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山 草书临柳公权《圣慈帖》山西博物院藏

一、美与丑

艺术的审美,常常令大众迷惑不解,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并非一定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与习惯,有时甚至离大众的要求距离甚远。看过19世纪西方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那种细腻、素净的创作手法,让人感觉美不胜收。但有谁会想到, 能创作如此美的雕塑的罗丹,在后来却创作了极“丑”的《巴尔扎克》!如果有人想说这是西方艺术家走极端,那么中国的艺术家又如何呢?我们看看齐白石,这位20世纪美誉度最高的中国画家,画风朴实清新。他能画十分工细的虫鸟,但代表他的画风的是老笔纷披及结构的拙,这从他的人物画中尤其可以明显感觉到;黄宾虹,20世纪最难被人理解的中国画大师,其早中期画风缜密雅静,晚年则“乱头粗服”中写出浑厚华滋,如果让看惯“四王”一路的人们看黄宾虹,他们肯定会说;“怎一个丑字了得”;李可染,经历过中国最革命时期的山水画家,将自己对线条与笔墨的深刻理解融入写生画中,赋予中国画一个全新的境界,其风格沉涩郁勃,也有一副“丑”态……

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漂亮一族。三代金文,古朴自然;两汉隶书,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伟;大唐书风,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书风,也沉着痛快,风规高远。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二王书风的误读和讹传,人们往往把漂亮、甜美视作王书的代名词了。时至当今,一些对传统认识不深而位高名显的书家,则借二王传统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书风粉饰成新时代的代表书风,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对朴实、厚重、肃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将之一律视作“丑”,颇有些书法“革命”的味道。鉴此,我们有必要对艺术审美中“美”与“丑”的概念及内涵有所辨析。

美是什么?它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或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事物。而丑是难看、卑贱、阴暗、虚伪、邪恶等的代名词。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譬如说,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的是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父亲形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这张苍老、粗糙的脸,有谁能说这是美的?确实,“父亲”形象并不美,但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他却反映出含辛茹苦、善良朴实的美感,并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鸣。由是,艺术创作中“美”与“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形式上具有“丑”相的艺术作品,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反之,漂亮、好看的形式,未必就是至美的东西。就书法艺术而言,朴实、原始、奇、古、疏、拙、生、涩、苍、老、辣等审美特征,虽与漂亮、匀称、秀美、巧作、熟练等相对立,但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漂亮、匀称等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审美内涵,亦正因为复杂而深刻,故为一般人所不解。

2赵孟頫缩临兰亭高十三厘米,长三十二厘米,纸本。全帖字小如豆,应属小行楷范围。

二、 中和美的层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它与绘画、戏曲、音乐、文学等同属艺术门类,在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与普遍性。但书法也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就形式而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与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因此比绘画等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通过对线条、结构等的有效表现,传达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使作品达到一种审美高度与深度,这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的目的又是相同的、一致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基于传统哲学,它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社会的深刻理解后的经验总结。作为自然世界的主体,人惟有与客体(自然)的和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艺术美学的理念亦便从此而来。在中国古代哲人与艺术家看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无时无处不存在矛盾,而对立的双方互相激荡,互相转化,和谐共处,由此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在书法艺术形式中,线条的刚柔、浓枯、燥润、粗细、方圆、断连等与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巧拙、奇正等皆表现为对立的矛盾,而这些对立体的统一与和谐,便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美。

矛盾对立因素的统一,古人喻之为“和”。它与多样统一相比,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相反相成、中和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艺术的追求目标及审美准绳。

当代书坛,除一部分人将笔法视作书法艺术的全部审美内容外,人们对笼统意义上的中和美大都有所理解,并将中和视作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极目标。不过,对中和美的高下层次之别,不论是理论家或创作家,却多不作深入探究,这实在是防碍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症结所在。本师章祖安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指出古人将中和美分为“平和”、“偏胜”、“大顺”三个层次,笔者以为对当前书法创作与审美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并为我们建立书法的审美标准指明了方向。

