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与丑

艺术的审美,常常令大众迷惑不解,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并非一定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与习惯,有时甚至离大众的要求距离甚远。看过19世纪西方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那种细腻、素净的创作手法,让人感觉美不胜收。但有谁会想到, 能创作如此美的雕塑的罗丹,在后来却创作了极“丑”的《巴尔扎克》!如果有人想说这是西方艺术家走极端,那么中国的艺术家又如何呢?我们看看齐白石,这位20世纪美誉度最高的中国画家,画风朴实清新。他能画十分工细的虫鸟,但代表他的画风的是老笔纷披及结构的拙,这从他的人物画中尤其可以明显感觉到;黄宾虹,20世纪最难被人理解的中国画大师,其早中期画风缜密雅静,晚年则“乱头粗服”中写出浑厚华滋,如果让看惯“四王”一路的人们看黄宾虹,他们肯定会说;“怎一个丑字了得”;李可染,经历过中国最革命时期的山水画家,将自己对线条与笔墨的深刻理解融入写生画中,赋予中国画一个全新的境界,其风格沉涩郁勃,也有一副“丑”态……

IMG_7841

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漂亮一族。三代金文,古朴自然;两汉隶书,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伟;大唐书风,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书风,也沉着痛快,风规高远。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二王书风的误读和讹传,人们往往把漂亮、甜美视作王书的代名词了。时至当今,一些对传统认识不深而位高名显的书家,则借二王传统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书风粉饰成新时代的代表书风,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对朴实、厚重、肃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将之一律视作“丑”,颇有些书法“革命”的味道。鉴此,我们有必要对艺术审美中“美”与“丑”的概念及内涵有所辨析。

美是什么?它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或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事物。而丑是难看、卑贱、阴暗、虚伪、邪恶等的代名词。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譬如说,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的是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父亲形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这张苍老、粗糙的脸,有谁能说这是美的?确实,“父亲”形象并不美,但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他却反映出含辛茹苦、善良朴实的美感,并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鸣。由是,艺术创作中“美”与“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形式上具有“丑”相的艺术作品,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反之,漂亮、好看的形式,未必就是至美的东西。就书法艺术而言,朴实、原始、奇、古、疏、拙、生、涩、苍、老、辣等审美特征,虽与漂亮、匀称、秀美、巧作、熟练等相对立,但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漂亮、匀称等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审美内涵,亦正因为复杂而深刻,故为一般人所不解。

IMG_7842

二、 中和美的层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它与绘画、戏曲、音乐、文学等同属艺术门类,在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与普遍性。但书法也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就形式而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与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因此比绘画等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通过对线条、结构等的有效表现,传达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使作品达到一种审美高度与深度,这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的目的又是相同的、一致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基于传统哲学,它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社会的深刻理解后的经验总结。作为自然世界的主体,人惟有与客体(自然)的和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艺术美学的理念亦便从此而来。在中国古代哲人与艺术家看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无时无处不存在矛盾,而对立的双方互相激荡,互相转化,和谐共处,由此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在书法艺术形式中,线条的刚柔、浓枯、燥润、粗细、方圆、断连等与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巧拙、奇正等皆表现为对立的矛盾,而这些对立体的统一与和谐,便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美。

IMG_7843

矛盾对立因素的统一,古人喻之为“和”。它与多样统一相比,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相反相成、中和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艺术的追求目标及审美准绳。

当代书坛,除一部分人将笔法视作书法艺术的全部审美内容外,人们对笼统意义上的中和美大都有所理解,并将中和视作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极目标。不过,对中和美的高下层次之别,不论是理论家或创作家,却多不作深入探究,这实在是防碍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症结所在。本师章祖安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指出古人将中和美分为“平和”、“偏胜”、“大顺”三个层次,笔者以为对当前书法创作与审美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并为我们建立书法的审美标准指明了方向。

三、“丑”——美——“丑”

