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一、【王羲之】

王羲之有“骨鲠”之称,虽出身权贵,但对政治不感兴趣,时人谓之风流随性、“不类常流”。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择婿,他“东床坦腹而食,独若不闻”,其狂怪可见一斑。但王羲之辉煌的书法成就为他确立了书圣的历史地位。

640.webp (1)

二、【张旭】

因性格狂怪,时人称“张颠”。在政治上不得志,却“致于书,轩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嗜好饮酒,常喝常醉,醉后常常用头发蘸墨书写。书写上的天才,成就了张旭“狂草第一人”的美誉。

640.webp (2)

三、【杨凝式】

五代的杨凝式,生逢乱世,他装疯卖傻以自保,时人称“杨疯子”。官任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汉五个朝代,政治上看似有所作为,但骨子里与当政者保持距离,在书艺上矻矻追求。他的书法结体精妙,神韵高雅,风格独特。黄庭坚赞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640.webp (3)

四、【米芾】

米芾为人狂放,人称米颠。他在书法上致力于取百家之长,终于走出一条有个人面目的书法道路。他的行书用笔利落爽劲,结体欹正相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后人学习米字如过江之鲫,但都没有达到苏轼评论米字“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高度。真可谓学得了形似,学不得神似。

640.webp (4)

五、【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怪就怪在作为帝王,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昏聩无能,但在艺术上却十分痴迷,并在文学、书法、绘画上取得了不凡成绩。看来,“男怕选错行”是有道理的。但宋徽宗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其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640.webp (5)

六、【杨维桢】

元代的杨维桢性格狷直,因此仕途不畅,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隐迹江湖。杨维桢的书法可谓“丑书”,与元代的书坛领袖赵孟頫的书风格格不入,人谓“点画狼藉,有乱世风”。但杨维桢的书法标新立异,这正是书法家最为可贵的品质。

640.webp (6)

七、【徐渭】

徐渭患过精神分裂症,因杀妻入狱六年,一生坎坷,晚景凄凉。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主张“始于学,终于天成”,“天成者,非成于天也,出乎己而不由乎人也”。由于独特的艺术价值理念,他在诗文、书画、戏曲等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徐渭的书法气势磅礴,重神不重形,既是个性解放思想的宣泄,又是忧郁苦闷感情的抒发。

640.webp (7)

八、【金农】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十分大胆,他致力于“不要奴书与婢书”的艺术追求,求新求变,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640.webp (8)

九、【邓石如】

邓石如是真正的布衣书法家,他的狂怪表现在,在京城不买权贵翁方纲的帐。作为清代篆隶书法的大师级人物,邓石如为碑派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艺高人胆大,他的狂怪无可厚非。

640.webp (9)

十、【吴昌硕】

吴昌硕不仅是个大画家,也是个书法家,他的怪表现在,刚当上县令一个月,就辞官从艺了。对他来说艺术比官位重要。这种想法可不是常人有的。也正是这非常人的价值追求,才成就了吴昌硕一代书画大家。

来源:江苏书协

光绪,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应用时间34年。在这不短的日子里,共出现了13位状元,光绪皇帝也亲眼见证和终结了这一被应用了一千多年的选拔人才制度。虽说当时科举制度已渐渐不适应形式,但选拔出来的个个都是文化修养极高的人才。

曹鸿勋640.webp (3)

曹鸿勋书镜心。曹鸿勋,1876年中状元。曹长于书法,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王仁堪

640.webp (4)王仁堪,1877年状元。他品学俱优,能为百姓做好事。他擅长书法,骨气劲峭,广受赞誉。

黄思永

640.webp (5)

黄思永,字慎之,生于1842年,1880年状元。因做实业有成绩,被时人称为“实业状元”。黄思永书法雄劲多姿,气势逼人。以现在老百姓的审美眼光看,似乎也很少有所谓“书法家”能达到这个水平!