3傅山 草书“破书余古香”诗

三、“丑”—美—“丑”

中和美的大顺之境,即极刚又极柔、大实而虚、虚室生白、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书法美的极致。如果我们把孩儿体视作未经雕琢的天真稚拙,大顺即是在经历大雕大琢后的返朴,两者在外态上貌似相近,其实相距天壤。稚拙与大拙,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审美中所说的“始境”与“尽境”。赵之谦《章安杂说》曾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这天质与神秀便是“始境”与“尽境”。何以稚拙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在于不雕,天然。但我们绝不能把孩儿体等同于艺术作品,尽管我们经历雕琢后必须充分吸收它的稚朴可爱。这一点,不惟书法如是,绘画亦如是。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大师,多有对儿童画的借鉴吸收,但他们的作品绝非儿童画。

就书法而言,怎样区分稚拙(始境)与大拙(尽境),这关系到对书家水平高低的认识。在当今书坛,确实存在一大批崇尚质朴自然但功力欠佳的“眼高手低”者,他们往往成为“笔法”论者的非议对象。这些书家大多没有经历雕琢(求美)的过程,怀着对自然、朴素的理想与追求,创作出虽有一些拙味但笔力羸弱、结构扭曲的作品,使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同“儿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书家,具有一定的书写基本功,但这些基本功尚没有达到一种高度,便走入求朴的阶段。这些书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诸如线条粗率或结构怪诞之类的问题。故返朴之“朴”,绝不是简单、粗疏、怪僻的代名词。只有经历求精求美的过程后的返朴,才能真正具备“古”、“厚”、“拙”、“朴”的大顺之美。

令人遗憾的是,新世纪以来, “古”、“厚”、“拙”、“朴”的审美特征,大多被一些追求“平和”(中和美中的初级阶段)美的书家所唾弃,并被冠之以一个“丑”字。他们视表现古朴拙厚的作品为“丑书”,视追求、创作古朴拙厚的书家为“丑书家”,归根到底,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不够全面、深刻造成的。艺术创作固非让人们追求清一色的风气,客观上因艺术家眼力、观念、能力的不同也不可能趋向一律,但对一位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书家来说,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些自以为已经获取美的学书者,应该多作一些反思与探索,尤其要放下成见去学学你认为并不美却在历史上被许多人肯定、实践并流传的东西,只有真正潜心于艺术,探索相反的审美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与审美到达一种新境域。

四、审美标准:新意格调二合一

2006年,邱振中先生在绍兴兰亭主持首次“兰亭论坛”,主题为“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笔者作为主办方邀请代表,作过一个发言,内容涉及到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至今,我依旧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新意、格调的合二为一。

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有一种文化意识或历史使命感。所谓文化意识,即是把个体的艺术创作置于艺术史中加以观照,以体现个体的历史人文价值。此即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如同于科学界的发明创造一样,只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探索出新东西,结晶出新思想,才能使艺术顺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艺术如只是对古代作品的反复摹仿,其生命力便将不复存在(学书阶段另当别论)。

由是,处在21世纪的中国书法,怎样出新,应成为每一位书法人的第一思考主题。但如同科学发明创造一样,没有建立在对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之上的胡思乱想与胡涂乱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创新主题的思考可谓未曾有过间断。一部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而每一个历史阶段,也都有体现当时思想文化意识的时代风格特征,这些时代风格特征的贯穿,构成一部完整的书法创新史。

如何界定书法艺术的新意?我们可从个体风格的原创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原创度,指个体风格语言建构的独立性程度及与既有历史和时代风格的差异度。原创度不能割裂作为本艺术赖以建立与存在的客观规定性。譬如说,书写性是书法艺术在行为方式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规定性”,离开书写,便不能称为书法。美术字、画字、拼贴剪切等造就的文字形式均不能视为书法,这类方式自然不能被认为“原创”。深度指个体风格的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在某个层面,原创度与深度相关联,原创度的大小与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相一致。但深度必须体现个体风格切入历史的深刻性及个体语言的独特性。有些书家风格似乎很强,但与书法的历史不相关联,成为一种无谓的创新;反之,若过于纠缠书法技法层面,自然很难建立个体风格审美语言的价值体系,这类书法便难有新意可言。

