也要适度,即便是入门之后,也别写太多大字。

1

一、古人不写大字

无论楷书行书,其实古人很少写大字,经典作品没几个是大字写成的。最早的甲骨文大概跟红豆差不多大,我这样的近视眼,半米之外都看不清楚。汉代日常的字比甲骨文大不了多少,一般一公分以内。

唐代的字比较大了,估计有三公分左右,最大的有五公分左右了,跟我们的银行卡差不多大。也就是说,古典时期书法中大字的概念,就是五公分见方的字。而我们有时写到十公分。

2

三、经典书法单字多数在2cm-5cm之间

那么我们练习的时候写多大的字?答案是:越小越好。但这个答案显然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当前纸和笔的质量不足以支持我们写小字。我们也就是写得比原作大一倍左右就成,最多大两倍。

如果再放大就不是临摹,而是创作了。既然古典书法一般是二到五厘米见方,那么我们一般把字控制在十公分以内的格子里面。尽量缩小临作与原作的大小差异,因为这涉及到动作的分解和还原。

3

三、常写大字毛病多

之所以不要多写大字,是因为大字运用的主要是肩膀和手臂的肌肉。而我们认为点画的质量主要依靠腕部经筋的弹性生成。长久使用肩臂动作写字,会形成匀速运笔的毛病。腕部弹性所导致的急起、急停动作会慢慢模糊掉。那么久而久之,点画质量会下降。

我们现在展览看到的大多是大字,所以误认为学书法就是写大字,刚上来就要写一平尺见方的字。这是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初学尤其是儿童的肌肉系统尚不稳定,因此无法掌握小字的精细运笔动作。写大字容易见到成效,老师和家长都高兴,至于以后怎么样,很少人在意。

——  END  ——

从小咱们就被老师教育:

你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古人的错别字叫通假字。

what?为什么古人就有写错别字的权利?

1

其实,古人的错别字也不都属于通假字,他们还真有写错/认错的时候。
只是有些时候,我们文化知识更加匮乏,即使他们错了我们也认不出来。

2

/ 位高才浅:不识诗经成笑柄 /

唐玄宗时期大权独握的奸相李林甫文化水平有限。他主管吏部时,吏部选人的评语十分严谨考究,他因此闹了不少笑话。

3

有次李林甫见评语中有「杕杜」二字,他看不懂,问吏部侍郎韦陟:这个杕杜是什么意思?

韦陟碍于权势当面俯首不敢回答,却在背后偷偷笑话他。

其实,「杕杜」是《诗经》中的一篇文章,意思是孤生的赤棠(赤棠为一种梨树)

4 5/宋高宗题在南宋画家马和之《唐风图》上的楷书《杕杜》/

李林甫身为宰相,却连《诗经》也没读全,沦为大家的笑柄,后人因此称他为「杕杜宰相」

/ 错字连篇:弄璋之喜不见喜 /

关于李林甫的无知,还有更可笑的故事。太常少卿姜度是李林甫的妻舅。有次姜度夫人生了个儿子,李林甫也很高兴,手书一幅贺词:

闻有弄獐之喜。

来祝贺的客人看见了,都掩嘴失笑。

微信截图_20170912094905

是不是看得一脸懵逼,却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其实是他把「璋」错称了「獐」。两字同音不同义。

古代把生儿子称为「弄璋之喜」。璋是一种玉器,意在祝愿男孩子长大后有玉一般的品德(一说璋为王侯所执之器,意在祝愿男孩长大后当官)。

6

这句贺词也是出自诗经: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而獐是一种动物,意义完全不同了,想必他的妻舅夫妇收到如此「弄獐」贺词时会被气死吧!后人因此又笑称李林甫为「弄獐宰相」

7

/ 胸无点墨:进士及第不及弟 /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错字趣谈

一介弟横行于乡,怨家骂曰:「兄登黄甲,与汝何干,而豪横若此?」答曰:「尔不见匾额上面写着‘进士第(弟)’么?」

有一个进士的弟弟横行乡里,被人训斥:「你哥哥是进士,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这么嚣张做什么?」这个弟弟说:「你没看我家门口的匾额写的是‘进士弟(第)’吗?」

8

原来这个弟弟没文化,把「宅第」的「第」认成了「兄弟」的「弟」,自认为写入牌匾的进士弟弟也了不起。

/ 一言不合:亲妻科举不敢取 /

晚清名臣李鸿章有个不学无术的亲戚。有一次,这亲戚参加科举考试,一题也不会答,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

9

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取)。」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文字君忍不住感慨,看来人胸无点墨,就连关节都难打点。这一言不合,亲戚都变亲妻了,谁敢取啊!

