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不易,能集好就更难。今天这篇智永集字春联,可以看出集字者是费了很大劲儿的,很不容易。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其书法乃“二王”一脉正途,所谓“妙传家法”是也,在书法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春节将至,特以此贴献给诸位书友:
近年来,我国新建银行日渐增多,目前总数有200余家之多,其银行标志书法也林林总总,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您细究过没有,这些标志书法各是采用什么书体,是谁题写的?
银行标牌字体一般都是请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既富有个性也很有文化味。
下面,我们就说说银行标志书法:
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书法与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完全相同。关于这六个汉字是谁题写的,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是董必武写的,有说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写的,还有的说是当时总行研究处处长冀朝鼎写的,因为他们三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其实,这六个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1904年—1988年)书写的。
马文蔚先生博学多才,尤善书法。他用隶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力足丰润,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且刚柔并济。虽然基本笔画仍属隶书,但字形与魏碑相似,尤与魏碑中的《张黑女墓志》神似。
《张黑女墓志》局部
二、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也是中国早期的四大银行之一,于1912年1月24日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在上海大清银行旧址上开业,改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负责整顿币制、发行货币、整理国库,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故中国银行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四字原为孙中山先生题写,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原中国银行总行)大楼上的石刻行名仍为中山先生原题。
建国前,各地中行行名的体例、格式各有不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兼任中国银行行长后,感到中行有必要统一体例,便请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1892年—1978年)重新题写。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首次使用了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一经面世即大受欢迎。
三、交通银行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其发钞历史长达33年,是发钞时间最长的银行。1986年7月24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总部设在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为中国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
交通银行四字,为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郑孝胥所书。郑孝胥(1860年—1938年),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曾任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他的“郑派”行书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工于楷书的书法大家。交通银行四字,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据后人推断,该字更多地源出于有“魏碑之王”之誉的《张猛龙碑》。
四、招商银行
交通银行四字,为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郑孝胥所书。郑孝胥(1860年—1938年),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曾任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他的“郑派”行书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工于楷书的书法大家。交通银行四字,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据后人推断,该字更多地源出于有“魏碑之王”之誉的《张猛龙碑》。
四、招商银行
只要略通书法的人,就会发现“招商银行”四字与《爨宝子碑》酷似逼肖。秦咢生所题“招商银行”四字,深得《爨宝子碑》之神韵,但比其更加粗壮雄浑,四个字稚拙古朴,隶意浓厚,气质高古,极富个性,让人过目不忘。
小贴士:
中国的银行,基本可以分为:
1、中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中国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3、十六家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北京的8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烟台1家)恒丰银行;(上海2家)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杭州1家)浙商银行;(福州1家)兴业银行;(深圳2家)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广州1家)广东发展银行。
4、其它中资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比如:很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住房银行1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其它等等。
5、外资银行。比如: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香港东亚银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等等。
——END——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
(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石渠宝笈·初篇》载:唐李太白《上阳台帖》.帖高:八寸八分(712.5px),横一尺一寸九分(952.5px),共五行二十五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李白书作传世极少,目前仅见此一件,所以《上阳台帖》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题跋者有宋徽宗赵佶,元代的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宋徽宗赵佶在题跋中写道:
宋徽宗赵佶题跋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他提到的这件李白行书帖,今未存世。但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不流凡俗。
此外,从元代张晏的题跋中,也可略窥李白的书风:
张晏题跋
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他的书法与其人个性奔放豪迈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然而,李白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在清朝之前还算比较完美。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变得不再完美了,甚至可以说变丑了。因为,青莲剑仙李白的作品,也逃不过乾隆的辣手!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李白留下来的是书法作品,乾隆没办法在上面”狂涂鸦写字”,所以写的很少,只有四个字——青莲逸翰!但就这四个字,却极大的破坏了李白作品的美感!
后人如何评价乾隆这四个字的呢?重点来说,有三个恶评!
(1)四个字的尺寸远大于原作,不协调;
(2)字体风格含义,均与原作本身格格不入,显得恶俗而多余;
(3)四个大字有喧宾夺主之嫌,破坏了作品的布局与风格!
