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允明草书书法长卷《太白古风》

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导。

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

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他就是这样辩证地揭示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

对于“功”,祝允明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时人不愿好好学习传统而把这称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特地写下了《奴书订》予以反驳。在这一点上,他晚年在《书述》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

2祝允明的《自书诗》

他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是源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入认识。他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頫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来必须向晋唐学习。在学习和熟悉了传统后,其技法必须有独到之处,这是祝允明对“功”的进一步要求。

他在《评书》中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项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开创自己。因此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强调不能真的成为“奴书”。

3祝允明小楷东坡游记

祝允明对于“性”没有很多的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他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

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祝允明:《奴书订》

觚管士有“书奴”之论,亦自昔兴,吾独不解此。

艺家一道,庸讵缪执至是,人间事理,至处有二乎哉?为圆不从规,拟方不按矩,得乎?自粗归精,既据妙地,少自翔异,可也。必也革其故而新是图,将不故之并亡,而第新也与。

故尝谓自卯金当涂,底于典午,音容少殊,神骨一也。沿晋游唐,守而勿失。

今人但见永兴匀圆,率更劲瘠,郎邪雄沉,诚悬强毅,与会稽分镳,而不察其为祖宗本貌自粲如也(帖间固存)。迩后皆然,未暇遑计。赵室四子,莆田恒守惟肖,襄阳不违典刑;眉、豫二豪,啮羁蹋靮,顾盼自得。观者昧其所宗:子瞻骨干平原,股肱北海,被服大令,以成完躯。

鲁直自云得长沙三昧。诸师无常而俱在,安得谓果非陪臣门舍耶?而后人泥习耳聆,未尝神访,无怪执其言而失其旨也。遂使今士举为秘谈,走也狂简,良不合契,且即肤近。

为君谋之,绘日月者,心规圆而烜丽,方而黔之,可乎?啖必谷,舍谷而草,曰谷者“奴餐”,可乎?学为贤人必法渊赐;晞圣者必师孔。违洙泗之邪曲,而曰为孔、颜者“奴贤”、“奴圣”者也,可乎?

4祝允明《昼锦堂记》局部

 

1、“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IMG_8615

▲《张迁碑》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则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IMG_8616

▲《史晨碑》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

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❶ 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

❷ 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留一笔,其余写成平横。

❸ 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留一个捺笔。

❹ 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留撇捺。

❺ 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IMG_8617

▲《曹全碑》

4、“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隶书派生出了8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他们的笔画变化多端,粗细不一,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隶书用笔时,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但须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     

IMG_8618

▲《乙瑛碑》

1张大千《菡萏真丝旗袍》1949年作

这件张大千1949年绘制的《菡萏真丝旗袍》是他送给大女儿张心瑞的。据说当年张大千绘制了两件旗袍,一件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还有一件送给了他的第四任夫人徐雯波。

张心瑞的这件荷花旗袍画的是花骨朵,徐雯波那件是一朵盛开的荷花。张大千告诉心瑞:女儿是含苞未放的花,所以就只画花苞。

2张大千《菡萏真丝旗袍》1949年作

目前,这件张大千送给女儿张心瑞的《菡萏真丝旗袍》,已经在今年的6月6号的一次拍卖会上以210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

3大千女儿张心瑞

在旗袍上画画,这样的作品,张大千一生共画了11件,每件图案都不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张大千牌”限量版:

1949年,张大千绘制了4件白缎旗袍分别赠送给了澳门殷商蔡克庭的两位女儿和两位儿媳。但这4件作品至今没有公开展示过。

1949年,张大千在澳门还绘制了一件萱草花白缎旗袍赠送给了刘梁年夫人杨芬女士。这件作品曾在2001年的一次拍卖会上出现过。

1949年,张大千又绘制了两件旗袍,就是刚才我们提到过的,分别送给了他的女儿张心瑞和他的第四任夫人徐雯波。其实,张大千送给女儿张心瑞的手绘旗袍共有两件,一件就是拍卖的这件,还有一件张大千绘制的是水仙。不过,这件水仙旗袍已经遗失。

1956年,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绘制一件“墨芍药”旗袍送给了他的给儿媳——葆萝夫人,这件旗袍从未公开展示过。

