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画艺上有着突出成就之艺术家,必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高尚的品格,美丑、是非、荣辱泾渭分明,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有着强烈的反差。他们讲究“真、善、美”。真,讲人要诚实;美,比真高;善,讲道德、人格。没有人格就没有画格。画格是人格的反映。其人品比画品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对今人来讲,颇有借鉴做人之道。

640.webp (12)

“四不主义”
齐白石

齐白石的画室,一幅“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息,落日照东墙”是他的生活写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他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笔墨丹青,但是他对四种人不画。

他的画室门上贴了告示:

一、送礼物不画;

二、请客不画;

三、为外国人翻译者不报酬;

四、为照相者不画。见者如不见,无耻。

这则告示是在北平沦陷为日寇统治时期,他拒绝为日伪作画,翻译者指的汉奸之类。

但是也有例外,他的得意门生李苦禅,一日遇见伪警察欺侮一位黄包车的车夫,李苦禅路见不平,上前狠狠地揍了那个伪警察。不料招来许多伪警察,寡不敌众而被抓关押。齐白石不得不破例,拿自己的画将李苦禅从牢里赎出来。

640.webp (13)

“死不休”
李苦禅

齐白石对他的门生李苦禅说:“画不惊人死不休”,并专为他治过一方“死不休”的印章。

李苦禅这个名字,乍听起来以为他当过“和尚”。不错,他有一手武功,但不是和尚。他的名字是同窗好友林一庐起的,“禅”乃“禅宗画”,苦禅即苦画画之意。他曾说:“我这一生坎坷困苦,有人劝我改掉这个名字,但我一直不改,我就是一个苦画画的,名之固当。”又说:“搞艺术就要吃苦,怕苦就不要搞艺术。”这正应了他的恩师“死不休”的叮嘱。

李苦禅上追宋代牧溪,学贯休、石涛、八大,师承齐白石,而自成一家,形成古朴、雄浑、厚重的风格。齐白石十分器重他的才华,说“英(苦禅)也无敌!若老死不享大名,世无神鬼。”苦禅一幅《双鸡图》齐白石在上题款:“雪个(八大山人)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

640.webp (14)

丹青胜似乌纱情
崔子范

崔子范是位“三八”式干部,在部队是位师政委,转业到文化部,两位副部长都是他在延安中央党校同学,安排他一个重要位子——艺术局副局长兼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崔子范并不看重乌纱帽,说:如我想当官,绝不会跑到画院这个庙堂里来。末了,他的职务为北京中国画院筹备处秘书长。

有人不理解,放着堂堂的政委、局长不当,跑到画院当一个不知什么级别的秘书长干什么?人各有志,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崔止烦”。其意,一切烦恼都终止了,他所爱的、所追求的事业,是中国画。用他自己的话讲“丹青胜似乌纱情”。

他拜师齐白石,笔耕不止,“抒他心中之情,写心中之意。”他画的水仙、荷花、墨竹、凌霄、秋菊、冬梅、松柏、天竹、八哥、老鹰、蜻蜓……山、石、水……都是有性格、会说话的活的一般,终于成为一代大写意大家,耸立于中国当代画坛。

640.webp (15)

以牛为师
李可染

李可染的画室命名“师牛堂”。

他题过不少赞美牛的字句:“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少”、“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他画画以牛为师,做人也以牛为师。晚年疾病缠身,应酬却很多,向他索画者,一年总有上千件。名人也有名人的烦恼,他感叹:事情太多,来客不绝,国内的、国外的都有,看来,只有上厕所里呆着,别人才进不来,才得安宁。

640.webp (16)

“三不子老人”
卢光照

卢光照193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齐白石、溥心畲、黄宾虹诸名家皆为他的师长。齐白石很赏识他的大写意,有一回,在课堂上见到卢光照的一幅墨竹,白石当众题词:“光照弟画此粗叶,有东坡意,乃同校之龙也。”此举,四座皆惊。

