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东

微信图片_20170706165900


IMG_8554

李良东,江西南昌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一、二、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三届草书展优秀作品奖等,多次入展国展及单项展。


 笔墨当歌抒豪情

——书家李良东印象

文丨钟兴旺

李良东比我小几岁,但他以良好的书法创作和丰厚的学养取得了众多成就。要全方位写出真实的他,我深知自己拙劣的文字不能胜任,因此只能说说对他的大体印象。

书坛常青之树

认识良东兄时间不长,但其名字至少十年以前我就熟悉,经常在全国书法大展的名单中看到。说他是书坛的常青树,首先是他参展、拿奖的次数多、时间跨度长。从1998年他入的第一个国展——全国第四届书法新人新作展算起,到2015年6月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时经18年,入国展达40多次,获奖近20次。

IMG_8556

像良东那样近20年常立书坛潮头、引领书坛风气的青年书家,在全国极为罕见。其次是其获奖档次高、各体皆能。他不仅获奖、入展次数多,而且分量重。除了他获奖最多的行书和草书外,楷书、隶书、篆书均上过国展。他各种形式、尺幅的作品均能掌控自如,在册页展、扇面展、手卷展、楹联展等各种形式的大展一个不落,其中扇面展、草书展拿过最高奖。

“抒情王子”以笔墨当歌

不熟悉良东的人,见他不苟言笑,觉其外表 “冷酷”;如果趣味相投,与他稍微接触多些,便发现他很幽默风趣,属于外冷内热型(原来“冷”是一种自我保护)。从不多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喜欢唱歌。

有一次他在一堂书法鉴赏讲座上,一激动竟然情不自禁地唱了一句,引得满堂掌声。他给人讲解书法作品,在讲到书写节奏时,也经常以唱歌打比方,譬如舒缓、过渡加速、高潮激昂。我想,如果在歌坛,他一定是“抒情王子”。在书坛的良东,他以笔墨当歌,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IMG_8555

“书为心画”,只有在书法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通过书法表达性情。良东兄书法技法精湛,驾驭笔墨的功力深厚,能通过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尺幅表达不同的心情状态。恬静时,或以晋人小楷写数页明人手札;舒畅时,或展一幅素绢以清秀的小行书抄几首清人小品;喜悦时,或铺一张大中堂,酣畅淋漓地狂草一首自作诗……他的作品不仅是他情感的流露,读者也会受到感染,与之产生共鸣——优秀的作品往往就有如此魅力。

IMG_8557

我认为,良东兄现阶段的代表性书体是行草书。看他最近作品,浓墨以行楷开头,似歌唱般娓娓道来,到了高潮部分,枯笔狂草恣肆纵横,跌宕起伏,仿佛一匹野马在疆场驰骋……作品疏密、浓淡、枯润、收放、正欹等对比强烈,令人观后激情澎湃。

行内人都知道,草书是理性与感性交融的产物,是最需要才情的书体。良东的草书取法多家,如“二王”、“颠张醉素”、黄庭坚、王觉斯等行草书大家,对历代名家尺牍、手札等也均有借鉴,汲取众家之长,个人风格已见端倪。加上他谦逊低调之人品,这正是不少书法界前辈以及众多书画藏家看好他的主要原因。

丰厚学识涵养笔墨

光有技法、缺乏内涵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书法创作当重学养”, 良东兄是对此醒悟很早的少数书家之一。近年来,他阅读了大量书法理论书籍,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

同时,还研读了许多国学经典篇目,对诗词、绘画等领域也颇有研究,所绘国画水墨淋漓,意境幽远,不失专业水准;自作诗词格律谨严,言为心声,气格不俗,曾有诗作入选中华诗词文库等。由于平时各方面学养的厚积,他终于在十一届国展面试中薄发。他作文、创作均获得评委的高度认可,最终高中“榜眼”(总分第二名),获得优秀奖。

