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24)

想靠“秘笈”速成吗?

想用“拔助长”的方式快速入国展吗?

想傍上名校名家然后游走江湖吗?

想成为名噪一时的“国际书法大师”吗?

……

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目标,

那就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习。

我是说真的,

理由有1000个,尚艺书院没啥了不起!

首先  尚艺书院的创办人董玮没啥了不起

董玮没啥了不起,就是在书法教学一线工作才13年之久(任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8年),比起你们身边那些昨天刚拿起笔来写字今天就开班授徒的人差多了。

董玮没啥了不起,也就十多年前书法作品在全国获奖、入展20多次(2006年后没再投稿),比起现在一年国展20多次,三年动辄获奖100次的书法名家差多了,毕竟现在展览那么多,谁让你不抓住机会呢! 

董玮没啥了不起师承王镛老师这么多年,还在教学的第一线苦心经营一个培养书法家的破书院,也没个一官半职唬人走穴捞钱,简直跟我们今天跪拜名师另有所图的人差远了。

640.webp (25)

导师董玮授课现场

其次说说尚艺书院教学方法没啥了不起

尚艺书院教学方法没啥了不起,学员来了也不让学员学老师的作品,比起田英章理直气壮的非老师不可学的做派差远了。

尚艺书院教学方法没啥了不起,也就是国书法院七、八年积累下的教学经验反复打磨给你看比起人家承诺“三个月包上国展”的机构差远了。

尚艺书院教学方法没啥了不起,也没什么名家,也就 刘正成、程大利、王镛、石开、胡抗美、沃兴华、崔志强、曾翔、齐剑南、刘彦湖、于明诠、张羽翔、李强、陈忠康、杨涛等这些人比起人家的导师团队都是“文化大师”、“部级领导”简直差太远了。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王镛、刘正成、石开胡抗美、沃兴华、崔志强、曾翔、于明诠、程大利、梅墨生、刘彦湖、陈忠康等名家讲课及现场创作示范

第三 我们再说下尚艺书院更匪夷所思的地方

人家学习都是要快,尚艺书院偏要告诉大家慢慢来,涵泳其中,深入经典,互相陶染你太不尊重“消费者”了吧,你要培养“书法家”你早说啊。

人家学习都是要“肤浅”,浅尝辄止最好,大家都轻松,尚艺书院非得告诉大家要专精,博采众长,谁跟你有时间深入啊,大家都挺忙的。

人家学习都是为了写得漂亮,写出来跟花似的,尚艺书院非得给大家讲线质量、讲构成、讲造型,尚艺书院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试图挑战大家衰弱的审美观好不好!

640.webp (30)

书院师生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采风交流

640.webp (31)

走访名家工作室,零距离接触名家

640.webp (32)

众多名家亲笔签名、颇具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结业证书

好了,不说了,尚艺书院你还是不要去了,今年秋季班快要开始招生了,还是把名额留给那些想真正写好字的人吧!

尚艺书院秋季班招生简章

【招生人数】

      一年制非脱产班15人

 【授课方式】

      每两个月集中一次,全年授课6次,每次5天(一般选择周末或节假日,不授课期间增加网络教学)。

【拟邀讲授名家】(以年龄为序)

张景、何应辉、刘正成、程大利、李刚田、王镛、石开 、胡抗美、崔志强 、徐正濂、沃兴华、曾翔、齐剑楠、化建国、燕守谷、刘彦湖、李晓军、蔡大礼、朱培尔、邵岩、于明诠、程风子、张羽翔、岳黔山、魏广君、王家新、孟会祥、李强、肖文飞、陈忠康、王东声、杨涛、王乘、蔡梦霞

    (每次集中,书院将从以上名单中邀请2—4位名家为学员讲授)

【主讲导师】

      董玮,师从王镛先生。现为尚艺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美院书画高研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

      董玮先生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多年,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协助王镛、刘正成、沃兴华、何应辉、石开、曾翔等众多名家授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综合众家之长,总结出一套系统、高效的教学方法。近年在中国书法院、清华美院、北京大学、中国文联、人民大学、河北美院以及全国各地授课,教学成效显著,赢得了学员们的高度评价,被刘正成先生誉为“当代书法教育工作者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特色】

      1、专业系统:潜心研究十多年、融汇众家之长的教学方法,极为专业、系统。

      2、注重实效: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注重夯实“根基”、提升真实水平,让人受益终生而非见效一时。

      3、技道双进:临创训练与名家理论讲座相结合,注重审美能力与临创能力同步提升。

      4、个性培养:深入摸底,因材施教,因人定向,为学员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书之路(后附的学员作品可以看出取法的多样性)。

      5、触类旁通:教学中注重书与画、印相结合,揭示三者共通的“理”,使之相互裨益、相得益彰。

【课程设置】

     1、专业训练课:准确性临摹训练,解析式临摹训练,章法形式训练,临创转换训练,主攻碑帖指导,各级展览参展辅导。

      2、拓展理论课:《中国画赏析》、《书画印漫谈》、《中国书法史》,《书论导读》、《当代书法的创作与审美》、《书法、篆刻的欣赏与创作》,《古今名家风格剖析》等。

      3、课外安排:参观展览,考察采风,艺术游学,走访名家工作室,文体活动,师生联谊活动。

全年系统课程安排

授课

次数

授课

主题

主要内容
一(5天) 结构

训练

运用形式构成三要素进行结构训,短时间帮助学员解决结构问题。广泛临摹历代行书碑帖,为下一步确定主攻方向做准备。
二(5天) 帖系用笔训练 结合大量帖系经典作品,从起、行、收、转折、笔势等方面进行分解训练,让学员掌握帖系用笔的要点及精微所在。并指导确定各自的主攻碑帖。
三(5天) 碑系用笔训练 通过分析古今的篆书、隶书、魏碑、碑体行草书作品并与帖系作品对照,讲解碑帖用笔的区别、碑系笔法的要点。
四(5天) 解析式

临摹训

在学员掌握精准临摹的基础上,进行用笔、结字的原理性训练和强化,做到 “知其然”又 “知其所以然”,为运用原理、塑造个人风格奠定基础。
五(5天) 解析式临摹加强训练 结合背临,加强解析。带领学员对某一碑帖进行全面分析、临摹、模拟创作,让学员掌握从临摹到创作的一般程序、方法。对主攻书家进行个案研究,每人写出不低于1000字的研究心得。
六(5天) 章法形式训练,参展指导 详解章法原理及当代在章法形式上的突破。进行分解训练和完整作品的打造,创作出2—4幅带有一定探索性的参展作品。

【招生对象】各地书法爱好者、各级书协会员、书法教师、国画家等。

【报名条件】品性好、真心热爱艺术。有国画基础更好。

【学     费】14800元/年(凭中国书法院及尚艺书院老学员推荐信均可优1000元)

【开课时间】2018年9月。

【环境优势】

       尚艺书院位于北京宋庄。宋庄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区,有近万名艺术家在此聚集,入驻画廊、书画家工作室达1000多家,大型展馆、美术馆30余家,书画用品店、装裱店上百家。这里艺术氛围极其浓厚,交通方便,食宿价格远低于市内,非常适合书画爱好者学习深造。

