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是一项全国范围的书法活动,暂不论国展是不是能代表全国最高水平,但从一届全国性质的书法展览的技术水平来看,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后参加同类型的展览提供帮助。由于展览的需要和影响,能够入选的作品水平就必然要达到某种共同的层次,我们通过观察这个层次的整体面貌,就能从中窥见一些技术性的特点。只要总结这些特点,确定创作标准,强化训练自己的创作,就能尽快实现目标。接下来,我们从“取法”、“笔法”、“字法”、“章法”四个方面来解读。想要参加国展的人可以照此检验自己作品。

一、取法

董其昌说“学书不临古人,必堕恶道”,无论是否参加国展,取法古人是首要的条件。

640.webp (9)

董其昌作品

此届国展,草书创作受到兰亭奖的影响,很多作者取法章草,这是历届展览都有的跟风现象。跟风比较保险,至少不会走向野路子。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如果没有自己喜爱的取法对象,跟风上届的热点风格也是一个选择。令人欣喜的是,虽然草书大部分是章草,但还是有一些作者取法经典书家,如怀素草书、黄庭坚草书、孙过庭草书等等,这说明取法耳熟能详的经典对象并不是死路一条。

640.webp (10)

黄庭坚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页

当然,取法这一类经典书家的人群非常庞大,要想在国展中脱颖而出,必须写得好(如何写得好?这一点会在下文提到,此处只谈取法问题)。行书取法依然是“二王”风格较为突出。隶书取法,经典和流行参半,有规规矩矩写经典隶书的,也有夸张结构关系写现代隶书的。有一件作品取法经典汉隶,每个字如原碑字那么大小,写得非常精到,令人印象深刻。篆书取法较为规矩,有大篆和小篆也有战国各国风格的篆书,如《中山王鼎》等等。

640.webp (11)

《中山王鼎》拓片

楷书取法多在魏晋以上,也有偏向书史上过渡性质的书体,看起来不楷不行、不楷不隶,容易吸引眼球。与取法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个关键词“气息”,即作品中要体现出取法对象的气质,这涉及书法的所有内容:笔法、字法、章法等等,通俗来讲,就是感觉要“很像”。无论取法何家,必须要能完全理解这一家的所有内容,神形都要兼备,让人一看就知道学的是哪一家,并且精华尽显。在此基础上从中再略微体现一些自己的个性,这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创作能力而不是亦步亦趋做古人奴隶。当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创作个性也没关系,只要在章法上调整一下即可。

640.webp (12)

钟繇《得长风帖》

二、笔法

笔法的精到与否是检验一件作品和一个书法家技术的关键,笔法不精到,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最多只能是入展水平。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生死”,可见笔法精到是多么重要。与笔法相关的一个矛盾就是“书写性”,也就是说笔法不但要精到,并且还要具备流畅轻松的书写性,即不能刻板、不能描画,要在快速书写中完成精到的技术要求。否则,作品容易死板。从获奖作品来看,基本上都达到这两项要求。

640.webp (13)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而入展作品(主要是行草书)多是在其中一项有所缺憾,大部分是整体效果好,但笔法略有一些粗糙,主要表现在起收笔处变化较平,线条中间和连接处较为僵硬、平直。这也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讯息,笔法不精到问题还不大,重要的是要有轻松的书写性,整体章法效果也一定要好,也就是要有墨色变化、轻重安排、疏密处理等等方面,这是视觉艺术的基本要求。字写得稍微差一点或者说“天真”一点,问题不大。但千万不要以为把字写好了就什么都没问题了。

笔法的精到在于笔画的完整性和弹性以及线型的变化。无论何种书体都离不开这些要求。完整性可以体现作者控制毛笔的能力。我们可以自己试验一下,用毛笔依次写一个三角形、菱形、梯形、甚至更为复杂的形状,看看自己在快速书写中能否连续、准确地完成这些形状并使笔画完整、干净不拖泥带水。除此之外,笔法还有诸如圆润、起伏、粗细等等要求。

在书法学习中,唐楷,可以训练提按技术;

隶书,可以训练线条摆动和起伏的精微控制能力;

小篆,可以训练线条的稳定控制力。

每一种书体都是构成我们整个笔法系统的关键,古人常常是学到老才将这些技术锻炼成熟。而今天我们则可以将隐藏在各书体中的关键技术单独抽出来进行训练,这样就高效了。弹性的问题就是笔画的起伏,我们写直的和方的笔画较容易,例如写三横,不仅要注意每一横都要有起伏的摆动,还要求线条中间具有一定的韧劲,凝练如“折钗股”。线型变化就是各种线条质感的变化,如清秀的、粗糙的、笨拙的、灵巧的等等之类的线型质感,在一篇作品中线型变化要有主次、互为补充。精妙的作品在一字之内甚至一笔之内也有线型的变化,耐人品赏。

三、字法

字法就是结构,可以说是书法中最为精妙最有难度的一部分。董其昌说“书家之结字,画家之皴法”,可见结构之重要。书法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结构的变化,结构是书法家感受世界和表达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这是书法的生命力所在。在书法中,汉字结构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一个汉字的结构可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都与这个传统有关。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体现出这个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的创造,创造出新的传统,成为经典、杰作。传统是由第一件杰作开始的,此后不断有人继承、并创造出新的杰作,成为新的传统。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由一件件杰作构成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字法结构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变化范围。也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在书法中是有约束的。在国展中,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传统, 但都没有体现较好的创造力。

字法结构还与章法布局密切相关,掌握了一个字的历史上的所有结构还只是走了一半路。字法结构还要和章法布局配合,每个字的结构必须适应不同的位置环境,随时变化,构成新的整体。结构分为单字结构、单字变化结构和结构神态。

640.webp (14)

永字八法

单字结构

单字结构是变化结构的基础,变化结构是单字结构的发展。国展作品中,单字结构都做得较好,能体现基本的审美要求,但仔细推敲其单字变化结构仍不够和谐,而获奖作品在这两方面问题都要少一些。单字结构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矛盾关系:疏密、粗细、正欹、曲直、向背、黑白、长短、肥瘦、大小等等,这些矛盾关系是由我们的文化而形成的审美习惯,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单字结构中。优秀的作品任意截取一个单字出来看,其结构都要是无可挑剔的。

单字变化结构

单字变化结构受章法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变化的范围比单字结构要小,因此要求书法家对结构关系有出色的处置能力。其变化的原则还是上文提到的各种矛盾关系,只不过这些矛盾关系发生在各个字之间、各字组之间,应用的范围扩大了,把握起来更有难度。孙过庭《书谱》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下笔就是结构、就是处置各种不同的结构关系。第一个字的写法影响第二个字的结构,如此一环扣一环。赵宧光说得更清楚:“配合数字,须字字锻炼,始成篇章。”

640.webp (15)

孙过庭《书谱》

在以上两种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结构是造型动态,这是书法家造型才能的表现,考验书法家对造型的感受力。造型动态就是古人常说的“象”,如张怀瓘说“书者,法象也”,给人一种抽象的意。杨慎《墨池琐录》中也说“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动”,没有造型生命力的作品,实际上是在抄袭古人。在国展获奖作品中,能表现出结构动态的作品并不多,而入展作品的单字造型几乎没有什么造型动态,没有体现造型的创造力。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精神的缺失。