1972年,张大千绘制一件墨荷旗袍送给了女儿心声,至今没有亮相。

1974年,张大千在白缎上作了一幅墨荷送给台湾艺人郭小庄,郭小庄后来将其缝制成旗袍。这件作品曾在1998年台北“故宫”的一次画展上出现过。

4张大千与女儿张心瑞

看了张大千送给他女儿张心瑞的荷花旗袍,又看了刚才的介绍,可能朋友们还想看看其它几件张大千手绘的旗袍作品。不过很遗憾,我们还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展示给朋友们。

不过,张大千倒是创作了一些旗袍美女作品,虽然这在张大千的仕女画中很少,但可以弥补我们的遗憾。

下面就是大千先生笔下我们很少见到的旗袍女子,欣赏一下:

5张大千《旗袍女子》1941年作

画面题诗:
偶逢佳士亦写真,豪端欲恐有纤尘。
世间恨少奇男子,腕下翻多美妇人。
着短短装饶别致,作飞飞想见全神。
画眉莫笑趋时样,此是摩登七戒身。

6张大千《旗袍女子》1944年作

画面题诗:
偶逢佳士亦写真,豪端却恐有纤尘。
世间恨少奇男子,腕下翻多美妇人。
着短短装饶别致,作飞飞想见全神。
画看莫笑趋时样,此是摩登七戒身。

7张大千《旗袍女子》1945年作

画面题诗:
抛残脂粉又匆匆,谁喻竛竮只诉风。
输与中庭一方月,向来不照睡颜浓。

8张大千《旗袍女子》 1941年作

画面题诗:
每逢佳士亦写真,欲恐豪端着点尘。
眼中恨少奇男子,腕下翻多美妇人。
短短袖衣饶别致,非非想天现全神。
画眉莫笑趋时样,此是摩登七戒身。

9张大千《旗袍女子》 1944年作

画面题诗:
赵姊廉纤阿环丰,娇躯一样不惊风。
李波小妹柔如水,写入屏风愧未工。

10张大千《旗袍女子》1945年作

图中女子穿素色旗袍,翠绿边饰,足登绿色露趾高根鞋,曲膝,背倚芭蕉树,席地而坐,双臂交迭,搁于膝上。这幅作品张大千够大胆的,但与下面我们将要看到的两幅相似的作品相比还是相对含蓄的。该作品画面上无题诗,钤“摩登戒体”印,以佛经“摩登迦女”故事作喻,警惕观者赏之勿妄生邪思淫念,与诗句“从君去作非非想,此是摩登七戒身”取意相类。

11张大千《旗袍女子》1944年作

画面题诗:
鬓发抛家云乱卷,修眉倾国玉横陈。
从君去作非非想,此是摩登七戒身。

12张大千《旗袍女子》1945年作

—— END ——

IMG_8606

谢稚柳的绘画,没有名师传授,属于自学成才。他早年的画作,始终散发着一种幽思情味,晚年对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徐熙落墨法的迷恋,使得他画风一变再变,最后破茧而出,一飞冲天。

“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

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

——张大千

张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里,能和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为这位“柳弟”。

谢稚柳将徐熙仅用于花竹的花鸟画技法推演为山水画创作的绘画方法,形成了 “落墨一军”。

从潇洒谨严的宋元规范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调,谢稚柳的山水也由苦篁斋里的清新明媚,变成了壮暮堂里爽迈雄健的大江东流,徜徉在他烟云懵懂的云山雾色中,你会顿觉满身的尘嚣涤荡而去。

IMG_8607

▲谢稚柳《黄山雪霁》1980年作 (632.5万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

款识:庚申春初骤寒,写雪霁黄山,壮暮翁稚柳。

展开这幅谢先生描绘雪霁黄山的画作,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定是落于纸面浓烈的色彩。色彩的表现是客观的,它是光影,原色的再现;色彩也是主观的,它更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流露与生发。“霁”,雨雪落后初晴也。当阳光照射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群峰上时,由于阳光的折射与周遭景物的反射所表现出的不正如画中描绘的那样绚烂。石青石绿的温润,洋红的浓烈,加之墨色的浸润,大千世界的玄妙与不可思议被谢先生转化成了可能与美妙。云雾缭绕群峰,愈见壮阔;古松虬曲盘旋更增灵秀之致。绚烂归平淡,不仅仅读到了画中山水间的绚烂,还有谢先生驾驭波澜壮阔的一份淡定与从容。

