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周三
作为工作日一道华丽丽的分割线

周三是有魔性的

680082700821116895

熬过了周一
挺过了周二
哼哼
当我看到了周三
心里的画面是这样的:

微信图片_20170816163711

身边的小伙伴是怎么过周三的呢?
反正徐掌柜依旧是在 文房测评 中度过

… …

56ec0281825c4202

 ——墨池文房测评

【墨岚】

墨池专供 中楷 精选羊毫毛笔 少量加健 
3支装包邮

2

1

3

【测评动图】

2_20170816170035

6_20170816170320

1_20170816165943

3_20170816170109

 4_20170816170149 

  5_20170816170225 

7_20170816170355

 8_20170816170420

 9_20170816170446

10_20170816170516

【产品详情】

5

点击购买


商城总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 副本

我只会临摹,不会创作,
怎么办?
怎样把碑帖中汲取的营养,
充分应用在创作中呢?
我的个性是什么,
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微信截图1

相信每一位学习书法的朋友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平时临帖那么多,
但怎么就写不出自己满意的风格呢?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

无论是初学书法,还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树的书家,都离不开临帖,离不开对传统的遵循和继承。

在书法实践中,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创作有境界的高下,临摹也有功底的深浅,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书法技艺的根本所在。

临摹与创作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即,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对传统的掌控和把握;在临摹过程中,有主体意识的浸透和潺入,具体做法是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地展开临摹与创作。王铎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所”,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墨池学院特邀 吴俊云老师

以米芾或者王铎书法进行临创转换讲解
将带领大家唤醒自我意识
掌握由临摹到创作的整套方法
一点一滴

帮助大家一步一步从临摹走向创作


吴俊云简介


IMG_20170514_094051_看图王


吴俊云,中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1997年书法专业毕业,1999年书法师从黄惇、曹宝麟两位老师,绘画得益于徐湛教授,王成喜老师。

书法初学颜柳,后转入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经黄惇、曹宝麟老师指导,转学米芾、王铎行草。

擅长工笔,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写意梅花,作品空灵自然,清新生动,意境深远,功力深厚。

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二奖、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纪念孔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作品展示】



IMG_20170226_150653

◆◇◆◇


IMG_20170303_152120




IMG_20170323_103020




IMG_20170609_121246



IMG_20170609_121316




IMG_20170613_213405

IMG_20170613_214027


IMG_20170614_093208(1)

【课程安排】


第一节 有效临摹—临创结合


2017年09月02日 19:00

有效临摹

临创结合的目的

临摹性创作

依托性创作

不同风格的融合与取舍

斗方、扇面

第二节 长卷类作品的临创转换

2017年09月09日 19:00

长卷类作品的特点分析

长卷类作品的临摹

长卷类作品的意临

长卷类作品的完整创作

第三节 轴类作品的临创转换

2017年09月16日 19:00

轴类作品的特点分析

轴类作品的完整临摹

轴类作品的意临

轴类作品的完整创作

详情见海报上

微信图片_20170816154818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IMG_2351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170816105309

疏密变化,是经典中常用的变化手法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书,对于疏密变化的运用,要更强烈、更明了些,除了对字中部空间的明显强调以外,局部细节也有明显的用心。下面从作品中挑选一些字例,来体现颜真卿对于疏密变化的处理的智慧。

IMG_2352 IMG_2353 IMG_2354 IMG_2355 IMG_2356 IMG_2357 IMG_2358 IMG_2359

微信图片_20170816105349

IMG_2360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手捧侄子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

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当时其兄杲卿在常山作太守,坚决反抗安史叛军,后来被叛军包围,杲卿在孤城与敌人奋战六天,最后终因弹尽粮绝,在常山被攻陷,敌人威通呆卿投降,杲卿宁死不屈,便发生了下面这段故事:

安禄山大摆宴席,群贼相陪,接待颜杲卿,企图软化他。颜杲卿不为所动,既不吃也不喝。

安禄山说:”你原是个参军,是我任你为常山太守,又赠袍于你,为何反我?”颜杲卿问道:”你原是个牧羊儿,是圣上有恩于你,你为何叛国?!”安禄山说:”我是奉旨征讨杨国忠。”颜杲卿又问:”你自立燕国,自封帝也是奉旨吗?”