10

11

一些文学界的大佬总喜欢用形近字来误导别人,文学水平不够的人常常毫无反击之力。

/ 考校学识:鍚荼壸非锡茶壶 /

《清稗类钞》有一则故事:

张之洞督湖广,一日有候补知府某禀见,张命人取纸笔,故意书「鍚荼壸」三字示之:「汝认得此三字否?」某曰:「此锡茶壶也。」张大笑。次日打发此人回原籍,咨文有曰:「着读书五年,再来听鼓(听鼓:指官吏赴衙门值班)。」

12

后人便用「锡茶壶」这个典故讽刺读白字地现象。「鍚荼壸」「锡茶壶」长得十分相似,但意义完全不同。

13

「鍚」是「钖」的繁体字,是一种装饰物,读作yáng ,比「锡」的繁体字「錫」多了一横;而锡是一种金属。

「荼」就是古风歌词界的小网红「荼蘼」的荼啦,音为tú ,它有「苦菜」「白花」等含义;而「茶」比「荼」少了一横,要仔细辨认。

14/ 荼蘼花 /

「壸」有「宫中的道路」「内室」「广」等含义,读作kǔn ,它跟「壶」的差别也是多了一横。这真是多了一横,差了千里啊。

15

/ 拒绝出仕:改名埋头圣贤书 /

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常有人误作「夏丐尊」。他本名铸,字勉旃(zhān)。

16

1912年社会上盛传要普选咨议局议员,埋头做学问的他不愿当选,他故意将名字改作「丏尊」(与表字音近),让选举人容易填错而成为废票。

17

后来普选果然泡汤,但他的名字也就此改了。

「丏」比「丐」多了一竖,很难辨认,读作miǎn,有「遮蔽」「短墙」等含义,就是没有「乞丐」的含义。

/ 谐音讽刺:畜生依人医医人 /

《笑林广记》还有记载:

有送医士出门者,犬适拦门而吠,主人喝之即止。医赞其能解人意。主曰:「虽则畜生,倒也还会依(医)人。」

18

这里是借狗「依顺人」来谐音医生「医治人」。

原来,在古代有很多不学无术的医生,民间遂传出很多关于医生的笑话,而《笑林广记》中得记载尤多。

微信图片_20170912095830

19

/ 怜悯之心:火上鱼变水中鱼 /

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的碑,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

20

怎么回事?难道康师傅写错字了?

其实这里还有个故事,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这是杀生啊!

微信截图_20170912100059

于是题字时便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快活了。

21

/ 为亲者讳:敏字少写一二笔 /

《红楼梦》中提到,林黛玉写「敏」字,每次都少写一二笔,是为了避讳母亲贾敏的名字。

22

古代避讳有三大原则: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就是古人在取名、说话或写字时,遇到尊者(如皇帝)、亲者(如父母)、贤者(如圣人孔子)的名、字、号,都不能直书直呼,只能以别的字代替,或本字增减几笔。

/ 非常门第:文章通天富无头 /

孔府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下面一字上。

23/ 孔府大门楹联 /

难道这是书写者手抖了吗?

其实这不是笑话,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别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还有一说,有高人认为孔家不宜太过富贵,所以把「富」字头顶的点去掉了)

24

/ 委婉规劝:少些风流实在点 /

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了纪念欧阳修而题写的匾额「风流宛在」。但「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

25

据说因为欧阳修在扬州做官期间行为不检点,刘总督希望他能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26/ 欧阳修 /

27

/ 巧思妙想:风月无边是虫二 /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有清乾隆手书之「虫二」(「虫」字上面还有一撇,因无此字,打不出来)

28

这是一个字谜,是把「风月」的繁体字「風月」去掉了外面的偏旁,只留下里面的部分,意为「风月无边」

「边」有「边框」「边际」的意思,「風月无边」即风景美不尽收,这一别字实在妙不可言!

/ 君心难测:想修门你直说啊 /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曹操曾经在花园门上写一个「活」字,工匠不解其意。主簿杨修说:

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29

工匠就把门修整了一下,曹操果然很满意。

但恕文字君直言,杨修你这是在作死啊。

丞相的字谜,那是随便能解的吗?