光照到了晚年,艺术成就日趋高峰,他的画作,常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然而他的一些画作落款“三不子老人”。他说:“我的三不子”就是:一、谦虚谨慎,不摆架子;二、不懂不装懂,不充壳子;三、不卑不亢,不当孙子。这“三不子”正是他人格画格的真实写照。

他的老师溥心畲题他的一幅对子:“人品无瑕玉界尺,文章有骨绣屏风。”他解嘲说:其实,人无完人,对我来个三七开就不错,但我一生从艺是有自己遵循的几条道道的。这就是“不靠吹,不靠骗,要靠于,甘于寂寞,不慕名利,为艺之道也。”

秦淮河畔,自古就是金粉飞扬的地方,无边风月,旷世繁华,在明末清初走向了极致。      

当时的一线明星,叫“秦淮八艳”。今人形容明星,常用四个字:德艺双馨;古人却没这么含蓄,他们也用四个字:色艺双绝。      

她们从不以德标榜,但很多人愿为悦己者容,肯为知己者死,不为别的,就为心中那一份喜欢。      

今天,我们就请出秦淮河畔的几位男人,说说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的书法。

钱谦益(1582-1664)

对象:柳如是

640.webp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作为晚明一代诗宗,钱谦益一生跌宕起伏,他59岁迎娶23岁的秦淮名妓柳如是,63岁降清,后又拿着大清的工资,暗中复明。

      

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柳如是劝他自尽殉国,他犹豫了一下,走进荷花塘,说了句“水太凉,不能下”,结果柳如是一头扎进水塘。

很难说柳如是有什么信仰,但死在她不过就是一口气,直来直去;文人则不同了,总觉得有一筐事情未做完,舍不得咽这口气。

虽然柳如是此次自尽未遂,但20年后钱谦益过世,她还是弄死了自己。她大概觉得,如果爱只剩下了纠缠,活着真就没什么意思了。

钱谦益书法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钱谦益是当时著名藏书家,筑“绛云楼”,藏书画、古籍、金石拓片无数。其书法沉着安稳,是典型的学者字。

冒辟疆(1611-1693)

对象:董小宛

640.webp (4)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冒辟疆和许多天才一样,少年成名,屡试不第。虽与官场无缘,但如皋冒家的雄厚家底,足够冒公子风流一生了。   

冒辟疆在秦淮河畔的“初恋”,其实是陈圆圆,两人已订婚约,但无奈造化弄人,陈圆圆被卖到北京,又辗转成为吴三桂小妾。    

在情场与考场的双重失意之下,他遇到了董小宛。董小宛对他爱得不得了,但他起初却心不在焉。后经钱谦益、柳如是两口子极力撮合,33岁的冒辟疆与20岁的董小宛成亲。   

然而清兵的入侵没能让他们的安宁维持很久,战乱中,二十几岁的董小宛死于肺病;冒辟疆则一生不与清朝合作,每天用他的著述记载着昔日的爱情,直到80多岁。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如皋的冒家后人至今坚信《红楼梦》讲的是冒家的故事,这世上没有什么曹雪芹,曹雪芹就是冒辟疆。

冒辟疆书法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冒辟疆十余岁出诗集,董其昌即为之作序。和当时很多人一样,他也学董,继而上追颜真卿、李邕和米芾。他喜欢写大字,每一出手,必被珍藏。他的书法,可谓才子字。

余怀(1616—1696)

对象:不详

640.webp (8)

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

和钱谦益、冒辟疆相比,余怀似乎是个小角色。     

是的,他没有与秦淮八艳发生过什么故事,他也没有风流才子的大名。但这位来自福建莆田的文人却以一部《板桥杂记》真实记录了秦淮河畔当年的繁华。       

余怀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年近八旬了。但提起当年事,他仍然心潮澎湃。      

他就像一位卧底记者,将看到的,感受到的秦淮河往事一一再现。更可贵的是,他的眼光没有只盯一线明星,而把那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妓女也写得活灵活现。     