中和美的大顺之境,即极刚又极柔、大实而虚、虚室生白、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书法美的极致。如果我们把孩儿体视作未经雕琢的天真稚拙,大顺即是在经历大雕大琢后的返朴,两者在外态上貌似相近,其实相距天壤。稚拙与大拙,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审美中所说的“始境”与“尽境”。赵之谦《章安杂说》曾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这天质与神秀便是“始境”与“尽境”。何以稚拙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在于不雕,天然。但我们绝不能把孩儿体等同于艺术作品,尽管我们经历雕琢后必须充分吸收它的稚朴可爱。这一点,不惟书法如是,绘画亦如是。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大师,多有对儿童画的借鉴吸收,但他们的作品绝非儿童画。

IMG_7844

就书法而言,怎样区分稚拙(始境)与大拙(尽境),这关系到对书家水平高低的认识。在当今书坛,确实存在一大批崇尚质朴自然但功力欠佳的“眼高手低”者,他们往往成为“笔法”论者的非议对象。这些书家大多没有经历雕琢(求美)的过程,怀着对自然、朴素的理想与追求,创作出虽有一些拙味但笔力羸弱、结构扭曲的作品,使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同“儿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书家,具有一定的书写基本功,但这些基本功尚没有达到一种高度,便走入求朴的阶段。这些书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诸如线条粗率或结构怪诞之类的问题。故返朴之“朴”,绝不是简单、粗疏、怪僻的代名词。只有经历求精求美的过程后的返朴,才能真正具备“古”、“厚”、“拙”、“朴”的大顺之美。
令人遗憾的是,新世纪以来, “古”、“厚”、“拙”、“朴”的审美特征,大多被一些追求“平和”(中和美中的初级阶段)美的书家所唾弃,并被冠之以一个“丑”字。他们视表现古朴拙厚的作品为“丑书”,视追求、创作古朴拙厚的书家为“丑书家”,归根到底,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不够全面、深刻造成的。艺术创作固非让人们追求清一色的风气,客观上因艺术家眼力、观念、能力的不同也不可能趋向一律,但对一位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书家来说,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些自以为已经获取美的学书者,应该多作一些反思与探索,尤其要放下成见去学学你认为并不美却在历史上被许多人肯定、实践并流传的东西,只有真正潜心于艺术,探索相反的审美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与审美到达一种新境域。

IMG_7845

四、审美标准:新意格调二合一

2006年,邱振中先生在绍兴兰亭主持首次“兰亭论坛”,主题为“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笔者作为主办方邀请代表,作过一个发言,内容涉及到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至今,我依旧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新意、格调的合二为一。

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有一种文化意识或历史使命感。所谓文化意识,即是把个体的艺术创作置于艺术史中加以观照,以体现个体的历史人文价值。此即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如同于科学界的发明创造一样,只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探索出新东西,结晶出新思想,才能使艺术顺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艺术如只是对古代作品的反复摹仿,其生命力便将不复存在(学书阶段另当别论)。

由是,处在21世纪的中国书法,怎样出新,应成为每一位书法人的第一思考主题。但如同科学发明创造一样,没有建立在对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之上的胡思乱想与胡涂乱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创新主题的思考可谓未曾有过间断。一部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而每一个历史阶段,也都有体现当时思想文化意识的时代风格特征,这些时代风格特征的贯穿,构成一部完整的书法创新史。

IMG_7846

如何界定书法艺术的新意?我们可从个体风格的原创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原创度,指个体风格语言建构的独立性程度及与既有历史和时代风格的差异度。原创度不能割裂作为本艺术赖以建立与存在的客观规定性。譬如说,书写性是书法艺术在行为方式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规定性”,离开书写,便不能称为书法。美术字、画字、拼贴剪切等造就的文字形式均不能视为书法,这类方式自然不能被认为“原创”。深度指个体风格的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在某个层面,原创度与深度相关联,原创度的大小与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相一致。但深度必须体现个体风格切入历史的深刻性及个体语言的独特性。有些书家风格似乎很强,但与书法的历史不相关联,成为一种无谓的创新;反之,若过于纠缠书法技法层面,自然很难建立个体风格审美语言的价值体系,这类书法便难有新意可言。

我们言说的格调既包含在原创性的深度里面,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一件作品格调高低,取决于作者对美的认知程度及体验程度。我们在前面所涉的中和美的层次可视作为书法作品格调高低的依据。许多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其实可能只是中和美的初级层次(平和),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总属于少数人的原因所在。

