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3

试谈“四宁四毋”的精神
卫俊秀


“四宁四毋”是傅山先生提出的书法艺术创作原理,精粹卓越,探根见底,极有发明。他反对一切柔美、甜媚、不健康的书作。提倡古拙厚重、雄强高蹈的书风。志念深远,非仅止于书论。“四宁四毋”即: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下面写出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四宁四毋”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傅山是一位最有骨气的明代遗老。三十八岁的那一年,正当明朝亡国之秋,目睹山河变色,痛不欲生,毕生以反清复明为职志,“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他那笔“生龙活虎”(于右任评语),“豪迈不羁”(郭沫若评语),“挽强压骏”(章太炎评语)的大幅狂草,风云雷电、林薄晦冥,气象万千,正反映出他那热烈的爱国思想。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书体,却是南董(其昌)北米(万钟),董则清媚,米又肥靡,董又推崇赵孟頫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而赵体颓堕委靡如徐国偃王之无骨,熟媚绰约,贱态十足,使傅山不胜慨叹!遂倡导“四宁四毋”之说,以挽临池既倒之狂澜。这就是“四宁四毋”立论的时代根据。

二、“四宁四毋”分析

(一)宁拙毋巧。
“拙”是拙硬、拙直、拙厚、拙朴、古拙。是褒义词,不是拙笨、拙陋。它正是字的结实处。出自天然,具有原始的纯真,不失本色。傅山论作字之道,曾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生奇,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不难看出拙字的真谛和巧的相关处。老子所谓“归真返朴”,庄子所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者,即此。“能用拙乃得巧。用拙不逞巧,乃为大巧。”由正到奇,由奇到巧,而升化再进入拙的境界。其内涵包容丰富、复杂,微妙玄通,浑然而不可思议。说是有法,而又无法;有我在,而又无我在;有所似,而又无所似,种种情况,可以心会,能以言喻。

汉隶为我国书法中一大渊薮,而其要妙,傅山评论说: “至于汉隶一法,三世皆能造奥,每秘而不肯见诸人,妙在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又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试取汉隶从《开通褒斜道摩崖》、《祀三公山碑》、汉中三颂直至《张碑》百余种名碑,虽体态气派各不相同,而给人以古拙凝重浑古遒厚,雄深古劲,劲瘦挺拔之感则一,极少柔美一途,而深得历代书家酷爱,影响极大。

要写出这种笃挚高古的绝作,傅山不止一次地说:“三复《淳于长碑》,而悟篆、隶、楷一法,先存不得一结构配合之意。有意结构配合,心手离而字真遁矣。其中不合六书、《说文》者多,亦知汉时即有通俗书法。文义远矣,书法不可思议也。‘辔’字从心,亦可意会‘沃若在手,一须心御’耶。”“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按他古篆、隶落笔,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山谷说得好:“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新妇妆梳,正是务巧,与拙相比,也正如手艺匠同艺术家之不同。艺术家创作,只把心灵全力灌注在作品中去,充满了智慧、灵感、魔力无穷,给观者以无限的启发,引起精神的再生产。手艺匠所用心的,只在于如何安排布置,涂沫颜色,画出的人物,不管是勇士、美人,有似木偶,眼鼻不缺,而乏生气,不成个艺术品了。自然拙、巧并非对立词,拙可取,巧也自有其妙处。拙多于巧,不要让繁重的花朵,损折枝干为佳,作诗为文,亦然。

(二)宁丑毋媚。
拙、丑为邻,巧、媚一家,只是分量上轻重好恶有别,毋须详述。人们观赏一件艺术品,正像杜甫所指:“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只迷恋于浮华的外表,看不到精意的深处。颜鲁公书作《中兴颂》,王恽评为“如驱千金骏马,倚丘山而立。”其雄伟如此!气势磅礴,不可一世,而米芾讥为:“丑怪恶札”。龙门二十品中的《郑长猷造像》、《太妃侯造像》等石刻,初一触目,何其丑也,然而那深处,或为气和体闲,或为雄强挺拔,拙朴苍古,令人味之不厌。傅山曾谓“石鼓及峄山,领略丑中妍”,要从丑中看出美的价值,这就须有慧眼了。赵体一见,岂不悦目?然而那种熟媚轻态,缺乏深厚,使人发软,无益精神。所以说宁丑毋媚。

(三)宁支离毋轻滑。
支离,散乱没条理。右军字或被评为“粗服乱发”,所谓“支离老手”者便是。与小刀细工者,异趣。轻有轻浮、轻靡、轻浅,都是没骨力,根不深。滑呢,无风采,不劲利,与巧媚,都是书法中所禁忌的。

(四)宁直率毋安排。
在楷法上,山谷有“快马斩阵”语。或即直率之意。亦即凌云健笔也。直截了当,以快笔意。做作安排,便失真,馆阁体不为识者喜爱,也只嫌其过于板滞,状如算子,不过字匠耳。

总括上述,四宁中的拙、丑、支离、直率和四毋所说的巧、媚、轻滑、安排,两者的涵义优劣关系,不难分辨。这里只写出自己的一点看法,算是个人体会。

(五)四宁四毋又是做人的极则。
四宁四毋固然是傅山书论的主张,而又是作人的极则,他就是如此的人,鲁迅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与“四宁四毋”精神,如出一辙,也正是鲁迅作人之道,他们所值时代、境况虽不同等,寻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爱国爱民的革命意志,则确是我中华民族的精魂、国家的元气所在。傅山说:

