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人讲述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从一张宣纸开始的。
画卷徐徐展开,如史诗般,流淌于笔墨之间。
在宣纸上挥洒人生,在历史中演绎着风情。
宣纸上的情愫,是剪不断的丝愁。
爱恨离愁,纵使如盛唐般夺目,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流于时光,掩于岁月。
千年之后,唯有宣纸尚留。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也有人根据清代邹炳泰所著《午风堂丛谈》称“宣德纸”为“宣纸”,认为宣纸之“宣”,取自宣德年号。
关于宣纸还有一段小故事。
很久以前,相传是蔡伦的徒弟,一位名叫孔丹的造纸工匠,一直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继承师业,为师傅画像。但是,屡次试验都失败了。经过一番筹划,孔丹背起包袱,夹着雨伞,辞别亲人,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周游四方,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以了却心愿。
有一天,他来到宣州府(现为安徽省泾县境内),踏着泥泞的小路,在蒙蒙的雨丝中,继续向前行走。突然,孔丹觉得眼前一亮,在灰色的山雾中发现沟边溪水里似乎有一片雪白的东西!他三步并两步地赶过去,弯腰细看:哦,原来是一些树枝掉进山沟里,被常年不断的潺潺溪水浸泡,15天长日久,腐烂变白了。孔丹迟疑了一会儿,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浮起: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水?这是什么地方……
孔丹决定留居下来,他上山打柴,搭盖草屋,又向周围的樵夫、乡亲们请教。流水似年,一晃三年过去了。孔丹终于弄清楚了这种四季生长的常绿树,名叫青檀。它是当地的特产,别处极少生长。青檀的纤维柔软、细长,特别适合造纸。这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于一般,水质清澈见底,通过怪石鳞峋的山洞,蜿蜒流出,再分成两股而去。一股水适合制浆(后来才知道这股水流含碱);另一股水利于抄纸(后来才了解到那股水流含酸)。这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可谓得天独厚也。
孔丹和他的朋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利用青檀树皮为原料,精心加工,先在溪水中分散开纤维;然后在水中捞起纤维,交织于竹帘上(多余的水漏掉),再压榨,烘干,从而制成了质量是上乘的好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同时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等历史真迹和文献资料,都是因为书画或印刷在宣纸上,经受了千百年来的大气侵蚀,保存至今依然完整无损。
因此,人们称赞宣纸的“纸寿千年”并非夸张,更有人赞誉宣纸“轻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墨池 定制 手工青檀龙须宣
上线咯
如此高品质、高颜值
还不赶快看看
其它话我就不多说了
有缘的话
你和它总会见面的
欢迎点击链接购买
▼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