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表明,中国还在使用和已经消亡的姓氏超过七千个。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一书中,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你便享有其中的一个姓氏。如果有人问你,贵姓何来?祖上姓氏图腾啥样呢?你将如何回答?

姓原先是当作一个族(部落)的族号,所有同部族的人共同享有一个姓。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用来做氏族的徽号或标志。那么这些姓氏图腾都长啥样呢?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这一类姓氏图腾中的佼佼者当属以鸟类为主的姓氏,随便举几个例子:

640.webp (4)

640.webp (5)

那么,以植物为主的姓氏图腾有哪些呢?想说,“胡”姓很有趣,因为一看就知道和葫芦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除了动植物这些天然的事物,对武力的崇拜也是古人的一大特征。崇尚武力的姓氏图腾,不信请看这个以“射手座”为图腾的“张”姓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描绘人的姓氏图腾,有一些部落呢,觉得外在的食物都无法表现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所以就用了自己的图画来作为姓氏图腾。

640.webp (12)

640.webp (13)

难以捉摸的姓氏图腾,有一些神奇的图腾,很穿越。这个“郭”姓为啥是个十字架?

640.webp (14)

640.webp (15)

以动、植物为主的姓氏图腾,用动物、植物作为姓氏图腾是最多的。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古人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便以尊敬的态度对它们。

640.webp (19)你找到你的姓氏图腾了吗?

——END——

22018年1月26日曹万峰在东台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书法作品展!

主 办 单 位
盐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盐幼专鲁迅艺术学院
民进盐城市委书画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盐城市书画院
盐城市书法家协会
东台市美术家协会
东台市书法家协会
东台市书画院
东台市心连心志愿者协会
东台人论坛

开幕时间
2018年1月26日上午10时

展览地点
东台市文化艺术中心

个 人 简 介

095120ucibbqn2ubebk2la

曹万峰
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盐城市书协副主席,
南京大学艺术硕士,
政协委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书法工作室主任。
书法、篆刻作品获 ’98首届江苏省美术节书法银奖。

 【 展 览 现 场

3

4

5

李双阳(右)。第六届兰亭奖获奖作者、江苏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墨池》学术主持。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4

 

19

20

21

22

23

24

25

艺术人生,多少年华点缀,尽在奋斗路上。我们为曹老师喝彩!

——END——

 

《富春山居图》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可却被后人烧成两段

前半段名为“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段名为“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今天为大家带来完整版高清图

下面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微信图片_20180201141919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

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

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他在这幅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他在这幅画中,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百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

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

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王法亮老师,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通过对这幅传世名作的解读以及临摹学习,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黄公望的人生际遇,认识传统绘画作品中的笔墨知识,提高大家对传统山水画的认识与知识积累,进而理解和实践传统山水画的绘画创作。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几 个 问 题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什么时间上课呢?

第一课时 初学国画 临古为先
上课时间:2018.04.06 19:00
一、临摹的意义与目的
二、元代山水画笔、纸的选择
三、解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及其艺术特点
四、了解笔墨法度:用笔、用墨、用水
五、《富春山居图》皴法示例
六、《富春山居图》局部临摹示例
第二课时 《富春山居图》技法分析
上课时间:2018.04.13 19:00
一、树法示例
1、松树画法
2、点叶法、夹叶法
3、出枝
二、石法
1、短披麻
2、长披麻
三、空间表现
四、《富春山居图》局部临摹示例
第三课时 精临《富春山居图》
上课时间:2018.04.20 19:00
一、构图和布局
二、意境营造
三、《富春山居图》树石技法的综合运用
四、精临《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五、《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影响
2、介绍下授课导师吧?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800

王法亮,1986年生于山东蒙阴,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2013年考入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许俊先生。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841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846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849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912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915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852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901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907

参展资讯

2017年5月丹青华茂——当代青年中国画家提名展”北京中国画美术馆
2017年5月 后水墨—青年艺术巡展 安徽时代美术馆
2016年12月 “破冰风暴”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广州 广交会展馆国际馆
2016年10月 “破冰艺术节” 北京 艺典空间
2016年10月 “古意新象” 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北京 炎黄美术馆
2016年8月 2016学院水墨十五人作品邀请展 佛山 新石湾美术馆
2016年7月“初夏艺象”艺术邀请展 北京 雍和艺术馆
2016年5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作品展 北京 炎黄美术
2016年3月 “变革中的水墨艺术” 北京 山水美术馆
2015年12月 “破冰时代”首届当代水墨邀请巡回展 北京 上上美术馆
2015年12月 “自主空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学写生展 西安 西安美术学院
2015年9月 “许俊师生六人展” 北京 丹凤朝阳美术馆
2014年11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秋季写生展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3、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201143806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墨 池 福 利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大家都在说书法好学,咱们就不说甜言蜜语了,说点难听的:当下书法学习状况很不乐观,至少八成以上爱好者不管学了多少年,依旧停留在初学阶段。书法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好的。

