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墨、纸(绢)为介质,书写出属于东方韵味的视觉世界。画家王飞涯的中国画作品就是以表现自然景象为主,如山林湖水、溪边的芦苇、池中的荷花……这些平凡却又美丽的景物构成他笔下的世界,他在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开始了自我认知和内心探索之路。

微信截图_20171018112501

||
||
||

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10

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联展获优秀作品奖
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2015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院举办《万壑家园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10月长沙举办《智绘画堂-王飞涯师生作品展》
2015年12月江西举办《持源-王飞涯中国画回乡展》并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12

13

王飞涯的画笔致放逸,气势豪放,他结合自身的一些对西方油画艺术的经验,融合在自己的中国画作品中。他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去建立自己的绘画语言,用一种质朴谦和的心态让笔墨回归到自我本真之中,让人不觉地沉浸在他画中的世界。

8

他在创作题材方面从不需要刻意,笔墨随心,只尊崇传统及自然理法的道。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题材,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山水都在其中。在技法上,既能工笔,也能写意。不拘一格,洒脱自如。

7

他喜欢南方山村,他的作品经常表现水汽盈润与山林灵秀的江南意味。

14

如同他喜欢音乐,古琴、二胡、笛子都是他平日里爱听的,画画时听音乐能让他更安静,画中也能吸收到音乐的节奏感。

他的作品生动、精彩、耐看,他笔下的一树一石,都是他心境的写照。

5

王飞涯画中的世界就是他对自然的认识,清清浅浅的淡墨数笔胜过笔墨万千。他把心里的这种既超然物外,又平淡率真的意境融入在画中,让观者的情感久久的停留其中。他将自我隐现在他的笔墨之中,画中可传达其内在精神,淡泊、闲静,这是他艺术人格所体现出来的心襟气象。

18

谈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的——没骨花鸟画。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画法独特,直接将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有没骨点彩,叠染,接染等。“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它也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艺术奇葩,自宋代徐崇嗣以来,恽寿平、居廉、居巢、任伯年、张其翼等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为更好的发扬没骨花鸟画艺术,墨池学院特邀特 王飞涯老师,重点解析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六节课程中学习没骨花鸟的基础画法,通过介绍鸟、树干、经典作品的分析,使学员掌握没骨花鸟画的传统技法,达到自由创作的目的。

微信截图_20171018114150

第一节 没骨花鸟画基础讲解
2017年10月23日 19:00
没骨画花鸟概述
中国画的笔墨基础
恽寿平花鸟画解读

第二节 花卉基本画法步骤
2017年10月30日 19:00
桃花的画法
牡丹花的画法
荷花的画法
菊的画法

第三节 鸟的基本画法步骤
2017年11月06日 19:00
鸟的基本结构
鸟的画法示范
鸟爪子的画法

第四节 枝干树叶杂草的画法步骤
2017年11月13日 19:00
桃枝叶的用笔方法
竹枝竹叶出枝用笔方法
牡丹叶子的画法
荷叶的画法
杂草的画法

第五节 方严作品临习(一)
2017年11月20日 19:00
通过经典作品的临摹示范讲解
学习没骨花鸟的构图和基本技法
学习螳螂的画法

第六节 方严作品临习(二)
2017年11月27日 19:00
通过临习
学习花卉枝叶的组合
合理的构图关系
学习蝴蝶的画法

详情见海报上

王飞涯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1

说起艺术家皇帝
论诗词有南唐后主李煜
论书画有北宋徽宗赵佶
不过这两位都是跑偏型儿的
虽有艺术才华
却荒废了主业

2

历史上还有一位艺术家皇帝
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道儿”上
不仅有“仁宣之治”的政治成就
其书画水平同样出类拔萃
甚至比后世的乾隆也要技高一筹
这位皇帝就是——
明宣宗朱瞻基

3《明宣宗坐像》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成祖长孙,明代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庙号宣宗。宣宗爱好翰墨,工于绘事,不但热衷书画创作,更是引领了一代艺术风潮。

论才华,堪与宋徽宗并提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是著名的书画皇帝,他不但自己能书会画,而且大力发展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

4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与宋徽宗相比,明宣宗朱瞻基并不逊色。正如明《列朝诗集小传》所载:“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指宋徽宗)争胜。”