四、章法

章法就是画面构成的整体印象。无论什么书体、无论入展还是获奖作品,共同特征就是章法效果都非常好,也就是整体性非常强。行行有变化、段段有呼应,古人对此早有论及。智果《心成颂》说:“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复。”这是书法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入展的起码要求。一件作品的章法要有轻重、疏密、大小、曲直、连断等关系的体现,根据作品风格和书体的不同,各种关系所占的比例也不同。除此之外,一件作品中还要体现:大字和小字、正文和款字、多种书体的搭配、纸张色块的搭配、印章的补充,每件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都要非常丰富,这也是现代文化发展对视觉效果的审美要求。

640.webp (16)

智永《千字文》

章法的具体要求有:

一、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要有笔画粗重的几个字错落其中,此为重节奏;

二、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有几组细笔画的字,此为轻节奏;

三、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有几组连续的两个以上的字,笔画大部分断开形成空白,此为疏;

四、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有几组连续的两个以上的字笔画全部连接引带成为一组,增加流畅性,此为密;

五、墨色

在创作中,我们必须时刻做到以章法为统筹,在章法的要求下控制书写效果。做到这几点,一件作品的章法就基本能过关除了基本章法要求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手段可以丰富画面效果。诸如大字和小字的配合,书体的不同,一是能在书体上产生变化,在大小字体量上增强对比、丰富画面;二是能体现作者驾驭两种书体的能力,体现创作实力。很多人都认为投稿国展就要做形式,搞拼接,其实不然。纸张和色块的搭配并不是入展的必要条件,它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而已。在这一点上,只要创作搞好了,有没有各种形制和色块的拼接别并不重要。入展作品中就有一些是整张纸一种书体一个颜色一个内容,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拼接,写得简洁、明快,令观者看起来非常轻松。

640.webp (17)

李双阳老师作品

我们可以把国展看成一个代表当代书法某种水平的窗口,从这个窗口中可以看见很多人的集体智慧,看到他们是如何努力的,朝什么方向努力,我们可以从这些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当然,书法中远不止国展一个窗口,集体智慧再大也比不上几千年积淀的书法传统,古人的集体智慧能给我们更大的视野和平台。我们不仅要站在国展的肩膀上,还要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世界的肩膀上,站在这门艺术的最前沿,才能创造出新的经典和传统。技近乎道,技术的娴熟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驾驭这门艺术,但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在艺术创造上定下什么标准。当我们的技术都完善的时候,希望更多的人注重凭借娴熟的技术表达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达到真正的创作,实现艺术的自由。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640.webp (69)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已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已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选择写生的地点,合于自已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如果在自已丝毫不感兴趣的地方写生,即便花很大力气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勉强画成,只是干巴巴地如实描写,与中国山水画的要求相差甚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山水画写生要按“游”“悟”“记”“写”四个步骤进行。

640.webp (70)

游:每到一个地方写生,千万不要看到一处风景很动人,马上就坐下来画,把看到的风景如实地搬上画夹,这不是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试。首先必须“游”。

游山玩水对中国山水画家来说,就是深入细致地去观察。一座山,你山上山下、山前山后跑遍了,从高处、低处不同角度观察它的形象,分析它的特征,对它作全面的了解,作画时才真正心中有数。

640.webp (71)

山景随着时间、季节、晴、雨等各种变化而变化,有着不同的韵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晴天和下雨的变化。晴天是山青、水明、树重、云轻,一览无余,层次清晰;而下雨则不同,所有景象朦朦胧胧,雨丝中山色树影时隐时现,在模糊中见到极微妙的变化,本身就是绝妙的水墨画。

概括地说,深入生活进行山水画写生,重在“深入”二字。要深入观察、深入了解,要在生活中激发作画的热情。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悟:就是要深入思考,概括提炼。

“游”只解决对景物的全面了解。进一步则必须深入思考、分析,在掌握表现对象的特征之后,要去芜存精,由表及里,深思熟虑地去构思、去立意。“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

意境植根在“游”的基本,也就是说,意境是从生活中酝酿而成。自然是美的,立意是把美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之升华成为更美满、更有理想的景物。“悟”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主观意念上,重新组织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过程。经过艺术加工的景物,应该比原来的更集中,更美。山水画写生中的“悟”是走向“中得心源”的必要过程。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但是,在山水写生过程中,“悟”往往被人忽略,把客观景物如实地搬上画面,或仅仅作简单的构图上的剪裁,章法上的安排,这对山水画家来说是不够的,缺乏隽永的意境,缺乏感人的魅力,只能是风景说明图。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妙悟”使现实传神到新的艺术意境,这种心灵上的传播,应该是画家最高的追求,这种意境上的开拓,出自画家的思想感情,应是有所感才能反映出来。


“悟”就是把对客观景物的感性认识,更集中地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样在繁杂的景物现场,该画什么,该舍弃什么,该强调什么,该突出什么,诸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记: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记录,二是记忆。

每到一处山水胜景,必须有很多景物使你感到新鲜,激起创作的热情。这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录,速写其形象,如果结构复杂,某些重要部分还要重点加以结构上的记录和特写。这种速写不求形式上完整,而求详细记录,特别对于工程建筑物,必须结构清楚,透视正确,每次外出写生,这方面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

640.webp (84)

写生时特别要记录具有特征的景物,使写生画稿能够充分表现出地方特征。例如树木是极普通的景物,但各地地理条件不同,树木同样会有地方特征,速写时不能忽视这一点。富春江一带的杨梅树,树叶常青而浓黑,树干盘曲多姿呈淡赭色。

640.webp (85)

640.webp (86)

640.webp (87)

我当年去富春江画画,勾了不少杨梅树的稿子,这种姿态优美,枝叶繁茂的常青树与富春江的山明水秀相映衬,极富江南水乡特色,十分入画。黄山松树,浓黑而粗壮,虬枝千姿百态,气势雄壮,它是黄山所特有,画黄山而画松树便失去了黄山的特征

640.webp (88)

山,对山水画来说是最普通的描写对象,但各地的山都不相同,正如宋代郭熙所论述:“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虑、武当皆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绝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华山多好峰,确实是这样,它挺拔而又雄伟,而黄山的峰峦则更为秀美多姿。对于各种山峰的特点,仔细加以观察才能得其精神。


我们必须用笔记录,但更需要用心记之。因为最详尽的记录也难得其精神成为自已的“胸中丘壑”。我们要做到得心应手,提笔即可画出,落墨即可显出其特征。

640.webp (89)

640.webp (90)

写:以上所讲“游”“悟”“记”,都是写的准备过程。一般说来,前面三个过程准备充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是把自已感受到的蕴藏在自然界中的优美情趣,用笔墨反映出来,表现出来。

640.webp (91)

640.webp (92)

写的关键是意境,古代画家最为普遍的经验是“意在笔先”。看来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极重要的经验。“写”是形式,是技法,即所谓的“笔”。“写”是反映“意”,但“意”和“笔”不容分割,二者应该高度地统一,即要求有新意,又要求出妙笔,笔意相发才能画出满意的作品来。“笔墨当随时代”是“写”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一点。