【学员待遇】

       1、入学后即可获赠海量书法资料。

       2、学习结束后,尚艺书院将继续与学员保持密切联系,给予学习上的帮助。

       3、凡正式注册学员均可自愿参加尚艺书院书友会,免费听取书院组织的名家讲座,参加尚艺书院组织的相关书法活动。

       4、辅导参加全国各级展览投稿。

       5、组织毕业创作展览。

       6、符合条件者有机会留书院工作。

【报名程序】

   1、微信或电话联系18211016344索要报名表。(或发邮件至shangyishuyuan@126.com索要报名表)

      2、报名表填写完整后,连同书法作品图片3—5张(至少一张创作)发至邮箱shangyishuyuan@126.com;

      3、收到录取通知后汇款(学费)至书院帐号(名额有限,依报名缴费先后录取);

      4、按规定时间报到入学(报到时提供汇款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

【汇款账号】农行北京通州宋庄分理处6228 4800 1860 9113 271(王邱燕)

【联系电话】

      18211016344(郝老师)(微信同号)

      18515800252(王老师)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工厂路A区9排1号尚艺书院

【网   址】http://www.freehead.com/forum-1006-1.html

【电子邮箱】shangyishuyuan@126.com

一、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

第一境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赏得“四要素”则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

三曰色彩。书法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曰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最为普遍。

第二境赏质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法”有四。赏得“四法”则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曰笔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第三境寄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则在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三曰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悱恻之夫,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横流。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哗而取宠。

二、怎样评价与欣赏书法作品

一幅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爱好书法的人尤其是业内人士应该知道的问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基础。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三、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正确领会作品意。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640.webp (22)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首先爱好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评审书法的一般方法是,先看整体布局、色泽等外形式是否统一协调,是否吸引人。书法本身最先入目的是总体布局(章法),整幅楷、隶、篆有些类似团体操,要求整齐;行书象列队便步走,要行气贯通;草书则是腾跃蹁跹的舞蹈,要求浑然一体,杂而不乱。一幅作品,使人首先受到感染的是它的色泽,纸墨、印泥、印章的质量不好,虽不决定字的好坏,但影响作品的效果。再看局部细节(笔画、结构、笔力、节奏等)是否有功力有变化,是否生动。点画是字的建筑材料,质量必须优良,写字不讲究基本笔画,等于随便捡些树枝石块,用烂泥堆房子一样。书法作品由单个汉字组成,单字由多种笔画构成,每一种笔画又有多种形状,组合几十种不同形状的线条,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外形上有长短、粗细、方圆、曲直等,构成上有横竖、正斜、纵横、转折等,硬直而刚,软曲而柔,丰厚而腴,纤细而秀,圆润而温文,粗糙而狂放。每一笔画的完成,都分起、行、收三步,起笔有方圆尖和藏露变化,行笔的轨迹最好厚实而有立体感,收笔宜干净利落。结体的基本要求是:楷、行、隶、篆平中求险,不能写得过于平板,草书险不失正,不能写得于过于狂怪。同样一种字体,同样一个字,同样的笔画配合,一人写出来有一人的面貌,好比五官躯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部位,并不妨碍人各有其独特的容貌和体态一样。看单个字是不是写得好,除笔画和间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笔力,笔力强如人精力旺盛,笔力弱如人萎靡不振,力的表现有外露和含蓄两种,外露适宜表现开朗的内容,含蓄适宜表现深沉的内容。书写时,笔或提或按,或行或止,行笔速度时快时慢,由此而形成节奏,个字有一个字的节奏,一幅字有一幅字的节奏,形态美不美由笔画、间架、布局决定,神情如何由力度和节奏决定。

评审书法,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角度去评。任何艺术要讲究难度,书法作为艺术也要讲究难度。没有难度或难度不高的书法其实不能称为书法,只能说是写字。笔画一划而过,软弱无力,没有提按起伏变化,没有粗细、曲直、方圆、长短等对比,就不能说有难度。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评价书法的好坏,只要看有没有难度。有难度的书法一般是好的,反之是坏的。

任何艺术要讲究基本功,书法作为艺术也要讲究基本功。如果某件书法连基本笔画也没有过关,结构均称也做不到,章法落款也有问题,那肯定是坏的。所以我们评定书法的好坏,可以先看其基本功有没有过关,然后再看其创新力度如何。

不懂书法的人经常问我,怎样的书法算好?那我只好用浅近易懂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大问题。一般只要看其笔画有没有象圆柱体,如果其笔画扁、薄、毛糙,连基本的中锋用笔也写不好,那其书法肯定不行。篆、隶、楷书只要看其结构有没有均称,如果连结构也写不均称,那其他方面肯定有问题。行草书只要看其笔画有没有粗细变化,如果连笔画粗细意识也没有,那其肯定不会写行草书。

书法圈外的人们往往以是否好看来评价书法的好坏:笔画光滑清爽、结构站稳不斜字体秀美漂亮又能读懂叫什么书法,就说好。反之,笔画毛涩,结构险绝,字体质朴厚重,如篆书、草书等读不懂叫啥字时,就说不好。这就缺乏对书法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必要的书法审美知识。其实,对学书法的人来说,做到笔画清爽、结构端正、字体漂亮等是最起码的要求,此时还是属于书法初学者,还是属于写字状态。如果再深学下去,就要追求枯湿、浓淡、正斜、粗细、方圆、曲直、断连、虚实等对比变化,要把书法看作一种文化,当成一种哲学,要悟出其中的阴阳之道,讲究“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以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评篆书要有古文字学知识,评草书则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只以好看难看为标准来评价书法,是非常初级、非常肤浅的。

640.webp (21)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与人划等号。书法的好坏与作者的名气、身份、地位、学识、职务、级别等确实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评定书法的好坏是评艺术,而不是评人。省书协会员比中国书协会员的书法好也是存在的,市书协会员的书法比省书协会员好也是有的。书协主席副主席的书法不一定最好,书协会员非会员的书法也不一定最坏。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以片概全。某件作品写得好不能代表其所有的作品都好,有人楷书写得很好,就认为他的行草书也肯定很好,有人行草书很出名,就认为他的篆隶书法等肯定也很厉害,那就不对了。我们知道,每种书体都写得很好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书法家一般只有一二种特长书体写得好一些,一种书体写得很好只说明他在这种书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不能代表他的其它书体都写的很好,再说,即使他最擅长的书体也不一定每幅都写得很好。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单纯以比赛成绩来决定。某某人的书法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入选、入展、获奖,就认为他的书法好,没有入选、入展、获奖,就认为他的书法不好。任何书法大赛所评出的入选、入展、获奖等,只能是相对的公正,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不同的评委班子、不同的评审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评审结果,其中还有运气、人情等不良因素。

总之,评审书法的好坏,要以艺术的标准去衡量,不能以个人的偏好而定,更不能如盲人摸象,道听途说。要从大处着眼,看整体的布局气势;从小处琢磨,看点画笔法的工夫;从间架结构看字型体态的美观;从字里行间看通幅的意境效果。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汉代,二是清代,在这两个高峰之间,有一个谷地,那就是唐代。其在楷书创作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这种独足的发展却给其他的书体带来了先天的不足。