我们言说的格调既包含在原创性的深度里面,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一件作品格调高低,取决于作者对美的认知程度及体验程度。我们在前面所涉的中和美的层次可视作为书法作品格调高低的依据。许多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其实可能只是中和美的初级层次(平和),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总属于少数人的原因所在。

有一点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对历史遗存的经典认定,随着对书法艺术理解的深入将有所发展。在唐宋元明时代,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很少见到三代金文、两汉刻石等早先的书法)及封建体制(帝王为巩固既得政权大多宣扬以“法”为本的审美制度)的作用,那些规正、平和的书法作品也就被历史认定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而对人们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审美方法与价值判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文(作品)而轻理(书理)的事实使书法美学至今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至美学的经典传统常常被曲解。商代的古朴、两汉的沉厚、魏晋的萧散及南北朝的奇崛到后来被变异为平正、规范、守制,甚至走向“馆阁体”的绝地。清代碑学的崛起可谓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美学的回归,尽管创作上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客观存在,但对大、深、厚、古的追求表明人们正沿着纵深的美学道路行进,这是一个良好的历史现象。近现代书家秉承传统美学精神,在碑学、碑帖融合诸方面极尽探索,为书法史谱下了一曲华章。

以中和美的传统精神为指归,以创新精神为指引,沉潜奋发,励志图强,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妙、玄深理解透彻,发扬光大,惟其如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才真正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  END  ——

线条的力量体现着书法的生命本质,是书法欣赏的基础。

力量美的体现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方硬的力量,
二是饱满的力量,
三是弹性的力量,
四是摩擦的力量。

一、方硬

方硬是判断字有无骨力的重要标准。

古人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强调字要具有骨力、有硬度。字若无骨,风采全无。

魏晋时代最讲求风骨,看图:

1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字最大特点是什么?

是硬。

临摹王的字,柔美的地方容易写像,有硬度的地方,如转折、起笔收笔,最难模仿。

放大观察兰亭序,我们发现兰亭序的字在结构上是很硬朗的,与王羲之其他墨迹的风格一致,只是线条要比以往略细。

2

王羲之丧乱贴“先”

丧乱帖是一件以骨力见长的名帖,这件作品转折处和行笔都极为硬朗、爽劲,是王羲之存帖中最有硬度的法帖。

3

封君夫人长孙墓志

魏碑体现出的硬度,表现在转折和线条的刀刻效果,即所谓的金石味,刀凿斧刻,加上岁月的风化,极大丰富了书法的形式美和力量美。

二、饱满

饱满是一种张力的体现,是力量浑厚、充盈的效果。

在书法中,饱满多是体现一种拙厚的味道。

4

颜真卿祭侄稿

5

王宠小楷

小楷也可以写的浑厚饱满,关键是掌握力量的表现形式。

三、弹性

弹性体现的是一种韧劲,如同拉弯的弓,充满势能。

6

褚遂良阴符经

7

赵佶瘦金体楷书

在弹性力量的线条中,往往要伴随着一定的速度,快速是增加是力量的重要手段。

褚遂良、赵佶都是使用弹性增加线条力度的高手。

四、摩擦

摩擦是一种阻力,在书法里常常以飞白、枯涩的线条展现。

8

颜真卿祭侄稿

摩擦要保持中锋,才能有浑厚的效果,侧锋、一味颤抖产生的飞白,多是俗书。

9

米芾虹县诗

——  END  ——

替人撰文、写字、作画而领受酬金,严格说起来是从大秦开始。《史记》中载: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呂氏春秋》,书成后悬于城门前,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奖予千金。这种以重金悬赏请人做文字批评的方式,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约稿。