安禄山被问的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拍案大叫:”你降不降?!”颜杲卿也拍案大喝:”死不降贼!”安禄山又以高官相诱说:”你若降我,立封为相;若不降,立即斩首。”颜杲卿回答:”大唐命官,岂能和叛贼为伍?”安禄山恶狠狠的问:”你不怕死?”颜杲卿坦然回答:”我为国而死,名垂千古,你叛国作乱,遗臭万年。”

安禄山大怒,命人把颜杲卿绑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坚定回答:”死不降贼。”安禄山一声大叫”砍!”刽子手一刀砍在颜杲卿胳膊上,顿时鲜血淋漓。又问:”降不降?”回答仍是:”死不降贼!”又砍一刀,又问一句:”降不降?”颜杲卿挺胸昂首,大声历数安禄山勾结羯兵,叛国作乱,分裂社稷,涂炭百姓的罪行。

安禄山被骂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疯狂的令刽子手割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用尽力气,一口鲜血喷在安禄山脸上,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侄子以及同伴袁履谦,都被截去手脚。叛将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他们便含血喷他的脸,结果”因加之脔”。查”脔”这个字,意为小块的肉,酷刑极为残忍!

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颜真卿特地派人寻找杲卿一家,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他的幼子季明的尸骨,颜真卿双手捧着侄儿的骨灰,想起季明在战争中经常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传递情报书信,机敏勇敢,英姿勃勃,恍如昨日,禁不住老泪纵横,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又感于家族的覆灭,因而撰文作祭挥笔写成《祭侄稿》。

微信图片_20170816105423

相信不知道其中奥妙的看官,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IMG_2361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

微信图片_20170816105714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这也是《祭侄稿》可贵之处。

想要经典再现,唯有~

微信图片_20170816110457

1500013453(1)_副本

1500013453(11)_副本

1500013433(1)_副本

2017.7.14杨正良书法作品01

2017.7.14杨正良书法作品03

2017.7.14杨正良书法作品2

微信图片_20170816110706

杨正良个人照片杨正良,号逸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小学书法教材编审,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长沙市文联代表,长沙市政协委员,岳麓区中小学书法首席名师。

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展览,并被湖南大学、湖南省图书馆、长沙市博物馆、刘少奇纪念馆等收藏,出版《醉墨淋漓——杨正良书画》,《庐江墨韵——杨正良书画》,《杨正良行书字帖》等。

2017072708481759143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杨正良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杨正良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杨正良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15135828

 

古代是没有所谓丑书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区分字的丑美,那应该是技法的生熟,格调的高低。所以,大家经常批判的“丑书”其实都没骂到点,无关痛痒。关于丑书的毛病,这样骂才解气!

1

今天,我们从写字运笔角度来看看丑字的弊病,也称病笔、败笔,既有各种字体共有的,也有某一字体特有的。字体特有的病笔如楷书的牛头、鼠尾,草书的缭绕、歪倒等。各种字体共有的病笔如偏枯、板滞、浮薄、俗浊等,我们分四类予以批评!

一丑:偏枯,杂俗!

运笔的偏枯,即用两种字体的笔法,写成一个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偏枯当然也包括真隶合成一字,隶篆、隶草合成一字等混杂写法。运笔的法度是区别字体艺术特性的准绳,不能有毫厘之失,“若豪(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因而,绝对不允许运笔偏枯,写成杂体俗字,反以为是书艺创新。

运笔偏枯的弊病,近代以来更加严重,主要是由于“欲变而不知变”,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这当然也与讹传误导以及标新立异等有关,也因此出现了大量偏枯的丑字。

2

二丑:板滞不堪!