是时候好好认清自己了。

首先,请注意“学书法”和“学好书法”是两个差异很大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目的仅仅是享受“学书法”过程的乐趣,而至于有些一心以“学好书法”为目的的人,请扪心自问:

你认为自己凭什么能学好书法?

1、凭兴趣?有兴趣者千百万。

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但难以否认,这世上对书法有兴趣的人多数还停留在平庸的观赏阶段,一下笔就是老干部体、江湖体,或痴迷僵硬的入门书体不能自拔,甚至以此为荣,变成井底之蛙。所以,兴趣只能把你领进门。640.webp (20)

2、凭勤奋?方法比勤奋重要。

如果你勤奋,那祝贺你,方法要比勤奋重要!没有方法的勤奋更加糟糕,比如那些只能临好帖不能创作的、写得了唐楷写不了行草的、写得了小字写不好大字的…等,都是苦有勤奋但不讲究方法的学习后果。

640.webp (21)

3、凭方法?比不过天赋。

有方法也勤奋,有用么?现实是:可能还会输给天赋。毕竟,勤奋者多,天赋者少。文征明有勤奋有方法,但一直练到年迈方得气候,他的天赋要比米芾差不少。就在我们身边,有太多人苦练大半辈子,只能享受练字的过程快乐。老有所依,也算慰藉。

640.webp (22)

4、凭眼光?多数人连审美都没过关。

学书法,眼高手低不算坏事,更坏的是,多数人连眼光都没有。汉隶《曹全碑》和《朝侯小子碑》主要区别在哪?楚简韵致在哪?齐白石与何绍基的书学渊源是什么?为什么初唐楷书更适合初学?

最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审美停在庸俗的横平竖直,眼光如坐井观天,甚至满腹骚怨,古人再差也不敢骂,今人写再好都嫌丑。想要学得高妙,首先你得眼光毒辣。

640.webp (23)

5、凭学识?学识经常和技法成反比。

别说普通书法爱好者,就连中国书法家协会过半会员大学都没上过,别说创作诗词了,连错别字、繁体字错误都一大堆;再反观作学问的,“学问越高、写得越差”几乎成为书法界心照不宣的共识。所以,学识与技法相得益彰者,千里挑一。

640.webp (24)

6、凭经济?你愿意掏大钱来学书法?

要说学舞蹈、学钢琴、学油画经济条件好,可能性较大。但是书法群体的经济条件普遍一般,别不服气,从电商渠道消费分布一查便知。所以,这个群体,普遍不愿意或多数没经济条件花大钱学书法。至于那些有经济能力的官员或企业家,正孤芳自赏着自己的老干部体,哪有心思去临帖、学笔法。

640.webp (25)

所以,书法群体被分化成三种人:

A、只能享受“学习过程的人:

承认自己天赋或眼光有限其实也无可厚非,勇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写不好就是写不好,那也可以踏实享受“学书法”的乐趣,不狂妄自负、自以为是。

B、确实能“学好书法的人:

兴趣浓厚、天赋使然、方法准确、勤奋踏实、有见识读书多、有眼光有品位,这些条件都很重要,不能偏科。

C、有意从A往B努力靠拢的人。

你是哪一种?

——END——

今天我们与大家探讨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

到底楷书是不是书法的基本功?

640.webp (1)

学术问题,向来是严肃的,是不允许出现“井底之蛙”式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以偏概全之成见的。因此,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们能够更加准确的、辩证的、客观的去看待它、解释它,就成了我们解决一切问题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

我今天要说的是书法基本功这个问题。

什么是书法的基本功,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对基本功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各执其说,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当然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那你的书法基本功就算扎实了。

此种说法向来是获大多数人认可的,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因为草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书)的许多法理是源自楷书的,行草书与楷书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但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句话指的只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递进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而说的并不是基本功的问题,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依照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本功”的判断的话,那么就可以认定“隶书是楷书的基本功”,“篆书是隶书的基本功”了。还可以推断成“大篆是小篆的基本功”,“甲骨是金文的基本功”了。如果再往下推,那什么又是甲骨的基本功呢?所以这种显然是不成逻辑的。