IMG_7847

有一点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对历史遗存的经典认定,随着对书法艺术理解的深入将有所发展。在唐宋元明时代,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很少见到三代金文、两汉刻石等早先的书法)及封建体制(帝王为巩固既得政权大多宣扬以“法”为本的审美制度)的作用,那些规正、平和的书法作品也就被历史认定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而对人们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审美方法与价值判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文(作品)而轻理(书理)的事实使书法美学至今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至美学的经典传统常常被曲解。三代的古朴、两汉的沉厚、魏晋的萧散及南北朝的奇崛到后来被变异为平正、规范、守制,甚至走向“馆阁体”的绝地。清代碑学的崛起可谓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美学的回归,尽管创作上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客观存在,但对大、深、厚、古的追求表明人们正沿着纵深的美学道路行进,这是一个良好的历史现象。近现代书家秉承传统美学精神,在碑学、碑帖融合诸方面极尽探索,为书法史谱下了一曲华章。

以中和美的传统精神为指归,以创新精神为指引,沉潜奋发,励志图强,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妙、玄深理解透彻,发扬光大,惟其如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才真正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每年6月,高考都是社会的关注重点。今年恰是恢复高考40周年,这几天来朋友圈里全是纪念的文章。今天我就写文章来拆拆“高、考”。

4

高 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说文解字》)这解释告诉我们,“高”是崇高的意思,像台观高耸的样子,说句白话就是像高楼吧。这字下部有“冂(音jiōng郊野意)”和“口(音wéi围墙意)。”“倉”“舍”下面也有“口”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甲骨文,就是画了一栋楼在那儿,古人倒是很直白,怎么形容高,那就是房屋建筑呗。

1

金文的“高”屋顶更漂亮了,檐角上飞。

2

标准的小篆字型,“高”字上部中间加了两横,这楼开始安窗户了。

3

隶书时,中段渐渐与屋顶分离,中间部分写成“口”字。

4

参加高考,每个字写的那么标致的话,试卷的颜值也是极高的。

5

今天高考,例字我就不选书法家的了,选诗人的字来沾点仙气,这个“高”出自李白之手。

6

这个“高”的作者叫杜牧。

7

“高”字草写下部用一短横代替小口。

8

这种写法也很常见下部用两点代替小口。

9

考 “考”字的本义与我们所了解的出入比较大,“考”就是老的意思。这个字和“老”字同源,他们在甲骨文时期长得一样,后来逐渐分化,两字在古文中常常通用。

4

这个字,是一位披着长长须发的伛偻老人拄着拐杖。着拐杖后来变换为“止” 或“匕”的就成为了“老”字,变为“丂”的就成为了“考”字。

10

金文的“考”字,这个能明显的看出上部是“毛+人” 两个字的合写,后来写作“耂”用须发的变化来标志老年。下部的“丂” 表示读音。

11

隶书里下部写作“丁”。

12

楷书下部写作“丂”与“丁”的都有。

13

14

心里有底不怕考,“考”才写得潇洒,这个字来自北海太守李邕。

15

书谱中的考。

16

下部写成一个竖钩就是“考”,写成两点是“老”。

17

“考”字本义是老,这个字也当过世的父亲讲,如:先考、如丧考妣。现在更多的是当做测验、检查讲,研究也叫“考”,如:考古、考证。

凡是不当做老讲时,如高考、参考、考勤等等,“考”可以写作“攷”。 攷: 敂也。从攴丂聲。(《说文解字》)。比“敬”少个“艹”这个字“敂”读“kòu”就是“叩”字。“攷”就是敲的意思,这字借来当做“考”用了,是不是也受了贾岛“推敲”的影响?

—— END ——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在肃宁展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当地艺术创作,全面加强基层群众与中国书法的情感交流,6月27日上午,由中国书法院、肃宁县政府主办,肃宁县委宣传部、肃宁县文联、肃宁县文广新局承办的“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在河北省肃宁县体育馆举行,主要展出的是中国书法院书法家新近创作的近百件书法精品。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2017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响应中央建设“雄安新区”号召的重要举措。

IMG_8215

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一行数名书法家与肃宁县当地领导、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文化界等相关人士共同出席开展仪式。肃宁县委领导向参展的各位艺术家致以诚挚的欢迎和祝愿,表示中国书法院的书法家们来到肃宁展出作品,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不仅能让广大的肃宁群众欣赏到名师大家的作品,聆听大师的指导和点评,还能通过交流带来新的思考新的启发,开阔思路视野,进而带动整个沧州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