IMG_8559

更值得一提的是,良东兄还精于古代字画的鉴藏。他涉足收藏很早,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收藏古字画,零距离接触古人的优秀作品,学到了许多从印刷本字帖、书法理论书籍中学不到的东西。古人作书,大多淡化了功利,作品没有今人的俗气、火气、躁气,气息往往纯净高雅。

良东作品中的古雅之气,想必得益于其多年以来一直“与古人打交道”。多年的收藏实战经验,良东兄练就了一双鉴定古字画的锐眼。一幅字画,他从材质、书写风格等方面综合分析,很快就能断其真伪。近年来,他在收藏界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江西电视台邀请他作为特约专家参与节目制作,在电视荧屏上,他那朴素的外表下,难以掩盖的是其满腹的才华。


微信图片_20170706171134

IMG_8560

李良东 书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

IMG_8561

李良东 节录《大海》歌词

IMG_8562

李良东 书古诗二首

IMG_8563

李良东 书刘禹锡《陋室铭》

fgxxx

宋朝书法主张尚意,

注重在哲理性书卷气风格化意境表现

同时也提倡个性化独创性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

用笔迅疾而劲健快刀利剑

李良东老师

“不颠”的《韩马帖》课程

解析米芾笔法掌握米芾的结字法则

一共节课

学习米芾书法风格和其浪漫主义色彩

时间 (1)

7 月 16 日

点击订阅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07_看图王

《论一支毛笔的自我修养》之如何撩到各大书家

第四章节

会书法的人,值得相交!

1215191791

他/她是这个世界上难得耐寂寞于繁华
持淡然于浮世之人
和他在一起,你会在如此浮躁世间
感受到难得的宁静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54

你的书法朋友,一承千年国粹
他很爱国,他讲信义重礼义,崇尚正能量
和他在一起,沐浴阳光,熏陶正义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438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男性朋友
你将被一位游走翰墨世界中
极具涵养与文化气息的文质男人所熏陶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424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女性朋友
你会更加发现
这个世界上还余存着令人惊艳称赞的古典美
她的非凡气韵与美丽,由内而外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201

如果你嫁给一个书法得道的男人
那你将和一个成熟稳重、有情有义的男人
享用一个风趣浪漫的稳定生活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48

如果你娶到一个书法得道的女人
那你将拥有一位在时尚新潮中
沉淀着传统古韵之美的妻子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507

寻一位爱书法的人做朋友
从了解书法开始

那么
或许你需要这样一只毛笔

↓↓↓

【墨黛】

墨池专供 黑马毛 高弹 小行草毛笔上线

1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706104851
微信图片_20170706104743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247
微信图片_20170706110323

详情

名称
【墨黛】

尺寸
笔长:25cm
笔头:3cm

材质
笔头:黑马毛
笔杆:碳纤维

传统手工工艺
认真制作
严格把关
尖圆齐健

【墨黛】墨池定制黑马毛小行草毛笔
弹性高,碳纤维笔杆,手感分量足,适合小行草书的书写临习创作

价格:38元/支 包邮

点击购买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以上点击购买字样可直接购买该款毛笔、点击商城总连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产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码咨询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609151704

王铎各体皆能,以行草名世,五十岁之后用笔如神。“写法不活,必学王铎”,王铎大胆的用墨,章法,取势,造型,笔法,都非常值得学习。相信经过对王铎行草的学习,会让学习者重新看待书法。

1111

奇人多利器,宫春涛老师学识渊博,为人谦虚,对王铎的诠释非常到位,讲解非常有层次感,并且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为各位听课同学结心中之结益处很多。点评学员作业尽详,有耐心。

222222

4

两期课程,精彩绝伦

课程评分,好评如潮

 ▼▼▼▼▼1

2
3 4 5

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大家也都意犹未尽,最后也要由衷感谢宫春涛老师精心备课,让大家收获颇丰!宫老师辛苦了!本期课程即将到来,期待系列课程结束后,书法这一传统技艺能在学员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不只是书法,更是书道和文化。墨池学院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书法的学习中来,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宫春涛简介| 