另外,“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好了”这种说法本来就非常偏颇。如照此说来,写《毛公鼎》、《散氏盘》者肯定是没有基本功的,那时期的人根本就不知楷为何物。显然,这样的提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因此,过于强调楷书就是书法基本功这种提法是极不负责、极不严肃的。

往往在书法实践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得很好的人,行草书未必就写得好。行草书写得好的人,楷书也未必写得绝对好。还有,某人欧楷写得很好,又未必颜楷、柳楷、赵楷都能写好。主攻篆、隶者,楷、行、草未必精;擅于行、草者,篆、隶、楷也未必能。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何种字体,各自都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一种字体练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其它字体就可以不练而自能。

这里,虽然各种字体之间和各种书体之间,有着相应的某种内在规律可以相互借鉴,但其个性的规律与法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比如,通过长期对《张迁碑》的临拟之后,只能写出具有《张迁》气息的字,而不可能也能立刻写出《石门颂》,写出《曹全》、《华山》等风格迥异的隶字来。只有必须经过对各碑逐一的临习与获法之后,才能再现某碑的字体风格,否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研习与临习的过程,想要随意写什么就能写出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可以肯定地说,专攻一家,不能取代他家,专攻一体也难以取代它体。

再有,不同的字体与书体对基本功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篆、隶、楷属静态字体,在笔法与结字的功力上要求比较严格,更讲究笔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行气、章法和墨法的要求次之。行、草则属于动态字体,讲求笔法字形的变异性和灵活性,讲求行气、章法的节奏性、通畅性和和谐性,讲求墨色的层次韵律。同时,不同的字体、书体与不同的风格、流派,对基本功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写北碑一系,要求对方笔的刻画能力要强;写篆要求对圆笔弧线的把握能力要强;写怀素、王铎要求对连续而快速的驭笔能力要强;写二王要求对行气韵律的控制能力要强;写郑板桥要求对穿插争让的调度能力要强等等等。

因此,我想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篆有篆的基本功,楷有楷的基本功,隶有隶的基本功,行、草有行、草的基本功。

那么,如果更加具体地说,书法的基本功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书法的基本功,应该是书家各种技巧能力的综合能力。既驾驭毛笔的能力、驾驭字形的能力、驾驭墨法的能力、驾驭行气、章法的能力。简而言之,书法的基本功是:“书法家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的能力”,我想可能这种表述应该是最准确的。

我们可以以体育运动相类比,其基本功应是一个人的:耐力能力、爆发能力、弹跳能力、柔韧能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等等。这些体能的总合才是运动员的基本功。其综合指数越高,基本功就越好,同时,他可从事的体育项目就越广,出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

驾驭笔法、墨法、章法能力越强的人,其水准越高的人,基本功就越厚。他可以能写好任何字体与书体,同时,在艺术的层面上,出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技”与“艺”属两个不同的层面,基本功是属“技”的范畴。技法与技巧全面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就是基本功的积累过程。这种技法、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和大量地临帖来完成的。鉴于此,审视一个人基本功的好坏,从其临习碑帖中便可以得到检验。检验的标准应该是:1、所临作品必须在笔、墨、章三法上要守原帖,不能似是而非,只临其大概。2、选帖要多角度、多风格,不能只限一种字体,一种风格。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的话,那么,不管临什么碑什么帖,都不会有障碍,都可以做到形神兼备。

再具体说来,书法的基本功包括:

一、驾驭毛笔的能力

驾驭毛笔的能力就是控制锋毫的能力。古人云:“善书者不择笔。”其要义是说,书写能力强(控制毛笔能力强)的人,不在意毛笔的好坏。不论是什么种类的毛笔,在善书者手里都能很好地控制,写出符合法度而且精美的点画。

不同的字体(字体指篆、隶、楷、行、草等比较概括的字体样式)与书体(书体指具有风格特征的具体的书写样式,如颜体、欧体等)在笔法的法度上有不同的方法法则,主要体现在点画的造型上。其笔法技巧的关键所在,就是运用笔毫和调领笔锋将点画的造型准确地刻画出来,并且,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美的效果。

笔法的技巧实际上就是控制锋毫的技巧。“唯笔软而奇怪生焉”,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的这种多变的性能特点,去刻画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这是书法基本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640.webp (2)