1

到了汉朝,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幽居在长门宮,孤独愁闷,终日以泪洗面。某天她听说成都人司马相如写得一手文章,就奉以黃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聊作消愁解闷之辞。而古人都比较矫情,给报酬也不明着说,只是很客气地称“为相如、文君取酒”。其实司马相如这人有糖尿病,酒也无法恣意地喝,况且他老婆就是开酒吧的,即使夫妻俩的经济独立,他要个VIP卡以成本价消费酒水也肯定没问题。

百斤黃金大概已足以让他喝一辈子的酒。

2

唐朝的时候,民殷国富,文化优越,人们的脑子都很活络,也很会做生意。

例如有笔记野史载,唐肃宗年间,在唐玄宗勒死杨太真的马嵬坡,有个路边鸡毛小店的老板娘在一株梨树下拾到了一只不知谁遗留下来的锦袜。通过南来北往的过客绘声绘色地广播,这只神秘而香艳的锦袜很快就名声在外,不少人慕名前来,出一百钱赏玩一次。老板娘很快就由此而奔了小康。

之所以举这个完全无关的例子,是想从侧面说明历史上最为富强的唐朝,商业活动是多么的活跃。偏僻的咸阳之西如此,繁华的东都西都两京,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代京城大书法家李邕就是个非常善于进行价值交换的人,除了书法好之外,他还擅长撰写碑文,朝中的名门世族和各地的寺观,都争着以优厚的报酬请他撰写碑文。以至于当时的人都一致认为,自古以来卖文获利者,没有谁比得了李邕。

3图/李邕碑刻书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李邕死后,韩愈也是不遑多让,刘禹锡说他:“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可见韩愈的稿费标准是非常高的。

韩愈有个叫刘义的朋友,有次眼红韩愈写书法碑文赚钱,拿了韩愈的数斤金子走,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谀颂死人得来的,不如送给刘某喝酒。”对此韩愈只能是干笑两声,强作大方赠送之,没有一点办法。

4图/裴度碑刻书法

后来,曾为宰相的东都留守裴度重修福先寺,让手下皇甫湜撰写碑文,写完后重赏了他。可皇甫湜却不依不饶:“碑文有三千字,赏赐与字数折算起来,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何以对我如此刻薄?不行,最起码得给我每个字三匹丝绢。”裴度大笑,不就是钱吗,别的没有,我穷得就只剩下钱了。于是以九千匹丝绢作为文酬,赏给了皇甫湜。

5图/柳公权《玄秘塔碑》

与此同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在积极地开拓着自己的业务,并逐渐做大做强,最终成为了最大的书法作品供应商,拥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

譬如朝中有大臣死了,碑文如果不是柳公权写的,外人就会认为是这家的子孙不孝,舍不得花钱;凡有外番小国的使臣前来长安进贡,都会另携带有不少托买柳书的钱,要不然就会有被人说没文化的危险。

事情一旦发展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很难就此做出客观的评价来。那时候也没有税务机构和财产申报制度,谁也无法知晓柳公权究竟赚了多少钱。

——  END  ——

1

陆俨少

1909-1993年

陆俨少,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师从冯超然学画,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擅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

陆俨少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抗日战争期间,陆俨少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陆俨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他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

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其绘画个性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画贵乎写:

画在技法上的提高,除了生活、读书、写字等等,此处要做到四个‘多’,即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画得多。

看不到好的作品,也听不到人家的评论,是很难提高的。一件东西的好和坏,是从比较而来,看不到好的,怎能知道好的标准,那么把次的东西也当作挺好的了。所以必须看到好的,最最好的。看的标准越高,设想也越高,在自己手里也就跟着提高。

3

看到好画,不知道好在哪里,看到坏画,也不知道坏在哪里,这样也限制了识别能力,所以一定要听人评论,然后再去看画,看了再想,领会他的意思,默记在心,习而久之,眼界也就高了。