他写她们的生活状态,也写她们的气节。国破家亡,秦淮河畔亦不能免,但有些妓女在被俘后居然不妥协,不变节,壮烈牺牲。他用事实证明,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并不总是真理。

余怀书法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余怀无善书之名,传世作品也不多,从这通信札来看,清秀温婉,柔中带刚,正是文人字的模样。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40.webp (80)

谈笔法

1、功夫须在用笔,点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2、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3、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4、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640.webp (81)

5、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6、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7、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8、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9、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10、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11、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12、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13、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过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14、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15、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640.webp (82)

16、笔笔要留。
17、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18、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19、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20、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棱角。
21、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22、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21、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22、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
23、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24、字硬、直,无味。
25、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
26、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27、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28、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640.webp (83)

29、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30、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31、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32、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33、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34、圆而无方,必滑。
35、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36、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37、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38、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39、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40、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41、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42、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43、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44、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
45、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46、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640.webp (84)

谈墨法

47、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48、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49、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50、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
51、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
52、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53、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54、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55、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56、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57、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58、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59、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60、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林散之序跋文集》。

640.webp (44)

李叔同(1880~1942),出家前,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他就已在戏剧、绘画、书法、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享有了极高的声望。1918年出家后,他又成一位精进勤修、持律严谨的弘一法师,用他的『戒行』思想影响、感化了一代又一代人。

640.webp (45)

具足大悲心(1929)

【1】

俗书

1918年8月之前

640.webp (46)

临魏灵藏造像(早年)

这是李叔同写的《魏灵藏造像》,来,比一比:

640.webp (47)

怎么样,像不像?

再来看一张《张猛龙碑》:

640.webp (48)

临张猛龙碑(早年)

除此之外,李叔同出家前还临摹过《石鼓文》《峄山刻石》《天发神谶碑》等一系列的魏碑造像,包括唐宋名书家的各种墨迹,可以说样样都有,学什么像什么!

曾一度在上海的《太平洋报·画报》霸屏,画报成了李叔同的个人书法连载。可以说是融会了古今,兼用了方圆。

640.webp (49)

卫生金镜四条屏(约1897)

篆书,学邓石如,笔力健劲,气势沉着。

640.webp (50)

隶书四条屏(临杨岘,1899)

隶书,学杨岘,方圆兼用,方笔棱峭,圆笔轻细。

640.webp (51)

复归于婴儿(1900年前后)

640.webp (52)

春鸿明月八言联

640.webp (53)

一剪梅词半首

大字楷书,线条粗重方硬,结体茂密开张,北碑之风跃然纸上。

640.webp (54)

致徐耀廷札(1896)

640.webp (55)

节录王次回问答词卷(1899)

行书,学的是苏轼黄庭坚,苏的宽扁结体,黄的开张用笔,也是学了个十足十。

640.webp (56)

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1918)

这是“俗书”时代的“绝笔”,明显受到了钟繇、二王的影响。

【2】

僧书

“弘一体”1918年后

李叔同出家后,就变成了弘一,一个虔诚的苦行僧,一位律宗的大拿!他的书法,也开始一步步磨掉了锋芒,洗净了铅华。

640.webp (57)

一法万缘五言联(1919)

640.webp (58)

即今若觅七言联(1921)

640.webp (59)

佛号与莲池大師偈语(1922)

这五年多(1918年秋—1923年),弘一还没有走出“俗书”路子,北碑还是他书法的核心,《张猛龙碑》碑阴书法,帖学中的圆笔的运用,让北碑方笔的刚猛,慢慢减轻。

640.webp (60)

佛号与慈照宗主法语

640.webp (61)

元妙叶禅师《十大碍行》(1927)