“知有国家而后可以为人。”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又说: “字亦何与人事,正复恐其带奴俗气;若得无奴俗气,乃可与议论风气日上耳。”“作字如作人,亦恶带奴貌。试看鲁公书,心画自孤傲。生死不可回,岂为乱逆要。”这不仅说透了人生的价值,也说明了作字和作人的关系。“字如其人”心手岂可相欺哉?但有些书者,则以为写出好字,只要掌握到技法,肯花工夫自会造于高明,与做人何关。且以蔡京、赵孟頫等二臣为例,证明其说。这种机械地看问题,探测未免不够深入。作字规律即书法,如执笔,用笔永字八法,欧阳珣三十六法,悬针垂露,划沙、印泥诸法,对于初学者,自有其指导作用,刻苦久练更是不可间断的功夫。但单靠技巧、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而更需要有精神的活跃——人品道德、思想学问,胸襟远见种种涵养。“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大作家一动笔,无法无我,无心无意,甚至于无笔无纸,挥斥八极,涵蓄万象,大气象,高境界才称得上神品佳作。试取岳飞、文天祥、杨椒山以及傅山诸先烈名贤的诗文全集。比较研读,几乎如出一人之手,其书法作品中散放出的磅礴大气,忠直,高节,浩然之气,震惊鬼神,充分地反映了个人的至性,民族的哀愤,时代的灾难。这种“书外的功力”断非一点技巧、功夫所能比拟。《楚辞》、《史记》中所闪耀出的那种精刚之气,也绝不是仅靠着写作技术、鼓努卖力所能不朽的。要说到技巧的讲求、功力的深厚,八股文、馆阁体,可算得典范了。但在艺术中,给后人留得个什么形象?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得好:“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书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镏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失,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书之功夫,更在书外”。东坡有句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乃入神。”不唯字。

三、结 语

总括“四宁四毋”精神,一在于挽救当时萎靡堕落书风,提倡整动、威仪凛然的书艺,以发扬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一在于申明字与人的关系,人奇字古,作字之道,作人须是第一着,试看当前书风的不正,恰反映出人心的不正。把书作看作发财致富的工具,辱及艺术,不顾体面,伤害到民族的尊严,为外人嗤笑,引起侵略者对我觊觎的野心愈加毫无忌惮,而我麻木不仁。有的书者拜倒在日本“前卫派”之前,丧失民族自尊心。为前途计,只有心正笔正(笔正不是指杆的端直,是说字的威仪气态),才谈得上书法为精神文明服务和“毛颖足吞虏”的巨大神威。舍此,便失去书法艺术的真谛。

1998年6月20日

卫俊秀|(1909—2002),字子英,笔名景讯、若鲁,山西省襄汾县景村人。幼爱书法,擅行草、大草,中国当代学者型书法大家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考试委员会委员,被公认为鲁迅、庄子研究专家。出版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等,为海内外学术、艺术界所称道。


说起李阳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李阳冰以篆书示人,留下的作品也多数为篆书作品,代表作有《城隍庙碑》、《三坟记》、《谦卦碑》等。金石君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坟记》。相信已有很多印友看过《三坟记》的拓本,比如这样↓↓↓640-3或者效果好一点的——图大点,字大点。但这些无非都是拓本。可金石君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却不是,而是碑刻版本。有人说过,拓本的《三坟记》字形偏方、线条均匀、结体方正、对称有序。真的是这样吗?或许你看完碑刻版的《三坟记》,就会感叹:原来以前的看法都是错的(图源自网络,仅供印友参考学习)。


640-4


640-15


640-21


640-26


640-11


640-16


640-22


640-27


640-31


640-32


640-23


640-33


640-12


640-17


640-28


640-36


640-37


640-19


640-24


640-29


640-34


640-13


640-30


640-14


640-20


640-25


640-35


640-4


640-16


640-3


640-17


640-24


640-25


640-11


640-19


640-26


640-12


640-20


640-30


640-31


640-32


640-27


640-33


640-13


640-21


640-14


640-22


640-28


640-29


640-15


640-23

你会欣赏书法么?

看到下面几张书法作品,
你觉得写得好么?


640-3


640-4


640-11


640-12


640-13


640-14


640-15

以上作品依次为:1王羲之《姨母帖》、2颜真卿《祭侄文稿》、3颜真卿《裴将军帖》、4康有为书法、5于右任书法、6齐白石书法、7谢无量书法。全部都是书法界实力强劲、大名鼎鼎的大家。看到这些字,有些人会困惑:这些字好在哪?难道我真的不懂欣赏?

其实,国人对书法鉴赏能力的缺失,从古至今都普遍存在。古代农耕社会大多数老百姓见了书法,别说篆隶楷行草,就是大字都不识几个,如何去评审?“审美缺失”也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我们,随着文化断层、文学修养缺失及印刷体等因素对书法审美的干扰,导致大量国人对书法审美的缺失,要么以丑为美,要么以美为丑。

书法,以何为美

书法审美,更应该理解为“书法鉴赏”,所谓鉴定欣赏,就是界定字的好坏。什么是好字?主要看三点:

1、笔法纯熟,准确性高
王羲之说:“一画失节,如壮士折肱。”准确性,也就是“精到”。单字点画、结构、章法精确到位,合乎法度;结构符合平正、匀称、呼应、参差、向背等法则。章法布白得当。准确性就是要求大量临帖,笔法扎实,运笔经验丰富,所谓入帖。640-162、个性鲜明,一目了然
鲜明,指风格鲜明。书法风格因人而异,由作者思想、学识、气质、师承、以及学书经历不同而各有不同。如果只能临帖却没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人书亦书,千书一律,相当于“书奴”了。书法风格的建立非一日之功,这是经过长期磨练、博采诸家所长而建立的。640-173、韵味生动,文气浓郁
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有如饮香醇,如听名曲,会产生情绪上的激动。这就是我们说的书法之生动性。主要取决于4点:1、点画、结构生动;2、通篇气韵、墨韵生动;3、文人气息浓郁,有书卷气;4、被作者情怀触动。640-19如果你运用上面三条,再去检验上面的作品,是不是明朗些了?品鉴书法,知道什么是美和雅了,就知道对应的俗和丑了。那么,什么字算丑?