6

宫春涛 1976年6月30日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现定居北京。为《易经》《孙子兵法》管理研究学者,中山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书创作。

作品曾入选中国书协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中国书协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四届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七届刻字大展等。

出版有《视觉艺术中的书法应用》《书法收藏与投资》《印章收藏与投资》《国画收藏与投资》。


王铎的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在日本,就有“后王胜先王”之说。

学习行书很容易拘泥与点划而忽视动态取势。“写法不活,必学王铎”,王铎大胆的用墨,章法,取势,造型,笔法,都非常值得学习。相信经过对王铎行草的学习,会让学习者重新看待书法。

宫春涛老师是国学研究者,专业研究《易经》《孙子兵法》,常年在外讲学。同时又是作家、漫画家,相信他深入浅出,直达痛点的讲解会让您迷上这门课程。

 

点击查看第一节上课视频微信图片_20170609161507

PS:最后一节课中,宫老师将送出三件作品,两幅临帖和一幅创作,尺寸均为八尺条幅


 

2017年7月8号 19:30

​第三节 王铎行书的临摹与创作

详情如下

7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1_看图王

书法是一种高尚美术,要从篆、隶、楷书入手,然后进入行草用笔,才有神韵。
——于右任

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就其爱好者习之,只要心摹手追,习之有恒,得其妙谛,即可任意变化,就不难自成一家。

2_副本▲行草李白扶风豪士歌

一切须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是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一个人的字,只要自然与熟练,不去故求美观,也就会自然美观的。

3_副本▲行书子超老弟轴

我之作书,初无意于求工。始则鬻书自给,继则以为业余运动,后则有感于中国文字之急需谋求其书写之便利以应时代要求,而提倡标准草书。

关于方法的问题,前代书家,他们都只讲理论,而不讲方法,所以我答复书法朋友们的询问,只讲“无死笔”三字。就是说,写字无死笔,不管你怎样的组织,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现在我再补充四点:

一、多读
写字本来是读书人的事,书读的好,而字写不好的人有之,但决没有不读书而能把字写好的。

二、多临
作画的朋友告诉我写字比作画难,我不能画,不知确否如此,但写好者确真不容易。童而习之,白首未工者,大有人在。所以前代书家毕生的精力所获成果是我们最好的参考。它不独可以充实我们的内涵,美化字的外形,同时更可以加速我们学习的行程。

三、多写
临是临他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不然,即使苦写一生,也不过是徒为他人作奴役而已。

四、多看
看是研究,学而不思则日久弊生。只临只写而不研究,则不是盲从古人就是盲从自己。所谓看,不但多看古人的,更要多看自己,而且这两种看法对古人是重在发掘他们的优点,对自己是重在多发现自己的缺点。

4_副本▲赠云林先生草书轴

我喜欢写字,我觉得写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我感到每个字都有它的神妙处,但是这种神妙,只有在写草书时才有;若是写其他字体,便失去了那种豪迈、奔放的逸趣。

—— END ——

1▲ 书房中的金庸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金庸”。在金庸先生笔下,不仅有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还有洗尽铅华的艺术自我。我们从那些并不惹人注意的影视剧片头或书名中看到金庸的题字,几被震撼。细心的朋友应该可以发现,金庸的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其片头都是用书法题写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敬畏,也体现了一个人一部作品的脸面。

殊不知金庸先生从立志成为外交官,到最后从报人、小说家回归到现在的学者状态,他的人生轨迹一如其书法,频繁游走于激昂和淡然、进取和隐逸之间,同时又贮满了儒雅的文气。

2▲ 金庸书法:淡泊明志

在绍兴兰亭王羲之曾经写字的地方,金庸拗不过当地人的热情,只好写下:“班门弄斧,兰亭挥毫。”金庸曾坦言自己的书法一般,专门做书家是远不够的,然而用来题武侠小说的封面,气象则大不一样,例如“射雕英雄传”五字,一气呵成,题得颇有些古拙质朴、长江大河的味道。