30

原来错别字里也有这么多门道,这年头没有点文化知识都不好意思写错别字了~

——  END  ——

在我们身边,有些朋友,

他们或懒惰、呆板;

或急躁、偏激;

抑或空虚、苦闷……

他们是你的好友、家人,或是伴侣,

如果你想改变他,怎么办?

可以叫他学习书法。

1、性格更从容
可能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很多人性格都潜伏着浮躁的一面,尤其我们在谈论小孩的时候,会很容易说:“现在的小孩不比以前了,都很急躁”。想让一个浮躁的人静下心来,一来环境要静;二来易入门;三来要容易奏效;四来有感情宣泄,所以,练习书法刚刚好。

mmexport1505181699510

2、气质更文雅

汉字,首先是一种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写汉字就是让我们了解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民族的精神。

3、品格更高贵

书法,是国粹。书法在汉字形成至今,见证了中国人文历史的变迁,那些过往的伟大书法家如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陈继儒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榜样;他们对于学习者的品德、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

mmexport1505181703003

4、学识更丰富

学好书法,必须以丰富的学识为基础,清代书家杨守敬认为,学术除品高以外,“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之气,自然益于行间。”由学书而悟到读书更重要,这是提高我们文化素质的第二收获——学识与素养。

5、更好学更聪明

通过学习书法,能使人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庄、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而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书法很容易免除这些毛病。

6、观察力更强

练习书法,还可以培养观察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各种笔划的不同以及字的结构,比照字帖学习运笔。长此以往,学习者更易领悟、领略书法的美妙之处,思考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于是,此人观察、思考、分析、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

mmexport1505181705668

7、意志更坚定

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不少人刚开始学习书法时,爱丢三落四,心绪浮躁,无法集中注意力,练一会儿就坐不住了,甚至把墨汁弄得满桌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渐渐的沉稳下来,先前的毛病都消失了,才能平心静气的写字

8、更具创新力

书法推崇创新,追求个性。临摹古人的书法,是为了在大脑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好铺垫因而,书法教学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

mmexport1505181708902

9、更懂规则

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我们学书法的时候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美观而又合乎规范这点很重要,比如说考试,优美的书写可以让老师愉悦的批阅,得分更高。再说远点,待人接物,也会更能把握法则、法度和火候。

10、更懂美爱美

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抽象天地万象之形,融入古今圣贤之理,人们学习书法,有净化心灵、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对于书法的美,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高逸幽雅,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渐渐审美水平提高,更懂美,更爱美。

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長单霁翔在上海说了几句话,受到了全国收藏界的普遍欢迎,这是这么多年来文博系统的高级官员第一次表态,可以说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原话的大概意思如下三点:

一,故宫的专家分工很细,搞铜器不一定懂陶瓷,搞陶瓷的不一定懂铜器,部门之间不太来往;

二,故宫专家看到的只是真品,对赝品,仿品不太了解;

三,故宫专家不做生意,所以不懂市场,不了解价格。

这三句虽然很短,但是!它似一颗惊雷,在我国的收藏市场上空炸响了!他的话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因为他讲了真话,解开了全国千千万万个收藏爱好者心中的一个大疙瘩。一个领导能揭自己单位的短,善意地提醒老百姓,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好领导现在确实太少了!所以我们要给单院长点一万个赞!
mmexport1505180970919

故宫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副部级,为我国最大的博物馆,里面珍宝无数,人才济济,与台湾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号称中国三大博物院。有关故宫博物院的一些专家四处鉴定,乱开证书的新闻不绝于耳,全国许多收藏爱好者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买了许多假货,不少几乎全军復灭,多至几个亿,少至几千块。故宫的名声也被这些专家搞坏了!全国不少古玩城,你只要提到故宫专家的名字,老板会毫不客气地赶你走;你到拍卖公司去把手中的藏品送拍,只要你说你的藏品是故宫专家看过的,征集人会说那你去卖给他吧……有些专家已经成为收藏界的笑料!

其实故宫博物院是有优秀专家的,特别是一些现在在职的专家,原则上是不允许为民间收藏做鉴定的。可悲的都是那些已经退了休的专家,像孙学海,周南泉,李辉柄,单国强……这些人的证书到处都是,绝大部分都是把假的写成真的。“国宝帮”的大碗的和全国不少收藏赝品的“大藏家”都有这些人的证书!有人说。这些人是我国收藏界的毒馏,搅屎掍!

mmexport1505180975270

真正的鉴定大师张伯驹

现在不少人已经觉醒了,但已追悔莫急!除故宫专家外,还有李知宴,赵青云,雷从云,丘小君,王育成,华义武这六位,已是收藏界公认的十大伪专家。这十个人中,故宫占了四个。这些“专家”不知道背后伤害了多少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证书,就把人给害了!

