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bc8c28bb4c563c7cca284de4feafcb

图/受访者提供

白谦慎——1955年生于天津,艺术史家,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书法,亦有书法创作。著有《傅山的世界:17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研究》等

“中国书法是活化石,你仔细看,它在很多地方保存了传统的东西。除了风格变化之外,它的形式跟明清完全相同,我们学的经典依然是那个时候的”

白谦慎本人如他写的小楷一般儒雅、温润,董桥曾形容,他“稍稍拉长了两分的宋体‘国’字脸,五官细致如江南老宅粉墙上的桂影,稳健的举止遮也遮不住十年寒窗孵出来的一缕腼腆”。

他喜欢写小楷,2004年获得波士顿大学终身教职后,恢复日课,行书以临《兰亭序》《圣教序》为主,偶尔也临颜真卿行书和米芾杂帖。近年来尤爱写《心经》。

他曾给张充和看过自己的字和印章,张充和说,蛮好、蛮好。只有过两面之缘,但正是由于张充和的推荐,白谦慎从罗格斯大学比较政治专业转入耶鲁大学艺术史专业,研究方向为书法史,彼时,张充和已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退休四年。

白谦慎说张充和的字写得高雅,小楷看不出出自女性之手,早年还有点俏皮,后来就变得厚重。

去美国前,白谦慎的五任书法老师几乎都精于小楷。启蒙老师萧铁,白谦慎跟着他系统地学习书法,主要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字帖是他在北京琉璃厂花五毛钱买的拓本,第一眼看去就喜欢,庄重、漂亮。

第二任老师王弘之是孙中山外孙,毕业于教会办的沪江大学,中英文都很好。因为住得近,骑自行车不到十分钟,白谦慎常去王弘之家,听他讲民国掌故。他对白谦慎的影响最大,因他不教技法,侧重书法趣味的品评,常谈及雅俗之分。在王弘之的介绍下,白谦慎又认识了金章元,金章元擅刻印、墨拓,父亲是西泠印社早期会员金承诰。

1970年代后期,白谦慎经人介绍,又成了章汝奭的学生,章汝奭的父亲章佩乙是民国时期的重要收藏家。章汝奭的蝇头小楷极为精彩,抄《金刚经》,五千多字,不用影格,目测行距,小字中有大字风骨。白谦慎回忆,几任老师甚少参加社交活动,修养极好。

白谦慎学书法时已经17岁了,为进入书法史研究,他又准备了十几年,在与书法的漫长相处中,他也在重新打量着这个与古为徒的世界。

傅山与碑学研究

《傅山的世界》是白谦慎影响最广的著作,最早来自他的博士论文。他用13年才完成了关于傅山的研究,借由这位明末清初书法家进入17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之中。史景迁对这篇论文评价很高,认为它比一般的艺术史著作历史感更强,也很扎实。白谦慎的导师班宗华则建议他多关注晚明。

1990年,班宗华和八大山人专家王方宇在美国合办了八大山人书画展,白谦慎写了一篇长文,讨论八大山人晚期的书法如何向碑学转化。后来,他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傅山更典型。

傅山是白谦慎研究碑学的窗口。傅山的一生,跨越晚明、清初两个历史时期,与17世纪所有和碑学萌芽有关的政治文化事件皆有密切关系。傅山既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位狂草大师,又是碑学思想最早的雄辩鼓吹者。在白谦慎看来,傅山是奇人,兴趣广泛:写连绵狂草、作草篆、刻印、玩异体字、访碑、收藏碑拓、研究金石文字、攻隶书、留心章草。

“他字写得很好,但不是我最喜欢的。傅山的很多做法我不见得欣赏。他的形象被夸张和发挥了,他有多面性,有时也写得很规矩、清秀。”

1

白谦慎小楷

傅山在《训子帖》中提出“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直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白谦慎认为,不需要刻意夸大傅山的一些观点。“他是针对赵孟頫说的,跟政治倾向有一定关系,但因人而异。很多书法家在大的政治变动之际,并没有改变风格,很少有人改变风格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这都是今天的艺术史家编出来的。傅山晚年也说,赵孟頫写得挺好。”

遗民的处境,使傅山对颜真卿的书法极为推崇。白谦慎认为,除了与颜真卿的忠臣操守有关之外,也因为颜真卿的书法是一座桥梁,连接帖学传统和这一传统之外的书法资源。傅山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有“支离”特质,他在评价颜真卿晚年书法时拈出“支离神迈”,认为杰出的书法必须根植于篆隶。颜真卿代表的是支离、率直,赵孟頫则体现了巧、媚。

《傅山的世界》中也讲到,傅山在猛参将和学童这种非专业人士那里发现了“天趣”,他尝试模仿这种朴拙之气,最后还是作罢。白谦慎因此怀疑,当傅山激赏学童和猛参将这些“不善书者”的无技法基础但饶有趣味的书写时,是否会将中国书法引入某种困窘之境。

白谦慎也在书中写道,“碑学对中国近现代书法的重要贡献,就是把书法家们取法的对象从传统的名家谱系的作品扩大到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

何为经典

“中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日常书写的很多东西最后都变成了我们认为的作品,用作品定义中国古代的书法是不太恰当的,这是西方的观点。比如信札、药方、笔记,大量的这种日常书写,我们今天都把它当作书法来看,有时也会有问题。”在广州方所“中国的世界”讲座上,白谦慎这样说。他将这个问题写成了另一本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3a188c86199dc067ef60e812ac1905d5