分析唐代与清代隶书的不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时代的时风及创作语言的不同点,给当代隶书的创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640.webp (19)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一,选页)

区别唐隶与清隶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取法不一样,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这可以从清代的书学论著中找到答案。

清魏锡曾在《书学绪闻》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一条学书道路,其说“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残篆十字,唐李阳冰《三坟记》,隶取汉《礼器碑》、《百石卒史碑》、《史晨碑》、《孔庙碑》、《尹宙碑》、《石门颂》数种,剪贴成册,于此中择篆隶各一种令习书者以油纸碑影写,亦皆提肘回腕,羊毫浓墨课无间。”从这段论述可看出,清人临隶书的范本来自汉碑,且用笔是羊毫,“羊毫浓墨以振其力,使起笔不得不逆,住笔不能不到,脚踏实地,自无牵纽描画之弊。”(见《中国书学论著提要》——陈滞冬 第341页)

唐隶不是取法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不能取法篆书以丰富隶书之趣。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时代风气所致。唐人并不是见不到汉碑,清人也不是只看到汉碑。从唐到明清,各代人都能见到汉人隶书碑碣。

清代考据之学的兴盛,尊碑抑帖,书法家追求反朴归真,这种尚质的风格决定了隶书在清代 书法中占重要地位,这也决定了清隶书必然超越唐代隶书。正如清-扬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桂未谷馥,伊墨卿秉绶、陈曼生鸿寿、黄小松易四家之分书,皆根底汉人,或变或不变,巧不伤雅,自足超越唐宋。”

640.webp (20)

▲徐浩隶书《嵩阳观记》(拓本一,选页)

汉隶当来自秦隶,秦隶是什么样呢?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 第26页)

而汉代隶书可分为两类,一是八分,用篆笔作汉隶。二是汉隶,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名称相同,但写法不一样。如果说唐人也继承有汉隶的因素,也最多是这类情况。

 

640.webp (21)

▲汉隶《石门颂》宋拓本

秦有隶书,但真正确立和完善却在汉代。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古体与今体的分水岭。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笔法的革新,那就是波折和出锋。笔法中有方笔和圆笔。隶书主要是用圆笔来表现的,而方笔是以隶书开始的。

分析秦汉隶书,有方笔也有圆笔,如南方的江淮汉简多篆意,用圆笔表现,而西北汉简则多方笔。到东汉以后,多用方笔。在笔势上,出现左掠右波的特征,这一特发展到唐代,则出现了一种程式化,把隶书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

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清-钱泳在《书学》中对唐人的隶书作了具体的分析,其说:“唐人隶书,昔人谓皆出诸汉碑,非也。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若唐人则反是,论元宗、徐浩、张廷圭、史维则、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中国书学论著提要》第311页)这段论述切中唐代隶书的要害,是唐代隶书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分析唐玄宗《石台孝经》,则可看出这种现象,点已不是圆笔,钩画出锋,明显受楷法的影响。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的笔法、笔势也是此。

640.webp (22)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清代碑学的复兴和发展,使人们对金石文字大加重视。帖学逐渐衰落,如何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在当时的书坛上,涌现出了许多勇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出了“尚质”的理论,认为书法要发展,必须从源头处寻求变法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必须从唐碑以前的魏碑和汉碑中去发现和总结。

640.webp (23)

▲陈鸿寿《隶书六言联》

清代的隶书高手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桂馥、伊秉绶、王时敏、金农、陈鸿寿、赵之谦等都是隶书高手,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取法汉碑古法,都精通篆书。因此,其隶书的笔法有圆有方,面目多样,各有千秋。尤其是金农的“漆书”与汉诏书上的隶书一致,方圆相济,伊秉绶的隶书笔法沉雄质朴,以汉《衡方碑》额悟入,以篆书笔法作隶, 古味浓烈。

从这也可看出,唐代与清代隶书在笔法上有极大的区别。

640.webp (1)

黄宾虹对其学生石谷风说过:“我的书法胜于绘画”,简单的一句话自信之话,其实背后蕴含的是黄宾虹的“用功之法”。黄宾虹青少年时期,在当时魏碑风气的影响之下,揣摩过很多不同风格的魏碑,而且对于帖学也非常用心;中年时期几乎每天抄书临池,狠攻草书,到40岁左右,其行书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格局。

640.webp (2)

黄宾虹书法成就

在我们试图做这样一个讨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争论的焦点,不同于其绘画创作,黄宾虹留下的书法作品中鲜有落款、题跋等,甚至多数是一些练习时的随性之作,亦或是与亲友学生之间的信札之物,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绘画大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究竟在何?

640.webp (3)

我们现在都认为黄宾虹是画家,但是我们一定在特别清楚的知道他的画是来自于哪里,他自己认为书法是绘画之法,这个东西在黄宾虹的心里是非常坚固的,如果这一点意识不到的话,现在的人就没有办法真正走进黄宾虹。

从成为大师的四个必备的要素来谈黄宾虹是否是大书法家,就说陆俨少与黄宾虹,真正的大师是要四绝:金石、书法、绘画、诗歌或者说文学,陆俨少自己说自己是三绝:书、画、文,但唯独不会篆刻,但是黄宾虹则是四绝都有,尤其是在金石上,黄宾虹确实是入骨三分,从这些角度上讲,黄宾虹既是大书法家,也是大画家。

640.webp (4)

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黄宾留下来的作品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只有大篆可以称得上创作的作品,其中有黄宾虹的落款、有上款人、有创作的意识在,所以骆坚群认为,这一类作品是书法作品。

黄宾虹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写道,二十多年来,每日早起需习草书两个小时,但完篇者少之又少,而当黄宾虹百年后,我们在浙江博物馆中看到的仅馆藏的草书稿是今所见即发表的所谓草书作品的百倍。难道真的以为这些草书是黄宾虹有意创作的吗?不是的,这些正是黄宾虹在书法入画过程中的努力,是一种训练,对于功、力的训练。

640.webp (5)

黄宾虹与一代草圣林散之间的”金针”传承问题

林散之年轻的时候其实是通过他的老师来找黄宾虹学画的,是学习山水画的,但是回头来我们发现,林散之从黄宾虹那里学习回来之后,在书法上的成就开始了,成为一个书法家,甚至成为一代草圣,这件事情其实是有想象的有意思的,这两个人之间究竟是怎么度过的,林散之从黄宾虹的书法那里究竟获得了什么,这个课题其实也恰恰说明了黄宾虹在书法上的成就。

在他的大量文献和语录中,莫不言及书法于笔墨的实际功用,而在说绘画用笔时,又莫不和书法、书体相并论。就是单纯论墨法时,他也强调墨法本于笔法,笔法来源于书法,至理相通。在黄宾虹的许多文论、谈话、题跋中,见得最多的就是书法与笔墨、书法与笔法、书法与画法的言论。众所周知他晚年总结的“平、圆、留、重、变”五字用笔理论,更是书法的本质。

640.webp (6)

640.webp (7)

