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73

白砥谈艺录


如果拿

钟繇

名作

《荐季直表》

《贺捷表》等

唐人写经

作比较,

估计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

会喜欢后者,

因为

钟书

歪歪斜斜,

 大小不一致,

又如

  “小孩写的”,

如果要套个帽子便是

 “丑”。

唐人写经

则正正气气,

点画干净利落,

漂漂亮亮。

 所以,

  要读懂钟繇还是难的!

中国书法传统中的

高深处,

有百分之一

的中国人能读懂

 已经相当不错了。

钟 繇 楷书鼻祖

IMG_0074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荐季直表》

0075

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谷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饷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剋期成事,不差豪发。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割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德录其旧勋,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人民。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犯宸严。臣繇皇恐皇恐、顿首顿首。谨言。

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锺繇表

IMG_0076

IMG_0077

钟繇《贺捷表》

IMG_0078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逯?)充宣示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时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IMG_0079

IMG_0080

唐人写经

IMG_0081

IMG_0082

IMG_0083

IMG_0084

白砥书刘禹锡《陋室铭》

IMG_008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山阴白砥

23.5cm×101.5cm

出版《熔古铸今—白砥书法艺术》p84-85

IMG_0086

IMG_0087

IMG_0088

IMG_0089

IMG_0090

 

IMG_0091白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展評審委員,蘭亭奬評審委員,浙江書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文聯委員,九三學社中國美院支社主委。

簡 歷:

一九六五年生於浙江紹興,本名趙愛民。

一九八〇年考入北京國際政治學院法語專業,時年十五歲,為同屆年齡最小,班上同學以法語“petit”稱呼,遂自取筆名“白砥”。

一九八四年畢業於北京國際政治學院法語專業。

一九八六年,行書《文湖州畫語錄》獲全國首屆神龍書法大賽金奬並在多家專業刊物發表,始在書壇顯露頭角。

一九八七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研究生班,導師為沙孟海、劉江、章祖安教授。

一九九〇年獲碩士學位。

一九九〇—一九九六年任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研究》責任編輯。

一九九六年復入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全國第一屆美術學書法理論博士學位,師承章祖安先生。

一九九七年被評為“全國書法十傑”。

一九九九年獲“魯迅文藝奬”。同年獲博士學位。

二〇一三年被雅昌藝術網評為“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書法家”前三甲。

IMG_0092

著 作:

《金石氣論》《書法空間論》《歷代書法大師風格批評》《王羲之作品解析》《中國書法藝術圖典》《白砥書法藝術》《白砥小楷集》《白砥臨古書法精粹》《白砥書法探索三十年》《熔古鑄今—白砥書法藝術》等。

IMG_0093

IMG_0094

导读:四年一度的国展是如何的让无数书法发烧友魂牵梦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自不必说,因为一个所谓的“错别字”就让一件倾注作者无数心血原本可以登堂入室的作品瞬间灰飞烟灭,人们自然要对这个“至高无上”的文字判官充满好奇!现在谁有权对一件参加国展的书法作品中文字的错对一锤定音?目前中国谁有资格做一个字对错的最后“判官”?

q

 

题目乍一听有点丈二和尚,其实很简单,元代诗人姚燧的《凭阑人·寄征衣》中有这样几句: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意思就是表达妻子想给外出的丈夫寄衣时的复杂心情,不寄衣怕夫挨冷,寄去又怕丈夫不归,隐约有几分“悔叫夫婿觅封侯”之悔。这和现在参加书法大赛的心情有点类似:不参加吧,“登楼四十年不下”的功夫就白费了,“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自己觉得自己那几把刷子还行,兰亭折桂也未可知;参加吧,现在书法大赛的讲究太多,刚开始也就要求一个写得好,后来越来要求越高,有些条款完全有些匪夷所思,比如你写甲骨、金文或者小篆什么的,即便你的字达到了获得兰亭奖的水平,即便你这幅作品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其中只要有一个被评委认为是错别字的,这幅作品就得拿下!让人望而生畏望洋兴叹望而却步却又欲罢不能!到底是投稿不投呢?“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w

冯小刚说过,写字画画这事,如果不是为了参加什么赛事,就为自个玩玩,那你就想咋地咋地,爱谁谁!言下之意,如果想参加什么比赛,那就得按人家规矩办,不能由着自个性子来!比如书法,不用太深学问,单从字面上讲,人们就知道“书法有法”,孙晓云孙先生那本小册子一版再版,就说明大家对“规矩”这玩意还是认可的,写字当然不能不讲章法。原以为“章法”之外不会再有什么说道了,不成想这讲究还越来越多了,最起码的讲究有三条:一是字好,二是不能有错别字,三是内容还要符合要求!第一条没有争议,即便有,也是在“什么样的字才算是好字”上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对于书法家必须有“一笔好写”没有异议!第二条就开始有争议了,争议的焦点有三:

一、什么样的字才算是错别字?笔划的增减算不算?

二、谁有资格做最后的判断?也就是说,这个字是不是真的是错别字,谁说了算?

三、字写错了怎么办?一幅原本可以作为兰亭奖获奖提名的作品出现了一个所谓的错别字该不该撤下来?

7a2bd87865785bf1c45b7dfec8741aea

于是就想起刚刚谢幕的第十一届国展,相关信息显示,被人称之为“史上最严评审”的第十一届国展评审有一个环节叫“审读”,“审读”究竟审什么?谁有资格审?前一个问题很好回答,组委会在当初的“征稿启事”第四款第五条里说的很清楚,“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草法的审查。提倡文化内涵,注重文字规范。自作诗文优秀者,在同等艺术水准情况下,优先作为入展和优秀作品的条件”。对于第二个问题,组委会没有明示,也没有好事者“人肉”,公众自然无从知晓。但四年一度的国展是如何的让无数书法发烧友魂牵梦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自不必说,因为一个所谓的“错别字”就让一件倾注作者无数心血原本可以登堂入室的作品瞬间灰飞烟灭,人们自然要对这个“至高无上”的文字判官充满好奇!人们不禁要问:他怎么就敢断定这个字是错别字?当书写成为艺术,一个文字的正误如何判定?当年因为《砥柱铭》中文字的错对,国家顶尖专家还狗咬狗一嘴毛,现在谁有权对一件参加国展的书法作品中文字的错对一锤定音?如果要经两个以上评委认定,操作起来是否可行?更关键的是,认定是错别字以后怎么办?作品真的会因为某个评委认定其中有个错别字就瞬间拿下吗?目前中国谁有资格做一个字对错的最后“判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唐张怀瓘有“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之说,他们均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怎么唯独忘了审读错别字这个重要环节呢?书法界如满天星斗一样数不清的“大师”们经常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说,书法玩的就是笔墨和线条,什么时候说过玩的是古汉语呢?蒋维崧先生当年提出要把“书法放在中文系”,难道就是为了不让书法家写错别字?

想起“书画同源”,就联想到刚刚闭幕的全国第十二届美术展的评审,把评审细则掰开了揉碎了也没有找到类似“审读”的环节,按从入选的书法作品中“审读”错别字这个逻辑来推理,入展的美术作品也应当“审看”一下画面上有没有不合常理不合情理不切合实际的地方,比如六月飘雪之类!

r

说起六月飞雪,就想到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几句话,不长,但却写得让人撕心裂肺捶胸顿足虽千古传颂却至今仍不绝于耳:“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听听听听,这爱的有多么海枯石烂昏天黑地,这在当时,谁听了不怦然心动,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可要是放在现在,他就一哄骗傻妞的顺口溜!咱不说别的,就说这六月飞雪吧,过去谁敢想?可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闹腾的,电视里动不动就有六月飞雪的报道。外国的咱不去说它,咱这里也不闲着,江南七月飞雪您信么?乍一听是一件违反自然常理的事,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与戏文里的冤案联系在一起。可是中国气象局的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告诉我们,江南夏天下雪、并不仅仅存在于戏文里,在现实中也有。在一部记述了中国古代气象历史的文献里面,就有不少关于夏天下雪的记载。这咱就要说到这书画鉴定了,现在的那些满世界飞来飞去为急于一夜暴富的劳苦大众指点迷津的古玩鉴定专家们在断定一幅书画作品的真假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嚒叫常识?“常识”是什么?《辞海》的解释就四个字:一般知识。“常识性错误”又是什么?“赵本山”们告诉我们说:1+2=4就是常识性错误!孔子《论语》中说“不时不食”,这就是说,不合时令的果实特别禁止老年人食用。可现在呢,原来只能在夏天才有的蔬菜瓜果,寒冬腊月里照样有,您吃还是不吃?您出门到街上遛遛,到处都是反季蔬菜,怎么办?不吃?咱还说书画,如果您看到一幅作品中出现很奇怪的违反您所说的“常识”怎么办?就盖棺定论?说他是赝品?在下觉得未必如此!王维所画的《袁安卧雪图》大名鼎鼎,不说艺术品投资界妇孺皆知,戏曲艺术领域恐也众所周知。她最早著录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提及此画,乃是有感于张彦远对王维的批评,张氏批评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而沈括举“雪中芭蕉”为王维辩护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并进一步指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雪中芭蕉”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还常被视为分析艺术真实性的一个典型个案。雪本北方寒地所固有,芭蕉长在温热之南国,二者在画面上同时出现有违生活常识。但,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书画也可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吴道子画子路,饰以晋代才佩有的木剑;阎立本画王昭君,戴有唐朝才时兴的帏帽,等等。在张氏看来,“生活事实”是艺术真实的参照,“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只有对生活进行“详审”才能达到艺术真实。王维的“雪中芭蕉”,显然违背了这一真实性原则,因而被批评为“画之一病”。殊不知,宋人朱翌早就说过:“右丞(王维)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明人俞弁的《山樵暇语》也辩说某人在广西就“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王肯堂在《郁冈斋笔麈》中更是用梁朝徐詀的一首诗来证明雪中芭蕉的存在,并且以“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的实例来论证雪中芭蕉 “盖实景也”。由此可见,倘若极南之地普降大雪,类似“实景”是有可能出现的。照此说来,依据“六月飞雪”这种“常识性错误”来断定《袁安卧雪图》并非一代大家王维所作该是多那么的荒唐!如果当年也有全国美展,碰巧评审环节就有一个“审看”,王维王老师的这幅《袁安卧雪图》恐怕连入展的资格都不会有啊!忽然想起前些年中国书协在安徽办的一个展览,有个安徽作者用篆书写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已经评上了一等奖,有位评委说他写了错字,将“担”字写成了单人旁,结果被拉下来了。其实谁都知道“担”字是提手旁,作者却写成了单人旁,肯定有他的道理,不懂篆书的人根据常识也可判断而慎下结论。而懂篆书的人更明白,“担”字在篆书中就是单人旁,写成了提手旁倒反而是错字。后来作者知道了,也申诉,但没有结果,几万元奖金没有了。

