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925172527

笔力,把它定义为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既然它与阻力对应,那么笔力的强弱应与阻力成正比,即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所以要想表现笔力就要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怎样才能增加阻力呢?

有三种方法:

其一,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这种垂直压力在笔毫作用于纸面时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随之加大,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其三,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下面对之逐一分析。微信图片_20180925172548选择表面毛糙的纸,书写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说明笔毫运行时在克服阻力,写起来感觉非常过瘾。当然在过瘾的同时笔的寿命必受影响。试比较,如果拿一块表面光滑的玻璃,在上面书写又是什么感觉?感觉是滑,笔留不住,总之感觉很糟糕。那是因为它表面光滑且质地坚硬,笔毫与它的摩擦力极小,阻力微乎其微,笔力就无从谈起了。而如果拿一张表面光滑但很软的塑料纸书写,感觉比在玻璃上好许多。这又说明笔力同纸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想想当年王羲之要是在玻璃上写字,他能入玻三分吗?反过来说,只要你用笔得法,你也能做到“入木三分”。微信图片_20180925172603

而增加手对笔杆的垂直压力,即重按,也会加大笔毫同纸的摩擦力,从而增加笔力,但这种方法对提笔书写毫无意义,因为提笔书写,手对笔的垂直压力是微乎其微的,笔毫同纸面的摩擦力相比重按时产生的摩擦力小得多。这又如何表现笔力呢?请大家别忘了物理学上还有一个术语——压强(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微信图片_20180925172622

提笔书写时,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是小了,纸的受力面随之缩小,但压强没有变(还可表现笔力,只是人很难感觉到笔毫对纸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笔力就要靠速度,提笔时笔锋抵纸,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难控制(尤其是弹性很小的长锋软毫),无法表现笔力,写出的线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斩乱麻,写出的线才能干净利索,才有力的感觉。

再说运腕使笔杆的倾倒方向(以下简称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笔锋的弹性,从而增加笔毫对纸的压力,进而增加阻力(强调一下:提笔书写尤其是软毫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是最难的,但运用此法结合速度最易表现笔力);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笔头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纸吸收,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写出的笔画有厚度,墨像堆在纸面上。

笔杆的倒向不同,笔毫对纸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如笔杆倒向与笔画走向一致(即拖锋),这种情况下笔毫对纸的压力最小,最难写出笔力,故不可取;微信图片_20180925172640

第二种情况是笔杆向笔画两侧倾倒(即偏锋),因为笔画两侧受力不对称,表现笔力也不理想。最后,还是笔杆的倒与笔画走向相反最易表现笔力,而这要靠运腕才能做到。另外这种方法对用软毫笔表现笔力作用更为明显。

除以上几个要素,笔力的表现还受墨的浓度、执笔方法的合理程度、身体姿势、书写者控制笔的能力高下及所有因素之间的磨合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倪瓒微信图片_20180925171913

▲ 清 徐璋绘《倪瓒像》

如果说,徐渭很狂很酷,唐伯虎既炫且衰,王维幻灭静寂,那倪瓒却酷炫狂拽外加从容不迫地好自在。生在大地主家里的倪瓒自小清高孤傲,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

古来文人就好高洁,但倪瓒确是身心俱洁的艺术家范例,正是他的干净通透,后人透过历史的迷雾,给他贴上了各种错乱的标签。微信图片_20180925171941

▲ 倪瓒藏书清秘阁

就像水晶球越是干净,人们都想去摸摸,最终却遮蔽他最干净纯粹的光辉。

 

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所谓壮怀激烈,不一定非要像民族英雄岳飞、辛弃疾那样外显;作为一介文人,倪瓒一直被人们调侃是洁癖,走寻却从另外的角度看到他内心中,最为壮怀激烈的文人风骨。微信图片_20180925172008

▲  倪瓒 《谿山图轴》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处在混战的元末明初,倪瓒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波澜不惊,内心壮怀激烈的人。微信图片_20180925172044

▲ 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同样的道理,黄宾虹看起来也是瘦成一根藤条,但为了支持革命,也可以私铸钱币援革命。微信图片_20180925172101

▲ 倪瓒《 秋亭嘉树图》(局部)

不管哪个时代,私自铸币是违法的事情,是冒杀头危险的!倪瓒拒绝军阀时的处境也一样。

遇到喜欢玩凌迟的混蛋军阀,随时可以把他这个小洁癖,砍成血肉模糊的五花肉,但是什么给倪瓒这么足的底气呢?正是纤尘不染的文弱外表下,干净的文人风骨!杀了我也不给你画,打死我也不吭一声!微信图片_20180925172118微信图片_20180925172128

▲ 《倪瓒画谱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读者可能会问,走寻小编又跑题了,这和他的艺术有啥关系?