“五笔”——黄宾虹集大成就者

研究黄宾虹的著名学者童中燾认为,黄宾虹在甲骨文、金文上的成就,近代根本没人能比。而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黄宾虹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五笔七墨”,其中“五笔——平、圆、留、重、变”更是集大成者。

640.webp (8)

640.webp (9)

黄宾虹给学生写信,要求每天花两个小时在粗纸上练习书法,能够用力,如果没有力,只有用笔,也是不好的。“用笔”是中性的,骨法用笔,没有骨法就不是用笔,所以用笔是中性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气韵生动这些中国画的概念,批评的概念,都是中性的。如果有用笔,就要用平、留、圆、重、变,如果没有五笔”,就是没有用笔,是浮墨,这是底线。

640.webp (10)

书法入画的概念,是张彦远提出的,但是在黄宾虹看来真正去实践的是苏东坡和米芾二人,黄宾虹还有一个矫枉过正的观点,就是书法是绘画之法,虽然他的那么多的文章里边找不到一篇专论书法,但是不要轻视他的书法,因为他所有论画时的立场是书法,从书法这个角度去论绘画,他甚至认为就是像苏东坡、米芾这样的画家,作品并不多,但就如设计界的概念作品一样,从哲学角度起到了概念化的示作用。

640.webp (11)

640.webp (12)

何为“以书入画”?

黄宾虹山水画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但是首先“以书入画”并不是黄宾虹的独创发明,而是古代先贤们在实践操作催化下所达成的一种观念共识。千百年来,书画家们几乎人人皆知,人人能言,只不过没有人像黄宾虹那样,积极主动地引书法原理致用于绘画,并持之以恒,将“以书入画”进行到底。

“具体到黄宾虹的画作中,一些不懂的人就经常会认为黄宾虹的画面太过于重复,不太讲究章法”,在黄宾虹那里,他认为你笔法好,你的点画就是好的,那么自然形就出来了,只要形是对的,章法这件事情自然就不需要纠结了。

640.webp (13)

黄宾虹对于古人的研究上,和常人不同的是,黄宾虹强调“书法入画”这个概念,绘画这个画的概念和我们所说的山水画、中国画不是同一个概念,是图画的画。

黄宾虹尤为推崇金石家之画,作为一个有品节的士大夫,黄宾虹认为法帖书画只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仅仅可以用来临摹鉴赏,就好像是游客随手画的一种行为,但是金石一类的书则是钟鼎款识,与古人代代流传,惟重真迹。

所以才有了“画源书法,先学论书。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肤浅”之说。

640.webp (14)

黄宾虹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一个“不可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而在书法的成就上,虽然他留下了大量的无落款的作品,犹如未解之谜,但是这样的一份思考也正如黄宾虹日日晨起练习,留给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一般。

640.webp (15)

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640.webp (16)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640.webp (17)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640.webp (18)

龚贤,在中国晚期画史中,似乎是最为特立独行的画家。时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谓。而在我们目睹了《千岩万壑》一类的画作之后,乃知其言,并不为过…

龚贤一生创作颇丰,在一些理论性与艺术史方面的见解,也显其涵养。他曾做课徒画谱数本。谱中对笔法、布局以及诸如岩石、树木、屋宇的画法等,都有实际的指导.

梅婉婷老师《千岩万壑——龚贤“积墨法”初探》课程中,从《龚贤课徒稿》入手,带大家学习其基本笔墨及造型规律。进而也对龚贤代表作《千岩万壑图卷》进行局部临摹学习,不断深入体会龚贤“积墨法”所营造的幽深感及现代感。力求整体把握龚贤画作中的传统旨趣与自然的神秘气息…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27

梅婉婷老师作品

◆◇◆

从5月13日到6月10日,梅婉婷老师《千岩万壑——龚贤“积墨法”初探》课程已经结束,为了帮助大家做好学习总结,墨池学院特别邀请梅婉婷老师为大家进行了一次终极作业点评。

在这次提交的作业作品中,很多学员的画面表现进步明显,也反映对龚贤积墨法的技法有了基本的掌握和理解。

为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大家的艺术表现语言,深入体会龚贤作品中的传统旨趣,墨池学院特举办此次“《千岩万壑——龚贤“积墨法”初探》学员优秀作业网络展”,对所提交学员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以下为学员学习感言 课程作业以及梅婉婷老师点评语音:

face

高山

学习感言:

首先谢谢梅老师,辛苦授课,知无不言,诲人不倦。跟梅老师学习之前。对龚贤的作品,是有敬畏之心的,高山仰止。原因是喜欢临龚贤的安静,却无法临摹和表现。龚贤墨法的不确定性,对其探索和界定充满神密和诱惑。作为初学者。梅老师的课我是带有三个困惑来听课的。一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二不知道笔墨干湿浓淡的先后程序。三不知道积墨积到什么时候结束。思路不清晰引导了很多衍生问题。或者本来起手是正确的,却因为对画面的理解有误认为自己的作品失败,画几笔不画了。或者完成的作品,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带来挫败感。学国画不仅是勤学苦练,还有对笔墨和作品的认识程度。这个认识程度是梅老师教给我们的。再次谢谢梅老师,解心头惑 !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2

image1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张筑
学习感言:
未上梅老师课之前看龚贤的画册非常喜欢但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临摹,经过梅老师五节课的耐心细致层层深入的讲解,忽有豁然开朗之感觉,再通过相关书籍了解龚贤的绘画成就及创作思想并根据课徒稿一步步临习,对龚贤的画和意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梅老师的课对我来说收获挺大,对于以后的学习慢慢确立方向,感谢梅老师,感谢墨池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山水画。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image3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书画童缘

学习感言:

我在墨池网络平台学习,业余生活快乐而实。这次跟随梅老师学习传统中国画之龚贤山水积墨法知识,五节课转眼就结束了,但印象深刻。梅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高深的学识、有问必答等人格素养都值得我敬佩和学习。梅老师授课有方法。我学习传统国画,开始不知如何下笔到现在有兴趣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了技法和欣赏水平。今后,只要有梅老师的网络课,我都喜欢参与学习。愿梅老师下次带领大家学习宋代大山大水传统画,让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谢谢墨池学院!谢谢梅老师!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image3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和惠

学习感言:

跟随梅老师以陆俨少的树法、石法,从零基础(中国画基础)开始,从如何由书法笔意的转换到山水笔意,从树石的起首式,各种勾和皱,各种点叶方法,说实话,我一直紧紧追随,默默练习,很少发作品,其实是不敢发,到今天的龚贤笔墨学习,我觉得通过老师的教学,我慢慢地开始学习理解古人山水的笔墨,打开了欣赏水墨山水的视野,以后有机会一定还会继续追随梅老师学习更多的山水画知识。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image3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飞花似霰刘玉敏

学习感言:

刘玉敏,80年生人,小学教师,师从范硕先生,酷爱书画,乐此不疲。今年有幸在墨池听到梅婉婷老师的网课,不胜感激。梅老师德艺双馨,治学严谨,讲解条理清晰,示范规矩到位,点评耐心细致,让我十分感动。再次对梅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仅用业余时间临摹三幅龚贤的小画提交作业,自知学艺不精,粗枝大叶,唯有更加努力,方能笔墨精进,有所成就。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image3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wangbing