这四年(1924—1927),弘一在印光的启发下,借鉴魏晋小楷,北碑风气终于被彻底打破,楷书新风格开始悄然形成:平静、沉稳而恬淡。不过,这只是正经创作的时候,写给朋友的信札可不是。

640.webp (62)

致某居士

640.webp (63)

640.webp (64)

致刘质平

笔飞墨舞,轻松自如,在佛门敛去的艺术家气质,表露无疑。

640.webp (65)

佛号(1930)

640.webp (66)

一即文随七言联(1931)

640.webp (67)

广大清净七言联(1932)

这一个五年(1928—1932),变法,探索,终于早期的“弘一体”成形了。面目虽已清晰,却还左右摇摆。有时刚性犹在,有时一味恬静。

640.webp (68)

如来普贤八言联(1933)

640.webp (69)

佛号(1934)

640.webp (70)

《咏净峰寺》诗(1935)

640.webp (71)

华严宗大法师名号(1936)

640.webp (72)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1937)

640.webp (73)

念佛救国六言联(1938)

640.webp (74)

一心平等五言联(1939)

书法在韩国和日本,就如同中国一样,
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
13~14世纪,
韩国人以赵孟頫书法为美。
19世纪初,
当文征明的书法传到韩国,
他们开始抛开之前的成见,
书法开始变得别开生面。

现如今,
在从前韩国上流阶层中间,
学书法仍被认为是
有修养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过程。

640.webp (18)

韩国不少总统都很喜欢书法,
尤其是汉字书法,
并都留有书法作品。
常言道,字如其人,
看着他们的书法作品,
多少能让人了解他们的个性。

640.webp (19)


李承晚,

1948-1960在位,连任1~3届。
号雩南,二战后韩国第一任总统。
幼年入私塾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
早年虽然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未能及第,
但其书法
在所有韩国的总统中最见功底。 640.webp (20)

640.webp (21)

朴正熙,

1963-1979在位,连任5届。
号中树,韩国庆尚北道人,
也就是朴槿惠的父亲。
执政长达18年,
1979年10月26日遇刺身亡。

正是他主导韩国全面废止了汉字,
于1970年发表汉字废止宣言,
在小学完全废除汉字教育,
直接导致韩国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这位全面废止汉字的总统
自己却喜欢用汉字题词,
是留存汉字最多的韩国总统。
在任18年期间,
他亲笔的汉字题词超过了1200余件。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崔圭夏

1979-1980在位。
号玄石,曾用日本姓氏梅原。
1919年7月16日
生于韩国江原道原州一个中产家庭。
崔圭夏1932年在原州小学毕业。
1937年从京城第一高小
(今京畿学校)毕业。
1941年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毕业。
曾一度在当地任教师。
后赴中国满洲国国立大学大同学院学习。
1945年毕业后被聘为汉城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640.webp (27)

640.webp (28)

全斗焕,

号日海,1980-1988在位。
1931年生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
韩国第11至12届总统、陆军退役上将。
1980年8月16日
胁迫总统崔圭夏下野而成为韩国总统。
1988年全斗焕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
宣布不再竞选总统。

640.webp (29)

640.webp (30)

卢泰愚,

1988-1993在位。
祖籍属中国山东省。
1932年生于韩国庆尚北道,
是几代为官的著名的交河卢氏之后。
卢泰愚自幼知晓家谱,卢氏源于姜姓,
为姜姓的分支,是姜太公的后裔。

卢氏的始祖为姜太公的第11代孙
落户山东卢县,以邑为氏,改名卢。
后又过千余年,
卢氏之后移居至
与中国一海之隔的韩国全罗南道光州,
始祖卢恕,曾任高丽王朝时期监门卫大将军。

640.webp (31)

 · 卢泰愚与夫人金玉淑在卢国国君墓前合影
卢氏的历史
使卢泰愚长期以来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情感,
在中韩建交之前,
他曾不止一次到韩国西海岸,隔海眺望中国,
企盼两国关系的改善。