“娟娟发屋”是白谦慎在重庆旅游时看到的一个理发店招牌,他认为这几个字既简单又土气,但不失质朴的意趣

在《傅山的世界》中,白谦慎论及权威的式微可能带来的影响之一,是书法家开始转向名家谱系(以二王为中心)之外的资源,比如出自古代无名氏之手的金石文字。而傅山关于书法丑拙、天趣等观点也为《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埋下了伏笔。

“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白谦慎2001年在重庆旅游时看到的一个理发店招牌。最近几年,白谦慎一直在内地寻访拍摄各种使用文字的实况,收集同时代人的书写。

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娟娟发屋”带来的视觉体验:“这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这块招牌没有金框,没有署款,没有印章,既简单又土气,但不失质朴的意趣。至于其介于美术字和毛笔书法之间、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诸种特点,又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白谦慎认为,《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涉及碑学以来中国书法面临的悖论,它提出的问题是书法的根本问题——什么是书法,我们怎么定义书法,书法的经典是怎么形成的,20世纪之后书法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aefe073da92978125ca82c3a7d5bc13d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他在书中虚构了一个王小二的故事。王小二本是进城打工的农民,随手为面馆写的招牌,一位书法家发现其中的稚拙之气,因而被介绍进入书法家协会,其字被炒作成当代艺术作品,一炮而红。当更多像王小二一样的普通人试图涌入书法家协会时,书法家才发现自己陷入窘境,只能以技法为门槛挡住普通人。

在白谦慎看来,“娟娟发屋”和王小二最后是否能进博物馆,还要交由时间判断。但他想指出的问题是,按照碑学逻辑,当代不断有民间书写出现,我们为什么对这种书写弃之不顾?

近十多年来,白谦慎一直在研究晚清士大夫文化,主要围绕画家吴湖帆的祖父、晚清官员吴大澂来观察中国文人文化在晚清的状况。书法活动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在中国的官场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入场券。考科举要练书法,考上科举了,想当一个外放的官也要练书法。也不必做过度功利性的解释。曾国藩和翁同龢在早就不需要考官之后还是每天练字,至少可以说,步入20世纪前,书法是中国最主要的艺术爱好,官员们在这方面花了相当多精力,包括像李鸿章,为了给哥哥写一个牌匾,要练十几天才写。”

白谦慎认为,在传统中国,书法一直维系着政治集团的凝聚力。“到了20世纪,政治精英整体性地退出书法,书法不再是精英的艺术,这对中国书法史来讲才是根本性的改变。”

楷书对准确性要求极高

人物周刊:《傅山的世界》里提到了古人对学习书法的一个观点,就是沿着字体发展次序来练字,你怎么看?

d4d6ae03adf075a0809d92aef80522e1

白谦慎:我的态度是不见得。我还是坚持楷书开始,楷书对准确性要求极高,跟行书的关系比较接近。我个人认为,还是从历代名家的帖学作品开始。

人物周刊:写书法对你的书法史研究有哪些助益?

白谦慎:我的书法史研究深深得益于我的书法实践。我一直说中国书法是活化石,它在很多地方保存了传统的东西。除了风格变化之外,它的形式跟明清完全相同,我们学的经典依然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写的诗文都是古代诗文,只是过去的人会作诗,写自己的,也写古人的,而我们只抄古人的。我们在写称呼、落款时也用了与前人完全一样的方式。书法基本上写繁体字,从上往下写。此外,它的装裱、悬挂方式,跟古代非常相像。它使我对技术的细节特别注意,包括装裱、盖印,没有创作经验的人不会这样想。对实际操作过程熟悉,我就能回推、还原。

人物周刊:古人和今人写书法有什么异同?

白谦慎: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相当一致的地方。通过文字记载和实物,我一直在找这些异同。打个比方,他们(清代)写对联和扇面特别多,但在今天,扇面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展示方式。他们每天临帖,我们也临帖,他们使用的毛笔、纸墨基本和今天一样。清代人喜欢写的蜡笺,今天已经非常昂贵,几百甚至上千元一张。你熟悉过程,就能敏感地发现细节。

厚是好的,飘逸绝对不是薄

人物周刊:如何品评书法家的水准?

白谦慎:全靠琢磨,你看多了以后,就能看出来。这个雅,那个厚重,书法的品评语言跟传统的品评语言非常接近,很简洁。你看到具体的字,就会给它定位。我们说苏轼豪放,温庭筠婉约,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艺术特点。书法也一样,谁的东西厚重,谁的东西薄,技术也在里面,什么是厚,什么是薄,你脑子里有个参照系;这个地方快了,这个地方果断,你就知道什么是不果断。有人经常问,字要怎么欣赏,知识共同体没有建立起来,你很难跟他讲。为什么我们对服装容易品评,因为人们看得多,书法也是一样,你看得多,谁的字胖,谁的字瘦,谁的字有力,谁的字轻飘,一下就看出来。

人物周刊:你所说的厚与薄是客观描述还是一种评判标准?

白谦慎:厚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我们认为厚是好的,薄不是好的评语,品评语言最后一定会上升到审美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跟中国哲学观紧密联系的。快慢胖瘦本身没有审美价值倾向,只是客观描述,没有好坏。当胖与厚重联系在一起,就是好词,当瘦与清劲在一起,也是好的。但当厚重变得浑浊,又不好了,它的形态最后都会上升到审美观念。

人物周刊:说到薄,有时也会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飘逸。

白谦慎:飘逸绝对不是薄,王羲之就是飘逸,他是中锋和偏锋混在一块,达到一种遒劲的状态。薄的字质感不行,飘逸容易走向薄,但飘逸做得好,就不薄,它一定是有生命力的,飘飘欲仙照样有精气神撑着,而不是病态。

不管多想复原古人,

最后还是会留下自己的痕迹

人物周刊:书法里很重要的部分是临帖,在临摹古人的过程中,书法家会不会有“影响的焦虑”?