古代题字印章都有一定之规,决不可随心所欲胡描乱写,不然一笔下去,就可能毁掉一件无价之宝,所以要反复思考周全才敢动手。通常来说,大都会遵循”不侵画位、不伤布局”等一些原则,尽可能避免损伤原作的神韵。但乾隆不会,说写就写,胆大无比,字画好不好看了不重要,关键的是他要涂鸦,留下痕迹!一点都不怕破坏!
客观的说,乾隆虽然自诩文治武功最完美的皇帝,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虚伪之人”,并不真的尊重文学和文人!
——END——
启功的《论书绝句》中大致提到过练书法每天写多少字这个问题,启功的结论是这样的:
“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
(启功的《论书绝句》节选)
本文说的学书法者,当然不是学生,是指的爱好者。启功举了个例子,说他有个朋友临《张迁碑》,写好的纸,就放在地上,然后,日复一日,叠到了一人高的两大叠。
但是启功说,他去看了,便觉得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下层的,是写得早的,上层的,是刚写的。为什么刚写的反倒不如以前写得好了?原因在于:后来写,是为了给自己“交差”,是为了完成每日给自己定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让朋友看自己的临书“成绩”,于是,急!
但书法不是急来的。书法水平的提高,不单单只看写字的“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意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二射中一,已不错了。”
是的,练习书法最重要的,是“准确的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求数量就好的,恐怕要多写多练之余,还要思考,每临一个字,都力求准确,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胡乱完成任务为止。
比如思考某个帖的运笔方法,比如记忆某个帖的结字方法,比如记住某个字在某个人的笔下准确的写法,如果这样练字,当一字顶百字。
学书法是个综合修养的事儿,特别是文人书法,字里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学养、书卷气、才华的积累,而不仅仅是“腕底”功夫。
别给自己硬性的规定任务,但却一定要认真思考每天写的那几个字,几行字,一幅字,体会笔墨在宣纸上的运行轨迹,墨色在纸上晕染的快慢大小。这样写的字,才是真的在临,真的在写。随手胡划的笔画,不算,不假思索的临帖,不算临帖。
就笔者个人来看,每天临习以书体和书写速度的不同,字数在80~150字之间,练习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为佳。边思考,边练字,不给自己定任务,但对于才入门的儿童,恐怕倒是规定点任务才好。
——END——
赵孟頫代表作《太湖石赞》是其酒后作品,笔笔流利,清劲洒脱,如酒香四溢。在落款时,赵孟頫这样写道:“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
赵孟頫作品《太湖石赞》纸质长卷,27cm×456cm,现藏故宫博物院
《太湖石赞》的创作背景,系赵孟頫与好友相聚时,一时酒酣,即兴挥毫,是乘兴之作,赵氏真性情酣畅淋漓,可谓神融笔畅,滂沛悦然。
这幅作品的纸质比较特殊,使用的应该是元代黄麻纸,色呈深黄,纸张厚实且表面平滑,纤维分布均匀,莹润光滑,赵孟頫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滂沛悦然。
临摹此作,也可以尝试购买相对光滑的铜版纸临习,可以找到接近赵孟頫那般体会光滑煞爽的笔墨体验。
喜欢或正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书友,一定要好好拜读这幅作品,原因有三:
1、赵孟頫难得酒后即兴创作,得其洒脱真性情;
2、行笔明朗,笔触清晰,字字可循,非常难得,可谓“真迹之上”;
3、同时融合了颜真卿和米芾,对于研究赵孟頫书学渊源和学习出路有较大帮助。
作为赵孟頫的酒后佳作,在风格上相对融合了颜真卿、米芾二者笔意,这在赵氏的书作中,甚至在整个唐宋后书法史上,都是极少见的。
——END——
1、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书法综合能力,既要在用笔、结体的临古上下苦功,还要在墨法、章法上学习积累经验,还要多读帖、多思考;
2、书法线条要有力而雄劲。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安排布局;
3、书法结体要奇而稳,不能一味求奇,也不可一味偏稳,要注意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4、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
5、写字要有亮点,就是“书眼”,宜放中央,可稍大些,字与周边气贯。初学者容易忽略这一点,导致通篇僵死,没有韵味;
6、在墨法上,整体而言,展出(或其他公共场合)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品。无论墨色浓淡,笔画要交代清楚;
7、作品中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创作之前最好通过查字典、百度等方式,把每个字都搞准确。千万别以为古人也会写错字或以为写错字是人之常情甚至认为是创作的真性情,就可以写错字,这些都是借口,能写对为什么要写错呢?