眼高手低是普通的现象,世上决没有眼低手高的。所谓‘眼低’,就是脑子里的思想低,识见低。手是听脑指挥的,低的脑子,哪里会有高的手来呢?把眼和手接近起来,不要距离太远,这样必须多画。训练手和腕,把在下生活时所得的素材,以及古今画家中间的成功作品,其所表现的技法,接过来溶化到自己的手中,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如果一头只埋在画里,没有其他学问的互相促进,到一定程度,再提高是很难的。我们不能求速效。

4

学画在初学阶段,兼学写字,并读些书,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到一定的阶段,便见分晓,就觉得读书写字,有些功夫,对提高有很大的好处。不仅在读书的时候要想到画,写字的时候要想到画,而且在平常生活的接触中,也要时刻想到画,不能一张纸摊开来才想到画。

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工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年纪轻,扎扎实实做些基本的功夫,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

有的人下笔就是脏,有的人下笔就是这种“干净”,一时很难更改,这也可能有关每个人的笔性。多读书,多写字,脏者求其收,“干净”求者其放,使笔墨精炼,飞动变化,洗刷恶浊,招来清灵,时时存想,习而久之,是可以更改克服的。

学画起手最好有人指点、示范。而入手之后,老师的法则,将影响终身。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终不能完全摆脱。所以启蒙老师很是重要。

作画得名师亲授,看其下笔顺序,怎样执笔,怎样审势,怎样用笔、用墨、用水、用色,怎样收拾,层层加染,以至完成。尤其作画中间,片言只语,点出关键,启发甚多,铭记在心,归后细细琢磨,回忆全过程,进益自多。

6

有了名师,如非上智,每每为名师所圈住。老师成就愈大,被圈住的力量也愈大,也愈难跳出。终身是老师的面目,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反不如无名师指授。自己摸索,四面八方,吸收营养,少框框限制,容易自己出新。

为学当“转益多师是我师”,集众家之长,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画如此,写字也同样情形。写字切忌熟面孔,要有独特的风貌。使览者有新鲜感觉。而临摹诸家,也要选择字体点画、风神面貌与我个性相近者。重点要看贴,熟读其中结体变异、点画起倒的不同寻常处,心摹手追,默记在心,然后加以化,化为自己的面目。学杨凝式,也应该学他的精神,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不欲亦步亦趋,完全像他。

7

笔性不好,就应该做转化工作,把不好的笔性转化到好的笔性上来。转化的方法,首先培养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正派的人。

学画不能安于小成,要有雄心壮志,就是说,对自己要有高标准的要求。应该敢于和历史上最好的画家来比,所谓“和古人血战”,有高的设想,高的意境,高的创作技巧,锲而不舍,把全部精神扑上去。树立殉道精神,不慕名利,不为外物所动,加以其他的阅历,而后有成。

要有高的识见,这样心中才有高的标准,可以识别好坏,在学习中择善而从,不致犹豫彷徨,无所适从。看到好画,以此为标准,来评量其他的画,就可以看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加上临摹的功夫,看名画的功夫,看真山水的功夫,想的功夫,听听行家的议论,日积月累,一步一步向上,天下只有走了冤枉路而达不到目的地,决无便宜可讨,近路可走。

8

学习山水画,不一定要画素描,但一定要写字。写字可训练笔墨的运用,所谓基本功,一半指这一点。

学生不像老师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太差,学生不想学他,二是学生智过于师,老师不能框住他。如果老师平平,学生也无突出才能,那么很容易像。

学画的提高,还必须借重其他学问,扶挟而上。通常称“诗、书、画”,这三者是互相最接近的姐妹艺术。如果只学画而不接触诗与书,也一定会妨碍以后的提高。古人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大自然外,又须读一些古典文学书,增加历史、地理知识。读了书,不仅题画避免常写空款,题上几句,可以通顺一些,不闹笑话。主要是研习了诗古文词,可以开拓胸襟,培养意境,改变气质。如果能够自己赋诗作文,当然最好,否则也必须能够欣赏,撷取其中营养,不是这样,会感到营养缺乏,发育不良。

