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军书洛神赋》为行书《洛神赋》全文,约为1100字,其中损约五十字,有三处与今版《洛神赋》文本字句稍不同。帖末书“永和十年二月六日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此帖有古逸萧散之气,绝非唐以后人所能书。但此帖从未见于明以前的各种著录,殊属可疑之处。该帖中有帖主清代废道人三跋,谓宋代有人见王右军书写在绢上《洛神赋》全文,并有传世者。

《王右军书洛神赋》虽然只有清代人的题识,但可从与赵孟钏椤堵迳窀场返谋冉现械玫揭恍悦项书行书《洛神赋》,其神气、间架有明显仿自此本《洛神赋》之处,如其第一页“洛神赋并序”、“黄初三年”、“感”、“域”等字,非常肖似,可证此帖在元代即是存在的。但从未在赵的各种文字中看到他提到王右军书《洛神赋》帖之事,这是值得赵书爱好者研究的谜之一。

王羲之集字《洛神赋》(澄心堂本):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END——

 

640.webp (7)

【冯错】

诗人,两本诗集刊世,对此薄情世界;书法家,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年;现为墨池CEO,目前中国书法社群最具影响力平台创始人。

编者按:

上次公布的冯错题斋有你的吗

没有也没关系

今天第二批斋号出来啦

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欢迎转发,授权转载!

冯错题斋十四品:

640.webp (8)

01
释文:三余斋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9)

02
释文:守拙堂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0)

03
释文:品墨轩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1)

04
释文:快晴阁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2)

05
释文:述珣精舍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3)

06
释文:守静斋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4)

07
释文:仰止堂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5)

08
释文:谱池居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6)

09
释文:器庐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7)

10
释文:汉风堂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8)

11
释文:厚德堂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19)

12
释文:云峰山居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20)

13
释文:临古草堂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640.webp (21)

14
释文:听泉山房
尺寸:60×22cm
创作时间:2018年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寥寥几字,意义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对外表白,是他人观言察行的检验标准,是斋主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统一体现。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多以“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苦雨斋”。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各有寓意。有的更是别出心裁,不限于此。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

居,是居住的意思,书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顶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

斋号作为文人心灵独白的窗口,其内容极富哲理和个性,朴实无华,丰富多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一个儒雅动情的斋号,可激励斋主念念不忘,终身为之奋斗,也可让旁观者为之感慨万千。蒲松龄的“聊斋”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传世佳作《聊斋志异》,张大千的“大风堂”让几代人赞美羡慕,多少人为之千金难寻一幅画。人生仕途如同大海一样,潮起潮落变幻无穷。文人们随着自己志向爱好、情绪兴趣、事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变化,往往会更换斋号名称,每一新斋号的启用,都记述着斋主新的一番意境。如齐白石的“甑屋”、“借山吟馆”、“借山馆”、“寄萍堂”、“八砚楼”。

——END——

640.webp

范曾

记者:很多人说您狂,您自己觉得呢?

范曾:从少年时代一直到今天,如影随形,好像狂永远是范曾的符号。其实,这个符号不是很坏。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他不会有“狂”字。

我们孔老夫子在《论语》里一方面强调温良恭谦让,一方面也强调另一点,就讲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一个勇猛精进的人,往往他有强烈的自信,在一般人看来好像带有一种狂,其实这个狂往往是造就事业的一种巨大的动力。老实说,我说狂话、做狂事,那还是不够的。

640.webp (1)

范曾 清奇古怪雅集图

640.webp (2)

范曾书法作品

记者:您认为还不够?

范曾:对。有时候也许别人都认为那样做对,而我可能不同意,所以我多持偏见,一意孤行是有的。其实,假装谦虚很容易的,而狂得真实是很困难的。

我曾经也想谦虚,曾经对着镜子装着非常谦虚的样子,我发现那是非常难看的。比如讲我画了张画,说要请你多提意见,我一说这话就一脸的卑鄙,就显出卑鄙相。因此你画画一定是自己有主见,这个和别人意见没关系。这样的意识我少年的时候就有了。

640.webp (3)

范曾 八仙图

640.webp (4)

范曾书法作品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书画艺术家?