 

 

t

 

其实,篆书篆刻都有这个问题,李刚田先生很早就关注过这个问题,他在谈到书法创作时的文字准确度时曾说过:求艺术形式统一而不必过多顾及文字的“杂乱”。以此例类推,进行以金文为主调的书法创作,所缺之字不妨以秦篆之体“金文化”用之;如作小篆为主调的书法创作,所用之字不妨用汉篆甚至是部首偏旁凑合使之“小篆化”而用之。此类做法,清代书法家早就开始运用了。但这种杂取变化要以精通文字为基础,要变得有根据,有道理,要针对不同的字采用不同的权变方法,不可概而论之。总之,篆书艺术创作的用篆原则应是不求文字学意义上的“纯粹”性,而求艺术形式美的“统一”性。

y

比如黄庭坚的《砥柱铭》,本来就名气很大,再加上前段时间在一次拍卖会上被拍出四亿多元的天价,一时间愈加炙手可热!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质疑,说,从报刊上刊登的图片看,《砥柱铭》中的错别字之多之怪令人震惊!比如,“礼”、“祝”等字的左边全都写成了“衣”字旁,“函谷关”的“函”字写成了“亟待解决”的“亟”,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谁手闲的时候去百度搜搜,保准让您淹没在“吹毛求疵”的汪洋大海之中!要说咱也不能说人家鸡蛋里面挑骨头,“较真”是咱的国粹,毛主席不是早就教导我们说,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嘛!可咱也得明白,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难辨识最复杂的文字,比如甲骨文,这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相对也比较完整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在所出土的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中,真正能识别的大概有2500多个,即便如此,你说真正的错对谁有权说?其实,简化字古已有之,繁体字、简化字并存混用的现象也古已有之,比如,《诗经》中“於”和“于”互为替代,出生在许昌长葛的楷书鼻祖钟繇《宣示表》中“於”和“于”互为替代也不足为奇!您说说是对还是错?再说了,古时候一个字有许多种写法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兄”字,仅甲骨文中就有35种写法,而一个“贝”字在金文中竟然有60多种写法,你说写那个对?还有人认为,“大家”的东西绝对不会出现低级错误,错别字和逻辑混乱的现象更是不可思议,所以这应当作为判断书画真伪的真凭实据!还举例说,您看唐人孙过庭的《书谱》,使用草书抄出,现存上卷六七千字,竟然一个错字都找不出来!在下不才,不知道举此例者是何方神圣,他怎么就那么有信心?要是真能这样较真的话,我不知道那位先生是否看过明张丑的《清河书画舫》子集引《宣和书谱》中说过的一句话,叫做“陆机《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初年”,晋武帝初年是265年,陆机生于261年,难道一个四五岁的孩童就能龙飞凤舞?

u

去年举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当年在北平城浴血奋战的29军将士们又被抬出来热炒了一番,尤其是赵登禹佟麟阁二位烈士,又一次火了一把!可有个细节谁也没有注意,当年的29军花名册上,犄角旮旯找遍也没发现有一个叫佟麟阁的人,只发现有个副军长叫佟凌阁,再去翻查29军更早的档案记录,还是叫佟凌阁而不是佟麟阁,这就证明,确实是后来者弄错了!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既然证明是搞错了,而且还是抗日将士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人去纠正呢?迟至今日,北京的“佟麟阁路”还是“佟麟阁路”,谁说不对了吗?如果按书法人的“义气”来说,这还了得,天大的事呀,必须得改呀!可现实是,大家都知道错了,就是没人改!这事要交给中国书协,这路牌早给废掉了!

i

书法家都喜欢写些经文什么的,于是我就想到《道德经》。帛书《老子》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以来,海内外学者对这部被认为最接近于老子原著的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但近年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证实,今天的通行本《道德经》“多后人所改”,“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引文出自肖钢《道论——帛书<老子>破译报告上部》,下同。)!经过精确对比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文本,肖钢发现,后者对前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其中有许多文字都已经“以讹传讹”很久很久了。比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帛书《老子》原文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肖钢解释,“弗”,据《汉典》,为甲骨文字形,中间像两根不平直之物,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其本意是“矫枉、校正、有所约束”。“弗言”指“有所约束地阐发言论或观点”,这当然不是“不言”;“弗知”指“言者的认知和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指“言者完全不懂不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5个“無”,而《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影响更大的是,《道德经》把帛书《老子》里的“有争”“弗争”“不战”统统改成了“不争”。试想一下,如果喜欢写经的书法家参加全国书法大展时参照的文本是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而评委手中的文本是最新研究成果,即最原始的帛书《老子》,那该有多少字被判为“错别字”啊!谁能告诉我们,“大器晚成”究竟是该写成“大器免成”好呢,还是写成“大器曼成”好呢,还是老老实实的写成“大器晚成”好呢?孔乙己孔老师告诉我们,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我们进行书法创作时该写哪一个呢?郁闷!强烈郁闷中!

o

邵佩英先生在谈到篆书创作时说过:书法家是把篆书写好、写美、求美,重在字形,给人带来美感;文字学家是把文字搞懂、求真,重在字义、字音,使人懂得字的来历。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对书法家而言,不需要太高深、太专业的文字学知识。原则上不写错,特别是不使得他人(读者、观众)误读即可。再有,原本中国的汉字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产物。篆书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远了,通过几千年的不断衍变、讹化,大部分早已失去了原始的字形。我们今天进行书法创作,既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书法资源,又不能被“说文”之类的“学术”所捆住手脚。篆书创作不能畏缩不前,更不能因噎废食。文字学应该成为我们写篆书的“一把钥匙”,而不是“障碍”。就拿“金文”来说,一个青铜器铭文,多的就那么几百字,少的可怜的几十个字。去掉不识的、怪僻的、不用的、不常用的,没多少能用的了。然后再有文字学专家告诉我们,那个是西周什么什么王时期的,这个是东周什么什么王时期的,不能混用。得,没什么可写的了。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画如此,书法亦然。

p

至于说因为一个错别字就把一件足以获得兰亭奖提名奖的作品拿下就显得我们“书法人”太过矫情了,往小了说,我们对一个“退笔成冢池水尽墨”的作者作品的处置太过草率,是另外一种不负责任!往大了说,是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央视的著名主持人说过多少错别字,见过有一个因为念错字拿下来的吗?当年董卿在有几亿人观看的元宵晚会上把“花市灯如昼”读成“花市灯如书”,拿下来了吗?我们的书法作品才几个人看,有看央视的百万分之一吗?看我们书法作品的人,又有几个是认真读完原文的?电视剧《逃之恋》中有一幅蔡锷的字:“上馬撃狂鬍,下馬草軍書”。该剧从头到尾,只要是女主角小凤仙居住的地方,都显现这两条字幅,屏幕上还常常通过特写镜头放大出来让观众看。蔡锷用繁体字书写,这符合历史背景,完全正确。然而,把“狂胡”写成“狂鬍”,却是电视剧制作者的错。蔡锷本人,绝对不会这么写。“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引自宋代陆游的《观大散关图有感》,“狂胡”即“猖狂的胡人”,指金兵,怎么能写成“狂鬍”?名人名言错到如此地步,《逃之恋》拿下了吗?没有!2015年12月下旬,中央电视台八套放映30集电视连续剧《十里香大酒坊》,大门正面的招牌“十裏香大酒坊”和“十裏香分店”,连续不断地扑入眼帘;运酒马车插上大红旗,上面写着“十裏香大酒坊”,迎风飘动;贴在酒罐上的红条子,全都写着“十裏香酒坊”。把“里”写成“裏”,这种明显的错误粗通文字即可识别,但影响电视剧的正常播出了吗?没有!

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的门类都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错别字的问题,这个话题不但“常说常新”且自始至终见仁见智!更拗口的学术用语不用说,通俗点讲,时至今日,不要说一般的艺术作品和一般的平面媒体立体媒体,就算是当今依然大红大紫的主流媒体,又有谁敢说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和错别字彻底拜拜?往远了说,老人家著名的“三句话”(你办事我放心,不要着急慢慢来、照过去方针办)里就有一句出现错别字,把“不要着急慢慢来”写成了“不要招急慢慢来”;往近了说,新加坡报纸问金庸怎样回头看自己的作品,他回答说,“找到不少错别字”!这就是说,所有与文字有关的工作或者艺术门类,错别字的问题始终如影随形,不能单单依此衡量一个人的文字修养和艺术功底,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一个堪称“大师”的人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所谓的错别字问题!也就是说,依据一两次所谓的“错别字问题”对一个艺术家全盘否定是很荒唐的!但,书法界对此似乎格外敏感,敏感到不容置辩!书法理论界大腕曹宝麟先生说过,“历代名家作品中是有不少增减文字笔画的现象,但这与我们的评审中的错别字现象不是一回事情。北魏中的别字、异体字等当然很多,但它的出现显然不是出于公开展览的目的,而只是在于说清楚某项事实。在当代,错别字现象无论从书法展览本身还是从文字的规范性与严肃性方面而言,都是不可取的。”(《中国书法》1997.6)。我们不禁要问曹老师:错别字连“说清楚某项事实”这样的事情都可以搞定,怎么在只是看看线条的“公开展览”上就“屡战屡败”了呢?

a

陕西师范大学郑付忠先生认为:书法中用字的“对错”是不好严格的拿文字学刊正的,不然就背离了书法艺术的价值与旨归!王铎当是响当当的书法大家吧,在他迄今仅见的一方墓志盖上(也是王铎目前为止仅见得一幅篆书作品)刻有“明正贡徐伯子玄初公暨配王太孺人合葬墓志铭”,令人吃惊的是,这短短的20个字,居然出现两个错字一个俗字:“初”字本从“衣”部,王却写成“礻”;“志”字当写“之”部,王却写成“士”部;“暨”字当从“既”,王却从采用俗写!如果按现在的标准或者规则,书法史上还有王铎吗?还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名家唱段、京城各大主流媒体以及热播的影视剧,有哪一家敢说自己没读错一个字没唱错一个字没印错一个字?如果按照中国书协处理问题的原则,哪一家媒体还有今天?哪一个播音员主持人还能继续?

s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分界线在哪里?谁有资格做最后的宣判?中国文字以及与之相关相近的文化艺术领域里积非成是的东西太多太多,此一时彼一时,有些东西几经周折已经面目全非,但人们最终还是屈服于“习惯”,你说对错怎么分别?比如人们常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其实最初不是这样,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但后来被人们念撰了,怎么办呢?错打错出走,习惯什么就是什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成了正宗,“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反倒成了假冒伪劣!再比如《四库全书》,这可是地地道道的皇家经典“官窑”精品啊,你能不相信他么?得信!但他也掐头去尾信口雌黄怎么办?比如他把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篡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把辛弃疾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篡改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宋主曾住”。原来,“胡虏”、“匈奴”、“寄奴”等词汇均犯清廷大忌,还容易鼓舞读书人的骨气!怪不得鲁迅先生曾经认为,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虽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d

 

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许多事情,对和错一般都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有时候不断会有新的证据推翻人们长期固守的“真理”!比如原来人们经常所说的司母戊大方鼎,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样念错了,是“后母戊”,当初让念“司”是专家说的,现在让念“后”也是专家说的,元芳,你怎么看?