IMG_8608

▲谢稚柳《江村霁雪图》仿宋徽宗笔法 1947年作

款识:江村霁雪。用宋徽宗法,丁亥春暮为云章先生方家正之,谢稚柳。

《江村霁雪图》作于1947年。题款中的云章先生,全名贺云章,出生于旧上海一殷实家庭中,自幼喜爱书画,与海上画坛多位名家来往密切,张大千亦为他的至交。谢稚柳也是在当年随张大千拜访贺云章家时,将《江村霁雪图》赠与贺云章的。

《江村霁雪图》以三段式构图,远景处群山起伏,白雪皑皑,将雪后山川的佳境表现得一览无疑。中段峰峦岩岫拔地耸立,山体奇峰突兀,银装素裹;山头处树木繁丛,绿色荫荫,似乎要在这冰天雪地之间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山脚下有一村落,村中屋舍也都披上了银装,显得格外清新、舒爽,村中的树木竞相生长,一派枝繁叶茂的景象。近景处为一山坡,坡道两边古树林立,盘曲交错,给人以遒劲挺拔、苍劲古拙之感。又有一红衣老者纵白马于坡上,蓝衣童子紧随其后,望其去处,正是那山脚下的村落,是叶落归根?还是深山访友?绝妙的构局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并使中、近两景遥相呼应,相映成辉,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各景物之间则是大片的湖泊,蔚蓝的湖水反衬着四周的雪景,使天地之间的山水情景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IMG_8609

▲谢稚柳《寒江雪岭图》1947年作

款识:丁亥冬日写似国祥先生方家正之。谢稚柳。

本幅写雪景,重山叠障,积雪披纷,入眼一片苍茫。楼阁叠泉,隐现于林荫遮护间。下见寒江悄寂,仅得孤舟于其上。上方天际空间以淡墨晕染,山体积雪部分以留白处理,江面染成浅蓝,令画面倍觉明净清朗,寒意自生,有空灵飘逸之意境。画家于一九四七年得睹董源、巨然两剧迹,对其钻研董北苑画法影响尤深,亦引领出日后创作的路向。本幅写于同年底,从中自见北苑面貌,亦为画家笔下习董之杰构。

IMG_8610

▲谢稚柳 《雪景霜林》

谢稚柳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墨彩相依,自成一格。此副雪景山水谢老大胆落墨非常人所敢为,堪称先生“江南画派”的雪景青绿山水经典之作。

通览此幅画作,结构布局严谨,包罗气象万千,既有宋元遗风的继承,又有画家对江南山水风云变幻的把握和理解;既有挥洒泼墨的大气魄,也有精微细腻的笔触,可见谢老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非凡的绘画技巧。

云彩层次丰富且变幻莫测,以青绿色作大色块大笔渲染,又以皑皑雪山作色泽对比。云层变化之下巉岩绝壁,山峦奇伟,数株红叶绿树鲜艳娇丽,凸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格外引人注目。尽管是点缀的树木,可叶片却画得细腻精到。尤其是雪景的处理叫人拍案叫绝,谢老巧妙地留白或者以钛白皴染,以及和浓淡适宜的墨色对比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冰封万里、白雪压枝的奇妙江南冬景。

IMG_8611

▲谢稚柳《江山素裹》

IMG_8612

IMG_8613

IMG_8614

理清了书法起源、发展的脉络,又经过反复的尝试、实验,再掉转头去,看历代古人论书。那些名言、那些形容,确切明了,完全不像今人说的云里雾里。

尝举几例,以期能矫枉过正。

传诵最多的要属“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微信图片_20170707104838_副本