其实艺术家的一笔一画皆源自起心动念,人格境界不高,书画作品也会流俗。当我们慨叹倪瓒的书画境界之时,其实就是仰观他的精神境界。

倪瓒的孤傲和高洁,通过他的绘画,结结实实地在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笔:他不喜欢将画上色或在中盖印章(画中印章后人所盖)。微信图片_20180925172153

▲  倪瓒 书札 

而且,只画山水,从来不画人,顶多画个凉亭。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人,他回答说,“当今哪有什么人物呢?”可见他已孤傲到可爱程度。

再后来,倪瓒的爱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微信图片_20180925172233▲ 倪瓒 致茂实书札微信图片_20180925172257微信图片_20180925172307微信图片_20180925172321

▲ 倪瓒 《林亭远岫图轴 》及局部图

相比现在书画家对市场和藏家的羡慕,挤破头也要成为体制内画家的人,倪瓒至死也要傲娇的文人风骨,不可谓不壮怀激烈!

这其实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贵族,即使是乡野农夫,即使物质上贫困潦倒,只要人格是干净的,那么这样的乡野农夫也是精神上的贵族!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在选定字帖后,如何提高临帖效果,是临帖中的核心问题。亲爱的同学们,采用四步临帖法临帖,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步:察。

“察”就是观察,即读帖的一个过程。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看笔画的形态。对每个笔画的长短、粗细、形状、方向等都要仔细看清楚看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的组合、搭配、比例等情况,即把握字形结构。三看笔画、部件在字格中的具体摆放位置。“察”的这一步功夫切不可轻视,也不要走马观花的“看”,要做到对字形成竹在胸。观察得越仔细就越有利于临帖。微信图片_20180925171646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在选定字帖后,如何提高临帖效果,是临帖中的核心问题。亲爱的同学们,采用四步临帖法临帖,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步:察。

“察”就是观察,即读帖的一个过程。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看笔画的形态。对每个笔画的长短、粗细、形状、方向等都要仔细看清楚;二看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的组合、搭配、比例等情况,即把握字形结构。三看笔画、部件在字格中的具体摆放位置。“察”的这一步功夫切不可轻视,也不要走马观花的“看”,要做到对字形成竹在胸。观察得越仔细就越有利于临帖。微信图片_20180925171704

 第三步:比。

比就是对比、比较。临写完一个字之后,不要急于写第二个,而应该将此字与字帖上的范字进行对比,比较两个字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神态上的异同,找到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之间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发现自己临帖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为临写下一个字做准备,又在比较中提高了自己的眼力。微信图片_20180925171719

第四步:改。

拿自己的字与范字比较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再以范字为标准,临写第二遍,改正第一次临写时出现的缺点,这就是“改”。这一步须注意的是:正确的地方要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要设法改进,不能顾此失彼。

微信图片_20180925171737 经过以上四步之后,同学们才将范字临写了两遍。一般说来,简单的字,一个字临写6-8遍即可, 难写的字,临写的遍数就更多了。因此,在临写第三遍前,应将第二遍临写的字再与范字比较,找到不足之处,后改正过来。这样,从临写第三遍起,就是反复的“比”和“改”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使自己临写的字越来越接近于范字。只有这样,才是有效地临帖。微信图片_20180925171751

“察——写——比——改”四步临帖法中的“察”与“比”是观察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读帖”的过程;“写”与“改”是实际临写的过程。读帖是”心摹”,临写是“手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少数同学往往轻视“察”与“比”的过程,这样临帖往往变成了“抄帖”,其效果也就可而了。

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需要,《中国书画》杂志社定于10月20日—21日,邀请兰亭奖理论奖获得者、书法家刘东芹博士莅临北京《中国书画》美术馆,举办为期两天的“《中国书画》书法公益大讲堂:刘东芹博士草书字法公益课”活动。

 一、课程背景

 草书创作中的字法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书法家苦苦摸索、长年累月积累字法,但是在创作时仍然错误频出。历届国展投稿的草书作品中写错字、草法不正确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刘博士从文字学角度,取法晋唐,直追篆隶源头,独到地运用文字学研究中的构形理论、字源理论、字族理论以及异体字研究成果,合理分离出草书偏旁符号和草书字根符号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新型草书研究方法。让草书爱好者抛开过去死记硬背的草法学习途径,迅速进入理解式、式记忆,从而在短期内掌握大量正确的草书字法。

 刘东芹博士《草书字法解析》获第六届兰亭奖理论奖,该书对历代草书草法进行了学术性梳理,是一本媲美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学习草书、辨析草法的又一时代力作。刘东芹博士的草法研究已影响数十万人,其中有功成名就的书法家,有热爱书法的普通爱好者,足迹遍布江苏、河南、广西、甘肃、福建、湖南、四川、内蒙、浙江等19个省,近两百个市县,影响之广之大可谓空前,好评如潮。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书画》杂志社

  承办单位: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草书研究会

       协办单位:

   北京天心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墨池

 三、导师简介

  刘东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南京大学艺术文献博士,《草书字法解析》一书作者。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奖获得者。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三等奖,获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称号等。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713刘东芹博士授课中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导师细心讲授和笔记训练结合,与名家近距离交流,从而升华学员的草书辨识和写平。同时,在两天时间内,掌握5000-8000字草书字法,解决草书字法不会写的问题。追踪草法本源,剖析草法构成,学习晋唐古法。彻底告别草书字典,抛开字法的困扰,使草书创作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之境。

五、课程安排

“《中国书画》书法公益大讲堂:刘东芹博士草书字法公益课”课程安排
2018年10月20日(周六) 上午9:00—12:00 草书字法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下午14:00—17:00 草书偏旁专项训练
2018年10月21日(周日) 上午9:00—12:00 八画以内的字根符号
下午14:00—16:00 异体字与草法

 六、授课地点

 《中国书画》美术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13号楼B座1层(地铁六号线海淀五路居地铁站C口东南30米)

 七、招生对象

  北京地区(含京、津、冀)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均可报参加,因场地有限,限额100人。(本次为两天集中连授课为保证授课效果,谢绝迟到早退者、半途而废者报名,请参加者合理安排好时间,敬请配合!)