由于运笔的基本要求,是把笔画写活,所以历代书家都把运笔的板滞,视为一大弊病。“书忌板滞,画忌板结。”唐太宗论笔法也说:“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时至清代,人们对笔法更加隔阂,加上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滞的“馆阁体”,大家甚至以此为标准,过于板滞。

但是,在反“馆阁体”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书家未能摆脱板滞的弊病;尊碑的书家,因为“古今阻绝,无所质问”,竟用秃笔描摹篆书,用羊毫笔涂画隶书,也把笔画描画得板滞不堪。至于板滞的表现,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态。

枯木形病笔,是运笔直锋牵裹所致,即所谓“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死蛇形病笔,是运笔生拖硬拉,缺乏虚实导顿的缘故。破贫形病笔,是信笔抹画造成的,多见于隶书和魏碑字幅。

3

三丑:浮薄曲枯!

运笔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运笔要求遒劲有力、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人木三分”,把笔画写成“铁画银钩”,以表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运笔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为运笔方法不当,而今人明显是缺少临习功夫。

一些“书法家”,运笔不仅横勒不能紧越涩进,竖努不能摇曳战行,而且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就必然会把笔画写得浮薄曲枯,如同败蔓;或者用锋遣毫,铺裹无度,运行失节,把笔画写得形似烂绳;或者指腕不能运转,笔卧纸上,把笔画写得好像面条等。书法是“书而有法”的艺术,过不了运笔法这一大关,就不能跨进书法艺苑的大门。

4

四丑:俗浊混污!

书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艺术,最忌俗浊不雅。运笔虽有多种弊病,而最可恶的是俗浊状态。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态,而矫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厌。浊有混、污、昏、拙等形状,而触笔、涨墨的污浊更可恶。

由此可见,学书要想除掉俗浊的弊病,只有坚持“书而有法”的原则,以画沙、印泥的运笔,把笔画写得遒劲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脱俗去浊,进人高雅而清新的艺术境界。

5

总之,由于书法的技艺性特别强,而误导错学的弊病特别多,所以必须澄清是非,提高认识,才能顺利学习,以期得法成家,为促进书法艺术复兴繁荣作贡献。

—— END ——

IMG_2418

IMG_2419

唐·银镏金天马纹茶碾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IMG_2420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IMG_2421

IMG_2422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IMG_2423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IMG_2424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IMG_2425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1

崇祯六年,灾馑兵伐四告,大明元气衰羸。皇帝与臣僚陷入中国历史上最为诡异暴戾的关系。经历三朝侍讲的董其昌,侧身宫廷,无可回避地局蹐于凶昏谄谗之间,忧患不安。四月,老地道深自引远,上疏乞休。崇祯皇帝下旨“特准致仕驰驿归里”。

此后,董其昌的字,流露出一种释然轻松的欢愉。

2

本文展示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册》部分。依序临王敦《蜡节》、王洽《承问》、王珣《三月》、王廙《廿四日》、谢万《七月》五帖。《宣和书谱》着录有敦、洽、珣三帖。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传世可考真迹有六件之多。晚年临之更勤。崇祯五年,曾耗时半月临书《淳化阁帖》十册全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次年复作此《临淳化阁册》。二者字势书迹似互为向背,应临同一帖本。

3

对比《懋勤殿藏本》,《临册》的行格和顺序与之有差,书体字势突出地显现一种刻意的异样。如道光时期书论家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评:“古人书间茂密,体势宽博。自思翁出,章法一变,密处皆疏,宽处皆紧,天然秀削,有振衣千仞,洁身自好光景。”

以历史纵向眼光看,晋人之丰华艳逸,非明乃唐宋可及。董其昌曾感叹:“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然而,从1617年绘画《青弁图》始,其冠之以“仿临”之作,无论画书皆趋一而显着具有一种孤诣重构或原创与旧范的重迭。

4

晚明,董其昌凭之文宗地位与舆论主宰,以禅宗为喻,线索性地将历代画家划定“南北宗”。这一辩述,吸引崇尚心学的文人士大夫参与,摹古的儒家致知,为玄学思索取而代之,写意传达的灵气与精髓,优越于精准节制的摹仿与质理明晰的技法,上奉自然的内心是感知世界的终极真实。这一主义不可自抑的原创欲望,挟裹士大夫泛道德权威,促成画派蜂起,灼然开启一个“以我为法”的写意时代。