IMG_8170

·管峻院长在开展仪式发言中强调,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书法院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传播书法文化,提升书法艺术发展的正能量,是进一步推动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书法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

IMG_8196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先生致辞

——参展艺术家:

管峻  杨涛  陈忠康  陈海良  肖文飞  周延  阎揆  柴天麟  姜玉波 武亚和  赵豪杰  杨宁  李守冰  刘善军  黄亮明  万胜华  刘睿

IMG_8167

·沧州市老领导周爱民

IMG_8219

·作者代表肖文飞讲话

IMG_8188

·一得阁董事长孟繁韶

IMG_8154

·中国书法院外联部主任阎揆

IMG_8155

·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姜玉波

IMG_8186

·政协主席魏建岭致辞

IMG_8239

·沧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志新宣布开幕

IMG_8181

·展览开幕后,书法院的书法家们和肃宁县领导、嘉宾及广大沧州地区的书法爱好者们共同观摩了此次书法展。这些作品极富感染力,浸透着书法家们在追求艺术真谛的道路中辛勤付出的成果,从中既可观集体风貌,又可见个人创作实力和走向。书法家们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书法爱好者、艺术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并与书法家们开展了亲切交流。

IMG_8270

IMG_8269

IMG_8280

IMG_8288

管峻院长现场挥毫写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赢得大家一片掌声!

IMG_8256

IMG_8265

有些当地群众知道中国书法院管峻院长要来,提前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图为管峻院长给爱好者者点评作品。

IMG_8299

IMG_8302

肖文飞博士为爱好者点评作品

IMG_8282

中国书法院 万胜华

IMG_8277

IMG_8284

有一大批老同志冒着酷暑来看展览,互相探讨,用手机拍摄保存

▸部分展览作品◂


IMG_8060

IMG_8063

IMG_8064

IMG_8068

IMG_8076

IMG_8079

IMG_8080

IMG_8093

IMG_8097

IMG_8100

IMG_8102

IMG_8104

IMG_8105

IMG_8107

IMG_8110

IMG_8111

IMG_8112

IMG_8114

IMG_8115

IMG_8116

据悉,此次展览为期10天,书法家们充分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带头作用,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是中国书法院精心组织、深接地气的典型尝试,更是一次践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

IMG_8151

IMG_8152

IMG_8314

—— END ——

过完618

购物车都清空了吗

小编走过草坪的时候都格外小心

以免

踩脏了你们这个月要吃的

timg1

表酱紫

小编腿辣么粗

你们真的不抱一下吗

→重磅消息←

那就是:

◤ 低价格、高品质 ◥

◣ 9.9元   基础款毛笔 

好怕你们洗劫墨池商城

timg5

¥ 9.9

毛笔 (2)

优 势

IMG_1919

       值

IMG_1843

      

IMG_1839

      

¥ 9.9

¥ 9.9

¥ 9.9

微信图片_20170628173614

超高 的毛笔

领回家

111

——购买链接——

9.9包邮毛笔 

盼望着盼望着
漫长的考试季终于结束了

分别就在六月
再见就要入秋
真是爽歪歪~





来!了!
Jī Dòng的说

微信图片_20170628171352

你的暑假准备怎么过呢!
是准备在家里的沙发上瘫着?
还是要干点什么呢?

11

先看看我们的 墨池文房测评

—— 礼器碑专用纸测评动图 ——

1_20170628135600

2_20170628135722

3_20170628135832

4_20170628135941

5_20170628140056

—— 产品详情 ——

1 2

产品说明:

优选材质 采用优质原浆
经传统手艺工艺制作

格子大小符合《礼器碑》原大书写
尺寸:45cm×28cm
格子大小:8cm×8cm

注:产品不含字帖

价格:46元

点击购买微信图片_20170609161507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609151704

学习隶书,庙堂经典《礼器碑》,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
往往听到喜好隶书的朋友高谈阔论,但是,既然如此之熟悉,那么问题来了

《礼器碑》里面的经营留白你注意过吗?
《礼器碑》里面的方圆起收你研究过吗?
你知道《礼器碑》里颜值最高的是哪些字吗?