范曾:现在讲画家、书法家,整个社会的评价与要求是比较低的,会画几笔画就是画家,会写几个字就是书法家,我看实在是不够的。

就拿书法家来讲,如果他腹内无文,而且自己连中国古典的哲学、文学、历史典籍、国学知识一点都没有,他仅仅是个写字家。那么他写字可能写得很端正,可是不能输入一种灵性的东西,不能把自己的意兴在书法里表达出来。这样的书法家很多,画家也同样。能画几笔就是画家吗?不是这样的。

640.webp (5)

范曾 弹雀图

640.webp (6)

范曾书法作品

记者:现在有绘画的大师吗?

范曾:现在是大师泛滥的时代,大师是不值钱的。谁称我范曾大师,我不以为荣。我认为范曾两个字够了,什么范曾大师,什么大师,算命的才自称大师……哪有那么多大师?侧身大师容易吗?

——END——

很多同学吐槽,说零基础学习国画很难,首先不知道需要准备哪些用具材料,其次不会分辨作品的好坏,难于养成动笔练习的习惯,下笔又难于线条的表现。

墨池学院特为零基础学员量身定制一套传统山水课程,特别邀请职业画家王飞涯老师,通过八个课时的集训,进行中国传统山水画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示范,首先从山石和树木的画法入手,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传统山水画技法,培养观察自然的习惯,体会古画的精妙之处,通过传统笔墨的技法训练,树石画法的专项练习,从而全面的了解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体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山水画。

807198994523021878王飞涯老师作品

下面墨池学院针对零基础国画学员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一、学习传统山水画需要准备哪些用品材料?

墨池学院:大家需要提前准备宋元山水画册做临本,狼毫笔,墨,白碟子,毛毡,熟宣和半生熟纸。

问题二、为什么是准备宋元的山水画册作学习参考?其他时代的不行吗?

墨池学院:宋元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元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代表画家有范宽、马远、郭熙、“元代四大家”等。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审美特征是独特的、高层次的,展现出的情感也是丰富细腻、多姿多彩的。学传统山水需从宋元入门,提高眼界和鉴赏力,从符合自然理法的基础学起,有了正确的笔墨理法知识后,再去学习其他时期作品,我们就有了分辨能力,知道哪些值得学习,哪些是不可学的。

233716569028711481王飞涯老师作品

问题三、这次课程和其他同类课程在教学上有什么区别?

墨池学院从基本笔墨理法、线质用笔讲起,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精心布置课后作业,督促练习,养成自觉动笔的习惯,并且巩固知识点。由专业助教老师全程带班辅导,为保证学习效果,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50人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古人所说的“未熟先工”即是学画的态度。很多人放弃梦想,不是因为笨,而是缺少明师的指导和正确的作业练习,他们在自己不知所云的摸索过程中,慢慢失去了信心。王飞涯老师结合20多年个人总结和授课经验,在经过一次次的思考、实践和认知所汇总录制出来的,真正能帮助小白入门中国画的课程,不走弯路

在课程开始前,很多中国画爱好者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课程,手上的技艺,通过视频来教授,那么学员的学习成果怎么样呢?

接下来我们欣赏学员结业作品

2班 木头。。。

1班 学良(养习斋)

6班 土楼人家(沈其思)

3班 鍾雨。

2班 云心自闲

微信图片_20180224172353

2班 木头

6班 林钦

看到这些作品,是不是对画山水画充满期待和向往~

 如 何 成 为 山 水 课 的 一 员 

此课程将持续招生,下面有导师介绍、课程大纲、报名咨询入口。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1228112237

王飞涯,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26181122

178128745393962609

89254440163623643

511716268394467962

导师参展与获奖经历

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联展获优秀作品奖
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2015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院举办《万壑家园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10月长沙举办《智绘画堂-王飞涯师生作品展》
2015年12月江西举办《持源-王飞涯中国画回乡展》并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笔墨理法
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的笔墨,为帮助学员掌握学习传统山水画的方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如何认识笔墨的基础知识,如何正确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理法,并进行示范。