陈冕

640.webp (6)

陈冕(1859年—1893年),字冠生。1883年,24岁的陈冕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网友叹:今天许多书法家看了,应该也会“无地自容”!

赵以炯

640.webp (7)

赵以炯,字仲莹, 29岁中状元,成为云贵千年科举以来“以状元夺魁天下”第一人。
640.webp (8)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吴鲁能书善画,文从沈梦了解,吴鲁书法远宗颜柳,近宋四家苏米,温文雅致,沉雄峻拔,堪称大家。

刘福姚

640.webp (9)

书《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刘福姚,生于1864年,1892年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同时是清朝广西省第四位状元)。

夏同龢

640.webp (10)

夏同龢书: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夏同龢,1893年中举人,1899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王寿彭

640.webp (11)

文记:不役世俗之乐,惟谋我心所安。王寿彭,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1903年,他以27岁之龄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其书法颇有名,曾被邀请为“山东大学”的校名题字。

刘春霖

640.webp (12)

刘春霖,据传,他因名好而高中状元,事实上,他的书法也绝对少有匹敌。

——END——

1、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书法综合能力,既要在用笔、结体的临古上下苦功,还要在墨法、章法上学习积累经验,还要多读帖、多思考;

2、书法线条要有力而雄劲。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安排布局;

3、书法结体要奇而稳,不能一味求奇,也不可一味偏稳,要注意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4、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640.webp

5、写字要有亮点,就是“书眼”,宜放中央,可稍大些,字与周边气贯。初学者容易忽略这一点,导致通篇僵死,没有韵味;

6、在墨法上,整体而言,展出(或其他公共场合)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品。无论墨色浓淡,笔画要交代清楚;

7、作品中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创作之前最好通过查字典、百度等方式,把每个字都搞准确。千万别以为古人也会写错字或以为写错字是人之常情甚至认为是创作的真性情,就可以写错字,这些都是借口,能写对为什么要写错呢?

8、创作时,如果要使用到异体字,特别是欧楷喜用异体字,但不能过于冷僻,要有权威的出处,千万别自创;

640.webp (1)

9、品鉴作品的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美学是有根据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如果是书房自赏,那就素雅点;

10、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11、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线条忌直,尤其是长竖线条,悬针僵直必俗;

12、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13、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640.webp (2)

14、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5、线条越是细处,越要用中锋,才能有韧性;而敦厚处,宜用侧锋,才不显得粗笨;

16、落款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17、如是两行落款,要左低右高,正文和落款最好别换笔;

18、盖章作品下垫书本等。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END——

 

关于黄勤,他的导师张谷旻教授是这样评价的:

“黄勤生于太湖之滨,深厚的人文积淀、秀美的江南山水,滋养着这位充盈着灵性和才性的姑娘。灵秀、聪慧是她的本色流露,但其瘦弱的外表下却有男孩般的冲动和韧性,奔放中不失细腻,外露中不失内敛,而这多种性格又充分地显现在其作品中。

黄勤如其名,学习勤奋,对自己要求很高。本科毕业时以全系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为研究生。七年的美院学习,各种奖项拿到了手软,更突出的是作品多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中国画展中获奖,那么年轻就成为了中国美协会员。

鼋头渚一隅30x96cm黄勤老师作品

黄勤的创作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色彩,构图简洁、色调明快,笔墨表现较为单纯;后多做水墨,追求笔墨表现与意境营造,树木组合、山水结体,表现老到。意境或厚重、或空灵,皆清新自然。用笔灵练,笔笔生发,婉转自如;用墨枯湿相间,浑然成趣。营造出苍润华滋、闲逸幽远之境象。

黄勤虽年轻,成绩却不小,作为学业导师,誉词不需过多,我们期盼她今后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甲午立夏后一日 张谷旻于枕涛轩
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拙政园30x96cm黄勤老师作品