 

 

1、看不惯 “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以亲身经历细数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各种艺术家组织的“协会弊端”。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就曾提出“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国际上很少有这样养的。我亲戚的孩子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参加美国举办的一个英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国家应该养画家吗?这道题真是发人深省。美国并不供养画家,法国也只是给一些贫苦的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就好比养了一群鸡,不下蛋。“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

640.webp (13)

2、看不惯艺术家被“圈养”

凡是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想要报考美术学院,吴冠中一概劝阻。他认为美院教的那一套,是培养画匠而不是艺术家的,一些美院大量招生,都是为了钱!吴冠中说:“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学画的冲动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吴冠中向来强调,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他希望社会建立合适的机制,资助、奖励年轻的穷艺术家进行探索。“不要养人,要奖励好的作品。要养会下蛋的鸡。”

640.webp (14)

3、看不惯自以为是的“画家”

吴冠中说,“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我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640.webp (15)

4、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硕士、博士”

吴冠中认为艺术院校文化课要求太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而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师,吴冠中照样批评得不留情面:“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640.webp (16)

5、看不惯艺术品价格的“步步高”

吴冠中在听闻曾经充斥着炒作的艺术品市场大幅度降温,在接记者专访时朗声笑道:“好!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在吴冠中看来,艺术品市场降温,能有效地治治画坛的浮躁风,画家可以安心回去画画了。寂寞的时候往往画得出好的作品来。而只要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不要怕市场的冷热,真金不怕火炼,真的好东西是跑不掉的。吴冠中说,艺术的冬天考验着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热爱着艺术。如果真爱,就不会放弃。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那才可能会有好的作品。平淡的人生,平淡的情感,不能出艺术。

640.webp (17)

6、看不惯拍卖市场上的“心电图”

2005年11月,吴冠中巨幅水墨画《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首届拍卖会上以2750万元的价格落槌。吴冠中却对此“天价”不以为然,对记者称这合收藏家口味,自己并不认为这张作品有多好,因为内心流露得不够。吴冠中说:“我现在对拍卖毫无兴趣,拍卖图录也不去看。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有点畸形,人为因素太多,蹿上蹿下的,就像心电图不正常。作品的价值要由时间来验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岁月会作出筛选。现在值不值钱无须关心。低了别动摇,高了别太高兴。作为艺术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间,由后人评说。”

640.webp (18)

7、看不惯中国艺术的“高价低质”

吴冠中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吴冠中说:“我们以为非洲艺术很落后,后来我到非洲一看,他们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反而比我们现代很多。我们的人为障碍使我们落后了。”

640.webp (19)

8、看不惯“流氓美术家”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冠中说:“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画院是什么印象?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又享受市场的好处。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

640.webp (20)

9、看不惯美术教育必画“石膏像”

画石膏像是目前美术教育的必修课。但吴冠中认为,画石膏像会把艺术感觉都抹杀掉。石膏像是死的,现在要求画的人死扣,要画得正确,要画得像,结果画得越像越没有感觉。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艺术家需要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

640.webp (21)

10、看不惯徐悲鸿和“革命题材”

在吴冠中心中,“徐悲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上,因此他的力量很大。但是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什么样都可以,现在的形势我看哪,又把现实主义拼命在抬,画那些革命的题材,这当然可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美术的功能像诗一样,当然可以画插图,但这不是它的主要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但是现在政治上也好,社会各方面也好,没有重视这一点。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但是他的力量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很悲哀。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苏联的影响,苏联的东西还是二手货,从欧洲学来的。这些东西来了以后,把中国的审美方向影响了。”

640.webp (22)

手札,代表着漫长中国历史中最后一批恪守传统规则物件。以后流行的是现代书信,是Email,是短信,不断颠覆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而约定俗成的手札,颇具节奏感的平阙,本身就是一幅版画的笺纸,便在当下学者、文人的生活中几近消失。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宋代手札,梦回大宋千古情

……

苏 轼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天才人物:诗有苏黄之美誉,词成豪放开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书冠苏黄米蔡宋四家。做官呢,与弟弟分据部长、副总理高位;美食不是他的专业领域吧?他却发明了东坡肉…

这样不世出的牛人,简单用一句“崇拜”已不能表达我们的仰慕之情。虽然历经沧海桑田,很多故事与作品已然湮灭不得复见,仅从流传下来的东坡作品中,便有太多可以品味的内容。当然,我这里仍然要回到他的书法。

640.webp (1)

《东武帖》

640.webp (2)

《归安丘园帖》

640.webp (3)

《获见帖》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640.webp (4)

640.webp (5)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

640.webp (6)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米芾
米芾,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北宋造诣最高的书法家。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他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而如此妙境,则在米芾手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640.webp (7)

《临沂使君帖》

640.webp (8)

《伯允帖》

640.webp (9)

《清和帖》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640.webp (10)

《蒙惠帖》

640.webp (11)

《暑热帖》

640.webp (12)

《脚气帖》

图文整理自网络

640.webp (21)

活了77岁,
知命之年为糊口拿起毛笔,
却成了名载艺术史的书画大师,
别不相信,
有这么一位怪老头,
他就做到了!

640.webp (22)

金农画像

金农
(1687-1764)
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首。
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
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
时称“漆书”。其画造型奇古,
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
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是独创一格。
著名画家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
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等都对其有极高的评价。

1
花15年游历大半个中国,交友癖很怪!

640.webp (23)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金农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浙江。
因排行廿六,自称“二十六郎”。
起初,金家还挺富裕,
金农从小便有机会读书求学。
淳朴的民风与浓厚的文化气息,
赋予了这个农家少年过人的天赋和才情。

640.webp (24)

金农 佛像图 天津博物馆藏
金农素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之志,青年起便携友漫游苏浙。
37岁起开始远游,一玩便是十五年。
这段时间,他走遍了齐、鲁、
燕、赵、秦、晋、楚、粤之邦,
饱览了名岳大河,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当然,旅游归旅游,没钱吃饭了怎么办?
除了去僧院化缘、找朋友借钱外,
聪明的他,还组了个“流动地摊”。
金农自己当老板,有人负责雕凿纹刻砚石,
有人接抄写的活儿,有人负责弹奏乐器,
还有专门给别人画墨竹的……
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们便各司所长,以此筹措旅资。

640.webp (25)

无量寿佛

在此期间,他常常借书画、金石、文物的鉴赏机会,
遍访名流,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良友。
其朋友上至名门公卿、富豪巨贾,
下至卖浆引车的贫民百姓,主教九流无所不有。

朋友虽多,但他交友的脾气很怪。
瞧不起的人,不但话不投机半句多,
而且报之以白眼,更别想求得他的诗文字画,
而对情投意合的好友,则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

640.webp (26)

清 金农《杖锡摩陀尊者》

2
与郑板桥下酒馆、逛窑子,情同手足

640.webp (27)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
最有名的就数画竹子画出名的郑板桥了。
两人初次见面,就心心相惜,
感性的郑板桥更是说“杭州只有金农好”。

喜欢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
“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
这两个相见恨晚的才子,
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
个性脾气都特别相投,
常常结伴下酒馆、逛窑子,形影不离。