八、报名方式

  欲报名、咨询的学员,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小梁微信号,成功交费后便可进群。报名自即刻起开始,额满即结束。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811

报名费用:每人100

报名成功者 赠送

刘东芹《草书字法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定制速写本      一本

(赠书可作为学习工具,配合课堂笔记和练习)

九、食宿安排

  住宿自理。中午就餐需要主办方统一安排的,可代为安排,费用自理。

以下为往期刘博士授课现场图片↓微信图片_20180925163858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912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940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944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947

微信图片_20180925163951

刘东芹博士已出版草法学习相关图书:微信图片_20180925163955

《草书字法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180925164106

《续订急就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180925164116


配套练习图书

微信图片_20180925164135

 

赠品:《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定制速写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13号楼B座1层(地铁六号线海淀五路居地铁站C口东南30米)开馆时间:9:00 – 17:00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心惬。

微信图片_20180925131819

气的思想对书法观念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元气”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气,它构成了人与万物的生命,自然也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生命。

二、“一气”理论认为,万物以气为中介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这就影响到书法中生命整体性的观念。

三、“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思想,对于书法形式感的创造有着深刻的启迪。

四、气论哲学中的“血气”、“精气”、“神气”等理论,对于书法中的生命感的追求有直接的影响。

五、“养气”的思想,对书法中独特的生命颐养理论、书法家培植心胸和完善人格的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篇幅关系,本文只对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微信图片_20180925131849

元气淋漓:书法的宇宙感

杜甫有一句题画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其实,“元气淋漓”也是书法家追求至高境界。书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魏晋时期,刚刚获得审美自觉的书法,接受了气化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人在这时发现了自我,发现了自然、主体和艺术的沟通。书法中所引起的人们对自然物象的审美,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于是,以自然物象来形容书法的美感,就充斥于当时的书法理论之中。但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源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微信图片_20180925131906

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它们触及到了书法在笔法中追摹宇宙元气流行变化的核心。钟繇是一个深明玄学的人,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钟繇将这一思想导入书法之中,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则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成。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微信图片_20180925131922

传为王羲之作的《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是宇宙之初元气未分的状态。中国哲家认为,开天辟地之,世是处于一种元气混沌未分的状态。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通在哪里?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书法理论家都喜欢称书法为“书道”(比如卫夫人、虞世南、张怀瓘、郑杓、董其昌等)。书道就是要以书达道,以书体道。“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就是“同混元之理”。这一思想,被后来很多书法理论家所继承。他们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机”,或言“造化”,但都与“元气”异名而同质,都触及到世界的本体和书法艺术的根源,是气的宇宙论思想在书法领域里的落实,或者说,是书法的“形上学”。微信图片_20180925131936

书法本来不过是墨涂的痕迹,但我们却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气是人自身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生命力,把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去,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相同构才是书法创作最后的目的。我们反复练字,就是练习并养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点画的能力。中国书法强调要“活”,要有活趣,因为中国人是用变动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而书法,就是要去把握和体现这个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索靖《草书势》说:“婉若银钩,飘若惊鸾。”孙过庭《书谱》说:“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些都是描述一种活泼泼的趣味。

中国哲学通过天人合气的学说,将天和人统摄为一体,而面对这一气流行,元气淋漓的世界,书法家以其最敏感跃动的心灵,感受着气化流行的一开一阖,一聚一散,并化约为内心意绪的流淌,流泄出天地间最美的线条来。中国书法对自然之象的表达,意义就在这里。上的墨迹是静止的,书写的文是抽象的但是人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生香活态,感受到生命的动静得宜。这是因为书法家是以表现活的世界、动的世界为不刊之教,而这个“活”和“动”的源头活水,就在于“气”。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059

斫雕为朴———冯印强书法作品展

代前言

《史记》:“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大简之美,蕴藏繁杂之耕辍;璞真之道,皆归探索之艰辛。这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29

兰亭夺冠,国展连捷;萨日娜奖,草原英才;桃李芬芳,享国家政府津贴……。

心仪秦汉,研精覃思,详识隶篆本体之渊源流变;四境酥润,声名鹊起,然醉心岑寂。正所谓: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履道含和,循道守真;见素抱朴,怡养生命。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33

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冯印强先生视书法为生活之状态。研隶变,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临池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文质相含济以学问,洁清自守造于高明。出生古白马贫寒农家,品性朴厚,虽经年风雨,历风霜沧桑,胸存未散之真。笔性墨情,皆以君之性情为本。书如其人,肇于自然。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三界无法,何处求心?随性而出,一任自然。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36