黄勤谈中国山水画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一直在变。然而真正改变山水画的题材内容,社会功能,文化观念,包括学习山水画的方法,还是近百年来的事。百年来山水画之变,发端于清末,自觉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型于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大略经历了以下过程:由画法之变,到学画方法之变,到艺术功能之变,到画家身份之变,到山水画文化观念之变,再到新时期方方面面的又一变。

扇面小品5黄勤老师作品

作为一个艺术家,其作品的高低标志,不单是艺术语言的独特和艺术形式的新颖,更多而复杂的内涵是体现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的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力。所以作为艺术家,应当把精力集中在通过生活来提高艺术语言和形式的表现力。这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尤为重要。山水、自然、人生、都可以物化为纵横交错的点线和极尽渲染的水墨,这样,笔下的山水才会出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境界。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仍将作为多元中的重要一元延续他的生命,但这种延续不应该是僵化消极的,也不能仍旧局限在“继承基础上创新”这类原有的思维方式之中。传统应该有新的真正有希望的出路。这出路,就是在与外来体系的并存对照中,用新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重新深入的研究传统,分析传统,新的格局必将在这种研究中孕育完成。

清影系列4,96x30cm黄勤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黄勤老师,以三个课时,通过学习陆俨少课徒稿山石法,详解与示范各种皴法,使学习者掌握表现山石的技法,为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打下基础。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几 个 问 题

1、“陆俨少课徒稿”是什么呢?

陆俨少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更作为一位殷切的美术教育家,他汲取中国传统绘画之精髓,观察自然,以纯正深厚的笔墨,绘制了大量的课徒稿,中国画学习者可以通过研读摹写,进一步了解掌握作为中国画基本要素——笔墨及其结构和规律;了解画理及画法,为中国画创作者做好认识与技术的准备。

003pJcbigy6HPPl0Liu66&690 副本

 

003pJcbigy6HPPkItCi7a&690 副本

 

003pJcbigy6HPPkEtIr17&690 副本陆俨少课徒稿山石法部分图

2、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什么时间上课呢?

第一课时 陆俨少山石法线质与结构
2018年03月16日 19:00
1、石线质感:干湿浓淡
2、山石结构
3、历代名家山石法赏析与讲解
第二课时 陆俨少山石皴法解析
2018年03月23日 19:00
1、石头的基本结构(石分三面)
2、披麻与斧劈
3、披麻的变体(解索皴,乱柴皴,荷叶皴,钉头鼠尾皴,豆瓣皴)
第三课时 山石皴法与山石结构
2018年03月30日 19:00
1、各种山头组石画法
2、山石的渲染与苔点
3、整座山与群山的画法
3、介绍下授课导师吧?

1027_1

黄勤,1989年生于江苏无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师从无锡书画院名家许惠南学习国画,于200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于2011年保送本校研究生,师从张谷旻教授。于2016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卢禹舜教授。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131165842

微信图片_201801231165842

庭院1,45^33

6虎跑梦泉135x35cm

7曲院探幽135x35cm

4、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104173722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墨 池 福 利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640.webp (6)

▲赵孟頫《归来去辞 》

赵孟頫为元代书坛的领袖,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书兼众体,亦有很多重要书法理论流传于世,主要见之于《松雪斋集》《铁网珊瑚》《笔道通会》等书。现在发掘出来与书法思想相关的主要有《松雪斋书论》《评十一家书》《阁帖跋》《兰亭十三跋》等文,另外也可以从一些题跋及后人的评价中得知赵孟頫的书法思想。

首先,赵孟頫的书学师承是其书法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

赵汸《东山存稿》中讲:“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宋濂《题赵魏公书大洞真经》又讲:“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锺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可以知道赵孟頫学书大抵先从祖宗家法宋高宗赵构入手然后通过智永上溯锺、王,最后再回到唐代李邕。