8、创作时,如果要使用到异体字,特别是欧楷喜用异体字,但不能过于冷僻,要有权威的出处,千万别自创;
9、品鉴作品的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美学是有根据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如果是书房自赏,那就素雅点;
10、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11、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线条忌直,尤其是长竖线条,悬针僵直必俗;
12、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13、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4、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5、线条越是细处,越要用中锋,才能有韧性;而敦厚处,宜用侧锋,才不显得粗笨;
16、落款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17、如是两行落款,要左低右高,正文和落款最好别换笔;
18、盖章作品下垫书本等。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END——
对中国画感兴趣的人大多知道清代画家石涛,石涛提出了很多具有开辟意义的艺术主张,其中最著名的就属那句“搜尽奇峰打草稿”。意思就是不要一味的模仿前人,多去户外写生,体会大自然。
石涛提出写生的理念,足足比印象派早了一个多世纪。
而他把“搜尽奇峰打草稿”题在了一幅颇有趣味的山水画开篇:
这幅画乍一看巍峨耸立,毛绒绒的草木充满生命力。但是离近仔细看那些植被:
全是一团团用干毛笔蹭出的痕迹。其实这种画法,欧洲的油画也干过;
柯罗的这幅风景,最精彩的树叶部分,就是用少量的颜料干蹭出来的。
而石涛用这种干画法,墨在纸上留下的印迹很虚,会有叶子飘逸的感觉。当观者离远了看时,看不到每个笔触的具体痕迹,只能看到山上一团团恣意潇洒的植被。
而山石的技法,就要用湿一点的笔墨,实实在在的勾勒,方能显示质感坚硬。干湿结合的手法,整幅画既坚实又灵动。
石涛根据不同物体的质感而选择合适的技法,都是多年游历名山大川,无数的写生训练,积累的绘画经验。
这幅“搜尽名山打草稿”对现代画家傅抱石(1904—1965)的启发很大,他极其崇拜石涛,非常重视日常写生训练: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山石质感塑造很像“搜尽奇峰打草稿”。
傅抱石原名傅瑞麟,因为太崇拜石涛,想抱石涛大腿,遂改名“抱石”。
石涛是一个矛盾的人。他一生不甘平庸,想要高人一等,极力攀龙附凤,最后却屡遭打击。但是无论他在现实生活中怎么被撅、怎么曲意逢迎,在艺术中,他都能做回自己,艺术是他最后的庇护所。
艺术不光是石涛一个人的庇护所,也可以是所有人的庇护所。
李仕明老师作品
中国山水画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寄托,是爱画人对于自我心性的追求和修炼。山水画家不是简单地在画肉眼看到的山水,他们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山水画家李仕明老师在墨池学院特开设传统山水画课程,带领广大热爱山水画的学员,从传统山水画经典临摹入手,对传统山水画整体进行深入研习,深入解析树法、石法、建筑及其观察和构图方法,锻炼对景写生的能力,不断锤炼,最终使学员可以进行独立的山水画创作,以达到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来修炼心性的目的。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上课时间怎么安排?