根植于强秦大汉之古韵遗风,畅游于简牍碑贴之艺术自觉与个性彰显,浸润身心以契合神情,锻造出了冯印强先生自由、开放、正大、烂漫之人格性及苍茫稚、奇崛、清正典雅、流利洒脱之笔墨美学风格。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40

长波浮海岸,大点出嵩丘。艺海无涯,毕生践之。写己不易,随性亦难。冯印强先生以翰海云章诠释出生命之至真知性。引笔染墨,或龙威虎振,雄浑磅礴;或含蓄蕴藉,神韵内敛;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托以散郁结之怀。皆备恢宏厚重、浑朴简约、质朴率真之品性。其正是“崇高与悲壮”之大汉艺术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归,也必将沿着“一带一路”走辉煌。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43

青青子衿,悠悠君心。本展共展出冯印强先生近期墨迹50余件(部分),俱真实折射出君之艺术创作意境。希望观者通过冯印强先生的作品能产生一种基于书法实践而激发创造灵感的碰撞与思考。

                     戊戌初秋于郑州

   胡敬新 ,文化学者,经济学博士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47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现供职于乌海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艺术成就:

曾数十次参加全国书法兰奖、国展、全国中青展、全国青年展、全国隶书展、全国“翁同龢奖”书法展、全国“林散之奖”书法展、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民族脊梁”全国书法提名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邀请展、提名展;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2013、2016连续两届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

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短论,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赏评》、《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等多种专业书法报刊、杂志;有论文入选全国第二届隶书展暨隶书研讨会。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51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54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158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03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07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11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16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19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23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27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30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34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37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41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50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259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03

微信图片_20180921105333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11

微信图片_20180921105340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18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22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25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28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32

微信图片_20180921134340

微信图片_20180920171233

王羲之行书《奉橘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

《奉橘帖》书体为行书,奉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短信。字体大小有丰富变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诗人韦应物《答郑骑曹求橘诗》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等字也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微信图片_20180920171346

一、 行书用笔的特点1.放松楷法,书写增速。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苏轼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须有交待,如露锋、回锋、折笔、顿笔等。而行书因为书写的便捷,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省去了许多逆、回、顿、驻、转等楷书笔法。可是,放松楷法,并非意味着行书书写的容易,在用笔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点画的表现上保持楷书所要达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艺术效果,笔画当重处还得重,当轻处还得轻,不能像硬笔写出的那样一般粗细,有弯无折。刘熙载《艺概》云:“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且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这种功夫要从楷书中来,根据楷则进行放松,使行书行笔有节奏。在起笔、收笔时缓些,在中间行笔时快些,而在笔画之间交换过程中,笔势更迅疾些。总之,行笔既要不徐不疾,沉着从容;又要有疾有徐,态度自在。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7332.露锋入纸、中侧互用。行书的起笔有用“逆势切入”的笔,这基本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笔尖不着纸,称为“意逆”。而行书一般的起笔都是顺势落笔的,行书用逆锋起笔只是少数。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笔画无论方圆,以中锋为主,这是一个基本大法,可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起止转折,笔锋无时无刻不向侧锋方面转化,要熟练地运用中锋和侧锋,固非易事,关键在于调锋,笔锋要能随倒随起,能侧能中,就不会有僵卧之病。所谓中,即指笔运过程中,笔心常在点画中线上行走或万毫齐力的行笔;所谓侧锋的特点是笔尖偏于笔画之一方,铺毫用力有所偏重。微信图片_20180920170803微信图片_20180920170838历观前贤名迹,古人作行书没有不兼用侧锋者,无不以“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为准的,此不能偏信笔笔中锋的说法。在行书名家中,就连以多用中锋著称的颜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时露侧锋之笔。行书的用笔特点,应是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态,微露锋芒,而富生意,随着笔势的往来,翻腾起倒,笔意到处,则体势也就自然圆活,风骨也就自然劲健。

    

3.笔意萦带、牵丝往来。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王羲之《兰亭序》帖及米芾《方圆庵记》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这个“是”字既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杂,又增加了艺术的渲染。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显在字与字之间,上一字的收笔萦要带下一字的起笔,会形成一个小小的附钩,使字与字之间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富有往来的流动感,笔致更为连贯。但是真正好的笔意萦带在于无形的连绵,如苏东坡的《渡海帖》,其书上授下承,尽在字势的神态之间溢出,眉目之间神驰意往。

   

4.圆转代方,点画简化。楷书中转折有两种:一种是方折;一种是圆折,这是风格上的区别。而行书很少用提按转折比较繁的方折笔,而是隐含折意的圆转。行书的圆转与楷书的圆转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带而过,没有楷书圆转那样略方的交角,常以浑圆的弧线出现,或者形成一个半环形,如米芾所书的“为”、“而”、“直”3字。行书中有些形似圆转的转折,却有显的方折的翻,这际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写,虽为圆形而微微有棱角,如“皆”、“物”字。然而行书圆转居多,是其一般的规律。由于书家的习性、风格的不同,其用笔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书方折多些,颜真卿的行书圆转多些,苏轼的行书方折多些,米芾的行书圆转多些。

    

行书常常出现将分开的点画连起来写的现象,这就是点画简化。轻者由牵丝相连,使点画成串,重者把数笔写成一笔。如三点水旁可简化成两笔甚至一笔,四点底可用数笔或一笔代替。