5

被推为奠基者的董其昌深感争论和江南书画家的创作,与初衷南辕北辙。禅机所在是以古人为师,不以自然对观,在有意味的“摹仿”中,改造一个前所未见的新意象。

这一隐于熟见的微妙默化,百余年间,乏人深考,或赖康雍干三帝的极度推崇。

6

满清皇帝喜爱董书,与其说作为汉儒文化的融入根基和成就,不如说以异文化的眼光发现,随从心性又风华自足的董书,契合满人的游牧性格。康熙曾赞道:“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7

延至清中,上好衍及体制,迫得文人士大夫趋尚帖学和董书,倾以溢美之词。其中谢肇的“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誉的“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对于董书的“推陈出新”似有隐悟。

8

相比之下,西方学术史家高居翰更为敏锐,表述亦准确:“董其昌创造的世界虽新,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熟悉感。古人原作的风格意象依稀犹存,足以与董其昌的改造创新之作交迭,并显现出来。”

9

借助西方人的镜像,重观董其昌《临册》,麟集五家,草行殊制,王敦颠草简脱之狂,王洽运斤成风之力,王珣词翰善治之雅,谢万才器隽秀之致,入思翁腕底,尤如五辔在手,驾熟而合辙,纵肆而发人意气。

10

 

《临册》以及董其昌所有的晚年老笔,无不是将古人无可化解的完美线条,重构出新,而最令人敬重的是,在四方鼎沸的晚明,董其昌所缘定最深者,是以之原创力,沟通与遥远古人的深邃对话,隐然而熟见地将古代迭入现代。

—— END ——

毛笔是传统书法的书写工具,遇上一支好笔就像是遇到了一个合适的灵魂,当然要好好珍惜。那么请从好好开笔做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不要再用开水泡你的新笔后再冲到人家店里去说人家笔质量不好了!!

不要再洗完笔后用吹风机吹干再冲到人家店里去说人家笔分叉了!!

对你的笔…稍微的温油一点点吧 :)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正确的装逼和毛笔相处吧!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042 

IMG_2408

是的,你必须先购买毛笔。(啥?问我去哪儿买?当然是去墨池啊!!!)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055 

IMG_2409

拿到手之后当然得把毛笔从包裹里拆出来呀~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110 

IMG_2410

第三步,你会得到一支新的毛笔。

因为没开,它笔头还是圆锥状的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459 

IMG_2411

开笔首先要通过悬挂(您不嫌累拿手提着也行)把笔头部分浸在冷水/温水中,等笔头化开。

为什么要悬挂?
有人直接把笔怼在容器里,这样也是不对的!!

挤压也会给笔头带来伤害,no挤压no伤害

为什么不能用热水?

其一,水温过高,笔毛可能会卷缩或者不同程度的变形(总之就是会伤害它)

其二,水温过高,笔管与笔头的接合处的胶质可能会被融化,从而导致笔头脱落

其三,大概是笔会觉得很烫吧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538 

IMG_2412

笔头全开后,再在流水下,从笔头顺着洗

笔头为什么要全开?
如果你只开一部分笔毛,笔头的储墨量、弹性都会受到影响。

IMG_2413

倒着洗,不仅伤笔可能水还会渗到笔管里

以上几步结束,开笔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笔开过后为什么不建议再用塑料笔帽?

原因有三:会臭 会烂 毛会断

那出门要带笔怎么保护?

请自行选购笔帘~

那些各种暴力开笔的方式,请自觉放弃,关爱你的毛笔,关爱你的工资。

当然,开笔说完,还有日常使用过后的清洗。
这里多说一句,毛笔每次使用前都要先润再下墨,不要用干笔蘸墨写!!