此外赵孟頫章草学索靖、萧子云,隶书学梁鹄,篆书学李斯,小楷取法东晋道士杨羲《黄庭内景经》。可以说赵孟頫无所不学,无所不精,但对于智永《千字文》和《兰亭序》的基本功是最深的,因此赵孟頫的基本书法观就是取法魏晋“二王”,而不必学唐代颜真卿,这样就与同时代人的学书观念拉开了距离。

如:“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又有:“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母》,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吉林博物馆藏《宋元明人诗笺册》载,于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9 期)他认为颜真卿的书法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合初学者,而主张直接从“二王”入手,这个建议应该是很有见地的。

640.webp (7)

▲定武本《兰亭序》

赵孟頫主张书学古人,这个“古”的重点就是魏晋“二王”,尤其是王羲之,而王羲之诸帖中又首推《兰亭序》。

他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孟頫一生尊崇晋人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下足功夫,并认为《兰亭》为书圣王羲之的最得意之作,故而法度周备,所以他认为只要狠下功夫在上面就一定会有过人之日。

在大德二年二月赵孟頫与鲜于枢一起见到郭右之出示的王羲之真迹《思想帖》之时,就曾大加叹赏王羲之的这件作品为神物。加之赵孟頫本人临摹“二王”书法甚多,曾经临摹过《兰亭》不下百遍,对《兰亭》了解应该是相当深入的,有《兰亭十三跋》传世。所以他得出“《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兰亭》刻独全右军笔意”的论断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640.webp (8)

▲赵孟頫《太湖石赞》

赵孟頫在恢复魏晋古法的同时,严肃地思考了书法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极有理论深度的命题,对整个书法发展的进程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就是“用笔”与“结构”的关系的探讨。

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又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

赵孟頫明确指出“用笔”在书法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也是千年一脉,可以学习继承的,而同时也不能忽略“结体”,虽然“结体”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基础依然是以魏晋“二王”的“结体”为准则的。所以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必须从古人中来,“法古”才是赵孟頫一生的书学思想基础,所以他认为:“学书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当然除了“用笔”与“结体”,赵孟頫认为“天赋”和“悟性”也是很重要的。右军的“雄秀”之气和齐、梁人所缺乏的“俊气”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天赋”或不同时代人的“天赋”。世人皆学《兰亭》但是有几人能学像,学到精神处呢?正像苏轼所讲:“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赵孟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可以直入门径,虽然刻石书法与墨迹书法存在厚薄、粗细、燥湿、浓淡、轻重、肥瘦等细微差别。一般的人很难体会和分辨,对于《兰亭》的众多版本的优劣好坏也就很难分辨了。但是真正懂书法的人只需一眼便可以通会,而这个本事需要积学,更需要悟性和天赋。

640.webp (9)

▲赵孟頫《闲居赋》

赵孟頫论书也极重人品,曰:“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好是因为王羲之的人品好,不像有些人“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

另外赵孟頫在其《评宋十一家书》中对李建中、欧阳修、蔡襄、苏舜钦、苏轼、秦观、薛绍彭、黄伯思、李之仪、黄太史、米芾等11 人的书法进行品评。大多是从这些人的性情事迹、道德人品去评价他们的艺术成就的。

比如评价蔡襄的书法,因为蔡襄素来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他就用了“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的比喻来形容。评价秦观的书法,他用了“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这个比喻。因为秦少游为北宋婉约派词宗,写了很多艳情诗词一直为士大夫所不耻,认为有低俗、柔弱之“女郎气”。但是此论也许并不公允,观秦少游书法丝毫无女子气,反而骨子里一派雄强豪放。所以赵孟頫这些因人论书的观点未必符合实际。恰巧的是,后人评赵孟頫书法也因为他做了贰臣,而对他的书法持有贬义认为媚俗。这种因人废书,用道德的评价代替艺术的观点都是不可以取的。

赵孟頫对学书的态度的观点也是值得一提的,他认为学书法除了知道要师法古人,还要有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另外还要讲究学习方法。