下面这些,才是真正的丑书!

于右任说:我不会刻求美观而放弃自然。什么叫书法的“美观”,写字追求漂亮就足够了么?什么又是“自然”,“自然”是什么一种美?其实,写字真正丑陋,字由是内心传达出来的做作与低俗。下面这些写字案例,才是真正的丑书。

一丑随意乱写。
懒惰,投机,虚荣,不临帖,无法无天,乱涂乱画,此为第一丑。640-20二丑浅陋玩票。
严格意义来讲,不算丑,只是不成熟的作品。临帖随意,或断断续续,基础不扎实,但是自以为是,半桶水哗哗响,爱显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票友,此类普遍存在。640-21三丑单薄枯燥。
用笔生硬,骨肉不调,尤以老干部体居多。640-22四丑借名图利。
不求踏实上进,依赖名人效应,拍卖、售字,图财“害人”,实为丑陋。640-23五丑哗众取宠。
玩噱头,吸引眼球,实质功底差到令人作恶640-24六丑无知无耻。
错字连篇,胡编乱造,甚至以此为荣。640-25七丑矫揉造作。
爱颤爱抖、求异求怪,或拉虎皮、编噱头,自诩创新,实为丑字。640-26八丑谄媚低俗。
比如为迎合市场,创作愚弄百姓的作品,花样百出,粗陋不堪。640-27九丑呆滞死板。

有些书法老者自以为“临帖数十载”,但是数十载都一个样,实为啃老底,顽固不化,写字不生动,缺乏灵气,根源是思想古板。

十丑学今学怪。
学者生,似者死,尤其是学近人、怪人的,很容易学死。比如前面有了扬州八怪郑板桥,如果后人不师晋唐古法而直接学郑板桥,结局可想而知。640-28


小结
1、好字原理相通,丑字恢诡谲怪。多临帖,难写丑。
2、只有提升发现“美”的水平,才能拥有看准“丑”的能力。

行草书学习中,《书谱》是值得用心研究的。

一是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扎实的基本技术训练,掌握断、连、方、圆、轻、重、曲、直、铺豪、聚豪等等技法;

二是墨迹本,这一点,如果与各种版本的《十七帖》对照,会感觉到墨迹的重要,刀刻的东西会在用笔细节上损失极多;

三是最接近王羲之,拿《书谱》与那些王羲之的摹本相比,会有这样的感受。书法史上,在用笔环节,即使是对王羲之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的用笔技术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更有效率地体验、把握这些草书基础技术。

1、方笔练习,如▼640-3

2、沉实笔画练习,如▼640-4

3、轻灵笔画练习,如▼640-11

4、各种弧线练习,如▼640-12 640-13 640-14

5、笔画筋节搭接练习。如▼640-15 640-16 640-17 640-19


|草書學習八条原則|

草书学习,在有针对性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不:一字不单练──草书连绵,不可一个字单独反复练写。
一复:一页可重复──少则一行行地重复练,多则一页页地重复练,让章法淹没笔法。
二姿:坐书悬肘,立书悬纸──不悬肘无以连写多字;立书时纸要粘挂在墙壁或垂直的黑板上,直立书写。
二宁:宁大勿小,宁少勿缺──大字优于小字,少练优于不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书不离笔。
三看:吃住行看帖──随时看帖,入脑入心,胸有成竹。
三铺:家办车铺纸──三个场合都摆好纸墨可随时书写(车上可以笔记本、软笔替代)。
四品:品划、品字、品行、品幅──对帖子要观察入微,又要有宏观视角。
四比:比己、比人、比形、比神──比自己,要有今是而昨非的进步;比他人要有尺短寸长的态度;力求神形兼备。640-20

640-3▲米芾  《多宝塔》

改革开放后,书法艺术复兴,各大院校的学者是最早觉醒的一群人。学者书法家登上书坛,他们著书立说,逐渐取得对书法艺术的话语权,开始在书坛上攻城略地。640-4▲米芾 《元日贴》

所以,当今书坛上,学者书法家可谓多矣!他们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同时他们又钟情于书法,成为一位书法名家的愿望往往比成为一个学术权威的欲望还要强烈。学识给予学者书法以极大的帮助,为其书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免除了书法的粗野陋俗之气。如果这位学者又是自幼习书,或得名师指点,精研八法,功力深厚,那么他的书法便很优秀,有着非同寻常的书卷气。640-11▲米芾 《粮院帖》

不过,学识可以滋养书法,但是不能代替书法。

毕竟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才能熟练掌握的艺术,哪怕你就是一位从事书法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也并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一位书法家。这就像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不一定会写小说、是小说家一样。当今许多学者在书法上已经先天不足,后天也没有下过多少功夫,却因喜欢舞文弄墨,便以书法家自居。其实他们的书法平淡无奇,仅为写毛笔字而已。 所以,我们说,书法写不出神采,终究是个字儿。640-12▲怀素 《自叙帖》局部