白谦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基于西方的弑父情结,是以创新为主的观点。我们则以传承为主,中国人将临帖、摹帖、忠实地把古人复原出来也视为伟大的成就,其实并没有影响的焦虑,只有无法继承的焦虑。

df8ed5de4e4b20a695aa90d78599eb54

《小鐺煮茶煎明月 古研揮毫蘸碧天》

人物周刊:那么书法家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

白谦慎:主体性也是西方的概念,当然苏轼说了,“我书意造本无法”,他讲究自己的一套,在某些历史时期,书法家追崇个人风格也是有的。赵孟頫就追求古意,并不要求什么主体性。中国人认为主体性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像西方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追求。一个人可能没有主体性吗?即使再像古人,他也能找到跟古人不一样的地方,学到最后学不像的地方,自己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你要都能学像,艺术史就不可能成立。艺术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管多想去复原古人,最后还是会留下自己的痕迹。

天趣是反技法的

人物周刊:《傅山的世界》里多次提到的“天趣”也延续到了《与古为徒》中,你怎么理解“天趣”?

白谦慎:傅山认为丑拙有天趣。天趣也分很多种,包括飘逸。天趣突破想象,因为想象被技法和审美观限制,并且是有传承的,但天趣是突然达到的一种状态,你不知道它所来之处,觉得特别有意思。天趣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欣赏、但不可及的东西,只有那种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才有天趣。

人物周刊:所以天趣并不是灵感。

白谦慎:它不是灵感,是一种偶然的东西。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天趣,而小朋友任何时候都有天趣,小朋友有灵感吗?天趣不是有意识追求的结果,而是一种状态,所以它不是灵感。灵感是成人的概念,是艺术家有意识的创作中忽然出现的一个想法。成人的天趣是追求出来的天趣,某种意义上讲就不是天趣,可能吸取了自然的东西,但和小朋友的天趣是两回事。那些素人——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没有受过文明束缚的人——也可能有天趣。书法技法是一个文明的产物,这两者是存在矛盾的,过分强调天趣,书法家就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等于你练了半天写不过天趣,没有技法的人才有天趣,那要技法干嘛?你欣赏天趣,欣赏无技法,就堵住了自己的路。这就是悖论。

人物周刊:如何理解这种悖论呢?

白谦慎:天趣可以理解成一种纯真的状态,但只有受过训练的人才能发现天趣。“与古为徒”实际上就是把古代的天趣神化,却对当代的天趣置之不顾。我在美国教小朋友写字,发现过天趣。傅山在猛参将和学童身上发现了天趣,或是借酒把成人的理性去掉。素人也有理性,但他的手没有受过污染,都没有拿过毛笔,更谈不上审美。凡是受过技法训练,有一定审美观的人都没有天趣。但未必只有衣衫褴褛就是潇洒,穿西装也可以潇洒。天趣某种意义上否定了文明的结果。王羲之是自然,庖丁解牛也是自然,一个是训练过的自然,一个是未经训练的自然;一个是语境内的自然,一个是语境外的自然。我们对文明感到厌烦之后,看到天趣觉得太好了,但把古代素人捧得这么高,还要不要艺术学习?文明如果不经过积累,那我们不就回到蛮荒时代?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认真、诚实也是真。

人物周刊:“与古为徒”就是围绕这个悖论展开的。

白谦慎:它是一种反思,对经典的形成、碑学兴起的内在逻辑产生的悖论提出问题。它也可以影射当代艺术,包括装置艺术,艺术家一直想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但这条界线永远突破不了。对“与古为徒”来说,书法之所以重要,因为在绘画中,“与古”的都是古代经典,古代儿童画没有留下来,你想与古为徒都不行。古代书写由于敦煌干燥的环境保留了下来。绘画中找不到古代的王小二,它都是从古代的经典出发,书法里的与古为徒表现得更为彻底,我们有大量的古代王小二的东西留了下来。

人物周刊:王小二的故事背后真正指向的书法问题是什么?

白谦慎:这个故事展现一个悖论,实际上是在告诉你,不能把王小二发展到书法家协会里,如果把当代的素人之书捧得很高,就会引发很多问题。所以故事里提到技法。天趣是反技法的,书法家的门槛就是技法。这不是讽刺,而是把悖论说出来,这是技法和天趣之间的悖论,技法代表文明,天趣代表原始状态。所以,现实中王小二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个门槛,所以这个故事根本不是在讽刺谁。

碑学是对经典的一次重大颠覆

人物周刊:碑学价值由后世赋予,那古人可以对同时代的书法家进行评判吗?

白谦慎:可以,名家系统就是这样的。碑学是后世硬拉进去的。碑学是对经典的一次重大颠覆和扩大。总而言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你只写不说,没问题,你一说,理论上的悖论就出来了。一讲伟大,你理论上就不能自洽。你一说,它就重要,经典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说。帖学是真正的经典,碑学是改变、重组后的经典,它按照自己的逻辑继续扩大,造成了后来的混乱。混乱在创作上无所谓。你讲我吃东西再不健康,我吃是文化习惯。但如果你说吃这东西多健康,问题出来了,就像推崇碑学的人要将它推而广之,就要找出一套说辞。所以,我的书不是关于创作,而是关于说法的说法。作为研究者,我们描述历史现象,理性分析内在发展,而不作价值判断。

人物周刊:如何客观看待碑学?碑学里是否也存在经典的、好的东西?