“屋漏痕”与“坼壁之路”是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之言,“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
从字面上看,“坼壁之路”是指墙壁裂开的缝迹。“屋漏痕”是指雨水由上而下淌,自然顺势的痕迹。均是指受力之后,物体自然留下的轨迹。从笔法上看,意指一旦发力,笔画便顺势而就。“屋漏痕”的“发力”显然指转笔而形成的顺势,而“坼壁之路”的顺势则绺蠓季毒。左转或右转都可以发力,就看如何“取势”了。

“钗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工具,呈半圆状。“折钗股”是张长史笔法,大都指草书中的圆润转笔,过一圈以上,收笔呈有力的刹势,即可作“勒”或“束”。而刹势用笔的末端,往往像折断钗股,断口参差不齐。

“锥画沙”、“印印泥”之说,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日:“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险劲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后人一直延续说是形容“藏锋”,这只说了一面。过去的笔毫是兔毫之类的硬毫或兼毫,因有硬的笔心,故转笔运指时,笔锋始终是裹住的,尤其在枯笔状态下,“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锥”是尖而硬的,是指硬的笔心,画在沙上,沙于两边翻出,锥线居中,深而细。“锥画沙”亦指用硬毫转笔常出现的典型笔画,即居中的细线。蔡邕早在《九势》中明示:“令笔心常在点化中行。”由蔡氏创造的 “飞白书”,正好印证:“飞白”即枯笔,而往往在枯笔时,才能看到笔画居中,有一根细线。这就是被长期忽视了的另一面。

“印印泥”亦如此(指印封泥)。因为印章是石质或铜质的,刻出字的线条是硬的,而印泥是软的,印章压在上面,印泥会沿着线条的中心溢向两边,其状正如“锥画沙”。所以,古人总是将“印印泥”与“锥画沙”连在一起论说。

蔡邕的这句名言,被后人一再误解,晚清以来一直强调的“中锋”用笔,以为笔锋垂直于纸面,就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实属大谬。惟“利锋”能出“险劲”,“锥画沙”与“印印泥”时相同,意使力“透过纸背”。此种力,乃转笔“取势”发力的“力”,决非用力的“力”。唐代林蕴述卢肇言之凿凿:“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前章已说过,由于“取势”而发的力,无疑是迅猛、果敢、快捷、顺手的。无论翻到哪一章古人论书,那些形容书写动作快速、用笔力量险绝夸张的比喻举目皆是,如“勇士伸钩”、“百钧弩发”、“危峰坠石”、“晾雷掣电”等,包括“永字八法”说明笔画的八字。南宋姜夔言“速以取劲”,可见险劲的“零挚”誊阜于苹零。“取势”用笔发力之快速,从怀素的诗中便能略见一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当年古人好书壁,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纸,书壁的姿势最适合转笔的发力,而且空问面积大,手臂上下活动范围广,最利于性情的发挥。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壁来书呢?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了。

古人总是说“书法遒媚”,这个“遒”字,著名“红学家” 周汝昌先生作了准确的解释。“遒”,包含了快速、劲健、紧密、控制、骏爽等意思,是一种准确控制快速发力的完满“境界”。其实,古人“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笔法,是非常道地、非常精辟的一个比喻,正像古人从“力”的其他不同角度喻笔法为“拨镫”、“屋漏痕”、“印印泥”等一样的精彩。

而今人所谓“力”,口口声声谓“提按”,此说法与“中锋”用笔都出自于清末。不转笔运指了,用力岂不是只能“提按”了?我是体会深切,因为我从小到大“提按”了二十年。

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是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今人是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完全彻底的两回事,决不可同日而语。

古人的书法字典中,是没有“提按”二字的。

—— END ——

读帖可以归纳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时代气息、风格、流派,还可以读到其他一些信息,读到某一个书法家取法的影子,我们读《石门铭》可能想到康有为,我们读北魏墓志可能想到干右任,我们可能会想这块碑给某位著名的书家写过了,我们还有没有写头。比如《石鼓文》,一写就会想到吴吕硕,写《三公山碑》,马上就会先想到齐白石,其实其他人也写过,好像这个模式给这个人搞出一个名堂来了,不敢再去摸它。

IMG_8600

宏观方面还可以读更多的东西,读那个时代的历史。

比如我们写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历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个书家的历史、习性

我们写《定武兰亭》,有没有想到过赵孟頫当时临《定武兰亭》?