是的,书法需要学识、功力,更需要神采。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釆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这里是指书法的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露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站在你面前,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所以,抒写性灵,追求点画线条与空间组合的和谐美妙的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总让人眼前一亮,光彩照人!640-13▲张旭 《李清莲序》局部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幅书法作品获得神采呢?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只有功性两见,技道交臻,才能达于妙境。

可见,书法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须经历长期师法古贤名碑的焠砺,八法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即所谓“功”。640-14▲米芾 《值雨帖》

另一方面,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书写出真情至性,融入自己
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这即所谓“性”。

做学问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冷静周密的思考,而书法艺术创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学者书法家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学问所累,于一点一画斤斤计较,结果书法作品拘谨呆板,就像一个病人无精打釆;而写得差者其书更是“如排算子”,成为俗气的字匠了。这就是祝允明批评的“有功无性”。640-15汉代书法家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可见,学者书法家要突破书法“瓶颈”,需“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书写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才会象蔡显良先生的书法那样自然出彩。

 

640-3

如何正确拿笔是每个初学书画人的必修课。历史上最会用笔的人非”书圣”、”画圣”莫属,他们是如何执笔的呢?

曾经有专家在数百幅古画中,整理出国人执笔的变迁,专家还发现,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吴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禅”。640-4王羲之的二指单钩法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局部)

汉朝人拿毛笔,如同攥着拳头

以手指接触笔杆的数量来加以区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时看无名指、小拇指是否悬空,又有单钩、双钩之分,如”二指单钩”,可谓变幻无穷。640-11握管式的执笔法
东汉《仓颉》(局部)

“中国历代执笔研究”项目负责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庄天明在收集大量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历代执笔特征,发现各个时期,中国人拿笔的方式各不相同。

以方正雄浑著称的汉隶,汉朝人在书写这种字体时,拿笔的方式颇为”粗线条”——笔头朝下,整个手掌握住笔杆,像攥着拳头,被称为“握管法”

“以往汉朝人拿笔方法一直是个谜,做课题时,我们通过直接史料——汉代画像石上找到了当时人们拿笔的画面。”庄天明介绍,大量石刻表明”握管法”在东汉非常流行。比如山东临沂画像石上,仓颉执笔就是握管法。

据此推测,当时为了使用与推广这种执笔方法,便将造字之祖的执笔方式亦想象与定格为握管之法,以示握管法为古统和正统。
三根手指拿毛笔最流行,二指最佳

庄天明发现,晋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与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宋代虽以单钩式执笔为主,但双钩执笔法渐兴,至元代单钩法与双钩法已呈并行的趋势;明代虽仍采用单钩法,然而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清代出现单钩、双钩、四指、回腕等执笔法多元并存的局面。

“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人始终用两三根手指拿毛笔,清代才出现四指。”640-12庄天明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三指法
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之一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庄天明介绍,全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方法是三指执笔法,即是以大拇指、食指与中指合执的方法,这也是现代我国硬笔书写采用的方法。但这种方式还不是最佳的。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怎么拿笔?与他同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斫琴图》中,人物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而宋代梁楷的《右军书扇图卷》中王羲之的执笔方式也是二指单钩法。

庄天明介绍,二指执笔法其实是一种以食指为主、以大拇指为辅的执笔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灵活的执笔方法。庄天明原先用三指法,练习二指单钩法数月后发现”笔不但不掉了,笔与指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凸显出来。”

今天我们五指拿笔有什么问题?

再将时光拉回到现在。很多人童年学习毛笔字的时候,都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也就是五根手指都与笔杆接触。640-13庄天明认为应摒弃这样的五指法

庄天明研究发现,五指执笔历史很短,仅50多年。他认为,是近现代配有五指执笔图像的书法基础教材的陆续发行;同时,人们写毛笔字由悬腕书写改成腕臂枕桌书写,五指法才成为了主流。

他认为,普遍流行于现代的五指执笔法,其缺点尤为明显。”简言之就是复杂而繁难,死板而不方便。”他表示,现在教孩子们学习书法,应该尽早放弃五指法,相对于虽然效果最佳,但难度最大的二指法,教给孩子三指法比较合适。640-14世界最早的执笔640-15唐代的执笔640-16宋代的执笔640-17晋代的执笔640-19南北朝的执笔640-20五代的执笔640-21顾恺之的执笔640-22王羲之的执笔

 

 

IMG_0719

碑和帖的称法,大概自清代中叶才响了起来,即是说从乾嘉之际,碑学的兴起才将碑学和帖学分而称之,因为在清代以前学书基本就是学帖学。

由于元明以后以二王为主体的帖学真本逐渐散失遗尽,宋代以来摹刻的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原始本越来越少见,而民间根据流传的翻刻本越来越多,翻刻本已基本失去了原帖的面目和神韵。加之从唐代以后学书已失去二王笔法正脉的传承,人们学书法纯靠临帖和想象,笔法的真谛无从学得,而临写的帖子又是经过若干遍翻刻过的失真刻本,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书法水平每况愈下,而导致帖学的衰微。

碑学的兴起正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恶已衰退了的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学,而从物质上又有了逐渐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可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和各种学习材料,碑学的兴起就是很自然的了。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理论上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把碑学亦推向了顶峰,甚至说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贴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

至此可以说,帖学的元气已几乎伤尽,根基已摇摇欲坠。帖学笔法的真传从唐代以后就逐渐丢失,至康有为推出“广艺舟双楫”,全盘否定帖学,在中国书法史上帖学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的严峻考验。