学习感言:

三年前零基础在上班的闲暇时间开始学习国画,梅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梅老师专业能力强,讲课清晰明了,重点突出,非常适应梅老师的教学模式,虽然即没有天赋又没有时间,还是报名学习了梅老师的全部墨池课程,决心跟随梅老师在国画山水的道路上走下去。山水画能带领人的精神脱离拥挤、繁忙的城市,享受自然之灵秀、山川之辽阔、林泉之幽静。画画可以亲历荣枯有序的层次感,泼墨留白的分寸感,找到自己的桃花源,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一精神的享受。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不二

学习感言:

遇见墨池,遇见梅老师,是我的幸运,我很痴迷山水,三四年前吧看过崔晓东老师拍的山水画教学视频,老师多次提到龚贤的画理,后买了些龚贤的资料,喜欢上了古代山水,认真临了有半年多,不得法,也找不到真正懂的老师。遇见梅老师的课很是惊喜,老师直接指定了笔墨纸的作画工具,再一笔一画的教,让我能最大程度理解老师用笔的感觉,不懂可以反复看回放,直到找到感觉为止,我觉得老师真正帮我打开了绘画的大门,带我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老师的讲课像播音员一样清晰,分析问题时言简意赅,简单明了,我虽愚钝也获得很大的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反复回放老师的课程,希望我能在绘画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些,感谢梅老师,也感谢墨池这么好的平台,让我没有时间出去学习在家也能学到正规的绘画课程。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image3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Mr.Song

学习感言:

短短期课结束了,在梅老师辛勤指导下,对龚贤的认识再度提高。梅老师对龚贤的具体绘画方法以及绘画思想和审美主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授课过程中的用词深入浅出,言语风趣,且用比喻的手法,阐述画的要理,使初学者印象深刻。解读龚贤,我们能从中获得灵感,使我们能够把心沉下来,像小学生一样,踏踏实实地搞创作、做学问,真正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品味!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image3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茗香

学习感言:

画了多年山水,对龚贤山水很是敬畏神往,也曾临摹了一些。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感觉很难深入。此次有幸通过墨池聆听了梅老师对龚贤山水的讲解,获益匪浅。五节课程,从纸笔的选择,怎样调墨,到树石法,怎么层层积墨等等,特别是对同学们的作业点评,非常有耐心,到位。相信按此正确方法逐步深入慢慢临习,会越画越好的。感谢墨池!感谢梅老师!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乐乐

学习感言:

非常感谢墨池邀请梅婉婷老师讲授龚贤技法课程,梅老师授课深入浅出,层层剖析,使学员先看懂,进而能临习。反复回看课程示范,老师笔墨精准沉静,笔笔不苟。课堂上老师的话记忆深刻"一笔是,即笔笔皆是",期待老师后续课程!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梅婉婷老师点评:

◆◇◆

face

长风

学习感言:

龚贤“积墨法”学习心得体会 学员 长风 喜欢山水画多年,但真正动笔动手开始临习一些作品也就一年多左右,从网上找一些自认为好看的现代画作开始临仿,兴来信笔涂抹,终不得要领,更无长进。 自从跟梅婉婷老师学习龚贤积墨法,倍感受益:老师提倡“先精一家,而后上下求索,不能杂学”,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在技法上,我对起稿、勾线、用笔用墨、积墨过程和步骤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在临习龚贤作品方面自觉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仅得益于梅老师凭借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予以透彻的讲解,细腻地示范,梅老师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精神最令我敬佩,对我和大家的临作一遍遍详尽认真地点评。 在此衷心地感谢梅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指导。

课程作业展示:

image1

image2

梅婉婷老师点评:

◆◇◆

关于这一期的课程墨池学院特别采访了梅婉婷老师。

墨池国画:如何理解龚贤的“积墨”?

梅婉婷:

龚贤可以说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中最为特别的一位画家了。其成熟时期的作品皆以层层积染的手法来表达画面的厚度以及华滋感。其积墨的遍数可达十余次乃至更多。所以,当人们提到龚贤的作品及其风格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便是:龚贤的积墨法,到底是如何一遍遍来达到其用墨的“老、鲜、秀、润”的呢?或者说龚贤的积墨画法,究竟每一次积墨的步骤和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关于技法这一块儿,那,我会在这一期关于龚贤积墨法的课程中,为大家来逐一分析、探讨。然而,对于积墨法的理解,我也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可以分享给大家。在我看来,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保持对大师的某种猜想,或许是有必要的。我们对过去无论样还原,都是无从知晓其真实的原貌。那么“积墨”究竟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态度”,用“态度”去靠近“过去”。用“心”的方式或许更能接近真实的“过去”…

◆◇◆

墨池国画:关于您的这期课程会有什么特色和亮点请您介绍一下

梅婉婷:

这期课程我会先通过《龚贤山水画课徒稿》的引入,首先了解龚贤的基本用笔用墨方式,进而逐步引导学员,对其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品—《千岩万壑》图卷进行局部的临摹。力求相对完整地把握住龚贤的笔墨特点和画面氛围。深体会其笔墨成因,及其艺术探索的规律。那,这个地方请注意!我强调的是笔墨成因和其艺术探索的规律。这个学习点的把握,对于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中的其他类别的画家,是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我讲学的目的是让大家由“点”的深入,到“面”的触类旁通,这一点非常重要!

◆◇◆

墨池国画:对于大多数的基础学员《龚贤课徒稿》可以解决大家在山水画学习中哪些问题呢?

梅婉婷:

对于一般基础的学员,学习《龚贤山水画课徒稿》入手,他会对你的要求非常具体而清晰。比如,用笔的方式力度,用笔的顺序等。再比如,起手式画树,从第一笔到第七笔、第八笔的顺序及用笔方向,画石的勾勒、分筋、皴擦顺序以及形状的具体要求,都会非常明确。那,我一直强调的,学习传统的方式:在起初阶段,一定要具体,要精确临摹。不能含糊,不能临摹大概齐,差不多。养成一种很明确并且规范的方式,对于后期学习才会进入到比较良性的循环。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32
梅婉婷老师作品

◆◇◆

墨池国画:怎么理解您课纲中提到的“白龚”和“黑龚”?

梅婉婷:

“白龚”属于龚贤极简的一路画风。简,不是丘壑简、构图简,而是用笔比较简。简到画面只有一些线条,由线条组成山石、树木,大概基本上不皴者不染。那,介于“白龚”和“黑龚”之间,人们常常提到的,还有一路叫“灰龚”。也就是说“积墨”的遍数不是特别多。半千有一些册页是这一路风格的。基本上我们把它归到“白龚”这一路风格。另一种呢,我们叫“黑龚”。即半千山水画中的反复皴染、浑厚苍润的一路。我们看到的龚贤存世大量的山水画也皆是这一路。这一路画风的特色是“积墨法”,层层积染。他的线条阔绰而凝重,画山石以这种线条勾勒大体再分出具体的结构,然后用墨一遍又一遍的皴擦渲染,最终呈现出浓郁苍秀。同时画面中的黑白对比也是十分别致。

◆◇◆

墨池国画:对于山水画的学习您对大家可以提一些建议。

梅婉婷: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与派系有一定的复杂性。用笔用墨的方式以及伴随朝代更迭,相互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各家各派在笔墨、丘壑、气韵等诸多方面,有着不甚相同的旨趣与追求。因此不能笼统地混为一谈。这些传统的框架,对于我们的学习过程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如果泛泛学之,则很难有所收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学习方向呢。我以为,用相对长一点的时间,研究和学习某一家的作品。分析其笔墨成因,笔墨结构,师承脉络,作品旨趣的渊源等,为宜。而后上追或下溯,触类旁通,吸收其他各家。由点及面地融会贯通,这是一个学习的方向。那对于起初阶段的学习,我的建议是,基础一定要打扎实。并且绘画基础的学习和研究,应该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这一点也同样重要!