他从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写了几通,题了十三跋、十六跋。这次我在台湾见到一个《赵子固落水兰亭》影印本,里面有大量题跋,很厚,但可能有问题,古人作伪技术很厉害。读某本帖,里而还有许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说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啊?

IMG_8601

当然不可忽略,因为这里面储存着历朝历代人对这本帖的信息。

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譬如说米南宫有句话,说梁武帝评价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胭”是何等语?十年前,《书法报》请李世南画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写诗,分给我王羲之,我在想这个句子,一个是龙跳,一个是虎卧。一个是表现动,一个是表现静,我觉得形容《兰亭》动静交融,还是有道理的。

所以这些当然跟我们读帖有关系。金农一生写《华山庙碑》,对他太重要了,那种解读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读它。

IMG_8602

我以前有个学生,写米字,他说他写不下去了,我说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阔天空,拉开一点距离。

为什么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无止境地读?

以往我们对临帖限定在一个像不像的基础上,这当然很重要。但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视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学生临帖,往往就是这样,什么米字格、回宫格、九宫格,就是一个形的问题。

所以我们又不能丢开形去谈风格,谈历史,它们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拆开来,一般说来“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是很难做到的。从临摹来讲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东西常常是先打动你.如果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点,像苹果的表皮,有卖相,还有人讲七分写屯分裱,马靠鞍、人靠装一条领带打上去人就变样了,然后到理发店把头刷刷光又不一样了。

我们看展览会确实有这个问题,日本人办展览,框子还从日本运来。但是我们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动以后,必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光是欣赏问题还不大,你要将它转化为你手上的东西,这就需要微观的东西。

微观,有笔法,从笔法延伸进去还有毛笔问题、速度问题、动作问题,笔和纸的磨擦关系问题,毛笔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来,特别是极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讲了。笔法概念是写字中最重要的技法问题,结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作品里面能够读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包含量很大的。我们可以从黄庭坚的帖中读出他的执笔高.不可能执笔低,因为只有高,才有可能产生一波三折的振动,你们可以去试。

IMG_8603

我宁可用占人比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锋”、“锋有八面”,而不愿意用现代物理实验的方法来剖析用笔。

有些东西可以讲白的,也有的讲不白。毕竟是一个艺术的东西,不是车床、刨床。

我们在临摹一件作品时,有可能已经被某种风格所统领。

我在讲篆隶书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方法在制约我们。我们在运笔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笔画,已经有了风格特征。

IMG_8604

一张作品的风格特征不仅仅取决于字形,用笔也很重要。我们到博物馆看某件作品,一打开卷子还没有看完就知道这是苏州人的,这是学文微明的,因为他从笔法到气息都来源于文徽明。所以在读帖的本领上,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历代造瑕人和鉴定家破译的方法.对我们有帮助,不是要你们做坏事。

结字和章法也是我们读帖的范围,结字有所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还有读流派,锤法和王法、米法有什么区别等等。

◇◆◇


IMG_8605

黄 惇

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书协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沧浪书社社员,中国美协会员。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艺术学员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

IMG_8567

弘一法师书

文丨白木

写字的人,都希望能目睹真迹,就像画画的人渴望看见原作,都觉得在书上或者印刷册子上看作品,多多少少有些隔阂,不够究竟,如“水中花,镜中月”一样。

几年前我在巢湖鼓山寺阅藏时,丈室内有幅弘一法师的真迹,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偈颂集句对联,内容为“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起初去丈室向师父请教一些问题时,眼睛总是忍不住往这幅字上瞄,这是多么失礼的事情,师父不但一点没责怪,反而慈悲地说:“走近些看。 ”

IMG_8568

究竟清凉

因这句“走近些看”,我在鼓山多呆了两年,也因为这句“走近些看”,我有自如进入丈室的借口,而且不知道浪费了师父多少良茶佳茗。现在想来很是惭愧,只是光喝茶没有用心。 

每次看经书乏了的时候,我就会跑到丈室来看这幅对联。 

字如其人,弘一法师的字超然尘外,如同人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太虚法师、马一浮、林语堂、夏丏尊、张爱玲、鲁迅、叶圣陶、丰子恺、郭沫若、潘天寿、赵朴初老居士、启功先生……等等无一不是心悦诚服。 