帖学既然遇到了这样的几乎是灭顶之灾的严重挑战,为什么没有被灭掉和消亡呢?原因基本上有两条。

一是由于帖学历史悠久,笔法全面完善,正草隶篆皆融于一体,涵盖了书法的所有书体和领域。由此而奠定了它作为书法基础和正脉的地位。离开了帖学,只发展碑学,必将导致笔法单一,书体单一,一花独放不是春的书坛黯淡局面。行书、草书等皆无法发展。这是从书法本质和客观上离不了帖学这个基础。

二是虽然在包康之后碑学发展达到了鼎盛,谈书必谈碑,学书必学碑,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乏有识之士,都会有洞察全局,具有前瞻目光的人存在。与康有为同时期就有曾熙、沈曾植等书法大家不为碑学所囿,而适应书法发展之需要,走上融碑化帖的道路。其后又有黄宾虹、沈尹默、吴玉如、白焦等一大批融碑化帖,乃至致力于帖学振兴的书家,终使帖学能够身临衰微而不衰,从而赢得了今日可望重新振兴的局面。

时隔百年,今天碑帖已名正言顺的成为书法的两大流派,谁也再不会说否定这派或那派。绝大部分书家都认可了碑帖融合是学习书法的正确态度和正确途径。只不过可根据书家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各有选择和侧重罢了。这一客观状况应该是令人欣慰的。人们今天对碑帖的互相兼容和各取所好也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立志学书者来说,或者对于高瞻远瞩的书法领导或理论者来说,应如何看待和确定碑帖二者的关系呢?这才是我所要说的主题。

那么碑帖二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是并列关系,还是主副关系,还是从属关系?

从本质上讲碑学和帖学应是主副关系。即是帖学为主,碑学为副。简单的就学书来说亦可说是并列关系。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如上面所说,帖学的起源历史悠久,它是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正因此,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或者说是基础。

其二,正因为帖学笔法全面完备,它涵盖了书法的全部历史和领域,从小孩子学书法一直到成为书法大家,从一种书体到融会多种书体,都可从帖学里找到答案,摄取足够的营养。清代以前的书法大家都基本是学帖学而成家的。所以说帖学是学习书法不可缺少的基本途径。

其三,代表帖学最高成就的二王是中国书法的一座高峰,它基本穷尽了书法的笔法技巧。所以二王以后千百年来谁能把二王的笔法真正学到手,加以变通,为我所用,推陈出新,谁就能成为大家,这已成历史的经验。

二王这座高峰是谁也绕不过去的,谁绕道走,誰就成不了大家。二王的书法就好比泰山极顶,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登不上极顶去,是领略不到泰山极顶的无限风光的,更看不到极顶之外还有没有高峰。登极顶的途径也有不同,你如坐索道舒舒坦坦的上去,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对此,我在笔法歌中有这么几句:“学书好比登泰山,登山途径有不同。勇者从来不畏难,历尽艰辛达极顶。弱者畏难走捷径,要么索道送山顶。勇者攀山开心胸,弱者省力两手空。”了不少以主要学碑而成名的大家,但这些大家多是笔法不全或是书体单一,或由于缺乏帖学的熏陶,最终书法都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如沈曾植没形成今草,康有为、李瑞清均没有草书,于右任未完成大草,沙孟海、林散之亦均未形成大草,萧娴基本没写草书,等等例子数不胜数。

最典型的要数陆维钊先生,他大半生一直学碑书,直到花甲之年才猛然醒悟到自己不学贴所造成的难于写行草书的弊端。因而60岁开始学王羲之书法,但由于为时过晚,至死未能真正学成二王之笔法,致使他的行草书笔画和字间不能连缀而抱憾终生。他如果提前20年学习二王,一生的书法成就肯定会更大。

其四,帖学所有的优点,正是碑学的缺陷和不足。帖学的历史数千年,亦即代表了整个中国书法史。而碑学史只是数千年书史中南北朝时的169年,即使加上清末民国的100年,也不足300年,从时间上无法和帖学相比,从书体所涵盖的内容只有楷书,而帖学则楷、行、草、篆、隶五体具备。从文化内涵上看,帖学的创立者二王和二王以后的传承者,均属汉族上层达官贵族和文人的书法,是有着深厚文化滋养和内涵的书法,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化洗礼的高层次的书法。

而碑学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少数民族学习和承继汉文化所产生的书法,它的源头主要是魏晋以来以鈡卫为代表的楷书,而当时已成熟了的二王的书法基本没被北魏所继承,故以北魏为主体的碑书总体上以方正刚劲为主导,而缺少圆融和温润。某些造像书法和民间书法更是文化低浅的平民书法,加之刻手大部是低层无文化的人,由于以上因素,可以说碑学书法从整体水平和艺术含量上都无法和帖学相抗衡。

并不是笔者有意要否定碑学,碑学虽然从整体上逊于帖学,但亦有它天然的优点。那就是自然、浑朴、淳厚、刚劲、大度、避俗等。学学碑书可有效地矫治笔力薄弱之弊和媚俗之态。而碑书缺少的亦是帖学所具有的优点,如清秀、美观、温润、典雅、生动、流畅、圆融、含蓄、高古等。正因为二者各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就需要二者兼容,互相弥补。但总体上帖学还是占绝对优势,因而应具主导或主流地位。

清代以前,碑学未兴起的长时期内,历代不乏各种书体的大家,没有碑学的参与,照样出楷书家。但清末民国时期丢弃了帖学,就很难出草书大家。况且即使像康有为这样的极端否定帖学的人,在其少年时期依然是靠帖学起家的。他后来成熟了的所谓康体书法,依然使用帖学为主的笔法,从来就没有单纯的使用过碑法。