金庸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对书法美学的通俗演绎和认识扩展:古往今来观者聚焦在书法作品的最终形态之上,重文字之美,轻书写过程中的“挥运之时”、“挥洒之乐”。

3▲ 金庸书法

通过写作武侠小说,金庸以书法的美学语言来演绎武功,使书法的静态画面美和武功的动态行为美形成“通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金庸借助传播力最强的通俗文学,使得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鲜活地感受到书法的律动感和力破千钧的气势。

从海宁的学童到牛津的访问学者和剑桥的哲学博士,金庸一直都狂飙在追寻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从句读之不识到著作等身、享誉全球,书写伴随金庸历经近百年的风云变幻。

4▲ 金庸旧居

回溯民国时的金庸家学:祖父查文清所编“海宁查氏诗钞”有数几百卷之多,但雕版还没完工就去世了。堆积了两间屋子的雕版,后来都成了金庸儿时的玩具。金庸的母亲徐禄,也就是徐志摩的姑姑,陈家洛母亲的原型。她读过私塾,喜欢诗文,终日手不释卷。徐禄的书法也好,会写一手漂亮的小楷。

从雕版到小楷,儿时金庸对书法的认识就已经是全息和纯然的,反观当下大多孩子对书法乃至传统文化的认识却是片面和功利的。

5▲ 金庸题写的华山论剑

金庸曾不止一次地表达对电脑的反感。他说:“我喜欢用笔写。我跟学生演讲的时候举例说,拿一百台电脑放在那里,看他们是否能发明牛顿定律。电脑永远写不出一首诗。现在大陆的网络上,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然)把我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改写,进行发表!”

6▲ 金庸题写的大鄣山卧龙谷

最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三联版金庸全集上,每一部书名都由金庸先生亲笔题写。每部书的扉页上都钤有一方闲章,诸如“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鲜鲜霜中菊”(吴昌硕)、“兰生而芳”(梁袠)等等都是名家名印,发黄的古画配上剑气十足的书法,殷红的印章配上油墨的清香,字、画、印、书四绝的古典光辉再次遍照神州大地。

7▲ 金庸书法

8▲ 在书房写字的金庸

《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善用虎头钩和判官笔,人称“银钩铁划”。因为师兄俞岱岩被残害至严重残疾,得见悲愤中的张三丰用指书临摹《丧乱帖》,张翠山于是潜心揣摩,竟窥破其中武学奥妙:

“这《丧乱帖》张翠山两年前也曾临过,虽觉其用笔纵逸,清刚峭拔,总觉不及《兰亭诗序帖》、《十七帖》各帖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这时他在柱后见师父以手指临空连书‘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这十八个字,一笔一划之中充满了拂郁悲愤之气,登时领悟了王羲之当年书写这《丧乱帖》时的心情。”后来张翠山遇险之时,屡屡仰仗此绝技逢凶化吉。张翠山虽然悟性极高,但对书法与武学的修为毕竟时浅,故难臻一流高手行列!

10

晚年,金庸先生再次修订《倚天屠龙记》时,曾坦言当他历经婚变和儿子自杀后,深感“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对照这番自述,重新审视金庸先生的书法,作为一位读者数以亿计的武侠小说宗师,他的诚恳和率真实在难得,同时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到金庸先生书法中刚柔并济的一面。

11▲ 金庸祭古龙手迹

金庸先生写作时,喜欢使用五百格的稿纸,竖行书写,从右到左,完全按照传统的中国文稿书写格式。他的手稿,字迹清晰工整,严格按照标准的格式,每字或每个符号均占一格。

虽难免有增删涂改之处,但无论是订正错字,或是修改句子,乃至一整段文字的改动,其标示都十分清晰,一律遵循约定俗成的业内编辑方式一一标明,绝无含糊和混乱的地方。对具体负责的编辑来说,金庸先生的文稿就是最标准可以直接送去打字排版的定稿,无需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订正错字,或重新誊写描摹。