白谦慎:不能讲好坏,碑学里也有精致的东西,跟帖学的经典非常像,很容易进入名家行列,它们是无名氏的作品,只是因为你不认识,但它们的技法成分非常高。碑学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技法成分非常高的作品和没一点技法的刻字。

人物周刊:所以从帖学视角出发,书法仍然是一种精英文化?

白谦慎:书法非常精英,当然后来搞碑学研究的人也是精英。为什么与古为徒?在对待所谓原始的天趣作品时,毫不吝啬地把赞美之辞给了古代的王小二,今天的王小二就不管了,你把今天的王小二拉进去,评价体系就被颠覆了。我欣赏古代的天趣,但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双重标准?双重标准实际上就是文献中的特殊对待,也就是说今天的体系一定要保证今天书法家的职业的尊严。并且我分析了为什么要与古为徒,你不与古为徒就会出现王小二的问题。但今天我们对古代的态度是,不管王小二还是经典,都为徒。

张羽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第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四、五、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a063495a0958f44e1b8f0f7cd7d0406d

 

1、形式构成练习要敢于做,学习的时候要大胆尝试。举例子说,学贴要雅,就要让它雅到家。艺术学习,就是要向两极发展,就是要“过”,走到极端。只有知道“过”,刚才知道退回来的尺度。不向两极发展,就不知道真正的中庸(敢放才能收)。中庸,不是中间的那个点,不是不偏不倚,凡而是两极发展的宽度。两个方向都经过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中心点。艺术家的素质中,分胆量也很重要。

a914d87714ec06d4f12e2d55c6199033

哲学家和艺术家有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都有点像疯子,哲学家就是要动摇已经存在的哲学,总是觉得“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才能有更新的思想。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往往都是对当时的审美有突破性的发展,有的甚至不被当世所认可接受。

2、变形,就是要变,而且要找到自己区别于别人的度,而不仅仅是“像”。变形是为自己的个性选择做铺垫的,是寻找新的发挥空间。按照这种秩序、原理,去寻找到一种适合的、距离字帖远近最好的方法去处理,那么自己的个性,即“产品独创性”就出来了。练习,就是要造作,按套路出招,可能刚开始比较机械,但慢慢的就流畅了。流畅只是时间问题。时间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勤奋就可以了。初级变形,则强度要够,这样才看得清楚,之后再去排序,做自然。我们现在学书法,有的一开始就强调书写性,这往往和技术学习背道而驰。书写性容易形成习惯,很难改。

3d9a1ae35866076a87f5e5675b208472

3、墨色变化一般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兀。如果每个字都变,那就“花”了。自己得做到心里有数才行。就我个人来讲,我偏重于用黑一点的墨。

雅淡,是淡,不是灰。雅淡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淡墨。字距拉开,制造一些空灵,也是一种雅淡。开始学习的时候,淡墨和枯笔尽量先不要多用,枯笔的难度还是很高的。要慎用淡墨,慎用虚笔、枯笔。

a5690406807f70c7a8c61ca49d1af027

4、线条质感是应该放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开始学习的时候,还是要把线性做好,把笔势等做好。

5、动静的对比度要适当,不要静的不够静,动的也不够动。

6、内齐和外齐比较适合于写大篆。写民间的东西,好处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完美的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标准,则自由度比较大。即使写的不像,也不容易让人觉得不合适。如果写王羲之,稍微有一点不像,就被人家看出来了。因为对二王的审美标准已经形成了,稍有差池,就显得不完美了。

e9215009e949ecf65d781ca94c2d7e4a

7、对联的落款不要太常规,对联的配款很重要。正文是一种书体,落款又是一种书体,会让人感觉有两套功夫。所以,要学会锻炼落长款。在落款的可读性上做文章(多发挥自己抒情的优势),要尝试走别人不走的路(不走寻常路)。正文静的,落款就要活泼一点为好。

b9a72b938ec64cfd5e8bd0fb0dcd9ee0

8、整幅作品应该有一个主调,方的主调或者长的主调或者圆的主调(有一个主旋律),其他的为辅,不能看不出主调,感觉无序,这样的话,变化、对比反倒没有了(主没有,则次也显不出来了)。要有明确的中心,做到意识清晰。

9、要增强“造形”能力,这和临帖能力是两个概念。比如说我们下去体验生活,也是提炼出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部分。临摹就是写生。美术方面,文学方面有多少“写生”的方式,我们就有多少种临摹的方法,临摹的目的就是唤起某一种感觉,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取舍”。忠实的临摹比较适合初级的过程,我们要的是怎么处理的好,怎么获得个性的过程。 

10、钟繇的小楷,平仰覆、字势、宽、窄、扁,内齐等,这些都做的非常好,属舒朗一路,断点也很多,要仔细研究。“法度严谨”的书法,其实里面都很凶险。“能杀人的都是内功”,要写出变化,不能“平和”。

ce159946d79313430ded4d15ea8c9d56

青田石,主要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内,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在中国一并与巴林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青田石色彩丰富花纹奇特。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据青田石研究专家夏法起先生科学地统计共分有10大类108种。

162579568433291060

提及青田石历史可以上溯到1700多年前,在浙江博物馆藏有六朝时墓葬用的青田石雕小猪四只,在浙江新昌十九号南齐墓中,也出土了永明元年的青田石雕小猪两只。到了明代,许多青田冻石块料直接运销南京等地,被文人墨客作篆刻印材。