书法家的字,我在很多博物馆与各大碑林、摩崖石刻看得不少。

王右军、王大令、怀素、苏东坡、米元章、黄鲁直、赵子昂、董香光、王铎、傅山、石涛、八大……各种敬仰,各种赞叹,各种惊喜。

但能让人欢喜清净心的却只有弘一法师的字了,寂静祥和,若塔若僧。

如《华严经》觉林菩萨偈言说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就如弘一法师自言:“我的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为分别。” 

IMG_8569

我的字即是法

这个法是什么?

是经、律、论?是声闻、是独觉、是佛、是菩萨?是禅、净、教、密、律?还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是即心是佛?还是应无所住?

如何把写字融入法中,依末学看来就是“唯有用心”“字在心境”,简单一点说,就是发菩提心,跟学佛一个道理。 

正如弘一法师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开示讲写字时所说:

“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 

圆拙法师回忆他见弘一法师写小字时的情形说,法师“左手提纸,从桌面上竖起,状如诵经,以右手执笔,悬腕而就书之。” 

IMG_8570

慈悲

状如诵经,这个我略有体会。

五年前,我去拜鸡足山时,客居五华庵,次日上殿,一个小沙弥一边敲着木鱼,一边全神贯注地诵着经文。

他新剃的头如新月出生,散发着一层透明的光泽。

他的神情庄严而自如,是那么清净自在,了无挂碍,瞬间被法喜与自在覆盖周身。

后来想想,这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出家人状如诵经的一种。

在南岳时看见老僧随便地上一坐,手里捏着念珠,两眼一垂,嘴唇微动,金刚念,经文与咒语如泉水一般流出,背后山石与孤云似乎飞起来。

而老僧就是老僧,不闻不顾,身子除了手与嘴唇便是纹丝不动。

IMG_8571

《诵经》周丽仪摄

在藏区耳闻喇嘛们课诵时密密麻麻的诵经声如雷鸣一般。

在寺院里与众多法师一起上殿诵经时所感到的那种摄受与加持;或偶然在山间散步,感受出家法师为路旁死去的众生念经时的慈悲。 

据法师弟子刘质平回忆说:

“写时闭门,除余外,不许他人在旁,恐乱神也。大幅先写每行五字,从左至右,如写外国文。余执纸,口报字,师则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画,均以全力赴之。五尺整幅,须以二小时方成。”

由此而知,弘一法师写的不是字,而是一字一课诵,每写一个字如念经一般,每一个字如画圣像一般,一笔三省,如寺院晨钟的钟声、暮鼓的鼓点,虔诚无比,三洲感应。 

所以,我相信每个念过经文的人,都能感受到“状如诵经”这四个字的契机。

IMG_8572

用心念经

无论你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还是穆斯林,只要是用心念过经文,就一定有所悟、有所得。 

如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六月二十三日方便开示时说:

“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所以,观弘一法师字,如不用心去感受,不从“法”字入手便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弘一法师曾言:“吾书未工,诚意为贵。” 

写字无外乎用心,若以平常心、精进心、慈悲心、喜舍心、清净心、忏悔心来写每一个字,这就是法! 

阿弥陀佛。 

点击观看

荔枝文创 《心迹——五子书法展》

开幕视频

微信图片_20170519104423

(荔枝新闻讯/记者 常瓅)

7月6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南京海派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心迹”五子书画展在荔枝文创开幕啦~

图片1

十分荣幸!小编一早就来到现场感受清新脱俗的艺术之风~被浓浓的艺术氛围和书法大家们对艺术的一腔热血所深深感染!言为心声,字为心迹。今天,王岚、王卫军、柳正梅、阎揆、黄正明五位优秀的书法名家联合办展,取名为“心迹”,其中蕴含了五位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彰显书法魅力的拳拳之心。