明宣宗在绘画上可谓是一个多面手,山水、花果、人物、草虫翎毛,无所不能,随意点染,精妙绝伦。画风主要取法宋代院体,不失元人意蕴,能自成一格,是明代帝王中最高级别的丹青票友。他尤其擅长意笔画风,以花鸟草虫、动物居多。

5朱瞻基《壶中富贵图》

明宣宗还以恢复北宋徽宗宣和书院为目标,吸收了当时的很多名家入宫,在武英殿、仁智殿等任供奉待诏,形成了后人所说的“宣德画院”。

6朱瞻基《花下狸奴图轴》

明初画家们只是被视为画工,地位并不高。而明宣宗则对他们很器重,不但赏赐金银金币、衣服,还给他们锦衣卫各级武官的官职。当画家们犯错时,明宣宗也颇为宽容。

7朱瞻基《秋塘群鹭图》

比如画家戴进,在画坛上有“浙派之祖”的称号。他为朱瞻基画过一幅《秋江独钓图》,上面有个穿着大红朝官品服的人在钓鱼。于是有人进言,说他失大体,这是很严重的罪。但戴进也只是被放归,并没有被杀头,可见明宣宗是非常宽容的。

8朱瞻基《三阳开泰轴》

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明代画院达到隆盛,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备。如浙派绘画之祖戴进、善花果翎毛的边景昭、山水人物名手商喜,以及周文靖、谢环、李在等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家。

 

9明代山水人物名手 商喜《关羽擒将图》

10明代画家 周文靖《雪夜访戴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影响之下,随后的宪宗、孝宗也都颇能书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我朝宣庙、宪庙、孝庙皆善画,宸章晖焕,盖皆在能妙之间矣。”

11明宪宗《松鹰图》

绘成“天下第一扇”,传世中首屈一指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秘宝众多,其中有一把大折扇很特别,可能是传世折扇中形体最大的工艺美术佳作。这把折扇的主人,正是朱瞻基。 

12朱瞻基《松下读书图》扇面

古代的文人墨客不仅喜欢用折扇,并且乐于在扇面上作画赏玩,风雅至极。唐伯虎、文征明、郑板桥等都有传世的扇面作品,而朱瞻基的这把折扇是目前流传下来最早的扇面作品。因其形体之大、年代之早,堪称“天下第一扇”。

扇面上是朱瞻基自绘的《松下读书图》。画面当中有一棵古松,松叶苍翠、松干遒劲,一位文士衣着随意,盘腿倚于树下,面前是一本摊开的书卷,在他身旁有一红衣书童。溪水潺潺流过,幽静中营造出一份惬意。

13朱瞻基《松下读书图》扇面(局部)

在这件作品中,朱瞻基不落前人窠臼,没有像其他画家那样为人物设计一个捧书细读的姿态,而只是在文士的面前摆放一张素纸;而文士悠远深邃的目光也没有落在素纸上,而是专心地凝视着崖石旁缓缓流淌着的溪水。这给观者带来无限遐思:他是在欣赏着涧底的游鱼,还是在推敲刚刚吟成的诗句?抑或是在聆听吹入林间的飒飒风声?

面对亲族相残,作画暗藏期许

14朱瞻基《戏猿图》

历代以来,猿猴是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古有易元吉,今有张大千。明宣宗亦然。宣宗画猿在继承前朝画猿名家经验基础上,得其神韵,处理手法也颇有独到之处。《戏猿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是宣宗可靠的真迹。

15朱瞻基《戏猿图》(局部)

全画采用了对角线式的构图方式,左下角母子猿与右上角公猿相对嬉戏,三猿体态各异,神情生动。如此中正和谐的构图,与明宣宗的雍容大度颇相呼应。

16朱瞻基《戏猿图》(局部)

这幅《戏猿图》,除题材吉祥之外,更能使人感受到一家和乐融融的人伦之意。石上母猿爱怜地抱幼猿在怀,右上角公猿正攀援在隔溪的树上,摘了一串果子,引逗小猿,生动地描绘了猿的三口之乐。此画完成于公元1427年,作画缘起应与当时发生的事件有关。

17朱瞻基《戏猿图》(局部)

历史记载,明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对皇位凯觑已久,在1426年起兵反叛,宣宗亲征。次年,即绘《戏猿图》的同一年,晋王朱济熿也因勾结朱高煦谋反,被废为庶人。面对皇室亲族相残,宣宗所作的《戏猿图》或许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一丝期望父子君臣相合相亲的心情。