4

墨池特邀 张胜奇老师,通过单字精解,抠细节,说笔法,深入探索《礼器碑》,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充分开拓利用《礼器碑》经典元素,在黑与白,头和尾的千变万化中表现《礼器碑》的精神内涵和庙堂气象。

示范图

90afe1fec1eb050f81f1c465f99e881d_20170628140814

a22fe7965d7c4ec208a88b9353b344d8_20170628141028

c8ecd51075e2042c0fb0ae172b9fe1be_20170628141206

ed1f5f4603c842b4b8a82fefbe3f843d_20170628141331

f280f50e8f78dfd977aeb919ec70a93e_20170628141507

fb075e182d8dcc391c54f813fda93e25_20170628141559

4

张胜奇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628164406

张胜奇,安徽省安庆市人,别署“翰逸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
全国首届楷书展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临帖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五届百家书法精品展
全国首届《王羲之奖》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齐百石奖》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金山岭长城杯》法作品展

4

张胜奇作品欣赏

1

◆◇◆

2

◆◇◆

3

◆◇◆

4

2017年07月03日 19:00

和 张胜奇老师一起
深度剖析 庙堂经典——《礼器碑》

​第一节 独体,左右结构
​第二节 包围,上下结构
​第三节 欹侧,正斜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628165813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王厚祥草书精品展将于6月29日在中山文联文艺家活动中心(石岐区豪城北路5号)正式开幕。届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来德先生将亲临现场。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IMG_7677

主办单位:

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山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中山市之乎者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中山日报

中山广播电视台

《草书观察》网络平台

墨池APP

开幕时间

6月29日下午4点

展览地点

中山文联文艺家活动中心二楼展览厅

(石岐区豪城北路5号)


 【王厚祥简介】

IMG_7678

王厚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嘉宾简介】

IMG_7685

曾来德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华商书画院院长。1980年代初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他不但是一位书法大家,也是一位能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大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前言

草书难为!篆、隶、楷、行、草诸体中,草书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包世臣曾“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惟草书至难”。而草书最难之处是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却又不可得见端倪。因此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夫和浓郁的草书情怀就很难写好草书,而进入狂草则更难乎其难。王厚祥先生是当今书坛最富盛名的草书名家之一,长于狂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书协主席助理,主席团委员兼草书委员会主任,国书会执行会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曾多次荣获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出版发行书法专著和字帖十余部。他的狂草汪洋恣肆却又法度谨严,雄浑豪放却又用笔考究,自成风格却又源自传统,他的作品洗练、畅达、雄肆、宏逸、古朴、沉着、豪放,让人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因为飞扬的笔墨而带来的心灵的震撼……这次王厚祥先生在中山举办草书精品展,让大家能够近距离地与书法名家接触,近距离地欣赏到名家真迹,这是中山市民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一件幸事,必将对我市的书法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衷心祝福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艺坛盛事落户伟人故里中山。

部分展出作品

作品1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2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3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4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5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6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7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8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9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10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11号:六尺整张   15.6平方尺

作品12号:六尺整张   15.6平方尺

作品13号:六尺整张   15.6平方尺

作品16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7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8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9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20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4号:六尺对开   7.8平方尺

作品15号:六尺对开   7.8平方尺

— END —

1

蒋介石是政界人物中最罕见的一个典型,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书法一如其人,衣冠整洁,笔直字方,不逾规矩。

2

从他的成长轨迹来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正规教育,对传统国学进行过潜心钻研,坚持写省察日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执政策略上来看,他更多的是走传统伦理救国的道路,因此不难揣测他的书法必以工整端严见长。就字迹而言,很容易看出一股凛然正气。

3

4

蒋介石书法不乏功底,以楷书为主,很少写行书。他的楷书以柳公权、欧阳询为根基,晚年又多有赵孟頫的影子,顿挫分明,结体有度,骨力雄强,章法严谨,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刚健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倔强性格。他的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横斜竖直,撇低捺高,表现出瘦硬挺骨之风范。