842986328209702861

早在六朝(222——589年)时期,就已经问世了。其时已有用青田石雕刻的小石猪,作墓葬品用。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熏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艺,到五代吴越时期青田石雕技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制作简朴的实用品,发展到能雕刻写实生动精细的圆雕宗教艺术品了。 

599025508703669049

南宋建都临安,浙江的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青田石雕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石雕产品仍以实用为主,多制为文房四宝雅具图章

元、明时期青田石尚用于雕刻笔墨水池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不仅供民间选用,而且进入宫廷为上层人士享用;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海外。从民国初年到抗战之前,青田石雕出现了一个繁盛时期

82178637389269082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青田石雕又以独特精湛工艺,被外交部定为国礼。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8年中国领导访问朝鲜,皆以青田石雕馈赠。 

自此,青田石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文明的象征、友谊的见证。

以上美图均出自

墨池 青田石封门青瑞兽纽章

封门青,也称封门清,封门冻等,产青田县山口镇封门矿区。
色淡青,如春天萌发的嫩叶,有的偏黄、白。质结细腻,微透。
篆刻印章,宜走刀,尽得笔意,为难得之珍品。
此石极纯,了无杂质,故曰“清”,以产地加特征为名。

详情如下

仔细欣赏

IMG_0854

印章

IMG_0858

印章

IMG_0861

印章

691888086538423585

印章

731132283934388120

印章

318966617307599345

墨池 青田石封门青瑞兽纽章 一方装(礼盒装)

材质:青田石封门青

规格可选:1.5cm / 2cm / 2.5cm (纽章款式随机)

价格:240元/320元/400元

(原价300元/400元/500元,上新8折

1

如果你是初学者

相信这款也很适合你

73219412606428421

印章

825089502208344410

印章

393054025816277874

墨池 青田石基础练习章料 一方装(简装)

材质:青田石

规格可选:1.5cm / 2cm / 2.5cm (高度5-7cm随机)

价格:8元/12元/16元

(原价10元/15元/20元,上新8折

2

闲来无事

看看手中的青田石

顿时气定神闲心满意足

点击链接

购买

墨池 青田石封门青瑞兽纽章 一方装(礼盒装)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墨池 青田石基础练习章料 一方装(简装)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一、改变思维,换点玩法】

1、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

2、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二、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

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三、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四、寻师访友,开启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写不下去心理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几纸临作寻师访友。去他们中寻求一剂良方。


临帖遇到瓶颈

请参照以上方法方可破解

4

为了让广大书友

能更好地学习书法

墨池特别推出

临习专用纸周末秒杀专场

精选10款产品

周末75折秒杀

1

点击查看

fg

2

点击查看

fg

3

点击查看

fg

4

点击查看

fg

5

点击查看

fg

6

点击查看

fg

7

点击查看

fg

8

点击查看

fg

9

点击查看

fg

10

点击查看

62588688733959825

暖雨晴风

已觉心动

墨池又来送福利

周末别错过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墨池学院新晋导师——夏碧波即将开课

教你如何轻松搞定国展

翻到最后有福利

2017022309142091704

——夏碧波——
现居长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惟楚书画院秘书长,张锡良书法讲习所助教,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长沙市芙蓉区书法协会主席,长沙画院特聘书法家,长沙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宜兴书法院研究员,首届芙蓉杯全国书法展评委,全国青年书法双年展评委,湖南省书法新人展评委。

——获奖入展主要情况——

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第四届书坛百家精品展获最高奖(书法十杰)
首届普洱茶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草书展获提名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 全国第二届楷书展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
“洗夫人奖”全国书法展
三苏奖全国书法展
沈延毅奖全国书法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览


—— 作品欣赏 ——2017022309221683181-1


2017022309222368658


2017022309223043037


2017022309142739604


2017022309143675091


1

 

???

恭喜翻到最后的你有福了

即刻起报名夏碧波老师的国展课程

即可获得夏碧波老师的亲笔签名作品集

(仅限50名,先到先得,送完即止)111 书 122

报名之后怎么获得赠书?

微信联系:mochishangcheng

墨池客服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463856382546209690

 

梁春,笔名梁三日。号落尘居士、藏风楼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宁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广西民族大学书法教师。


 

梁三日书法班课堂语录

一、关于审美理念和形式分析

自然主义的审美和艺术的审美:

如果光看外形长相,那黄自元的字要比欧颜柳赵漂亮,但书史上偏偏没有黄自元的地位。所以,书法的关键并不在外形,起码内行人不是这么看的。外行人不懂,他只能这么看,这叫以貌取人,这种属自然主义的审美。就象街上走来一位女郎,他觉得美,因为他喜欢瓜子脸,来了一个鹅蛋脸,他说不好看,他的好不好看,是不需要讲道理的,纯属各人喜好,就象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蓝色。这种很个人的不需要讲道理的,属自然主义的审美,不是艺术的审美。

书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书法的图形,不论结构还是笔画,在几千年的文化浸淫中,加入了很多特定的文化蕴含,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图形。所以我们说:书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图形会说话:

学书法要学会看图,图形会说话——读到了图形的文化指涉,也就是读懂了书法的形式语言。所谓内行看门道,得进入这个层面。

书法的本体语言:

古人所谓方圆曲直、阴阳疏密等等,都和特定图形息息相关,而且是一种经过归纳的抽象概念,我们称之为书法的本体语言。已经不是第一种看外貌的层面,不是光看样子了,这时,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长相,而是带入了文化的习惯和哲学的思考。

对书法形式语言的敏感程度,反映一个人艺术天份的高低:

第一,要看得到。看得到这种直或曲、平或斜等各种特征,没经过专门训练的一般会视而不见,甚至练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也可能视而不见,只能始终游离于墙外;

第二,你要能和不同的力、势、气韵、情调对接起来,作出审美判断;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具有把客观的图形转化为主观的体验的能力。

第三,反映的快慢,发现问题和作出判断的时间越短,天分越高。别人看半天才体会到,你一眼就能有感觉,说明你天分高。这当然也和训练的程度有关,训练久了,抽象概念就会渐渐转化为审美直觉。

只有形成审美直觉,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外貌和内理:

对于书家而言,外貌并不是他们要表达和倾诉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通过书法传达某种道理、某种哲学、某种规律,这才是他们洋洋得意和自我淘醉的地方。一个字,内部线条有没有组织,合不合法,高不高妙,这是书家的角度。就如参观一座新落成的政府大楼,一般游客可能说,好雄伟、好气派、花好多钱啊!但如果是越南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来学习交流,他们可能更关心大楼里的机构设置、权力分工、组织人事、政策法规、执政思路。这就是着眼点的不同。

好字的标准是高不高妙,而不是漂不漂亮:

书家们一辈子弹精竭虑的地方,洋洋得意的地方,是内在的符合某种法理、蕴含着奇思妙想的组织关系(如何做协调,如何做对比,如何在协调中进行对比,如何在对比中保持协调),外貌长相已经退居将要,有的书家根本不管样子,为了表达他的道,表达他的思维和谋略,哪怕把字写丑,他也不在乎。或者,如果丑更容易表现他的道,那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丑书,这已经是一种带进了文化思考和哲学思考的审美,我们称之为抽象主义的审美。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才能理解书家的笔下,为什么有的把字写漂亮,有的写拙朴野逸,都没有关系,同样都被认为是大师,好字的标准是高不高妙,而不是漂不漂亮。

书法欣赏的几种层次:

第一层次:以貌取人——这是最低级的,自然主义的审美

第二层次:按图索骥——即读到了图形的文化指涉,读懂了书法的形式语言。欣赏由此进入抽象主义审美层面。

第三层次:哲学升华——即从书法的形式语言的感知和捕捉,带入文化的习惯和哲学的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旁通,以整体修养来带动欣赏。

以上三种层次,是书法欣赏由表象——内理——神韵的不断深入认知过程。而三种层次中,最关键和最难的,是第二种。第三种听起来很了不起,其实很多人(比如博士生研究生们)已经在做,不过他们通常跳过了第二种(或者根本不知道有第二种的存在),直接做第三种,而且做得天经地义、热火朝天、前赴后继。

书法的欣赏向来有三种视角:

第一种角度,以作者为对象

第二种角度,以创作意图为对象

第三种角度,以作品为对象

我比较认同,以作品为对象的欣赏。

要找依据,可以往西边看,可以借鉴英美新批评。

旁通:

很多时候,书法的欣赏方法和工具,和其他文艺欣赏方法是大有相通之处的。

历代的书论,其思路、方法、用词习惯,和传统文学有密不分的关系,而一些文学欣赏的著作,如司空图的诗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等,也常常被引入书法的鉴赏。现在我们渐渐发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在书法鉴赏中也大有用处,成为极有用的工具。

既然有文学本体论,当然就应该有书法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初西方的著名文艺批评流派,他们提出文学本体论。

“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借鉴西方文艺理论:

英美新批评是个好东西。除了本体论,其他的结构—肌质论、语境理论等,对解释我们书法的问题特别给力。他们的一些概念,如意义含混、反讽、张力;他们的一些做法,如“细读法”,似乎是专门为我们研究书法而设。尽管隔空跨海,却非常受用,非常奇妙。

自甘形而下

既然我们倾向于书法作品本体论,围绕作品本身进行形式的研究是我们的重点,立足于形而下的工作,要敢于厚颜无耻地说:我们是形式主义者。

形式分析方法是我们的主要工具,我们所做的就是立足于书法的本体语言,从形式上去研究它跟传统文化的关系。

形式主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处于被批判和轻漫的地位。

我们之所以自甘形而下,坚持形式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

1、任何精神层面的东西都依附一定的形式而存在。有意味的形式,即蕴含。

2 、形式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3、形式分析的出现,改变了书法由抽象到抽象,由虚无到虚无的学习研究方式。

比如关于笔意、笔势、气韵、高古,我们发现都和特定的形式有关——微形式分析。

4、晋唐人当然没有形式分析的概念,但他们把聚散开合、俯仰向背,斜正穿插玩得出神入化。古人对形式的敏锐,绝对在今人之上。他们的作品和书论,要重新解读。(元明清以来,很多技法日渐式微)

很显然,我们不是由形式到形式,而是从形式出发,追寻形式和意境风神的关系,使形式和蕴含能对接起来。


 

3月20日

墨池学院导师梁春(笔名梁三日)开讲

451331867915999779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f4ede9016d9f4b6fb38cc855fd3c78f0