第二课时 线质训练
传统的中国画对线质的要求非常高,王飞涯老师在本课中强调懂得笔墨理法后,线质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同线质进行示范,并讲解用笔的标准。以使学员掌握山水画中不同线质的表现手法,为山石树木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课时 树法讲解
为使学员理解并学会在山水画中树的处理方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和示范树的生长规律和用笔,在线质训练的基础上,观察和掌握树的生长结构,将线质和用笔节奏运用在树法中。

第四课时 石法讲解
有树必有石,山水画里山石是最重要的,也是较难的一项,为使学员学会不同山石的不同画法,根据山石具体结构去表现画法皴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主要讲解如何理解山石结构,怎样去勾勒山石结构和不同山石的各种皴法。

第五课时 树叶的画法
在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叶,为使学员掌握多种树的画法,学会在画面中多种树的组合方法,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意境,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示范不同树和叶的画法。

第六课时 松树的画法
松树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山水画中,松树常常作为主体存在,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画法,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并示范不同松树树干和松针的画法,以及如何运用笔墨线条。

第七课时 竹子的画法
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详细讲解竹子的生长规律,强调竹子的线质和层次感,示范竹子的画法。使得学员掌握画竹子的用笔方法,并结合山石创作以竹子为主体的小品。

第八课时 树石组合练习
为使学员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与大量练习,能够自由创作山水画作品,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示范由一棵树自由生发,创作一幅完整画面的过程,并详细讲解。

微信图片_20171226170253

微信图片_20171226170503(课程剪影 因经过压缩有损清晰度 课程为高清的)

别怕自己是零基础,让我们怀着初见的心,一起进步吧~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8150333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宋代在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这种地位几乎由一个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黄庭坚(1045-1105)。

草书发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动中求得笔法、节奏、线条、结构的丰富变化,成为草书不可移易的定则。黄庭坚是钦服唐人狂草的,对张旭、怀素都有会心之论,自言“得藏真(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异”3。以其颖悟与才力,不至领会不到唐人草书的要义,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速度放慢,略加顿挫,在许多地方放弃线条的连续而着意于空间的摆布,结果形成与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种风格,“草书之法,至此又一变矣”(姜夔语)。他的草书,线条中奔放的气势当然不能与唐人相比,但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变化的丰富性,却不让于唐人。

微信图片_20180224155314

黄庭坚大草《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

后世少有人直接学习他的草书,但他作品中的某些构成方式却影响深远。在他以后,草书与行书笔法的混杂成为常见的现象。祝允明等人草书中的平直点画(唐人草书中未见)和邻字的穿插,都能看出黄庭坚的影响,而王铎草书中某些特殊的缀合方式,与黄庭坚的作品关系密切。

在草书的历史上,黄庭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漫长的时代。他的影响难以尽述,因为他是一个起端,一位出色的独创者。他不以表面上的形似泽惠后人,但却从深处影响到人们的构成原则。然而也正是他,以他的身影隔断了人们对唐人狂草的真正理解。也许,这一直要持续到人们能够清醒地看出他所具有的意义与局限的时候。

节选自邱振中《张旭·黄庭坚·倪元璐——草书三题》

2017081803413785072

我们可以从黄庭坚的以下三个作品,深刻感受一下上面的文字。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信图片_20180224164658

黄庭坚大草《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黄庭坚的字,上下字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字写完了顺手一带下面的字就出来了,而是一个字写完了,下面的字和上面的字有点几何意义上的穿插关系,甚至有拼凑的感觉,也就是有刻意的感觉。到了行与行之间它还是穿插的关系,比如说“文”字的撇画,毛笔逆势压下来,中断下压弹射出去,捺画先逆势然后分段行笔,最后毛笔弹射出去,中间的动作很多。古人的写就是“泻”,比如泄洪,水自然就出去了,写字是心灵的发泄,需要拿着笔写就行了,不考虑写的动作。“文”字三部分,没有什么连贯。