二、驾驭墨法的能力

书法的创作是靠墨的具体体现来展示点画的造型的,进而展示字形和行气、章法的。因此,控墨的问题是基本功技巧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墨是写在宣纸上的,这里就有一个墨与纸的关系问题。孙过庭《书谱》所说的“五乖五合”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既“纸墨相发”。“纸墨相发”就是墨法技巧的关键。

所谓“纸墨相发”是指墨的浓谈度要与纸的渗化度相和相调。纸质的不同发墨的程度不同,有吸水性大小和厚薄的差异。纸的吸水性越强,发墨的幅度就越强越快,吸水性弱,发墨的幅度就小而慢。厚纸发墨慢,薄纸发墨快。墨的水分越大发墨越快,水分越小发墨就越慢。对纸墨的性能要必须有所了解。

墨法技巧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文字颜色施墨。书法作品墨色的层次变化完全是靠控制来完成的。它需要书者要有很强的控制笔速的能力和控制笔中含墨量的能力。饱笔当快,渴笔当慢。

640.webp (3)

三、驾驭章法的能力

驾驭作品章法的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驾驭字形的能力。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重大而不肥钝,瘦小而不饥伧。

二是驾驭行气的能力。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这是行气中必须要把握好和表现充分的技巧。

三是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也就是驾驭大章法的能力。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淋漓尽致的展示。

综上所述,凡是书法所含的各种各样的技巧,都应当纳入基本功的范畴。所以说基本功的训练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绝不是说把楷书写好了,就书法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 end -

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盛行,宋代文化发展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那些著名诗人,书法个个了得,贺知章、范仲淹、苏轼、范成大、陆游等都能写手好字。今天,咱们就给大家带来陆游书法欣赏:

640.webp (4)

著名诗人陆游《怀成都十韵诗》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等。陆游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 end -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

“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

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

她以独特的书法美使人迷恋。

学习书法,这些书法术语不可不知!

微信图片_20171216192228

1、书法

狭义上,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2、法书

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法书不同于书法。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4.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5.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6.金石

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7.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8.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9.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在晋代曾严禁立碑。故历来晋碑难得。唐代是我国碑刻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内容丰富,书法上也有极高价值。

10.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石鼓文即是一件猎碣。

11.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又名碑首。一般指碑石上端额部,多有大字碑题及边饰的额头部分。碑额一般镌刻该碑的全名,多为篆书体。

12.篆额

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13.篆盖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

14.碑阴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15.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

16.碑学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又指“碑版学”,即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17.勒石

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18.朱背

亦称“背朱”。即“勒石”。

19.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具体方法将宣纸打湿蒙在器物碑刻上,敲打它,使得宜纸呈现凹凸状,然后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20.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21.双钩

书法术语。(1)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2)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3)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22.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23.枕腕

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24.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25.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26.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27.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28.执使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29.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30.磔(zhé)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31.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戈法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32.中锋

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33.聚墨痕

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34.侧锋

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

35.折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36.裹锋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37.逆锋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38.蹲锋

书法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字。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字虽同,却为两法。一个指笔缓行中的蹲势,另一个指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39.金错刀

(1)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2)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40.筋书

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41.一笔书

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42.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43.悬针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种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

44.垂露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45.护尾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46.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47.疾涩

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古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48.方圆

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49.燕尾

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如神龙本《兰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状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

50.柳穿鱼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51.激石波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52.牵丝

书法术语。亦称“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53.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54.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其法: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作书忌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

55.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过折,即指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的意思;收缩,即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之略称。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

56.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57.内擫(yè)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

58.屋漏痕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59.折钗股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60.锥画沙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

61.壁坼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南宋姜虁《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62.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北宋苏轼自论:“余书如绵裹铁。”明代解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63.银钩虿(chài)尾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64.衄(nǜ)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笔锋退而复进。清代蒋和称:“笔既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

65.搭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顺势而下,不用逆势的起笔称为“搭锋”。清代朱履贞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

66.抢

书法术语。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67.转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

68.驻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运笔若行若住。清代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69.挫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

70.顿蹲

书法术语。停笔重按称“顿”,轻按称“蹲”。《雪庵运笔八法》称其为“叠”。清代蒋和解释“笔重按下”为“顿”,“用笔如顿,特不重按”为“蹲”。

71.骨法

亦称“骨力”。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唐太宗李世民尝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

72.肉法

书法术语。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一则中称:“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73.背抛法

书法术语。亦称“外略法”,指“乙”字趯笔书写的技法。写趯笔贵于宽圆,如背手抛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称:“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74.八病

书法术语。泛指书写点画经常出现的弊病,俗称败笔。八病都是以接近这类点画的实物形态定目,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稜角、折木、柴担等。