梅婉婷老师一直强调的,学习传统的方式:在起初阶段,一定要具体,要精确临摹。不能含糊,不能临摹大概齐,差不多。养成一种很明确并且规范的方式,对于后期学习才会进入到比较良性的循环。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35

梅婉婷老师作品

◆◇◆

导师介绍

个人照片微信图片_20180329093017

梅婉婷

1983出生 湖北 武汉
1999—2003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附中 湖北
2003—2007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08—2011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国家公费) 北京

个展 :
2016 寒潇秋域— 梅婉婷 星空间 北京
2015 彼境—梅婉婷作品展 北吾识吾艺术空间 台湾茶家十职 北京 798罐子茶书馆 北京

群展 :
2017 天地—当代艺术群展
Hoedemaker Pfeiffer 建筑设计事务所 西雅图 美国
2016 素与繁 山水文园 -易佑文化空间 北京
2015 水墨艺博2015 吾识吾艺术空间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
2015 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 嘉德艺术中心 香港 典亚艺博 中华世纪坛 北京
2014 MANIF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 首尔艺术中心 韩国
2014 疆域—薛珺 梅婉婷 鸿坤美术馆 北京
2010 你好!山水 韩国文化院 北京

机构收藏:​

香港典亚艺博 香港
民生银行艺术品俱乐部 北京
炎黄艺术基金会 北京
炎黄艺术馆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38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41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47

微信图片_20180702162250

——END——

640.webp (66)

《姨母帖》

在书法作品的章法中,除了黑白的字的平面排序构成外,还包含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章法的节奏韵律。节奏和韵律是书法赏评中必然要谈到的问题,因为,它既是书法的技巧问题,也是艺术问题。下面我们以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得示帖》为例,分析书法章法的五个核心要素!

640.webp (67)

《得示帖》

《得示帖》是一部含有节奏韵律高的法帖。节奏与韵律本不是书法的术语,它是音乐的专用术语。人们往往借用音乐的这术语来解释书法,是因为,书法与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相通的东西。

就其章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大小

在行草书中,这样的变化是非常鲜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时,在篆、隶、楷中,这种变化也同样存在,只是不象行草书样有充分变化的余地而已。大与小的比例反差愈大,节奏就愈加鲜明。这与作品的风格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格越是奔放跳荡,大小的反差就越大。当表现文雅恬静的风格时,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对要小。在这一点上,《得示帖》大与小的反差比例令人非常惊讶。

640.webp (68)

《寒切帖》

二、重轻(虚实)

重轻,是指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与变化。书法作品中,重轻的主要表现技巧是用墨。重与轻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虚和实,虚与实的对比也是相对而言。虚中之实是重,实中之虚是轻。墨的浓与淡,燥与润都可以表现虚实轻重。需要理清的是,它与粗和细、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长和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概念。这里,主要的分辨参数是墨的虚与实。粗笔是淡墨是飞白,就轻;细笔是浓墨是实笔,就重。字大、字聚、笔长,用虚墨,是轻;字小、字散、笔短用实墨,则是重。重与轻的层次是多样的,运用的手段更是多样化的。当要表现最重的“节拍”时,可以调动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种技巧来刻画“宏音重拍”。

640.webp (69)

《平安帖》

三、粗细

粗细,是指笔画宽与窄的对比。在古典的书法作品中,除了“铁线篆”、“玉箸篆”属等粗细的线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与细的笔画变化。只是因风格的不同,粗细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如果把一个笔画比作一个音符,诸多的笔画组合在一起时,必须要强调粗细的变化和对比。粗细的反差越是明显,其音符的跳动感就越强,同时,它的“音域”也就越宽。要表现宏亮、坚定、铿锵者,其粗线的比例要大;要表现轻柔、静谧、恬淡者,细线的含量要高;要表现欢快、跳跃、激昂者,粗细要多作混杂。不同的风格对笔画粗细的要求不同,笔画粗细配置组合的不同,其表现的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可以想象,一件粗细笔画等一,没有粗细反差的作品,就像一支没有音域变化的歌,会多么的乏味。粗与细的把握,属创作的微观部分,它必须是细的、准确的、丰富的。人们在检验审视一件书法作品时,精察细辨的恰恰正是这些部位。作品的内涵如何,也往往体现在这些部位。

640.webp (70)

《快雪时晴帖》

四、长短

长短,指笔画的长线与短线。点,是最短的线。长线,包括直线和弧线,以及由直线和弧线多重组合的多样的线。长线与短线类似音乐的短音和延长音。短音有如弹拨乐,长音类比管弦乐。短音急促而铿锵,长音悠扬而绵延。这一点,书法与音乐非常暗合。长音与短音的组合变化,最能体现音乐的旋律。长线与短线的交替变化,就最可表现书法的韵律。

640.webp (71)

《何如帖》

五、正欹聚散

正欹聚散,是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中轴的移位和摆动,会造成正欹的变化。内部小结构的改变,会形成聚散的变异。如果与音乐来类比,如果还不算牵强的话,它好像是乐曲的变奏。变奏,往往是活泼的,风趣的,诙谐的,生动的。它会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音乐而参悟书法,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更是大有裨益的。如,“触”“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犹”“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动而消散。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王铎最落魄的时候,并不是南京城下的投降,而是返回北京,接受明升暗降的官职之后的郁郁。

640.webp (32)

640.webp (33)

王铎这辈子很憋屈。就连书法也是这样。他发明的一天临帖一天创作,常常被当代认为是学书的不二法门。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王铎之所以要隔天临帖,是生怕自己离开古人就不知去向哪里,所以自己玩一天,就回到古人身边反省一天。

640.webp (34)

640.webp (35)

年轻时穷怕了,长大了便没有勇气再去裸奔。王铎向来不缺一个文人的首鼠两端,他所欠缺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而降清后的这场落魄,彻底改变了王铎的三观。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事你坚守了一辈子,可忽然之间,就没什么放不下的。 一世功名往事随风,一生打拼转眼成空,去他娘的晋唐吧,老子从此爱咋写咋写,谁也别拦着我!扔掉古人的拐杖,发现自己走得也挺好。

所以晚年落魄的王铎,唯一自信的就是刷字了。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18)