一幅达到兰亭提名奖的作品因为一个错别字就得拿下,照这么说,书法界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求可谓登峰造极,事实果真如此吗?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的时候,有人抱怨说考古界对历史上早有结论的法帖不断提出质疑,认为考古界“翻案文章做得太多,很多先前已被公认了的作品遭到了否定,但否定的理由又尚不能说服每一个人,这种情况,我想会干扰我们对艺术发展历史的考察与研究,也会影响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弘扬。”(李学勤,《中国书法》1996.1)。某一个人认为作品里有一个错字就要毫不犹豫的拿下,而考古界经过缜密论证甚至拿出铁的证据证明某一件作品存在瑕疵,我们还是嘟嘟囔囔,同样是纠错,书法界的态度为何相去霄壤?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第三条:书写内容的讲究!九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的时候有过一个系列书法大展,入展的作品里有一幅行草作品写的是杜甫的《春望》,因为其中有“国破山河在”的句子,当时的书协重量级人物刘炳森认为不妥,坚决要求“拿下”!后来在“向党的十七大献礼全国美术书法精品展”上又有人书写《春望》,有关方面再次受到严厉批评!(《书法》2015.7)。刘正成认为,语言的艺术性给书法艺术增加了相当的美,我想这可能是《兰亭》被选入《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的缘故!(《中国书法》2000.3)。这话听起来就好像那句著名的“中国的书法水平也就是世界水平”(《中国书法》2000.3)一样令人忍俊不禁!如果照此逻辑,那个读起来就有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寒食帖》和让人如鲠在喉潸然泪下的《祭侄稿》怎么有资格流传千古还荣登天下第几行书?沃兴华说过:“书法不需要借助文学,提倡作品在文学上有新意实际是向文学讨媚,否认书法艺术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1997.6)。

f

书法本为小道,原无太高地位和太大的担当,可能是后来的“业内人士”或所谓的“业界精英”觉得脸面上有些说不过去,才上升为艺术,赋予太多的政治色彩或民族意识甚至责任担当,孰不知“艺术”二字的出身也并不高贵,它最早出现在后晋修的《旧唐书  经籍志》里,但前面还冠有一个“杂”字,叫做“杂艺术”,后来历朝历代的各类志书或文史资料中干脆称之为“杂艺”,梁朝阮孝绪的《七录》在谈到所谓的“杂艺”时,大体归为骑、棋和包括投壶在内的各种博戏,隶属于术伎录。笔者这样刨根问底儿并无轻蔑之意,只是说没必要把原本是人们的一种业余爱好无限拔高或者赋予太多担当,字写错了当然不好,人家要求你把字写对当然无可指责,但因为某个人说某个字写错了就对一件原本可以兰亭折桂的作品“一票否决”还是有些过于草率!再说了,“对于古文字、异体字以及各种潦草写法,我们评委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有绝对正确的判断,仓促之间的误断不仅仅会挫伤投稿者的热情,而且会授人以柄贻笑大方”。(沃兴华,《中国书法》1997.6)。

g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待人接物,概莫能外,何况一幅水墨!现在的问题是处置的尺度和方式。按照历来的规矩,应该过罚相当!过罚相当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所科罚种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既不轻过重罚,也不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通俗一点说就是,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要看他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实施党纪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也就是说,根据所犯错误的轻重和情节,所受到的处分是不一样的,并不都是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回到我们的书法话题上。一幅书法作品中出现明显的公认的错字当然是不应该的,但是不是因为有一个错字(何况很多情况下仅仅是某个专家认为某个字错了)就得对一幅作品全盘否定,如前所述,一幅已经获得兰亭奖提名奖的作品就因为某个字错了就被拿下,这样做是否妥当?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三点建议:

一、对于错别字的认定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专家取得一致意见方可算数,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的要“疑罪从无”。国家级大赛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文字审读。

二、书法比赛不是考试现代汉语,仅仅是把字写错了不影响入展入选和获奖,但可以设置一个尺度(比如错别字的数目占整幅作品字数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一),低于这个尺度可以降低获奖层级,高于这个尺度可以撤下,但要负责任的通知作者。

三、取消对书写内容的要求!

h

就在本文即将杀青定稿之际,网上关于冯唐的《飞鸟集》译本的话题突然火了!2015年下半年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出版,因为其中一些充满个人色彩的译句,冯唐以及冯唐译本被推到风口浪尖,众读者对此褒贬不一。李银河认为,冯唐版《飞鸟集》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译本”。有网友说,“冯唐的翻译并不差,其中很多翻译很传神”。也有网友说,冯译更凝练,郑译更雅,各有千秋。甚至有网友比较了冯唐译本和郑振铎译本,认为郑译本有些句子有点生硬,但是通俗动人;而冯译本有些译句多了诗意,但有些翻译太个人化,读起来一下子觉得“这个泰戈尔”添了些愤世嫉俗的感觉。而冯唐本人对这场争论的回答很简单,他说某句话究竟该怎么翻译“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为什么你的理论就是标准答案,我要跟着你走呢?”汉字的演变历经数千年,远比一句话该怎么翻译要复杂得多!一句话该怎么翻译都没有标准答案,一个汉字在一幅书法作品里该以什么面目出现,谁有资格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呢?

 

 

 

 

墨池新晋导师——梁奇

墨池学院公开课隶书篇

2月13日即将开课啦

544046462027156609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好友)

墨池买家

梁奇老师作品集欣赏

321756407035604189

668022557045480266

408300284696370929

timg

你没有看错

梁奇老师签名作品集

免费申领

梁奇老师签名作品集

免费申领方法

第一步分享海报朋友圈截图发客服

799460295380611721_副本

第二步客服发送优惠券

853517830080743432_副本2

点击“领取优惠券”

619872289601934670_副本3

点击“立即使用”进入商品购买页面

266244650902299016_副本1

第三步:领券后即可0元拍下商品(不包邮)

PS:梁奇老师签名作品集限量100本,先到先得哦,每人限购一本

bt

我我我

梁奇,1980年出生,江苏泗阳人,字亦田,号中阳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吴门书社社员,扬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扬州书法院特聘研究员。

书法作品入展:

第一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萧劳奖”(最高奖);

第四届林散之·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作品展;

中韩纪念崔致远主题拓本·书画展;

首届“王冠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兰亭杯”全国大学生书法大奖赛作品展(优秀奖);

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作品展(书法二等奖);

全国质检系统庆香港回归十周年书法作品赴港展;

江苏省第四、五、六届青年书法作品展;

扬州市首届行草书大展;

着眼大格局,追求大智慧——梁奇书法印象

文/杨小扬

我和梁奇君的交往不多,但对他的书法一直予以关注,他取法高而用功勤,是扬州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

他的隶书,不着眼于表层的小趣味,而是谋求一种内在的大格局,与时下流行的隶书有着根本不同的审美取向。我以为这才是直逼汉人精神的。

他的行书,也写得厚重大气,酣畅淋漓,与时下那种花拳绣腿、纤弱甜腻的行书拉开了距离。我以为,他是在自然地书写,在书写中又追求着自然。无哗众取宠,不取悦于人。

HyperFocal: 0

建议梁奇在今后的书法实践中,更加注重艺术语言的丰富和精粹。比如在汉碑中更多汲取一些方峻的意味,在行草书中更多注重韵律的表达。在用笔和章法上更多增强“虚中求实”的意识。

书法是一项必须穷其一生去追求的艺术。只有登高行远、取精用弘,才能构建大形势,实现大格局,才是大智慧。有着这样的追求,且持之以恒,我以为梁奇君书法艺术的前景是未可限量的。

HyperFocal: 0

 

 

灵动善变,朴厚清新——梁奇书法艺术追求

文/张春华

当代艺坛,大批中青年书法家无不以勤奋刻苦的精神,以及对艺术执着、痴迷的追求,甘于寂寞,一心只求做学问,从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绩,梁奇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踏踏实实,一路勤奋写来的艺术耕耘者。

我是经朋友介绍、结识梁奇先生的,至今我们都未曾谋面,但我却无不从他的言谈,以及他每天所发微信朋友圈请大家指教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真诚朴厚,以及他的艺术追求。

梁奇出生在洪泽湖畔的泗阳,正是这“泗水古国,美酒之乡”的悠远而厚重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他稚幼的心灵,也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学习认真的梁奇因小学二年级时,在一张田字格纸上写出的端正字体,受到学校表扬,获得了奋发向上力量的他,对书写的兴趣愈发浓烈。

HyperFocal: 0

直到考入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彭城浓郁的文化氛围濡染了他的习书理念,滋养着他的心灵,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他文气的意境追求。如饥似渴地梁奇便常常流连于这里的每一个画廊,徜徉在艺术的殿堂,感悟着南北文化的交融魅力。

从此,临帖、摹碑、拜师、访友成了他课余的乐事,他如饥似渴的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浸淫于《张迁》《圣教序》等碑帖以及米芾、黄道周的行书作品,使他获益匪浅,并对书法艺术的传统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学毕业后的梁奇,被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分派到淮安之后又调到了扬州工作至今。作为割舍不断的书法情缘,平日里即使工作如何繁忙,他总不懈怠对临池创作,只要有时间,便朝夕临摹、创作,寒暑不辍地潜心在自己“小满园”的天地间。他说,于书法学习是一种享受,心底喜欢故不觉苦。于是,斗室之中,黑白之间,线条,块面,枯湿……迷醉其间怡然自得。

HyperFocal: 0

生活中的梁奇既不喜应酬,又不善娱乐,唯把书法艺术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书法艺术发展的轨迹让他深深地董得,书法既是强烈反映每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亦是一门综合修养的艺术。