金庸先生读书也有此习惯,但凡他手头有笔,无论面前是印刷精美的书籍,或是别人的大作,或是官式文件等,他的眼里容不下错别字和错误使用的标点符号,肯定会将其一一勾出,并作订正。显然,这与他长年从事文字工作,尤其是担任新闻编辑工作息息相关。

12▲ 金庸给少林寺的题字

“字是一个人的门面”,金庸先生不仅可以胜任这样的评价,盛名之下实在有“书掩其人”的委屈。聚焦金庸的书法,大众的第一印象是硬朗,难以想象是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所书。宁折不弯的傲骨,有些太刚毅而罕有与实际年龄对应的“圆滑”,用笔潇洒,有的笔划很像太极拳里的招术,落笔铿锵有力,中宫收紧,大有宽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气势。

金庸先生书法碑味浓烈,可知金庸先生的书法沿袭了传统书法家的路子,从魏碑中汲取营养的,在近代名流中大有人在: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都是把碑之精华书于纸上。康有为曾评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13▲ 金庸题写的“弘品堂”书法,颇见魏碑的雄强之力

好友倪匡常调侃金庸非常喜欢跑车,但即使他把保时捷开到最快,也最多是三十迈。这正形象地说明了金庸书法给人的第二个感觉:返朴归真的朴拙,大巧若拙,如斧凿刀刻般不修棱角,大开大阖,似有齐白石放刀直干,大刀阔斧的气魄。

吴昌硕先生曾以石鼓文入篆,黄士陵以金文的古泉、镜铭中的文字成为一代名家,更足以说明金庸先生书法是完全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

14▲ 金庸题于棋谱

谈及继承中国文化传统,金庸的长辈们从祖父到爸妈,对子女的定位从不是显赫的求学履历。古典家学馈赠给后人的,是从小到大无数的书和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加之金庸天赋异禀,而后更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感悟到了中国的侠义精神,更滋养了他的书法和写作。

16▲ 金庸给东南日报的辞职报告

作为民国最后一批学霸,金庸屡次被学校开除,但因为家学滋养和自己勤读不辍,金庸通过书写做过编剧写过社评和武侠小说,到晚年重回校园读哲学,从世俗的意义上论,金庸的成功是源于不断的学习。

从文化的高度来看,金庸是民国文人向现当代文人转型中最为成功的范例。因为醉心传统文化,传统终将最现代最先锋的成功回馈给了金庸。

17▲ 金庸书院

或许金庸先生对书法的贡献从学术角度而论仍有待商榷,但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说,确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在新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异常发达的当下,书写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金庸在亿万读者中点燃的书法思考,正在引领着更多的人向艺术殿堂迈进。

—— END ——

汉《张迁碑》隶书

IMG_8528

《张迁碑》中“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王念孙《汉隶拾遗》:“‘爰既且于君’,义不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误。《魏元丕碑》:‘爰暨于君’,即其明证矣。”是说原文“既且”当为“暨”字,书碑者误将一字上下分离为两字,遂成“既且”。

“两位学者的考证,铁证如山!”

唐《文赋》行书

IMG_8529

陆柬之《文赋》有多处硬伤:“物昭哲而牙进”,“牙”字应该是“互”字,《昭明文选》此句即作“互”。如果把“牙”字写成“互”的俗字,那么一撇必须写成一捺。“于是沉辞拂悦”,拂悦,《昭明文选》作“怫悦”,“拂”为“怫”之讹。

“陆柬之抄写这通《文赋》,态度好像有点,不严谨!”

唐《倪宽赞》楷书

IMG_8530

褚遂良《倪宽赞》中,“奋”下“田”写成“臼”;“旧”下“日”成了“田”。

“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却写上。该怎么说好呢?”