9

必须练习书法。写好了字,不仅题画时书画兼佳,相得益彰。而写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肌肉训练。笔的运用,要靠平时不断训练,才能力到笔尖,运转自如。而且多看好的法书,默识冥会,常在心目中,习而久之,也能影响及画,改变气息,增加韵致。我以前的学习经验,如果功夫十分的话,四分读书,三分写字,画画也不过三分。如果时时存想,心中常有个[画]字,三分画画也不害逐步提高,有所成就。所以我反对初学的人,从朝到晚,整天作画,而不及其他,用力虽勤,收效不大。

画贵乎写,贵在写物,利用特技,一时偶得,而与作者之情感无与焉,如是而侈言抽象,则非我之所谓抽象也。

点画之间,至于随意转折,有意无意,剥剥落落,如虫蚀木,偶尔成文,此笔墨之极致,而抽象寓其中矣。如借重外物,为拓印洗擦之术,与己之感情无与焉,曷足贵乎。

10

作为大家者,一定要心地坦荡,如果心地狭窄,拘攀局促,一定不会有以上所说的境界,看好山水,看好书画,读好文章,好诗词,听音乐戏剧演唱,凡是第一流者都有这种感受,习之既久,自然可以培养情操,心与之俱化了。

学画与读书关系,就是一方面能够变化人的气质,潜移默化,使有高尚的情操,心口如一,不为欺诈之事,也无害人之心,这样人品高了,也带动画品的提高。

在读书中,知道一些历史地理、鸟兽鱼虫等知识,对于画也有直接的帮助,而尤其重要的是,当翻开一篇好文章或一首诗出声或不出声的涵泳咀嚼欣赏其声词之韵味,文采绚丽之极致,进而推论它的结构虚实,粗细繁简,从而激发情感创造意境,把书本上的感受转移到画面上去,那么这种第一流的智识情操,经过吸收融化,自然形成一个特殊画面。

笔性好坏,有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先天来自禀赋 ,先天不足,有赖后天补救 。补救之道,主要在于立人品,加之读书写字。读书以变化气质,写字以改正点画,以达到用笔的灵变。这样可以避免匠气。但此非一朝一夕之事,其间没有捷径可走。

——   END   ——

爱书法的人,值得深交,
他/她奔走于笔墨世界,
他很儒雅,很宁静。
他会告诉你,情亦如浓墨,意应淡如水。

1

爱书法的人,是这个世界上难得耐寂寞于繁华,
持淡然于浮世之人,
和他在一起,你会在如此浮躁世间,
感受到难得的宁静。

你的书法朋友爱学习,值得深交。
他下学上达,上善若水;
他博学多才,善诗词文赋。
和他在一起的生活里,
你会感受到学习与进步的快乐。

2

你的书法朋友有恒心,值得深交。
他出入四书五经,聚“锋”会神,
他求学于临读,坚韧不拔,艰苦卓绝。
给你进步的鼓舞与力量。

你的书法朋友很善良,值得你交往。
他很仔细,他懂你理解你,珍惜你;
他很认真很用心,他会关心你,照顾你。

3

你的书法朋友爱国,一承千年国粹,
你的书法朋友讲信义,崇尚正能量。
和他在一起,沐浴阳光,熏陶正义。

你的书法朋友具翰墨的灵气,
得中和性情,
他温雅得体,宽容大方,
和他在一起很舒服,很温暖。

4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男性朋友,
你将被一位游走翰墨世界中、
极具涵养与文化气息的文质男人所熏陶。

5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女性朋友,
你会更加发现,
这个世界上还余存着令人惊艳称赞的古典美,
她的非凡气韵与美丽,由内而外。

6

寻一位爱书法的人做朋友吧!
或许就在你的身边。

——  END  ——

希拉克这样说:“中国文化的高峰之所以能形成世界文化的高峰,形成世界文化引人注目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书法、彩陶、青铜器、诗词、绘画的艺术,以及这些艺术折射出的境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高度。”学书法可以培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并增强定力。在临习创作书法的过程中,能不断的提高艺术欣赏力和审美想象能力。