为提升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追求开张奔放的个性和天真豁达的境界,梁奇先生近年来先后就读于李双阳、王增军等名家的书法高研班,倍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他认为,闭门造车不可取,三五同道中人不经意的提点都是自己不断进步的良师。

学习中,梁奇注重领悟、勤于思考,始终注意不简单地模仿字形,而是分析各种形成因素。专攻隶书的同时,梁奇先生又致力于行草书的研习。

HyperFocal: 0

在取法以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帖学基础上,旁参以碑的笔法。他认为,临帖不仅仅是实临一招,读帖、背帖都是很好的方法,闭目养神时脑海里有字在飘着也是很有意境的,然后通过手对法帖的描画,以加深脑的印象,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进而化为我所用。

随着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梁奇先生的习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深谙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学书贵弄翰”的名言,注重对文学、诗词的学习,同时,他还认识到,书法的进步不仅仅是手上技法的领悟,更主要是眼界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于是梁奇的隶书巧于章法,疏密有度,线条雄奇,丰姿逸宕;行书骨健形美,奔放潇洒,不激不历而又风规自远;篆书,不事雕饰,古质朴茂,天趣盎然令人赏心悦目。

HyperFocal: 0

近年来,梁奇先生的努力得到了书法界的肯定和认可,其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安美杯”和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一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并荣获最高奖“萧劳奖”等。

可以说,梁奇先生的成长是因书法而精彩,因扬州而飞扬。他动情地说:“扬州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是我的福地。”在这里他得到了提升和进步。他也同时感谢默默支持自己学习的爱妻田原,因为,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与帮助。

我坚信梁奇先生将一如既往地以求索的精神,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在碑帖结合的学书道路上不断前行。

HyperFocal: 0

 


墨池新晋导师——梁奇

墨池学院公开课隶书篇

2月13日开课,不见不散~

395661496942916321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有疑问咨询课程专员:mochimaijia

1

鄧尉觀梅

粲粲玉妃子。無言香破寒。

任他世人眼。並作杏桃看。

2

水竹居

自憐新翠倚黃昏,野徑苔生任掩門。

向不期留名士跡,好風來去亦無痕。

3余嗜三國遊戲。年前復沉溺其間。已有月餘矣。偶有出遊。則覽物匆匆。心目不諧。今作小景以記。並戲題廿八字

已負春光一月晴,湖山偶会履衫輕。

遊心未許融佳景,只為沙場急點兵。

4

洛陽塵不絕,歲歲芳容涅。

那得處繁華,天然呈皎潔。

5

起看花開態愈穠,懶將塵鏡理顏容。

茫然不記昨宵夢,曾到關山第幾重。

6

黃昏誰入藕花叢,驚起野塘三兩鴻。

輕舸深藏終不見,唯聞玉笛緲如風。

7

殘春蕉影掩窗虛,小院深幽隔里閭。

數載不知世間味,此中風雨感蕭疏。

8

幾度榮枯但自知,長將心思付瓊卮。

幽人解佩杳然去,猶戀風清露重時。

9

渡口桃花復理妝,煙籠堤柳水微茫。

垂條不繫輕舟住,卻綰春愁十里長。

10

白露空庭孤月痕,心期难遣是黄昏。

弦涼侵指未成调,桐叶秋声已断魂。

11

白雲多倦態,屋小足淹留。

猶羨詩人興,梅開復出遊。

12

獨享湖山三百里,扁舟夜泊水中央。

寂然天地無一物,許我酣眠清夢長。

13

昨夜迷離迎二客,一書吾壁一扶髯。

出門笑顧留名姓,黃魯直同蘇子瞻。

14

避暑莫干山二首

山舍遠煩溽,趨趨入此中。

借眠方寸地,一晌受涼風。

赤烏久不墜,雲物久疲累。

且待廓清時,西風颯然至。

15

題瀟湘水雲圖

漁人騷客久湮沉,尚有千竿激楚音。

雲起大江卷危閣,西風扶我一登臨。

16

欠伸堂消夏圖

坐卧无拘任散襟,闲庭不计逝光阴。

梦消当午理茶具,客到有时张素琴。

笔墨经营供暖饱,丹青精义懒搜寻。

西窗月上游三国,白首能生壮士心。

(近期入夜每以游戏电脑三国志为乐)

17

石湖聽雨

興來小步一開關,湖雨沾衣不便還。

且對煙波消半日,暫忘畫債重如山。

18

石瘦無俗態,竹疏无俗音。

閑來時獨賞,半日拂塵襟。

19

山外客來空抱琴,銅爐竹榻久塵侵。

莫嫌杖履長無定,且向松泉響處尋。

21時人種菊,皆意在肥穠,爛漫甚于春花,昨榭雨女史過欠伸堂,贈素菊一束,以為有東籬本色也。作小幅記之,并題一絕。

世間已絕東籬色,不意今朝見此花。

許是南山歸未得,故將吾屋認陶家。

20

丙申冬太湖道中

天氣深寒路絕塵,歸鷗時下荻花濱。

清嘉多在人歇後,萬頃澄波孤月輪。

22

歲除作雞圖

翳翳幽其戶,清陰護毛羽。

躊躇作鳳棲,不復鳴風雨。

23

半世營營覺惘然,棲遲尚欲續前緣。

我觀山水渾如昨,山水應忘舊少年。

bt

24

黄泊云,名鸿蹇,以字行。1966年生,苏州人。从2002年始,以画为业。十余年来,遍临历代经典名画,兼修诗文书法,闲暇之时,自娱于琴棋,悠游于山水。长期闭门蛰居,不问世事,以古为师,潜心书画创作,所作山水、花鸟、人物皆具清雅古淡之气,近年来其作品深受藏家青睐。

550310935295711370顾工,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历史本科,南京大学艺术硕士,东南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书法篆刻师从言恭达、韩天衡、陈振濂、祝竹等先生。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国务院参事室《中华书画家》杂志审读、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昆山书画院名誉院长。

1月21日墨池学院邀请顾工老师以杨维桢为例就个性化书风的形成进行了专题讲座,顾工老师认为,所有书法理论的研究都是为创作提供一种经验,是能够对现实产生一定的映照的,通过对书法史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一些书法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些东西,从而吸取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讲座通过对杨维桢的生平经历、其人其书的分析,总结了个人的个性化书风形成的一些必要条件和因素。

一、世人熟知的杨维桢书风

分析杨维桢的《晚节堂诗》、《题张雨诗稿》、《题画跋》三件作品,发现杨维桢书法风格下笔很尖,轻重提按变化很大,而且有些字形很奇怪,大小粗细参差错落,具有强烈的对比,有些线条或有些单字拉的特别长,字里面的收放对比关系也是非常强烈;

二、杨维桢书风转变的时间节点

杨维桢书法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从早期的样式到后期的样式,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杨维桢书法风格的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其相对早期的作品《竹西志》已形成成熟风格,其实并非如此,在此之前还有六件书迹传世,《题柳桥渔唱图卷》和后期杨维桢作品差别很大,风格非常接近赵孟頫,但介于杨维桢晚年风格和赵孟頫之间,说明杨维桢早年是学赵孟頫的;《鬻字窝铭》、题苏轼《维摩赞 魫冠颂》和晚年风格差别很大,但和《题柳桥渔唱图卷》很接近; 题马琬《春水楼船图》也是其早年风格,已经有了大小等对比,但没有晚年风格强烈;《梅花百咏》序、跋《邓文原》急就章两件作品已经有了后期特点。

通过以上作品分析,可以发现杨维桢书风转变是在至正五年前后,杨维桢从至正二年到至正十年是处于无业状态,辗转杭州、湖州长兴、苏州、松江等地方,这个阶段结交了很多当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官员和豪门大户,开拓了视野,增加了艺术活动,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了杨维桢,慢慢的生活富裕了起来,影响逐渐越来越大,杨维桢能够成为当时的领袖人物,主要在这十年当中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这十年也是杨维桢一生中艺术活动的高潮时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从天时来讲,天下安定,恰好在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前夕;从地利来讲,浙西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的地区,有着强大的经济和人才来支持文人雅集的举办;从人和来讲,杨维桢正处于文学艺术的成熟期,有旺盛的精力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因此书风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杨维桢的书法师承

行书:赵孟頫——楷书:欧阳询、欧阳通——章草:急就章——时人:张雨。

可以看到,杨维桢师承规矩,并没有特别怪异的。唯一受影响较大的是他的朋友张雨,晚年互相产生影响,导致书风接近,以“奇”“狂”著称,但是二人早期都是师承赵孟頫,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这与杨维桢的其他文艺才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杨维桢的文艺才华

杨维桢精通历史,文章写的极好,文名满东南,杨维桢特别推崇古乐府、竹枝词,而且擅长各种乐器,又是散曲作家,书法家。一个人的风格是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艺术观念,如果没有艺术观念,如果想要有个性、有高度的风格面貌,几乎不太可能,所有的成功的大艺术家,一定是一个有艺术思想的人。

杨维桢的艺术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

1、复古,杨维桢说:“得古之情性、神气,则古之诗在也。然而面目未识而谓得其骨骼,妄矣。骨骼未得而谓得其情性,妄矣。情性未得而谓得其神气,益妄矣!”概括为形之内—形之内—神之外—神之内。

2、任情恣意,陆、杨心学与文学情性观,儒学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两支,一支是理学,一支是心学,理学是强调理的,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道理;心学是什么东西得从我的本心去理解它,因此变成了两种学习方式。杨维桢的思想结构里由于理学是属于时代共性而存在,但早年他就接受过心学方面的理念。

杨维桢《五湖宅记》中说:“然物莫大于宇宙,而尤莫大于心。善论心者谓之寸宅,拓寸而大,天地不能容。”

心学认为“本心”为人所固有,但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遭到蒙蔽,必须以内观的方法体验涵养和心性良知,从而找寻到“赤子之心”。

杨维桢看来,诗歌的风格不是来自于师承,而是来自作者的情性。既然人的情性各自不同,则外化到诗文、书法、绘画、音乐,当然也各有自己的特色。

3、领异标新,外因与内因,表现在一个奇字上。“人奇字自古”在杨维桢的书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杨维桢要改善他的生活,就要提升他的关注度、知名度。特殊的服饰装扮,特殊的行为举止,特殊的艺术风格都能引起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所以在这种商业氛围中,标新立异具有现实的意义。

张雨有诗:“子云奇字不易得”,“子云奇字谁能问”,这是书法之奇。

钱鼒《铁笛谣为铁崖仙赋》:“吹之奇声绝人世,抑扬悲壮凌云端”,这是音乐之奇。

郭翼《凤凰石》诗:“铁崖铁作心,吐句何奇警”,这是诗歌之奇。

松江后生吴照说:“慕先生之文章,如慕太史公”,这是文章之奇。

杨维桢自谓:“老人,古之廉士,今之怪奇人也。”