趣味《一笑图》,逗乐了皇后

18朱瞻基《一笑图》

在明宣宗的存世作品中,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所藏的《一笑图》是最有趣的一幅。画面十分简单,种着竹子的庭院一角,一只小狗蹲在竹子下面,扭头注视着画外的某处。画面上方有宣德皇帝的鲜红大印“广运之宝” ,以及亲笔落款“宣德二年御笔戏写一笑图”。

19朱瞻基《一笑图》(局部)

明宣宗有过两位皇后,第一位胡皇后因无子多病被辞位,因此深得张太后怜悯,这就常令第二位孙皇后怏怏不乐。宣宗视之,打算画画把她逗乐。

20《一笑图》提款

明宣宗问:“你瞧朕画的是什么?”孙皇后掩口笑道:“两竿竹下绘一犬,扭首企盼为笑焉。”于是乎,明宣宗即兴挥毫,竖书楷体题款:“宣德二年,御笔戏写一笑图。”当御书至“笑”字的“竹”头,有意将下“夭”字上的一撇,点在“大”字的右上边,书为“犬”字。

能书会画,却也是彪悍武夫

21宋徽宗与明宣宗半身像对比

很难想象的是,这样一位在书画上颇有造诣的皇帝,本人却不似宋徽宗那样的儒雅文士白净之相,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彪形壮汉。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御容中有多幅宣宗肖像,从中可以看到,宣宗面貌轮廓丰肥,肤黑多髯、身材魁梧壮硕。而他也的确在武功方面颇有成就,非宋徽宗能比。

22商喜《宣宗出猎图轴》

明初虽然天下统一,但北部边境不断受到蒙古流散部落的武装骚扰,因此永乐宣德之际, 一直很重视武备。朝廷岁时讲武练兵,形成定制。宣宗自幼受祖辈影响熏陶,形成英勇尚武的性格,喜爱驰骋骑射,是射击能手。

23商喜《宣宗出猎图轴》(局部)
——身穿紧身射猎服的宣宗

作为守成的皇帝,明宣宗仍然时刻不忘武备,几乎每年春秋之都会巡视远近郊,阅武射猎,一方面作射猎游戏,主要目的则是巡狩边陲,防御侵扰,有些战役还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时宫廷画工所留下来的几幅宣宗行乐图像, 大都是表现宣宗射击游猎活动。

亲自督造“宣德炉”,传世罕见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

24大明宣德炉

明宣宗极爱玩赏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整个过程,他都要亲自参与。

25大明宣德炉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明宣宗把绝大部分的香炉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批铜香炉已极为罕见。

朱瞻基书画作品欣赏:

26朱瞻基《寿星图》

27朱瞻基《瓜鼠图》

28

29朱瞻基《五狸奴图卷》(局部)

30朱瞻基《双犬图》

31朱瞻基《御临黄筌花鸟卷》

32朱瞻基《寒香疏影图卷》

33朱瞻基《寿星图》

34朱瞻基《嘉禾图》

35朱瞻基《花鸟图》

36朱瞻基《夏果写生》

37朱瞻基《花果都篮》

38朱瞻基《演武图》

39朱瞻基《烟波捕鱼》

40朱瞻基《御笔三羊图》

41朱瞻基《金盆鹁鸽图轴》

42朱瞻基《子母鸡图》

43朱瞻基《御笔戏作一枝花》

44朱瞻基《御制上林冬暖诗》

45朱瞻基《雪意歌》

< END >

2017年10月8日上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范功老师为漆艺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中国传统艺术赏析:书法”课程。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征,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的体现。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书法的历史发展及其蕴含的艺术精神、当代书法流派及创作、书法艺术的技法基础三个方面。范老师希望通过对书法基本知识的讲解,提高学员们的艺术修养,引导学员关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学员们的创作开拓新思路。

1

2

3

4中国传统艺术赏析:书法课程现场

在课程中,范功老师讲到线条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媒介物,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符号性、简约性、生命性以及时间性。同时,书法也具有的空间意识。其次,书法之所以独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书法的内涵能够体现出天人合一、尚和贵中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范老师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范老师为学员们介绍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工具及技法,并希望学员们通过不断临摹掌握书法的基本功,把书法艺术融入到漆艺创作中去。