389bc73f28c744b2b38cd5143c01d55e


a752a63e6f3d4e989e915b2094ba587c


f971ed0df8cb484a99f0745ae1191c27


153a47317ba741b8acb087e48d26b87e


a435436cbcb54625ad9a916e4d8f5635


8b0f6544c7934c338afb6ee8dfca9289


75a11ac52df741f7ad35b8fc22d9a757


525caf92c77e4b7abb691dee3cba19e3


ca44aa5ea486456d946066851a28928c


17b044a3d1c54844b21ab54a2d3d8ae2


69a3fa5b310442b48d20d0fe3af445f4


cdd4e73a996c416db2f7dc5bdbace0b8


17adfd47873c4eefab1e7d5e082668ad


82c72d6b4c314ac18b1ece174f4b39c8


717875a6ccd840518c65a2ccd062adf8


1227786de9cb491abfdcdb2d26adbf96


98fe9ca93075455e80f48ccbf21d58c6


a3f519a925a2468da971ed0c7e0054cd


d3a9502188b9478f88cf430bfe09964a


fb58bd8fad524616bfb0e1a161398186


cbc57148a85f44fe8ed9d640fed632b8


b3a553a3063b4fd8a231a1a3ee84f135


f9c6966a0af04a4892bc555dbc0f6a29


04d90b2c83b7454a85658d1492890532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入展名单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入展名单公示期间,中国书协对部分入展作者进行了抽查面试,未发现违规行为。公示期目前已结束,现将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入展名单予以公布。此后如发现入展作者存在代笔、抄袭等违规问题,仍可举报,举报长期有效。
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入展名单
(共197人,以省份为序)
安徽(7人)

邓小江 范守卫 刘 畅 卢 火 潘庆五 钱文柱 王 健

北京(7人)

包良达 程 度 程 永 胡中一 王尔源 王 通 温水田

福建(6人)

龚海峰 吴秋谨 谢育桦 杨世辉 叶韶霖 吴江平

甘肃(6人)

曹恩东 曾朝军 董玮明 胡光华 颉江泊 李鉴峰

广东(16人)

陈守斌 陈煜璧 黄倩婵 李广辉 李思敏 刘广文 莫庆焕 彭双龙

苏 剑 王树新 韦锦艺 温佳亮 吴金孟 吴绍晖 吴柱擎 徐壹民

广西(4人)

陈 璐 傅绍尉 黄 河 梁德明

贵州(3人)

黄 凯 石新求 钟 华

河北(13人)

白宝海 陈永立 段任重 冯秀芳 关庆丰 解长江 李昌也 苗华邦

平保龙 田景文 徐全球 于铭洪 翟 欣

河南(12人)

陈炳垚 程志宏 亢 帆 李 欣 李 震 毛清民 秦 朋 孙国胜

田云峰 张建斌 周红军 宗敬伟

黑龙江(5人)

陈立奎 龚世明 钱松君 于晶冰 赵贤若

湖北(2人)

潘旭丽 沈 速

湖南(15人)

曾利平 陈泽忠 程 仁 胡小辉 回楚佳 李建军 刘立稳 龙耀宗

毛旭春 邵启平 沈剑平 唐耀生 夏碧波 徐继高 杨 菁

吉林(6人)

郭长河 黄彦军 孙彦春 王中宇 赵中华 郝成田

江苏(22人)

包满斌 董 劼 李明明 李前尧 李荣政 李雪雷 刘国祥 吕 云

邱永华 阮李妍 施 娟 宋建峰 唐东进 唐万全 陶光星 王丽丽

徐坚刚 徐 勇 严 安 袁 祺 张 挥 赵 军

江西(12人)

曹端阳 曹华东 陈园辉 程向阳 董卫平 桂汉书 贺 林 黄裕平

罗华华 夏 云 熊玲琴 徐志刚

辽宁(7人)

降金晶 刘 平 孟凡勇 王大庆 王英杰 杨占一 应立博

内蒙古(3人)

李文彪 孙加俊 王厚孝

青海(1人)

李炳筑

山东(20人)

陈文宏 陈孝明 陈月寒 姜海龙 景 彪 梁明栋 刘德先 刘德忠

刘 峰 刘建刚 逄春伟 曲荣爱 石秀东 宋增秋 王 凯 王青松

王升峰 王兴亮 许传良 袁小娟

陕西(4人)

马俊平 唐永平 严都岿 张 涛

上海(1人)

池颖华

四川(4人)

郭 宏 雷 清 李香凝 周淑英

新疆(2人)

伍 垠 宗海燕

云南(1人)

王熙权

浙江(12人)

黄宏祥 雷淼余 娄东昇 梅晓露 潘秀益 孙东波 王东海 徐建刚

徐 霞 杨小贺 於群英 郑 礼

重庆(6人)

曾祥军 陈光键 况江陵 李中华 吕 建 彭 彬

 

640-3

 

文 / 梁启超

娱乐的工具很多
譬如喝酒、打牌、下棋、唱歌
听戏、弹琴、绘画、吟诗
都是娱乐,各有各的好处
但是要在各种娱乐之中
选择一种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
我的意见——亦许是偏见
以为要算写字
写字有好几种优美便利处

640-4

一、可以独乐

一人不饮酒
二人不打牌
唱歌听戏,要聚合多人
才有意思
就是下棋最少也要两个人单
有一个人,那是乐不成的
唯有写字,不管人多人少
同乐亦可,独乐亦可
最为便利
不必一定要有同伴

写字七乐,七乐无穷!

二、不择时,不择地

打球必定要球场
听戏必定要戏园
而且要天气好,又要有一定的时候
其他各种娱乐皆然,多少总有点限制
唯有写字
不择时候,不择地方
早上可以,晚上也可以
户内可以,户外亦可以
只需桌子、笔墨
随时随地
可以娱乐,非常的自由

写字七乐,七乐无穷!

三、费钱不多

奏音乐要买钢琴
要买环珴玲
价钱都很贵
差不多的人不愿买
唯有写字
不需设备,有相当的纸墨笔就可以
墨笔最贵的不过一两元钱
写得好,可以写几个月
纸更便宜,几角钱,可以买许多
无论多穷,亦玩得起

写字七乐,七乐无穷!