640.webp (28)

郑板桥
虽说,两人性格很像,怪癖也都很多,
但金农比郑板桥要圆滑老到、灵活机动得不少。
比如说他回杭州老家,
当地的官员就送了他半船的花雕和莼菜,
一般说来,对于送来的礼物,他都照单全收,
这一点喜欢互不相欠的郑板桥可做不到。

金农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
不拘小节,任性得很。
虽和这位人精儿关系要好,
这点精明,郑板桥是学不会,
或者说根本不屑于学,所以可以赚钱的地方,
郑板桥是肯定赚不来。
两人最大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斑。

640.webp (29)

金农 罗汉图

3
50岁仕途失意,从此人生大逆转

640.webp (30)

金农虽生性洒脱,不看重功名,
但受传统的入仕光宗耀祖观念影响,
内心还是有那么点期遇明君,报效国家的小期待的。

640.webp (31)

罗汉图

刚好,在他50岁时,
有人推荐金农应试博学鸿词科
(博学鸿词科是清康熙、
雍正年间为网罗汉族读书人的一种手段,
凡地方上博学多才之士通过举荐,
可以直接入京应试),
这对于金农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金农千里迢迢赶赴京师。
但天意弄人,这场荐举应试因雍正帝的去世而终止,
在一视同仁的新皇帝乾隆眼中,
科举出身的科班文人才是正统的。

640.webp (32)

罗汉诵经图

一场空欢喜的金农,只得郁郁南归。
为人正直的好友郑板桥在官场上失意的事情,
让知命之年的金农看清了官场险恶,自此绝了仕意。

50岁之前,这位向来无拘无束,
极富野逸文人气质的男人,
并没想过要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的书画赚钱,
但现在,没有正当职业的金农也不得不被穷愁困顿而烦恼,
不得不以出卖书画为生。

640.webp (33)

高士图
4
晚年卖画维生,穷困潦倒客死他乡

60岁后,金农没有回家乡,
而是选择了长居扬州。
商业发达、五方杂处的大都市,
有才、画工好的才子有很多,
为了在竞争中糊口生存下去的机会,
金农不得不在创新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在这种生计所迫的环境中,
金农就创造出了一种醇厚雅逸、
独属于他自己的书画风格,
开拓了我国书画的新境界。

虽然,金农才气凌云,
名列扬州八怪之首,却不善经营,
家道因此衰落。
故时常陷入乞食僧舍,或闭门自饥的窘境,
在食不果腹的时候也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
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朋友袁枚,求写彩灯。
金农中年丧妻,无子,惟有一女,
晚年的他生活颇为凄凉,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

“余自先室捐逝,洁身独处,
旧蓄一哑妾,又复遣去。
今客游广陵,寄食僧厨,积岁清斋,
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
写经之余,画佛为事,七十衰翁,
非求福禔,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

下面这幅图是金农73岁时的自画像。
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
姿态笃定,神情超然。
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
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烁的双目,
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640.webp (34)

金农《自画像》轴,纸本,墨笔,纵131.3cm ,横59.1cm。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九月,
一代才子殁于扬州三生庵僧舍,时年77岁。
于金农来说,画画不仅是一种喜欢,
也成了“乞米”的手段,
而就是这种“和葱和蒜卖街头”的书画生涯,
也使他成为“扬州八怪”中的主将,
为书画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640.webp (35)

金农 达摩

5
诗怪字怪画怪,成扬州八怪之首

640.webp (36)

金农凭什么能胜任扬州八大怪之首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金农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上。
在金农心中,自己诗第一,
书次之,画又次之。
而他之所以为八怪之首,
不仅与他诗书画样样精通有关,还与他样样都怪有关!

诗怪

金农的诗,格调高雅简洁,
深显古文功底而又极具灵性,
读来似歌似谣,朗朗上口,
明白易懂,犹如清月九霄,古寺钟鸣,
清新而意远。
最出色的是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诗歌,
这与金农长期接触和理解、
接受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640.webp (37)

金农作品 题字:回汀曲渚暖生烟,风柳风蒲绿涨天。我是钓师人识否,白鸥前导在春船。

就拿他的咏蝉诗来说,
咏蝉历代不乏佳作,然而多为嘲蝉聒噪。
金农《孤蝉》道:“枵腹无全饱,枯形非一朝。
遗荣守清节,不共侍中貂。”
刻画出孤蝉枯瘦凹腹的形象,
道出恪守清操的志趣,实为奇绝脱俗!

金农作品 题字:山青青,云冥冥,下有水蒲迷遥汀。飞来无迹,风标公子白如雪。

金农作品 题字: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採菱复採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

金农作品 题字:先生之宅临水居,有时垂钓千百鱼。不懼不怖鱼自如,高人轻利岂在得。赦尔三十六鳞游。江湖游,江湖翻,踟蹰却畏四面飞鹈鹕。

字怪

他的书法,将楷书的笔法、
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
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
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
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
分外苍劲、灵秀。
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
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
令人爱不释手。

640.webp (38)

金农 漆书 《云烟幽壑》

金农所创的漆书更是犹如惊天霹雳,惊世骇俗,
彻底突破了中国书法的传统法度,
在用笔用墨技法上达到了一种大自在、
随心所欲的创作境地,
表现出对‘柔靡之风’的强大冲击,
在当时书坛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

640.webp (39)

金农 漆书《王行事迹》

画怪
作为半路出家的旷代逸才,
他的画有一种醇厚稚拙、格调高逸的画风。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
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
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
其梅、竹用笔奇拙,凝练厚重。

他画的月亮是这样的
↓↓

640.webp (40)

金农《月华图》轴,纸本设色,纵116cm,横54cm。

《月华图》中只有一轮满月,
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阴影,
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芒。
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却表现出画家强烈的感情。
金农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
以奇致胜,天趣自成,
展现出画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画的僧人是这样的
↓↓

诗怪字怪画怪,再加之人够怪,
实为怪出了一个高度怪出了一个境界,
八怪之首,名副其实!

金农一生走遍大好河山
看惯了秋月春风,人情世故,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繁杂琐碎,
似乎却没有给他的作品
带来丝毫的世俗的沉闷气。

640.webp (41)

相马图 立轴

晚年的他四壁皆空,
但也从没放弃过生的希望。
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态度一样,
充满着阳光般的朝气与活力。

640.webp (42)

红梅

在他的气质里,
永远有一股浪漫诗人的情怀、
不修边幅的风度。
这也使他开辟出了一块
超越人生的艺术天地!