在讲到书法的现代意识时,范老师强调传统书法偏向于书法与学问、人品的结合,强调性情、风韵的自然流露。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只有真正把握书法艺术的本性,对中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一定的修养,才可能真正开拓新的天地。同时,范老师也强调,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之间不应是断裂的,而应该有着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密切联系。

5

课后学员王祥勇表示,通过范功老师的书法赏析课程学习,使他对书法这门艺术有了全新而具体的认识。在范老师的课上,他认识到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书法是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与传统漆艺等其他艺术形式能够互相借鉴和融合。范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有趣的历史故事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原本有些枯燥的书法十分有趣。

他还说道,范老师的课让他领悟到要逐步确立个人的独特风格。书法艺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风格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态和气势美的多样性,也反应了书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创作才能。只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才能符合和满足欣赏者对艺术美的爱好和欣赏要求。他最后强调,无论是在写书法还是做传统漆艺,都要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艺术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开创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走出独道的艺术生涯之路。

6范功老师课件展示

7

8

9_副本

10范功老师作品展示

教师简介:

范功,原籍河南禹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美术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博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2010年10月获评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书家百强,作品五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出版有专著《中国书法与隐逸文化》、《行书鉴赏》、《范功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文艺研究》《文艺评论》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END >

1

展 览 详 情:

展览名称
江左风流奖
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开幕时间
2017年10月15日(星期日)下午2:30

展览时间
2017年10月15日—10月22日

展览地点
宿迁博物馆
(江苏省宿迁市黄河南路188号)

主办单位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会

支持单位
宿迁市人民政府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共青团江苏省委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书法院

协办单位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宿迁市博物馆

2▵ 宿迁市博物馆

10月15日下午,由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宿迁市博物馆承办的“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在宿迁市博物馆隆重开展。

3▵ 省文化厅巡视员马宁签到

4▵ 江苏省书协秘书长王卫军签到

5▵ 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书记刘云签到

6▵ 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李双阳老师签到

7▵ 宿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仲向阳签到

8▵ 宿迁市青年书协主席提俊丰

9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解民,省文化厅巡视员马宁,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汇鸿集团董事长张剑,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刘云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受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琦委托,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正兰,出席开幕式,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展览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市政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丁立江,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广新局局长武倩,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仲向阳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副市长薛启书主持。

开幕式上,省青年书协主席李双阳介绍了展览情况,现代快报总编辑赵磊代表嘉宾讲话,并对获得江左风流奖和提名奖的青年书法家颁发了奖杯和证书。来自全省的青年书法工作者,市相关部门,市书法家协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全体会员约800人参加了开幕式。

10▵ 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 李双阳讲话

11▵ 江苏省书协秘书长 王卫军 宣布 获奖和获奖提名名单

12▵ 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正兰讲话

13▵  现代快报总编赵磊讲话

14▵  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讲话

15▵  开幕式现场

16

 

“江左风流奖”作为全省青年书法最高奖,已经成为了江苏书法界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平台。“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落户宿迁,对于宿迁书法篆刻事业的提升和进步,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本次展览共展出评委,特邀,获奖及入展作品310多件,为宿迁市民提供了一次艺术上的享受,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和新的视野。

17

 

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着力打造宿迁画院、宿迁书法院、书画家晒米台等专业艺术平台,成功举办书画作品晋省展、晋京展等系列展览交流活动,全市一大批中青年书画艺术家脱颖而出,宿迁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在全省、全国各项展览赛事中入展、获奖,成绩突出,在书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不久,省文联在南京专门组织举办“书法美术宿迁现象”作品展和研讨会,推介总结宿迁书法美术事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对宿迁书法美术事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极大地提升了宿迁书法美术的知名度。

18

19

20▵ 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宁、江苏省人大原副主任丁解民为获奖作者颁奖

21▵ 江苏省汇鸿集团董事长张剑、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书记刘云为获奖作者颁奖

22▵ 获奖作者合影

23▵ 获奖作者代表吴炜栋发言

24看,三位获奖作者笑的多开心

此次全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是发掘更多优秀青年书法人才的重要平台,展览自筹备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把此次展览办成一次精彩的展览,成功的展览,全省青年书法家满意的展览。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全省广大青年书法家的精品力作,他们立足传统,积极创新,不仅给宿迁书法界带来一股清风,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次高雅艺术的享受,更为我市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近距离学习交流提供了难得机会,将有力推动宿迁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