四、费时间不多

打牌绘画,都很费时间
牌除非不打,一打起码四圈
有时打到整天整夜
作画画得好
要五日一山,十日一水
唯有写字
一两点钟可以,一二十分钟亦可以
有机会,有功夫
提笔就写
不费多少时间

写字七乐,七乐无穷!

五、费精神不多

作诗固然快乐,但是很费脑力
如古人所谓
“吟成五个字,捻断数根须”
非呕心沥血,不易做好
下棋亦然
古人常说“长日惟消一局棋”
你想那是何等的费事
唯有写字
在用心不用心之间
脑筋并不劳碌

写字七乐,七乐无穷!

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较

学画很难学会
成功一个画家,尤为难上加难
唱歌比较容易一点
但是进步与否,无法比较
昨日的声音,今日追不回来
唯有写字
每天几页,有成绩可见
上月可以同下月比较
十年之前可以同十年之后比较
随时进步自
然随时快乐

写字七乐,七乐无穷!

七、收摄身心

每天有许多工作
或劳心,或劳力
作完以后
心力交瘁,精神游移
身体亦异常疲倦
唯有写字
在注意不注意之间
略以要想收摄身心
写字是一个最好的法子

依我看来
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
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

写字的性质,是静的,不是动的
与打球唱歌不同
喜欢静的人
觉得兴味浓深
喜欢动的人亦
应当拿来调剂一下
起初虽快乐略小
往后一天天的快乐就大起来了

以写字作为娱乐的工具
有这么许多好处
所以中国先辈
凡有高尚人格的人,大半都喜欢写字
如像曾文正、李文忠
差不多每天都写
虽当均属旁骛,亦不间断
曾文正无论公务如何忙碌
每一兴到,非写不可
李文忠事事学曾,旁的赶他不上
而规定时刻,日常写字,同曾一样
这种娱乐,又优美,又便利
要我来讲,不由我不高兴

作品内容:节临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铭

作品作者:崔寒柏
作品形式:手绘朱丝栏格行楷册页
作品材质:腊笺纸
作品规格:20*33cm*10帧
创作时间:丙申年

临帖与原碑帖对比图640-3


640-4该志成于天宝八年(七四九)年,青石志、盖盝顶,长一O七、宽一O四、边厚4.5厘米。盖顶篆书十六字:《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四边单线浅刻瑞兽、海石榴及牡丹花纹,志文楷书,三十五行,满行三十四字,共一千一百五十字。有浅线界格,字体端庄工整,刻工十分精细。

640-11


640-12按颜真卿的生卒年限推算,天宝八载(七四九年)颜真卿四十一岁,刚进入壮年时期,其书法艺术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

640-13


640-14如果说《夫子庙堂记残碑》和《多宝塔碑》(七五二年)是过去发现的颜氏早期的书法作品,那么,这方墓志的出土,是当前发现的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早作品,它的创作时间比《多宝塔碑》还要早三年。

640-15


640-16它和《多宝塔碑》前后相承,风格基本一致,由于出土(1997年)较晚保持了颜氏早期楷书的原风原貌。是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的珍贵资料。

640-17


640-19郭虚己是山西太原人,他先后任中丞使、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位。

640-20


640-21在守卫唐朝边境的战役中,郭虚己亲率士卒在战场上拼杀,屡立战功,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他还对边境地区的不安定因素进行了整治。

640-22 640-23

 

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郭虚己去世,终年五十九岁,他死后,皇帝下令为其举行国葬。

bb4436c

5d7443d

从志文看,颜真卿对郭虚己的才学品德十分钦佩,墓主刚正不阿的气节以及衷心赤胆的正气,都是颜真卿所倾慕的,所以志趣相投是颜真卿为郭虚己撰书墓志的原因,郭虚己去世后,她的妻子请颜真卿书写了《郭虚己墓志铭》。

59f5ccc 9e3ad79

跋语:节临鲁公郭虚己碑,此碑清秀过之多宝塔,且刻工及保存,似更胜之。

2f4483b b2d3206

640-3

黄宾虹谈笔法

黄宾虹“笔法要旨”称:“笔法传自古人,练习在于自己。名画大家,天资既高,学力尤厚,品识胸次,迥异凡庸。萃集众长,始能法备气至,尽善尽美。”“画者意在笔先,神传象外,欲师古人,必自讨论笔法始矣。世有勤习绘画之士,孜孜朝夕,无或荒废,岁积日累,技非不娴,以言学古,终不得其要领之所在,何则?专求工于迹象之形似,不研究其用笔之精神也。”

“古人所谓宋画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如能笔简意工,尤为上乘。鄙人四十年来无一日舍古画不观,亦无一日不练习笔法,故寻常应酬较少。


640-4

黃賓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出生于浙江金華。原名懋質,後改名
質,字樸存,中年更字賓虹,别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黃山山中人等。早年激于時事,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後潛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曾在國粹學報、神州時報、商務印書館等作編纂工作,并主神州國光社編纂《神州大觀》。曆任新華藝專、北平藝專、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學養淵博,著述宏富,詩書畫印及鑒賞皆精,爲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巨匠。著有《陶玺文字合證》、《古印概論》、《古籀論證》、《古文字釋》、《古畫微》、《虹廬畫談》、《鑒古名畫論》、《黃山畫家源流》、《畫法要旨》、《賓虹草堂印譜》、《畫學編》、《賓虹雜著》、《賓虹詩草》等。

640-11


640-12


640-16


640-17


640-13


640-19


640-14


6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