640.webp (32)

640.webp (33)

金泳三,

1993-1998在位,
韩国庆尚南道人。
1927年12月20日生于庆尚南道巨济岛,
毕业于汉城大学文理学院哲学系。

金泳三十分爱好书法,
1994年3月,访问北京时,
被启功书写的八扇屏深深的吸引,
说想见见启功先生,
启功以此举于礼不合婉拒,
就在当年秋天,
金泳三指示有关部门邀请启功赴韩
与韩书法泰斗金膺显举办书法联展。

640.webp (34)

640.webp (35)

金大中,

1998-2003在位。
号“后广”,别名忍冬草,全罗南道荷衣岛人。
金大中是最受人们敬重的韩国总统,
人称“亚洲曼德拉”。

在他五年任期内,
对华关系方面成绩显著,
两国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
他极力推动汉字文化圈国家交流,
是第一位解禁汉字的韩国总统,
他的日记绝大部分也用汉字书写。

640.webp (36)

 · 金大中送给迈克尔·杰克逊的书法“敬天爱人”
总统的命令
虽然遭到一些维护韩文的韩国人抗议,
但韩国的各种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汉文书写,
从此,汉、韩两种文字并存。
去过韩、朝两国的人就知道,
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之外,
最大的差异就是,
在朝鲜没有发现任何与汉字有关的迹象,
而在韩国,汉字随处可见。

640.webp (37)

2010年12月7日,
在韩国光州举行的一个艺术品拍卖会上,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汉字书法作品
以2000万韩元的高价成交。
金大中的这幅书法作品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摘自中国汉乐府《长歌行》,
作于1990年。

640.webp (38)

李明博
李明博,2008-2013在位。
本贯“庆州李氏”,号一松、清溪。
生于日本大阪中河内郡加美村。
李明博在担任汉城市长时,
觉得汉城这个叫法太过中国化,
就是他一再要求中国把“汉城”改叫“首尔”的。

640.webp (39)

640.webp (40)

李明博曾在2012年元旦前夕
书写新年寄语:“临事而惧”。
“临事而惧”出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遇到事情,应谨慎对待,
做事要认真分析、考虑,谋划充分才能成功。

640.webp (41)

朴槿惠,2013-2017在位。
1952年2月2日出生于大邱市,
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韩国政治家。
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也是东亚第一位民选的女总统,
亦是韩国唯一父女皆任总统。
但最后也锒铛入狱。

640.webp (42)

朴槿惠自幼受父亲朴正熙熏陶,练习书法。
但目前网上找不到她的书法作品,
只有一张她的手迹。

朴槿惠题赠汉字:
“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

640.webp (43)

《楚金禅师碑》行楷书,约书于贞元十三年(797年),是时吴通微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此碑不重法度, 有稚拙之态, 有些字因结体方扁,和以尚法著称的“颜徐”楷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明赵跋之曰:“此碑清圆婉逸, 虽钩碟小减, 而亦微有晋之风度, 观者当自得之”。此本为民国时期拓本。

640.webp

楚金禅师俗姓程,京兆周至人,母高氏梦感诸佛,遂生楚金。七岁讽诵《法华经》,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十八便讲说经义,二十六受具,三十岁于千福寺建多宝塔。

640.webp (1)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八岁时,玄宗梦升九重宝塔,见其上有法名,下有“金”字,醒后诘问朝使,知有楚金禅师,于是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至二载,又御书塔额,四载(公元745年)毕功,极其壮丽。于楚金名声远扬,深受帝崇。

640.webp (2)

值得注意的是,《楚金禅师碑》就刻在颜真卿《多宝塔碑》的背面,两件唐人书法经典,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启迪后人。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阳明《客座私祝书》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清雍正时期有个风流探花、书法奇才,因为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书法家,且很喜欢组织一些半官方性质的书法交流活动,所以被今人戏称为清朝的“书协官员”。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梁诗正。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在王羲之《时雪快晴帖》后面有一幅跋作十分精彩,正是梁诗正行书跋作。