毛笔每次使用过后,最好都立刻清洗。(如果你实在忘记了,也不要用热水泡开,请重复一遍上述开笔过程!)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042

IMG_2414

首先,顺时针(好吧其实是按照同一个方向来)轻轻的涮

微信图片_20170816101055 

IMG_2415

涮完换过水后,可以把笔悬挂起来,在水中浸十五分钟左右,残墨会自己跑出来的。

or

IMG_2416

笔尖朝下,用流水洗

清洗完毕后,要用手把笔毛理顺(弄回圆锥状)
然后可以用卫生纸将笔头上的水吸干

最后再把它挂起来就可以了(插到笔筒里要等笔头干透否则水会倒流)

等它自己干就好了,别又是吹风机又是空调又是风扇的,它消受不起哇

IMG_2417

84消毒液、洗洁精、肥皂什么的也别用了…记住啊!不然你的笔头很容易嘎嘣脆的 :)

大凡造型艺术,都要求“形神兼备”。书法属平面造型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自从南朝人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到唐朝张怀瓘的“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再到清代刘熙载的“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历代书论家都非常重视书法的神彩、韵味。

但是,书法的“神”,不能离开书法的“形”而独立存在。“形”与“神”,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应该说,书法应以形传神,神彩为上,形神兼备。

1

以形传神

古代书论家提出“传神者必以形”。即使主张“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王僧虔,在此话之后,也强调“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因为“形质成而性情见”,“形质无存,况言性情耶?”(包世臣《艺舟双揖》)指出了书法以文字形体传情达意的艺术本性,强调“形”作为信息载体的重要作用。

2

什么是书法的“形”呢?形是外在的、可见的文字样式,又被称为“形质”、“形体”、“形象”等等。有人说“形”是有笔墨处,可以看得见的;“神”是无笔墨处,只能意会的。“形”是从有笔墨处求之,如笔法、墨法、章法、间架、结体,进而看它的排叠、相让、避就、向背、疏密、长短、欹正、疾徐、轻重、粗细、浓淡、丝牵、仰覆等等。有基于此,当我们学书、临帖时,首先要求形似,继而追求神似。把字写准确、规范。

笔画之间,要合理搭配,完美构建,才能使人有美的感觉。记得启功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王羲之的字很美,如果把他的字拆开笔画,随意拼凑,或不成字,或很难看。因此,这些看得见的笔法、墨法、间架、结体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忽视。“以形传神”,只有形态端正,神彩才能生色。譬如一个人,如果躯体残缺,五官不正,哪来神采呢?所以说“传神者必以形”,形正而神生,才能真正“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神采为上

上面讲了“形”的作用。相对说来,在书法审美时,“形”、“神”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古今书论家、书法鉴赏家更重“神”,把“神”放在主导地位。书法创作要求传神。只有传神,字的篇章才鲜活出彩,才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意味和精神境界。否则就会状如算子,呆若木鸡,无精打采,令人生厌。所以古人强调“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唐·李世民《论书》)。

3

在书法创作中,“形”是服从于“神”的,以求神韵意味为先。在审美地位上,“神”是高于“形”的。所谓“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唐·张怀瓘《文字论》)。“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言》)。这些都是“神”重于形、高于形的箴言。

4

“神”是什么?“神”者,精妙出奇也。它是内在的,看不见的“无笔墨处”。这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书写者来说,它是心灵的火花,挥毫的灵气。在创作时,得之心,应之手,走笔行云流水,计白当黑,尽显达意传情风采。一是对鉴赏者来说,它似银针触激神经,令人为之一振,似九制陈皮甘果,越嚼越有滋味。在欣赏时,任凭各人的阅历,学识、处境和审美情趣去联想,去意会,去品味。前面提到的“形正而神生”,这个词汇是我杜撰出来的,不知正确与否?这个形正的“正”,不是说字要写得正正板板、四平八稳;而是说字要写得在规范的基础上有变化、有创新、有自己的轨迹和神气在。不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奋力攀登。先要有法、有意,再到无法、无意。

5

所谓“艺有法,艺无法,无法之法乃至法;思有意,挥无意,无意之意乃真谛”。要使我随笔性,笔随我势,获得无法而合法,无意而皆意,无目的而达目的的艺术自由。不期工而工,无意佳乃佳的境界,则形正而神生矣!