孙学海这几天有所收敛,赵青云天天在家开证书,全是五大名窑。丘小君,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全真教”教主,现在天天在央视《寻宝》上忽悠,个个藏品都是价值上千万,几乎全是赝品,危害极大!王育成基本什么都看不懂,玩的是嘴皮子,京腔!人家拿根犀牛角,他说是塑料掍……华义武什么都看,什么都懂,什么证书都开;雷从云就是个弱智,以前是行政干部,不知那天突然当专家了!仔细看看他,眼神都有点怪异,常常抱个大假货,振振有词地说真!

十八大之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在改革,拨乱反正,反腐倡廉。正气上升,邪气日下,民间收藏也应顺应形势,勇猛进之,把这些伪专家清除,不让他们再给我国收藏市场添乱,再继续使老百性受到伤害了!

这些伪专家开了许多证书,有这些人证书的收藏爱好者们,不要再蒙在鼓里,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了!尽快把你的藏品拿给真正的实战型专家看看,去伪存真,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是假的!把藏品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子子孙孙传下去,既花了冤枉钱,又害了下一代……

现附上十位鉴定“砖家”的照片供大家辨认

mmexport1505180978289

丘小君

mmexport1505180981120

单国强

mmexport1505180984115

孙学群

mmexport1505180987446

华义武

mmexport1505180991056

王育成

mmexport1505180993677

周南泉

mmexport1505180996184

赵青云

mmexport1505180999037

李辉柄

mmexport1505181001995

雷从云

mmexport1505181005186

李知宴

恭王府是现今北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结构最为典型的王府院落。它的第一位修建者是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后,宅地入关,赐庆郡王永璘居住,此处升格为王府。传到第三代奕劻,照例降袭贝勒,已没有资格居住在王府,因而另赐宅第,此府于咸丰元年(1850年)改赐恭亲王奕䜣,从此这里被称作恭王府。今天在此欣赏清代建筑艺术的同时,人们很少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座藏宝库。

mmexport1505180671624

恭王府

它的藏宝历史可以追溯到和珅时期,所藏之丰无需赘述。及至恭亲王奕䜣,这座已升格为王府的建筑中,不但日常所用非同一般,主人奕䜣更是一位鉴赏家和收藏家。府邸西路有一处专门存放他藏品的院落,院中正厅名为“锡晋斋”,因内中珍藏西晋陆机《平复帖》而来。西配房名为“尔尔斋”,意为与《平复帖》相比,其内存放的其他碑帖都不过尔尔。东配房存放古董,称“乐古斋”。只可惜如今王府空空荡荡,不仅珍藏不知去向,就连当年的所用之物,家具、摆设等也绝少幸余。它们有多少?是什么?又去了哪里?

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恭王府就同其他众多清代王府一样一天天走向衰落。为展开复辟清廷的活动,承袭王爵的小恭王溥伟,在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几乎卖掉所有恭王府的财产,此后溥伟的二弟溥心畲也将自己所得的府中旧藏古字画陆续卖出,以维持生活。这些活动当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因此时隔百年后很难再了解到这些被卖物品的确切情况,但有关学者还是找到了一些恭王府流散文物的重要线索,透过这些线索,恭王府的文物也露出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mmexport1505180675887

小恭王溥伟

近代以来,《游目帖》的“老家”恭王府一直为艺术界的专家学者所瞩目。恭亲王奕之孙溥心畲是这座宅子的最后一位主人,据他描述恭王府收藏文物中,古代书画作品尤多。

mmexport1505180679362

溥心畲

然而,这些珍贵的书画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都被溥伟或溥心畲零零散散售出。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去向不明。去向为后人知晓且有据可查的,只有少数几件作品:

宋•易元吉《聚猿图》,1927年溥儒将该作品售予日本人,先由阿部房次郎收藏,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mmexport1505180684048

(宋)易元吉《聚猿图》(局部)

明•文征明《园池图册》,1928年时由日本斋藤悦藏收藏,现收藏地不详。

唐•颜真卿《告身帖》,至少在1930年前,此作品便由溥伟以高价典给日本三菱公司,后一直无力赎回。1930年7月,日本书画家中村不折以三万日元从三菱公司买下。该作品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

mmexport1505180687960

(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明•祝允明《临黄庭经卷》《和陶饮酒诗册》,明•仇英《梅花公主图立轴》,清•方琮《设色山水图》,清•李世倬《仿赵千里听泉图立轴》,清•张照《临米天马赋帖》,此六幅作品1931年时都曾藏于山本悌二郎,现收藏地不详。

mmexport1505180691819

(明)祝允明《临黄庭经卷》(局部)