微信图片_20180224160747

二、《诸上座帖》

微信图片_20180224164524

《诸上座帖》卷,纵33厘米,横729.5厘米,92行,477字,约书于宋元符三年(1100)。

此卷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金陵《释文益禅师〈语录〉》,乃其草书精品。全卷深得怀素草书遗意,笔笔奔放,纵横之极,如龙搏虎跃而又圆婉超然。结体上,左右开张,欹侧取势,气势豪迈。章法上,墨色枯润相映,布白天趣盎然,超凡脱俗,有禅家气息。卷后黄氏另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笔画放纵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结字内紧外松,气势开张。全篇跌宕多姿,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可推为其晚年杰作。

640 (1).webp

图1

第十六个段落(图1):道。汝甚解前问(“有”字点去)已是不会古人语也。因甚却。向伊道。汝……

  “汝甚”(图2)二字实连流畅,但从彼此独立凝重的三点与扭动明显的弧形线可以感知“汝”字运笔的迟缓,过渡到“甚”字后,相对较快。虽然二字造型为典型的三角取势,但因整体运笔迟缓,最终形成为沉稳厚重的情绪节奏。

640 (1).webp (1)

图2

三、《李白忆旧游诗》

640 (1).webp (2)

《李白忆旧游诗》局部

640 (1).webp (3)

《李白忆旧游诗》局部

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此卷将怀素瘦韧疾速的用笔,变得瘦硬而起伏多变,并将《怀素自叙》上下腾挪开合的行气章法,变得更为紧凑绵密,让布白空间呈现更多,左右摇曳的疏密对比,构成满纸云烟,飞花乱坠的意象。此卷多用“一笔书”,许多整行皆不换笔,卷舒多姿,把李白诗中惯有的豪迈机变空灵欲仙的意境作了倾情演绎。苏东坡讲“不践古人”,与黄庭坚所谓“方近古人”的宗旨是一致的,即非形似古人,而是对古人艺术的精神会合。黄庭坚得见《自叙》后所作草书一变,并非是苏舜钦等人亦步亦趋的描摹怀素,而是“自成一家”的自家面目。

2017081803413785072

带你解密黄庭坚大草经典,提高大草临摹、创作水准与格调!

谁 来 带 你 学 ?

微信图片_20180224150224栾金广

来自墨池合作机构 瀚海沐风
栾金广,号林远,1976年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
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
民进黑龙江开明画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行草临摹与创作高级研修班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导师
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
大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大庆印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

【 获 奖 经 历 】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
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 翁同龢书法奖(获奖提名)
第二届翁同龢奖书法提名展(获奖)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三等奖)
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大展(三等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三等奖)
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展(一等奖)
赣粤高速杯全国书法大展(一等奖)
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小榄杯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高恒杯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2004《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二等奖)
2005《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二等奖)
2006《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二等奖)
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黑龙江省首届书法小品展(一等奖)
被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授予:2004、2008、2009、2011年书法创作优秀成果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林散之书法双年展
第三届林散之书法双年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楷书大展
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
全国第四届楹联大展
全国第五届篆刻大展
全国第六届篆刻大展
全国第二届扇面大展
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
全国首届手卷展
“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全国千人千作书法艺术大展
中国书法家名家系统工程——500人精品展
“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
“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征评展
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
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展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展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展
第二届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家协会交流展
2006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
北京·黑龙江艺术书法展
当代黑龙江大写意书法篆刻展
黑土精神黑龙江实力派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黑龙江青年书法篆刻提名展
全国中青年硬笔书法名家邀请展
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杯书法展
全国书画小品展
《人民日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著有《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栾金广卷》
《栾金广书徐学阳诗词作品集》


从 哪 开 始 学 ?