25▵ 李双阳老师向记者介绍展览

26

27

28

29

30

31▵ 展览现场

开幕式上,赵正兰希望宿迁广大书法家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思考,完善自我,再攀新高。并希望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书协、省青年书协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宿迁书法事业的发展,关心扶持宿迁书法队伍的成长,相信借助全省各项艺术活动的引领和带动,宿迁文艺家队伍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全省文艺繁荣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建充分肯定了宿迁书法艺术事业取得的成绩,他认为,宿迁的书法家群体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展示着宿迁的新名片,续写着江苏风流的新篇章。他寄语广大书法家要立大志,志存高远方能成就未来,他指出,凡是真正有力度、有厚度的精品力作,无不是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中汲取了丰沛的营养,所以作为青年书法家,要知道为什么而创作,要持之以恒,还要坚持高起点、高规格,扎根人民、扎根时代、扎根生活。同时,还要汲取前辈们留下的书法艺术知识和经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谱写新的篇章。


[ 附获奖、获奖提名作品 ]

获奖作品

32吴炜栋(常州)180-49cm

33吴继宏(苏州) 228-40cm

34郑长安(常州) 34cm-24cm-10 30cm-4cm

35提俊丰(宿迁)28-100cm

36寇忠理(苏州) 243-54cm

37陈翰婴(连云港) 114-34cm

38张磊  204-70cm

39梁奇(扬州)  230-97cm

40吴闲  26cm-18cm-8 28cm-3.5cm

提名作品

41陈亮(宿迁)24cm-13cm

42宋聪(徐州)137.6cm-34.3cm

43王肇凡(南京)133.3cm-33.9cm

44施平信(淮安)234cm-40cm

45蔡可魁 (徐州)238-127cm

46王建锋(苏州) 240-60cm

47饶金龙(常州)239-97cm

48纪松(泰州)245-63cm

49吴建军(南通)243-117cm

50阮李妍(南京)232-82cm

· END ·

 

王羲之的书法,迷一般的作品与线条,如同维纳斯一般,在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美:有人喜欢他的隽永秀丽,有人喜欢他的流畅韵律,也有人喜欢他的雄劲飒爽。笔笔流丽,字字生动。其实,涌现在王羲之书法里那些看似不经心的神来之笔,最是隽永而智慧。下面请原谅书思以一点私心把最喜爱的10个字,分享给大家。


“当”
笔 断 意 连 最 流 丽

1_副本

此字自上承接,笔断意连,跌宕起伏,有冲突、有呼应,字形摇曳生姿,险而美,逸而定,无疑是王羲之单字之流丽典范。


“驰”
抑 扬 顿 挫 最 舒 展

2_副本

驰,指车马等急速奔跑。左边马部紧凑、顿按沉着、稍左倾,都是为了右部的舒展变化,最后一笔把整个字的舒展气势,交代完整。


“道”
顾 盼 生 辉 最 空 灵

3_副本

左中部黄金位置宽绰的布白、简约明丽的笔画、果敢折笔与收笔…带来无比空灵的汉字形体感受。承让生姿,顾盼生辉,灵动生趣,阴阳生道,这是中国千年美学思想最为直观的表述。


“未”
上 呼 下 应 最 韵 致

4_副本

别小看这个只有五个笔画的字,书圣不经心的布局,却让韵致得以最大化的呈现。大胆将两个横画间距拉开,上呼下应,气势拉起,竖画的弧度与两点的顾盼,产生无限韵致。如此气韵,对通篇作品起到很好滋润之用,承上启下,行气十足。


“百”
不 拘 一 格 最 意 趣

5_副本

“百”字是集王羲之《圣教序》中最奇特的单字之一,六个笔画没有一笔是按常规出牌的,如此,却搭建了专属王羲之的的奇妙意趣。因此,也成为了王羲之或者说《圣教序》的标志性单字。在《圣教序》里有不少这样的奇趣单字,大家慢慢发现。