第一课时 传统山水画技法导入
上课时间:2018.03.20 19:00
1.写生概述
2.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异同
3.写生前工具的准备:笔墨纸砚、笔洗﹑雨伞、椅凳、墨镜等
4.传统笔墨练习的准备:
5.芥子园的临摹示范(选)
第二课时 经典作品的的局部赏析与临摹练习(元、明、清选)
上课时间:2018.03.27 19:00
1.元四家
2.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3.明四家
4.沈周《庐山高图》
5.清四王
6.清四僧
第三课时 经典作品的的局部赏析与临摹练习(近现代大家选)
上课时间:2018.04.03 19:00
1.黄宾虹
2.李可染
3.陆俨少
4.钱松嵒
第四课时 传统笔墨向对景写生转化的运用之树法
上课时间:2018.04.10 19:00
1.单树练习
2.双树组合练习
3.三树组合练习
4.五树组合练习
5.杂林组合练习
第五课时 传统笔墨向对景写生转化的运用之石法
上课时间:2018.04.17 19:00
1.石分三面法
2.小中间大法
3.大中间小法
4.山的练习之山石结构解析及皴擦点染勾的运用
第六课时 建筑的画法及运用
上课时间:2018.04.24 19:00
1.屋宇亭舍的表现
2.通路舟桥的连接
3.画建筑笔墨线条的特点
4.虚实关系的运用
第七课时 中国山水的观察方法及构图方法
上课时间:2018.05.01 19:00
1.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2.三远法的运用
3.写生中的剪裁、夸张、组织
第八课时 整幅山水创作
上课时间:2018.05.08 19:00
1.取景布局
2.传移模写
3.意境营造
4.提款用印
李仕明,曾用李施明,男,1983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安丘。200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本科课程学习,2009年赴日学习,同年应李庚教授之邀,担任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客座讲师,现担任李可染画院院长助理、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秘书长、李可染画院培训中心讲师。
3、有没有导师的作品呢?想更直观的了解授课导师
导师作品欣赏:(作品下方有导师参展资讯和报名咨询入口,往下拉哦)
参展获奖
2017.04-05 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峰高无坦途·当代优秀青年画家作品巡回展 李可染画院图形学美术馆·北京
2017.04-05 “水墨丹心”国画邀请展 青州中晨国际艺术小镇·山东
2017.03 【翰逸鸢飞】全国名家邀请展暨春夏秋冬邮票首发仪式 潍坊市十笏园美术馆·山东
2016.11 东方既白·致敬经典 李可染画院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联展 齐齐哈尔美术馆·黑龙江
2016.10 策划并参加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成立大会暨首届作品邀请展 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6.10 古意新象—丙申冬月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炎黄艺术馆·北京
2016.10 精妙雅逸—中央美院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山东龙口
2016.08 苍烟如照-北海建园850周年纪念展 北海公园阐福寺·北京
2016.07 策划并参加李可染画院2015首届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师生作品展 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6.04 东方既白-李可染画院精品巡回展 玉渊潭公园·北京
2016.02 “金猴迎春—中国当代名家联合展-北京·国子监·2016”
2015.12 李可染画院2016新年音乐会暨“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展 北京饭店国际画展中心
2015.12 画语境–2015·水墨邀请展 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5.12 墨韵传承—李可染画院名家邀请展 五莲县美术馆
2015.08 中国园林书画展 北京园林博物馆
2015.08 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 北京
2015.07 策划并参加 “学院派”-2015青年水墨邀请展 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5.06 北京园林写生精品展 北京园林博物馆
2014.06 参加李可染画院画北京·园林写生展,作品《龙泉寺》获“李可染写生奖”并被收藏
2013.01 “画事如意”中国画十人邀请展 北京
2012.11 参加纪念李可染诞辰105周年首届北京城南写生邀请展,作品被北京澄怀美术馆收藏
2012.04 参加山东潍坊中国画节,作品被市政府收藏
2012.03 “菩提树下•裳书坊水墨说法”系列联展 798艺术区·北京
2011.09 “佛心禅意”水墨联展 宜兴大觉寺·江苏
2010.03 参加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在京举办的国际水墨交流展
2009年赴日学习。作品《太行人家》入选第17届全日本水墨画展,并在东京国际国立美术馆展出
同年应李庚教授之邀,担任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客座讲师,并有多幅作品留校收藏并作为教学示范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时代造就了“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京姿魅,各具仪态。
但因蔡京被称为六贼之首,而宋人书法“尚意”,特别注重个人风格与品性,故人们改蔡京为蔡襄,但实际上,应该是蔡京。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领域均有辉煌表现。
蔡京虽然是权臣奸相,但对于蔡京的书法,我们仍旧应当给予一定的地位,应该客观的评价其书法。
蔡京的书法从唐人入手,直溯“二王”,其笔法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别具风格。他用笔挥洒自如却好不放纵,笔画结构天然呼应,布局精巧,气韵生动。
可以说,字如其人这一句在蔡京身上就完全不起作用了。
当人们谈起蔡京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讲到这里,还要提起当时的一件趣事。
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由此可见一斑。蔡京书法留存于世的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蔡京其人为官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打击政敌,他惑乱人主、结党营私,致使官风败坏、民不聊生;北宋虽然没有直接断送在他手里,他却是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
时至今日,对蔡京的评价依旧基本遵循这一基调,就连蔡京的书法成就也因他的奸臣形象而被除名,不过,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必要那么苛刻,值得欣赏的就是值得欣赏的。
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