本次课程以黄庭坚大草经典《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为范本,通过精详的理论讲解与生动的技法演示,帮助广大学员掌握黄庭坚大草的用笔结体技巧与章法布局特色,感受黄庭坚大草奔蛇走虺、笔意超轶的艺术魅力,提高大草临摹、创作水准与格调。

第一课时 黄庭坚大草经典基础知识(上课时间:2018.03.15 19:00

一、黄庭坚大草经典的介绍
二、学习大草经典的工具准备
三、黄庭坚大草核心本质——线条
四、黄庭坚大草三种章节临写示范

第二课时 黄庭坚大草笔法详解(一)(上课时间:2018.03.22 19:00

一、起笔、收笔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二、中侧锋转换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三、绞转、翻笔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提笔、铺毫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三课时 黄庭坚大草笔法详解(二)(上课时间:2018.03.29 19:00

一、基本点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二、笔画断接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三、节奏转换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墨色变化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四课时 黄庭坚大草结体解析(上课时间:2018.04.05 19:00

一、黄庭坚大草三种结体风格的异同
二、独体字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三、上下结构与左右结构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半包围结构与全包围结构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五课时 黄庭坚大草章法解构(上课时间:2018.04.12 19:00

一、黄庭坚大草三种字组处理的方法
二、黄庭坚大草三种行气处理的方法
三、黄庭坚大草三种局部处理的方法
四、黄庭坚大草三种整体处理的方法

第六课时 黄庭坚大草临创转换(上课时间:2018.04.19 19:00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实临到意临
二、《诸上座帖》从实临到意临
三、《李白忆旧游诗》从实临到意临
四、集字方法与创作实例讲解演示

如 何 报 名 ?

扫描下方海报上二维码即可进入报名页面

↓↓↓

解密黄庭坚大草经典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31)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文化遭遇前所未有之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成为当时国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一批学人开始借鉴西方研究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学。其中,谢无量独树一帜。

640.webp (39)

谢无量先生在书房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字仲清,别署啬庵。四川乐至人。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民国初期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谢无量学贯中西,文、史、哲以至西学皆有研究与著述。他一方面传承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于古人,更不偏废与西方,而是立于新时代之辩证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我们从本书收录的《诗经注释》书稿(共计八十六页)可见一斑。

640.webp (40)

诗经注释手稿

640.webp (41)

诗经注释手稿

谢无量学问淹博,勤于著述,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但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站在时代的潮头,上下求索。书法对于谢无量而言,仅是“余事”,其书法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1942年,谢无量因心脏病加重前往青城山疗养,此后十七年都一直在蓉生活。成都的安逸、平和,给谢无量带来了宽松的创作条件,是其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颇丰,形制丰富,面貌也多种多样,已逐渐退去前阶段刻意追求碑味的方折,气息更加连贯,笔画内涵筋骨,朴质厚劲。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对于学书者而言,书法不难于谨严而难于烂漫,不难于成熟而难于生拙。谢无量作字不事雕琢,而点画间洋溢一种冲和淡逸之气,凡俗之人每以“孩儿体”呼之,略有贬损之意,实乃不识谢书。胸中有元气,落笔自然成趣,此种境界正是今日书家孜孜以求而不能得者,故“孩儿体”之说,倒可视作莫大的褒扬了。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谢无量是一代书家。大半生居住湖北的川籍书法家、古典诗词学家吴丈蜀先生,曾对人言,当代书家他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是于右任,一是谢无量。他说:“我的字跟谢无量的字有明显的不同,我是中锋多,谢无量多用侧锋,他是帖学,但是都是一个路子,追求意趣,追求神韵,这是最高的追求。”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载有吴丈蜀先生撰写的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对谢氏书法艺术评价甚高:“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

640.webp (53)

谢的字结体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因此也被誉为归真返璞的“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有赞异,说他是“干柴体”,“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640.webp (54)

四川的一位文史专家邓穆卿先生与谢无量有所交。他曾撰文说:“无量写字,多系条幅、横披、书卷等大小之行楷,楷书大字极为难见。唯灌县二王庙大殿右侧,悬有其斗大楷书‘威镇江源’横匾一通,一笔不苟,气魄雄伟,结构至美,实为其书法中少见之品。其匾与殿左侧对称处于右任所写草书‘是为不朽’大横匾相配。……现无量书法作品,世不多见。唯草堂尚存其书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匾,虽非墨迹原件,但以精工刻之于楠木,尚不失无量笔墨情趣,尤因此书为无量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可窥见其卓绝书艺,故常使欣赏者流连瞩目。”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END——