“谢”
气 势 开 张 最 得 意

6_副本

来自书圣手札《二谢帖》的“谢”字,单字便可窥见其势,大气磅礴,不失雅致。


“殊”
曼 妙 生 动 最 洞 达

7_副本

端庄开阔的一个“殊”字不能说是清秀的,但足以耐人寻味。竖钩与反捺的扬与抑,笔笔连带的意味,跳跃生动、险而不怪,行笔自然,端正而不俗套,充分体现了二王书法中的洞达聪颖,以及笔法的丰富与纯熟。


“故”
厚 重 明 朗 最 丰 美

8_副本

“故”字笔画少,草法极简,因而粗厚,但交代明朗,丰美盈盈。草势熠熠,丰腴动人。


“和”
藏 露 相 生 最 雍 容

9_副本

来自《兰亭序》高识别度的“和”字,无疑是王羲之书法中最为雍容的字。笔笔呼应,果断从容,藏逆结合,左右穿插,提按顿挫,裹露相生,达到几乎完美的融合,无不给书圣书法呈现出了一个最为雍容的气象。


“亭”
婉 蓄 洒 逸 最 风 流

10_副本

众所周知,这是来自《兰亭序》中的“亭”字。楷法习惯的融合让书圣的笔墨情怀以最具性情的方式呈现,楷中带行,有条不紊,没有剧烈的感情舒展,没有捭阖冲突,婉蓄而洒逸,这无疑是书圣最风流性情的一面。

< END >

柳公权小楷《原道碑》

柳公权( 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唐朝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大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他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原道碑》是柳公柳所书的较为罕见的小楷,作品风格刚健俊拔,字体遒劲丰润,此碑虽流传较少,但颇受欢迎。《原道》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 END >

大草,又称狂草,含有情感跳跃、奔放激越的意思,是书家在忘我状态下创作出的,迸发、洋溢着强烈笔墨意趣,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艺术境界。今天我们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历代狂草大师的胜人之处。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高的、心灵的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1

1、草不失真

狂草最重视“气”,归结到一点,就是气韵生动,贯穿于整幅作品中,是作者气质和性情的外化。狂草中的线条、布白、章法和结字等完全脱离固定的程式化模式,完全按照书家情感节律随心而生,绝无既定的格式和不变的成法,即便是书家本人也无法再现。

但狂怪不是狂草的目标,要狂得自然,狂得和谐,在熟练掌握技巧法度的基础之上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规矩的至高境界。狂草的基本功在正书,张旭楷书在唐代首屈一指。他在介绍学书经验时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适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2

2、刻苦勤奋

怀素《自叙帖》线条飞动,用笔尽为篆籀之法,屈曲盘桓,所谓“天机暗转锋芒里”、“神助留为万世法”。含有精熟功夫的成分在内。据传他一共写了四十几遍,此时他正处于创作高峰期。怀素是以超人的勤奋达到“志在新奇无定则”的高度。

3

3、酒神力量

按照李白和杜甫诗歌记载,旭素二人作书常以墙壁为纸,自由挥洒,却不易保存,但可以推想他们题壁的作品还要颠狂一些。旭素追求的是“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境界,情感表现方式已远离“二王”草书的典雅和飘逸。同时代的诗人皆评价认为结缘于“酒”。杜甫作诗赞誉有加:“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许瑶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淋漓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草书和酒结缘,酒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怀素被称为“狂僧”,酒至酣醉放浪,不拘小节,作书不拘笔墨,杨凝式说:“草圣本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地醉,而是以酒借醉,突破理性藩篱,消除心中的束缚,尽情发挥,达到从容无碍的创作之境。黄庭坚《山谷文集》中说:“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遂不复得如醉时书也。”

4

4、禅意追求

与旭素观自然万象获得草书创作妙悟一样,黄庭坚也从自然造化中悟得真知:“及来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黄庭坚强调的执笔要旨是“掌实指虚,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以保证书法线条要有苍古润秀的篆隶意趣。黄氏运笔注重迟涩之法,这是其草书一般难以深入的关键点。线条有独特的执笔要求和运笔方式,动似惊蛇走虺、意态超凡,字势万变,静时显得安详缓纵、刚柔相济,内涵潜质,线条变化异常丰富。

与旭素有极大的不同,极少一贯到底,甚至在一字之中也是多处断开,节奏感强,形成笔断意连的奇效,许多连笔多为实笔相连,行笔从容不迫,情感表现更加内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字里行间高情逸志直迈前贤,开一代新风。自五代以来,书法深受禅理影响,书法出现新的审美理想追求。清笪重光《书筏》中说:“涪翁精于禅悦,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之气。”