1、中国文字工程总设计师:秦代李斯

640.webp

作为秦始皇战略谋士的李斯,他的人生获得极大成功。政治上的登峰造极,使他文化上获得英雄造时势的机遇。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李斯成为中国文字全国统一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李斯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篆。从商代甲骨文以来,在“六书”(六种造字法)引导下各诸侯国创造的“同字异形”文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以来“文字异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中国文字的 “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接下来,中国书法进入“造形”时代。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2、让学界为之癫狂:东汉大书法家张芝

640.webp (1)

东汉是中国书法从实用艺术向实用兼抒情表现“两栖”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秦汉之交开始的中国书法笔法革命——“隶变”,解放了文人手中的毛笔,也解放了知识阶层心灵。敦煌张芝,“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后人称他为“草圣”。文献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他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让人忌妒的偶像。东汉文献《非草书》记载了当时他的草书风靡知识界的盛况:“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张芝)之草书过于希(稀、珍视)孔(子)、颜(回)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这些学生痴迷书法近于癫狂,以至于一位很“道学”的学者赵壹愤怒难忍,专门写了一篇《非草书》大加伐挞:读书人都痴迷草书不务正业,国将不国了!——书法就是这样以美丽的故事,登上了中国纯艺术的舞台。

3、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640.webp (2)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如果说要推选中国书法第一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推荐王羲之。因为他对中国书法,影响无人可及。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意义绝非仅仅在创造一种新的汉字书写视觉样式,或在技术上集时代之大成,创造了形式妍美风格典雅的正书、行书和草书,开一代之新风。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价值观、行为品格上,他以万人景仰的超级贵族佳子弟的身份而超越俗流,在艺术形式与文人精神品格之间,创造了一个超然独立的幻影般理想人格,诠释了儒道思想大师在着作中阐述的中国文人名士理想。故而,他被中国历代文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4、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代书家兼理论家孙过庭

640.webp (3)

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个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给历史留下巨大遗憾。他的草书传“二王”笔法,而另开蹊径,自成一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论上造诣极高,达到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少有匹俦者。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着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余言,珠流玉溅,处处闪耀智慧光芒。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许多书家的共同心声。

5、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唐代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瓘

640.webp (4)

张怀瓘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和孙过庭一样,他也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张怀瓘在更广阔的艺术理论视野背景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他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与文学相比,“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书法的图形语言表达,比文学更直接简约。他提出:一流的书法家应该“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文字论》)”,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从大千世界汲取各种生命和运动形式之美,化为变化无穷的笔墨语言,“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议》)。真正的书法鉴赏应该是超功利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只在精神层面交流……等等。以“自然本体论”为中心,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同时从技术、审美标准、历史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编织了气势恢宏的理论自成体系,极富思辨性。在整个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可以说超越前人。因此学书法的人,不读张怀瓘书论,就不能说已经理解了中国文人的书法理想是什么。

6、喜怒窘穷一寓于书:唐代狂草大家张旭

640.webp (5)

草书发展到唐代,在东晋“今草”基础上又有飞跃发展。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打开,草书中汉字的实用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种与音乐相类似的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的纯艺术——“狂草”由此诞生。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唐代大文豪韩愈曾描述曰:“往日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唐人好以书饰壁,相传张旭经常是狂饮大醉,然后举笔“呼叫狂走,乃下笔”。甚至疯狂地“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因此他在历史上得了一个外号“张颠”。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气势凌厉,一如李白的诗,弥漫着一股盛唐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时人以李白之诗、裴旻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7、鲁公变法出新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640.webp (6)

由于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前期的书坛,率以“二王”妍美书风为宗。至盛唐时代颜真卿出,“鲁公变法出新意”,书坛风气一。颜真卿早年从张旭学书,得笔法。他善于向民间书法学习,变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被称为“颜体”。这里不但凝聚了有史以来书法笔法的各种体式美(如篆之圆、隶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传统理想人格与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形式。他的行书线条浑朴自然,字势奇逸,在书法史上也自成一家。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禄山叛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8、我书意造本无法:北宋大书法家苏轼

640.webp (7)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书画家于一身。他早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生忠君爱国,但屡遭小人陷害,遭贬斥流放。胸中块磊,发而为翰墨,溢而为文章,为历代文人敬仰。苏轼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楷书出于颜体,丰满宽博,骨丰肉匀,如“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他的行书上承晋唐诸贤,而变化出新,率情而运,笔势跳宕,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苏轼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又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黄庭坚称赞他:“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9、满川风雨独凭栏: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

640.webp (8)

黄庭坚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宋代文坛着名“江西诗派”的领袖,“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历史上与苏轼齐名,称“苏黄”。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是诗、文、书法都冠绝一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称。行书出于南朝名刻《瘗鹤铭》,用笔骨力内藏,笔意跌宕,一波三折,体势雄健。他的草书出怀素而自出机杼,纵横开合,擒纵有度,潇洒流落,气势磅礴,开中国草书新境界。黄庭坚在创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创造。回忆及自己书法的悟道过程,他曾说:早年学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又称: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年被贬入僰,舟中见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悟笔法。稍能用笔,但仍不能尽意。至元符二、三年,五十五、六岁时方彻悟,作书始摆落俗气。在书法史上卓然独立成家。

10、风樯阵马放笔一戏:北宋大书法家米芾

640.webp (9)

在“宋四家”中,米芾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纯粹学者艺术家。在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书画鉴定、收藏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学术方面,他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着作传世,是书法研究的专业必读书。在鉴赏方面,历史上有不少名帖,都经他鉴定题跋。他的画,在历史上有着名的“米点”、“米家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法的一种样式。至于他的行书、草书都是出于“二王”,而变化生姿。他用笔非常灵活多变,自称“刷字”,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八面出锋,用笔沉着痛快,气势超迈飘逸,笔势跳跃,点线俊美,神气完足,把“二王”行草书写出了一种新境界,是书法史上受到追多追捧、粉丝最多的书法家。米芾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力于他长期对经典的忠实研究。他曾说:自己是“壮年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他对自己书法相当自负。《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11、一枝仙桂香生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

640.webp (10)

赵孟頫的书法在元朝“复古主义”思潮影响下回归“二王”,在精心研究“二王”正统经典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在楷书、草书、行书各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把“二王”所代表的东晋士人贵族风范加以通俗化,使经典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美找到了一种适合大众传播和欣赏的形式。所以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在纯粹的传统语言样式中崛起、能和历史上那些开宗立派大师遥相呼应的大书法家。

12、八法散圣字林侠客:明代大书法家徐渭

640.webp (11)

徐渭是明中后期以倡导个性而着称于世的全才艺术家,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之一,在文学、绘画、书法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戏剧,在明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大写意花鸟,开写意花鸟新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对他推崇备至,曾刻“青藤门下走狗”一印,足见其崇仰之情。近代国画巨匠吴昌硕、齐白石对他也十分倾仰。如齐白石曾在诗稿中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求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13、丰采仙姿出尘俗: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

640.webp (12)

董其昌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长期在朝廷身居要职,在中晚明党争斗惨烈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官员,他见风驶舵,玲珑八面,显得十分世故,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知识精英。但他有效利用了政治影响,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在书画理论和创作上,倡导追求“淡”、“雅”、“荒寒”的境界,满足当时知识群体的特殊精神需求,有独到建树。对晚明乃至整个中国以后的书画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4、风云入怀天借力: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

640.webp (13)

