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的三大主题——人物、山水、花鸟中,山水画所占的比例是最重的。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中的“山水”二字绝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着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山是实、水是虚,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
不过,山水画在诞生之初,并没有被赋予这样深层的意义。最初的山水画只是人物的背景。最典型的就是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人物为主的作品,山山水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或作为场景的转换而出现,而且在这幅画中,山水画比例并不是很协调,可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但此时,画家画画主要还是为了表现客观的自然,通过高超的技艺描绘景物的真实存在。转折发生在元代,画家们画山水不再是为了客观地去表现自然、再现自然,而是逐渐转化为主观地表现自己的心境。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用了四年,这四年间他画画停停,时断时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幅画记录了他的困惑与迷惘,他精神世界的起起落落。在四年时间里,他悟出一点,就加一点上去,他画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画出了心态的变化以及对艺术的感悟。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澄怀味象,剔除杂念与焦躁
在生活节奏飞快、时间被不断碎片化的今天,要想透过画中的山山水水体味作者的心境,品出其中的真意,前提是要静得下心来。不妨借鉴一些古人赏画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宗炳所写的《画山水序》,堪称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
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澄怀味象”即要洗涤心中的尘埃,剔除杂念与焦躁,只有澄澈的心境才能体味到自然的“象”,感受到画中自然的新鲜与活泼的生机。
“应会感神”——欣赏山水画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交流、呼应的过程。对于艺术家来说,与自然的对话是永恒的课题,在信息的互通中,当有灵感降临时,艺术作品就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神之所畅”——意思是人在自然中或在欣赏山水时会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愉悦和满足。
看不懂笔墨,因为你不懂毛笔
静下心,只是欣赏山水画的前提,要真正入门,还得掌握些门道。
欣赏中国山水画,欣赏的其实是程式演绎中的笔墨美。正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谈论笔墨与自然山水时所说:“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艺术的高妙往往与工具材料有密切关系,要看懂笔墨美,先得了解笔墨的工具——毛笔,了解了毛笔的运用奥妙,有助于感知中国画的精妙所在。
“为什么今天大多数人会觉得看不懂中国画了,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不用毛笔,连硬笔都不用了,我们用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击和滑动的方式来接受、传递信息,对毛笔的疏远自然造成无法感受笔墨的精妙,也就对中国画的欣赏产生了隔阂。”邵仄炯说。中国的毛笔与西方的油画笔有诸多不同,毛笔是圆锥形的,有笔尖、笔腹、笔根,而油画笔有点类似扁平的刷子,这就在技术上决定了这两种艺术所运用的技法是截然不同的。
黄公望的皴法
笔墨在纸绢上会留下不同的痕迹,如点、线、面,这些笔墨痕迹还有不同的变化:粗细、大小、长短、浓淡、干湿等等。一幅好的作品其实就是将不同的笔墨形态合理、优良地进行组配,产生有美感的作品。
中国画的程式好比画家的“手眼身法步”
中国山水画的程式主要包括石的皴法、树法、云水法、章法等。
以皴法为例,皴法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五代画家董源擅长以披麻皴表现南方较松软的土石,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潇湘图》。李唐、马远的大小斧劈皴则擅长表现山石块面的分明与石质的坚硬。
对于这些程式的来源、运用和变化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山水画。“山水画在中国画三大科人物、山水、花鸟中,所占的比例最重,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形式风格也最为丰富和庞杂,了解了山水画的欣赏方法、掌握了基本技法,对学习、鉴赏中国画的其他门类甚至中国其他艺术形式都会有很大的益处。”邵仄炯说。
在中国画艺术中,山水画向以抒写胸襟、情怀见长,因此自古便有“写我胸中丘壑”之说,这是因为山水画的水墨表现特性与点、线、面技法都和画家的性情、修养相联系,故山水画又必然是画家心灵的写照与精神的折射。品读张宇的山水画给人最初的感觉就是如此。
张宇为人谦诚,“讷言敏行”, 他对人对事总是谦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为人含蓄,从不锋芒毕露,尽心尽力,矻矻终日于艺事。始终在内心深处保持着自我平衡,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在他的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清逸、平淡、天真的本性。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艺术的执着和独到见解。他的作品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文人画的修养、功力和书卷气,而且不失现代感。娴熟的笔墨技巧,使他的作品潇洒自如,“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张宇山水画的一大特点是对画面意境美的追求。通过“意境美”的创造,把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充分地展示在山水艺术之中。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自己的生命感悟代山川立言。张宇是通过情与景的交融在向人们展现 “游心之所在”。这就是他的作品中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所深藏的“灵境”。读他的画总会被他精深的笔墨所描绘的“物象”所激动,在审美经验中产生美的意境。难怪有人说:“艺术的境界,可以使心灵和宇宙净化”。
历代山水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资取法的范本,我们在学习中潜心临习与研究,通过对山水画的树、石、云、水,章法布局等分解技法以及对笔墨语言认知的训练,“外师造化”将传统笔墨在自然景象写生中的观察转换,以达到能够独立创作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导师介绍
张宇,江苏省邳州市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首师大山水画课题班画家,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北京国博画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大型书画展览,并接受多家媒体的专访与报道。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荣宝斋画廊美术馆等全国各地艺术机构举办展览并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书画作品散见于各种美术类报刊,出版《张宇山水画作品集》、《识小斋小识》、《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系列—张宇》等个人画册文集多种。
江苏省“美在新江苏”采风创作成果展;
“和谐燕赵、红色太行”全国山水画作品展;
建国60周年江苏省美术书法作品展;
山水家园—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江苏省美术书法作品展
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中国画展
江苏省第二届农民画展
江苏省第六届美术书法展
中国职业画家协会首届作品展
“溪山清远”中国山水画名家全国巡回展;
“兰亭逸韵,山水雅怀”书画联展
“龙脉传承,山水清音”第一届全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
导师作品
★
★
★
★
★
课程大纲
1、山水画的传统沿革浅说(图片+解说+临摹示范)
2、山水画的理法探究与审美浅析(图片,笔墨语言认知+笔墨关系和笔墨结构)
1、树木基本画法
2、山石基本画法
3、云水点景基本画法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