    

行书这类连省简化的和法,近于草书,但与草书又有区别。草书的省连简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随便更,而行书则随心所欲,约束较小,这是行书用笔的特点。

   

二、 行书的用笔方法

  

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1.用毫得当。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 《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薄而失天机。

   

2.行笔迟速得宜。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3.笔笔送到。行书在用笔上必须作到“笔笔送到”,所谓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楷书笔法的功底,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

   

4.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以防过于尖刻之病。

   

5.牵丝不粗。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出:“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如果画与画、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6.转锋如筋。转锋是以腕转动运笔,使锋毫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线条,即“转以成圆”。如写“”、“”、“得”、“而”等字的主笔或钩笔,转锋要达到如筋环一样的效果,具有立体感。

    

7.纵笔展放。即要大胆濡墨落纸,尽情挥洒纵横,这样可收到气势奔放、笔姿灵动的艺术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陈道复及王铎、傅山、张瑞图等人善用此法。

   

8.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9.接笔轻捷。在字的结体布白中,各种笔画之间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缝”位置和写法,因为相接处不宜施重墨,多采用轻捷尖笔相接,所以又称“尖接”,用笔需轻捷灵巧。

   

10.围笔流畅。在书写某些字时,采用小盘绕和大回环的笔法,如“帝”、“带”写成大小回环,将“国”的外包围结构写成大回环形,都称作围笔或回笔。写此笔画均须掌握锋毫的顺行变换,以求收到线条劲健、畅达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于行草书。

   

11.翻笔生动。就是运笔过程中,按照体形所需改变前进方向,采用翻转笔锋继续疾行一种动作。多用于方笔的转的处,并与折笔相互配合应用,以翻笔画出棱,避免出僵滞的笔病。翻笔法较难掌握,应多加练习、体会。

   

12.顺应自然。即用笔不能故作抖颤。书法的高妙在于人力使然中体现自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尽自己的本质力量顺应自然条件之性,所以技法运用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书法创造中体现的自然。用笔老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一种标志,并非故意造作可为。微信图片_20180920170849三、行书的基本点法

    

1.点法。作点,其势要重,要如“高山之坠石”。这个“势重”是指落笔时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收毫铺开并取势趁机稍作挫动,然后又折而疾收。作点时,力要深入,如利钻之镂金,收笔时要圆润饱满,方有厚重之感,墨精暗坠之妙。行书点的落笔以露锋为多,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芒角外露,此法富有神采。收笔时以出锋点为多,锋贵由中而出,自然气韵生动,点画之间,又贵顾盼呼应。点法又贵于变化,或向或背、或俯或仰、时方时圆,随字异形,因势而作之。点的形态虽然极多,但一个笔法共性是贵于沉着而有份量,灵活而不呆滞,精到而不秽浊,虽一点微如粟米,却分向背、俯仰之势。以点乃字之眉目,一点若失,则如美人眇一目,可见古人视此极为重要。

    

2.横法。书写横画,运笔上要注意上下俯仰的萦带关系,注意横上接笔的上挑和横下接笔的引带,做到前后呼应。横画不写成水平,一般都向右上倾。

    

3.竖法。写竖的方法,应该于曲势中求直,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弯弧而势曲,婀娜多姿。

    

4.撇法。撇要写得险劲,笔锋向左斜出,势微婉曲,劲健有力,出锋处有向右回顾之势。出锋时当以腕送,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以手指将笔剔出作虚尖飘忽之状。出锋宜尖锐而饱满。亦有要引带下一笔而不出锋的回锋撇和向上端带出的挑带上撇。

   

5.捺法。捺是行书中最重要的笔画,也最富于大幅度的变化,往往在一篇字幅中,多种捺法交互使用,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捺的笔法很多,主要有反捺、回锋捺、圆捺、平捺、短捺等。长捺,势宜开张,一波三折,行笔抑扬顿挫。捺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或开或合、时敛时放、时方时圆,有的笔势向上,有的笔势往下,必须熟练地掌握。

   

6.挑法。行书的挑法除近似楷书的写法一种外,还有连接上一画的挑法,即用钩带起挑笔。挑法如鞭之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出锋易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7.钩法。由于行书书写的速度增快,与楷书相比,它的环转的笔势增多,带来了笔势变化的不同,适量地减少了横竖笔画,而增加了钩的笔画。作钩时,要力到锋端,钩法要饱满,不可虚尖怯露。钩在向左或向右曲钩钩出时,不能露出方折刻板的锋棱,要流畅丰满,显出精神。钩法在行书中形状很多,临帖时应多注意观察。

   

8.折法。折在行书中有方圆两种折法,方笔折法与楷书差别不大,圆折笔在行书中应用的范围较大。常见的方法是逢折都是提笔圆转而过,不再顿锋另起,更不露方折锋芒。许多笔画的穿针引线也靠这种圆折笔画传递折笔穿插在行书中起到灵活调度笔画的作用。

    

行书虽以粗、气、神为主,但最后还是要通过点画表现出来。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昔人运笔,侧、掠、努、趯皆有成规,若法度、礼度不可斯须离,及造微洞妙,则出没飞动,神会意及。然所谓成规者,初未尝失。”故学习行书,当以形求法,笔画精熟,方可入神化之境,亦即熟能生巧。虽运笔如飞,不致流于浮滑草率,而能于痛快淋漓中有沉着周到之精神。微信图片_20180920170913四、行书的结体特点