唐《阴符经》楷书

褚遂良所作《阴符经》,乃楷书经典之作。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有行书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错别字。

IMG_8531

“执”字“丸”多一点。“私”字“厶”成了“么”。

IMG_8532

“瞽”字左上成了“幸”。“故”字右部成了“久”。“杀”字多了一个“×”。

“临习时可以‘照搬’,创作时切忌出错。”

宋《新岁展庆帖》行书

IMG_8533

苏轼《新岁展庆帖》“试令依樣造看”中的“樣”,不知所宗。

“像‘样’又像‘朴’,其实都不像。臆造!”

宋《赤壁赋》行楷

IMG_8534

苏轼书“凌万顷之茫然”的“凌”写成“陵”;带“癶”的字,多数写成了“祭”的上部,如《赤壁赋》中“登”,《西楼苏帖》中“燈”等。

“大家之错,亦无风度!”

宋《西楼苏帖》及其他楷书、行书

IMG_8535

苏轼《西楼苏帖》中,“体”字写成“身本”;“媳”写成“女悉”。

“苏大才子,真有想象力!”

IMG_8536

“敖”字左侧部首,应是上“土”下“方”,苏轼作品中则多写了一横。且所有带“敖”的字,如《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中的“熬、螯”,《赤壁赋》中的“遨”,都多写了一横。

“‘真是横’空出世!”

宋《诸上座帖》草书

IMG_8537

黄庭坚的草书经典《诸上座帖》,有一段出错很多,接连打上墨点。

“按照时下展览的标准,是要靠边站的。”

宋《闰月帖》行书

IMG_8538

米芾《闰月帖》中第二列首字“孰”字“丸”部中多出一点。

“一点之余,名家亦为过!”

1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
——关于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文|于明诠

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因此说,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也就是说,不能把书法教育简单地分解为两个部分,即知识传授(包括书法史,古代书论,美学常识,历史知识等)和毛笔技法训练(等同于写毛笔字)。这种理解显然是只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书法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本质。

十几年来,我国的书法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仅就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现状看,许多艺术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书法艺术专业,招收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许多普通高校也都开设了书法课。然而,各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都存在着很大差异。除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外,多数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均存在忽视对学生“创作意识”的引导与培养问题,仅注重知识传授与基本技法训练。至于多数普通院校开设的书法课,虽冠以“艺术”之名,其实不过如旧式教育中的“临帖、描红”教学一样,只是教学生写“大仿”,写“毛笔字”而已。

2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的,书法艺术当然也会一样。这正是书法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内质所在。反映在书法教育上,我们的目的当然要力求通过有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应的技法训练使培养对象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的这一本质,更好地运用书法艺术形式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前者是手段,而后者才是目的。手段再重要,我们也不能仅仅为手段而手段。否则,知识掌握得再多,也难免不是纸上谈兵;技法再熟练,也仅仅是“写字匠”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误认为,美院是培养艺术家的,自然应该重视学生创作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而师范院校培养的对象是书法教师,当然就要注重有关书法知识学习和基本技法的常规训练而应淡化学生的创作意识。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很难想像,一个自身创作能力较差只会照本宣科的写字匠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即使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如果在艺术实践方面蹩脚,也注定只能是空头的理论家。正如诗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亲自实践,在这里,就是唤起培养对象的“创作意识”,注重创作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体味和印证书学理论,从而使培养对象在自觉的创作状态与过程中体味书法艺术的本质与真谛。

3

在这个问题上,前人曾有反复的论述,如,蔡邕认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项穆《书法雅言》也说:“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先散怀抱,至于如意如愿,斯可称神。”古人反复强调的“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无非就是指艺术创作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学书者自觉地进入角色。不进入角色,找不到艺术创作状态,终不能理解书法的神妙。试想,历史上的每一件书法经典作品,不都是作者在这种特定的创作状态中去完成的吗?如果没有这些作品及其创作,那些书法大师还存在吗?如果他们都不复存在,那么书法艺术又将是什么,在哪里呢?总之,书法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其艺术教育的特性,应该把创作意识的培养和创作实践的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而不能仅仅重视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技法训练。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鉴于当前部分高校尤其是有一些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系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下的几种偏见。