4、“诗鬼”李贺的影响,李贺创作了大量的古乐府诗,符合杨维桢倡导古乐府的宗旨。李贺大胆诡异的想象力和瑰丽奇绝的艺术境界正是杨维桢所喜好的。李贺因为小人中伤不能参加科举的抑郁心境,又和杨维桢“杨子十年官不调,看花犹自梦长安”的苦闷相契合。在杨维桢的带动下,在江南商业文化嗜奇好新的背景下,元末浙西地区形成了一个学习李贺诗歌的小高潮,清人汪端在《明三十家诗选》中说:“当元至正时,会稽杨维桢称诗东南,尚险怪靡丽之习,门人以千数。

四、杨维桢的性格志向—铁石心

杨维桢认为破铜烂铁不值钱,但是坚硬,不容易改变它的性状。杨维桢通过铁笛、铁心颖、铁龙笔、字号等来表现铁字在他艺术上的追求。

五、杨维桢的书法成就

抒写性灵,表达情性,强化书写的写意精神,顺应了元末书法审美的变迁,也是晚明大写意书风的先导。

书体杂糅,笔法多变,杨维桢把章草、今草、行书相揉合,对宋克书法有重要影响。

结字奇特,空间茂密,融入音乐的节奏感,风格特征鲜明。

总结:杨维桢的书法范本,主要是欧体楷书,赵孟頫行书和章草。杨维桢的文艺思想,贯穿于他的诗文、书法、音乐中,都主张抒发情性、彰显个性,并以“奇怪”自诩。杨维桢的性格,崇尚铁一般的坚硬,书法注重线条的力度,使用铁心颖等古法制笔。杨维桢从未临摹过风格怪异的书法,他的书法风格是“里面出来”的。

书法学习一个是打进来,一个是打出去,从外面进来是传承,用古人的经典来引导自己的艺术行为,这一部分是学古;打出去是用自己的长期养成的综合修养,各方面才能,文艺思想,最后融汇成自己的学、才、志这三个方面,来塑造出一个个性化的艺术。当代书法家,写的都很好,重视技法的修炼和传承,但是在才、志方面是欠缺的,如果和古人相比,需要通过提升综合修养和精神意志方面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风貌,形成个性的艺术观念,指导自己的艺术行为。

回答墨友提问▽

1、杨维桢是当时的流行书风吗?在古代,书风的概念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因为现代书法已经演变成书法界、书法圈,而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文人的圈子,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书法在文人圈里面被认可了,他就是一个好的书法家,而不像今天在书法圈被认可。关于流行书风,我也写过一个一万多字的论文,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也讨论过古代的流行书风,那么杨维桢算不算流行书风呢?我觉得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讲,可能还不算,因为当时学他的人太少,杨维桢的字为什么要保存,在现在来看,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书法家,但是在当时,首先是一个著名的文人,所以要收藏、保存杨维桢的字时,我曾经看到几份元朝人或者明朝人列的书法家的名单,里面都没有杨维桢,当时人没有把他看作一个书法名家,可是今天我们把他当一个书法名家,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审美心理变了,现在的审美心理如果是一个学赵孟頫很像的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不喜欢的,我们喜欢的就是要表现个性的,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更多的还是受到心学的影响,因为艺术是讲究抒发内心的,所以心学对艺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杨维桢不算流行书风,可是今天的流行书风怎么来评价呢?我认为应该把他放到历史里面去看,过去有很多的争论,说他好或者不好,我觉得还是简单的从个人的喜好来出发的,那么放到历史里面去看,一个东西能够站得住,你得取决于他有没有思想或艺术形态去支撑他,像杨维桢,有他这么一个人,一个文学艺术修养都非常高的这么一个人,有他独特的艺术观念,独特的人生经历去支撑他的作品,所以他能够站住,而今天的流行书风,可以讲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观念的,只是说我抒情写意,写的狂放一点,写的率性一点,这就叫流行书风?人各有情性,人各有诗,你是有你的情性,你是有你的面貌,可是这个面貌还缺少一个提炼,而缺少提炼的东西他的高度就不够,在历史上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影响。

2、丑书和杨维桢?

我觉得丑书还是一个艺术观念的问题,提出丑书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为了标新立异,可是“丑”得有一个美学的解释,它的概念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哪些东西是丑书?而这个丑书仅仅是一个审美的概念,可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书法在历史上面从古到今你要把他上升到一定的层面,一定要赋予他文化的意义。

那么,仅仅讲美丑,他的文化意义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丑书这样一个概念,其实就已经限制了很难达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文化意义,所以,单是列到丑书里面的,仅仅是与美和丑不同风格类型对立的话,是不够的。

杨维桢的字,当年也没有被人认为是丑书,只不过是风格比较特别,比较怪异,我想我们的艺术很多时候要抛开一种表面的东西,表面的美和丑,要深入到他的更高的层面上,挖掘他的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这样才能够更加在艺术史上面站的住。

3、杨维桢对于当代书风有何参考意义?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家,去研究他的话,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在书法做出成绩的话,绝不能够就书法论书法,一定要把他放在一个整个的中国文化的背景里面,更加全面的去学习古人留下的文化的精华,书写只是其中一部分,书法里面技术的因素只是一部分。

你解决了技术因素不代表你是一个好的书法家,只是解决了其中一部分的问题,才、学、志,“才”解决了一个学的问题,有了技术,也只是一个书手,历史上的书手太多了,但都是无名的,那么观念问题就得靠“才”,“才”是一个综合的整个文化的修养,需要形成你的艺术观念。

所以,当这个东西不具备的话,仅仅从书法上面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是很难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书法史研究、特别是书法家个案的研究能够给我们提供的经验就是告诉我们一定在你学习书法技术的同时不要忘了多读书,多去掌握一些更多的东西,比如音乐才能,不同的艺术门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要讲人生的精彩,丰富,人生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他能够帮助你的书法艺术提高,当然这不是绝对对应的关系,但是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李远东

1

此次评审工作延续了中国书协一贯主张和强调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机制的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严格,全程由中国书协负责,并不存在以往外界猜测的“东道主现象”说法,这次评审湖南省没有评委,也没有提出照顾。评审工作分初评、复评、终评三大阶段,初评采用交叉评审和差额投票的方式,过程逐步递进,作品经过层层筛选,以免遗珠之憾。整个评审过程,明确职责,中国书协工作人员以及监委对每位评委的评审工作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监督,每位评委的投票、提名情况,都有详细的登记,这就要求评委要对作品负责,杜绝拉票,共同维护好评审的尊严。

  在作品方面,由于中国书协近年来一直主导和倡导回归传统书写,作品的过度拼贴和染色制作在逐渐减少,整纸大草的条幅、中堂书写开始逐渐增多。尽管是草书展,但面目也丰富多彩,总的来说,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有些情况也较为严重和让人惋惜,就是有一些近年在全国展中获奖、入展的老作者、老面孔没能入展,主要是在作品的书写过程中过于自信,某些字草法随意性大,不够严谨和规范,有偏离传统字法的嫌疑。同时,很多进入终评的作品,在文字审读环节被淘汰,相当可惜。其主要是在书写的内容上,内容不完整、断章取义,书写的诗词内容与作者张冠李戴、混淆,选录前半部分是诗,后半部分是词,落款却说是诗或词,欠严谨、缺文化。草书展是一个全国性比赛,理应坚持对传统书法艺术负责的原则,考虑到作品的公众影响力,支持主办方在以后的评审工作中,继续坚持这些原则,吹起一股新风;希望广大书法家更加严格要求自身,响应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要求,精心创作。

  总体而言,本次草书展体现了当下全国草书学习的取法和创作的态势、风向,但也表现出传统法度相对欠缺、时风较强的现象。如果能潜心回归传统,遵循古法,摒弃当下展览风,在书写本体上多斟酌,将创作表达得更具古味,更具文气、书卷气,则我们的书法审美能提升一个层次,品位将更高,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新亚

2

在第四届草书展作品评审过程中,感觉到较以往有不少变化。

  一是非拼接的、不染花色的、单纸幅面的作品渐多。这种自然状态的幅式与用纸,在书者与观者两面看,都自然而舒服。一说是为展览而作,便绞尽脑汁四处取经变幻幅式章法,选购色纸,再加薰染,其实所做的都是“书外功”,都是“有意于佳”的装修琐碎,累。如果说以往有作者如此,曾得到些许好处的话,于今则要当心被选落下去。这次侥幸进入复评的一两件作品,作者用酱油之类含盐与蛋白质染料浇泼,因评审时小雨潮湿,那字纸湿软如泥,咋也挂不上架,一破再破,不得不弃置一旁。大家的眼力都在提高,对那些非书法因素的辨识挑剔,岂无经验。 

  二是大字大幅作品相对多了一些。小字小块拼接少了很多,虽然总体上还是嫌多。特别是那些拼成八尺大幅后的小字儿巨幅,还有小章草字,密不见天地高、长的巨制,看去都不免增人眼压。其实真好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只须读三五行,即可见其高下,何必枉费工夫自甘于“苦肉计”?与其一味堆砌浪费体力,不若轻松地多写他几幅字。何况,评审原则愈加强调作品及其幅式的简洁单纯,且有人提议,约稿时宜作字数限制,因字的多少,与书法好坏无甚关系。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草书大字。行楷字在挥写时,较容易在用笔技术与时速上把握,依其点画结构作视觉调控与空间心算,但“草书以使转为形质”,写起大字来,笔锋的调换便困难得多。不单因毛笔的体量、性能有所制约,亦因书者的身、手、眼、步诸方面也有极限。这次来稿中的大字草书,初评时选出的作品,感觉都还不错:气足、力满、挥运够冲击、结构够豪荡。及至挂上架子,则败笔显见得多了,章法也时欠制度;尤其是远观之,整体的和谐方面问题更多。有的评委从来稿比例角度便说:大字草书少,难度大,不能很精到,应该体谅包涵一点,以鼓励大家多为尝试。但从书艺自身规律讲,如果一种艺术的工具材料,包括人的体能,都有难以运作和逾越不得的地方,那么,我们是否也考虑有所不为,敬事而慎行呢?同时,对时下仍很有些类似“书法要适应现代展厅”的观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反问一下:现代的展厅,能否考虑如何适应历史辉煌的中国书法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回到书法创作中来,对于字的大小,或者草书字的大小,我们应当会更多考虑书写者的畅意,即舒适与从容,以及艺术的美感,即斯文精绝与渊玄微妙。