IMG_0720

实践证明,任何书家都离不开帖学笔法,离开帖学笔法将寸步难行,更不能成家。赵之谦当年如不抛弃帖学,他的书法成就将会更高,清代的书法史说不定会重写。再如女书家萧娴,号称大师的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等大家,如果在他们的中年时期多学些帖学的笔法,他们的书法成就都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像这样的大家大师因丢弃帖学而使自身书法成就受到影响的不在少数。

清末民初时期的一大批所谓的碑学大家,他们在少年时期都受到了严格的、以帖学为基本内容的书法基本功的教育与训练,都从小奠定了良好的、深厚的帖学基本功基础,以至虽然后来长期学习碑学,才不至于笔法单一,才成就了他们作为书法大家的地位。如果没有少时对帖学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要成就后来的一切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以断言,当今未经过严格的较长时间的帖学基本功训练的书家,如果长期抱着碑学不放,尤其是过分地热衷于民间和造像书法,拒绝学习帖学笔法,那么他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行草书大家,永远登不上书史第一流大家的宝座。设若不信,历史自会作出验证和公断。

碑学和帖学的关系,应是一种主副关系,即站在整个书法史全局上说,应坚持以帖学为主,碑学为副,碑帖融合,楷、行、草、篆、隶多向发展,全面振兴。

如站在一个个体书家的立场上,可随其所好,或以帖为主,或以碑为主均可,如求得楷、行、草、篆、隶全面发展或侧重于行草,则可走以帖为主,以碑为副,碑帖互融的路子。如侧重于攻楷书,则可选择以碑为主,以帖为副,或碑帖并举的路子。

碑帖的关系,好比一个人吃饭,有主食、副食之分,以吃主食为主,适当补充点副食,对人体所需营养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人只吃主食,不吃副食,人照样能生存,但营养会不全。假如人只吃副食而不吃主食,那么这个人便不会长久。

总之一句话,以帖为主,以碑为副,碑帖融合,是迄今为止笔法最全面、最完备、最科学、最正确的学书路子。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丢弃帖学固然不好,而丢弃碑学也是不可取的。君不见当年沈尹默、启功只攻帖学,不融碑法,而导致自身书法陷入薄弱乃至近乎俗气吗?

历史的经验应该记取:以帖为主,以碑为副,碑帖融合,偏废不得,诚望书家,切记切记。

0

小编

这厢有礼了

什么?

大家今天不想练字

pic-a363b887a93764b9d32e9420ff4258c2

11

IMG_0701

桌上有两本帖,一本是古人的,另一本也还是古人的。初夏已经颇热,脊背上却一层又一层冷汗。老师坐在对面!这一纸怕是临不好了,全然想不起笔法来。责任似乎并不在我,我大约的确是练习了些时间的!

22

IMG_0702

老师,我一直在晕耶!半天写不好一个点,我晕,见了老师,我还晕,每次上课我都晕啊!我真的觉得自己好无用,好无能,好脆弱,好对不起老师…

33

u=1979620217,1857206003&fm=11&gp=0

小主今日作字倍感乏力,恐是昨夜梦魇扰了心神,都是最近琐事众多烦闷了些,加上早起后研了一会老墨,不成想又磨破手指,愈加心烦。待指尖起了茧子,那必是极好的!

44

IMG_0704

江湖中令人头疼的事即是学书法,据说也有人不头疼,但不头疼的人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死人。所以至今提起练字,没有一个不头疼的。一间书室,三五书人者,几盏残灯,人就这样坐着,均匀的呼吸,凝固的空气…

55

IMG_0705

尖尖的毛笔是我的爱,白白的宣纸慢慢地铺开。什么样的书法是最呀最无奈,什么样的书法它是最开怀。

66

IMG_0706

临与不临,帖就在那里,不垢不净;练与不练,帖依然在那里,不难不易。让我的思绪走进老师的思绪里,把二谢和奉橘变成兰亭序或者丧乱。默然,焦虑,寂静,哭泣。

77

IMG_0707

面前的宣纸白茫茫一片,像冰雪笼罩着的阿拉斯加。绝望之中,我只好紧紧闭上眼睛,像一头濒死的海豹,坠入无边的冰冷与黑暗。

88

IMG_0708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看着字帖里日日见过的书法,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却无从做起。于是忆起《长歌行》里的句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想着,猛一抬头,却见老师就在我的跟前,那么的严肃而又深沉。

99

IMG_0709

尽管书法绝学难练,而老师的手法更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只见指到之处,若风卷残云,惊涛拍岸,似乎入境一般,起承转合,处处如入画境!

综上所述

不想练字书法

是因为

你还缺少它

墨池 定制 精制四尺五色冷金宣纸

选优质宣纸加工而成,
纸性为半生半熟,
套色清晰,手感纯正,
纸张很细腻,易掌握,洇墨慢,
适用于楷书,蝇头小楷,
硬笔和喜爱润墨慢的书画爱好者 。

让写字

不再枯燥无味

耶

IMG_0680(20170301-105049)

IMG_0689

IMG_0691

IMG_0692

IMG_0695

IMG_0696

IMG_0694

墨池 定制 精制四尺五色冷金宣纸

尺寸:69×138cm

规格:100张每包

纸性:半生熟

价格:208元(原价260元上新8折

3

有木有

心动就行动吧

商 城 链 接

淘 宝 链 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在墨池学书法。三节课可以解决书写问题吗?
在墨池学篆刻,三节课可以解决篆刻问题吗?
当然不能!
但三节课是你进入篆刻、书法之门的开始啊!
人因喜欢而执着,
人因执着而深入。
三节课给你的,是少珂这些年书法、篆刻学习之路上的吉光片羽。
接下来,墨池学院“书印同修”一个季度的课程,少珂能给大家的,是相约那些在短短三节课程中擦肩而过的同道们,开始挽手同行。