4_副本

其一,重知识而轻实践。

古人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大意是说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修养。这里的“先”与“后”只是表明知识文化修养对于从事艺术创造的重要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前”与“后”的关系。就书法学习来说,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修养对于一位书法家或书法工作者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功课应该是终生的。然而,掌握知识、加强修养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是要体现、物化到我们的作品中去,要用我们的创作去体现。同时,这些知识、修养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准确更直接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古人主张“由技入道,技道双进”正是这个意思。如果“技”不能过关,何谈“入道”?“道”又在哪里?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片面认识,误认为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只要先了解了书法理论知识,慢慢地写总会把字写好的,创作水平的提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的事。且不说书法史是古代代表性书法家、经典碑帖及风格流派的知识介绍,书法美学是借助于美学研究的工具,分析说明书法作为艺术的美的原因,古代书论仅是书法家创作的心得体会,就是各种书体的技法研究等课程也是如解剖麻雀一样的“实验室手段”。常识告诉我们,一只麻雀可以解剖分割为羽毛、鸟骨、血肉等等,但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就是一只活的麻雀吗?当然不是。清代书法理论家笪重光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如果不亲自挥毫操练,不具体地经营筹划章法布白,那书法艺术的“精美”与“巧妙”如何去体验与把握呢?

5_副本

其二,重临摹而轻创作。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帖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互补互动的关系。临帖是规整和修正自己,是被动地去适应古人创造的规范,亦即我为宾古人为主;而创作则相反,要我为主而古人为宾,把对古代碑帖的领悟与理解化为自家的创造,展示出来。亦即古人所说的“散也、舒也、意也、如也”,可见两者并不矛盾,非但不相矛盾,惟有两者同时进行,效果才能更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临帖创作指导时,要强调临创并重,不可偏废。王铎主张“一日临帖,一日请索”是很有道理的。目前,在不少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只有到毕业时才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平时几年除了学习理论课就是规规矩矩地临帖。这显然是误解了两者的关系。适当增加创作辅导时间,强调临创结合、临创并重是非常有益的。我国美术教育自五、六十年代起,就提出“临摹—速写—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这对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的书法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6

其三,重古人而轻今人。

书法艺术是传统艺术,自甲骨文时代始,至晋唐、至明清,以至近代、现代、当代,其发展源远流长,其间风格衍变,流派更迭,极其丰富。我们尊重古人,学习传统,但也不能厚古薄今,一味尚古崇古,认为越古越好。有观点认为,晋唐以上为“源”而宋明清到民国均是“流”。此论或许有一定的道理,问题在于我们如果根本不入“流”,又如何“上溯源头”呢?“源”启发哺育了“流”,而“流”都是“源”的自然延续,更是“源”的丰富与发展。倘若没有“流”,“源”也会成为“一潭死水”。同时,书法历史告诉我们,历代书风流派的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历代大家与他的前任相比,都有各自不逊前人的新创造,即如近现代于右任、林散之等一代大师,也同样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建树了毫不逊于古人的又一丰碑。因此,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厚古而薄今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至于认为一切以“二王”为正宗,“二王”之外无书法的个别观点更是片面和狭隘了。还有甚者,认为当代书法报刊不可看,当代书法展览不可看,把当代书法的某些风格特点视为歪门邪道洪水猛兽,就更属浅薄了。事实上,每个书家都是不可能完全不受其时代书风影响的,黄山谷学苏东坡、颜真卿学张旭、王献之学王羲之而王羲之学钟繇更属人人皆知的常识了。关键是在学习中不为名家风格所囿,如林散之先生称赞王献之那样—“跳出龙门是真龙”。