    

1.重心平稳,欹正相错。重心平稳是书法结体中最根本的一条规律。由于行书处于动势,不能象楷书、隶书、篆书那样求结构平稳,而是在一种相对的运动状态中使重心保持平稳,犹如人在跑步时,身体前倾而不倒。行书的体势有欹正之别。所谓“正”者,即体势端庄平直,疏密匀称,相互照应,其点画的长短、疏密都受到“法”的制约;所谓“欹”者,即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富有意趣,给人以一种豪放之感。行书的结字,应寓平于险,或寓险于平,亦即“势似奇而反正”。“奇”当从“正”来,然“正”绝非平直相似、上下齐平、状如算子的机械排列,而是下笔有源、结字深稳的自然之。“欹”即在平正的基础上,适当地挪动、改变、转换点画和偏旁部首的位置和角度,产生一种险绝的姿态。如苏轼的《渡海帖》中的“今”、“梦”、“得”等字。

    

2.开合伸缩、疏密得宜。“开合”、“疏密”是行书结构中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布白方法。《绿荫亭集》中说:“字有疏密,密处紧腠理,疏处展丰神,语默动静、寒暑、生杀之机寓焉,非通乎人情,得乎天理,未可与于斯。”因而,疏密得宜则结字熨贴,在结体中通过用笔的长短、大小、肥瘦等开合伸缩的方法表现出来。凡独体字结体难于密,合体字结体难于疏,而重叠字忌过长,横叠字忌过阔,掌握好开合伸缩,那么结体就会疏密得宜,修短合度。

   

3.随形变化,同字异构。作行书贵能通变。变化的方法有两方面,一是变化形,二是变化型。这些变化不能脱离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不能脱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基本法则。相同字或字形接近的字同时出现时,要形随势变,无有重复者,这是同字异构;而有些字形差异很大,因势而生,千变万化,不离法度,出乎自然,合乎情调,此乃异中求同。结构的变化要“从心所欲不逾矩”。王羲之《兰亭序》中共有二十余个“之”字,而这二十多个“之”字形状皆不相同,是最好的例子。

   

4.偏旁灵活,老妇挈幼。偏旁在行书结体中应用极广泛,偏旁使用得体与否,关系到字的造型是否有美感。行书的偏旁,来源于楷和草书,其灵活度甚大,可以将其写得正规一些或草化一些,也可将其写得长一些和短一些、宽一些或窄一些,要根据字形或通篇要求随意变化。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右参差,犹如“老妇挈幼”,既对比又协调,或左低右高,或右低左高,或左小右大,或左大右小,灵活掌握,使之生动。最忌左右相近,并列整齐。诚如包世臣所说:“大小颇相径庭,如老妇契幼”。

    

5.离合避让,大小变化。行书结体中,一个字如果是左右或上下部分结合的,那么左右上下要成为一个整体,或靠使转的牵曳而成有形的连笔,或由钩环挑剔的出锋生出无形的笔意连贯。总之要有避有让,有朝有辑,使背者靠之,离者合之。楷书结构的一大要领是布白匀称,行书若如此,则就显得平板。结体需大小变化,使字与字的大小形成错落,使字的纵横形成参差,以达到城府深邃、丘壑凹凸,左右自然、上下舒展的艺术境界。颜真卿的《湖州帖》达到了这个境界。

   

6.形忌相同,毋使重复。行书最大的特点是生动自然,所以最忌无变化。汉字中有不少字的形状接近或类同,对于这些类同字的结体要写得同而不同,同中有异,异中见趣,方为上乘。一篇行书之中,有些字会多次出现,形成重字,但重字不能重写。固然,一个字写多少遍都能形神如一,丝毫不爽,足以显示功力的浑厚,但在艺术上却显得贫乏,如能写出多种变化,则既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又展示出书者的情趣之远和挥运之能。微信图片_201809201709297.笔画变化,协调和和谐。在一个字中,对于相同的笔画必须加以变化,或一长一短,或一粗一细,或一仰一俯,而相互协调和谐。若把三横写得如同三根筷子,三坚画得犹如电杆,那么字的结构造型就显得刻板、单调、重复,就无艺术性、趣味性可言。行书中凡有横竖两个笔画相同的字,这横竖两个笔画最好不平行,平行了,虽然给人端正的感觉,但未免有点僵化,如同木偶,毕竟不生动灵活。因此,必须变化用之,打破平行,这在临摹碑帖中就要注意详细观察分析,善于领会,悟出其中变化的道理。

    