5

6

7

8

9

10蒋介石 1948年作 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 立轴

11隔窗云雾生衣上 捲幔山泉入镜中

12

13蒋介石 书法对联 立轴

14蒋介石 书法 立轴

15

蒋经国(1910-1988),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16

17蒋经国致守中委员八十大寿书法

18

此作是蒋经国调拨汽油的手谕,笔力秀雅,颇有文人之风。

19

20

1939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三周年纪念日,毛福梅被日本飞机炸死于丰镐房家中,“双十二”对于蒋家来说,再次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蒋经国奋笔“以血洗血”。

我们再看看蒋经国《临帖书课》手稿:

21

对蒋经国最重要,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塾师”——父亲蒋介石。蒋介石让他接受了整整6年“子曰诗云”的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当地先生给蒋经国下了“天资虽不甚高,然颇好诵读”的评语,然而,蒋介石见儿子勤勉诚笃,始终认为“经儿可教”。

22

蒋经国回忆道:“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父亲又常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种书交给我读,书里不但有父亲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并且还将重要的地方用记号提示出来。”蒋介石希望蒋经国“不愧为蒋氏之子”。在蒋介石的影响下,蒋经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23

蒋经国从小就给他父亲写信,但字迹有时潦草,蒋介石对他练习写字屡屡提出要求。1922年8月4日,他写信:“来信已经接到了。你的楷字仍不见佳。总须间日写一二百字,以求进步。”10月13日,蒋介石又在信中嘱咐:“你在上海,须要勤奋读书。你的字还没有什么进步。每日早起,须要练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既要学像,又要学快。”

24

1924年5月1日,已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仍抽暇写信,教其子练习写字的方法:“写字笔划宜清楚,且要字字分明,切不可潦草胡涂。写信的字,亦要像我写得一样大,不可太小。”26日,蒋介石又写信训示:“你的字已稍有进步,但用墨尚欠讲究,时有过浓过淡之病,笔力亦欠雄壮。须间日摹写一次,要在古帖中之横、直、钩、点、撇、捺处体会。注意:提笔须高,手腕须悬也。”

25

26

1937年4月27日,蒋介石写信:“初学字体,应学习谭字为宜。最好学帖,苏字或赵字均可,以其易学也。”“谭”指谭延闿,他的书法,以颜体为基础,其楷体端庄雄健,行体则颇得米芾和苏轼之神韵,刚健潇洒。

27

28

可能是因为长期在苏联不写汉字的缘故,蒋经国此时写汉字生疏而随便。虽然蒋经国早已长大成人,但蒋介石仍指示他写字要认真,要精神贯注,有始有终。书法往往能反映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作风。

29

30

 

—— END ——

IMG_7654

前些日子整理书报,看到《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记者采访胡抗美先生的文章。胡先生说,他曾说过“书法是有门槛的”,遭遇了质疑和反对,心下不禁释然了许多。

曾经写过一篇《书法怎么了》的文章,引得网友吐槽。甚至有人怀疑我不是真枪真刀操练的家伙,而是个只会读死书的博士。真是要谢谢这些可爱的网友,说句不虚的话,博士还真的是我曾经的理想,只是今生怕是只能错过了。

IMG_7655

想想当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思量再三,还是打太极式的委婉,循序渐进的比较好,于是话也只说的点到为止,以至有同道直呼:不过瘾!

人生走了大半,磨掉的不只是棱角,厚重的也不只是时光,但眼观这些吐槽,还是让我有些心塞。

IMG_7656

明黄道周《舟次吴江诗》

胡抗美先生是书法圈子里的大伽,论身份、论影响、论学识、论书艺都高我不知多少,他也只是说了句“书法是有门槛的”,这是书法行当里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要说,我说的比他多多了,有人吐槽实属正常。

胡先生说,尽管有人反对他的观点,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书法是有门槛的。我为胡先生手工点赞!