7

其四,重共性而轻个性。

当代书法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书法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旧方式。显然,这种改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所具有的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和系统性是旧式书法教育所不可比拟的。然而,由于其玄秘顿悟式的旧式教学手段被科学理智的分析论辩所代替,也由于书法审美教育中先入为主的强化刺激,还有与受教育者群体之间的相互熏染与感化,必然使受教育者形成审美趋同心理。其结果是:(一)消解创作的激情和冲动;(二)受教育者自身潜能的消失;(三)在创作上趋于雷同。(参见徐利明《论书法高等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载《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总之,突出了共性而消除了个性,这是现代书法教育中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一个负面问题。试想,我们的教材千篇一律,讲到每位书家、每件碑帖,几乎都是面面俱到的“套词儿”,如《兰亭序》如何体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魏晋风度,《祭侄稿》又如何体现家仇国恨的撕心裂肺,让我们的学生怎样在欣赏中去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呢?如果经过几年专业学习,一个调子说话,一个模样写字,只是提倡合乎“传统”的共性,而消解他们独特的审美个性,他们的创作意识则必然弱化,其创作能力也就必然消退。那样的结果,就会不可避免地使书法教育的培养对象变成传声筒式的空头理论家和以描摹各家各派为能事的写字匠。

—— END ——

虫鸟对

以下是宋代绘画中虫鸟与自然界的它们一一比照,神态可见,写真传神宋人于画的理法与情致或可从中窥其一斑。


IMG_8492

南宋 李迪

鹰逐雉 图轴 环颈雉

IMG_8493

环颈雉

IMG_8494

北宋 赵佶 

鸭 图轴 花脸鸭

IMG_8495

花脸鸭

IMG_8496

南宋 李迪 

雪树寒禽 图轴 灰伯劳

IMG_8497

灰伯劳

IMG_8498

南宋

寒塘凫侣 图页 赤麻鸭

IMG_8499

赤麻鸭

IMG_8500

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 图页 绣眼

IMG_8501

绣眼

IMG_8502

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玉带凤蝶

IMG_8503

玉带凤蝶

IMG_8504

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菜粉蝶

IMG_8505

中间不美不丑的,只能说可爱

IMG_8506

南宋 李安忠 

晴春蝶戏 图页 二尾蛱蝶

IMG_8507

二尾蛱蝶

IMG_8508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杏苑春声 

领雀嘴鹎领雀嘴鹎

IMG_8509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熏风鸟语 画眉

IMG_8511

画眉

IMG_8512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薝葡栖禽

灰喜鹊

IMG_8513

灰喜鹊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疏枝唤雨 

珠颈斑鸠珠

IMG_8514

颈斑鸠

IMG_8515

北宋 赵佶 

写生珍禽 图卷 乐意相和 

凤头百灵

IMG_8516

凤头百灵

IMG_8517

南宋 

疏荷沙鸟 图页 黑鹡鸰

IMG_8518

黑鹡鸰

IMG_8519

南宋 

梅竹寒禽 图页 黄眉姬鹟

IMG_8520

黄眉姬鹟

IMG_8521

南宋 

青枫巨蝶 图页 眉纹天蚕蛾眉

IMG_8522

纹天蚕蛾

IMG_8523

南宋

水墨百花 图卷 柑橘凤蝶

IMG_8524

柑橘凤蝶

IMG_8525

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 图页 棕头鸦雀

IMG_8526

棕头鸦雀(驴粪蛋)

IMG_8527

南宋 李迪 

枫鹰逐雉 图轴 苍鹰(幼鸟)

1

说起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相信有不少看官不知其中的奥妙,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细细品读,在这悲痛的心迹之间又不失其理趣,实属难得。

4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2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鲁公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3

三、酣畅淋漓的动感线条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最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4

四、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都处处可见。

5

五、情真意切的流露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它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是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且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6

 

此稿原本就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又在心情极为愤怒之下所作,涂改之处增多,但正因为如此,此稿无不传达着鲁公的沉郁痛楚、声泪俱下、痛彻心肝,书写上又无不妙哉,故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 END ——

IMG_8487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末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IMG_8488
2、首位呼应,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IMG_8489
3、大小相宜,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IMG_8490

4、字体一致,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IMG_8491

5、字大款小,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