他认为:“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廿年前为季博临《乐毅》殆过于谨。”又说:“凡作字戏写,亦如欲刻金石。”可以看出赵孟頫对书法无比虔诚、严谨的态度。

除此还要注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书法最好是多看古人真迹,墨迹,只有看到古人真东西才可以一解心中所惑。如:“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

另外,赵孟頫对书写材料也是很讲究的,写字的时候务必选择合适的工具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来。他讲:“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

640.webp (10)

▲赵孟頫《致民瞻十札》

赵孟頫对书史的了解及对刻帖源流的熟悉显示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学养。在《阁帖跋》中赵孟頫对于刻帖、翻刻帖的鉴定、流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提出了“刻同而墨殊”的现象。《阁帖》最初用歙州贡墨拓,而后元祐中,亲贤宅中借板墨百本,分遗官僚,用潘谷墨。两种效果不尽相同却是鉴别刻帖是否是淳化阁帖的依据。

从他收藏的众多《阁帖》看,赵孟頫向晋人的回归正是从《阁帖》中学来。赵孟頫为宋皇室后裔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本来应该与元朝势不两立,但是他却选择了与元合作,并且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政治上再无突破之可能,于是赵孟頫便在书画文化上用功,并且带动了整个元朝三代人的书法上的复古晋唐的潮流。他本人诸体兼善,出晋入唐,提出直接取法“二王”的学习思路。在他的影响下有元一代书坛的基调是学习晋、唐,而非之前南宋受苏、黄、米书风的影响的局面。

文章源于网络

——END——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640.webp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因北宋淳化年间刻于“秘阁”而名,简称《阁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下旨命侍书王著编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镌刻而成的一部古代书法丛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帖。

《阁帖》共计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卷和第十卷为王献之书。

2003年由上博从美国安思远处以450万美元购回的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堪称“最善本”。

640.webp (1)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无论是否为祖刻,千余年来,它的确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有心书学的人们。其作者王著也随《阁帖》的流传而名垂千古。

640.webp (2)

王献之《淳化阁帖·第九卷》局部

《淳化阁帖》原帖以楷、隶小字为主,参以行草。石涛的临帖,通篇布局平稳规整,笔画清劲古朴,特别是小楷和隶书字体方正而不刻板,风格凝重而平实,融以己意,颇具创意。

640.webp (3)

石涛临《淳化阁帖》

王著为何能成为《淳化阁帖》的主持者?

长久以来,人们对王著往往纠缠于其所导致《阁帖》的编次混乱与真伪相杂,而忽略对王著自身的研究。

在赵宋以特殊方式建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行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二王书法“中庸和谐”的特点恰好符合统治者的政治要求。

640.webp (4)

(宋太宗画像)

宋太宗自己也推崇和学习“二王”,而且因为他个人的爱好掀起了大臣学习“二王”之风,使之成为宋初审美的主流。而王著的书法风格正好暗合了这种审美需求,自然受到太宗的喜爱。

在“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学钟王”的情形下,宋太宗在出于政治目的来选择阁帖主持者时,必定以善“王书”者为目标。

640.webp (5)《淳化阁帖》第五卷 局部搨本

反观当时的善书者,只有王著深得“二王”精髓,备受宋太宗的青睐,而且王著在当时就有“划五代之芜,而追晋唐之旧法”的书法声望,其成为主持《淳化阁帖》的主持者是历史的必然。

——END——

李瑞清(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END——

写字最忌如布算子。一篇字如此,一个字也是如此。

中国书法,体现的是性情,本质上更接近道家精神。重视虚静。一幅作品,一定要有虚静处。不虚,就是房子没有窗,没有内部空间一样。房子不虚,那就没法用,也不叫房子。书法中,没虚静处,密不透风的,太压抑死板,显得没有生命力。这在行草书上尤其讲究这点。我们的作品,要让人感觉到实,但是要某一处,忽然出现的虚静,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640.webp (69)