  其三,小草学二王与《书谱》的多,大草则学《古诗四帖》《自叙帖》的不少,多有入选。当然,这类作品也因大量的雷同,或深入不够,被落下。感觉这次学黄山谷大草的也很多,实则未必真多多少,只因其风格豁眼些。但数量虽较以往增加了,而最后被选上的并不多。原因大约有二:一面是写得较娴熟者,又略失于滑而近俗,正如山谷自省之所谓“抖擞俗气不脱”,太熟滑以至于出现草误,失了分寸的也有。另一面则将熟未熟,特别是用手卷体构作直幅长行,字间关系尚未调宜。学山谷大草,难在用笔迟重,富于篆意,而益见草势,结构每出摇侧,而行气愈其紧密。然而这在手卷短行,则易得,若改作长行书写,便难免气憋,或反致疲软松散。章草,来稿也多,入选似仅十来件。可嘉的是取法广,秦汉简牍中的草书,魏晋残纸至唐代写本中的草书,都被取资。问题同时来了:一些个书者,现学现用,食之未化,或将古代写手某些怪僻写法重用之,以示高古;或对某些草法,在还未必有真识的情况下,便任性变形,导致笔下出错或竟成另字,屡写而不觉,不免贻笑啦。这方面,的确需要做点篆隶流变研习,或“六书”功课,才好深识章草,信笔而不逾矩,变形而不远高古。另外,谨奉同道参考的一个观点:对简牍残纸中的章草,既临习掌握了,还须加以形体取舍,作偏旁部首的乘除法,用笔创意的加减法(待暇专议),作一番变通与过滤,方得其大雅,成一种体格。大草、小草,亦当如是。并非古人曾这么写了,就是对的,并非今天字书中可查到这种写法,就没错。黄山谷草“取”字,苏东坡行作“登”字,前误在写法多了一扭曲,后错在祭头作了“癶”头,奈何!进入《辞海》了,也不合此字原本之意。

  至于不临帖而妄草,自该淘汰。或剽窃现仿于他人入展获奖之作,亦被识破。或曾一时临帖终生沿用不复习,当然难佳。尤为重要的,是对草书极致品格的审美体认:清静,古逸,庄重。而清净、安静,最为难得!草书之势,固然重要,但如何于奔放驰骤甚至于“疯颠”的书写情状下,不失之于躁狂,不流于轻佻险恶,却能给人以心如太古之肃穆淳朴,让人想见书家的清心无为、超尘入圣呢?还有,在作品审读环节中,发现太多错字,太多误笔,又不能不说一些个书人,若不是“作风”有问题,即态度马虎、不严谨,写完作品从无校对一过;便是“酒高”了,或不满于自个儿平时的拘谨,借酒焉而发之,或径以为草书就得有酒,能酒书自高么?此外,仍就满纸错误者,大约写字那天,精神恍惚,视觉模糊——他一定是赶上重霾了。

王厚祥

3

这次评审,具体讲有三个好:一是中国书协组织工作做得好。制定了严格的评审办法和评审纪律,提出了很好的作品评审指导思想,使评委、监委的行为都有明确的遵循。二是整个团队评审工作做得好,工作认真负责,公平、公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评审工作顺利、高效。三是评审结果好。真正把最好的作品评出来了。

  这次评审发现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草法、字法不准。240多件通过终评的作品,审读环节因草法、字法的原因竟然拿下了60多件!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但又是非常必要的。法度是草书的生命,草法、字法不准,作品写得再灿烂多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建议广大草书爱好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一定要把法度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草书才能真正写出成绩。

宇文家林

4

应该说,中国书协的评选机制越来越成熟,评选过程公正、合理。终评时,投票器的运用,评起来科学、便捷、高效。

  说到具体评选,还是有很多感触。

  这次投稿的作品一万余件,相比以往展赛,来稿不算太多。再除去初评时发现的大量初学写字或基本不会写的五花八门的所谓作品,能称得上草书作品的也就半数左右。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全国书法展览的投稿门槛太低。

  评选中发现,学当代获奖作者和名家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而有些基本就是临仿。形式上改头换面,横幅变成条幅,手卷变成册页,如此等等。面目雷同,手法相似。评选中这类作品是要吃亏的。

  同样,画字、做字的作品也存在不少。顶天立地、夸张奇怪、任意分解字形,释读困难,不知所云。这些作品以牺牲书法的书写性为代价,为了形式而形式,没有了草书自然生发、笔随心走的意境。

  一路评过来,从进入复评的几百件作品看,基本涵盖了草书的各种书写形态,有大草、今草、章草,还有学汉代简牍草书的。张挂起来看,确有不少比较好的作品,书写自然,赏心悦目。

  接下来,复评后的两百多件作品进入审读环节。这时问题出来了,不少作品经不起审读,草法混淆,张冠李戴,漏字掉字,自创草法,文句不通。有些作品错字、漏字竟达到七八处,像“边”写成“还”,“道”写成“送”,“霑”写成“露”,“阔”写成“润”等。不少作品写得很好,最后一关却栽在文字审读上,真为这些作者感到可惜。

  从入展的205件作品看,喜忧参半。高兴的是:好的作品很多,基本能反映当代草书的创作状态;想不到的是:有不少作品写得不尽如人意,也入展了。

  在评选研讨会上,我突然想到,如此次草书展入展作品数量定为100件,那应该是个非常好的展览。

王乃勇

5

   一、关于评审的有关要求及整体印象

  在评审中针对每幅作品,首先是看作品的取法,其次看作品的功底,再看作品的才情与思想。从整个评审过程看,这次草书展的整体水平还是有一定的高度,能够反映出目前不同人群的草书创作水平。从入展的作品中评选出了一批具有传统取法又有技法与书写性的佳作,并且部分作者的艺术感悟性较强,引领了草书创作的正能量与正确方向。通过展览评审,对当下的草书创作有一种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作品

  1.整体上小字作品多,大字作品少。这次草书展收到作品数量1万余件,其中二王、黄庭坚、怀素等书风居多,且以小字为主,尽管作者有传统的功力和书写语言,创作方向把握也正确,但感觉相对雷同单一。一气呵成、大气磅礴的草书大字作品少,大字作品中的黄庭坚书风基本上形成了新的流行书风。取法二王的作品感官上是小字的技法放大书写大字,小动作类的技法多,顶锋起笔、圆弧使转。草书线条的跌宕起伏,大草的纵横牵掣、钩环盘行的笔法少。其他大字作品如怀素、张旭、王铎、张瑞图、倪元璐等书风的作品更少。究其原因,应该是作者的书写功力与把握能力,以及在情性的表现与形式的有机协调方面,不容易达到应有的高度。

  2.拼接做旧多,整纸少,纯生宣更少。尽管投稿要求中有规定,但是拼接做旧的作品还是很多,尤其小字作品更甚。书法创作讲究书写自然,体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至高至美境界,过度地拼接与做旧,一是想吸引评委眼球与方便创作,二是体现了作者功力的欠缺与不自信。整纸书写与纯生宣书写更少。从作品看,整张六尺或八尺书写,一是用小字书写技法放大而创作大字作品、大幅作品,气息相对较好但线质显单薄,技法简单;二是章法处理平淡,穿插、欹侧、摆动起伏少,行列明显;三是墨法处理枯湿或浓淡间隔,块面对比少;四是整张书写特别是对生宣的把控能力跟创作者的书写技法、线形与线质、个人感悟与才性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尽管中国书协积极提倡和引导,评审中评委也在关注,但事实就是如此。

  3.任笔为体作品多,具备创作意识的作品相对较少。在评审当中,有很多作者书写基础很差,无取法,任笔为体,线质线形无从考究。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中;取法乎中,得之下。”很多作品也看不出其艺术表达能力与艺术语言。这种作品,有评委统计,占整体投稿作品的五成到六成,应该引起重视。应该正确引导作者进入草书临习与创作,提高投稿要求与质量,同时不同程度地提高草书创作水平。

  4.作品草法不规范多,准确无误少。在此次草书展评审当中,有作品审读环节,很有挑战性。通过审读,发现问题不少,草法不规范、写错字、漏字、断章取义现象比较突出。一经发现三处以上错字及草法有误的作品,当场集体表决,很多作者甚至老作者在审读过程中被刷掉。因此提醒作者,包括本人在内,一是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草法要符合省简规则,强化线形与线质锤炼;二是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修养,增强作品的内涵与艺术表现。

  5.首次参加评审工作,从创作者角度转换到评委角度,有以下几点感触:一是用心看待每幅作品,体会创作者的艰辛,他们认真对待展览,积极创作,很多作者甚至老作者,却因错字、草法不规范、作品硬伤等问题被刷掉,不免让人感到惋惜;二是评学相长,有很多现象与问题,创作理念与激情,为自己提供了信息与资源,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创作;三是作为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我会在今后的创作与交流过程中,尽个人努力,为正确引导草书创作方向、提高草书创作水平而积极工作。


 那些片断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评审琐记

■毛 羽

   1月10日下午,高铁抵达长沙南站时,天正下着雨。在四天前的雨夜中,中国书协电话邀任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观察员。年关将至,手头事多,便有些犹豫。请示社长,领导是不容考虑的一个字,去!

