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640.webp

(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石渠宝笈·初篇》载:唐李太白《上阳台帖》.帖高:八寸八分(712.5px),横一尺一寸九分(952.5px),共五行二十五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李白书作传世极少,目前仅见此一件,所以《上阳台帖》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题跋者有宋徽宗赵佶,元代的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宋徽宗赵佶在题跋中写道:

640.webp (1)

宋徽宗赵佶题跋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他提到的这件李白行书帖,今未存世。但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不流凡俗。

此外,从元代张晏的题跋中,也可略窥李白的书风:

640.webp (2)

张晏题跋

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他的书法与其人个性奔放豪迈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然而,李白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在清朝之前还算比较完美。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变得不再完美了,甚至可以说变丑了。因为,青莲剑仙李白的作品,也逃不过乾隆的辣手!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李白留下来的是书法作品,乾隆没办法在上面”狂涂鸦写字”,所以写的很少,只有四个字——青莲逸翰!但就这四个字,却极大的破坏了李白作品的美感!

640.webp (3)

后人如何评价乾隆这四个字的呢?重点来说,有三个恶评!

(1)四个字的尺寸远大于原作,不协调;

(2)字体风格含义,均与原作本身格格不入,显得恶俗而多余;

(3)四个大字有喧宾夺主之嫌,破坏了作品的布局与风格!

古代题字印章都有一定之规,决不可随心所欲胡描乱写,不然一笔下去,就可能毁掉一件无价之宝,所以要反复思考周全才敢动手。通常来说,大都会遵循”不侵画位、不伤布局”等一些原则,尽可能避免损伤原作的神韵。但乾隆不会,说写就写,胆大无比,字画好不好看了不重要,关键的是他要涂鸦,留下痕迹!一点都不怕破坏!

客观的说,乾隆虽然自诩文治武功最完美的皇帝,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虚伪之人”,并不真的尊重文学和文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