如“内”,绝不让内部空间均匀。空的地方特别大。(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70)

“月”也是这样,虚左部。实处我们可以称为聚,虚处称为散。散的地方,就让他散,如这个字,绝不让末笔连上第一笔。(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71)

最大的空处,在于竖的位置要写好。如布的空间均匀,则死气了。(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72)

左聚右散。散处就给以大空间。聚处就要多封住。如箭头标注,连带挨了中间一笔。这个字写的很有意思,中间一笔不是直的。王字的构字法很丰富,弄清聚散,再去看其他帖,有一览众山小之感。(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73)

上实,下就要虚。每个字都是虚实相生。虚处要至少留一个缺口。让内部气透出去。这和围棋里气的概念一致。(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74)

注意箭头所指,哪些封,哪些不封。上方箭头是不能封的,上一个例字也说了气的概念。其实看电影就知道,懂兵法的围城,总会围三面,而非四面。留生路,既可高伏,也不会激起城内死扛。(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640.webp (75)

历代书家字法基本一致。关键在于笔法的不一样。笔法一变,字法也就变了。所以书论中说,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如果黄色外沿线继续画,就成三角形了。选字。中部聚,上下散。(选字欧阳询《张翰帖》)

640.webp (76)

造型和上一字,是不是很像。同时,内部左散,而不是均匀布白。很多人写欧体,毫无生气,看不到里面的变化,把字空间写匀了,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如果眼里能看这些留白处,懂得聚散(留白)道理,会发现欧体其实很有意思。(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640.webp (77)

左部箭头,二笔之间并不挨。那么上面就会显得散些。“又”的两起笔都挨,封死,则为聚。显得中宫很紧。也是典型的上下散,中部聚。和前面的例字“兵”一致。(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640.webp (78)

化横为点,立刻字生动了。如为横,那么一字三横,就要难免雷同,处理起来远不如点巧妙。

(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END——

640.webp (65)

中国画之所以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永放光芒,是因为它自成体系,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程式。程式是什么?程是一种度量衡的总称,也是一种路径行程的方法,式是一种方式、形式、准则。程式是一种假定性的比拟,具有不离不即于自然的特征。为了使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成功的目的,随巧方便总结成为程式。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程式就是一种“道”,是由无数和画家通过对生活长期观察、体验、积累、总结、概括、升华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也是一种根据自已艺术创作的需要,从自然、社会现象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画理,又经过数千年千锤百炼而沉淀下来的总结形式。是每个画家、理论家、鉴赏家必须掌握的法则,也是一个不可须臾离开的衡量画的一个独特标准。

640.webp (66)

中国画的程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用得好,它既可以指向艺术的象征,又不失物象之真。可以说每幅传统的中国画中都隐藏着各种程式,如山水画中画什么景象该用平远法,什么景象该用高远法,什么景象该用深远法。人物画中的造型,什么质地的服饰,该用什么描法;千姿百态的树叶,可用多种夹点法;花鸟画中的构图,特别讲究章法等等。画家可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自由灵活选择和创造。可描可勾,可皴可擦,可染可晕,可面可点,只要不俗、不刻板,有意境、有神韵、有笔墨等,就是一幅像样的画。所以,程式有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广大画家的等同,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必须要懂。

640.webp (67)

初接触到中国画的人,往往误认为中国画是陈陈相因,无多大的新意,立轴大多是高山大水,手卷大多是平淡天真的等等。程式确有窒碍的一面和束缚的一面,但不完全是这样,中国画中的风格和流派琮是纷呈多变,不是只有一种程式。立轴中的高山大水也有多种程式,不是千篇一律的。

640.webp (68)

中国画中的程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学中国画,师古而不泥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程式不是死板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先要了解中国画程式,知其源,识其流,抓住了中国画的程式,就是掌握了中国画发展的演变规律,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理解自然,悟出其中的实质道理,才能将有法变为无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