75.布白

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76.燕不双飞

书法术语。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燕不双飞”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

77.散水

书法术语。俗称“三点水”,写法因字体与书体而各别。唐代张怀瓘《王堂禁经·散水异法》称:“氵,此名递相显异。意在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法以刚侧而中偃,下潜挫而趯锋。则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用此也。”

78.雁阵

书法术语。指字下四点排列之势。《书法三昧》:“急雁阵,缓雁阵,’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

79.向相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背”相辅相成。

80.向背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相”相辅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例:“()”即向相,“)(”即向背。

81.用墨

书法术语。墨色有焦枯浓淡干湿之分,作书使毫行笔燥润相间的技法称为“用墨”。元代赵孟頫称:“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明代李君实则认为:“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东坡真迹墨浓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

82.展促

书法术语。指书法结体造型的一种技法。有从单字间笔画繁减悬殊上去理解的。如唐代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称:“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也有从一个字的偏旁结构的处理上去理解的。如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少师(杨凝式)结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皆以展蹙(促)变之,故按其点画如真行,而相其气势则狂草。”杨凝式书有《神仙起居法》。

83.俯仰

书法术语。指书法结构点画偏旁之间的联系。俯要下应,仰要上呼,使文字组合的偏旁,或字与字之间,书写时有映带顾盼之姿,显得气贯意连,生动有致。

84.墨猪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团,故名墨猪。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写粗笔道的字而不见筋骨,易犯此病。

85.行气

书法术语。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如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称:“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行气在行草书中的关系尤为重要。

86.担夫争道

书法典故。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87.计白当黑

书法术语。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88.楹联

亦称“楹帖”、“对子”、“对联”。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如新春时节张贴于门上的“春联”。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特多的长联,叫“龙门对”。楹联发生干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89.血法

书法术语。比喻书法用墨用水的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在“血法”一则中称:“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90.合作

书法术语。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写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瓘、二王等书录:“(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

91.书奴

书法术语。(1)比喻学书墨守成规而不能创新者。唐代亚栖《论书》:“凡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2)有书法嗜癖者,寄兴书学,也往往自称为“书奴”。

92.集字

书法术语。(1)指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徐氏法书记》所载“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便是最早的集字。(2)指临习古人书法,食古不化,亦步亦趋。

93.生熟

书法术语。(1)指学习书法的熟练程度。初学者生,久习则熟。北宋欧阳修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2)指法书的神采气质。一般认为太熟则媚俗,熟而能生则高雅。

94.习气

对书法情调的品评语。泛指用笔、结体等方面流于熟滥的情调。寓有贬义。清代王澍论赵孟頫书:“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为胜,晚岁成名后,因难简对,不免浮滑,甚有习气。”

95.题跋

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书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称“题”,后面的称“跋”。清代段王裁《说文解字注》称:“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今多将跋尾称为“题跋”。

96.碑志

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者称“神道碑”,入墓穴者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97.乌丝栏

指在纸或绢素上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唐界墨浓而细,宋界墨淡而理粗。

- end -

一个人心静不静,

通过写书法就可以看出来。

练书法,就是练心境。

640.webp

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纵观我国书法大家,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是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相对应的;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其字天人合一,潇洒、自然,妙趣横生。

在书法学习中,同样是热爱书法、勤于下苦功的人,其热爱书法、勤于下苦功这一特征相同,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如何热爱书法及其如何勤于下苦功的表现则是大不一样。

640.webp (3)

胆汁质的人练起书法来精力旺盛,热情很高,执著认真;多血质的人研习书法则总想找点窍门,少用力,并希望高效率;

粘液质的人则踏实苦干,操作精细,把书法写得尽善尽美;抑郁质的人则持之以恒、沉浸于书法世界,并最终以功力胜人一筹。

再如,同样是进行书法创作,胆汁质的人可能激情宣泄,甚至狂狷泼墨(如徐渭)。而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书法写得沸沸扬扬、妖娆婉转,让别人看了都会满腔热情。而粘液质的人会把书法写得极为高古离奇,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此外,性格、气质还会影响一个书法家书写的速度和书写效果,并由此对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640.webp (2)

事实上,未经专门书法训练的人写出来的字更能代表其性格。

例如:写字毕恭毕敬者,做事必定谨小慎微;花里胡哨者,好说大话,虚荣心较强。有的人写字笔笔送到,一丝不苟,其办事必定认真,考虑较为周到;有的人以简取胜,涉笔成趣,必是个果断干练,讲究工作效率的人;写字线条柔和的人性格必定随和,人缘较好;流畅潇洒者,性格奔放,生性豁达,好交朋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640.webp (10)