8.合理用“点”,恰到好处。行书的点千变万化,多姿多态,在结体上也是睛之笔。点在行在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字的结构本身的点;二是由于行书字形变化而派生出来的点;三是本来结构中没有点,但是为了装饰和平衡结构而附加的点。一般来说,构成字之本身结构的点不能省却或随便改动,而对于后两者,却可以见机行事。用点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点睛的效果。点在可要可不要时应该省却,只有在求得字之平衡,或加强呼应、协调时才加上一点。换言之,若乱用点,不但不会锦上添花,反而变成画蛇添足了。微信图片_201809201709459.变不怪异,力求自然。结体要达到丰富彩的效果,往往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但是,采用这种手法必须有胆有识。有些人写行书,一生谨严,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则每为法度所缚,此乃无胆;有些人写行书,一味好奇,诡形怪状毕呈,此乃无识,不可不慎。所以,点画的收展,必须合乎情理,结构的移动不能违背规律,变化而不怪异,不能装腔作势、生拼硬凑、随心所欲地胡来。在结体时,不论正侧也好、长短也好、开合也好、参差也好、轻重也好,都要根据文字的结构以及书写的笔势,经意与不经意地进行处置,寓变化于法度之中,力求自然,对立而统一。微信图片_20180920171001微信图片_20180920171009微信图片_20180920171018微信图片_20180920171028微信图片_20180920171040

书画到宋代后,有了极大变化,说坏处是去传统标准日远,说特色是敢自我作古。试用代表这个时代的苏黄米蔡作例,就可知道这几个人的成就,若律以晋唐法度规模,便见得结体用笔无不带点权谲霸气,少端丽庄雅,能奔放而不能蕴藉。就中蔡襄楷书虽努力学古,也并不成功。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339▲(宋)蔡襄《澄心堂纸帖》

米书称从兰亭出,去兰亭从容和婉可多远!若遇游山玩水,探胜访奇,兴会来时,攘袖挥毫,摩崖题壁,草草数行,尚有些动人处。函简往还,叙述家常琐事,跋赞法书名画,间或记点小小掌故,也留下些妙墨佳书。至若一本正经的碑志文字,四家实少佳作。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403▲(宋)米芾《蜀素帖》局部

苏书《罗池庙碑》,蔡书《荔子谱》,《万安桥记》,都笔不称名。理学大儒,馆阁词臣,元勋武将,词人骚客,也留下许多作品,如朱熹、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韩绛、吴琚、范成大、陆游,大多数可说是字以人传,无多特别精彩处。其中倒还是范成大和陆游较好。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416▲宋 陆游 行书尊眷帖纸本

即以四大家而论,米称俊爽豪放,苏称妩媚温润,黄号秀挺老成,蔡号独得大王草法;其实则多以巧取势,实学不足,去本日远。即以对于艺术兴趣特别浓厚赏鉴力又极高之徽宗皇帝而言,题跋前人名迹时,来三两行瘦金体书,笔墨秀挺自成一格,还可给人一种洒落印象。写字一到二十行,就不免因结体少变化而见出俗气,难称佳制。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428▲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局部

《墨庄漫录》称: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少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倪思评及宋贤书时,也有相似意见。大米虽有痴名,人实不痴,对于自己一笔字,平时倒看得极重。其实论到宋代几个有名书家笔墨长短时,这种应对可谓相当准确,并非完全戏谑。说宋人已不能如虞欧褚颜认真写字,并不为过。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443▲米芾吴江舟中诗局部

宋人虽不长于认真写字,可是后世人作园林别墅匾对,用宋人字体写来,却还不俗气,照例可保留一种潇洒散逸情趣,容易与自然景物相衬。比仿颜柳字体少市侩气,呆仿六朝碑少做作气。就中米苏字体,在卷轴上作一寸以内题识时,笔墨尽管极力求脱俗,结果或者反而难免俗气。若把字体放大到一尺以后,不多不少来个三五字,却雅韵欲流,面目一新。然放大米书容易,放大苏书似不容易。因此能作大字颜黄体的有人,作苏书的不多见。

微信图片_20180920165818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一天分与勤奋

书法是一门天分很高的艺术,有很强的遗传性。有的人先天手性好,会写字,其祖父、父亲擅长书法,他也从其祖父、父亲。天分高的的人练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悟出书法的真谛,书写起来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而天分不高的人练字,往往很难得书法真道,纵然努力,若不得法,也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事倍功半。天分不高的人若非常勤奋,虽不说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还可以把字写好;而且随着用功的加深,对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天分”也会越来越高。天分高的人而不勤奋,那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天分也在慢慢地减低和削弱。只有将天分与勤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就一代书法大家。微信图片_20180920165911

王羲之《兰亭序》

二、临帖与创作

任何人习书都要有个临帖的过程,而且要临帖不止,要贯穿习书的全过程。临帖要临名家、名碑、名帖,临帖的过程就是琢磨名家书写名碑名帖的技巧、方法和本质规律的过程,使自己在学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尽快地把前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无论是“面临”还是“背临”,都要发掘所临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运笔过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手法。创作是把在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喧泻在宣纸上。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只展现临帖中所形成的笔法,这不叫创作;完全抛开通过临帖所学到的东西,让自己的手性赤裸裸的展现,这也不是创作。