  与接站人员相约站前的肯德基。离春运大幕拉开尚有三天,广场上已是熙熙攘攘,忽见魏哲先生朝我招手。他自北京坐高铁来,比我早到十来分钟,却比我多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让我们惊讶的是,送我们去酒店的是某某专车公司,一种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尝试,今后或许可作借鉴。

  甫到驻地,湖南省书协副主席陈羲明便来看望,其实最辛苦的是承办单位,在评审前有着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晚间预备会上,湖南省书协主席鄢福初谈的都是如何做好此次评审的后勤保障工作,表态“不会向评委打一个招呼”,同时坚定地说:“如果有人找(评委),也不要理他们。”之后的评审现场上,一直没有看到他们。

  本届草书展评审是中国书协刚刚公布第七届委员会名单后进行的第一次评审。14位评委中,9位是本届草书委员会委员,两位是上届草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本届到龄),还有两位是本届行书委员会的委员。本届草书展评委会秘书长刘恒只参与评审的组织工作,不参与评审投票,他也是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

  评审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大礼堂进行,礼堂高旷,安静,是评审的好场地。只是现场无暖气,又适逢低温阴雨,湿冷的天气冻得人脚板发疼。好在现场备有军大衣,再将暖身贴粘于涌泉穴,脚慢慢暖和起来。平时山居的评委陈新亚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当即于长沙从某宝网购以供平时御寒。厦门来的监委陈胜凯没想到会有这么冷,从家中快递衣物过来抵御严冬。

  评审现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标语特别醒目,军大衣一穿,大家似乎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驻地和评审现场是分开的,每天大客车往返接送。规定每天早上8:30出发,而这之前大家都已在车上坐齐,潜移默化中有了几分军人作风。

  中晚餐均是在国防科技大学食堂自助。评委有夸包子做得好的,有说蒸红薯软糯的。我最喜欢海鲜汤——紫菜蛋汤,只是少少的紫菜老是缠绕在汤勺柄上。这难不倒评委李远东,写碑的腕力强,只见他慢慢翻转,紫菜便妥妥地转到碗中。

  评审行为守则严令禁止利用评审工作谋取不当利益,并规定评审期间不得在驻地会客或接待亲友。夜间,宇文家林评委便在房间临写《书谱》。

  初评分为四组。开始,评委有站着也有坐着的。后来因为冷,除了白煦、魏哲等年纪大些的评委外,都站着看。再后来,白煦等也站起来了。李木教、李远东、王乃勇一组腰腿功最好,一直是站着的。王厚祥评委看密密麻麻的小字作品时,常趴其上,自言是向之磕头。

  评委王厚祥笑言我干的是好差使。按规定,观察员在评审现场也要上交手机,不得与评委交谈或采访。于是就来来回回看各个小组的评审,竖起耳朵听评委们的言语,不时还在带去的本子上记上一笔,生怕过后遗忘。走的距离比平时上班多多了。

  走来走去发现,来稿中,凡有“竹、拂、耳”等字,作者皆不约而同拉长末笔,仿若小心写到此处,终可舒口气了。后检视挂起诸作,莫有例外。

  又有熏染做旧不讲墨法者,评委皆厌之,漆钢评委斥之为“脏、乱、差”。

  征稿启事中言明“评审主要考查作者的创作水准,不鼓励制作”,仍有作者在形式上费尽心思。有削竹编连成古时简册样式者;有在正方形麻布块上粘以7片木牍者;有特制木匣内置册页者,匣面并刻有“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及诗文标题、作者,真是一件精美的礼品,可惜评委的目光最终投向的是他们的字,此3件均未能入选。

  有作者取宋代诗人文同《北斋雨后》诗中的颔联“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为草,有评委以其字大、构成大胆欣赏之;有评委认为夸张过度、为章法牺牲字法恶之。此作终未能进入终评。李一监委反复咏叹该内容,喜而录之。

  不少作品在审读环节或草法错误或文词疏漏而被淘汰,编号为999、988的作品亦未能幸免,引来负责现场挂摘作品的工作人员(长沙几所高校志愿者)的一片叹息,看来吉祥号也不能保证好结果。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成了公孙“丈”娘、“雲”写成“寒”、“书初无意于佳”写成“书出无意于佳”……任笔为体、断章取义、生硬留白支离文意者比比皆是。草书最为抒情写意,书者却不可缺少严谨的态度;对中国文字,更不能没有恭敬之心。

  在现场,触目皆是《书谱》《自叙》及黄庭坚、王铎,忽见一件糅合八大笔意的作品,眼为之一亮。复想起去年5月在日本大阪观看“从王羲之到空海”特展,见到良宽草书屏风时的激动,流动中的安静,让人难以忘怀。

  进入审读的两百多件作品,是按大草、小草、章草与对联分类悬挂的,大字作品多了起来,单色整纸作品也多了起来。一件没有钤任何印章的作品,竟然从初评、复查、终评、审读一路走了过来,看来评委更注重的是看作者的创作水准。当然,当年谢无量的很多作品也是不盖印的。

  作品审读无疑是最辛苦的,如果说初评是“快、准、狠”,审读则要“细、稳、准”了。到最后,评委李洪义所戴的一条印有草书图案的围巾,也被其他评委审读了一番,草法规范,且从评委自身做起。

  评审后的总结会上,有评委感叹老作者积极性不高,投稿少。其实,如果老作者还是那些路数,恐怕大家也会牢骚。一位书法人才横空出世何其难哉!办好一次展览,发现好的作者与作品,呈现书写的丰富与差异,这当然重要。如果有一种引领,推动中国书法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变化发展,这或许更有意义。

6

为了提高广大学员的书法创作水平,提升国展书法投稿作品的创作质量,应广大学员的强烈要求,逸庐书院将举办首期临帖书法创作指导培训班

9a6856524b5074341be6a19f69ae39bc

我们先来看看历届导师对临帖展的看法:

一、相关的资讯首届临帖展的一些数据分析,来稿约12000件,初评600余件,入选416件,优秀奖51件。入选概率3.47%;获奖概率0.43%。

来稿比例最大的还是行草,估计占50%左右;次之隶书,约占25%;再是楷书,约占20%;篆书最弱,约占5%。

初评之后的结果,与评委朦胧的估计略有反差。在初评的600余件作品中,各体入围的比例(这个数据基本准确,笔者现场统计时有一定的误差,仅供参考)大约是:楷书:31%,行书:25%,隶书:18%,草书:16%,篆书:10%。

通过这些参数,我们以为,这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楷书的入选率有明显的上升,这或许是临帖展的特殊之处吧。

二、临帖的方式、方法课题梳理

临帖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谓方式是,选临、节临、通临、放临、缩临和对临背临等等;所谓方法是,形临、意临、创临等等。前者是技术范畴,后者是艺术范畴。两者不是一回事而又相关联。就是说,可以选临加意临,也可以背临加形临,等等以此类推,其临帖的方式方法是多样性的。

从来稿情况看,将近90%的作品的临帖方式和方法属于“对临加形临”。说明广大作者均采用最传统的模式临帖,说明这种临帖的方式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无疑这种模式是经典的临帖模式,是最科学的模式。

这种临帖模式的作品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尽可能地和原帖靠近,尽量求其形似与神似。这与古训是极为吻合的,既“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里的这个“似”,我们的理解是包括“形似”与“神似”。一些质量较高的临品,可以说真是做到了形似与神似,故而“形神兼备”。然而,用意临、创临方法的作品极少,品相上乘的临品极少极少。

我们看到,临帖展在临帖的方式上却非常丰富,有通临、节临、选临、放临等等各种方式都有,只是背临(默临)的临品,笔者尚未见到。如果是背临的作品,作者会在款中有所描述,此次来稿背临的临品阙如(注:或许可能有,或许笔者眼盲未见)。顺便在这里多说一句,背临临帖,是学习书法及其重要的方式,是学习者必须掌握并经常运用的方式。

课程设置

c0afc448378e6797779df1ac9282ab2e

培训目标

通过集中辅导培训,使学员理清创作思路与方向。通过对学员创作初稿的点评与调整,指导学员选择体现个性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形式。短期内打磨出符合国展要求的书法作品,迅速提升学员的书法创作水平。

导师简介

d4239be32d2392c6207ac14c25bf0811李双阳

1975年出生,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后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年被引进至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从事专职书法创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兰亭奖”“群星奖”“全国奖”“中国书法院奖”等奖项十余次。

招生对象

18周岁以上,欲参加临帖展投稿的书法作者(逸庐书院在读和往届学员优先录取

培训地点

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95号水木秦淮街区B区3号逸庐书院 

(点击大图查看书院周边路线)

eb8699f93ecb062ee9aceceb34820065

报名方式与学习费用

1)培训费用,2600/人,限额20人。2)收到报名材料经导师审核,录取后将通知本人。以收到本人汇款为准,额满即止。(两周后截稿)

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截止2月10号

报名电话: 15205108820(于先生)

报名微信二维码如下:

b8c6fc74611d6cfaf4c1ab58c8ae0b7f

住宿推荐

(食宿费用自理,记得提前自行联系住宿哦~)

1、书院附近宾馆 :格林豪泰 具体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81号 

 电话:025-83716888 

2、南京艺术学院内南京工程学院招待所

具体地址:南京鼓楼区北京西路76号(南京艺术学院南大门旁边偏门)

电话:025-86855277

3、南京百草园宾馆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7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内

电话:025-52829977

汇款方式

户名:吴榕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江苏南京市草场门支行,

卡号:6217 0013 7002 1169 123

 

文/王增军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 梁奇其人其书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自古就是风流之地。书法艺术更是薪火不绝,历久弥新。近年来,扬州青年书家梁奇渐渐崭露头角,为书坛内外所关注。

初识梁奇,是在2014年的元旦,是时石家庄一书法高研班邀我授课。课上梁奇隶书路子正,气息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听说,他是专门来听我的课,在石家庄已经等了三天时间,这让我非常感动。

11

清人刘熙载在总结书法风格时,曾提出“书如其人”观点。豪放者之字不拘一格,超脱者其字不染尘俗,飘逸者其字灵动空净,学者书法则自有书卷气……梁奇的书法,我第一感觉便是为刘熙载的论断找到了注脚。

梁奇为人真率坦荡,一腔正气。他身材不高,却非常挺拔,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风。再看他下笔,行书线条厚重饱满,隶书结体静中寓动,整体错落参差而气韵生动。他的书法,正如他的为人,敦厚朴实,没有什么花架子,通篇洋溢着一个青年人的郁勃之气。说实话,我从他身上一下子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亲近感油然而生。

12

古人云:心正则字正。正因为梁奇为人谦和,不慕名利,将书法当做修身养性的爱好,他的书法才能透出很浓的自由气息。梁奇出生在苏北洪泽湖畔的泗阳,这里民风淳朴,他从小便对书法表现出特殊的爱好与禀赋。

自大学开始,他更是爱书成痴,因为书法特长,梁奇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大学里凡有写招牌、标语、题字的任务,多离不开梁奇,而他本人也乐在其中。

13

大学二年级,时值《中国书法》社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兰亭杯·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奖赛”在全国征稿。老师裴鸣若先生竭力举荐他应征,当时梁奇并没有信心。在先生的一再鼓励下,梁奇精心创作了一幅行书参赛,结果获得了优秀奖。这次大赛的参与者,国美、央美专业学生不乏其人,梁奇能在其中脱颖而出,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从此,在书法道路上,梁奇有了前进的勇气与信心。他更是在碑帖中遨游,访艺友、学名师,书法有了质的提高。

14

2003年,梁奇大学毕业被省委组织部作为选调生分配至淮安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当地的书法名家吴健、徐为零诸位先生,眼界豁然,他开始潜心系统地学习临摹古帖,对书法的认识和领悟自是有了新的提高。