晚明的社会政治黑暗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丛结。恰恰是在这时,书坛英雄辈起。如果生活在汉唐盛世时代也许他们一生风平浪静,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在历史上足以光焰万丈。然而时势不然。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清兵大军压境。吴三桂、陈圆圆、剃发令、屠城令……瞬间天崩地裂,使文弱的书生也许一夜间立即必须做出一生选择。有的人慷慨赴节,成为万世讴歌忠义烈士;有的人不忍丢弃身家和荣华富贵,于是无可避免地历史又出现了一批灰头土脸的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不幸赶上了这一时轮。他在明朝廷任要职,后降清。在《清史列传》里,就列入了缙绅引以为耻的《贰臣传》。这使他承古开新、大气磅礴、本已在历史的制高点超然独步的书法,因此而遭受历史蒙尘。

15、脱得俗情便入圣域: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

640.webp (14)

十七世纪的中国书坛,傅山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彼时正值明清两代之交,天下大乱,王朝嬗替的风风雨雨,酿造出万千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凸显温文人性的无穷变相。傅山生当其时,历经战乱的凄风苦雨和惊涛骇浪,细数起来,他算得上是一个顶得起、立得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男子汉。无论是他的团团锦绣、气势雄放的书法,还是他那颇引争议的“四宁”、“四毋”理论,抑或是他狱中绝食、晚年坚拒朝廷征辟的豪侠故事,信手拈来,都是足令史章盎然生色的美谈。

16、罗纨不御何伤国色:清代大书法家八大山人

640.webp (15)

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写意花鸟巨匠,他的风格卓异的水墨出于孤傲积懑,具有惊世骇俗的孤寒之美,在历史上几乎是破空而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同时代画家所瞠目。同样出于其内在胶着着亡国之痛的伤痛心灵,他的书法卸尽铅华,听任一根质朴无华而风骨内含的劲线,倔强地延伸悠游盘旋在黑白交织的翰墨生命高空,展示出深沉的生命伤痛和无可慰藉的无奈孤独。书法的点线,汉字的形体造型,在这里又一次接受艺术就性灵的洗礼和锤炼,其不平凡意义再一次得到升华。在中国书法史通向彼岸的狭窄道路上,又一块历史丰碑被竖起,上面刻着:八大山人。

17、布衣从此傲王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

640.webp (16)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的先驱,中晚清碑学运动的奠基人。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全凭自己艺术傲立书坛的大书法家。邓石如在艺术上全面,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尤其隶书、真书、行书、篆书、篆刻,在广泛学习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拓展了书法的笔法。而作为职业书法家、篆刻家,他的成功也突破了历史上艺术对政治的依附——非达官显宦其书不贵的非学术痼习,为艺术、学术的良性发展点燃了引航灯。

18、自我作古空群雄:近代大书法家吴昌硕

640.webp (17)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书画大师,诗、书、画、印四绝。他的写意花鸟在近代画坛拥有很高地位,为海派重镇。他的篆刻在大胆吸收秦汉民间刻石资料的基础上,天机独造,印风浑厚雄放,将清中期以来的篆刻艺术世俗化倾向推向一个新高峰。他的书法,不蹈前人轨辙,出古而开新,任情率意,笔墨烂漫老成,尤其是以斜势、破峰作石鼓大篆,气势浑莽,开篆书新气象,有发韧启源之功。其行书用笔率情,笔势翻飞,波澜天成,气势凌厉,亦于二王、唐宋畦町之外,更开法门。

1、关于整齐平正

明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唐代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640.webp (10)

2、关于上下平稳

晋代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隐。』

唐代欧阳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上轻顶戴欲其得势。如叠、惊、声之类。八诀所谓如人上称下戴,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唐代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640.webp (11)

3、关于左右均称

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640.webp (12)

4、关于轻重平衡

元代陈绎曾:『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在右者亦然。……审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640.webp (13)

5、关于分布均匀

唐代欧阳询《书法八诀》:『分间布白,调匀点画是也。』

清代蒋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元代陈绎曾:『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640.webp (14)

6、关于对比调和

晋代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明代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巳。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进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640.webp (15)

7、关于连续各异

清代包世臣:『原释庐字一例,乃变换之法,如“庐”字之撇,初婉转而次斜硬;“爱”字之撇,初斜硬而次婉转;“逢”字上点下捺;“奏”字上捺下点。又如三四横、三四竖、三四点及诸口、田、又、人之叠用者,俱应变换,不宜相同。』

640.webp (16)

8、关于反複变化

隋僧智果:『重并仍促:谓吕、昌、爻等字应上小下大;林、棘、丝、羽等字应左促右宽;森、磊、淼等字则应兼用之。』

唐代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晋代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大,複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640.webp (17)

9、关于形象自然

卫夫人论书法:『丶[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丨[竖]画如万岁枯藤;丿[撇]如陆断犀象;丶[捺]画如崩浪雷奔;乙[折]画如百钧弩发;[横折弯钩]画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640.webp (18)

10、关于气象生动

宋代姜夔《续书谱》中:『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古法;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书以骨干为先);五须高明(英爽之气,有骨而后有气);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瘦也),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640.webp (19)

11、关于相应连贯

近代丁文隽《书法精论》:『连贯者即一字间的点画……气势连接而不松懈间断之谓也;如人之四肢、百骸、惟赖于筋连骨接,始能运动自如,生气勃勃,否则破碎支离,僵死木偶之不若。』

640.webp (20)

12、关于格调统一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唐代孙过庭:『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淮。』

明代王世贞:『法成之后,字体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凡此皆学者所当知也。』

文章源于网络,观点仅供参考

翟俊峰老师《海派先锋任伯年小写意花鸟画解析与临摹》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已经结束,墨池学院特意挑选部分学员的优秀作品,举办线上结业展。(新学员可继续报名观看回放哦)

课程时间是两个月,但花鸟画的研习是长期的,把这两个月的绘画习惯贯穿到以后的生活中也是我们的目标~

每一幅作品都是学员们经过用心理解与反复练习而得,当然少不了翟俊峰老师的细心指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员们的成果吧。

学员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709墨言

CYQ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046fant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955lin zi ?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925蔡铱融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305春泉·晅旻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427

WechatIMG12高文琪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330郭友捷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810海海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305黄海棠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443静心軒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250林逸荷(林征)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838柳岸人家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228落雪无痕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728吕彦彦【弘毅书画】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557晴天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720秋欣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116若冰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610天籁月光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758王俊波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514魏榕容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439文丽

微信图片_20180524095151文心书画? 临风堂~西西老师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328笑眯眯

微信图片_20180524094200馨虞清

WechatIMG26煦峰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539张均豪

微信图片_20180524093510纸月亮

飞花似霰刘玉敏飞花似霰刘玉敏

潇竹 副本潇竹

余陀余陀

魏榕容 副本魏榕容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528181921

翟俊峰,当代著名实力派青年画家、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系,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工作室高级研修班、中国书法院高级研修班、中国工笔画学会工笔重彩高级研修班。现为北京花青阁艺术馆馆长、怀石斋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北京林业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规范字协会讲师、中国邮政特聘设计师、中国诗歌春晚艺术顾问等。

作品被天安门城楼陈列并收藏、三军仪仗队、国家孔子学院、中国特警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可园博物馆、多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及个人收藏,百余幅书画作品见诸于报纸、杂志、历史文学类图书封面等。参加全国各类展出30余次,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并有获奖,2017年4月首届全国明信片大奖赛银奖得主,2018年中国邮政戊戌邮戳设计者。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06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11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14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18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21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24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27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30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32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39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42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45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47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51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54 微信图片_20180528182059