微信图片_20180920165933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三、修养与读书

从古代的角度来讲,读书和写字是不可分割的,就根本不存在学习书法是否要读书的问题。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退了,转入了“纯艺术”,这就引出了这个读书的话题。一般而言,要学好书法,必须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没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呢?关于书法与读书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学好书法,主要在于做好书法的基础功夫和技法技巧的锤炼,不一定要读好多书。理由是很多大学问家也并不擅长书法,甚至字写得糟糕。而一些并不怎么读书的人,反而书法出类拔萃;另一种说法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好书内功,更需要加强书外功,要多读书。理由是古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本人比较认同后者,因为那些书法水平不太好的学者,他们往往志不在于书法,而在于学问。他们疏于书内功的研练,因此书法写的差强人意实属正常。而作为有志于书法的人,就不能以此作为托词,疏于读书。你书内功再好,也还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将来到一定程度,要实现质的飞跃,要“由技进道”,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大学问家不一定会是优秀的书法家,但不具备较好的学问修养,绝对不会成为优秀的书法家。通观书史,从二王、颜柳欧赵到苏黄米蔡等等书法大家,哪个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微信图片_20180920165951

《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后》

四、见识与游历

学习书法一方面也需要深居简出,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揽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灵机勃发,蠢蠢欲动。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法人,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细思之。微信图片_20180920170007

蔡襄《暑热帖》

五、表现与宣传 

说到宣传,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人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又说:“君子藏器守拙”,理固当然。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做机械的理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今任何一个名人,他在未成就大名之前,都无一例外地注重自身必要的宣传。就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来说,他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目的就是为世人所广知、熟识和认可。他开办私塾,授徒讲学,以致“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所为者何?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宣传自,树立形象,扩大影以就自己进而播惠天下也。实现不了自己,也就不具备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无法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在任何时代,宣传力度的大小也都决定着一个书法家社会知名度的高低,这也就无怪乎狂僧怀素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在其表兄、诗人钱起的带领和引荐下在京城长安于达官显贵面前频频进行书法表演了。王羲之13岁时,曾去拜谒过周觊,觊身居高位,惜贤若渴。当时文人学士倘能得其一言之誉者,往往如膺荐命,因此视之为“龙门”,趋之若鹜。王羲之拜见时,恰好举行盛宴,高朋满座。周觊对羲之才艺甚为看重,“察而异之”。大家还没有动筷子,周觊竟然先割最使人垂涎的牛心让王羲之吃,一时四座皆惊,对其刮目相看,自此羲之名声不胫而走,遐迩皆知。王羲之、怀素的成名经历尚且如此,何况当今之人乎?但对于那种不事实、胡吹乱捧的歪风邪气,应该是要坚决抵制,不屑为之的。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033

米芾《临沂使君帖》

六、参展与获奖

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微妙而敏感的,由于大家早已熟知的缘故,即当今展览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打击和挫败一个人,展览具有两面性,像一“双刃剑”,再加之很多复杂素,往使很多人对其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客观地讲,在市场经济和展览文化背景之下,你无视展览的存在和它的实际功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理解和对待。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书法人从展览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叱咤风云的书坛人物时,你是跃跃欲试。但你在屡试不爽、屡投不中时又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其实更多的人被展览拒之门外,这是特定的游戏规则之下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灰心丧志,怨天尤人,还是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或者是自身功力不足?或者是作品风格不明显?或者是作品存在其他问题?或者是运气不佳?等等等等,都可以仔细想想,深加分析,但就是不能气馁、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追求。总之要明白一个最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参加展览只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或曰门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门径。要因势导,灵运用。这条路走不通,可以想想别的路,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书名啊!不走国展之路而效果良好者屡见不鲜,何故吊死于一棵树上耶……

微信图片_20180920170049

张旭《古诗四帖》

七、作品与市场

在当下作品最终能否走向市场乎早已是书法家是否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和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人花费十几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精力在书法研究上面,首先面临的是能否解决好自己的生活问题。无论从事什么,物质条件是根本基础,生存的需要是第一需要,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对于没有稳定的工资和其他收入的书法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极其重要的。即使是那些生活优裕的人,也同样要力求把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场,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这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市场规律不等于艺术规律,书法家面对市场,要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运作能力。什么阶段需要目光瞄准低端市场,什么阶段需要瞄准高端市场,这都因人因时而异,不可盲目攀比,整齐划一。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往往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之境。一般而言,靠书法吃饭真的好难,但“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正因为难,所以才要提倡大家“看菜吃,量体裁”,具备一种灵活变通的处世能力。或者课徒,或者开画廊,或者卖字,或者兼作其他,或者……总之要懂得灵活机变,不至于使自己身处死胡同,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微信图片_20180920170108

赵孟頫《吴兴赋》

八、人际与社交

这是一条很突出的问题,很多人自书法水准不错,但就是缺乏建立广泛而良好的会人际关系能力。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妻子儿女街坊邻居之外,还要和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打交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关键是你能否不断地建立和处理以及保持以及发展好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说没有敌人的人是庸人,而缺乏朋友的人就更是庸人。你在学习生活当中,你要请教老师,得到名师的指点,如何和老师搞好关系就极为重要。你要和朋友合作共事,你就必须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总之,你要善于整合各种人脉资源,以便发展自己。你要单打独斗,一意孤行,估计是要四面碰壁,八方受阻的,除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鬼怪。况且即就是神仙鬼怪也会讲究“神际”和“鬼际”关系,所以,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处境不同,理固一也!我们读四大名著,那人间万象和神情鬼态当可有所启发。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篱笆三个桩,多个朋友多条路,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孤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