形神兼备

书法的“形”与“神”,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是躯体,“神”是灵魂。形借神才有生命和活力,是谓以神活形。无神之形,则是僵尸。神靠形才能显露和飞动,是谓以形传神。无形之神,则为子虚。形神兼备,则鲜活出彩,增色生辉,相映成趣,韵味隽永。

—— END ——

说到书法创作中的败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没有人愿意败笔,没有人喜欢败笔,而是败笔现象又是我们书法创作中常常遇到的事,大凡书家都认为败笔是不可免的。大书法方面集大成者的王羲之的作品中,仍有少量败笔画数,但他的败笔似乎让常人感觉不到,从而使得很多人还去学着模仿那败笔的现象;而普通人则不行了,出现了一个败笔画,就使得整体的艺术感觉相差甚远,就好像白纸上有几点黑点一看就知道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1

笔者认为,这与书者的学识、艺术功底、当时心情、艺术假想的实力及火候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我想,应该如此,大家都知道创作是一个人事,而一个人上面提到的方面因素的影响。书法讲求用笔,这个用笔就是败笔原因产生的关键所在,书者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如何尽可能的避免败笔的现象的发生,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败笔产生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基本笔画功底不到“家”,出现败笔

这是造成笔画败笔的主要原因,这一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书写的基本笔画书写功底不扎实,比如该圆润的地方,他写成了方折,该写成方折的地方他写成了不像形状的笔画,或者避免其写法换成不伦不类的写法,比如把楷书的笔画用到隶书中去,把隶书的笔画用到楷书中去,或者把行书的笔画用到楷书中去,等等,这些都是笔画败笔的现象,一般的人以为是他个人的独创,其实不然,那是他无法表达本来的艺术效果,而采取的替代法。

这种败笔,虽然避免的单一败笔(即各体中的自我败笔),但这种写法使得整体给人的感觉古里古怪的,缺少了艺术的完美性。因而,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应抓好基本笔画的练习,避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发生,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本身的艺术水平,从而为未来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那种似类非类的写法只能是一时的运用难成大气罢了。

2

二、结构布局的败笔

这也是我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造成这一原因在于,由于作者的间架结构布局基础不牢,或者当时创作心情不稳定、对某些部位有些惧怕感(总认为自己写不好)、无意识结构败笔等。间架结构布局基础不牢,这是结构败笔的主要原因,书写者具体表现出来的形式在于,手感不灵敏造成使结构移位,书写者本身没有把握好字体结构或者一直没有在意字体的间架结构(审美意识不到位),出现这一些情况的朋友应多看别人的书写结构和学习名家的结构布局、练习基本功等。这种结构败笔较之笔画败笔难一些,所以很难更改,但只要作者长期坚持也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时创作心情的结构败笔这也是结构败笔的原因之一,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心情激动、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这种败笔机会不是很多,但的确是存在的,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应注意认真对待。对某些部位有惧怕感是指,书写者由于在书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本身觉得难于书写的字、部首、偏旁、单字局部等,他们在创作中看到后就产生一种害怕书写的感觉,从而创作中出现的结构败笔,这种情况实质上在笔画败笔中也有,不过相对来说与之少得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尽量克服,平时也应多注意练习,使之成为自己的强项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条件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克服心里因素等,从根本改变自己不利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创作。

无意识结构败笔,这是指创作中可能这是平时写得最好的,也不至于很差,可在创作时突然写得很差,自己本身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心里、基础、笔画、结构等都有联系,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应注意,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改过来,但这种情况重复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是我们头痛的事情之一。

3

三、整体布局败笔

这是指创作的整篇作品中的败笔,主要包括气势败笔(行气败笔)、整体结构败笔等。气势败笔是指在创作中,开始书写的水平较高,由于时间长或作者本身的运笔、行气不足(底气不足)而形成的一种整体局部败笔,比如字体开始大中间小末尾大、开始小中间大末尾小、开始大中间、末尾都小等,另外就是位置移位,如向左移、右移、上移、下移了很多。如出现这些情况,要注意克服,这些都是行气不佳引起的,平时训练时多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改变过来了。整体结构败笔是与整体局部败笔相对而言,它与整体局部败笔是大同小异的这里不再讲述。