640.webp (21)

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后人对梁诗正的书法评价很高,启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梁诗正和其子梁同书),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到梁诗正的影响。

640.webp (22)

这幅跋作很明显是受到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的影响,骨骼秀挺,气息连贯,气质文雅,错落有致,疏朗分明,作为梁诗正行书代表作,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

640.webp (23)

梁诗正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典故:命乾隆作书童。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640.webp (24)

另据传,梁诗正与张照曾共同为乾隆帝联句《澄海楼联句》。《诗话》称赞梁诗正的应制诗“庄雅雍容,自然合节,情文相生之妙。专家苦吟不过如是。”“公(梁诗正)则以稳惬胜。枚速马工,各擅能事。”

640.webp (25)

梁诗正对书法的贡献,还包括养育了一个大书法家—梁同书,这位儿子相当争气,工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640.webp (10)

沈周

他醉心于诗词书画
视功名为粪土
他在澹泊宁静中绽放绚烂
成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
他漫长的一生
用“读书作诗画画”
寥寥几字便可概括
没有轰轰烈烈的业迹
也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
与高官厚禄
却赢得了无数世人的爱戴
他开创了吴门绘画
描绘江南山水之美的新画风

640.webp (11)

  寒江独钓图 立轴 设色绢本

题识:万壑流寒开浩荡,一丝牵玉弄轻柔。钓舟无云少清气,天也有怜情钓舟。

此图绘冬日江南风景,溪树山石,一翁泊舟独钓。风欲止,水无痕,景致宁静得几欲萧然,钓者俨然如张子和,斗笠蓑衣,悠然自得。这样的风景里垂钓,便是诗意,画於是有了文气……以构图笔墨看,董源、黄蒙兼而有之。沈石田才华不在科举中显名,而尽用於绘事,於此画可见一斑。  

640.webp (12)

莲塘小隐图 立轴

款识:湖州秋水玉泠泠,湖州女儿出采菱,棱船荡桨红泼刺,阿姐唱歌教妹应,隔溪小阁带醉冯,稳坐临风宜远听。沈周。钤印:启南(朱文)

沈周的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本幅《莲塘小隐图》绘江南小景,青山绿水,相映成辉。沈周的绘画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他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640.webp (13)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庐山高图此幅画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为先生41岁作,画祝乃师陈宽(号醒庵)70岁寿庆,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640.webp (14)

明 沈周 灞桥风雪图   

“灞桥风雪”为古代长安八景之一,古代诗人多有描写。沈周此作即为依据古人诗意而作。图中描绘了平静的灞河水从远处山涧缓缓流来。河流近岸一坡脚平台上,几棵细瘦的寒树索然而立,枝叶在寒冷的空气中瑟瑟抖动。巨峰夹江,沟壑纵深,山石叠起,远峰耸立似屏。山上冬树瑟缩,冬苔遍植。

640.webp (15)

明 沈周 灞桥风雪图 局部  

整个山石白雪皑皑,茫茫苍苍。天色灰冷,江水凝碧,萧瑟冷寂。这件作品笔法温和秀雅,笔墨俭省,构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一件粗笔佳作。

640.webp (16)

明 沈周 灞桥风雪图 局部

本幅自题:]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梁客,此味从来不得知。沈周。]钤[启南]朱方、[石田]白方二印。

640.webp (17)

明 沈周 灞桥风雪图 局部

640.webp (18)

明 沈周《 瓶荷图 》

《瓶荷图轴》是一副工笔花鸟画,绘一铜壶,内植荷花荷叶各三株,交错而生。荷叶向背以深浅不同绿色区分,多取其背,使画面变浓艳为淡雅,凸现清高风格。作品形象写实,用笔简括,色泽温润,格调质朴。画的上方行书自题:荷花燕者,折荷插铜壶间,花叶交错止六柄而清芬益席,环列壶置席之中,四面举见花甚可乐客……