参展/获奖

201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5周年书画作品展
2013年7月参加北京琉璃厂怀石斋美术馆中国画名家五人展
2013年10月出席在人民大会堂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展示并捐赠作品《万古长青》
2013年12月翟俊峰田应福国画作品展大连国泰美术馆
2013年12月作品《春润江南》陈列天安门城楼东厅并永久收藏
2014年4月参加怀石斋名家走进新世界书画作品展
2014年5月济南章丘翟俊峰花鸟画展
2014年6月受邀出席团中央迎六一儿童节活动检阅三军仪仗队并捐赠作品
2015年5月主办并参加中峰书画社书画作品展及助残拍卖会(中国书法院展览馆)
2015年6月参加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书画名家走进滇西系列活动及书画作品展
2015年6月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化艺术周中国书画作品展(联合国总部大楼三楼)
2015年8月入选中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
2015年11月广东可园博物馆芳庭醉羽—翟俊峰花鸟作品展
2016年元旦北京大观园迎春名家作品展
2016年2月北京宋庄国防艺术区迎春名家艺术展
2016年10月中美协主办的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获优秀奖。
2016年11月入选中美协主办的丹青扬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
2016年12月环渤海地区书画名家邀请展获得优秀奖
2016年12月入选北京市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书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
2017年4月获首届全国明信片大奖赛银奖
2017年6月入选中美协主办的逐梦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6月入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12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丹青扬州全国工笔画作品展
2018年11月设计中国邮政戊戌年邮戳。

翟俊峰老师新课,了解一下~

第一课时 蝴蝶、蜻蜓、蜜蜂的画法解析 会员免费 (回放)
上课时间:2018.06.24 19:00
一、蝴蝶 二、蜻蜓 三、蜜蜂
第二课时 蝉、蝈蝈、蟋蟀的画法解析
上课时间:2018.07.01 19:00
一、蝉 二、蝈蝈 三、蟋蟀
第三课时 螳螂、天牛、蚂蚱、纺织娘的画法解析法
上课时间:2018.07.08 19:00
一、螳螂 二、天牛 三、蚂蚱 四、纺织娘
第四课时 麻雀、山雀、喜鹊的画法解析
上课时间:2018.07.15 19:00
一、麻雀 二、山雀 三、喜鹊
第五课时 鸡、鸭、鹅的画法解析
上课时间:2018.07.22 19:00
一、鸡 二、鸭 三、鹅
第六课时 燕子、翠鸟、八哥的画法解析
上课时间:2018.07.29 19:00
一、燕子 二、翠鸟 三、八哥
第七课时 以虫草为例进行果蔬小品的创作
上课时间:2018.08.05 19:00
一、经典作品赏析 二、常见构图布局分析 三、创作示例
第八课时 以鸟雀为例进行花鸟小品的创作
上课时间:2018.08.12 19:00
一、经典作品赏析 二、常见构图布局分析 三、创作示例

感受大自然花鸟虫鱼之美,报名学习吧~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80528181917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于写字作画,也是我国古代绘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往来应酬互赠扇子及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是中国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扇面书法常见有折扇、团扇两种,早期书画家主要使用圆形绢质的“纨扇”,明代“折扇”流行后,纸面折扇上书画成为另一种选择。

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扇面书法或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间,或悬挂于壁上,或单幅或连缀成册,多要满足于人们近距离欣赏,其章法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因此,在扇面书法创作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八个方面。

640.webp

一、正确选用书体

书体的选择,应根据创作的风格及书写内容而定,达到和谐美。在一幅作品中,也可以同时使用擅长的两种书体。例如,正文大面积写篆书或草书,同时以小面积书写小楷或行书做辅助,块面之间拉开距离。由于存在不同的书体、动静的对比以及多少的变化,画面就会变得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实力。需要注意的是,扇面书法的书体一般不宜用狂草,切忌真草隶篆一起上,主次不分。

640.webp (1)

二、注重形式统一

扇面书法的创作应当注重书体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如篆、隶书多厚重古朴,大草多昂扬畅达,此三种书体字径稍大更能表现字体自身特性和书写者的创作水平。小楷、小草和小字行书,如果要写成较大的扇面,章法上要随形就势、灵活多变。

640.webp (2)

三、合理安排字数

扇面书法常见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数可多可少,可横写也可竖写。尺寸过大,与扇面的柔美特征会产生矛盾,创作时难于处理,如全国扇面展投稿要求的尺寸为不超过三尺,这也正是考验作者对书法及章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扇面书法的章法主要是处理好扇骨与书写内容字数的关系,需周密计算字数,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书写前最好打个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书写。

640.webp (3)

扇面的书写,尤其上骨的扇面书写,因高低不平,行笔难度很大,因此欲书写的字数不适宜太少。所以,扇面书法创作时一般应选择较多字数的书写内容,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展现创作水平。如果字数过少,会给人单薄、单调之感。字数也并非越多越好,并非越满越好,要根据书体及形式,把握好一个“度”。总的原则是,多而不“堵”,少而不“空”。另,书写多字数时,可将扇面尽量展平,左、右、上需用镇纸压住,将字写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裱好的扇面,因宣纸的效果失去一半,所以书写时不宜多蘸墨。

640.webp (4)

四、适当考虑留白

扇面书法不论尺寸大小,都要考虑留白,尤其写较大尺寸,更不能顶天立地一气灌到底,行要有长短,字要有疏密。尺幅较大,可以分块书写,人为造出一些“空白”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增加画面虚实的对比。根据视觉习惯,画面左右应大致平衡,重心居中或者偏上,切不可偏下,造成下坠感。

640.webp (5)

五、钤印风格和谐

印章虽小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补空白、调平衡、丰富色彩等作用。扇面尺幅一般较小,所以用印不宜过大过多,需与扇面上字的大小相协调,数量上宁少勿多。少用阴文,以防喧宾夺主。印章选用应与书法风格相和谐,用多方印时,要注意印的方、圆、大、小、随形等形制的变化。

640.webp (6)

六、注意用纸色彩

扇面用纸颜色宜淡雅,不宜大红大绿。如为参展而创作,可选择颜色鲜艳一点的纸张。如用几种颜色的纸搭配在一起合成一个扇面时,要注意色彩的和谐和对比。用近似色搭配,效果易协调;用对比色搭配,对比效果更强烈,但要分清主次。一种或两种色为主占大面积,另一色为辅,做成小的窄条。颜色不宜多,多了易“花”、“乱”。

640.webp (7)

七、布局安排合理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常见的安排形式有三种:一是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二是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三是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640.webp (8)

八、突出淡雅品质

扇子、扇面书法多是文人雅士互相馈赠,托物寄情以及雅玩的小品。因此,扇面书法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要给人以雅、静、淡的感觉,而不能粗糙、俗气、霸悍。创作时,围绕“雅”字展开;书写时,应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水墨的韵味,讲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动自然,使之畅达不漂浮,质朴不笨拙,昂扬不张扬,耐人品味。

640.webp (9)