图片2

(从左至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外联部主任阎揆,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正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李声,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王卫军,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柳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柳正梅参与启动仪式。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李声副台长表示:本次书法展览是荔枝文创的首场书法展览,是荔枝文创在文化领域的一次新尝试。希望以这次展览为契机,在更高的层面上扩大文化艺术交流,聚集更多的文化人才,探索更广的文化创意领域,也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衷心期望,能够与更多的文化名家、大家合作,把江苏的优秀文化成果推介出去,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五位参展的书法家也把他们共同手书的书法长卷赠送给省广电总台,表达对总台的美好祝愿。

除了这有意义的手卷,7月6日—7月22日为期16天的时间里,这五位江苏书坛中生代实力名家的大作将荔枝文创2F各呈美境!各领心性!各领风骚!小编先去帮你们探探这书法界的盛会了!

图片4

想真正看懂高端的书法展吗?想秒变书法小达人吗?观展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线索!

>>> 线索一:

温婉沉静,家学深厚,书宗元四家,上追晋唐。其行书中和圆韧,有中正沉厚之气。小楷融入女性典雅娴静,足具书卷气和古典美。她以书入画,简山淡水,秋林劲松,在清逸中表现志趣观照,其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书情画境,是天赋、修养和苦学之成果。在现代社会尤显卓尔不群。

她就是王岚

图片5

>>> 线索二:

他当过兵,被部队推荐入大学深造,学过文学和建筑,他文心深厚,谦和沉稳,以晋唐立基,数十年研习钟、王,擅楷、行,尤以手卷、手扎广得声誉。他用笔潇洒俊朗,从容雅逸,深得二王遗韵,其章法借鉴建筑学之布局元素,富于节奏韵律和形式美,加之文学意兴和谦和心态,其人其书,被誉为有“文雅之气,章法之奇,平和之格”,当之无愧。

他就是王卫军

图片7

>>> 线索三:

她师从黄惇,张友宪教授,有系统扎实的学院派艺理研练。她书宗宋元明之米、苏、赵、董诸家,行书沉着痛快,势韵暢达,章法如行云流水,颇有“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奇轶绝尘”之出神入化。她的绘画有元、明遗韵,山水花卉,配以雅致题跋,可称大书精彩,小画精妙。

她就是柳正梅

图片8

>>> 线索四:

他任性率真,参禅近佛,其书如人,通法理,任自然。他近师宋元,远参二王。行草书用笔洒脱劲韧,放而不乱,他对笔、墨、水的处理老到,在干湿浓淡和疏密变化中,有收放自如的韵律节奏。他大隐于市的放松心态,使其书体有格调的提升,渐由技境而入道境。

他就是阎揆

 图片9

>>> 线索五:

大学书法教授,博学古今,多有著述,由于 他在“识、见、学”三方面颇有积淀,多探索于各书体互渗溶合。他深研晋唐宋明法帖,又浸润秦汉碑意,故行书用笔刚柔相济,化熟为生,在含蓄内敛的点线中稍带率性,章法随意而拙中见秀,粗看平淡天真,细品颇现内美。他的隶书朴实简逸,一如学者慧心气度。

他就是黄正明 

图片10

嘘~来展之前请静下心来,认真观展……此次书法展名曰“心迹”,也颇合“书为心画”之传统本意,五位名家不仅展示书道心迹,也昭示了他们漫长求索的艺术足迹,有书以载道的宣示作用。快来现场一睹为快吧!

微信图片_20170707194509

7月11日 19:00

王金泉老师 映客直播课

主题:《碑帖融合之道》

【直播信息获取方式】

1、扫描上方二维码,获取直播链接

2、小欧、麦嘉、墨池商城朋友圈

3、所有墨池相关微信群

4、墨池APP顶部置顶图

Ps:提前下载映客APP,观看更流畅,还可以实时互动

简 介

『 王金泉简介 』


微信图片_20170707100207

王金泉又名胡杰,胡平畴,斋号枕溪山房。一九六二年元月生于安徽太和,师从郭连波先生。现为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敎授、导师工作室导师,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主任,阜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二十余次入展中书协主办的大展,并十余次获奖。另入层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


♦ 作 品 欣 赏 ♦

微信图片_20170703180029

IMG_8233

IMG_8234

IMG_8236

IMG_8237

IMG_8238

201701160851468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