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福建省乡试解元,后由庄士敦、陈宝琛引荐入宫做溥仪老师。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的。他是汉奸,但同时也是一代大儒,留下许多诗文和书法作品。

沙孟海对郑孝胥的评价很高,他说:“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640.webp (26)

  经光绪皇帝奏准,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其店招就是郑孝胥所题,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张猛龙碑》韵味浓郁,百余年来,路人随处可见郑孝胥题字的“交通银行”四字,被一代又一代人耳闻目染。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工程浩繁,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初版书名,也出自郑孝胥手笔,可见他的书法当时有多牛逼。

      段祺瑞执政,曾招郑孝胥入阁掌管交通,被断然拒绝,宁愿以大清遗老自居,即便他归隐落魄时,以鬻字为生,每字仍值白银十两,且无酬宾之优惠,甚至还得考量求字者身份,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他的字,可见颇有脾性。

      如果读溥仪《我的前半生》,书中“关东军”三个字出现最多,其次便是“郑孝胥”,因为,他辅佐溥仪复辟,不过,这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也搭顺风车,当上伪满洲国总理,显赫一时。72岁那年,晚节不保地签订了《日满协定书》,公开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成为彻头彻尾的汉奸。

      传统士林的审美,历来主张书品与人品挂钩,郑孝胥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尽管他的书法绝美得令人驻足仰望,却被人们所不齿,连他死后,日本人准备给他在沈阳街心的大同广场建一墓地,家人都惊恐万分,坚决不受,因为他们知道,汉奸厚葬,日后注定不得安生。此后,郑孝胥逐渐湮灭,甚至被避而不谈,后人知之甚少。

640.webp (27)

《海藏楼诗》 

640.webp (28)

郑孝胥书法

        郑孝胥不仅工诗,而且善书。时人曾评价“其书初学柳诚悬,后参以黄山谷,瘦硬飞舞,有不可一世之概”。据说辛亥后,郑隐居海藏楼,以鬻字为生,每字值白银十两。而当时北大、清华的教授工资也不过二三百两。郑随意挥毫两笔,就赶上教授们半个月工资了。民国有一位郑氏书法的狂热粉丝,名叫张谦,他身家颇丰,于是痴迷地收集其书法作品,集成《海藏书法抉微》一书,序言道:“私淑海藏凡十有五载,泼墨挥毫,无日不临摹,久乃得其神髓,所作可乱楮叶,且搜罗海藏手迹,不遗余力。先后所得,记五百余帧,晴窗多暇,辄出展玩,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640.webp (29)

640.webp (30)——END——

 

从六届兰亭奖看书法评审的走向

■汲古斋主人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1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我作为被邀媒体人在现场观展,当时我在思考兰亭奖的这次改革对中国当代书坛的影响。

  一、限制奖项的数量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一出,大家议论纷纷。2017年7月5日,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答记者问时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要求,中国文联对评奖数量和子项进行了大幅压缩,评奖数量由1123个压缩为248个,压缩比例78%。子项由237项压缩为67项,压缩比例72%,取消了全部分项。所有文艺奖项获奖名额不超过20个。改革后的‘中国书法兰亭奖’设创作类金奖、银奖、铜奖,其中金奖5个,银奖7个,铜奖8个。”只要认真读懂了这段话,应该不难理解压缩奖项的原因。

  限制奖项是好是坏,我觉得是好!前五届兰亭奖,只要取得中国书协会员资格的书法作者都可以投稿。有作者新人展入展不久,马上又在兰亭奖上获奖,这样的“励志故事”不是一两个。第六届兰亭奖没有中国书协会员证者是不可以投稿的。且本届兰亭奖不收刻字作品,无形中减少了兰亭奖的投稿量。从入展获奖的作品来看,基本上能代表目前中国书坛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但和上万名中国书协会员的基数来比,1000多人的投稿量,就显得低迷,值得深思,问题出在哪里?