三年后,他调入扬州工作,工作至今。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城,从古至今,诞生过无数的书法大家,这种氛围极适宜书法的浸润与提升。很快,梁奇融入了扬州的书法氛围之中,结识了诸多的书法师友,和他们一起研习、创作,频频参加书法赛事,并入展、获奖,顺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5

梁奇于2017年元旦要举办一次个人书展,这是一件值得期盼的盛举。为他的作品集写几句话,我觉得责无旁贷。他从2014年开始从我研习隶书以来,我们同道切磋,互有裨益。通过这次书展,我也很愿意与梁奇一起梳理一下他的书艺之路。

梁奇的书法,在大学时代多凭性情挥洒,那时的他钟情开张的行书,甚至极喜欢书写大字榜书,觉得非常过瘾。此时的书风,灵动善变、朴厚清新,“清雄”是其本质。到了淮安工作后,直到扬州,他渐渐又迷上了隶书,对《张迁》、《石门》、《西狭》用力尤勤。同时,又反哺行书,把碑的笔意融入到行书之中。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开张、雄浑、质朴的个人书法面貌。

16

梁奇的书法,一眼可见其根源,是浸泡在魏晋唐人的汁液里的,是循着摩崖石刻的高古溯游而上的。因此,自然界的风晴雨露之态、向背远近之情,都很生动地展露于笔下。 梁奇告诉我,他特别喜欢“泥香”这个词。因为他来自泥乡,感同身受。所谓“泥香”,就是清新、自然、朴质之意,这正是梁奇书法追求之境界。

梁奇的书法,无论是隶书还是行书,大字还是小字,无不在沉静中影射着灵性和奔放的光芒。从他书法的撇捺顿挫抑扬中,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灵动之美,能诠释生命原本的喜怒哀乐,这便是梁奇书艺精神的真实写照。

17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梁奇自己说过,他的书法道路,有一个从“需要”到“爱好”到“追求”到“享受”的过程。目前,梁奇正在这条道路上苦苦追寻,追寻他自己所说的“享受”的目标。

艺无止境,愿梁奇的书法,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矫若惊龙般地遨游于艺海。

 

35533400630877666

文/徐正标

以朴茂厚实的笔墨书写生命的本色


梁奇是省委调干生,06年刚调到扬州工作就造访了我。他给我第一感觉是实在、谦逊,有点少年老成的样子。随着后来的相处,认识到他不但做事稳当、做人正派,给人一种踏实放心感,还有聪颖过人的一面,这特别表现在他对书法风格方向的选择和把握,当然也表现在他书法践行的过程之中。

18

 

梁奇在书法学习上于汉碑用功尤勤,又兼学诸家,博采众长。他的隶书作品用笔娴熟中有生涩,结字开张,气息朴茂,并能将其化用在行草书中,形成了既厚、重、涩又不乏灵动的书法面貌,与当下书坛流行的虚、纤、巧、甜书风有明显的反差,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书法风格已见端倪,这正是梁奇书法价值之所在。

梁奇出生于80年,是我市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一,是青年书法家的代表,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不仅是扬州书法的现在,更是扬州书法的未来。愿他继续精进,包容吸纳,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高品位的书法作品来展示自我生命的价值。


墨池学院新晋导师

 梁奇 

墨池学院公开课——隶书篇

将于2月13日开课☟☟

395661496942916321

扫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课程8折中。。

有疑问可微信咨询课程专员:mochimaijia

a

看过“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的人都记得,中国美术馆圆厅处有一件高4米、长37米的巨幅狂草作品。观众在感叹此作气势浩大、气象万千之时,却不曾想过,胡抗美在面对这面墙的时候,也曾琢磨再三,光写成的就有九稿,而最终上墙的这幅,只是其一。

“你拿出来的东西不能粗制滥造,要让读者有启发,要对得起观众。在我理解,整个展厅本身就是一件作品,通过视觉传达一种美,而不能搞得像卖字的画廊。展品之间要有过渡,要让观众有个思考的过程和空间。假如这次展出的作品有一件是让观众能记住的,说明这个展览就成功了。”在展览开幕之前,在胡抗美工作室,记者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听胡抗美深入阐述了其艺术理念和创作心得。

b

续鸿明:请谈一谈此次举办展览基于何种考虑?

胡抗美:此次展览准备了一年多时间,主要还是有些新的想法。确定“进入狂草”这个主题,有几点考虑:一是我认为艺术要感知时代的脉搏,艺术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当下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艺术怎么样来适应它?因而产生了这样的主题。二是沈鹏先生10年前给我的作品集写过一篇序言,题目就叫“进入狂草”,我也是想通过展览的形式回应沈鹏先生提出的希望。三是“进入狂草”正是我所处的一个状态,在草书方面,我一直在进行探索,围绕这个主题已创作了一两百幅作品,但展出的不超过60件。

我想通过展览的形式回顾在狂草的探索中所经历的故事,因此,临摹的作品占有一定数量,而在质量上也是有要求的。临摹作品分实临和意临两部分,实临在于如何遵循古人的法则、规律,怎么去理解古人,譬如这次实临了《万岁通天帖》、《勤礼碑》等碑帖。另一部分是意临,是表现古人的神采,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这实际上是和古人的一种沟通,和传统的对话,意临作品有《散氏盘》、《石门颂》、《大观帖》等。两者结合起来,会给人一种启示,临摹古人应该如何临,临的目的是什么。

c

续鸿明:此次展览和2012年在上海举办的“情感·形式——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是否有联系?

胡抗美:在上海那次展览我讲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作品的展览,也是一种基于书法理念或观念的学术性展览。探索性强,步子也就迈得大了一点,甚至野了一些。相应的作品也会“粗糙”一些。对此我们也在权衡:步子迈出去和作品“粗糙”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在判断之后,都觉得步子迈出去更重要。我们把步子迈出去,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而个人作品的“粗糙”,以后可以逐步打理。

这次的作品都是细细打磨过的作品。为何要展示那么多临摹的作品,那么多对传统和创新的阐释,包括字法、笔法、章法等各种法则的运用?就是想用一种新的理念,对书法本体的追求展示出来。可以说,此次展览是对上次展览承诺的一种兑现。在创作最大尺幅作品的时候,总会想起一次林鹏先生带我在美术馆看展览时的情形,他看到一件尺幅很大的作品,边看边自言自语道:不容易!不容易!我当时并不理解,觉得写大还不容易嘛,反复琢磨其中到底怎么个不容易,一直没解谜。这次创作的时候体会到了,觉得他的感叹是有经验、有积累的。

除了临摹以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文作品。

d

不能忽视书法本体的建构

续鸿明:结合本次展览,请阐述一下你对书法本体、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当代,书法究竟是什么?

胡抗美:对我个人来讲,在这个问题上,感到一种很沉重的责任感。当今,人们对书法有诸多误解,比如说把没有经过任何书法训练的写字当成书法艺术来看,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譬如社会地位、官位等原因,把这些能提起笔来写字的人都当成书法家。书法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怎么来维护它的艺术性和尊严,这是每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书法人都应该关心的。把书法混同为提起毛笔写字,那么书法的博大精深到哪里去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种,地位到哪里去了?

书法的本体建设,关系到中国的审美哲学和精神底色。林语堂曾说,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这是林语堂作为民国时期文学家对书法的认识,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在民国,不仅仅是林语堂有这样的看法,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对书法本体也是有共识的。可现在,关于书法本体的认识却成了问题,这在民国是不可思议的。我曾说过,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书法作品不成其为书法艺术,曾引起很大争议。这也表明现在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e

续鸿明:请谈谈字外功夫对书法家的重要性。今天,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书法家?

胡抗美:为艺先做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精彩的部分。如果说人做不好,想做好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代一代的书法家和理论家都遵循这个标准。总体而言,为艺和做人是一致的,这不光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书法家,要创作精品佳构,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关怀的。另外,作为艺术家要有责任担当,为艺术负责,为时代负责,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而这些都是靠修养得来的。这不单是技能的表现,更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如果光是天天写字,我觉得是写不好的,要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支持你的艺术和审美。“书外功”不是可有可无的,书法家必须要有很高的综合素养,有自觉的人文关怀,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把字写好的人。

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把握能力,这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区别在于他的宏观思维,在书法创作当中,怎么做到“曲径通幽”,怎么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担当,就眼下来讲,看你是注重市场、迎合低俗还是坚持本体、创造高峰?作为一个书法家,如果只想到卖钱,市场也许会做得很大;但如果想搞创新、做探索,那么你对艺术的思考,一时半会儿也许没有被接受的可能,这样就没有市场,也没名没利。我特别同意习总书记说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现在有些人的作品市场很好,但有些是经不起历史选择的。将来历史选择的是什么,是那些有探索和创新的东西,而不是现在最流行的这些。

f

没有传统,就没有高度

续鸿明:在书法艺术领域,将来还会做哪些探索?

胡抗美:我探索的最大目标还是书法的本体,通过我的书法实践以及教学等活动,解答一些书法本体的具体问题。书法是艺术,可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很多人并不明白。比如说,古代讲得最多的“锥画沙、屋漏痕”,这是古代前贤在书法创作中的经验积累,也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对此,我们要在审美上给以思辨性的回答。我对此句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力的表现,有一种动感,表现出的是视觉冲击力和笔墨的张力。在章法上还讲“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也是很形象的比喻,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一种空间意识。此句说的是在处理疏密关系的时候要有大的胸怀,要用美学上的空间感表现出来。

中国人的空间感特别伟大、智慧,王维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的这种空间感让人惊叹,却不感到飘渺。中国哲学把天地万物归纳成两个字:阴阳。我觉得这种空间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沈鹏先生曾讲,书法作品的虚实关系中虚比实更重要。

我们的探索是传统的理性回归,探索必须从传统内探索,在传统内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找到时代特点,我探索的立足点就在这里,既要表现时代,又要体现书法的特殊性。所以我说,没有传统,就没有高度。

g

续鸿明:近年来,与书法相关的事件呈现出公共化特征,有的还成了文化热点,对此你如何看?

胡抗美:书坛的事件和现象有些属于书法本体内,有些属于书法本体外,我认为个别现象表现的是非本体的,但反映的实质问题还是本体的。所涉及的一些现象,表现出对书法本体认识的缺失。如果说我们对书法本体有很好的认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些事件也许都不会发生。我认为,根本问题还是对书法本体的忽略。

当前确实存在一种书法泛化现象,譬如有些人到国外教书法,字还没写工整就教中国书法,给外国人的感觉好像这就是中国书法,看起来是在给书法贴金,实际上在亵渎书法。如果我们真正注重书法本体的问题,就不会做这些伤害书法本体的事情。书法是有门槛的,也必须有门槛,书法既然是国宝,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