转念想想,有人吐槽,总好过没人搭理,这说明还是有许多人亲近书法。

忽然觉得有些话我也还是要说。

IMG_7657

在今天的中国,我敢说,喜欢书法的人很多,每日写来写去的人也不在少数,很多人都认为书法离自己很近。我很负责地说:错!其实书法离你很远。近是因为书法不像绘画那样动笔要有基本的技法训练,只要识汉字,有足够的胆儿,拿起毛笔就可以下手。关键是这时候的你只是单纯地在写字,在用毛笔抄着你日常喜欢的词和句子,而不是书法,就像你用钢笔书写一样,只不过换了工具和材料。

IMG_7658

先秦《石鼓文》

书法,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个活着的瑰宝。我想,这话不会有人反对。问题是,瑰宝之所以成为瑰宝,定是有它的道理,不是什么都可以这样定义的。书法不是视觉中简单的墨迹,她不是抄书、抄诗,而是有法度的艺术书写,是与书者心灵相契的一种精神、审美的物化。书法有她自己的技法、语言,内涵和要求,有她的审美的价值判断。从有书法那天起,她就是精英追捧的文化。我这样说,不是说普通人就不可以与书法相伴,而是说,如果你亲近书法,一定要学着用书法的知识和语言来观照书法,那怕你只是想当个票友,或者只是想亲近欣赏。

IMG_7659

汉张芝《冠军帖》

虽然,书法开始与实用不可分,也曾是读书人士大夫考取功名的工具,在一些人眼里也只是 “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宋人朱长文《续书断》)

但古时候的那些读书人士大夫,却没有一个不视书法为终生追求,将书法看作身份的另一个重要的名片。今天我们看到的富有表现力,几近抽象符号,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草书,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有了洒脱淋漓,纵横奔放的“一笔书”,有了被冠以“草圣”的书法家张芝;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与书法有关的动人故事,要讲,也能讲上一千零一夜。那些被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继承、发展、积淀的传统有多深厚,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领会。是故,有艺术评论家感叹:十年一个画家,二十年一个书法家。此话虽不可绝对等量齐观,但书法不好驾驭却是共识。

IMG_7660

清何绍基行草

遗憾的是,在今天,那些曾经与书法有关的人,有关的故事,还有传统就像走远了的背影,在经历了“五四”、“文革”两次文化断裂之后,那背影远的只剩下一个点画。改革开放书法回归,但这一次,书法已不再是文化人的专属和痴迷的情结,也失去了曾经滋养她的土壤;书法与实用彻底分野,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职业的划分里有了书法家这个行当。

IMG_7661

明宋克《急救章》

微信里流传着林语堂的话: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先不去讨论这话是不是林先生说的,有没有道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书法与中国本土文化血肉相连,且这种文字的艺术在地球上独此一家,令许多西方人着迷。我们该不该为这个自豪一把,该不该为能继续地自豪下去添把柴呢?只有书法家、创作者的脚步是不能实现这个“中国梦”的,还要众多的喜欢的人、欣赏的人跟上才行。

IMG_7662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隔行如隔山,这话没有人不熟悉。书法的确是需要门槛的。今天的我们在向历史深处的那些书法家,还有经典致敬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去书法的世界里认真地走走看看,而不是凭着朴素的认知,以爱的名义绑架书法。

1

隋代释子智果《心成颂》,
其所言书法之结构精要,
多为后人所本,兹录后:

1、回展右肩:头顶长者向右展,宁、宣、壹、尚字是。
2、长舒左足:有脚者向左舒,实、其、典字是,或谓个、彳、木、才之类。

2

3、峻拔一角:字方者抬右角,国、周、用字是。
4、潜虚半腹:划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见、冈、月字是。
5、间开间阖:“無”字四点为上合下开,四竖为上开下合。

3

6、隔仰隔覆:“竝”字两隔,“畺”字三隔,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7、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而下放, “茶”字上放下住是也,不可并放。
8、变换垂缩:谓两竖划,一垂一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字左缩右垂是也。

4

9、繁则减除:王书“懸”字,虞书“毚”字,皆去下一点。
10、疏当补续:王书“神”字、“处”字皆加一点。

5

11、分若抵背:卅、册之类,皆须自立其抵背。鐘、王、虞、欧皆守之。
12、合如对目: “八”字、“州”字之类,皆须潜相瞩事。

6

13、孤单必大:一点一划,成其独立者是也。
14、重立仍促:昌、吕、爻、棗等字上小;林、棘、絲、羽等字左促;森、淼等字兼用之。
15、以侧映斜:撆为斜,磔为侧,交、欠、以、入之类是。

7

 

16、以斜附曲:谓“ㄑ”为曲,女、安、必、互之类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