文章源于网络,观点仅供参考

谈碑学笔法

应该说碑的点画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刻工刀法程式而形成的,而非笔法产生。与墨迹书法实相悬隔。碑上的天趣许多是外力导致的,如风蚀、水浸,而并非“真天趣”。对于碑法(主要指篆、隶、北碑),我曾经总结六个字:“涩而畅,毛而润。”概括了毛笔在纸上表现碑法的效果,通过实践比较,你可以发现这种笔法较之于帖派行草、楷书的笔法真是非常简单,并没有像清人说得那样玄。

640.webp (54)

吴昌硕篆书《不系舟》

谈碑帖结合

我认为晚清以后提出的碑帖结合,是碑派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所走的一条路,这句话并非我否认碑派这条路不能走,而是这条路走的结果是什么呢?碑帖结合可以说是碑派发展的必然。它没有出路就必然要寻求出路。比如说,绘画上可以有青绿山水,有写意山水,花鸟而言可以有大写意、小写意……画家如果一条路走得不太通,他可以兼融其他的路;书法上,严格而言,除开书体的选择和交叉以外,从笔法上讲,只有碑和帖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的碰撞,必然会出现碑帖结合的关系。

640.webp (55)

黄惇作品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清朝后朝和民国初期,所追求的碑帖结合,是一种“不平等外交”:当时碑的力量很强大,这种强大不是表现在写得好坏上,而在于书坛崇碑思潮非常盛行,信奉的人非常之多,而帖学则处在一个非常弱的时代。由于主流书法已经被碑派占领,在当时可能有一些搞帖学的写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风所致,却往往得不到关注和发展,这样的书家就被埋没掉了。当时提出碑帖结合的大人物,他们自己手上的帖学功夫并不好。比如清人推重的邓石如,篆书、隶书、楷书在当时来说都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他的行草简直就可以说不会写,拿他和一般的行草书家相比较,不论是用笔、结体以及章法水平都很低,但由于对名人的迷信,明明不好也说他好,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

640.webp (56)

邓石如行草

当然邓石如并没有提出碑帖结合,清代晚期和民国初年某些书家提出碑帖结合,但他们的帖学功夫却很差,不仅达不到精通,甚至有些可以说几乎不懂帖法。不懂,没有基本功,他怎么去结合?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种结合形象地说是“弱国无外交”。相反晚清碑学高峰前,如乾隆时金农,他的行草是从汉碑化出的;后来的何绍基、赵之谦的行草,碑帖结合也很有成就,但金和赵都被康有为贬斥。潮流热得发烫时,全不顾了,抛弃的太多。所以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碑帖结合,有待于当代帖学的重新复苏。

640.webp (57)

黄惇作品

谈帖学复兴

另外,我有一个想法,想结合的人,要懂帖学,如果不懂帖学,或者说在帖学上用功不深,他怎么知道帖学上什么该结合?什么不该结合?什么能结合?什么根本不能结合?打一个比方,我认为狂草是不能和魏碑结合。又要“雄奇角出”又想流便畅达,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这可能是当代有些有这种爱好的书法家不愿接受的观点。

640.webp (58)

沈曾植行草

象沈寐叟把章草和《爨宝子》结合。将这种刀刻程式化和刀味很重的书法去跟表现流美的草书去结合,它怎么结合呢?我曾经非常留意当时人给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大部分给他一个字叫“生”,人们讲既然是创造出了一个“生”的品种,那么可以给“生”这么几个定义:一个是新生,所谓新生事物嘛 ;但也可以说是夹生饭,没烧熟。如果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没成熟还可以继续长,有待成熟。但是有的东西本身就长不熟,长僵了,也叫“生”。那么,这种“生”的评价到底是贬还是褒呢?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依我看,它是没有延伸力的,可以说是碑帖结合中的一个怪胎。因为他把草书最基本的由速度产生的美感全部搞光了。我注意到凡是用“雄奇角出”笔法去跟草书结合的,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草书自身的笔法都给破坏了。

640.webp (59)

吴昌硕行书

再比如吴昌硕,他碑、帖两方面都有水平,居然没有人讲他是碑帖结合,其原因是他不做表面上的结合。所以,以我的看法,在现阶段帖学复兴的时候,写帖就踏踏实实地写帖,钻研帖学的笔法,尽力去传承和发扬传统。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我的想法一样,都来做这件事,但我认为,多一点人做,就会比清代人取得更多的成就。

640.webp (60)

黄惇作品

谈笔法核心

八十年代中后期,有些朋友想套用西方艺术理论概念为书法下定义,什么“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还有好长好长的“什么艺术”。有些有道理,有的非常勉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不懂,也听不明白,也无法同我钟爱的书法艺术对上号。有朋友提出书法是线条对空间的分割,我善意地回答,不行,难道心电图也能叫书法?当然,这些朋友的原意是好的,是想探索书法的本质。但是用外国的眼睛看中国的事情,常常只能是“瞎子摸象”。

640.webp (61)

沃兴华作品

我也想这些问题,不过,我做不了那种定义,我只是想书法的诸因素中去掉什么才有可能完全不是书法呢?我想书法如果抛弃了笔法这一内核,就不再是书法了。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章法再其次,墨法又次之。这些关系在学习、创作中不能颠倒。

有学者大谈结字第一,笔法第二。那你去写钢笔字好了,要毛笔干什么?几十年来“左”的思想在书法教学中贻误甚多,现在应该到了反省的时候了。当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可能在这里用简单的几句话谈清楚,但我有一个观点,应该在这里说一说,那就是我们的书法不要只为迎合洋人,如果为了普及给洋人看,迎合他们的审美习惯,高级就会变得低级,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640.webp (62)

黄惇作品

谈碑派误区

“笔法核心论”是专指帖学而言,还是同样适用于碑学?我给学生上课时讲得很清楚,要写碑,首先也要解决笔法问题。并不是只涉及帖学。只不过就我的研究来讲,我认为帖的笔法比碑要丰富得多。这一观点已为历史所证明。因为碑法主要是清代突破帖学选择了先隶后篆再楷的道路,有的人认为清代碑学就是写魏碑,这是笑话。这是过去的普及读物介绍得并不深刻的原因。

640.webp (63)

黄惇作品

我曾经有多篇论文谈到清代初期隶书热潮带动了以后碑派的出现,并确认他们为“前碑派”。从理论来讲,阮元以前就有,只不过没有像阮元以后形成系统。那么,写碑当然有笔法问题,我刚才讲,清代人异化了帖学理论,来为碑所服务,不也要建立一套碑的笔法体系吗?象包世臣的中实论、万毫齐铺、五指齐力、笔笔中锋、笔笔回锋,这都是碑派笔法的特征。但是请注意:这些观点的方法不能套用到碑派产生以前的历代书法,若如此,并将它们奉为神明,那我们丢失的优秀书法传统就太多了。沈尹默先生提倡“二王”有功,但说“二王”笔笔中锋却误了许多人,这是碑派观念在他身上的遗存。上个月在上海看晋、唐、宋、元国宝展,《万岁通天帖》中东晋、南朝书家用笔,中、侧锋互换得那样精彩,怎么会是“中实”?又怎么会是“笔笔中锋”?看一看马上就清楚了。为什么许多人只迷信这些话,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