学书丛话

沈尹默

要了解得书法中的道理,必须切实耐性下一番写字工夫。

近几年来,四方爱好书学的人们,不以我为不敏,时常写信来询问和商讨,其中不少是在学校攻读或其他从业的青年。有些问题,要一一详答,非但时间不允许,精力也不够应付;略为解说,仍难分晓,又等于不说。因此,往往久置,不能作答,致遭到许多责难,实亦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以前虽然写过几篇论书法的文字,但还是说得不够通晓透澈。去年学术月刊同人要我写一篇书法论,遂分为笔法、笔势和笔意三段,根据历来传下来的说法,或加以证成,或予以纠弹,皆以己意为之,总成一篇, 略具条贯,也不能纤细无遗,读者仍以为难晓,要我别为疏解。现在想借《文汇报》给我的机会,零零星星地写一些与书学有关的小文,作为以前文字的阐发和补充。此事虽小,实亦非易,若果希望一看便了然,字就会写好,恐怕还是无法办到。要知书学单靠阅读理论文字,而不曾经过一番艰苦持久的练习实践,是无从理会得理论中的真实涵义的,正如空谈食物之味美而不去咀嚼一样。禅宗祖师达摩有几句话,却说得好:“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玩味他的语意,可谓切中时弊。想要精通书法这一门艺术的人,也得要不但能明它,而且必须要行它;不但能说,而且要照所说行得遗。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须用实践证明的道理,因为实践是真理标准。书法的理论,大家知道,它也是历来学书的人从不断辛勤劳动中摸索体验得来的,后人要真懂得它,真能应用它,除了也从摸索练习中去仔细探究,是没有其他更为捷便的途径的。

我现在想先把以前自学的经过,扼要地叙述一下,以供青年们的参证,然后再就前人留下来的成绩和言论,用浅显的词句,详为讲说,并附以图片,这样做,或者有一点用处。这里所说的参证,真正只不过作为参证之用,不是要人家完全照我的样子去做,各人是有各人适宜的办法,很难强同,而且必须在自觉自愿的原则下去发心学习,才能行得通,才能持续下去。

640.webp (19)

自习的回忆

(一)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能书,祖父虽不及见,而他的遗墨,在幼小时即知爱玩,他是用力于颜行而参之以董玄宰的风格。父亲喜欢欧阳信本书,中年浸淫于北朝碑版,时亦用赵松雪法,他老人家忙于公务,不曾亲自教过我写字,但是受到了不少的熏染。记得在十二三岁时,塾师宁乡老夫子是个黄敬舆太史的崇拜者,一开始就教我临摹黄书《醴泉铭》,不辨美恶地依样画着葫芦。有一次,夏天的夜间,在祖母房里温课,写大楷,父亲忽然走进来,很高兴地看我们写字,他便拿起笔来在仿纸上写了几个字,我看他的字挺劲遒丽,很和欧阳《醴泉铭》相近,不像黄太史体,我就问:“为什么不照他的样子写?”父亲很简单地回答:“我不必照他的样子。”这才领会到黄字有问题。从此以后,把家中有的碑帖,取来细看,并不时抽空去临写。我对于叶蔗田所刻的《耕霞馆帖》,最为欣赏,因为这部帖中所收的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都有一点,已经够我取法,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这是我入门第一阶段。

640.webp (20)

▲九成宫醴泉铭 

640.webp (21)

▲爨龙颜碑 

十五岁以后,已能为人书扇,父亲又教我去学篆书,用邓石如所写张子西铭为模,但没有能够写成功。二十岁后,在西安,与蔡师愚相识,他大肆宣传包安吴学说;又遇见王鲁生,他以一本《爨龙颜碑》相赠,没有好好地去学;又遇到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生动,往往用长颖羊毫仿为之。二十五岁以前皆作此体。

(二)

二十五岁由长安移家回浙江,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第一面一开口就向我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句话初听到,实在有点刺耳。但仔细想一想,确实不差,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学起。于是想起了师愚的话,把安吴《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仔仔细细地看一番,能懂的地方,就照着去做。首先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它干透,再和墨使稍浓,一张写四字,再等干后,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能悬腕作字,字画也稍能平正。这时已经是廿九岁了。

640.webp (22)

▲张猛龙碑  640.webp (23)

▲崔敬邕墓志 

640.webp (24)

▲北魏元彦墓志(北京图书馆藏本) 

一九一三年到了北京,始一意临学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崔敬邕》等,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几达三四年之久。嗣后得元魏新出土碑碣,如《元显傍》、《元彦》诸志,都所爱临。《敬使君》、《苏孝慈》则在陕南时即临写过,但不专耳。在这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为得要彻底洗刷干净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一直写北朝碑,到了一九三〇年,才觉得腕下有力。于是再开始学写行草,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人,上溯二王书。因为在这时期买得了米老《七帖》真迹照片,又得到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及日本所藏右军《丧乱》、《孔侍中》等帖拓本(陈隋人拓书精妙,只下真迹一等)的照片;又能时常到故宫博物院去看唐宋以来法书手迹,得到启示,受益非浅。同时,遍临褚遂良各碑,始识得唐代规模。这是从新改学后,获得了第一步的成绩。

640.webp (25)

▲雁塔圣教序

640.webp (26)

▲礼器碑 

一九三二年回到上海,继续用功习褚书,明白了褚公晚年所书《雁塔圣教序记》与《礼器碑》的血脉关系, 也认清了《枯树赋》是米书所从出,且疑世间传本,已是米老所临摹者,非褚原迹;但宋以前人临书,必求逼真,非如后世以遗貌取神为高,信手写成者可比,即谓此是从褚书原迹来,似无不可。

学褚书同时,也间或临习其他唐人书,如陆柬之、李邕、徐浩、贺知章、孙过庭、张从申、范的等人,以及五代的杨凝式《韭花帖》、《步虚词》、宋李建中《土母帖》、薛绍彭《杂书帖》,元代赵孟頫、鲜于枢诸名家墨迹。尤其对于唐太宗《温泉铭》,用了一番力量,因为他们都是二王嫡系,二王墨迹,世无传者,不得不在此等处讨消息。《兰亭禊帖》虽也临写,但不易上手。于明代文衡山书,也学过一时;董玄宰却少学习。

640.webp (27)

▲温泉铭  

回到上海的那一年,眼病大发,整整一年多,不能看书写字。第二年眼力开始恢复,便忍不住要写字,不到几个月就写了二三百幅,选出了一百幅,开了一次展览会,悬挂起来一看,毛病实在太多了。从此以后,规定每次写成一幅,必逐字逐画,详细地检查一遍,点画笔势有不合法处,就牢牢记住,下次写时,必须改正,一次改不了,二次必须改,如此做了十余年,没有放松过,直到现在,认真写字,还是要经过检查才放手。

(三)

一九三九年离开上海,到了重庆,有一段很空闲的时期,眼病也好了些,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 “下”字,很有分寸。我就依照他的指示,去看他《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个下笔处,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这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

640.webp (28)