5

5、唯见神采

徐渭草书虽然在创作形态上异于常态,实质上与其他书家一样,同样有从继承到创造的过程。曾自云:“渭素喜小楷,颇学钟王。”初以“二王”为宗,同时对宋四家,甚至是赵孟兆页和王宠等都有取法,更多地受张旭、怀素和同时代祝允明的影响。

徐渭草书面目多变善变,得益于他汲纳百家的磨砺,是其不朽的艺术天赋和过人创造力的体现,正所谓“深识书者,不见字形,唯见神采”。与王铎同时代的傅山在创作上也注重气韵和神采的发挥,但是相对来说,介于徐渭和王铎之间,放弃对于技法的完全依赖,表现出强烈的气势要求。

6

6、技法创造

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在总结前人技法的基础上,空间分割变化和墨色应用手法更加繁复,整体形式上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在王铎手中,草书表现力更加丰富。字形或正或攲,或断或连,跌宕多姿,一切变化随机赋形。

王铎自言:“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这种理想境界在他超长立轴中得到充分展示,“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来者,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在他的狂草作品中,找不到等分的行距,垂直或平行的线条,左右疏密变化无常,让人难以确认其中规律,每一幅都有创造,被吴昌硕推崇为“神笔”。

< END >

一、书法能让人降浮去燥

浮躁练不成书法。书法让人安下心来,铺下身子,能吸收人的浮气、燥气、粗狂之气,使人变得文雅,静心沉稳。

1

二、书法能让人识美求善

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字体章法无处不体现着、折射着、流露着美与善。学习和创作,就是对美与善的规律认识和规则运用。

2

三、书法能让人腹有读书

古人誉书法大家为“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之余暇,游手于斯”。书法离不开诗词句章,书法家要学好多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3

四、书法能让人体悟人生

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写书法就是写自己,思想、品味、情操、境界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书法是技术与个人品格的体现。欲写的一手好书法,必先提高个人对人生,处世的觉悟。

4

五、书法能让人精神依归

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如果你热爱书法,就是追求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人间事事多纷扰,退居陋室成一统,是一种更高的追求,也是一方精神世外桃园。如果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也可以写写书法,让自己放松一下忘记烦心事。

——  END  ——

1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篆刻可谓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拥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又在方寸之间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形制与艺术表现方式。其中,图像与线条成为特定的文化基因,在篆刻艺术中长久演变与流传,折射出中国汉字的特有属性在艺术领域中原始的推动力。

2齐白石 风前月下轻吟

图像与线条,看似简单的两个艺术元素,在篆刻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图像与线条形式,能表现出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据考古发现,“殷商三玺”被公认为最早的篆刻实物。而在这三枚印章之上,就镌刻着远古的图像符号,证实了图像入印早于文字的事实。而在汉字的构成中,象形文字不仅在早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汉字有别于其他拼音文字的最主要特征,其中的蕴含的图像特征至今仍显而易见。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中认为:“汉字是传沿最久远,而且是极少数现存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象形’,是诉诸视觉的传达……我们目前接触到的世界文字,绝大多数是拼音文字,主要诉诸听觉。”肇始于象形的中国汉字,因其独具的图像特征,推动了以视觉为感知中心的艺术形式发展。于是,中国的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经过时代变迁,在不断积淀中分别走向了独立,并且成为世界独有的视觉艺术样式。如果说书法是专属于线条的艺术,绘画是专属于图像的艺术,那么篆刻的属性就会相对复杂一些,或者可以说兼顾两者而发展之。

在篆刻艺术中,关于图像的显现主要来自与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图像特质,这是由中国汉字的构造历程所决定的,也是汉字的象形成分在历史演进中的直接体现。许多篆刻作品的印文都具有极强的图像性,如经常被篆刻家所表现的金文,本身就是最接近原始的象形文字,文字的结构种保留了图像特质。此外,篆刻中的鸟虫篆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的演化与发展,字形构造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而在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的设计中,不仅整体形象是一个“中国印”,而且作为形象主题的“京”字本身就是一个舞动的人形,可见,在这里汉字的图像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4