书法的养生治疗效果已在中西医学界得到确认。

香港大学高尚仁教授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人在写书法时“心脏搏动比一般休息状态时更慢,更有规律性”。书写者心灵进入持续安静的状态,对血压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如果能坐下来写上数百字的楷书,一笔一画专心于点画之中,慢慢地写,不久就会觉得情绪安定,冷静平和;而当觉得情绪低落、郁结烦恼时,如果能练练行书、草书,任意挥洒至酣畅淋漓,情绪得到宣泄,则精神倍增、意气风发。

书法虽然有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功效,但不同的人最好根据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来选择不同书体进行练习,才能起到修补不足、完善自我的最佳功效。即使在入门者通常练习的楷书中,不同书家的字体又有不同的练法。

一般来说,性格坚毅的人应练柳体,性格含蓄细腻的人则应练虞体或欧体;女人宜练行书或章草,以求阳刚之美,男人应练正楷,以求阴柔之韵;性格狂妄和疾病患者,也宜专攻正楷。若情绪浮躁而又练狂草,则肝火上亢而神情恍惚,气血上冲,以致产生不良后果。

640.webp (4)

通过练字,可以感受到沉浸在其中的乐趣。从字的行距、字距、纸边的宽度、游丝的多少,乃至笔画的轻重、走向,某个偏旁的写法等,发现这些都与人的性格有关,如:字迹行距较宽的人性格怯懦;牵丝太多的人很喜欢说话。由于汉字的写法相对于字母来说更为繁琐,也唯其如此,研究的空间也大。字体的多样化,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性格。

- end -

书法书法,主要讲究“法”。法就是法则、法规、法度,按照法则写字就是书法,法则是古人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经过历史几百上千年的验证,绝大多数人都认可,这样的法则才是真正的书法法则。现在很多人搞的所谓“现代书法”,准确地说就不是书法,因为这样的所谓“书法”几乎没有人认可,认可的除了自己;当然也没有法则,即使有,没有经过几百乃至上千年的验证,也不能算是法则。若问书法有多少法则,说不清!反正多了去了。下面就介绍几个:

1、铺毫

铺毫指的是笔锋运行时所有每一根锋毫都必须顺顺地平铺纸上。那怕提笔少至只有两根锋毫着纸,也应如此。铺毫是一切技法的平台,悖离铺毫法则一切技法都失效。

640.webp (5)

2、弹力中介

弹力中介就是如何施力,笔锋的运作必须通过笔毫自身的弹力来操控,指腕的力量不可直接加到笔锋上去这就是大力者并非自然书家的道理。弹力之于笔毫犹烈马之于缰。失去弹力的控制,锋毫则不能同步。

640.webp (6)

3、笔势

笔势是指笔锋的运行要依笔势而行。笔势是指笔锋运行时的姿态与体势,其要点是最适合在运行方向上运行的笔锋的体势,追踪锋面是依势行笔的要领。即在不同的运行方向上,必须以相应朝向的锋面着纸。这样可以避免笔锋扭拧,产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劲”,以导致“笔主运”情形的发生。古人称的“使转”就是指转换锋面的技术。这是高难的技能。用笔的全部学问,几乎尽在使转。

640.webp (7)

4、藏锋

藏锋指的是笔锋的运作要在画内完成。唯一的目的是避免笔锋在转换体势时,锋端将已写好的点画造型涂抹破坏掉、锋欲藏,必须缩,缩锋必要提笔。一画之内要数次变换笔锋,因而要数次提笔。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要提得笔起”。所谓“提得笔起”是说要提得精准,要恰到好处,既不过,又不可不足。之后,还有笔心位置问题。这又是一项高难的技术。

640.webp (8)

5、涩行

涩行是指笔锋的运行必须抓取笔下的涩力而行。关于涩力产生的机理,我们可简单理解为不可使笔锋滑行纸上就可以了。抓住涩力行笔,则点画有笔力,否则则浮则漂,所谓疲软者,即是。用笔通则实为用笔根本大法。

640.webp (9)

- end -

俗话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键盘时代,同样需要练字。一手规整优美的好字,就是你最好的颜面,不凡的气韵。

想不想趁寒假练一手好字,让朋友们刮目相看?横、竖、撇、捺怎样写才凝练大气?…

手把手教你37种基本笔画写法,赶紧马住学起来!

640.webp (10)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