892954131764666466

课程一


【书印同修】墨池学院高少珂“书法”季度网络课

885136114626577537


课程二


【书印同修】墨池学院高少珂“篆刻”季度网络课

176016802416609657

【高少珂简介】

微信截图_20161019171739
高少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青少年书法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民进黑龙江省开明画院理事。作品1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并有获奖。40余次参加全国各级展览并有获奖。

在少珂的艺术世界里,“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书印同修”,是我走到今天的坚持的道路,也是“书、印”互相参照,丰富自我的必要手段。

因此,在此次墨池学院季度网络课程的设置中,愿与大家“书印同修”。

【高少珂作品欣赏】

高3

高

高2

 【报名须知】

上课时间每周五或周日晚19:00-21:00网络教学

学制为三个月,每周一节课。


学制与教学方式】

其余时间安排学习任务消化上课内容并建立微信平台统一批改作业。从零基础学起,因材施教,使学员尽快达到书法篆刻独立创作水平。


【学员待遇】

1、每位学员奖励导师书房联一对;
2、组织优秀学员参加各类展览,并设计投稿作品;
3、结课举办优秀学员网络展。


【时间与费用】

开课时间:3月24日

学费1200/季,书法班&篆刻班同时报名获赠488元墨池商城抵用券。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繁体异体在书法创作中
一直模糊不清
每一个有志于从事书法创作的爱好者
都应该对这些易混淆的字和用法
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下就是最常见易混淆的
繁体、异体、古今字用法
……….

繁体、异体、古今字用法

●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一起”的意义写作並,並排;很少写并、併;“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为”统一替换为“爲”,爲、為为古异体字。

● 才,纔:“才能”之意,用才;“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采,採,寀,埰,棌:“摘取”的意义写作採;“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 例词:寀地,寀邑;“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掠夺”,“抄写”之意用抄;“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 例词:教行于钞;640-3●沈,沉: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要衝,衝水,衝動,衝撃。

●丑,醜: “地支”用丑,子丑寅卯;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醜陋,醜悪。

●仇、讎: 地名、姓氏用仇;仇恨、仇敵可用讎,報讎,讎人。

●斗,鬥(鬦,鬭):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烟斗、斗膽、漏斗;争斗、战斗用鬥:鬥牛士、鬥智鬥勇。

●厄(戹)、阨、轭(軛):——古代是三个字,厄,困苦意,厄运;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轭(軛),牛马拉车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范仲淹;模範、范例则用範。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豐産,豐收,豐富。

●復,複,覆: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覆,有“遮盖”,覆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復的义项不能写作複。

●干,乾,幹,榦:“天干地支”用干;“冒犯”“干预”用干 ,例词:干戈;“干湿”用乾 例词:乾杯、乾旱,乾净,乾燥;“树干”用榦 例词:樹榦 、骨榦、榦流;“才干”用幹 例词: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

●谷,穀:“山谷”用谷, 姓氏用谷;“粮食”、“俸禄”用穀,穀子,稻穀。

●館,舘:“宾馆,客舍”用舘,图书舘、旅舘、博物舘;“饭馆”用館。640-4●盡,儘:“尽头”、“顶点”、“全部”,用盡 ,例如: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尽心盡力,盡頭,物盡其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儘着三天把活干完;先儘旧衣服穿,儘着老人先上车;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和“最”相似的意思,儘北边、儘南頭。

●歷、曆:歷: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曆: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庆曆四年春。

●志、誌:“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凭、憑(凴):“靠着”义项时用 凭,其余义项用憑 。例字:怒发冲冠,凭栏处;凭借用憑,例字:憑据,憑証,文憑。

●升、昇、陞:“容量名”用升;“太阳升起”用昇、升;“升官、提拔升迁”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后用陞。

●万、萬:复姓“万俟”(mo qi) 写作万;其它一律写作萬,例字:萬歳,萬花筒。

●系、係、繫:“世系”、“系统”的意义一般写作系,农业農業系統,歴史系;在“关联”、“连结”的意义上,一般写作係、繫,如:維係,聨係等,係、繫可以通用;但作“提”讲,如把水从井中“繫”上来,作栓、绑讲的,如繫馬,作拘禁讲,繫獄,则不能通用,只能用繫;“係”在书面用语中作“是”讲,如鲁迅係浙江人、確係實情,也不可与繫通用。

●游、遊: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只能用游;而有关陆地上活动的,游、逰可以通用。游览、旅游则应用遊。

●于、於:作为姓氏时只能用于;《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作于,其他书多用作於。动词词头用于,叹词用於,不能相混。例词:關于、屬于、青出于藍、樂于助人、輕于鴻毛、易于了解。