5

二是,篆刻中直接保留了许多原始图像,如肖形印与四灵印就是其中的代表。黄宾虹在《古印概论》中论述:“古印文字,至为淆杂,今据图画象形之印,品类尤多。以体言之,一名肖形印;以用言之,又曰蜡封印。其实古代常用于封泥,后世因趋便易,用为封蜡,初不限于图画与文字之别。而图画象形之印,当以肖形印定名为确。”此处,黄宾虹历数了肖形印的发展过程,而最为重要的是大师直取其最主要的视觉特征,摒弃了其以用途赐名的旧习,坚定了肖形印的历史地位。可见,肖形印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其图像本身。紧接着,黄宾虹论道:“虽其时代未可断言,而要为三代流传最古之物。陈簠斋与王廉生书云:‘圆肖形印,非夏即商’,是可取以为信”。这些论断证明了肖形印产生的时代,应与甲骨文同期,可以说是篆刻中最为古老的形式。肖形印不仅在古代大量出现,在篆刻走向流派发展之后也是得到众多篆刻家的专门研究与创作,尤其在近现代,有一批篆刻家钟情于肖形印的创作。如来楚生刻肖形印,不仅继承了两汉时期肖形印的精髓,还吸收了画像砖、画像石以及瓦当的造型元素,尽可能地删减细枝末节,从而只表现物象的轮廓,拙朴之味更加浓厚。

如果说篆刻中的图像与中国绘画存在亲缘关系,那么篆刻中的线条就与中国书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篆刻的功能而论,篆刻的存在就是以其复印的功能取代了重复性书写的必要性。并且在篆刻艺术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在其中保留着及其浓烈的书写特性,甚至有不少篆刻名家认为不精书法难以为篆刻。这也必然使人们认识到,大部分篆刻作品都是关于线条的艺术。

6汉代鸟虫篆印章

在东方传统艺术中,线条是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审美对象,而中国人也将线条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并在线条的运用中形成了坚挺、厚重、古拙、空灵、平稳、粗犷、运动、含蓄、纤丽、圆劲、精密、优美、妩媚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审美特性。对于篆刻而言,虽然可视空间仅限于方寸之间,但线条依然是其最为主要的艺术表现途径。首先,篆刻中的线条都能找到历史来源,换句话说就是取法正统。如在流派印大发展之后,秦汉印风成为主流,在大的视觉形态中统领着篆刻中的线条特征。细分之下,历代各个篆刻大家都要找到自己主要师法的对象,并能在整体面貌中创造出自己的变通之道,让篆刻的线条的表现力变得丰富多彩。此外,他们也要在特定的作品中能够保持风格的统一性,通过整体性的线条美感给人们带来审美感受。其次,不同的线条能够表达创作者不同的审美情趣,也因此,不同的线条给观者带来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如吴昌硕的线条源自于石鼓文,常用粗糙的直线传达的是雄浑苍劲的情感;齐白石的篆刻多用刚劲的直线和斜线,表现的是爽利和坚毅的风格;陈巨来的篆刻喜用优美的朱文曲线,展露的是生动妩媚的气息;王福庵的篆刻好用细长婉转的曲线,呈现的是文雅婉约的风貌。再者,篆刻中的线条,不管雄浑或是纤细,但作为一种经过艺术处理的线条,它却都有高度凝炼和概括的美学特征。如果延伸一步,也可以说他们都在追求一股金石韵味。于是,金石味成为判断篆刻线条的重要标准之一。许多篆刻家为了表现金石味,苦练篆书、石鼓文、金文,甚至两汉碑额、镜铭、泉币、封泥、砖瓦等文字,并在印面之上刻意的制造残破质感。总之,线条的美感在变化之中占据了印章的方寸天地,而在其中表达着篆刻家个人的艺术思想,让人们感受着不同的审美情感。

图像与线条,看似互不相干,但却是中国传统艺术构件中不可或缺的支架。尤其在篆刻艺术,这些艺术元素的表现呈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让人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伟大之处。而要真正的欣赏篆刻之美,图像与线条似乎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途径,那么,将让我们通过对图像与线条的来深入鉴赏篆刻艺术的魅力吧!

< END >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称杭州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年71岁。博学善书,工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邕。体势充伟,风骨键壮。与赵孟頫齐名。

世人皆知,邓文原善草书,尤其《临急就章全卷》久负盛名。其实,这位“巴西”先生,也写得一手好小楷。请看:

邓文原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帖

1

局部放大

2

3

4

5

6

7

8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