  1.畏难情绪。本届兰亭奖大幅度压缩奖项,许多成名书家觉得把握不大,不愿亲自“试水”。再者,这些年年轻作者进步很大,并对书法竞技充满热情,相对熟悉展览,老作者要没有点好心态,很难放下身段去竞争。况且,成名书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没有动力去为“名”而战。

  2.有一定数量的南郭先生。中国书协会员人数过万了,凭能力两次以上入国展都是“好汉”。但为什么在含金量这么高的第六届兰亭奖上居然有如此多的人不投一稿,是因为耐得住寂寞么?这些会员中,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南郭先生。这和中国书协前些年展览过多、入会方式过多有关,同时我认为与“只进不出”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驾驶证考核是12分。如果你开车违法,就会扣分,扣满12分要重新考试。我觉得中国书协也应该对会员进行考核,可以考虑以参加中国书协活动的积极性等为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考核,分数低了要提出警告,分数清零了要进行重新考试。大数据分数高的,比如在国展、兰亭奖获奖的,在中国书协学术研讨会获奖、入选或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要考虑给予作者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荣誉。有奖励有淘汰,才能对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有益。

  3.对兰亭奖含金量的存疑。由于之前展览太多,部分作者对往届兰亭奖含金量确实有疑虑,觉得入展、获奖无所谓。不过现在答案已经明了,第六届兰亭奖的标杆作用已经在书坛扩散开来,并由此深刻影响书坛。书坛需要这样的标杆。

  二、目前书坛有高原缺高峰

  这一次评审中,张继虽然得到了大部分评委的认同,但也有不同看法。大家公认目前中国书坛有高原缺高峰,没有一批书家能够像林散之、沙孟海等一样,被众人敬仰、膜拜,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还是要在“艺文兼备”上去思考。这些年多是以比赛论英雄,可能这些年书法技法的回归和发展是好的,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明显不够。一大批书法作者可能都是很好的技工,但不能做工程师,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如第十一届国展、五届兰亭奖、八届新人展都加入了文化考核,本次兰亭奖要求获奖、入展书家书写创作感言,这是对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视,意义深远。

  三、评审的走向

  兰亭奖由过去评作品到评人,是巨大的改革和创新。

  陈洪武答记者问时提出评审的16字方针:“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四个坚持:坚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艺评奖的改革精神;坚持把创作水平作为评奖的重要标尺;坚持人书合一、艺文兼备的综合考量标准;坚持在深入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这是目前中国书协对书法展览的一个总体构想和指导方向。

  过去评作品,1件技术含量高的作品就会被评委选中入展、获奖,而本届兰亭奖是3件书法作品,考验的是作者整体的书法水平和书法实力。这一步的跨越是一次创新,可能对中国书法以后的评审走向有很深的影响。这样将会使书家对自己的内在修为、书法认识重作梳理。这样1人投3件的模式,目前可能还不会运用到届展中,这样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投稿人数动辄超万人,对于主办方的组织能力也带来严重的考验,工作强度相当高,年龄大的评委肯定也吃不消。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风向标意义已经释放,加强书家的综合素质,加强书家的传统文化自信,已经是目前在做的一件事。

  任何一个书法展览、奖项的评奖方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好的展览体制是要符合当下书法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做到了么?我觉得做到了。

——END——

 

话说公元1113年,宋徽宗30岁,当时的国运并不好,各地旱灾蝗灾频频发生,在那个讲究天人合一的时代,太需要一个祥瑞之兆。恰恰这时,一团祥云笼罩在端门上空,祥云之外还有一群鹤在盘旋飞翔。这一美好的景象被宋徽宗看到,没有照相机,徽宗皇帝就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一美好时刻,并写了一段长长的跋文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情景。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END——

 

严格意义来说,甲骨文不算书法,但却是中国书法的滥觞,有了甲骨文才有了中国书法,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书法的三大要素之雏形——用笔、结构和章法。虽然甲骨文存世量只是吉光片羽,然而就在这零零碎碎的骨头上能看出先民们对于文字对于书法艺术的思考。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END——