●余、餘:表示第一人称用余,表示剩下的、业余等,用餘,業餘愛好、富餘、宽餘。

●郁、鬱:郁,有文采的样子/ 云、汽浓盛的样子,濃郁;鬱,树木丛生、茂盛 /忧愁,愁闷,鬱鬱葱葱;作人名時,如李郁周,用郁而不用鬱;作姓氏时只用郁。

●札、劄:札,书信、书写的小木片;劄,奏札、宋朝中央机构发布指令的文书。

●制、製:制:制作、制造;禁止、遏制;规定、制定;规章、制度;帝王命令;规模;製:制作、制造;裁制衣服;写作。

●鍾、鐘:鍾:酒器;量器;积聚;鍾情;鐘:鐘錶;一种乐器, 鐘磬,通鍾。注意人名中的用法:鍾繇、鍾子期、錢鍾書、張鍾麟。

●后、後:皇后、博士后用“后”;后来、以后用後。

●发(發、髮):發展、發生;頭髮。

●跡、蹟:异体字,杂志中統一用“跡”。640-11

●里、裏、裡:邻里、公里、里程、国外人名地名译音中用“里”;“裏”和“裡”是异体字,杂志中统一用“裏”。

●咸、鹹:作“全”、“都”讲时用咸,如少长咸集、咸受其益;年号(咸亨、咸丰)、地名(咸宁)中用咸;作姓氏用咸;表示咸淡用鹹,鹹菜。

●岳、嶽:姓氏为岳,岳飞;山岳为嶽。

●欲、慾:表示“想要”、“希望”、“需要”、“将要”之意时用欲,如:暢所欲言、從心所欲,膽欲大而心欲细,摇摇欲墜、山雨欲来风满樓;表示“欲望”则用慾,如食慾、性慾、占有慾、求知慾。

●溪、谿:为异体字,可互用。

●板、闆:木板,老闆。

●表、錶:外表,表现,表演;手錶。

●刮、颳:搜刮,颳風。

●胡、鬍:胡閙,胡亂;鬍鬚。

●須、鬚:必須、鬍鬚。

●回、迴:回頭,回報,回族;迴旋。

●伙、夥:伙食,伙房;夥計,團夥。

●姜、薑:姜子牙[注:姓氏]; 生薑。

●借、藉:借錢;藉口,藉題發揮。

●克、剋:千克,克勤克儉;攻剋,剋期。

●困、睏:困苦,圍困;睏倦,睏覺。

●漓、灕:淋漓;灕江。

●帘、簾:酒帘[注:旧时酒家作店招的旗子];窗簾,垂簾聽政。

●面、麵:當面,表面,反面;麵粉,麵條。

●蔑、衊:蔑視;污衊。

●千、韆:一千,千秋基业;鞦韆[注:簡體:秋千]。

●秋、鞦:秋季;鞦韆。

●松、鬆:松樹;鬆散,蓬鬆。

●咸、鹹:老少咸宜;鹹菜;

●向、嚮:方向,導向;嚮前走。

●御、禦:御(指皇帝)驾親征;抵禦。

●云、雲:子曰詩云;雲彩,雲南省。

●芸、蕓:芸香,芸芸众生;蕓薹。

●致、緻:致敬,致力;細緻。

●朱、硃:朱紅色;硃[注:名詞,硃砂]。

●筑、築:筑[注:古代樂器];建築,築巢。

●准、準:准許,准将,准此;準則,瞄準,标準。

●辟、闢:复辟;開闢,精闢。

●别、彆: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卜、蔔:占卜,前程未卜;蘿蔔。

●种、種: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虫、虺、蟲:昆蟲,毛蟲;長虫[注: “虺”的本字,毒蛇]。

●党、黨:党項[注:姓氏],黨員。

●谷、穀:山谷,進退維谷;五穀雜糧,稻穀。

●划、劃:划船,划得来;刻劃。

● 几、幾:茶几,幾乎,幾個。

●家、傢:家庭,家乡,科学家;傢具,傢什。

●据、據:拮据;占據,據點,慿據。

●卷、捲:讀書破萬卷,試卷;風捲殘雲,捲起千堆雪。

●了、瞭: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瞭;瞭望。

●累、纍:連累;勞累;纍贅,罪行纍纍,纍计。

●朴、樸:朴刀,樸素,樸实。

●仆、僕:“向前倒下”之意用仆,前仆後繼;“仆人、奴仆”之意用。僕,僕人,公僕;古官名仆射,用僕射。

●曲、麯:彎曲,戲曲;麯酒,大麯。

● 舍、捨:宿舍;捨棄,施捨。640-12● 术、術:苍术[注:中草藥],白术[注:中草藥];術業有専攻,技術。

●台、臺、檯、颱: 1.天台[注:山名又地名];2.第一人称代词,星宿名。三台、兄台、台甫兄台、台鑒;3.亭臺樓閣,舞臺; 4.寫字檯; 5.颱風。

●夫、伕:丈夫、姐夫、夫人;旧指用为夫役的专字,车伕、火伕、挑伕。

●苔、薹:苔藓、青苔;蒜薹、抽薹;

●体、體:体(音同笨)夫[注:旧指抬靈柩的人伕];身體,體育,體諒。

●涂、塗: 1.涂[注:水名;姓],涂月[注:農曆十二月],涂吾[注:水名(見《山海經北山經》)]; 2.道路的意义一般用涂,与“途”通用; 3. 生靈塗炭,塗改,塗抹、塗鴉、塗擦。

● 吁、籲:長吁短歎;呼籲,籲請。

●佣、傭:佣金;雇傭,傭人。

●折、摺:折本,折斷;奏摺 ,摺叠,曲摺。

●征、徵:征,出征、远征、征伐、征税;徵,追究、证明、应验、迹象预兆,徵聘、徵税、徵求、徵询、 象徵、特徵,無徵不信。

●症、癥: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匯、彙:匯合,匯款;彙聚,詞彙,彙報。

●蘇、甦:姓氏,蘇東坡;紫蘇,江蘇,蘇维埃;甦醒。

●壇、罎: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罐罐,罎子。

●團、糰:團結,團體,師團,團員,團長;湯糰,飯糰。

●髒、臟:肮髒;內臟,五臟六腑。

●隻、衹:隻言片語,一隻;衹不過,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