640.webp (19)

《花下睡鹅》

花下睡鹅沈周兼长禽兽,此图画一老鹅,正栖于玉簪花下,鹅转颈埋首于背羽间,半闭其目,睡态蒙胧。毛羽作双钩,略加皴点,自头至腹一笔而下,时见脱落,却笔断而意不断,颇有宋人含蓄遣意。鹅顶及双蹼以朱黄染,背景则为一大湖石,峋岭突兀,挺拔高耸,玉簪一株,亭立石下,正叶以草绿染,背叶则略以白色醒出,叶脉也缓缓勾出,与信笔勾成的花朵,极见清趣。坡面向右方斜下,笔端略见飞白,深得转折起伏之妙,且使鹅身与山石相对立,与所题诗句对称,构图特别显得稳重安帖。句为:“磊拓东阳笔下姿,风流崔白未成诗;鹅群本是王家帖,传过羲之又献之。”意指王羲之笼鹅,喜鹅颈转折,从中得悟书法笔意,故文人自来爱鹅。沈周书法从黄庭坚来,此幅写来更为挺拔,约为八十三岁左右晚年作品。

640.webp (20)

明 沈周 《菊花文禽图》

菊花文禽图作于正德已巳年中,沈周八十三岁,绘后数月即去世。画一羽衣未全之公鸡,方展肉翅,立于菊下,全神贯注于半空飞翔之双蝶。菊花四五朵,正面侧面都有,浓墨点正叶,淡墨作叶背,并以浓墨为叶筋。菊茎甚高,故立一竹使支持不倾。全图未用色彩,而墨彩焕然,观全图中浓淡墨分布的得宜,鸡目的注视,鸡足的伸展有力,虽因年老力衰,未必如早年精到,但信手写来,无不见其规矩,诚炉火纯青之作品。此图赠与初斋,以公鸡及彩蝶的文锦,预祝其文采焕发。

640.webp (4)

对中国画家来讲,水同样至关重要。水墨水墨,水沾了墨,然后墨分五色,虽然没有涂颜色,却五彩纷呈,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冬天的白。而水、水墨和中国画的纸,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中国的笔墨到纸上的渗透过程,也是水在起作用。水是中国画的生命,这个水墨又渗透宣纸,甚至到背面。而油画,你拿个油画笔在那儿画,能够渗透到油画布背面去吗?当然不能,因为化工产品、油画笔、油颜色和那个布没有那种生命的联系。

640.webp (5)

请看郑板桥画竹子。郑板桥一辈子就画竹子、石头和兰花,有人认为,郑板桥不够多才多艺,那就大错了。郑板桥的聪明程度,比任何人都高。他认为,竹、石、兰能抒发出一个清高的文人情怀,足矣。

郑板桥是一个高雅之士,在山东做了十年的县令,两袖清风回家。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满腹经纶,却到山东做了一个清官,回去了,没钱,只能卖画。所以,他的东西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清新俊逸”。有种清新之感,他画的竹子有俊秀之气。

欣赏艺术需要文化,当文化水平真正提高以后,你会知道哪些笔墨是真正有诱惑力的,哪些笔墨是真正使你感到心驰神往的。

640.webp (6)

再看看倪云林的这幅画。也许你看到这几棵树、这块石头,有一种境界,你有一点小的感动;当修养更高时,你的感动更大。倪云林是元代的画家。到清朝初年,出了一个八大山人。这是两个高峰——倪云林到八大山人。而且八大山人把倪云林当作知己,因为倪云林的笔墨极好。

中国画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关于倪云林的这幅画,我讲讲它好在什么地方吧。首先,它空灵,用墨不多。其次是厚重。有一次,一个研究生问我:“范先生,什么叫厚重?是不是墨涂得多一点,就是厚重?”我说:“画的是地方,就叫厚重,画的不是地方就不厚重。”