▲米芾《蜀素帖》 

那时适有人送来故宫所印八柱兰亭三种,一是虞临本,一是褚临本,一是唐摹书人响拓本,手边还有白云居米临本,遂发奋临学,渐能上手;但仍嫌拘束,未能尽其宽博之趣。又补临《张黑女志》,识得了何贞老受病处。又得见褚书大字《阴符经》真迹印本,以其与书《伊阙佛龛碑》同一时期,取来对勘。《伊阙》用笔,始能明显呈露。又临柳公权书《李晟碑》数过,柳书此碑,与其《跋<送梨帖>》后,相隔只一年,我从他题跋的几行真迹中,得到了他的用笔法,用它去临《李晟碑》字,始能不为拓洗损毁处所误。这一阶段,对于书法的意义,能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因之开始试写了一篇论书法的文字,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拨镫法的混淆。

640.webp (29)

▲李晟碑  

640.webp (30)

▲跋<送梨帖>

抗战胜利后,仍回到上海,过着卖字生涯,更有机会努力习字,于欧阳信本、颜鲁公、怀素、苏东坡、黄山谷、蔡君谟、米南宫诸人书,皆所致力,尤其于欧阳草书千字及怀素小草千文,若各有所得,发现他们用笔有一搨直下和非一搨直下(行笔有起伏轻重急徐)之分,欧阳属于前者,怀素属于后者,前者是二王以来旧法,后者是张长史、颜鲁公以后新法。我是这样体会着,不知是否,还得请教海内方家。

我是一个独学而无师友指导帮助的人,因此,不免要走无数弯路;但也有一点好处,成见要比别人少一些。我于当今虽无所师承,而人人却都是我的先生。我记得在湖州时,有人传说汪渊若的写字秘诀,是笔不离纸,纸不离笔,又听见人说李梅庵写字方法是无一米粟处不曲。我听过后,就在古人法书中找印证。同时在汪李两君字体中找印证。结果我知道,这两种说法,的确是写字的要诀,但是两君只是能说出来,而自家做到的却都不是,因为“不离”不是拖着走,“无处不曲”不是用手指着使它曲,而必须做到曲而有直体,如河流一般,水势流直而波纹则曲。此法在山谷字画中最为显著。

640.webp (31)

黄庭坚 跋《黄州寒食帖》 

从十五岁到现在,计算一下,已经整整经过六十年了,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学习,所成就者仅仅如此,对人对己,皆说不过去。这两年来,补读些未曾读的书,思想有了一些进步,写字方面,虽不如从前专一,但觉得比以前开悟不少;或者还可以有一点进益,也未可知。俗语说得好,学到老,学不了。所以我不能自满,不敢不勉。

苏寒

收藏书画,陶冶情操,保值增值,无可厚非。俗话说的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就有那么一些想不劳而获的“收藏家”们欲“空手套白狼”。一批无偿索字专业户由此生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用公式化的语言“赞美”你几句:“xxx老师,我很欣赏您的作品,能否送我一幅?我欲永久性收藏,我给您裱起挂在客厅!”

640.webp (12)

毎当听到这样的话,好像脚上突然爬上一只癞蛤蟆,让你感到非常恶心!人家辛辛苦苦奋斗大半生有了些成果,你和人家又素不相识,非亲非故,你凭什么那么仗义?!你家的汽车我也很欣赏,请你送给我一辆吧!我欲永久性收藏,行吗?!

640.webp (13)

可能有的书画家被夸了两句便失去理智轻易把作品送了出去,殊不知你的好心酿成大错,他们可能拿回去随手一丢,永久性忘记,因为得来太容易,根本不会当回事。最坏的情况是,拿你的字以很低的价格卖掉换成现金,扰乱了你的市场。

640.webp (14)

你想想,素昧平生的人你都能乱送, 那谁还肯再花钱买你的字 ,你的字还有什么收藏价值?!你的好心更是对那些曾经花钱买过你字的人的沉重打击和伤害!这些索字者得到便宜还嘲笑你傻。这对于书家本身其实也是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640.webp (15)

这是一件严肃的事!不是钱惹的祸,其实,有些书家也并没有把钱看的那么重,也经常参加慈善捐作品义卖的社会活动。把钱送给灾区需要救助的群体。亲朋好友喜欢字画的互相赠送索要也属正常,取决于你怎么应酬了……

640.webp (16)

根据个人经验,肯花钱买你字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欣赏你的才华、认可你的价值,真正欣赏你的人,才会和你成为一生的挚友。反之,那些只是嘴上奉承的人,心里却想,你的破字值几个钱?我开口要你字,是看得起你!以这种心态相处,终将陌路。

640.webp (17)

最后,送那些厚颜无耻的索字专业户一句话:文朋交流、高兴赠予与舔钩子素要是两回事。所以,每个行业都要相互的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不然会折杀职业道德底线的红牌。随便送字,没有道德底线的艺术家,必然也成不了大气候。

来源:书法频道

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袁昂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王羲之的书法因为不端正,才有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就是一种书写感,这种书写感通过字体自然的左右摆动产生,这也是我们看很多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动感的原因。

奇正相生

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很少把字写的很正,因为把字写正大部分人经过一定的训练都能够做到,而高明的书法家都在斜中取正,也就是我们说的“奇正”。

古人书论里的奇正相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奇来自于看似非常的平正的字体下,不仅仅是行书,其它书体也能产生这种效果。

640.webp (9)

王献之中秋帖

书势

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柳公权的楷书,他的楷书没有一个笔画是水平的,我们今天练习用笔书法,第一天写横画,老师就会告诉你横画不是直的,一般会有5度的倾斜。

而这种斜,就能给人一种动感,就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是没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弯或者抬起一端就会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势感,古代书法又叫“书势”就是从这里来的。

人手生理结构的限制

行书里的斜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的手臂的动作幅度,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用右手写字,手臂、手腕、手指的动作幅度是一个半弧形。

所以你看很多书法家的字左边非常舒展,右边很紧张,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点苏东坡的书法表现的最明显。

640.webp (10)

尚意书风把齐整相生演绎到极致

尚意书风本质上是对唐代以来的尚法精神的一次反叛,主要特点是注重性情的表达,少了几分唐代书法的严谨,以意取胜,主要代表书法家是宋四家里的米芾、苏东坡和黄庭坚,其中又以米芾最为突出,后世学习米芾书法的王铎,又更进一步,不仅在单个字上倾斜,在整个章法上都写出了斜势。

这种以意取胜的心法,直接解放了书法家的手和笔,“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完全依靠手腕的自然运动来书写,由于手的活动范围的限制,自然字也就有了斜势。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但是作为书法的初学者,仍然要克服手的生理限制,开始练习书法,要尽量把字写正,我们现在的水平,很难达到古人那种信手拈来的程度,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

这种基础训练就要求书写者能够做到各种情况的书写,不仅要能把字写正,还要能把字写斜,而写正的过程就是训练笔法和结构的过程。

就像我们学车,不可能直接上路学习,而要先从压离合器、倒库、坡道、s弯开始,经历了这些就对开车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上路才会更简单一点,之前的这个铺垫就是基础。

640.webp (11)

总之,斜势一方面是书法家们的追求,另一方面也由于人的手的生理结构的限制,斜的最高境界就是“奇正相生”,有斜势的书体不一定就是行书,楷书和草书也会有,但是作为初学者,仍然需要首先把字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