学书法还能陶冶性情,促进审美情趣的高尚化。练习书法可以排除各种杂念,凝神静气养性怡情,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而且能促使审美趣味的高尚化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IMG_4963

一生为书,满纸云烟,女人的名字可以叫书法。女性的字写的如何,是她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达。在我国传统的书法理论中,习惯把写字与做人,完美地结合起来。

有修养的女性不是上苍的恩赐,而是后天努力学习不断自省的结果。而书法恰恰是涵养女性修养的最佳方式,因为这一切都可以在极其放松随性的状态下,又极其优雅的恒持浸润熏习的状态中进行着。至而赋予女人一种神韵,一种魅力,一种气质、一种品位、一种灵性,修养出一种超然的智慧,使她在世事流动的喧嚣中,洗练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宁”与“静”,无所谓荣辱而平和内敛,从容娴雅,嫣然面对淡淡天际,与山水消长,随时随处散发着温润和煦的人性光辉。

IMG_4965

书法是一个不断反复临摹创作的交替过程,自然要接触到古文诗词、名家论述、书法家的历史背景、经历人品等等,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随风潜入夜”般的被熏习着。

此外,对书法史、古诗词、金石、经易以及儒、释、道等也无可避免由涉略到深入。书法真的是女性综合修养的一个突破点,只有在这个起点上,才能真正吸纳中华文化之艺术精髓神韵,从而获得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及广博的艺术修养,才能达到“博学之余暇,游手于斯”。

IMG_4966

当对法帖有一定的临习研究后,竟惊奇地享受了把汉字变成书法这个很神圣的被称之为“书道”的过程。天道,人道,书道,道道皆自然运行的轨迹。从人格到书格,然后从书格再回归人格,从技到道,从道到技,道而技,技而道,如此反复升华形成了书法史发展的过程。由最初古人从天地自然间获得感悟启示而造字时对哲学理解的浑然一体,至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则用法而意出,宋人却用意而古法俱在。至此,古人在书法的造诣上已达到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的自在境界。

IMG_4967

书法还能在渗透于笔墨挥洒的过程中,尽意传达女性富有生命情调的意象之美,这个跟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绘画。其在用笔、结字、章法里无不充满着辩证关系。凡运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运用起来可以变幻无穷。每个字犹似一个家庭,都有尊卑主次,有方圆收放,笔画之间有进退和礼让;篇章和结构,犹如一个国家,充满了相互关系和秩序,有的跌宕起伏,有的如排兵布阵,有的如大小珠联。笔法,字法,章法的辩证关系,最终都统一于一个“和”字。

IMG_4968

古人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所以“计白当黑”在书法布局中极为重要,它源于老庄哲学。无论在书法的创作或欣赏中须重视墨色所形成的线条,但也不可忽略空白处。书中线条的质感很重要,或飞舞、或圆润、或方正,都会给人以美感,此叫有笔墨处,古人书论在布局上提过:“有字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所以这个“无处”也很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传神韵”处。人们在欣赏黑字同时欣赏空白,所以黑和白需统筹考虑,使二者既和谐又要有对比变化。书体要有疏可跑马而不觉得其空,密不透风而不觉其塞,书法中的空白给人以神秘飘渺的美的意境,其意味是深长的。

一位哲人曾说:“塑造民族从女性开始。”在书法的熏陶下很多女书家被美育出非凡的修养,在中国数千年书法史上不仅有过王右军的老师卫夫人,还有过唐代的吴彩鸾、元代的管道升、明代的邢慈静和蔡玉卿等女书家,除此之外还有能诗善书的才女蔡文姬,有雄才大略的女皇武则天以及王羲之之妻郗夫人,王凝之妻谢道韫,郗音之妻傅夫人,王洽之妻荀夫人,王珉之妻汪夫人,庾亮之妻荀夫人,王献之保姆李意如等等,她们都留下了精美的诗文墨迹。