你说,你咬牙切齿,拿那个笔墨,块头大、体力也足,一上去一根线条,我可以断定,中国的举重冠军拿毛笔下去,力量一定比范曾狠,我肯定,他的线条没有我的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不是物理的、体能的力,而是内在的、气韵的力。倪云林的东西虽然用墨不多,可你能感到厚、空灵、幽雅。你看到他的画能进去,没有烦躁,不会使你不安。

一个画家来到世上,画出来的东西,老使人不安、使人烦躁、使人愤怒,你说,这算是画家吗?好的画看了以后,令人心灵平静,愿意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然后,若有所思,心有所悟,又有所得,身心为之健康,走上更辉煌的人生,多美好的事,就是这样。

640.webp (7)

我认为,近代有两个山水画家,不能不注意,而且他们是写了美术史的。画家有两种,一种画家被美术史写,这就不错了;一种画家写了美术史,这更伟大。李可染、傅抱石是写了美术史的。傅抱石最初出名,不是画画,是刻图章,图章刻得极好。他到日本,当时,日本人就对他的图章感到非常神奇,在方寸之间,能把《离骚》337句全部刻出来。日本人不相信他是用手刻的。日本的一些学者就在一个暗室里,用灯照着一块石头,请年轻的傅抱石刻。傅抱石刻的时候,一个灯打着,日本人只看到一条白线,在往下移动,刻完以后,大家拿放大镜一看,点画流美,堪称极品。当时的傅抱石可以讲是一个高级的匠人,而不是艺术家。

艺术家、艺术品是不能量化的,讲我能画得细,我能画得大,这都不是条件。

你画得大叫大画家,画大画的不一定是大画家,画小画的不一定不是大画家。荷兰的维米尔,一辈子的画都不大,但他是世界一流的画家。

所以,刻《离骚》本事大,可是,和艺术关系不大。

640.webp (8)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了,郭沫若到日本,研究甲骨文。一天,有个年轻人来找他,这人就是傅抱石,拿着几张画给他看。他看着画面,这只鸡,一半身子还在筐里,一半身子出来。他感觉有创意,就说好,我给你题词,之后,给所有的画都题了词。后来,傅抱石开了画展,画全部卖掉,这是傅抱石的画第一次面世。此后,傅抱石的名声开始传扬开来。所谓“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傅抱石遇到郭沫若是他的幸运。

郭沫若气宇不同,对艺术的欣赏角度不同。郭沫若毕竟有郭沫若的眼光。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他走上一个鸿门正学的大道。他不是见到某一个画家就对他指指点点,叫他改这个改那个,这样,艺术感觉就能真正出来了?傅抱石有了那样的功力,加上他接触了郭沫若,有了那样的才情和气量等等,他的东西自然不凡。他画个小小的茅亭,一个文人站在那里听瀑,这个瀑布是那么高远,我们似乎听得到流水声,旁边树木寥寥几笔,石头跌宕起伏,境界传出,不愧是大画家之作。

我在中央美院的毕业作品《文姬归汉》,当时,也送给郭沫若先生去看,他也题诗在上面。因为郭老地位太高,到他家去,也不是非常容易。郭老给我题完,说:“你以后有杰作,我还给你题。”可是,我就想我没有什么杰作,再去找他,又挺麻烦,还得敲门,还得问一问来客姓名,通知里面,不那么容易,后来就没见着。可是,他对我这种关爱,我一直记得。

有位先生说我的画有霸气。我觉得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潘天寿先生有块图章,叫“一味霸悍”。他认为,霸是他的风格。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火气渐渐退了,可能以后的画会由霸气而成为一种真正平和的、巍巍乎高哉的神情,就更好了。因为做过春秋的霸主,也不容易。

640.webp (9)

来源:北京墨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