4

四、败笔可能也成为一种创造

这是对于书法家或具有较高的艺术功底的人来说的,正是由于败笔是可能或不可能避免的,而产生的败笔的效果又不相同,有的看起来是败笔的,经过别人的品评可能还不失为一种创造。

这一点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的人是经常体会到的(米芾作品不少诡异却惊人的“败笔”)。“屋漏痕”的字体创造,就是由于败笔引起的书法家的创造,这可以说是败笔的原因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有时候对败笔也不要太悲观,要真正找出败笔的原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才是重要的。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初学书法者不可忽视败笔现象的产生,因为由于自身的学识、技法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评价自己,所以,应尽量避免败笔的产生,这样才能在书法中不会闹笑话。

5

总之,败笔是创作当中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创作中表现得是否突出罢了,一个书法艺术高的人他的作品中会出现较少的败笔现象,但不可能没有,书法是人们追求完美的事物,但往往是无法完美,只能相对的说较之其它来要好得多,不能说是完全完美之作。

正是由于人有优缺点,所以,败笔也与之相对应,因为不同的性格的人书写的作品也就不同,而败笔产生的原因也不同,能把败笔转化为创造的人为数也不多,所以,我们在日常创作中应尽量减少败笔的现象发生,为自己的作品的完美增加一点儿水准才是真的。把中华传统的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至,让艺术的气息随时在生活中弥漫。

—— END ——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 黄庭坚评杨凝式 -

1

乌丝栏,即纸素上画成或织成的朱墨界行。对于这一点,人们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如何理解“下笔便到乌丝栏”?很多人认为,诗中“乌丝栏”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的高度肯定。

原帖:

2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内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来,腹味舒适,恰逢友人送来食品,美味可口,遂执笔回信以致谢意。书作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今就其技法,略陈己见。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3

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结构,原指建筑及机械的部件关系,书法中的结构是指字的偏旁、点画、内外关系的构成。解读结构,既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环境,又离不开对单字结构的全方位剖析。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4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5

三、精凝入微顿挫有致的用笔

笔法的最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

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对《韭花帖》心摹手追,进行一番精确临摹,或许能对我们草率行事的创作产生某些启示吧!

6

《韭花帖》是写在素纸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为26cm×28cm,临习时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选择。是帖线质凝练细劲,灵动多变,质如屈铁,故宜选用锋颖锐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纸张宜用平整,偏熟略涩的纸,蘸墨不宜过多,以中等量为宜。临摹时字以略大于原作字即可,太大则很难把握此帖精致入微的细节。帖置案头,应多参悟,细体察,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下笔前必先将时间回溯到五代,假想杨凝式书写这封信札时的状态,捕捉其运笔手势的变化,入纸角度的变化,提按顿挫使转的交替,然后下笔,欲使临作再现原作八、九成为要,而后再以自身经验、学养、审美作下一步的分析临摹、写意临摹、印象临摹。

先从笔法说起。

7

上图是在帖中选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字。每个字起笔重。

8

9

上图勾选这些字基本上是左边比右边要重一些,上边比下边要重一些。

10

11

12

从左边起笔是汉字的书写顺序,杨师利用这一点,把左边的部分索性写大:或长、或肥、或宽,对右边形成了挤压和侵占。

13

戴高帽子,或者大长脖子就是上面酱紫的。

然后再来聊聊章法。

14

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现螺旋式变大。也就意味着字距呈现一个不断变大变疏散的过程。不是直线,是曲折回旋式。

一句话,前紧后松。

15

起首的几行明显墨色也重于后方。空间也要挤一些。

16

搞来搞去,就出现了一个整体的辐射式章法构成。以右上为根据地,向左向下发散辐射。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通过临摹,将技法化为己有,才是上乘的学古之法。

微信图片_201708141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