IMG_4969

书法艺术是适合表现女性特性和内涵的。她们有别于男性的艺术感受和心理活动,更利于创造端稳、秀丽、规矩的书法。

女性的特性决定了她们在书法“尚法”特征方面具有优势,作品干净漂亮、沉静端稳、细腻柔美,尤其在古典诗词和综合修养上多加磨练,以认识世界本源之最高观念,从宏观到微观、从具象到抽象、丛客观到主观、从生理到心理,天地、万物、心灵、艺术,将为万物之源生命之本——“炁”,贯穿于心,以女性独有的生命感悟在感受生命体悟自然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切入,以及对笔墨的独特理解表现,写出女性的生命意识,体现女性的自我价值。

阎立本(601年~673年), 隋唐大画家,官至宰相,雍州万年人,北周武帝宇文邕外孙。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

明明是大画家,但是小楷写得那叫一个漂亮。比如此作《转轮圣王经》,是写经之典范,捺笔重墨、粗细相间、用笔潇洒、结体宽绰。阎为隋唐大画家,能写如此小楷令人感叹。

IMG_4970

IMG_4971

IMG_4972

IMG_4973

IMG_4974

IMG_4975

IMG_4976

IMG_4977

IMG_4978

IMG_4979

IMG_4980

IMG_4981

IMG_4982

IMG_4983

IMG_4984

IMG_4985

IMG_4986

IMG_4987

IMG_4988

IMG_4989

IMG_4990

IMG_4991

IMG_4992

一、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二、忌由快速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均等;宜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IMG_4993

三、忌按笔过重,提笔发飘;宜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按着笔时也轻提。

四、忌用笔失控,送笔不及,力量不到;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还要结实,既有铁划银钩的粗笔,又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IMG_4994

五、忌单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处主笔,互争则败;宜讲究穿插避让,以自然的书写感把笔控锋。

六、忌书眼过多,随处是眼等于无眼;但也要考虑,中间一行是作品的重点。一幅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此亦名“书眼”,大小字变化相间,轻重字参差错落,才能“放逸生奇”。

IMG_4995

七、忌一字一蘸墨,笔均墨匀;重新起笔宜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特别要交代清楚。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无墨时也能看出字中有笔,最忌团状的模糊一片,使用涨墨犹须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无书卷气。

八、忌笔速过快,也忌笔速过慢;快则失势,慢则僵板,宜墨干时速度略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IMG_4996

九、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间架稳固,楷书要用行法写,生动不滞。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都要交代清楚,点画与牵丝严格分开,不使笔势有背自然。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出师表》,

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重视,

历代书家也多以此为内容进行创作。

下面这件《出师表》墨迹,

传为唐代李邕所作行书。

此帖书于绢本之上,

经后人割裂装裱成册,

曾为清廷内府收藏,

录入《石渠宝笈》之中。

由于后半部分残缺,

作者不可考。

但细观此作用笔、结体,

与李邕《法华寺》、《李思训》等碑极为近似,

落笔铿锵有力、结字庄峻有法,

古人以为若非李邕所书,

当为学李北海书之善者为之。

IMG_4997

IMG_4998

IMG_4999

IMG_5001

IMG_5002

IMG_5003

IMG_5004

IMG_5005

IMG_5006

IMG_5007

IMG_5008

IMG_5009

IMG_5010

IMG_5011

IMG_5012

IMG_5013

IMG_5014

IMG_5015

明清之际的著名书家傅山,以其书画闻名于世。其书法以狂草为最,连绵绞转、恣肆纵横,让人感受到其澎湃汹涌的艺术激情。

然而当傅山写小楷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点画劲健、淳厚古雅。傅山谈到写小楷时曾说过:“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写《黄庭》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香象:佛教故事中一种大力的象),竭诚运腕,肩臂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下面这件傅山小楷《心经》,无疑是其小楷的代表之作,点画扎实沉稳,结体穿插篆隶之法,静穆中透露出一丝灵动,于二王小楷一路之外另辟天地。

IMG_5016

IMG_5017

IMG_5018

IMG_5019

IMG_5020

IMG_5021

IMG_5022

IMG_5023

IMG_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