北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1931年时曾藏于山本悌二郎,后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mmexport1505180695699

(宋)赵佶《五色鹦鹉图卷》(局部)

南宋•陈容《九龙图卷》,1917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mmexport1505180699374

(南宋)陈容《九龙图卷》(局部)

宋•无名氏《群牛散牧图》,先由阿部房次郎收藏,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东晋•王羲之《游目帖》,义和团事件时从恭王府流出,辛亥革命后到日本,被广岛县安达万藏收藏,1945年被毁于原子弹轰炸,现仅1925年复制本留下。

mmexport1505180703382

(晋)王羲之《游目帖》

如今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散落世界各地,真令人痛心疾首!愿祖国日益强大,有朝一日寻回这些书画珍品!

mmexport1505180368932

自古,人们就注重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下历代名家所书养生帖,不仅可以知道古人养生的观念,还能欣赏其书法。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夏热帖》

mmexport1505180373209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纵23.8cm,横33cm。草书8行,共32字。《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意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蜜水”表示问候。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

其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遒劲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之一。

▼《肚痛帖

mmexport1505180377053

《肚痛帖》,唐代,张旭书。高41厘米,宽34厘米。此石为北宋嘉由三年(1058年)摹刻。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於术。於术,即白术,产于於潜为道地上品。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县,属丹阳郡,县治即今浙江临安市於潜镇。东汉时改於朁为於潜。《药性字典》载:“白术之产浙江於潜者,号称於术,性尤驯良”。列为中药浙八味之一。

该帖是张旭狂放大胆书风的代表。字如飞瀑奔泻,时而浓墨粗笔,沉稳遒迈,时而细笔如丝,连绵直下,气势连贯,浑若天成。在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断与连、疏与密、开与合、狂与正之间回环往复,虽有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却如此的合谐一致,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天马行空的胸襟与气质,无处不体现作者创作时的艺术冲动和无拘无束。

▼《神仙起居法 

mmexport1505180387612

《神仙起居法》,五代,杨凝式76岁书。纸本,纵27厘米,横21.2厘米。草书8行,共85字。当属其晚年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该帖为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释文: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

其帖看似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却能顾盼生姿,风神跳荡,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米芾也称赞它: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地黄汤帖

mmexport1505180391239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东晋,王献之书。草书,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年)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鸭头丸帖

mmexport1505180394645

《鸭头丸帖》,东晋,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行草书代表作。此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两行15字。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从帖子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诉过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将求教。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既有刚劲之美,又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平复帖

mmexport1505180397752

《平复帖》,西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草隶书,9行86字。《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该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养生论

mmexport1505180401128

《养生论》,宋代,赵构书。赵构是宋高宗皇帝,宋徽宗的第九子。纵25.1厘米,横63.6厘米,真草二体书就,是存世的赵构精品力作之一。《养生论》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由三国诗人嵇康作,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赵构所书《养生论》,完全承传了“二王”一脉的书风,用笔润媚圆和,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结字疏朗秀整,真书工稳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真所谓“禊帖嫡宗”。

▼《食鱼肉帖

mmexport1505180404183

《食鱼肉帖》,唐代,高僧怀素所书。纵29厘米,横51.5厘米,草书,8行56字。存世墨迹为摹本。该帖是怀素传世名作书迹之一。释文: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嬴也。九日怀素藏真白。禅僧的思想那时处于发展演变期,人们对禅僧不守戒律的行为还不太能接受。因此怀素一方面饮酒食肉,一方面又常常感到不便。

其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正如文征明赞:“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认为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

▼《覆盆子帖

mmexport1505180407693

《覆盆子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7.7厘米,横44.8厘米,行书,6行4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苏轼懂医药,深谙覆盆子之药用价值,故着人多为采摘,以作养颐保健之用。

其书上追二王、颜柳、李北海等,对传统钻研颇深,用笔多取侧势,行笔厚重、精到,结体扁平,体势左低右高,形成丰腴跌宕,深厚朴茂的风格。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脚气帖

mmexport1505180411436

《脚气帖》,北宋,蔡襄书。纸本,纵26.9厘米,横21.7厘米,行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脚气帖》是一封信札,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